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本草纲目_对花类药物的研究和应用

合集下载

松花粉《本草纲目》:“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本草逢原》:“松花润心肺,益气除风湿。”

松花粉《本草纲目》:“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本草逢原》:“松花润心肺,益气除风湿。”

松花粉《本草纲目》:“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

”《本草逢原》:“松花润心肺,益气除风湿。

”2022-08-13 12:31松花粉是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马尾松和油松的花粉。

松花粉药食兼用的历史已逾千年,具有花源单一、品质纯净、成分稳定、无农药残留物,不含任何动物激素等诸多优点,较其他任何一种植物花粉口感均好,使用时有淡淡的香味。

药用松花粉《本草纲目》:“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

”《本草逢原》:“松花润心肺,益气除风湿。

”松花粉因补益肺脾阳气而祛风燥湿,可以用来治疗气血不足之证,如头晕眼花、肝硬化、脂肪肝、病后脱发、皮肤顽疾。

松花粉外用可以收涩止血,增加血管韧性而起到止血的作用。

松花粉含有油脂,有润肠通便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松花粉在保护肝脏、抗衰老、预防前列腺增生、降血糖、保护心脑血管、修复放化疗损伤、减轻更年期症状等方面效果显著。

松花粉可以用水直接冲服,也可倒入牛奶或蜂蜜,一同饮用补充营养。

松花粉外用可祛风止血、爽身消炎,对皮肤无刺激,不引起过敏等副作用,对多种皮肤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尤其常用于婴幼儿童护肤爽身,对防治小儿皮肤湿疹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松花粉防治老年人皮肤瘙痒疗效显著,还可防治褥疮。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松花粉《神农本草经》【来源】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油松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花粉。

春季花刚开时,釆摘花穗,晒干,收集花粉,除去杂质。

【异名】松花、松黄、松黄粉。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收敛止血,燥湿敛疮。

用于外伤出血、湿疹、黄水疮、皮肤糜烂、脓水淋漓。

【注意事项】本品甘温,多食易发上焦热病。

花粉过敏者慎用。

【用法用量】常用量3~6g。

外用适量,撒敷患处。

食膳与实际应用松花粉以黄色、细腻、无杂质、流动性较强者为佳。

松花粉验方松花粉防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做法】松花粉100g 备用。

将松花粉6g 放入碗中,加热水适量泡5 分钟。

【服法】每日2~3 次,空腹服用。

花卉的药用价值与药理研究

花卉的药用价值与药理研究

花卉的药用价值与药理研究花卉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地用于药用领域,在中药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花卉的药用价值可通过对其药理研究来充分探索和发掘。

本文将重点探讨花卉的药用价值以及对其药理的研究成果,并展示各种常见花卉的药理作用与用途。

一、菊花菊花是一种常见的花卉,被广泛用于中药领域。

菊花有清热解毒,消肿退热,利尿退黄的功效。

经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菊花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菊花素、菊花甙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菊花还被发现具有降血压、抗癌、保护肝脏等功效。

因此,菊花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高血压、肝病等疾病。

二、薰衣草薰衣草是一种香气独特的花卉,其花草可以制作成香精油。

薰衣草具有镇静、安神、抗焦虑等作用,并且在舒缓头痛、失眠、焦虑等身心疲劳方面有显著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薰衣草含有挥发油、黄酮、多糖类物质等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其镇静、抗焦虑的功效。

此外,薰衣草还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被广泛用于美容护肤和精神疗法领域。

三、玫瑰花玫瑰花是一种常见的花卉,具有独特的香味和美丽的外观。

玫瑰花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其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消肿、润肤养颜等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玫瑰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酚类和挥发油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其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玫瑰花还被发现具有调节内分泌、促进胃肠蠕动等功能。

因此,玫瑰花广泛应用于治疗月经不调、便秘、美容护肤等方面。

四、紫荆花紫荆花是一种含有丰富花青素的花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便、凉血止血等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紫荆花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花青素、维生素C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紫荆花还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某些细菌和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因此,紫荆花广泛应用于治疗炎症、感染等疾病。

综上所述,花卉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并且经过药理研究验证了其多种功效。

菊花、薰衣草、玫瑰花、紫荆花等常见花卉在中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花卉不仅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等功效,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

【本草纲目中药图谱大全】《本草纲目》之中草药实用图谱及药效介绍

【本草纲目中药图谱大全】《本草纲目》之中草药实用图谱及药效介绍

【本草纲目中药图谱大全】《本草纲目》之中草药实用图谱及药效介绍【本草纲目中药图谱大全】《本草纲目》中草药实用图谱及药效介绍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的一本重要药物学著作,它系统地收集和总结了大量的中药药物,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本草纲目中药图谱是一种常见的书籍形式,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药材的形态特征和用药方法,对中药的学习和应用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本草纲目中药图谱,以及其中的药效特点和临床应用。

1. 本草纲目中药图谱本草纲目中药图谱以图示为主,详细描绘了每种中药的形态特征、产地分布、采收加工等信息,让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药材的外观和质地。

图谱中通常还会标注药材的名称、归经属性、味、性、功效等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每种药材的基本属性。

2. 典型的本草纲目中药图谱(1) 《本草纲目》中的饮片图谱饮片是中药中最常用的制剂形式之一,其制备过程需要经过炮制等环节,从而改变药材的性能和功效。

《本草纲目》中的饮片图谱通过图片展示了不同药材在制备过程中的变化过程,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饮片的制作和应用。

(2) 《本草纲目》中的煎剂图谱煎剂是中药常见的服用形式,其制备过程需要将药材煎煮成药液,以便服用。

《本草纲目》中的煎剂图谱详细绘制了药材的煎制过程和相应的药液变化,让读者能够了解药物在煎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药材的煎剂应用方法。

(3) 《本草纲目》中的配伍图谱中药的配伍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不同药物的配伍可以起到相互增效、相互制约等作用。

《本草纲目》中的配伍图谱通过图示展示了一些经典的中药配伍,让读者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应用组合,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3. 本草纲目中药图谱的药效介绍本草纲目中药图谱除了对药材的形态特征进行介绍外,通常还会简要描述药物的功效、临床应用和药理特点。

这些功效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每种药材的具体作用和用途,为临床运用提供指导。

中医的经典文献本草纲目

中医的经典文献本草纲目

中医的经典文献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以下简称《本草纲目》)是中医领域中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文献,它是由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所编纂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本草纲目》的历史背景、编纂目的和对中医药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历史背景《本草纲目》完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明朝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时期。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药物需求的增加,大量民间草药知识需要系统整理和归纳。

这一时期,中医药学家们开始积极搜集草药的本草资料,以满足药物治疗的需求。

《本草纲目》的编写应运而生,成为当时最权威的本草学著作。

2. 编纂目的编纂《本草纲目》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为了整理和系统化已知的中草药材料,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归纳。

其次,为了促进中草药的合理使用,防止药物滥用和误用。

《本草纲目》系统地记录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以及相互之间的配伍禁忌等信息,为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影响与传承《本草纲目》作为中医药学领域的经典文献,对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对中草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方向,为后来的草药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由于《本草纲目》的系统性和权威性,使得它广为流传,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对中医药学的教学和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本草纲目》的编纂方法和思维方式也为后来的中医药学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它以全面、细致的态度对草药进行分类整理,强调经验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为后来的中医药学扎实基础。

在传承方面,《本草纲目》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也催生了众多的扩展版和注释版。

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的《本草纲目提要》和现代的《中华本草》等,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医药学的知识体系,为后人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文献。

总结起来,《本草纲目》是中医药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文献。

它以其全面精细的编纂方法和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方向。

《本草纲目》中的花

《本草纲目》中的花

龙源期刊网 《本草纲目》中的花作者:温长路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2期《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一部著名药物学专著,其中不乏对花的论述。

作为中药,花卉的直接贡献是在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上。

在这部52卷的著作中,有26卷中包含有与花木相关的内容,其中涉及的花类药物接近100种,约占全部植物类药物的1/10强,其用途几乎遍及临床各科。

用于内科系统疾病治疗的有:菊花、红花、木槿花、郁金香、鸡冠花、凌霄花、槐花、芫花、檗花、山慈姑花、羊踯躅花等,治病范围涵盖头痛、咳嗽、呕吐、呃逆、噎膈、心痛、胸痹、郁症、风痫、消渴、水肿、淋证、痢疾、便秘、中暑等几十种疾病。

用于外科系统疾病治疗的有:野菊花、金银花、月季花、红花、山丹花、鸡冠花、紫荆花、葵花、栗花、莲花、李花、桃花、梨花、槐花、芫花、木瓜花、樱桃花、辛夷花、旋覆花、蒺藜花等,治病范围涵盖疮疡肿毒、瘰疬痈疽、白秃头疮、面浮腮肿、乳头皲裂、痔漏脱肛等疾病。

用于妇科系统疾病治疗的有:凌霄花、紫薇花、丁香花、栀子花、红花、芫花、松花、鸡冠花、景天花、扁豆花、槐花、李花、桃花等,治疗范围涉及“经、带、胎、产”疾患中的方方面面。

用于儿科系统疾病治疗的有:旋覆花、凌霄花、红花、丽春草花、山胭脂花、山石榴花、黄蜀葵花、曼陀罗花、干漆花等。

治疗范围包括小儿眉癣、聤耳、木舌、解颅、拒乳、黄疸、慢惊风等。

此外,《本草纲目》中还有用白菊花、枇杷花、辛夷花、丁香花、红花、谷精草花、密蒙花、青桐子花、鸡舌香花等,可治疗目疾、喉疾、鼻疾、齿疾等多科疾病。

中医对花的用法也非常考究,内服的包括水调服、嚼咽、蒸汁服、捣汁服、米饮服下、乳汁送下、蜜调下、醋和下、汤调下、酒调下等30多种;外用的包括涂、埋、擦、贴、敷、佩、纳、含、揩、吹、染、熏、洗、点、浴等20多种。

还有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如以野菊花连叶捣烂后酒煎服,以渣敷之,治痈疽疔肿;以金凤花等煎汤洗浴,同时内服独活寄生汤,治疗风湿卧床不起;以温酒送服凌霄花、地龙治疗大风疠疾,先以药汤浴过,再服此药令汗出等。

本草纲目中百合的解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本草纲目中百合的解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本草纲目中百合的解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百合是一种常见的花卉植物,具有优美的外观和浓郁的香气,被人们广泛喜爱。

在本草纲目中,百合被列为重要的药用植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百合的起源、分类以及其在中医药中的应用,旨在展现百合在中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潜在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百合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一珍贵的药用植物,促进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包括了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主题和背景,包括概述、文章结构以及文章的目的。

在概述部分,作者可以简要介绍百合的重要性和影响,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文章结构部分,作者可以说明本文的章节分布和内容安排,让读者对整体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目的部分,作者可以阐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动机和目的,引导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用来详细介绍百合的起源、分类和药用价值等相关内容。

通过对百合的起源进行探讨,可以让读者了解百合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

在百合的分类部分,可以系统地介绍不同种类的百合,让读者对百合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而在百合的药用价值部分,可以深入探讨百合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和疗效,帮助读者了解百合的医药价值和潜力。

结论部分是文章的总结和展望部分,可以归纳讨论的重要观点和结论,探讨百合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百合的重要性和医药价值进行总结和评价,可以让读者对百合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展望百合的未来发展,可以引发读者对百合的关注和研究方向,促进百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百合的解说,探讨其在中医药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对百合的起源、分类和药用价值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百合植物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和功效。

同时,本文也旨在展望百合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百合资源,促进其在医药和保健品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本草纲目传承千年的药物宝典

本草纲目传承千年的药物宝典

本草纲目传承千年的药物宝典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草纲目》则是中医药领域中的一部重要典籍。

自从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中编纂完成以来,这部药物宝典已经传承了千年之久,对于研究中药以及治疗疾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本草纲目》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对现代中医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由李时中主编。

这部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之一,收录了许多经典的中草药方剂和医药知识。

它以系统的方式记载了大量的中药材,从草本到动物矿物,几乎涵盖了当时发现的各种药物资源。

《本草纲目》的成书使得中草药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后世的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纲目》的内容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部典籍注重对每一种药物资源进行全面的描述,包括药物的名称、形态特征、药物性味、功效及配伍禁忌等。

其次,它对药物的分类也十分详细,依据药物的来源、性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划分。

此外,《本草纲目》还介绍了药物采集、贮藏、炮制等方面的知识,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药物学习资料。

总之,该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而全面,为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草纲目》作为中医药典籍的传承者,对现代中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和学术来源。

现代中医药学者通过研读《本草纲目》,深入了解中草药的性质和功效,从而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研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许多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在今天仍然被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着中医药的发展。

另外,该书对于濒危药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草纲目》的一些药物记载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导性,需要与现代科学研究进行结合和验证。

同时,对于一些药材的产地、质量标准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监管。

因此,现代中医药学者应该在传承《本草纲目》的经典精神的同时,结合现代科学方法,推动中医药学的创新发展。

中医详解花草养生保健的应用方式

中医详解花草养生保健的应用方式

中医详解花草养生保健的应用方式*导读:中医保健中包含了许多的东西,其中用花草作为疗方使用的方式也穿出已久,我国古代医书《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都有提到花草作
中医保健中包含了许多的东西,其中用花草作为疗方使用的方式也穿出已久,我国古代医书《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都有提到花草作为中医药村。

花草含有天然的香气和丰富的维生素,更有许许多多的应用方式,让我们感受花草到来的愉悦香氛世界。

*花草应用方式
*花草入佳肴
以花草入菜不但可以增加料理的香气,也可以让料理的风味更佳,因为花草有食疗的功效,也能为健康加分。

如薄荷、百里香。

香茅等是烹调料理时经常用到的天然花草。

*花草芳香包
花草除可以增添室内芬芳外,有些花草也有除臭、驱虫的效果,可当做天然除虫剂使用,放在衣橱驱虫,或置于鞋柜内除臭效果都很好。

此外,放置在室内,也能清新空气。

*花草入精油
花草可以提炼成香精油,香精油的使用有熏香、泡澡、按摩等方式。

精油独特的香气可以使人感到放松,消除疲劳。

*花草入茶
花草茶是以植物的根、花、叶用开水冲泡以后来喝的一种天然饮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而且不含咖啡因与人造色素。

邀上三五好友,准备些精美的小点,泡上一壶花草茶,看各色花瓣漂浮在透明的水杯中,赏心悦目,既解决了口渴又满足了眼福,是现代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太传统医药・2006年・第9期86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本草纲目》对花类药物的研究和应用郑国玉,温长路(河北省玉田县医院,河北玉田 064100)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人类科学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是已被自她问世迄今的大量研究和实践结果所证明了的。

不过,作为既有本草之名又具本草之实的医药学专著,它对本草学的贡献当属第一,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在《本草纲目》洋洋洒洒的52卷篇章中,以花草为代表的植物类药物占有26卷之多,成为全书的核心支柱,而在此类药物中,花类药物又贯穿其中,占有显赫的位置。

可以说,《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对花类药物论述最全面、最丰富、最具特点的典籍。

据笔者粗略统计,该书中的花类药物至少在80种以上,约占植物类药物的1/10强。

不难看出,李时珍对花类药物的研究是用心的。

如果我们再就书中对花类药物的炮制、功能、用法等认识和应用问题上的特色进行一下系统的归纳,就更能发现李时珍对花类药物研究的功夫之深、见识之卓、运用之精、贡献之大了。

1 《本草纲目》对花类药物认识的特征对花类药物认识和应用的重视,应该说是历代本草学家共有的特点之一。

我们提出李时珍的认识论特点进行探讨,是因为《本草纲目》中具有不少新的和独到的见解,是对其之前历代本草的继承、发扬,对其后相关学说的形成更不无启迪、导向作用。

纵观《本草纲目》全书,对花类药物的认识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1 忠实继承古代本草的精华历代本草中对花类药物的认识都有过精辟的总结,李时珍对这些总结是重视的。

他的突出贡献不是不加思索地单纯继承,而是在重新认识、重新过滤、重新评价之后的有目的继承。

这种继承,乍看起来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实际上却包括着他大量的、细致的重创造、重塑型的辛苦劳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李时珍一方面从实践出发,亲尝百草、大胆实践,对古人的相关论述尽可能地进行验证;一方面借助于古代丰富的医学典籍,在笔耕墨耘中射猎和汲取其中的大量精华。

他的读书范围不仅包罗了诸如《神农本草经》、《别录》、《本草图经》、《本草衍义》、《日华子本草》等医学典籍,而且包括着子史经典、杂学百科根、防风、荷叶等。

3.8 宣肃肺气法本方法主治肺源性心脏病。

大部分是肺结核和胸膜炎后遗症等发病机因。

主用于肺失宣肃,心肺同居胸中,肺主气,心主血,二者相辅相成。

宗气聚于胸中经肺气的宣发以贯通心脉,推动气血的运行,肺输布津气入于心脉,变化而赤则为血,血脉得荣。

若肺失宣肃,则会出现胸闷气短、心悸乏力,甚则动则喘息,入夜不能平卧等。

这是肺源性心脏病出现慢性心衰时常见的症状。

治宜宣肃肺气,理气宽胸,益气养心。

用三七宣肺益心汤。

处方:三七、党参、生黄芪、杏仁、百部、白果、前胡、葛根、白及、百合、桔梗、麦冬、天冬、紫苑、香附、沙参、参须、半夏、五味子、桑皮、橘红等。

心脏病发作时每以温通心阳、泄浊豁痰、祛瘀通脉、解郁升阳之法为主,缓解期常以益气养心、温补心肾、滋肾复脉为主,但临床常见到虚实夹杂,标本互见,所以应当审证求因,认真分析病机,谨慎辨证,根据虚实的主次缓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不可守一法而图终,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在内的多个学科。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在《本草纲目》的章章节节中几乎到处可见。

如说到菊花,他在广泛引用古医籍的论述之外,还引用了《博物志》、《牧竖闲谈》、《菊谱》、《谱序》等与之相关的大量著作,指出“菊之品九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就是被称为研究菊的专著《菊谱》“亦不能尽收也”。

依据上述多家之见,李时珍总结出“菊类自有甘苦二种,食品须用甘菊,入药则诸菊皆可,但不可用野菊名苦薏者尔”,因“真菊延龄,野菊泄人”的结论。

1.2 大胆修正古代本草的谬误继承的目的在于发展,李时珍在继承古人的同时,牢牢把握着科学发展的这条基本原则,也大胆纠正了历代本草中关于花类药物认识中的一些欠缺或欠妥之处,使人类对花类药物的认识更趋完备。

仍以菊花为例,古人论著中重点强调了它具有祛风和滋阴的作用,而真正从医理上求其源者不多,难免有论理不甚明了之弊。

针对这一点,李氏态度鲜明地指出:“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

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很显然,他的认识补充了古人理论上的欠缺,比古人的认识全面多了,有高屋建瓴之功。

这决不是笔者的虚誉之词,时至今日,人们运用菊花的“疏风,清热,明目,解毒”功能,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的主证所表现出的主题,还处处隐含着李时珍补遗匡正的不朽功劳。

1.3 科学创立自己的新论 在中国本草学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经李时珍创立的新论占有重要的一席。

就花类药物而言,经李时珍补充的许多未被古人认识的新药,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此外,他还发现了不少花药的新功能,构筑了本草学中熠熠生辉的新亮点。

如谈到对黄葵子的认识,李时珍说,此药“古方少用,今为催生及利小便要药,入汤、散皆宜。

盖其性滑,与冬葵子同功故也。

花、子与根性功相同,可以互用,无花用子,无子用根”。

说到旋复花,李时珍认为, 亚太传统医药・2006年・第9期87现,花类药物中比较普遍的含有甙类物质和相应的分解酶,其中的花色甙会因酶的作用而使花变色脱瓣。

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对花药进行炮制,可以起到破坏或抑制某些有害酶的活性作用,是保证花类药物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重要措施。

在当时科学条件有限的前提下,李时珍能对花类药物的炮制达到如此精深的地步,足见其功底之深。

2.2 关于花类药物的服用方法《本草纲目》对花类药物的服用方法是丰富多彩的,表面看起来似乎平常的内服、外用及内服与外治相结合三种方法中,经过李时珍独具匠心的运筹帷屋之后能产生出许多新意来。

细微之中见精神,通过他的这些创造,人们不难发现李氏对花类药物使用方法领域内的研究是确有建树的。

(1)内服方法 内服,是花类药物运用中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本草纲目》中,反映出的内服法就有30余种,包括水调服、嚼咽、蒸汁服、捣汁服、米饮服下、乳汁送下、蜜调下、醋和下、汤调下、酒调下等。

如大肠下血,槐花、枳壳等以新汲水服下;中风失音,炒槐花嚼咽;延年益寿,白菊汁、莲花汁等和丹蒸服;肿疾,红花捣汁服;反胃吐食,丁香花、神曲等以米饮服;眼目昏花,干菊花、红椒去目,以生地汁和丸,清茶下;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入蜜调下;婴儿口青不乳,凌霄花以乳送下;背腿间痛,芫花与米醋调服;咯血、唾血,槐花以糯米饭送下等。

笔者发现,在花类药物的内服法中,以汤调下、酒调下者为最多。

其中汤调下的有十数种,如米汤下谷精草花,治目中翳膜;热汤下黄蜀葵花,治难产、催生;盐汤点服芭蕉花,治心痹痛;枣汤下芫花、朱砂等,治久疟结癖;乌梅汤下芫花、玄胡索等,治疟疾;香附汤下芫花等,治诸气痛;茴香汤下芫花等,治小肠气痛;淡豆豉汤下炒梅花、郁金等,治尿血;温醋汤下芫花、雄黄,治心痛有虫;四物汤下凌霄花,治妇人血崩;薄荷汤下蔓陀罗花,治小儿慢惊;人参汤下丁香、柿蒂等,治伤寒呃逆;黄芪汤下鸡冠花,治结阴便血;蛇床子汤下茅香花,治冷劳久病等。

酒调下花类药物也有十余种,如泛水不止,红鸡冠花空心酒调下;金疮出血闷绝,蒲黄热酒灌下;白殿风,蒺藜花温酒服;胎死不下,黄葵花用红花酒下;蛇伤,风仙花擂酒服下即解;风湿痹痛,踯躅花、牛乳一合,酒二合调服;暴热下血,槐花末纳猪脏擂丸,当归煎酒化下;瘰疬未破,以月季花、芫花等纳大鲤鱼腹内,酒水煮熟食之等。

(2)外用方法 外用,也是花类药物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本草纲目》中,对花类药物运用比较普遍的外用法就有二十多种,其中包括涂、埋、擦、贴、敷、佩、纳、含、揩、吹、染、熏、口蓄、洗、点、浴等。

仅丁香花的外用方法,就有纳、揩、含、涂、敷、佩六种。

如妇人阴疮,干丁香花末以纱囊盛如指大,纳入阴中;风牙宣露,用鸡舌香花等日揩之;龋齿黑臭,鸡舌香花煮汁含之;乳头破裂,丁香花末敷之;蛇蝎螫人,干丁香花末蜜调涂之;香衣辟汗,丁香花、川椒合入绢袋盛佩之等。

它如聤耳出水,以红蓝花、枯凡为末吹之;五痔肛肿成瘘,以鸡冠花等煎汤频洗;防豆入目,以燕脂花嚼汁点服;月蚀耳疮,以旋覆花烧研与羊脂和涂之;痈肿、汤伤、灼伤,以古人说法太繁杂,其“所治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气、通血脉尔”。

他的说法不仅为临床所实践验证,而且广为后人所引用。

其中他提出的“通血脉”一项,还确实是他独具慧眼的新见解。

这类例证贯穿于《本草纲目》的章头句尾,每一处都凝结着作者的辛勤劳动、包含着作者的聪明智慧。

鉴于此,用“开拓者”、“创新者”、“发明者”等之类的名词来赞誉李时珍对中医本草学、治疗学的贡献是不为过的,难怪在国内外历代学者的研究论著中对他有如此之多的称谓。

2《本草纲目》对花类药物研究的特点《本草纲目》对花类药物的研究相当广泛,内容包括药物属地、生长环境、栽培、采集、炮制、性味、归经、宜忌、鉴别、功能、主治、用法等诸多方面,且具许多独有的特点,这也正是李氏才华横溢的闪光点。

这里仅以其对花类药物的炮制和用法为例,藉以反映其研究成就之一斑。

2.1 关于花类药物的炮制方法《本草纲目》中对花类药物的炮制,除记有用鲜药、阴干、晒干、火焙、熏蒸、榨油等普通方法外,还收录了一些在其它典籍中未见或少见的特殊方法,从而营造了具有独自特色的个性化特点。

这类特点俯拾皆是,也只有通过例证来说明了。

譬如,以多种药物为媒介进行炮制的方法。

山姜花的炮制,以盐水淹藏入甜糟中,经冬水成琥珀色;或以盐条治,暴干。

款冬花的炮制,以甘草水浸一宿,再取款冬叶相拌一夜,晒干去叶用。

芫花的炮制,以好醋煮数十沸,去醋,以水浸一宿,晒干用,则毒灭也;或以醋炒之,功效不如前者。

辛夷的炮制,先拭去赤肉毛,以芭蕉水浸一宿,用浆水煮之,从巳至未,倒出焙干用。

密蒙花的炮制,拣净后用酒浸一宿,漉出候干,拌密令润,蒸之从卯至酉,日干,再拌蒸,如此三度,日干用之等。

再譬如,以酒为媒介进行炮制的方法。

李时珍认为,酒具有“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泻,治霍乱,疟疾,噎膈,心腹冷痛,阴毒欲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洗目赤肿痛”等多种作用,百药与酒有割不断的联系。

酒香花香,气投味合,二者之缘就更非同一般了。

下面的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立论的存在:① 在《本草纲目》中,直接用酒作药和以与多种药物配制成的药酒方有200多首;② 在《本草纲目》中,以酒作为媒介用于药物炮制的种类可数以百计,仅反映于花类药物中的就有浸、泡、渍、炒、熬、焙、拌等上十种。

酒作药、酒佐药、酒和药,成了李氏用药的一道风景线,在他的笔下,酒和多种药物的作用真正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

如治疗产后下血,凌霄花浸酒;一切风血,以陀得花浸酒;头眩脑肿,以松花浸酒;久疟结癣在腹胁坚痛者,用芫花炒酒;噎膈拒食病,以红花用酒拌;解毒杀虫,以芫花用酒熬;噎膈拒食病,以红花用酒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