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有的人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内容和深层含义。

掌握诗歌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崇敬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诗歌的内容理解与情感体验。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情感的表达和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文本。

多媒体课件,包括鲁迅的生平介绍、诗歌朗读示范等。

学生讨论用的小组讨论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创设:教师播放一段有关鲁迅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是谁吗?他有哪些著名的作品?他为什么被尊称为“民族的脊梁”?教师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激发兴趣:展示鲁迅的名言,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引导学生思考其意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检查朗读: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语调。

3. 整体感知:教师提问:这首诗歌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三、细读诗歌,理解内容1. 逐句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2. 讨论交流:分小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句子,每组选择一个句子进行深入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点拨: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进一步解释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学习修辞,感受语言魅力1.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有的人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有的人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有的人》笔记
《有的人》是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臧克家。

这篇课文通过对比的手法,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号召人们为创造公正、平等的社会而努力。

在阅读这篇课文时,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和思想:这篇课文的主题是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它引导我们
思考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通过鲁迅先生的事例,我理解到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取决于他的地位和财富,而应该取决于他为他人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2.结构和逻辑:这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和价值观,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文章更加鲜明有力,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3.语言和表达:这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生动有力。

作者运用了各种
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得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4.重点和难点: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遇到了一些困难。

例如,对于一些生
词和复杂的句子,我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理解。

同时,对于文章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也需要进行更多的了解和探究。

5.笔记和总结:在阅读这篇课文后,我进行了详细的笔记和总结。

我记录了
一些生词、短语和句子的含义和用法,同时也整理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这些笔记和总结,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课文。

总之,《有的人》这篇课文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我相信这些启示和思考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反思(3篇)【六上部编】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反思(3篇)【六上部编】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篇)27《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教学反思《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有感”。

全诗共七节,诗中列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

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地鞭挞了反动统治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开课伊始,我先引入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诗歌,交流“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

由于课前预习得比较充分,加上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有的人”分别指的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紧扣对比写法,让学生同桌合作,找出全诗总共出现了几次对比,然后多读几遍,认真体会。

学生立刻投入到紧张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先读后分析,有的先发表看法再同桌对读,总之都积极地动了起来。

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准确找出了文中出现的四次对比,接着通过逐次分析、随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多种形式的朗读,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我又适时抛出问题:小组合作,反复朗读第一小节,并说一说两个“活”和两个“死”应该如何理解。

各个小组马上行动起来,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也参与了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认真聆听了孩子们的理解,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就适当地加以点拨,帮助其找准方向,深入思考。

很快,全班交流的时间到了,第一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她说:我认为第一个“活”指的是反动统治者活着,但是在人民心中他们已经死了;第二个“活”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甘愿为人民做牛马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然后,我又请了第二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他说:我认为第一个“活”充满了对反动统治者的鄙视、轻蔑;第二个“活”则是对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的赞美。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情情节和主旨思想;•掌握一些谚语、俗语、词语等的意思和用法;•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2.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主旨思想和人物形象;•掌握谚语、俗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主旨思想;•掌握人物形象及相关细节。

4. 教学方法•导入法:带入鲁迅先生的故事及人物;•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角色阅读等。

5.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自我介绍。

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目的。

2.引入话题。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讲解,先使学生们感性理解鲁迅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力。

3.看图猜谜。

设计大幅照片或图画,学生通过看、思考、讨论,猜测图片的主题是与鲁迅先生有关的。

4.分组阅读。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角色读取课文,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关注点。

语文老师会先提前讲解一下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然后开始分析和解读课文。

5.讨论总结。

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享,总结各自阅读中的体会和发现。

开展全班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本文的主旨及文中具体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

简单略带赞赏地评价上节课的小组与全班讨论中的较优答案,并扩展相关语文知识,使学生们进一步领悟和运用。

2.一席谈话。

老师安排几位学生主持谈话,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

主题是人们为什么要纪念鲁迅先生?谈话结束后,老师对谈话中一些的言论进行引导和解释,使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阅读课文。

学生们再次分组阅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篇文章。

4.阅读检测。

通过文本理解、谚语、俗语、词语的运用等方式,对学生们在课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技巧进行检测。

第三课时1.引入课题。

老师要求学生们通过摘抄、阅读眉批、写出课文的主旨句和总的观点,再次阐明本篇文章的主旨。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完整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完整教案(含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一、班级情况分析我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7人。

本班学生成分较复杂,基础参差不齐。

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可以,只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但是他们聪明伶俐、思想活跃、具有同情心、善良、乐于助人。

六年级了,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面临升初中的压力,所以班级中涌现了一小部分能在学习上下苦功夫的孩子,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还在行为习惯上都成为同学的好榜样。

另外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学习积极性慢慢提高,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后50%的学生,如何让每个孩子在学习上都有进步?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因材施教,尽量从毕业班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

全册共27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

其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为了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穷人》、《只有一个地球》、《月光曲》、《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丁香结》、《夏天里的成长》、《京剧趣谈》、《伯牙绝弦》等。

有的人课堂反思(2篇)

有的人课堂反思(2篇)

有的人课堂反思课堂反思是我们学习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上,我也经常进行反思,下面是我对近期课堂学习的反思总结。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对讲解内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有时候老师讲解的内容较为复杂或者抽象,我往往不能一下子掌握。

这就需要我不仅要认真听讲,还要在听课的同时积极思考和提问。

只有通过思考和提问,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点。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互动,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进步。

其次,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

有时候课堂上老师进行讲解,我却分心了,没有专注地听讲。

这样就容易错过重要的知识点,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

所以,我要加强自己的专注力,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课堂上,我要摒弃杂念,专心听讲,做到思想高度集中。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老师的讲解内容,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此外,我还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高。

有时候课堂上老师提问,我没有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是躲在角落里默默地听讲。

这样就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也无法主动与同学们交流和互动,错过了很多学习机会。

所以,我要主动参与课堂,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只有通过参与,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课堂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以改进。

我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提问,提高对课堂讲解内容的理解;要加强注意力的集中,做到专心听讲;要提高参与度,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交流中。

相信通过这些努力,我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有的人课堂反思(二)课堂反思范文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意识到课堂反思的重要性。

课堂反思是指在课堂上学习之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和思考的过程。

通过课堂反思,我深深体会到了它对我的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影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及教学反思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及教学反思人教部编版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篇四个方面深入解读文本,联系实际生活,感悟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品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通过学习《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使学生能够: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他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认识不够深入。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下次课上进行一次预热,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资料,激发他们的思考。
在朗读练习环节,学生们的表现整体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节奏和韵律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决定在课后找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朗读水平。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和朗读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审美情趣;
2.培养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及其在当代的价值,激发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强化文化意识: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感悟其崇高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鲁迅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理解并分析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策略。

2. 教学内容•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3. 教学过程a.导入(15分钟) - 引导学生回忆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 制作一份包含鲁迅先生重要作品的展板,并向学生介绍。

b.学习课文(3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师解读重要词汇和句子,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c.拓展阅读(20分钟) - 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信息; - 学生可以在读后感或作文中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感悟。

d.总结与评价(15分钟) - 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课文的核心观点,并与学生一同评价鲁迅先生的贡献; - 学生可以就课文的内容和鲁迅先生的思想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4. 教学资源和评价•鲁迅先生相关的展板和图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其他鲁迅先生的作品或相关文章;•学生的读后感或作文。

二、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使用展板和相关图片,我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导入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回忆起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这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对鲁迅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提供了词汇和句子的解读,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课文的观点和思想,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拓展阅读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早上第一节是语文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但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的,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鲜明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因为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距离现在较远,社会背景也不同,考虑到学生理解上有困难,所以开课伊始,我先引入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诗歌,交流“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由于课前预习得比较充分,加上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有的人”分别指的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紧接着,紧扣“对比”写法,让学生同桌合作,找出全诗总共出现了几次对比,然后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体会。

学生立刻投入到紧张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先读后分析,有的先发表看法再同桌对读,总之都积极地“动”了起来。

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准确找出了文中出现的四次“对比”,接着通过逐次分析、随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多种形式的朗读,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我又适时抛出问题:小组合作,反复朗读第一小节,并说一说两个“活”和两个“死”该如何理解。

各个小组马上行动起来,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也参与了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认真聆听了孩子们的理解,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就适当地加以点拨,帮助其找准方向,深入思考。

很快,全班交流的时间到了,
第一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她说:“我认为第一个‘活’指的是反动统治者活着,但是在人民心中他们已经死了;第二个“活”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甘愿为人民做牛马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然后,我又请了第二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他说:“我认为第一个‘活’充满了对反动统治者的鄙视、轻蔑;第二个‘活’则是对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的赞美。

”此刻,我发觉学生理解得不透彻、不全面,于是灵机一动,将这一难点的突破分为了三个层次:“这两个同学分别说出了‘第一层’和‘第三层’,都非常不错,那这‘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我们来认真想一想,反动统治者虽然活着,但是他们的(灵魂、精神)已经死了?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躯壳,灵魂、精神都已死亡,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通过一步步地引导,这一难点也顺利突破。

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了整首诗歌的写作思路,即: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第二部分(第2—4小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第5—7小节)从人民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总纲,第二、三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进行了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明确诗歌主旨,情感得以升华。

其实,最初备课时的思路与实际授课时的思路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学情,对教学思路、内容、方法等随机进行调整,以便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对于这节课,不能说没有不足,只是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机智的重
要性,只有懂得随机应变,顺学而导,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感染,懂得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