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房宫赋》有感_高中读后感1200字
人教版高中第三册五单元作文:读《阿房宫赋》有感

人教版高中第三册五单元作文:读《阿房宫赋》有感
读了《阿房宫赋》,我被其中的历史沉淀所打动,让我惊叹于古代文明的高度。
阿房宫有着丰富的历史,它曾经是古代中国最盛大的宫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整个宫殿被一条长达百里的城墙环绕着,有着十分庞大的规模,令人惊叹。
宫殿里有着精美的雕刻,精美的屏风,精致的瓷器,精美的锦缎,等等,这些都是古代文明的精华所在。
读了《阿房宫赋》,让我深深感受到古代文明的高度。
阿房宫的历史沉淀了无数的文明,让我们更加赞叹古代文明的精华。
它不仅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更加努力去学习古代文明,去探索古代文明的奥秘,让我们更加尊重古代文明,让我们感受古代文明的伟大。
阿房宫赋的读后感3篇

三一文库()/读后感〔阿房宫赋的读后感3篇〕《阿房宫赋》铿锵有力,把“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剖析得很微妙。
你有兴趣,不妨来看看《阿房宫赋》读后感,小编已经沏好茶,恭候多时。
▲《阿房宫赋》读后感篇一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
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
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
但是,秦也被打败了。
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项羽,楚汉相争时著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
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
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
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现代社会那些an官,又有谁是能战胜自己的呢?他们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吗?成X克杰、陈希x 同、胡长X清。
他们一个个落马,不同样是被自己打败的吗?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2024年阿房宫赋读后感

2024年阿房宫赋读后感《阿房宫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
2024年,我有幸阅读了这部经典之作,对于这篇描绘秦朝繁华盛景的诗篇,我深感震撼与敬畏。
通过阅读,《阿房宫赋》让我穿越时空,领略了古代帝王的壮丽建筑和人间美景,同时也对人生的虚无和世事沧桑有了更深的思考。
读完之后,我不禁感慨万千,仿佛亲眼目睹了秦朝的繁华盛景。
《阿房宫赋》是一篇描写秦始皇死后阿房宫被火焚烧的诗篇。
通过诗人辞章华丽的描绘,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看到了那神奇的宫殿,诗中不仅仅是对宫廷建筑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回顾。
阿房宫的繁华曾经是短暂而辉煌的,如今却再也看不到当年的壮观,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世事的无常。
诗中,诗人对秦始皇的功绩和野心进行了讴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曾经给中国带来了繁荣和稳定,但他的好胜心和野心却也给后人带来了灾难。
诗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段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想起了历史上许多强人横行霸道的事例,他们在当时可能获得了巨大的权力和财富,但这种权力和财富是以牺牲无数生命和忍受广大人民痛苦为代价的。
因此我深感人类权力的脆弱和无情。
同时,诗中也对人生的奢华和虚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宫殿雄伟壮观,金碧辉煌,但它们最终都化为灰烬。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佛家的禅理,一切皆是虚幻,人生如梦,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和真理的追求。
面对外在的繁华与虚荣,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明,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读《阿房宫赋》,我受到了深刻的震撼和教育,也对历史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部古代文学经典不仅让我领略了秦朝的繁华和壮丽,也让我对权力的脆弱和虚无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真理的追求。
读完《阿房宫赋》,我对历史和文学有了更深的兴趣,也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阿房宫赋读后感

阿房宫赋读后感《阿房宫赋》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所作的长篇叙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部杰作。
这篇诗以西陵之战为背景,描述了赵高在秦二世即位后,为泄私愤而毁掉阿房宫的残忍行为。
在阅读完这篇诗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杜牧深沉的写作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整篇诗所表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呈现出了唐代社会的特征和氛围。
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这篇文章既具有艺术价值,也有文化历史的渗透与潜移。
通过阅读,我发现《阿房宫赋》的主题思想更是深刻、重要。
其一是“历史的教益”。
从文章中我们能够发现,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历史文化,都有给我们以启示的价值。
其二是“警醒的重要性”。
在这篇诗歌中,杜牧通过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剖析,给人以警醒之意,使人不能重蹈覆辙。
其三是“作品的艺术价值”。
这篇诗的语言优美,儒雅而不刻意,气势磅礴,寓意深远,游走于艺术的巅峰与审美的领域。
此外,我认为《阿房宫赋》还具有一定的思想独立性,它具有深邃的思考和新颖的语言运用。
在诗歌的结尾,杜牧把“帝王之家,幸甚至哉”描述为绝顶寂寞,让人不禁沉思。
这种独立思考和创新,展现了杜牧的独特思想,印证了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思想家。
在读完《阿房宫赋》之后,我深深地领悟到了作品的重要性。
虽然古代已逝,旧事已往,但是对于诗歌来说,它们依然能够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产生共鸣,启示我们不忘历史、珍爱现在。
在这篇诗歌中,杜牧采用新颖的手法,将阿房宫毁于一旦的历史事件,以一种唯美而又悲壮的方式,呈现于人们面前。
在诗歌讲述的诸多历史以及文化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整篇文章充满了人文情怀与历史背景的渗透,给现代人以深深的思索和启示,让我们懂得更加珍惜和珍视现在的生活。
总体而言,《阿房宫赋》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诗歌作品,它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也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同时,它也引发了我对于历史的思考、对于生活的关爱,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阿房宫赋》读后感

《阿房宫赋》读后感《阿房宫赋》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之一,著名的汉代文学家杜牧所作。
这篇作品全篇叙述了赵王政治和文化的荣辱和衰落,并通过描述阿房宫和赵国名胜古迹的面貌,反映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
这篇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神瑰宝,也是中国文学的珍贵遗产。
更重要的是,它不但留下了经典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文化积淀和启示意义。
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这篇作品的首段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峨眉北岳华山,霭霭秦楼楚馆。
群山环抱,而崇崖峻岭插中天,惊波骇浪,而雄城壮观于水。
亿兆一人,而瞰形于户牖之间。
虽无旁骖之劳,而役青娥之素手,倚湘川之媚姝,历览余音之所至,无因而不带之情也。
”这段描述让我扑面而来的是深刻而震撼人心的景象,其夸张和夸大之语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的气势更为宏大,读者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阿房宫的沉醉和激情,也可以看到中国数千年文明的丰厚底蕴。
在阅读中,我不仅能感受到文化的底蕴的深邃,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化精神的美丽。
在散文的写作中,杜牧找到了一种让人感受到其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方式,使人保持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传承感。
这篇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价值,同时也在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优秀的散文,这些散文都是文学名家们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媒介,体现了古代文化无穷无尽的魅力。
《阿房宫赋》不仅蕴含深刻的史地文化内涵,同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诸如渲染情感,铺垫气氛,配合章法等技巧,使得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片瑰宝,使读者通过它进一步认识和领悟中国文学和文化,艺术和风情。
我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不仅是得到满足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运用文化精神融入到创作当中的方式。
正如我在这篇作品所看到的,作者以诗歌性的描写方式将文化的精髓通过写作的形式传递给读者,这是传统文化对于自身的一种积极自我展示。
最后,在创新思路和观点的方面,在阅读这篇文章过程中,我意识到,散文与其他文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界限,因为不同文体的混用不仅可以带来新的创新思想,同时也可以丰富文章的韵味和文化底蕴。
阿房宫赋读后感

阿房宫赋读后感《阿房宫赋》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篇古诗,描写的是秦始皇修建阿房宫的场景和气势。
这篇古诗结构优美,语言流畅,洋溢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壮美的景象,令人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威严。
读完《阿房宫赋》,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在诗中,杜牧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秦始皇在修建阿房宫时的壮举和气势。
他用“千门万户曾识盼,瞬息万变皆如是”来形容宫殿的繁华和复杂程度,以及建筑师的天才和勇气。
更重要的是,他以“损益记于垂纶者”来描述秦始皇那种极致的求胜心态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这种精神表现为一种超越自我和一切困难的信念,它不仅仅是一种以胜利为目的的努力,更是对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这种精神也是中国文化所具备的特质之一。
历史上,中国人忠诚敬畏天地,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让人们在追求进步时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智慧。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文化的辉煌和灿烂,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杜牧的叙述方式也很有趣。
他用六律的方式,先描绘宫殿外的美景,再刻画宫殿内的景象,最后对秦始皇进行了赞美。
整个古诗结构完整,内容层次分明,显示出作者在艺术层面上的强大掌握能力。
此外,杜牧的词句精妙绝伦,让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秦始皇在修建阿房宫时的耕耘和成果。
在诗中,他用“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来描述宫殿历久不衰的景象,表现出宫殿作为人类文明的凝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一点也是中国文化所展现出的格调和气势。
总之,《阿房宫赋》是一首展现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古诗。
它描绘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壮美和悠久历史,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瑰丽和威严。
这篇古诗还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追求进步的精神,不仅仅是对胜利的追求,更是对理想和追求的表现。
它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核和价值观,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
读《阿房宫赋》有感

读《阿房宫赋》有感无论讽喻特色,还是写作技巧,《阿房宫赋》都不愧是一篇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古典文学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阿房宫赋》有感,希望大家喜欢!读《阿房宫赋》有感篇一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
我对废墟一向有着独特的情绪,小亚细亚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以及亚洲的吴哥窟和越南顺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种独特的苍凉之感。
废墟是历史重量的见证。
而在中国,我见过的废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圆明园等地,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黄土,或者只剩荒漠蔓草。
遥想它曾有过的繁华,风华落尽,每个废墟都是一哀歌。
对废墟的感触,古今中外写得很好的,当是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发的议论。
杜牧那个时代,阿房宫早已成了焦土废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宫的奢华迷离,该赋虽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却金句连绵,字字珠玑,最后以高广的历史哲学感想作结: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由阿房宫这个废墟曾有过的奢华,谈到政治以人为本的本质,正因为秦代缺少了这种人性,只追求繁华,当这种繁华没有人心作为支柱,它当然不能持久。
因此,对于这个废墟,人们在哀伤的同时,是要以废墟为鉴。
由杜牧的《阿房宫赋》我就想到17世纪的英国诗人德莱顿(John Dryden)这样的诗句:那个人,上帝已替他设计好了废墟。
他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最先是他的心开始败坏摧毁。
另外则是18世纪英国诗人格雷(Thomas Gray)也写道:废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你旗帜的散漫混乱已经在前面等待。
因此废墟既是一种事实,但也是一种警告式的意象。
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应该警惕到,世界多变化,今天的荣华,如果没有小心呵护,可能就会变成明天的废墟。
杜牧《阿房宫赋》读后感读后感

杜牧《阿房宫赋》读后感读后感
《阿房宫赋》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是一首以陕西阿房宫为题材的叙事长诗。
读完《阿房宫赋》,我被其中浓厚的历史气息和丰富的情感所打动,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诗中描绘了阿房宫的壮丽景观,呈现了宫殿的雄伟辉煌以及帝王的威严气势。
作者以
瑰丽的文字描绘了宫殿的壮美,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帝王的权势和繁华的
背后所隐藏的脆弱和无常。
在宏伟壮观的建筑背后,作者透露着对帝王权力的深深忧虑,以及对荣辱、兴衰的思考。
同时,诗中也展现了作者的独特情感。
作者在描绘阿房宫的过程中,借用了丰富的修
辞手法,使文辞华丽,意境深远。
他以一种虚实相背的手法,把阿房宫的荣辱兴衰与
个人的思念之情相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阿房宫是传说中的宫殿,存在的真
实性存疑,但杜牧通过诗中情感的抒发,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过去的思念之情。
读完《阿房宫赋》,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无情。
帝王将相,权谋纷争,一切的荣华富贵如风中残烛,犹如云烟散尽。
在这繁华的背后,人们的欢笑与苦楚、
玩乐与衰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缤纷而神秘的历史画卷。
《阿房宫赋》读后,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宫廷文化的瑰丽与悲凉,以及历史的绵长与变幻。
诗中充满了对权力的思考与对兴衰的关注,让我不禁思考人类欲望的脆弱与无常。
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权势与荣华富贵的虚妄,敢于追寻真实与内心
的宁静。
读完《阿房宫赋》,我对杜牧的思想与才情产生了更深的敬佩,也让我更加
珍惜今天的幸福与安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阿房宫赋》有感_高中读后感1200字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这是《红楼梦》中的一句谚语.秦二世而亡,阿房宫早已被项羽一把火化为冷烟寒灰,但在往事越千年后,人们并没有忘记它,可见秦始皇之皇泽是长久的.
当然,这里加了引号的皇泽,只具讽刺意义.秦始皇修建阿房宫,从反面给后人留下多少思考,多少教训!清初诗人阎尔梅(1603-1661)曾漂泊西北天地间,考察秦王朝的种种遗迹.他在《题阿房宫故址》诗中写道:渭水云何像汉津?浪言营室拟星辰.员峤妄遗童男女,方士虚称善鬼神.博浪不能搜大盗,深宫徒自饰真人.南山未表辒辌臭,真得长沙着《过秦》.(《白耳山人诗集》卷六)虽然诗中用典,但翻翻《史记》或任何一种中国通史,我们就能够知道,秦始皇妄图长生不死,活到万岁千秋,享尽人间富贵.相传其所建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宫中可立五丈夫高的大旗,能容纳一万余人.迷信方士,求不死之药,但在死神面前,毕竟感到茫然,于是以建造长眠之所骊山墓.光这两项工程,就动用了不下70万的役夫和刑徒,而当时全国人口也不过二千万左右.这种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王朝土崩瓦解.西汉文学家贾谊(前201-前169)曾作《过秦论》三篇,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这自然是不错的,但结论仍嫌笼统,以阿房宫立论,把秦朝来亡的教训,用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尖锐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鸣起历史警钟的,是唐代文学家杜牧(803-852).公元825年,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恕人怨,杜牧拍案而起,作《阿房宫赋》讽时济世.由于他是在触及现实政治敏感神经的高度上,去探索历史经验的,结论也就特别发人深思:呜呼!------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就是说,灭亡秦朝的,是秦朝自身,秦朝人来不及给自己唱挽歌,而后人给他唱挽歌,却又不吸取历史教训,遂使更后的人又为后人唱挽歌了.
这个结论多么深刻.秦始皇死后辒辌臭载尸之车,令人掩鼻,秦二世被迫自杀,真乃死于非命,就此而论,秦皇父子,均属不幸.但是哀其不幸,怒其腐败!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秦王朝只有十五年的寿命,可谓短祚.何以故?腐败的规模固然空前,速度也令人瞠目.阿房宫堪称是秦王朝的窗口,读一读《阿房宫赋》的描述,我们就不难想见,秦朝是如何将民脂民膏、百姓血肉任意榨取、吞噬,而挥霍于遮天蔽日的宫阙之中的.秦王朝的垮台,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封建历代王朝代代相因的周期率速兴速衰.我在《说皇帝》一文中指出:开国之时,多为明主,试想,此时此地,打江山、夺交椅,如果领头的一脑袋糨糊,又怎能统率文武,改朝换代?此后,直至中叶,多数的皇帝都是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吃果果,中不溜秋再往后,则不对了,坐在椅上不耐烦,一心向往上天梯,胡作非为,最终从椅子上摔下来,跌个粉身碎骨.就此而论,一部交椅盛衰录,就是千年帝王史.如此而己!所谓胡作非为,无非就是腐败.盛腐败衰亡,这是封建历代王朝钻不出去的鬼打墙,以至一代一代人怅怀古,悲兴亡,但到头来仍是草迷丹阙,遗老泣残阳.正是:王朝更迭亦何多,代代重复唱挽歌.这是中国历史的最大不幸.
秦始皇父子修建阿房宫,成了历史的笑柄.这样的笑柄,今天当然不会重演.但是我们应当高度警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的教训,后人应永铭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