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讲授运动员的认知过程,运动员的心理健康,运动员的社会互动等。
本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心理特点,了解体育运动为什么可以成为人的心理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形式。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7周,总课时数34学时,安排在第七学期。
本课程学分数为:2学分二、学时分配表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掌握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运动中的心理学问题,具备综合运用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践的基本能力,培养对运动心理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如下:第1章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本章回顾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讨论运动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分析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特点,介绍中国运动心理学当前的工作领域。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运动心理学史、运动心理学性质和任务、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特点。
难点是:运动心理学的任务、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第2章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本章讨论了对于运动活动具有特殊意义的感知觉问题,包括动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专门化知觉在运动活动中的作用以及知觉特性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意义。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在运动活动中的意义,专门化知觉的特征、测量方法及培养手段,知觉的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意义。
难点是:动觉在运动活动中的意义。
第3章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本章讨论了运动记忆的特点、性质和作用。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是:短时运动记忆、长时运动记忆的特点及在动作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动觉表象和视觉表象、内部表象和外部表象的特点及在训练竞赛,组块的含义。
一次有意义的经历600字

作文一<<一次难忘的爬山之旅>>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有意义的经历,而那次爬山之旅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附近的一座山。
一开始,我信心满满,觉得爬山肯定很容易。
毕竟,我平时也经常运动,体力应该不成问题。
我们沿着山路缓缓而上,一路上风景优美,绿树成荫。
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我们加油鼓劲。
我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轻松地走着,心情格外舒畅。
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开始感到吃力了。
山路越来越陡峭,我的脚步也变得越来越沉重。
汗水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湿透了我的衣服。
我喘着粗气,想要停下来休息。
但是,看到爸爸妈妈依然坚定地向前走着,我又不好意思放弃。
于是,我咬咬牙,继续坚持着。
终于,我们来到了半山腰。
这里有一个小亭子,我们可以在这里休息一会儿。
我一屁股坐在亭子里的长椅上,大口地喘着气。
爸爸妈妈递给我一瓶水,我喝了一口,感觉舒服多了。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又继续出发了。
这一次,我更加努力地向上爬着。
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虽然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
终于,我们爬到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我俯瞰着山下的美景,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
山下的村庄和田野尽收眼底,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这次爬山之旅虽然很辛苦,但是却让我收获了很多。
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学会了坚持和勇敢。
我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像这次爬山一样,坚持不懈,勇敢地面对。
作文二<<一次有意义的志愿者活动>>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一次经历让我觉得特别有意义,那就是参加志愿者活动。
那是一个周末,我和几个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关爱老人活动。
我们早早地来到了社区活动中心,穿上志愿者的服装,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们的任务是去看望社区里的一些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
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看望几位老人。
运动记忆的名词解释

运动记忆的名词解释运动记忆是指在进行运动学习或运动技能训练时形成的长期记忆。
它涉及到大脑对于运动控制的感知和反应,以及运动技能在重复练习中的形成和巩固。
运动记忆与其他类型的记忆形式有所不同。
在运动记忆中,个体通过重复练习和反复的运动表演,逐渐形成动作模式的记忆并进行巩固。
这使得运动技能能够被执行得更加准确和顺畅,无需过多的认知控制。
运动记忆主要涉及到大脑中的运动相关区域。
其中包括了大脑皮层中的前额运动皮层和顶叶动作皮层,以及基底节和小脑等次级脑区。
这些脑区通过神经递质和神经突触之间的通信网络,协同工作来进行动作的规划、控制和执行。
首先,运动记忆的形成源于前额运动皮层的功能。
前额运动皮层是大脑皮层中负责动作规划和控制的重要区域。
在进行运动学习时,它通过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对运动过程进行感知和规划,促使运动技能的形成。
其次,顶叶动作皮层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顶叶动作皮层主要负责对手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进行控制。
它与前额运动皮层之间的连接,使得运动信号能够得到更加准确和有效的传导,从而促进运动记忆的形成。
此外,基底节和小脑在运动记忆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基底节主要参与到动作的计划和非自发性动作的执行中。
它与运动皮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动作执行能够更加协调和流畅。
而小脑则负责对动作进行调节和协调,帮助保持动作平稳和精确。
运动记忆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次的练习和反复的运动表演。
通过不断地进行动作的重复,个体可以逐渐掌握正确的动作模式和技能要领。
在此过程中,大脑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存储,将运动技能转化为长期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记忆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在面对新的运动任务或变化的环境条件时,大脑可以通过动态的神经可塑性来调整和改变运动记忆。
这使得我们能够不断适应新的运动要求和环境变化。
总之,运动记忆是指在进行运动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长期记忆。
它涉及到大脑中多个运动相关区域的协同作用,包括前额运动皮层、顶叶动作皮层、基底节和小脑等。
什么是运动记忆

什么是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对记忆的分类:
给记忆分类的依据有很多。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几种;按记忆时启动的主要人体感官,可划分为: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嗅觉记忆、味觉记忆、触觉记忆、平衡觉记忆、视听觉结合记忆、视听触觉结合记忆和多种感觉器官结合记忆等;而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的分类分为以下六种。
那么,什么是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又叫动作记忆。
运动记忆同运动表象有联系,运动表象是各种运动和动作的形象在脑中的表征过程。
它是人们学习模仿某些运动动作的凭借。
一旦掌握了运动动作的技能,并能熟练地操作,于是,运动动作的形象连同这套动作的程度以及对骨骼、肌肉、关节活动的精细控制和调节一起储存在头脑中,成为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与其他类型记忆相比,易保持和恢复,不易遗忘。
如学会骑自行车之后,即便多年不骑,也不会忘记,这正是运动记忆在起作用。
人的生活、学习、劳动离不开动作记忆,各种生活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都要依靠动作记忆,离开动作记忆将寸步难行。
运动心理学第二章 运动活动的感知过程

运动觉是反映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 也叫本体感觉。其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 和关节中。人一般不能直接觉察到动觉信 息,但是对于优秀的运动员来说,他们对 身体肌肉、肌腱和关节的运动十分敏感, 他们对运动速度、动作准确度的估量和稳 定性有精细的自我感受。运动觉敏感是运 动员和舞蹈演员、杂技演员选拔的重要条 件之一。运动觉是人从事正常活动的保证。
处理物体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包括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 方向知觉与性格
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1)运动时间知觉:对时间长短、快慢、节奏和先后次序关系的反映。 (2)运动节奏知觉:大脑对运动技术动作时间节奏的直接反映。
继续
⒊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移动及速度的反映。
继续
首页 盯着灯泡看30秒以上,尽力不要移动你的目光。然后 把你的目光移到任何白色的区域,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返回
首页 凝视左边的十字约30秒,再看右边的十字,
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返回
暗适应:指由亮处到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指由暗处到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运动视觉
⒉听觉: 适宜刺激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
首页
第二节 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㈠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 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㈡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共同点
区别
联系
感觉 对客观事物 个别属性 知觉的基础
知觉 的直接反映 整体
感觉的深入
首页
知觉的分类
一般知觉: 以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为 分类标准,把知觉划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 知觉、味知觉等。
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共30页文档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你的阅读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2)

②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对幼儿生活具有重要(zhòngyào)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 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成 为幼儿注意和感知的对象,也容易成为无意记忆的内容。
③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如果使识记对象成为儿童活
儿童最初出现(chūxiàn)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出现(chūxiàn)和发展稍晚。
2、幼儿记忆独特的现象
(1)幼儿期健忘
幼儿期健忘是指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2)记忆恢复(回涨)
现象记忆恢复或回涨现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
得的保持量要高。这一现象最早是由巴拉德在1913年发现的。
1、记得少,忘得快 2、记忆缺乏(quēfá)目的性
3、记忆方法呆板
4、记忆不精确
第五十页,共一百零五页。
三、提高幼儿(yòu ér)记忆力的方法
1、运用教具:形象记忆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物体,能引 起幼儿的兴趣。
如:学习数的组成、加减法,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利用教具演示、讲解,幼儿 就能理解知识,加之幼儿动手操作,很快掌握了知识。
第二十七页,共一百零五页。
从儿童这几种记忆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看, 最早出现的是运动(yùndòng)记忆(出生后2周左 右),对喂奶姿势的条件反射就是属于这种记 忆。然后是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再后是 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最晚出现的是 逻辑记忆(1岁左右)。
第二十八页,共一百零五页。
(二)根据记忆(jìyì)保持时间分类
第一页,共一百零五页。
案例 二 (àn lì)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心理机制

(按分布范围分) 内脏神经
(按与中枢神 经系统的连接 关系分)
内脏感觉神经
交感神经
内脏运 脑神经 (12对) 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脊神经 (31对)
人脑的结构
大脑 小脑 脑的组成
间脑 中脑
脑干
脑桥
延髓
额叶
外侧裂
中央沟 顶叶 枕叶
颞叶
小脑
左大脑外侧面
丘脑
下丘脑
胼胝体 松 果 体
垂体
中脑 脑桥 延脑 小脑
四、动作自动化 神经特点:暂时联系达到非常巩固的程度 ;第一 信号系统的活动已经从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下相 对地‚解放出来‛。完成自动化动作时,第一信 号系统的兴奋不向第二信号系统传递,或者只是 不完全地传递,这时的动作是无意识的,或是意 识不完全。 动作表现: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 识的条件下完成,即自动化。其特征是对整个动 作或者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为无意识的。 教学要求:动作达到自动化以后,仍应不断检查 动作质量,以达到精益求精。
陈述性学习与非陈述性学习
陈述性学习记忆也称明晰性学习记忆(explicit learning and memory),是关于人、境和事件的学习和记忆,它有 赖于对信息获得和回忆的意识表达,依赖于评价、比较 和推理等认知过程,往往只需要经过一次尝试或一次经 验即能建立,并且能够用语言简明地表达出来。非陈述 性学习记忆也称反射性学习记忆或内隐性学习记忆 (implicit learningand memorry),是关于感知觉和运动 技巧等的学习和记忆。这种类型的学习记忆主要表现 为对某些操作的改进,具有自主或反射的性质,其形成或 读出不依赖于意识或认知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操作和 练习才能逐步形成。两种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的神经基 础,海马在陈述性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而内隐性学习 不涉及颞叶皮质,没有意识成分参与,主要是激活了执行 学习任务的特定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依靠的是神经系 统内固有的可塑性。运动学习属于内隐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
假如被试不知道目标终点将在哪里出现,那么他就不得不依赖于 感觉线索来分析和确定终点,这导致运动的回忆在一个闭环过程 中进行(反应—→刺激肌肉知觉装置—→反馈至下一个反应)。
但如果被试自己先确定一个终点再对这一动作加以回忆,被试就 是自己预先在头脑中将这一动作编成一个运动程序,即按时间先 后安排的运动动作执行步骤,然后,借这一运动程序发放一动作, 并不考虑运动中的感觉结果,只是在记忆测验中再一次发动这一 程序以完成原动作。
3
➢ 短时运动记忆
▪ 短时运动记忆的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是通过统计方法,表示停止练习之后遗忘速率随时间 变化而变化的曲线。特点是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但识记的内 容不会全部忘光。这一规律最初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 过无意义音节记忆实验获得。
4
亚当斯和迪克斯特拉(Adams & Dijkstra, 1966)曾做过一个直线定 位反应实验。方法是要求被试蒙上眼睛,用手向前移至一个主试规定的 目标点,然后再返回起始处,间歇一段时间,将目标点移开,再让被试 移至自己认为是原目标点的地方停住,测量该点与原目标点的误差。他 们选择了三组被试,分别练习一次、6次、15次以后再做记忆测试。
18
➢ 长时运动记忆
▪ 连续技能的长时记忆
连续技能是指组织方式上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动作技能, 通常指那些具有重复或韵律性质,持续若干分钟以上的动作 技能,如跑步、游泳、竞走、滑冰和自行车等。
19
初学时和三种保持间隔后三维追踪任务的平均成绩
20
▪ 分立技能的长时记忆
分立技能是指组织方式上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的动作技能, 通常持续时间非常短暂,如投掷、踢球和排球中的扣球等。
许多类似实验说明,休息期间定势和内部状态受损引起重新工作时的 热身损耗。这种定势很可能与中枢神经运动区的兴奋性有关。运动区 本身具有一定惰性,它的兴奋也需一段加热过程,休息后兴奋性降低, 恢复到原水平需要一定时间,这时便引起热身损耗。而在下一次活动 开始前做一些辅助活动,可提高运动区的兴奋水平,从而减少热身损 耗。
定位作业中保持间隔、强化 次数和平均绝对误差的关系
5
▪ 前摄干扰对短时运动记忆的影响
❖ 前摄干扰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定位作业中保持间隔、先前练 习次数与平均绝对误差的关系
6
▪ 运动记忆的位置线索和距离线索
在学习、保持和重现运动技能时,人是以位置为线索还是以距离为 线索来复制所要求的动作呢?莱布斯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
周君华 体育学院
运动活动的记忆过程
运动记忆与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及语词逻辑记忆有明显的区别
2
❖ 哪些方法有助于尽快记住并重现一个正确动作? ❖ 哪些方法有助于保持一个正确动作? ❖ 你是否经常利用运动表象进行动作练习? ❖ 在进行表象练习时你主要应用视觉表象还是动觉表象?为什么?
9
▪ 预先选择对短时运动记忆的影响
传统研究方法:规定起止点,引导被试先做一次或数次,再让被 试自己回忆原动作。
1973年,马腾纽克打破了这一传统研究方法,让被试自己选择 一个移动的终点。经过一段记忆间隔以后,让被试回到原起点重 新移动以确定他原来选择的那个终点。结果发现,在自己选择移 动终点再加以回忆的条件下,被试回忆的准确度明显提高。
与连续技能相反,分立技能的长期记忆测验成绩则很差。
21
▪ 1957年,纽曼和埃门斯曾做过一项实验, 让被试坐在一个大型显示器 前,显示器上有8组开关排成一个圆形,如左图,被试要打开一个内圈 的开关,再找出外圈的那个与之相应的开关,如果被试找到正确的对应 开关,电铃将给予指示。被试要学习到连续两次不出错误为止。
17
▪ 热身损耗现象提示运动员
上场前的准备活动,必须认真做,且准备活动的动作结构、频率等 特征应尽量与所要完成的动作技能相似;
在比赛间歇过程中,如果利手、利脚需要放松休息,可利用非利手、 非利脚在临赛前做热身活动,以保持利手、利脚的技能定势;
当对方竞技状态极佳,势不可挡时,要采取措施,想法设法打乱对 方的定势,如要求暂停,故意拍球以推迟发球时间等。
5天转盘追踪任务的平均成绩
13
充分的准备活动是充分发挥技术水平的前提
14
初学时和10分钟休息后力量估计作业的平均绝对误差
15
热身损耗指经过较长时间间隔再重新练习一已学过的技能时,技能成绩 明显下降的现象,但仅需少数几次练习,即可恢复原来水平。
其原因可能同遗忘有关,更可能同心理定势有关。
16
首先,他让被试闭眼移向一个终点,这一终点由主试告诉被试,然 后将被试分为两组,主试将他们分别移向不同于原起点的一个起点 准备开始回忆的移动。然后要求A组沿原线路移向原终点,这样, 被试第二次移动的距离与第一次主试引导他们的距离就不同,使得 原距离信息失去一定的作用。再要求B组按第一次移动的距离再移 动同样的距离达到原终点,使得原位置的信息失去一定的作用。
11
▪ 热身损耗
许多记忆的下降并非是由于记忆的破坏造成的,某些暂时性因 素可能会影响到记忆,如:丧失动机,每天的成绩波动,药物 的作用以及疾病等。而我们在运动技能的练习或表现中常常可 以看到,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在间歇后不能立刻回复到原有表 现水平的现象,这种特殊的运动成绩下降现象叫热身损耗。
12
▪ 然后间隔1分、20分、2天、7周、一年,再检查保持时间各不相同的各 个实验组的记忆差别。结果如右图所示,20分后便开始出现技能衰退, 随着间歇时间延长,技能衰退愈加显著,至一年后,成绩下降到比练习 起始水平还低的程度,说明产生了几乎是完全的遗忘。当然,应注意作 业的重学成绩要优于间歇前的学习成绩,即图中所示的斜率不同,说明 仍有一些记忆保持在被试脑中。
如下图所示
7
△A组终点 │
△B组终点 │
↑
↑
B组新起点
│
│
─┴A组原起点 ─┴─ B组原起点
│
↓ ─ A组新起点
不同线索的运动记忆实验设计
8
▪ 结果表明
以位置为记忆线索的被试能更准确地完成回忆任务。这提示: 以距离为线索回忆原位置时遇到更多的困难,因而定位运动记
忆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位置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