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及其物理研究方法 教案
物理学史教学大纲

物理学史教学大纲一、引言物理学史是物理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描绘了物理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物理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和原理,提高科学素养,同时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物理学史的框架。
二、教学目标1、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量子力学等。
2、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实验发现、理论突破和科学革命。
3、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包括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理论建模等。
4、理解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科技革命、工业进步、环境保护等。
5、提高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包括问题解决、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
三、教学内容1、古代物理学: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物理学思想,包括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人的贡献。
2、经典物理学:牛顿力学、电磁学、光学的发展,以及这些理论在工业和科技中的应用。
3、现代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这些理论对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影响。
4、物理学前沿:包括宇宙学、高能物理、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和原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验证物理学的理论和原理,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3、研究项目:通过研究项目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实际应用和创新精神。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探讨物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原理,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5、在线学习:通过在线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包括课堂讲解的笔记、实验报告和研究项目的报告。
2、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物理学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3、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整个物理学史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学史教案

高中物理学史教案一、教学内容:物理学史二、教学目的:1. 了解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物理学史上重要的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2. 物理学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物理学史的背景和重要性;2. 教会学生如何将物理学史的知识与实际物理问题相联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老师简要介绍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学生对该课题的兴趣。
第二步:讲授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1. 讲述古希腊时期的物理学思想和发展;2. 分析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成就和贡献;3. 介绍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第三步:讨论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1. 分组讨论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2. 各组成员进行汇报,分享讨论结果。
第四步:实验探究老师示范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理学史上的某一重要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第五步:总结老师强调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和影响,鼓励学生多读原著,深入了解物理学史。
七、课堂作业:1. 阅读相关物理学史著作,了解更多科学家及其贡献;2. 撰写一篇文章,讨论物理学史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物理学史的重要性,掌握了物理学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对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终身学习和追求。
物理学史与中学物理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C ada nnan l h u — i Ha i Ec I v e d n n t r 西 oo = =
物 理 学 史 与 中学 物 理 教 学 结 合 的 教 学 模 式 研 究 ①
忻 永 立
( 江省 鄞州 区五 乡 中学 浙江 宁波 3 0 0 浙 1 0) 5
1 物 理 学 史 与 中学 物 理 教 学 相 结合 的 教 育 价 值
在 中学 物 理 教 学 过 程 中 引 人 物 理 学 史 的 内容 , 被 看 作 是 丰 富 教 学 的 一 种 手 段 。 常 但 从 物 理 教 学 的 目标 出 发 , 理 学 史 和 物 物 理 教 学 结 合 的 教 育 价 值 可 以 从 以 下 三 方 面 得 以体现 。 第 一 , 理 学 史 的 运 用 有 利 于 培 养 学 物 生 的 科 学 素 养 和 创 新 意 识 。 解 科 学 知 识 理 的 本 质 、 涵和 发 展 变 化 是 科 学 素 养 的 重 内 要 内容 。 对 现 有 物 理 知 识 进 行 历 史 考 察 , 而 可以 把发现的 本质放 庄更真 实的背景 下 , 还 原 科 学 发 现 的 本 来 面 目 , 培 养 学 生 的 对 发 现 问 题 、 析 问题 、 决 问题 能 力 、 辑 分 解 逻 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大有裨益 。 时 , 同 物理 学 的 发 展 史 也 展 现 了物 理 学 是 个 充 满 生 机 和 活 力 的 学 科 , 永 远 不 会 终 止 探 索 的 它 步伐 , 永远 会 老 化 和 僵 死 。 过 引 入物 理 通 学 史 , 使 学 生 认 识到 : 理 学 是 一个 充满 也 物 了怀 疑 、 判 和 超 越 的 学 科 , 解 真理 的绝 批 理 对 性 和 相 对 性 及 其 辩 证 关 系 。 学 生 养成 让 敢 于 怀 疑 、 于 批 判 的 科 学 态 度 , 高学 生 勇 提 独 立 思 考 的 能 力 。 一 , 理 学 史 的运 用有 第 物 利于培 养学生积极 的情感 态度和 价值观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结 合 我 国的 科 学 文 明 史进 行 讲 解 , 仅 能 培 养 学 生 的 民 族 自豪 感 , 能 不 还 使学生 认识到 科学上 不进则退 的道理 , 从 而 树 立 为 祖 国 繁 荣 富 强 而 努 力 学 习 的 志 向。 同时 , 过 有 意 识 、 目的 地 介 绍 杰 出 通 有 物 理 学 家 的 生 平 事 迹 , 学 生 体 会 那 些 科 使 学 家 们 在 探 索 科 学 的 过 程 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 人 格 美 和 精 神 美 , 受 物 理 学 的 科 学 美 和 感 方 法 美 , 往 往 要 比 物 理 知 识 本 身 更 具 有 这 震 撼 人 心 的 教 育 力 量 。 三 , 理 学 史 的运 第 物 用有利 于促进 学生对物 理知以 的理解 , 激 发 学 生 学 习物 理 的 兴趣 。 教 学 过程 中 , 在 介 绍 相 关 的 历 史 背 景 , 学 生 在 当 时 的 历 史 让
基于物理学史分级的教学设计研究——以初中物理“密度与社会生活”为例

总第276期2017年10月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一、问题的提出目前,中学物理教学已经逐渐增强对物理学史教学的重视程度。
由此,教学中准确恰当地运用科学史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尝试以初中物理“密度与社会生活”为例,论述基于科学史分级的教学设计方法。
学生经常谈论:“我国的墨子在当时的时代能够记录下物理现象,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 这一场景至今都让笔者印象深刻,因此思考:是什么原因能够让学生对物理学家有如此的认同感。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长期致力于引入更多的科学史,可以是简单的介绍过程还可以是恢复一个真实的研究情景。
事实上,我们也一直试图寻找有效提高物理学史教学的策略。
因此,让学生合理、有序地学习科学史的知识、领会科学史中的科学方法,并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就是物理教学设计纳入科学史需要直面的问题。
“密度的应用”在第二节密度的教学中已经有所涉及。
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通常本节便不再着重强调,以至于“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自然地成了习题课。
然而笔者认为,本节课不仅是密度知识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更是增强学生正确的科学史观的绝佳契机。
初二的学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具备了基本的动手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顺利地完成科学史中的小制作。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基本理解密度的含义,积累了简单的测量方法。
但是“密度会随着温度变化”这一观点,还需要通过生活中形象、直观地实例进行全面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不仅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可以此为契机,增强学生对密度的朴素认识,适当地运用科学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的教学,容易流于琐碎与杂糅,以科学史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是避免这一状况的良好途径。
解决这一疑难的关键在于理清科学史料的类别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
有学者指出,应当从3个层次将科学史引入物理教学:科学史故事、科学思想史、科学史观[1],其内涵如表1所示。
高中物理研究课教案

高中物理研究课教案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能量转化与能量守恒的概念,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进行实验研究,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1. 能量的定义和不同形式的能量2.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3. 小球滑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探讨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一些能量转化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思考能量转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2. 探究:以小球滑坡实验为例,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小球在滑坡上滑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让学生实际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3. 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能量在小球滑动过程中的转化情况,讨论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概念。
教学活动:1. 观看能量转化的视频,讨论不同形式的能量。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球滑坡实验,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测量、记录实验数据。
3.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能量转化情况和守恒定律的应用。
4.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评价方法:1. 实验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2. 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和逻辑性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实验,进一步加深对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的理解。
2. 学生可以探讨能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生物能量转化、工程能量转化等。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能量转化与守恒的知识,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
同时,通过实验研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融入物理学史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融入物理学史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融入物理学史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引言高中物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而深入了解物理学史对于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和培养科学态度至关重要。
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的内容和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的设计和实践,旨在为相关学科的教师和教学实践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物理学史是物理学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从古代到现代的物理学知识的积累与突破。
通过了解物理学史,学生们可以认识到物理学中的科学思辨和实验验证的重要性,了解到科学发展的困难与曲折。
同时,物理学史还包含了许多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和发现,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二、融入物理学史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法1. 故事化教学法通过讲述物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和科学家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可以通过讲述牛顿的苹果实验和他的三大运动定律,激发学生对力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教学结合在讲述物理学史的同时,结合相应的实验进行教学。
比如,在讲述电磁学的历史时,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电磁感应的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来解释电磁学的发展历程和原理。
通过实验的参与,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学史中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3. 科学史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史研究项目,通过研究不同物理学家的贡献和实验,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方法。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科学家或一个物理学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发表报告。
通过这样的项目,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的物理学知识,还能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融入物理学史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案例以牛顿引力定律为例,介绍融入物理学史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牛顿发现引力定律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引力的认识和研究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和测量物体的质量与吸引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和探究牛顿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分析与研究

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分析与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水平变得尤为迫切。
作为一门科目,物理课程是每个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学校重要考核科目。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如何把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1、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融入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从而更好地掌握现代物理学的前沿技术。
此外,学习物理史同样可以熟悉著名物理学家的事迹,并洞悉他们的成就和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努力奋斗。
2、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物理学是一门涉及到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探究型的学科,学习物理学史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联系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提升学生一定的学科素养。
3、更好地理解物理学各分支及其互相关系。
学习物理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各分支及其互相关系,以及彼此间的关联。
三、融入物理学史的实施方法1、改进教学内容结构,把物理学史融入教学中。
面对每一部分内容,都有一部分是涉及到物理学史的。
比如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的发展历史,或是物理学家的历史事迹等都可以经过老师的精心梳理加以教学。
2、开展实践活动。
利用物理史文献、写作、科普报告等,深入学习物理学史,通过实践和调研,感悟物理学史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
3、布置适当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热情。
通过对物理学史等方面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及学习技巧。
四、结论物理学史作为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物理学史的重要性无疑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素养,提高物理课程教学水平。
因此,建议老师在设计和改善高中物理课程时,将物理学史有机地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趣的物理学课程。
物理学史教案

物理学史教案
【教案】物理学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
2. 掌握物理学史中重要科学家和其研究内容。
3. 能够分析物理学史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概述
2. 牛顿力学
3. 电磁学的发展
4. 原子物理学的发展
5.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教学过程】
1.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概述
(1)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史
(2)物理学的诞生及其发展概况
2. 牛顿力学
(1)牛顿的生平及其科学成就
(2)牛顿三大定律
(3)牛顿力学的意义
3. 电磁学的发展
(1)法拉第及其电磁感应定律
(2)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光速实验
(3)马克斯韦方程组
4. 原子物理学的发展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及其不足
(2)汤姆逊发现电子
(3)卢瑟福的金箔实验
5.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1)相对论
(2)量子力学
(3)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PPT演示
3. 互动讨论
【教学评估】
1. 对物理学发展历史的理解和概述。
2. 掌握物理学史中的科学家和其研究内容。
3. 理解物理学史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教学素材】
1. 物理学发展的历程图。
2. 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的演示图。
3. 电磁学发展的历程图。
4. 原子物理学的实验演示图。
5. 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图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物理学史及常见的思想方法一、人物部分
1.力学部分
(1)胡克:发现了胡克定律.
(2)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中采用的“逻辑推理+实验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理想斜面实验)
(3)牛顿:得出牛顿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开普勒三定律,研究的是第谷的观察数据
(5)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被称作是测出地球质量的人
2.电磁学部分
(1)库仑:,利用库仑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
(2)密立根:测定电荷量
(3)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欧姆定律.
(4)奥斯特:,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电流的磁效应
(5)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总结出了右手螺旋定则和左手定则.安培在电磁学中的成就很多,被誉为“电学中的牛顿”.
(6)劳伦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7)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8)楞次: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3.选考部分
(4)麦克斯韦: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5)赫兹: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6)惠更斯: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7)托马斯·杨:,首先巧妙而简单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8)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
(9)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10)爱因斯坦: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
(11)德布罗意: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12)汤姆生:,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3)卢瑟福: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实现人工核转变的第一人,发现了质子.
(14)玻尔:,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
(15)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16)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
(17)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18)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
(19)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
物理思想方法
1.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就是建立理想化模型,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去再现实际问题的本质,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物理模型分为三类:
(1)实物模型:如质点、点电荷、点光源、轻绳、轻杆、弹簧振子、…
(2)过程模型:如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匀速圆周运动、…
(3)情境模型:如平抛运动、人船模型、子弹打木块、临界问题、…
2.极限思维方法
极限思维方法是将问题推向极端状态的过程中,着眼一些物理量在连续变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及一般规律在极限值下的表现或者说极限值下一般规律的表现,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如:由平均速度导出瞬时速度.3.平均思想方法
物理学中,有些物理量是某个物理量对另一物理量的积累,若某个物理量是变化的,则在求解积累量时,可把变化的这个物理量在整个积累过程看做是恒定的一个值——平均值,从而通过求积的方法来求积累量.这种方法叫平均思想方法.
物理学中典型的平均值有: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平均功率、平均力、平均电流等.对于线性变化情况,平均值=(初值+终值)/2.由于平均值只与初值和终值有关,不涉及中间过程,所以在求解问题时有很大的妙用.
4.等效转换(化)法
等效法,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转换成较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为等效替代.
物理学中等效法的应用较多.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总电阻与分电阻;交流电的有效值等.除这些等效概念之外,还有等效电路、等效电源、等效模型、等效过程等.
5.对称法(对称性原理)
物理问题中有一些物理过程或是物理图形具有对称性,利用物理问题的这一特点求解,可使问题简单化.要认识到一个物理过程,一旦对称,则一些物理量(如时间、速度、位移、加速度等)也是对称的.
自然现象中也存在对称性,如:法拉第进行对称性思考,坚持认为电可以生磁,磁也一定能生电,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牛顿在研究太阳与行星间的相互作用时,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小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牛顿根据对称性原理得出,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从而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6.猜想与假设法
猜想与假设法,是在研究对象的物理过程不明了或物理状态不清楚的情况下,根据猜想,假设出一种过程或一种状态,再据题设所给条件通过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或是人为地改变原题所给条件,产生出与原题相悖的结论,从而使原题得以更清晰方便地求解的一种方法.
如: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就成功运用了猜想与假设法(归谬法).
7.寻找守恒量法
物理学中的守恒,是指在物理变化过程或物质的转化转移过程中,一些物理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守恒,既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规律(有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质量守恒),也是一种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并且应用起来简单、快捷.8.比值定义法
用其他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如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容、电阻、磁感应强度等.
9.类比推理法
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讲解电动势概念时,我们把电源比作抽水机,把非静电力比作抽水的力,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10.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高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等实验中,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11.放大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放大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如在演示课桌的微小形变时,就用到通过光路把微小量放大的方法;卡文迪许在测万有引力常量时也用到了放大法.
12.图形/图象图解法
图形/图象图解法就是将物理现象或过程用图形/图象表征出后,再据图形表征的特点或图象斜率、截距、面积所表述的物理意义来求解的方法,尤其是图象法在处理实验数据、探究物理规律时有独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