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房宫赋》有感

合集下载

读阿房宫赋后有感

读阿房宫赋后有感

读阿房宫赋后有感《阿房宫赋》是中国古代大文豪杜甫所作的一篇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杰作之一。

这篇文章以华丽的辞藻和凝练的艺术语言,描述了秦始皇征服六国后,建造阿房宫时的场景和氛围。

作为一篇杜甫的名篇,这篇文章在文学上具有相当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读完《阿房宫赋》后,我深受感染,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首先,我被文章中华丽的辞藻和凝练的艺术语言震撼了。

杜甫笔下的金碧辉煌的阿房宫和震天动地的宏伟场景,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华丽的气息和壮阔的气魄。

在这篇文中,杜甫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造句工艺、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比兴等,使文中语言充满韵律感和激情,让人读起来心曲悠扬,音韵婉转。

这种特有的情感和语言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热爱中华文化。

其次,我被杜甫对于历史和战争的深刻思考所感染。

《阿房宫赋》是杜甫描绘“地狱般的战争”和“皇帝如何巨大的威慑力”的一篇作品。

杜甫通过文字将秦始皇的暴虐,海内外的繁荣昌盛,血雨腥风的战争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可以感受到先贤们的纷繁复杂的心情。

杜甫的文笔真的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悟,深深地感受到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读了这篇文章,真的被那些历史场景和思想激荡的文字深深感染,仿佛回到了秦始皇这个极度威猛,凶残的时代。

此外,作为一位名流,杜甫对于文化艺术也有着自己的见解。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化艺术差不多只属于官富子弟和名流雅士的专属领域,而普通百姓并没有多少机会接触或体验。

读了杜甫的《阿房宫赋》后,我发现他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执着是真心实意的,是出自他的内心深处的。

杜甫在文中深切地关注和表达了文化艺术的价值与重要性,为后人传递了一份重视文化的遗产。

文化艺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保护和发扬好文化艺术是我们未来的必修之路。

最后,读了《阿房宫赋》后我也受到启发和教育,深刻领悟到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杜甫在文中反复强调了人生短暂的真理,他把阿房宫宏伟壮观和令人咂舌的奢华与诗人的生命沉思相结合,将那作为征服了六国的如日中天的秦始皇放在与自己最直接的立场中。

《阿房宫赋》读后感800字

《阿房宫赋》读后感800字

《阿房宫赋》读后感800字
《阿房宫赋》是传世的一篇赋,作者为东汉司隶校尉李世民。

它以娴熟的文笔、瑰丽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秦始皇在阿房宫的盛况,展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学才华和对壮丽的历史景观的感悟,被誉为古代文学史上的绝世名篇。

在阅读《阿房宫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高妙情趣和壮志凌云的气概。

文中描写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和“九重御路”的风貌,恢弘的场景呈现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而又通过作者词锋利落的语言,详细叙述了每一个细节,在跳跃式的句子结构下,阅读起来格调高雅,直呼令人心醉。

文中描写了秦始皇治国的伟大成果和无穷荒唐,也凸显了作者思想的开阔和良知的自省。

《阿房宫赋》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还有其对后世文化、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它对我们理解秦代历史,领略古人审美趣味和深度思考的方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代表了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期间和佳作品,为后来的文化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阅读完《阿房宫赋》后,我觉得这份作品目前仍然有很多的启示和启迪。

就能力来说,李世民是相当成功的文学家,其对传说中人物、事件、历史等方面的描写相当生动贴切,描写的富有感受醉人做到了如实描述,使读者获得了深度的情感体验。

我觉得《阿房宫赋》的激烈文风,博大精深的思想,以及精细而凝炼的构思都是非常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的。

综上所述,《阿房宫赋》是中国文学经典之作,几乎经常被引用,激发了后人的文学创造性和思想深度。

它的深度思考、文字卓越和感人真挚,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共鸣,将是一份值得反复凝神咀嚼的文学巨著,耐人寻味,在艺术、历史和哲学等方面都是助力于我们成长和思考的好书籍。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阅读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比较阅读

《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部著作是我国几千年来历史发展和转折中重要的政治著作,这三部著作更是我国历史研究发展的重要贡献。

秦始皇在他森严的统治下的秦朝南征北伐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非凡成就,但是因其统一的统治方式,引发了许多对它权威的质疑和反对。

而《过秦论》就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反对统一的著名著作。

它的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他用论说的方式在文章中质疑秦始皇的统治,挑战秦始皇所追求的统一,墨子提出了一种反秦统治的模式,主张以自然和政治平衡统治地区,提供给民众更大的自由,加强邻国间的联系,减少敌对势力之间的争斗,而实现和平统一。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思想家荀子撰写的著作《六国论》,荀子以其独到的政治见解,重新把中国地域政治的状况分成六个主要的政治中心,分别为秦、赵、楚、齐、燕、魏,并提出国家治理的智慧思路和君主统治的思想,这一思想建立了中国几千年来君主专制形式的统治,强调君主要以理智与情操来统治,以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社会环境,使有利的政治秩序得以发挥,使国家的政治稳定,把国家的繁荣和国人的幸福放在首位全方位地去完善政治秩序。

《阿房宫赋》是关于秦始皇的著作,由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所作,文章描述了秦始皇所建立的全新政权朝代,秦始皇以巨大的魄力统一全国,一改分裂一迷乱的政局状况,使中国迎来了全新的局面。

文中对秦始皇的政治手腕、整个国家统一,以及全新的统治手段等方面点评,运用成语比喻的方式轻喻统治和变革的政治大智慧,使得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大一统朝代。

从《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部著作之比较阅读来看,这三部著作梦想启迪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它们在各自时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过秦论》用反思秦始皇统治思想的方式,提出了另一种反秦统治模式,主张一种以自然和政治平衡统治地区,提供给加强邻国间的联系,减少敌对势力之间的争斗等原则。

而《六国论》从地域上重新将中国政治状况进行了分割,他把整个中国未来的统一作为他的目标,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如何统治一个大国,以及怎样才能实现一个有效的政治秩序。

读阿房宫赋有感800字(精选范文5篇)

读阿房宫赋有感800字(精选范文5篇)

读阿房宫赋有感800字(精选范文5篇) 读阿房宫赋有感(精选范文):1在这个充满着神秘的地方,有着许多奇妙的东西,这些都是阿房宫赋予的。

这些东西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奇特、亲切。

一个叫阿房宫的大门外有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阿房宫的每一个人。

这块石碑上刻着阿房宫的名字,其中有一位叫阿房宫的神,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帝王,他是一个神童,他在他的家庭里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名叫:阿房宫。

在阿房宫里有很多神明的名字,比如:三王爷,天宫、海底宫,和一百五十位神明。

他们都是神话里的神童,他们都拥有一个神奇的故事,这些故事让人觉得他们的神明非常神奇和有趣。

我最喜欢的事是:三王爷,他是一个神勇无比的帝王,神明的祖先是一个皇上。

他有着非常厉害的功劳,他的祖先还拥有了一颗无比善良的心。

神明的祖先是皇帝的亲人,他是皇帝的儿子,他是一代神明的继承人。

这些神明都是神明的祖先,他们是一群善良的人,他们会帮助一些人,也会惩罚一些小人。

我最喜欢的事是:三王爷他是个慈悲为怀、有着非常聪明的大臣,他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神明,他是一位神通广大的帝王。

他是一位很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人,他还有着非常的神奇之心,他是一个有爱心、非常善良的人。

他是一个为人谦虚、诚实、善良的人。

他是最后一位皇帝,他是一位大力士。

读了这些神话故事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也学会了很多知识,我还知道了: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爱心、善良的人,这样才会有一颗无比善良的心,这样人就会对人对人对事,对社会有用。

读阿房宫赋有感(精选范文):2我在暑假里读了许许多多的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阿房宫赋》。

这本书写了阿房宫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它是由一个巨大的金字塔形成,它代表着一个古老、丰富、富有文化内涵、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度。

这个巨大的金字塔,代表着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

它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功能,就是每一天早上,阿房宫都会有一批人在那里劳动,并且每年他都会把他们分为几份,分别是:阿房宫、阿房宫,其中,阿房宫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座金字塔,每个人都会从这座金字塔上的每一个金字塔中,分别挖出一座金字塔,而且是由一块石块构成的,这座金字塔的顶端有一块巨大的金字塔,上面刻着“阿房宫赐”这四个字,上面刻着:“天子之子”、“皇上之子”这三个字。

2024年阿房宫赋读后感

2024年阿房宫赋读后感

2024年阿房宫赋读后感《阿房宫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

2024年,我有幸阅读了这部经典之作,对于这篇描绘秦朝繁华盛景的诗篇,我深感震撼与敬畏。

通过阅读,《阿房宫赋》让我穿越时空,领略了古代帝王的壮丽建筑和人间美景,同时也对人生的虚无和世事沧桑有了更深的思考。

读完之后,我不禁感慨万千,仿佛亲眼目睹了秦朝的繁华盛景。

《阿房宫赋》是一篇描写秦始皇死后阿房宫被火焚烧的诗篇。

通过诗人辞章华丽的描绘,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那神奇的宫殿,诗中不仅仅是对宫廷建筑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回顾。

阿房宫的繁华曾经是短暂而辉煌的,如今却再也看不到当年的壮观,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世事的无常。

诗中,诗人对秦始皇的功绩和野心进行了讴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曾经给中国带来了繁荣和稳定,但他的好胜心和野心却也给后人带来了灾难。

诗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段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想起了历史上许多强人横行霸道的事例,他们在当时可能获得了巨大的权力和财富,但这种权力和财富是以牺牲无数生命和忍受广大人民痛苦为代价的。

因此我深感人类权力的脆弱和无情。

同时,诗中也对人生的奢华和虚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宫殿雄伟壮观,金碧辉煌,但它们最终都化为灰烬。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佛家的禅理,一切皆是虚幻,人生如梦,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和真理的追求。

面对外在的繁华与虚荣,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明,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阿房宫赋》,我受到了深刻的震撼和教育,也对历史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部古代文学经典不仅让我领略了秦朝的繁华和壮丽,也让我对权力的脆弱和虚无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真理的追求。

读完《阿房宫赋》,我对历史和文学有了更深的兴趣,也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不可 战胜
欲 抑 先 扬
对 比
亡 陈涉起义,并起亡秦 ⑤ (极写陈涉之平凡以反衬灭秦之易) 分析 力量 原因 对比 (议) 照应 ⑥ 前文 秦:国力、地利依旧 陈涉:四方面与九国不可同年而语 以区区地致万乘、序八州、朝同列①②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③④ 七庙隳,身死人手⑤
不堪 一击
仁义 不施 而攻 守之 势异 也
《过秦论》与 《阿房宫赋》 《六国论》的 比较阅读
一.行文思路
兴亡 过程 (叙) 兴
过 秦 论
① 地理、雄心、政策、成果 崛起 秦国:扩张,有余力--宰割、分裂 ② 诸侯:合力弱秦,割地自保--请服,入朝 发展 (极写诸侯之强以衬托秦国之强) ③④ 攻③:吞二周,亡诸侯,取百越,却匈奴 鼎盛 守④:愚民、弱民、防民
二.行文思路
叙述 描写
雄伟壮观 的阿房宫
统一建筑 宏伟瑰丽 宏大宽广 美人之多 珍宝之富 对比事例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阿 房 宫 赋
阿房宫内 美人珍宝
由描写 转为议论 总结教训 警示当世
借古
议论 抒情
戒奢爱民
讽今
铺 采 摛 文 体 物 言 志
三 .较 阅 读
《过秦论》

文体
角度
论点 主旨
论 秦残暴不仁而亡
四.《六国论》的论证结构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中心 论点
非兵不利,战不 善,弊在赂秦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 独完
北宋王朝 (借古讽今)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自然引出第一分论点,第二 分论点用一问一答提出,引人思考,突出强调中心论点。
五.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的异同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文赋 异 文体 史论,近似赋体 史论 角度 秦残暴不仁而亡 六国失策而亡 秦骄奢淫逸而亡 结构 先叙后议,以叙为主 先议后叙,以议为主 先铺叙描写,后评论 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 主旨 要施仁义, 勿重蹈亡秦覆辙 语言 同 内容 主旨 论证 介于两文之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阿房宫赋读后感300字作文

阿房宫赋读后感300字作文

阿房宫赋读后感300字作文阿房宫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它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所作的一篇赋文,以描写秦始皇建造阿房宫为主旨,写出了巨大的效果,具有强烈的传统主义色彩。

秦始皇是一个重视文化的皇帝,但建造阿房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享受高雅文化,而是“彰显霸业之气势”,这也使得赋文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我在阅读阿房宫赋时,对于杜牧的文学才华所展现的深厚的积淀和高度的文化素养感到非常震撼。

在他的笔下,阿房宫仿佛是一个神话般的存在,一切都是那么的神秘、浩瀚而又壮观。

他的笔触非常独特,把细节描写得非常逼真,能够让读者看到那个时代的壮观与繁华。

同时,阿房宫赋也告诉我们,一个大国是否强大与富有,并非看它能建造出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有多少优秀的人才和文化,这也成了阿房宫赋的重要性所在。

阅读阿房宫赋,我更多体验到的是一种精神的飞翔,一种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让我对杜牧这样的文学大师钦佩万分。

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应该拥有这样卓越的精神品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创造方面都应该追求卓越。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传统的力量。

在当代社会,信息过于丰富,我们需要更多的阅读来提高我们的修养,同时,也应该在阅读中,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理念。

在科学技术和创新的路上,我们可以得到传统文化的启示,把现实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总之,阿房宫赋是一篇珍贵的文学作品,它展现了杜牧的深厚文化素养和对古典文学的精湛掌握。

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阅读阿房宫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点燃灵感,更是滋润心灵的源泉,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的价值。

阿房宫赋读后感

阿房宫赋读后感

阿房宫赋读后感阿房宫赋读后感1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

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

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

但是,秦也被打败了。

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项羽,楚汉相争时着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

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

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

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

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

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阿房宫赋》有感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这是《红楼梦》中的一句谚语。

秦二世而亡,阿房宫早已被项羽一把火化为冷烟寒灰,但在“往事越千年”后,人们并没有忘记它,可见秦始皇之“皇泽”是长久的。

当然,这里加了引号的“皇泽”,只具讽刺意义。

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从反面给后人留下多少思考,多少教训!清初诗人阎尔梅(1603-1661)曾漂泊西北天地间,考察秦王朝的种种遗迹。

他在《题阿房宫故址》诗中写道:“渭水云何像汉津?浪言营室拟星辰。

员峤妄遗童男女,方士虚称善鬼神。

博浪不能搜大盗,深宫徒自饰真人。

南山未表辒辌臭,真得长沙著《过秦》。

”(《白耳山人诗集》卷六)虽然诗中用典,但翻翻《史记》或任何一种中国通史,我们就能够知道,秦始皇妄图长生不死,活到万岁千秋,享尽人间富贵。

相传其所建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宫中可立五丈夫高的大旗,能容纳一万余人。

迷信方士,求不死之药,但在死神面前,毕竟感到茫然,于是以建造长眠之所骊山墓。

光这两项工程,就动用了不下70万的役夫和刑徒,而当时全国人口也不过二千万左右。

这种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王朝土崩瓦解。

西汉文学家贾谊(前201-前169)曾作《过秦论》三篇,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

这自然是不错的,但结论仍
嫌笼统,以阿房宫立论,把秦朝来亡的教训,用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尖锐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鸣起历史警钟的,是唐代文学家杜牧(803-852)。

公元825年,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恕人怨,杜牧拍案而起,作《阿房宫赋》讽时济世。

由于他是在触及现实政治敏感神经的高度上,去探索历史经验的,结论也就特别发人深思:“呜呼!------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就是说,灭亡秦朝的,是秦朝自身,秦朝人来不及给自己唱挽歌,而后人给他唱挽歌,却又不吸取历史教训,遂使更后的人又为后人唱挽歌了。

这个结论多么深刻。

秦始皇死后“辒辌臭”载尸之车,令人掩鼻,秦二世被迫自杀,真乃死于非命,就此而论,秦皇父子,均属不幸。

但是哀其不幸,怒其腐败!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秦王朝只有十五年的寿命,可谓短祚。

何以故?腐败的规模固然空前,速度也令人瞠目。

阿房宫堪称是秦王朝的窗口,读一读《阿房宫赋》的描述,我们就不难想见,秦朝是如何将民脂民膏、百姓血肉任意榨取、吞噬,而挥霍于遮天蔽日的宫阙之中的。

秦王朝的垮台,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封建历代王朝代代相因的周期率;速兴速衰。

我在《说皇帝》一文中指出:“开国之时,多为明主,试想,此时此地,打江山、夺交椅,如果领头的一脑袋糨糊,又怎能统率文武,改朝换代?此后,直至中叶,多数的皇帝
都是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吃果果,中不溜秋;再往后,则不对了,坐在椅上不耐烦,一心向往上天梯,胡作非为,最终从椅子上摔下来,跌个粉身碎骨。

就此而论,一部交椅盛衰录,就是千年帝王史。

如此而己!所谓胡作非为,无非就是腐败。

盛—腐败—衰亡,这是封建历代王朝钻不出去的“鬼打墙”,以至一代一代人怅怀古,悲兴亡,但到头来仍是“草迷丹阙”,遗老泣残阳。

正是:王朝更迭亦何多,代代重复唱挽歌。

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不幸。

秦始皇父子修建阿房宫,成了历史的笑柄。

这样的笑柄,今天当然不会重演。

但是我们应当高度警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历史的教训,后人应永铭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