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笔记 第七章 维生素

合集下载

维生素的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维生素的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维生素的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维生素(Vitamins)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质量极少,即使如此它们仍然是基本的营养成分,具有重要作用。

人类营养需要以及不良之处,都可以从维生素缺乏或是过多来确定。

它们有助于人体新陈代谢、保护免疫系统、促进器官的发育,也有帮助维持正常的健康状态。

维生素分为可溶性维生素和不可溶性维生素,可溶性维生素例如维生素C和B类维生素,它们在水溶液中很容易解离出来被吸收利用,但在消化系统中的中和反应使其被限制。

不可溶性维生素例如维生素E和A,它们能够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来,但在消化系统中,脂肪酶与它们的酯缩合作用可以使它们溶解,从而帮助蛋白质进入血液循环,且它们能够在血液循环中完全溶解。

维生素在生物化学中,最常用的是表示同一类维生素的统称,如B族维生素,其包含的维生素有:B1(烟酰胺)、B2(核黄素)、B3(尼克酸)、B6(吡哆醇)、B7(生物素)、B9(叶酸)、B12(氨基腺嘌呤)等等。

它们一般被用于促进新陈代谢,可抗氧化,同时也会影响蛋白质、脂质、糖类的代谢。

大学生物化学维生素总结

大学生物化学维生素总结
酰基和氢原子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
视黄醇,醛,酸
动物性食物,植物胡萝卜素
1参与视觉传导2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调整生长发育,生殖能力,免疫能力3抗氧化剂
夜盲,干眼病,过量中毒
维生素D
钙酸醇
鱼肝油,动物性食物
1参与钙稳定调节2影响细胞分化
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过量中毒
维生素E
维生素D
动植物性食物
1抗氧化2维持生殖机能3促进血红素代谢4调控基因表达
①氨基酸转氨酶、 脱羧酶辅助小因子②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辅助因子③糖原磷酸化酶辅助因子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磷酸吡哆醛
氨基
泛酸(遍多酸)
辅酶A 酰基载体蛋白
酵母、米糠、肝脏、蛋黄,肉类,鱼等,肠道细菌的合成
①酰基转移酶辅助因子
人类罕见
辅酶A
酰基
生物素
生物胞素
各种动植物性食物肠道细菌合成
①羧化酶辅助因子
脱氢酶辅助因子
唇炎,舌炎,口角炎,眼睑炎,阴囊炎
FMN,FAD
氢原子,电子
维生素PP(烟酸,烟酰胺)
辅酶Ⅰ,辅酶Ⅱ
肉类,谷物,豆类,花生,芦笋,酵母
脱氢酶辅助因子
糙皮病
NA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ADP+
氢原子,电子
维生素B6(吡哆胺,吡哆醛,吡哆醇)
磷酸吡哆醛
磷酸吡哆胺
酵母、米糠、肝脏、蛋黄,肉类,鱼等,肠道细菌的合成
人类罕见
生物素
二氧化碳
叶酸(蝶酰谷氨酸)
四氢叶酸
各种动植物性食物肠道细菌合成
①一碳单位转移酶类辅助因子
巨幼细胞性贫血
四氢叶酸
一碳单位

杨荣武生物化学原理笔记—维生素

杨荣武生物化学原理笔记—维生素

维生素维生素(vitamin)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虽然机体对它们的需要量甚少(一个人每日需要量在μg或mg级),但由于它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者虽能合成但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通过饮食等手段获取。

虽然它们在体内既不是构成细胞组织的原料,也不是供能的物质,然而,它们在代谢调节、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人体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出现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病。

维生素前体:可转变成有活性的维生素,又称维他命原维生素的分类脂溶性维生素(fat-soluble vitamins)和水溶性维生素(water-soluble vitamins)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功能:在生物体内能够直接作为辅酶或辅基,或者转变为辅酶或辅基,参与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当水溶性维生素缺乏时,机体的代谢会出现障碍,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是生长和分裂旺盛的细胞和组织,如上皮细胞和血细胞。

不同的水溶性维生素的缺乏往往会有一些交叉的症状,如皮炎(dermatitis)、舌炎(glossitis)、口角炎(cheilitis)和腹泻(diarrhea)。

由于神经组织的活动非常依赖于持续的能量供应,尤其是来自糖氧化分解所释放出的能量,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缺乏水溶性维生素也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症状有外周神经炎(peripheral neuropathy)、忧郁(depression)、精神错乱(mental confusion)和运动失调等。

脂溶性维生素1.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为了便于记忆,可将它们拼写成DAKE),均是异戊二烯衍生物。

B族维生素作为一个大家族,至少包括十余种维生素。

其共同特点是:(1)在自然界经常共同存在,最丰富的来源是酵母、蔬菜和动物肝脏;(2)从低等的微生物到高等动物和人类都需要它们作为营养要素;(3)在体内主要作为辅酶或辅基参与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4)从化学结构上看,大都含有N;(5)从性质上看此类维生素易溶于水,对酸稳定,易被碱或热破坏。

维生素的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维生素的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维生素的名词解释生物化学维生素,作为常见的营养物质之一,在人类及其他动物的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常以微量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并在多种生物化学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

维生素的命名和分类方式源于它们在生物体内的活性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然而,除了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外,维生素还与更深奥的生命化学过程相关联,并对细胞代谢和生物体功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首次被发现的维生素是维生素C,也被称为抗坏血酸,它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性质的分子。

维生素C在体内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其中之一是在与其他抗氧化剂合作时,保护细胞免受氧自由基的损伤。

维生素C还在胶原合成中发挥作用,帮助维持人体的结缔组织健康。

此外,维生素C还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促进铁的吸收,以维持红血球的健康。

与维生素C类似,维生素A也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

维生素A以多种形式存在,其中最常见的是视黄醇和β-胡萝卜素。

视黄醇是一种能够分化为视黄酸的维生素A形式,而β-胡萝卜素则可以在体内转化为视黄醇。

视黄酸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在视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维生素A还参与了细胞分化、生长和免疫功能的调节。

维生素D是一种与钙和磷代谢密切相关的维生素。

它在皮肤中被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然后经由肝脏和肾脏的生物转化过程变为活性形式。

活性的维生素D能够增加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促进骨骼的健康发育和维持。

此外,维生素D还在免疫系统的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它有助于抑制过度活化的免疫细胞和调节炎症反应。

维生素E是一组具有抗氧化性质的化合物。

它们主要存在于食物中的油脂和种子中。

维生素E能够保护细胞膜免受氧自由基的损伤,并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此外,维生素E还参与了免疫反应和细胞信号传递的调节。

维生素K是一组参与血液凝固的维生素。

其中最重要的形式是维生素K1(叶绿素)。

K维生素通过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帮助血液在受伤时形成凝块,起到止血的作用。

此外,维生素K还在骨骼形成过程和心血管健康中起到重要作用。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7.维生素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7.维生素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7 维生素1.什么是维生素?列举脂溶性维生素与水溶性维生素的成员。

解答:维生素的科学定义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与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B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泛酸、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2.为什么维生素D可数个星期补充一次,而维生素C必须经常补充?解答: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维生素,可以贮存在肝等器官中。

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不能贮存,所以必须经常补充。

3.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肉类食物中,为什么素食者并不缺乏维生素A?解答:维生素A可在人体内由植物性食物中的 ―胡萝卜素转化而成。

4.将下面列出的酶、辅酶与维生素以短线连接。

解答:5.在生物体内起到传递电子作用的辅酶是什么?解答:NAD+、NADP+、FMN、FAD。

6.试述与缺乏维生素相关的夜盲症的发病机理。

解答:视网膜上负责感受光线的视觉细胞分两种:一种是圆锥形的视锥细胞,一种是圆柱形的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感受强光线,而视杆细胞则感受弱光的刺激,使人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也能看清物体。

在视杆细胞中,11―顺视黄醛与视蛋白组成视紫红质。

当杆状细胞感光时,视紫红质中的11―顺视黄醛在光的作用下转变成全反视黄醛,并与视蛋白分离,视黄醛分子构型的改变可导致视蛋白分子构型发生变化,最终诱导杆状细胞产生与视觉相关的感受器电位。

全反式视黄醛通过特定的途径可重新成为11―顺视黄醛,与视蛋白组合成为视紫红质,但是在该视循环中部分全反视黄醛会分解损耗,因此需要经常补充维生素A。

当食物中缺乏维生素A时,必然引起11―顺视黄醛的补充不足,视紫红质合成量减少,导致视杆细胞对弱光敏感度下降,暗适应时间延长,出现夜盲症状。

7.试述与缺乏维生素相关的脚气病的发病机理,为什么常吃粗粮的人不容易得脚气病?解答:脚气病是一种由于体内维生素B1不足所引起的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为主要症状的营养缺乏病,硫胺素在体内可转化成硫胺素焦磷酸,后者作为辅酶参与糖代谢中丙酮酸、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脱羧作用,所以,缺乏维生素B1时,糖代谢受阻,一方面导致神经组织的供能不足,另一方面使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α―酮酸、乳酸等在血、尿和组织中堆积,从而引起多发性神经炎等症状。

生物化学——维生素

生物化学——维生素

17
5、缺乏症: 凝血障碍(新生儿可能缺乏) 6、拮抗剂:如双香豆素(草木樨中) 7、来源: K1----绿叶菜 K2----肠菌合成
18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
共同特点: 1、易吸收,易排泄、一般不易中毒 2、体内不能贮存 3、大多来源于植物
19
一、B1 (硫胺素,thiamine)
1、化学结构:含嘧啶环与噻唑环
7、来源: 小麦胚芽、葵花籽油、各种油料种子、橄 榄、、蔬菜
14
四、维生素K
1、种类: K1,K2 (天然) K3和 K4 (合成) 2、化学结构: 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 3、活化形式:原型
15
K3
K2
16
4、生理作用 (1)γ -羧化酶的辅酶 催化凝血因子Ⅱ、Ⅶ、Ⅸ、 Ⅹ中的N端Glu残基γ 位的羧化 (2)参与骨、牙等组织中与钙相关的蛋白质中Glu残基的 羧化
57
九、维生素C(ascorbic acid)
1、又称:抗坏血酸 2、化学结构 己糖内酸酯
58
脱氢抗坏血酸
59
3、生理作用 A、强还原剂,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a、抗氧化 保护巯基酶 维持GSH含量恒定 b、 HB中Fe3+ Fe2+
60
B、羟化酶的辅酶 胶原蛋白中氨基酸的羟化 C、有利于肠道中铁的吸收 4、缺乏症 : (1)坏血病-毛细血管脆性提高 (2)贫血-铁吸收减少
29
三、B3 :尼克酸(nicotinic acid) 和尼克酰胺(nicotinamide) 也叫维生素PP 1、化学结构:吡啶的衍生物
30
2、活性形式: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

第7章维生素和辅酶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7章维生素和辅酶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2是橙黄色针状晶体,味苦,它溶于水,极易溶于 碱性溶液,水溶液在紫外光照射下呈黄绿色荧光,荧光的强弱 与维生素B2含量成正比,利用此性质可定量分析。维生素B2耐 热和酸,对光和碱不稳定。烹调食物时加入碱易破坏维生素B2。
食品生物化学
图7-7 维生素B2分子结构
食品生物化学
FMN、FAD是多种氧化还原酶的辅酶,与酶蛋白紧密结合 组成黄素蛋白。从结构上看,这两种辅基在异咯嗪的N1、N10之 间有一对活泼的共轭双键,容易发生可逆的加氢或脱氢反应, 在细胞氧化反应中,FMN、FAD通过氧化型和还原型的互变, 达到递氢体的作用。在体内参与多种氧化还原反应,促进糖、 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缺乏时,组织呼吸减弱,代谢强度降低, 主要症状是唇炎、舌炎、口角炎、角膜炎、多发性神经炎等。
食品生物化学
TPP是丙酮酸氧化脱羧酶、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酶和转酮 醇酶的辅酶,因此维生素B1对维持正常糖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若 机体缺乏维生素B1,体内TPP含量减少,从而使丙酮酸氧化脱羧 作用发生障碍,糖代谢作用受阻,丙酮酸、乳酸在组织中积累, 影响心血管和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炎、四肢 麻木、肌肉萎缩、心力衰竭、心律加快、下肢水肿等症状,临床 上称为脚气病。
食品生物化学
L-抗坏血酸在组织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即还原型抗坏血 酸和脱氢氧化型抗坏血酸(又称脱氢抗坏血酸)。这两种形式 可以通过氧化还原互变,因而都具有生理活性,若脱氢抗坏血 酸继续氧化或水解,生成L-二酮古洛糖酸或其它氧化物,无维生 素C的活性,在体内不能逆转。
维生素C为无色无嗅的片状结晶,固体维生素C较稳定,有 耐热性,加热到100℃也不分解。维生素C易溶于水,在水溶液 中不稳定,易被氧化,加热易被破坏,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尤 甚,在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遇光、微量金属离子(如Cu2+、 Fe2+等)都可促进维生素C的破坏。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知识点:维生素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知识点:维生素

临床执业医师生物化学知识点: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的作用维生素生理功能活性形式缺乏症(重点记忆)Vi tB1α-酮酸氧化脱羧酶系的辅酶;转酮醇酶的辅酶;影响神经传导焦磷酸硫胺素(TPP)脚气病、末梢神经炎、胃肠道症状Vi tB2黄素蛋白或黄酶的辅酶黄素单核苷酸(FMN)、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口角炎、舌炎、阴囊皮炎、眼睑炎、角膜血管增生Vi tB6氨基酸脱羧酶及转氨酶的辅酶,在氨基酸代谢中起传递氨基作用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胺低血色素小细胞性贫血、血清铁增高Vi tB12甲基转移酶的辅酶,参与甲基化促进DNA合成;促进红细胞成熟甲钴胺素巨幼细胞性贫血Vi tPP脱氢酶的辅酶,参与生物氧化体系尼克酰胺二核苷酸(NAD+)、尼克酰胺二核苷酸磷酸(NADP+)糙皮病Vi tC参与体内羟化反应;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促进铁吸收;参与胆固醇转化;促进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抗坏血酸坏血病泛酸构成辅酶A的成分,参与酰基的转移;构成ACP的成分参与脂肪酸的合成。

CoA和ACP(酰基载体蛋白)叶酸以FH4的形式参与一碳单位的转移;与蛋白质、核酸合成,红细胞、白细胞成熟有关四氢叶酸巨幼细胞性贫血脂溶性维生素的作用生理功能活性形式缺乏症V itA构成视紫红质;参与糖蛋白的合成;保持上皮组织结构的完整;促进生长发育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夜盲症、干眼病、生长停顿、发育不良V itD促进钙、磷吸收,促进骨盐代谢与骨的正常发育1,25-(OH)2-维生素D3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V itE抗氧化作用;促进血红素合成;维持生殖机能生育酚目前尚未发现缺乏症VitK 促进血液凝固甲基1,4-萘醌凝血功能异常下列哪种成分大量使用不会蓄积中毒A.泛酸B.视黄醛C.1-25-(OH)2VD3D.维生素EE.维生素K『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选项A为水溶性维生素大量使用不会蓄积中毒。

其余的都为脂溶性维生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维生素第一节概述一、定义维生素是机体必需的多种生物小分子营养物质。

1894年荷兰人Ejkman用白米养鸡观察到脚气病现象,后来波兰人Funk从米糠中发现含氮化合物对此病颇有疗效,命名为vitamine,意为生命必须的胺。

后来发现并非所有维生素都是胺,所以去掉词尾的e,成为Vitamin。

维生素有以下特点:1.是一些结构各异的生物小分子;2.需要量很少;3.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直接或间接从食物中摄取;4.主要功能是参与活性物质(酶或激素)的合成,没有供能和结构作用。

水溶性维生素常作为辅酶前体,起载体作用,脂溶性维生素参与一些活性分子的构成,如VA 构成视紫红质,VD构成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二、分类维生素的结构差异较大,一般按溶解性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存,并随脂类一起吸收。

不易排泄,容易在体内积存(主要在肝脏)。

包括维生素A(A1,A2)、D(D2,D3)、E(α,β,γ,δ)、K (K1,K2,K3)等。

易溶于水,易吸收,能随尿排出,一般不在体内积存,容易缺乏。

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三、命名维生素虽然是小分子,但结构较复杂,一般不用化学系统命名。

早期按发现顺序及来源用字母和数字命名,如维生素A、维生素AB2等。

同时还根据其功能命名为“抗…维生素”,如抗干眼病维生素(VA)、抗佝偻病维生素(VD)等。

后来又根据其结构及功能命名,如视黄醇(VA1)、胆钙化醇(VD3)等。

四、人体获取维生素的途径主要由食物直接提供维生素在动植物组织中广泛存在,绝大多数维生素直接来源于食物。

少量来自以下途径:由肠道菌合成人体肠道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如VK、VB12、吡哆醛、泛酸、生物素和叶酸等,可补充机体不足。

长期服用抗菌药物,使肠道菌受到抑制,可引起VK等缺乏。

能在体内直接转变成维生素的物质称为维生素原。

植物食品不含维生素A,但含类胡萝卜素,可在小肠壁和肝脏氧化转变成维生素A。

所以类胡萝卜素被称为维生素A 原。

体内部分合成储存在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转变成VD3。

因此矿工要补照紫外线。

人体还可利用色氨酸合成尼克酰胺,所以长期以玉米为主食的人由于色氨酸不足,容易发生糙皮病等尼克酰胺缺乏症。

五、有关疾病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极祝大家08年生物考研取得好成绩!!!57少,一般日需要量以毫克或微克计。

维生素缺乏会引起代谢障碍,出现维生素缺乏症。

过多也会干扰正常代谢,引起维生素过多症。

因水溶性维生素容易排出,所以维生素过多症只见于脂溶性维生素,如长期摄入过量维生素A、D会中毒。

第二节脂溶性维生素一、维生素A维生素A又称抗干眼醇,有A1、A2两种,A1是视黄醇,A2是3-脱氢视黄醇,活性是前者的一半。

肝脏是储存维生素A的场所。

植物中的类胡萝卜素是VA 前体,一分子β胡萝卜素在一个氧化酶催化下加两分子水,断裂生成两分子VA1。

这个过程在小肠粘膜内进行。

类胡萝卜素还包括α、γ胡萝卜素、隐黄质、番茄红素、叶黄素等,前三种加水生成一分子VA1,后两种不生成VA1。

维生素A与暗视觉有关。

维生素A在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化为视黄醛,11-顺视黄醛与视蛋白上赖氨酸氨基结合构成视紫红质,视紫红质在光中分解成全反式视黄醛和视蛋白,在暗中再合成,形成一个视循环。

维生素A缺乏可导致暗视觉障碍,即夜盲症。

食用肝脏及绿色蔬菜可治疗。

全反式视黄醛主要在肝脏中转变成11-顺视黄醛,所以中医认为“肝与目相通”。

维生素A的作用很多,但因缺乏维生素A的动物极易感染,所以研究很困难。

已知缺乏维生素A时类固醇激素减少,因为其前体合成时有一步羟化反应需维生素A参加。

另外缺乏维生素A时表皮黏膜细胞减少,角化细胞增加。

有人认为是因为维生素A与细胞分裂分化有关,有人认为是因为维生素A与粘多糖、糖蛋白的合成有关,可作为单糖载体。

维生素A 还与转铁蛋白合成、免疫、抗氧化等有关。

维生素A过量摄取会引起中毒,可引发骨痛、肝脾肿大、恶心腹泻及鳞状皮炎等症状。

大量食用北极熊肝或比目鱼肝可引起中毒。

二、维生素D又称钙化醇,是类固醇衍生物,含环戊烷多氢菲结构。

可直接摄取,也可由维生素D原经紫外线照射转化。

植物油和酵母中的麦角固醇转化为D2(麦角钙化醇),动物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D3(胆钙化醇)。

维生素D与动物骨骼钙化有关。

钙化需要足够的钙和磷,其比例应在1:1到2:1之间,还要有维生素D的存在。

维生素D3先在肝脏羟化形成25-羟维生素D3,然后在肾再羟化生成1,25-(OH)2-D3。

第二次羟化受到严格调控,平时只产生无活性的24位羟化产物,只有当血钙低时才有甲状旁腺素分泌,使1-羟化酶有活性。

1,25-(OH)2-D3是肾皮质分泌的一种激素,作用于肠粘膜细胞和骨细胞,与受体结合后启动钙结合蛋白的合成,从而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和骨内钙磷的动员和沉积。

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少,同祝大家08年生物考研取得好成绩!!!59时又缺乏紫外线照射的人易发生骨折。

肝胆疾病、肾病、或某些药物也会抑制羟化。

摄入过多也会引起中毒,发生迁移性钙化,导致肾、心、胰、子宫及滑膜粘蛋白钙化。

高血钙也会导致肾结石,而骨骼却因钙被抽走而疏松软化。

三、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含有一个6-羟色环和一个16烷侧链,共有8种其色环的取代基不同。

α生育酚的活性最高。

存在于蔬菜、麦胚、植物油的非皂化部分,对动物的生育是必需的。

缺乏时还会发生肌肉退化。

生育酚极易氧化,是良好的脂溶性抗氧化剂。

可清除自由基,保护不饱和脂肪酸和生物大分子,维持生物膜完好,延缓衰老。

维生素E很少缺乏,毒性也较低。

早产儿缺乏会产生溶血性贫血,成人回导致红细胞寿命短,但不致贫血。

四、维生素K天然维生素K有K1、K2两种,都由2-甲基-1,4-萘醌和萜类侧链构成。

人工合成的K3无侧链。

K1存在于绿叶蔬菜及动物肝脏中,K2由人体肠道细菌合成。

维生素K参与蛋白质谷氨酸残基的γ-羧化。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肽链中的谷氨酸残基在翻译后加工过程中,由蛋白羧化酶催化,成为γ-羧基谷氨酸(Gla)。

这两个羧基可络合钙离子,对钙的输送和调节有重要意义。

有关凝血因子与钙结合,并通过钙与磷脂结合形成复合物,发挥凝血功能。

这些凝血因子称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缺乏维生素K时常有出血倾向。

新生儿、长期服用抗生素或吸收障碍可引起缺乏。

第三节水溶性维生素一、硫胺素(VB1)由一个取代的噻唑环和一个取代的嘧啶环组成,因噻唑环含硫,嘧啶环有氨基取代而得名。

他就是Funk发现的vitamine。

硫胺素与ATP反应,生成其活性形式:硫胺素焦磷酸(TPP),即脱羧辅酶。

其分子中氮和硫之间的碳原子性质活泼,易脱氢。

生成的负碳离子有亲核催化作用。

羧化辅酶作为酰基载体,是α酮酸脱羧酶的辅基,也是转酮醇酶的辅基,在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缺乏硫胺素会导致糖代谢障碍,使血液中丙酮酸和乳酸含量增多,影响神经组织供能,产生脚气病。

主要表现为肌肉虚弱、萎缩,小腿沉重、下肢水肿、心力衰竭等。

可能是由于缺乏TPP而影响神经的能源与传导。

硫胺素在糙米、油菜、猪肝、鱼、瘦肉中含量丰富。

但生鱼中含有破坏B1的酶,咖啡、可可、茶等饮料也含有破坏B1的因子。

二、核黄素(VB2)核黄素是异咯嗪与核醇的缩合物,是黄素蛋白的辅基。

它有两种活性形式,一种是黄素单核苷酸(FMN),一种是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这里把核黄素看作核苷,即把异咯嗪看作碱基,把核醇看作核糖。

祝大家08年生物考研取得好成绩!!!61异咯嗪的N1、N10能可逆地结合一对氢原子,所以可作为氧化还原载体,构成多种黄素蛋白的辅基,在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α酮酸脱羧、β氧化、氨基酸脱氨、嘌呤氧化等过程中起传递氢和电子的作用。

主要从食物中摄取,如谷类、黄豆、猪肝、肉、蛋、奶等,也可由肠道细菌合成。

冬季北方缺少阳光,植物合成V-B2也少,常出现口角炎。

缺乏V-B2还可引起唇炎、舌炎、贫血等。

三、泛酸(VB3)也叫遍多酸,广泛存在,极少缺乏。

由一分子β丙氨酸与一分子羧酸缩合而成。

泛酸可构成辅酶A,是酰基转移酶的辅酶。

也可构成酰基载体蛋白(CAP),是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的成分。

四、吡哆素(VB6)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3种,可互相转化。

吡哆素是吡啶衍生物,活性形式是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是转氨酶、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

磷酸吡哆醛的醛基作为底物氨基酸的结合部位,醛基的邻近羟基和对位氮原子还参与催化部位的构成。

在转氨反应中,磷酸吡哆醛结合氨基酸,释放出相应的α酮酸,转变为磷酸吡哆胺,再结合α酮酸释放氨基酸,又变成磷酸吡哆醛。

缺乏V-B6可引起周边神经病变及高铁红细胞贫血症。

因为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合成都需要V-B6(氨基酸脱羧反应),而血红素前体的合成也需要V-B6。

肉、蛋、蔬菜、谷类中含量较多。

新生婴儿易缺乏。

五、尼克酰胺(VPP)尼克酰胺和尼克酸分别是吡啶酰胺和吡啶羧酸,都是抗糙皮病因子,又称VPP。

其活性形式有两种,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

在体内先合成去酰胺NAD,再接受谷氨酰胺提供的氨基成为NAD,再磷酸化则成为NADP。

NAD和NADP是脱氢辅酶,分别称为辅酶Ⅰ和辅酶Ⅱ。

二者利用吡啶环的N1和N4可逆携带一个电子和一个氢原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辅酶Ⅰ在分解代谢中广泛接受还原能力,最终传给呼吸链放出能量。

辅酶Ⅱ则只从葡萄糖及葡萄糖酸的磷酸酯获得还原能力,用于还原性合成及羟化反应。

需要尼克酰胺的酶多达百余种。

人体能用色氨酸合成尼克酸,但合成率极低(60:1),而且需要B1、B2、B6,所以仍需摄取。

抗结核药异烟肼的结构与尼克酰胺类似,两者有拮抗作用,长期服用异烟肼时应注意补充尼克酰胺。

花生、豆类、肉类和酵母中含量较高。

尼克酸或烟酸肌醇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可用于冠心病等,但可降低cAMP水平,使血糖及尿酸升高,有诱发糖尿病及痛风的风险。

长期使用大量尼克酸可能损害肝脏。

六、生物素(biotin)由杂环与戊酸侧链构成,又称维生素H,缺乏可引起皮祝大家08年生物考研取得好成绩!!!63炎。

在生鸡蛋清中有抗生物素蛋白(avidin),能与生物素紧密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生物素侧链羧基可通过酰胺键与酶的赖氨酸残基相连。

生物素是羧基载体,其N1可在耗能的情况下被二氧化碳羧化,再提供给受体,使之羧化。

如丙酮酸羧化为草酰乙酸、乙酰辅酶A羧化为丙二酰辅酶A等都由依赖生物素的羧化酶催化。

花生、蛋类、巧克力含量最高。

以上六种维生素都与能量代谢有关。

下面两种维生素与生血有关。

七、叶酸(folic acid,FA)又称维生素M,由蝶酸与谷氨酸构成。

活性形式是四氢叶酸(FH4),即蝶呤环被部分还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