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

2016届呼和浩特市段考物理圈题

题组4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

(一)考法解法

命题特点分析

段考选取物理学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典型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这些学史中所包含的艰辛探索、研究方法、创造性思想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的推动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题方法荟萃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类选择题由于比较简单,通常直接课本上知识点,应加强识记。一、直接判断法:对于科学家的突出贡献、对重要实验的研究方法,只要加强识记,可以直接判断正误。

附:常考物理学史人物与事件

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0、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1、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12、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二、.筛选排除法:判断一个选项正确很难,但判断一个选项是错误往往是很容易的,只要排除掉不符合要求的选项,自然确定出正确答案。

(二)真题剖析

1.(呼市2013届段考第1题)下列运动有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

B.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C.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牛顿第一定律;物理学史.。

【点评】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力和运动最根本的关系,它是整个牛顿力学的基础.

【答案】AC

2(呼市2014届段考第1题).下列关于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举重容易是因为同一物体在月球上的惯性比较小

B.推出去的铅球和抛出去的标枪靠惯性向远处运动

C.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物体的惯性将消失

D.在粗糙水平面上运动越快的物体滑行的越远,因为物体运动的越快惯性越大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惯性的概念。

【答案】B

3(呼市2015届段考第1题).在物理学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理论基础

B.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开普勒推导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D.伽利略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是因为他提出了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和动能定理

【命题意图】本题是力学物理学史的考查。

【解题点拨】

解析: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理论基础,故A正确。

B.牛顿提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错误。

C.牛顿推导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故C错误。

D.牛顿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提出了力和运动的本质关系和动能定理,故D错误。

故选A。

【答案】A

4. [2012·课标全国卷·14] 伽利略根据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早期物理学家关于惯性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

B.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

C.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的性质是惯性

D.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命题意图】本题同样考查早期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对惯性的认识

【解题点拨】惯性是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而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A正确;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错误;行星在圆形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的原因是行星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作用,不是由于惯性,C错误;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D正确.

【解题点拨】物理学史考查可以是依托某个物理学概念的理解为切入点,也可能以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史为切入点

【答案】AD

(三)段考圈题

1.【题干】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创造出了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不需要考虑带电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点电荷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微元法B.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采用了假设法

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理想模型法

D.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倾角为90°的斜面上的运动,再根据铜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这是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圈题理由】本专题所提的方法是指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指具体的解题方法。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来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自身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答案】D

【解析】在不需要考虑带电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点电荷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选项A错误;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该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选项B错误;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选项C错误;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倾角为90°的斜面上的运动,再根据铜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这是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选项D正确。

2.【题干】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活动中,为计算弹簧弹力所做功,把拉伸弹簧的过程分为很多小段,拉力在每小段可以认为是恒力,用各小段做功的代数和代表弹力在整个过程所做的功,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微元法”,下面几个实例中应用到这一思想方法的是( )

A .根据加速度的定义,v a t ?=

?当△t 非常小,v t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加速度

B .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C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

D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点来代替物体,即质点

【圈题理由】教材上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也往往是段考命题者所关注的,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也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故我们在复习过程不能忽略教材上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答案】C 【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v a t

?=?当△t 非常小,v t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应用的极限思维法,选项A 错误;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关系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选项B 错误;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应用的是微元法,选项C 正确;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点来代替物体,即质点,应用的是理想模型法,选项D 错误。

3.【题干】下图是伽利略1604年做斜面实验时的一页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下表。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根据表中的数据,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物体具有惯性

B .斜面倾角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无关

C.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伽利略斜面实验的研究方法,意在考查考生应用相关知识定量分析物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点拨】根据表中的数据,第一列与第三列数据存在比例关系,第一列数据是第二列数据的二次方,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选项C 正确。

【点评】本题其他选项中的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与本实验没有直接关系,不能作为本题的答案,这一点需要引起考生的注意。

【答案】C

(四)分层训练

基础过关

1. 【题干】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谷通过对天体运动的长期观察,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B.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C.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答案】BD

【解析】第谷通过对天体运动的长期观察,积累了资料,开普勒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选项A错误;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伽利略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选项BD正确C错误。

2.【题干】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和逻辑推理相结合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伽利略发现的规律有()

A.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相互吸引力

C.忽略空气阻力,重物与轻物下落得同样快

D.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答案】AC

【解析】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和落体运动实验分别发现: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忽略空气阻力,重物与轻物下落得同样快,选项A、C正确。

3. 【题干】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也创造出了许多的物理学研究方法,下列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理想化模型是把实际问题理想化,略去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例如质点、位移等是理想化模型

B.重心、合力和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等概念的建立都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C.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场强

F

E

q

=,电容

C

Q

U

=,加速度

F

a

m

=都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

D.根据速度定义式

x

v

t

?

=

?

半,当t?非常小时,

x

t

?

?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

速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答案】BD

【解析】选项A中位移不是理想化模型,故A错误。选项C,比值法定义的基本特点是被定义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质的最本质的属性,它不随定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舍而改

变.实际中并不是所有的物理公式都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如场强

F

E

q

=,电容C

Q

U

=都

不是比值定义的,故C错误。选项BD说法正确。

智能拓展

4.【题干】.关于伽利略对物理问题的研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伽利略认为在同一地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

B.只要条件合适理想斜面实验就能做成功

C.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

D.伽利略猜想自由落体的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答案】C

【解析】伽利略认为在同一地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选项A错误;

理想斜面实验不可能做成功,选项B错误;伽利略猜想自由落体的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采用斜面实验验证推理,选项D错误。

5.【题干】一个质点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甲所示,在任意很短时间△t内,质点的运动可以近似视为匀速直线运动,该时间内质点的位移即为条形阴影区域的面积,经过累积,图线与横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即为质点在相应时间内的位移。利用这种微元累积法我们可以研究许多物理问题,图乙是某物理量y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关于此图线与横坐标轴所围成的

面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y轴表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则面积大于该物体在相应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B.如果y轴表示力做功的功率,则面积小于该力在相应时间内所做的功

C.如果y轴表示流过用电器的电流,则面积等于在相应时间内流过该用电器的电荷量D.如果y轴表示变化的磁场在金属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则面积等于该磁场在相应时间内磁感应强度的变化量

【答案】C

【解析】根据微元累积法的特点,选项A中,面积应该等于该物体在相应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选项B中,面积应该等于该力在相应时间内所做的功;选项C中,面积等于在相应时间内流过该用电器的电荷量;选项D中,只有线圈匝数为1时,面积才等于该磁场在相应时间内磁感应强度的变化量。故只有选项C正确。

6、【题干】为了探究影响平抛运动水平射程的因素,某同学通过改变抛出点的高度及初速度的方法做了6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以下探究方案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是()

A.

B.若探究水平射程与初速度的关系,可用表中序号为2、4、6的实验数据

C.若探究水平射程与高度的关系,可用表中序号为2、4、6的实验数据

D.若探究水平射程与高度的关系,可用表中序号为1、3、5的实验数据

【答案】D

【解析】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时,如果研究其中两个量的关系时,必须使其他变量为定值,因此若探究水平射程与初速度的关系,应使抛出点的高度一定,故选项A、B均错误;若探究水平射程与高度的关系时,应使水平初速度为定值,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物理学史与物理方法)

专题复习: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是新课标选择题中常出的一种提醒。 ●物理学史包括物理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历史进程和物理实验。 ●物理方法:物理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思路和方法;物理学中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抽象、理想化、比较、类比、假说、模型、数学方法等等:主要思维方法:类比法、等效法、理想模型法、图象法、合成与分解法、逆向思维法、假设法、微元法、极限法、对称法、外推法、数学(函数、几何、归纳、数列等)法。 【新课标高考试题回练】 1、(20XX年海南卷).自然界的电、热和磁等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很多物理学家为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B.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说明了热现象和电现象之间存在联系 C.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之间的联系 D.焦耳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定量得出了电能和热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2、(20XX年新课标)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上,比利时出生的法国工程师格拉姆在布展中偶然接错了导线,把另一直流发电机发出的电接到了自己送展的直流发电机的电流输出端。由此而观察到的现象导致了他的一项重要发明,从而突破了人类在电能利用方中的一个瓶颐.此项发明是 A.新型直流发电机B.直流电动机 C.交流电动机D.交流发电机 3、(2012全国新课标).伽利略根据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早期物理学家关于惯性有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性质是惯性 B.没有力作用,物体只能处于静止状态 C.行星在圆周轨道上保持匀速率运动的性质是惯性 D.运动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 4、(20XX年新课标)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伽利略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B. 卡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C.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5、(2011新课标理综第14题).为了解释地球的磁性,19世纪安培假设:地球的磁场是由绕过地心的轴的环形电流I引起的。在下列四个图中,正确表示安培假设中环形电流方向的是(B) 【复习巩固题】 1、(2013上海徐汇测试))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

物理学史及其研究方法

高中物理学史 熟记物理学史,包括科学家的贡献,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卡文迪许、库仑、安培、奥斯特、法拉第等;熟悉物理常用的思想方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理想模型、放大(或缩小)思想(比如累积)、比值定义法、归纳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方法。 1、伽利略对物理学的贡献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提出假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对时间均匀变化的最简单的变速运动; 数学推理:由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v 的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 312222123s s s t t t ===和12v v =得出12s vt =;再应用v a t =从上式中消去v ,导出212 s at =即2s t ∝。 实验验证:由于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直接验证有困难,伽利略用铜球在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上百次实验表明:312222123s s s t t t ===;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运动, 位移与时间平方的比值不变,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斜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相同;不断增大斜面倾角,重复上述实验,得出该比值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说明小球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随斜面倾角的增大而变大。 合理外推:把结论外推到斜面倾角为90°的情况,小球的运动成为自由落体,伽利略认为这时小球仍保持匀变速运动的性质。(用外推法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都正确,还需经过实验验证) 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2)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2、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力学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 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牛顿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仅仅是定性讨论,没有定量计算,因为万有引力常数还没测出来);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利用转换放大的思想),被称为“测量地球质量的第一人”; 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宏 观、低速、弱引力。 牛顿设想,物体被抛出速度很大时,就不会落回地面

2020年高三二轮复习强基础专题十五:物理学史及研究方法(解析版)

强基础专题十五:物理学史及研究方法 1.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A.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总结出了右手定则 B.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 C. 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 库仑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到真空中点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2.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的叙述中,符合历史的说法是 A.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 在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伽利略猜想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验证 C. 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D. 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和物理学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 B. 根据速度定义式,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微元法 C.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倾角为90°的斜面上的运动,再根据铜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这是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 D. 牛顿在伽利略等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4.在物理学发展上许许多多科学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A.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测量出万有引力常量 B. 法拉第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C. 卡尔最先把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方法相结合,否认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 第谷用了20年时间观测记录行星的运动,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伽利略设计的斜面实验巧妙地借用了“冲淡”重力的方法,通过实验现象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结论。 B. 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都可以用实验直接验证。 C. 第谷通过多年的观测,积累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在精确的计算分析后得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D. 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而且对于微观粒子和高速(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也适用。 6.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观测、实验、假说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具有磁效应,首次揭示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B. 直流电流、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均可用安培定则判断 C. 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十分相似,受此启发,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D. 洛伦兹力方向可用左手定则判断,此时四指指向与电荷运动方向一致 7.物理学的发展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

物理学史校本课程纲要

《物理学史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课程标题: 《物理学史》 主讲教师:傅志挺吴菊英 教学材料:汇编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授课时间:一学年(每周一节) 授课对象:高一年学生 二、具体内容 (一)、课程目标 1、以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五次大综合、大统一为主线,分章节对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观念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作系统介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从一个更广阔更全面的角度了解物理学宏伟大厦是如何建造,对物理学的知识体系、结构,知识的相互联系能有全面的认识。 2、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校的条件让学生重复物理学发展中的著名实验,经历、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 3、在物理学史教学中通过介绍知识的孕育、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融入物理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对物理课堂教学是很好的补充和提高。 4、从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的故事,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古代物理学 第二章、经典物理力学的发展

第三章、经典光学的形成 第四章、电磁理论的建成 第五章、热学发展史 第六章、十九世纪末的三大发现 第七章、量子理论的建立 第八章、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第九章、多彩的物理新世界 第十章、奋起直追的我国物理学 (三)、课程实施 本课程是教师讲授,学生课后收集材料、归纳思考,动手实验多种教学形式的整合。实施中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与自我感悟,在实践中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1、组织形式:每班25~30人为宜,5、6人为一学习小组 2、实施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课后收集材料、归纳思考,动手实验操作,课堂交流汇报等 3、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一学期开9周,一学年共计18周18课时 4、教室场地:带多媒体的教室(最好是在物理实验室) (四)、课程评价 评价方式: 1、评价以等级评价为主,评为优、良、合格、不合格。 2、注重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材料的收集与归纳、总结中体现出的学生学习热情与思考程度,动手实验中的操作能力。 3、学生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模块,进行专题的整理总结,写出总结论文,若能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如实验演示、媒体展示等,可提高评价等级。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

2016届呼和浩特市段考物理圈题 题组4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 (一)考法解法 命题特点分析 段考选取物理学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典型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这些学史中所包含的艰辛探索、研究方法、创造性思想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的推动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题方法荟萃 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类选择题由于比较简单,通常直接课本上知识点,应加强识记。一、直接判断法:对于科学家的突出贡献、对重要实验的研究方法,只要加强识记,可以直接判断正误。 附:常考物理学史人物与事件 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物理学史

物理学史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 ①发现摆的等时性 ②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③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在1683年出版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地研究了落体运动。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探究科学真理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发现了物体具有惯性,同时也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1 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 伽俐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理)和谐地结合起来(对)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对) ★胡克(英国物理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经典题目2 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贡献 ①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力学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体系,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 ②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经典题目3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对) 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对)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对) ★卡文迪许 贡献:测量了万有引力常量 典型题目4 牛顿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错)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对)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观点: ①重的物理下落得比轻的物体快 ②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经典题目5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对) ★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 对物理学的贡献开普勒三定律 经典题目6 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行星运动规律(错)★托勒密(古希腊科学家) 观点:发展和完善了地心说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观点:日心说 ★第谷(丹麦天文学家)贡献:测量天体的运动 ★库仑(法国物理学家) 贡献:发现了库仑定律——标志着电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 典型题目7 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对) 库仑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错) ★密立根贡献:密立根油滴实验——测定元电荷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 e=1.6×10-19C ★昂纳斯(荷兰物理学家)发现超导 ★欧姆:贡献:欧姆定律(部分电路、闭合电路)★奥斯特(丹麦物理学家) 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天津大学现代物理与高新技术讲座节课作业

一、论述学习本系列讲座后的实际收获(宏观或微观,对整体讲座或者某一讲也可结合所在专业或阅读文献后的收获) 《现代物理学与高新技术》系列讲座让我对物理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前沿、也深入的了解,我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进步的历程中,基础性很强的物理科学和应用性很强的高新技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和深刻的相互作用。讲座中老师精彩的讲授,提升了我对物理学的兴趣,让我在生活和本专业的学习中,能主动地思考我所运用的方法和技术的物理学原理。尤其是物理学发展所产生的高新技术在医学和检测方面的应用,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物理之美,技术之妙。 自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开始,到现在一百多年,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已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X射线检查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CT检查技术、核磁共振检查技术(MRI)、超声检查技术等建立起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体系。先进的影像检测技术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和迅速地确认患者的病灶和病因,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几年前,我的外祖父身体不适,在做心脏造影过程中发现两处血管严重堵塞,进行了搭桥手术,现在身体和精神状况比之前好了很多。试想如果没有先进的造影技术,我的外祖父很可能要长久地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会过早地去世。因此现代物理学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在生命科学方面的应用和贡献,让我满怀感激之情。 在系列讲座中,老师提到了很多现代检测技术,它们的基础和核心基本都是现代物理学发展的产物,我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下查阅资料明白了很多技术的物理学原理和应用。 比如,老师在讲解超导物质时提到了,MRI是超导物质的一项重要应用。通过进一步查资料,我了解到,MRI的物理学基础是以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核磁共振现象。MRI 的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而那个特殊的磁场,则是MRI设备中一个核心部分——磁体系统。磁体系统中的主磁体的有永磁型、常导型和超导型三种,其中超导型材料通过电磁作用产生磁场,常用的超导材料为铌钛合金,使用液氦冷却,因为造价昂贵,所以检测费用也十分高昂。但相比于X射线检测、CT检测,MRI 彻底摆脱了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又有参数多,信息量大,可多方位成像,以及对软组织有高分辨力等突出的特点,因此被广泛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对有些病变成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在我的专业学习中,也经常会用到很多检测技术: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核磁、SEM、TEM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为我们合成的产品或材料提供了全面且准确的检测手段,帮助我们判断实验方案的准确性和优良性,帮我们及时、正确地修正实验方案。如果没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没有高新技术的支持,各类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如鸟儿没有了双眼,轮船没有罗盘一样,举步维艰吧。 虽然我的专业不是物理学,但物理学及其衍生出的高新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必须学好物理学,并且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工作中,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高新技术发展的脉搏,让现代物理学与高新技术帮助我们各个学科和领域发现更多,创造更多,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做出更大贡献!

物理学史及其物理研究方法 教案

微专题物理学史及常见的思想方法一、人物部分 1.力学部分 (1)胡克:发现了胡克定律. (2)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中采用的“逻辑推理+实验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理想斜面实验) (3)牛顿:得出牛顿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开普勒三定律,研究的是第谷的观察数据 (5)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被称作是测出地球质量的人 2.电磁学部分 (1)库仑:,利用库仑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 (2)密立根:测定电荷量 (3)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欧姆定律. (4)奥斯特:,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电流的磁效应 (5)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总结出了右手螺旋定则和左手定则.安培在电磁学中的成就很多,被誉为“电学中的牛顿”. (6)劳伦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7)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8)楞次: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3.选考部分 (4)麦克斯韦: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5)赫兹: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6)惠更斯: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7)托马斯·杨:,首先巧妙而简单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8)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 (9)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10)爱因斯坦: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 (11)德布罗意: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12)汤姆生:,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3)卢瑟福: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实现人工核转变的第一人,发现了质子. (14)玻尔:,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 (15)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16)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 (17)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18)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 (19)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物理校本课程《物理学史》第二讲:经典力学

第二讲经典物理力学的发展 第一节新芽破土 一、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契机(15世纪后半期开始) 1.社会物质条件 欧洲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农耕得到改进,风力水 力得到普遍使用。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发明经蒙古,丝绸 之路传入欧洲,更为其发展推波助澜。 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麦哲伦1519年环游世界, 这些都刺激了资产阶级对生产技术的兴趣,科学的发展 有了社会物质条件。 2.社会文化思想方面:出现了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 但丁的神曲,米开朗基诺的雕塑,莎氏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出现,代表了人们要求思想自由,科学要求摆脱神学附庸地位,反对迷信和权威的心声。 3.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1)培根:“证明前人说法的唯一方法,只有观察和实践。” 2)达·芬奇(1452-1519):“实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我的老师。” 有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科学革命的风暴已经不可避免了。 二、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 1.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地心说:地球是绝对静止的,一切运动都是相对于地球而运动的。 地心说受到宗教的吹捧与肯定。 日心说: 如果是地心说,这样的观点来描述行星的运动时,行星有无法解释的忽快、忽慢、

逆行及留的现象。 地动日心说可以对天体的运动给予完满的解释。 “天穹的周转是一种视运动,实际是地球运动的反映。” 2.“天体运行论”于1543年写成,它被誉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三、第谷与开普勒 1.丹麦人第谷(1546-1601),经过20年的反复的天文观测,积累了大量准确的星体运动观测资料,被人誉为“星学之王”。 2.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是第谷的学生与助手,从第谷 对火星的观测资料与他理论计算的8分之差入手,发表了开普勒三定律。 写出“宇宙和谐论”,使我们对天穹星空的认识,由杂乱到有序。开普 勒的一生,虽多病贫穷,但都未动摇他破解天体奥秘的决心,他把他的 一生都贡献给了科学事业。 四、舍生取义的布鲁诺 布鲁诺(1548-1600):因宣扬日心说,1592年被捕。1600年,面 对宗教法庭的审判,他说:“我希望你们到大庭广众中去把我点燃,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因为我可以以自身燃起的大火,去照亮后人的道路。” 布鲁诺英勇就义于罗马的鲜花广场。 总之,16世纪中期,日心说与地心说的血与火的斗争,是自然科学从宗教桎梏下解放的标志,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自然科学在批判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开创着自己的道路。

物理学史课堂作业

物理学史课堂作业 1.谈谈你对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和你对他的评价。(15分) 科学成就: ①提出了类似于惯性原理的说法并第一次把外力和“引起加速或减速的外部原因”即运动的改变联系起来,为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伽利略的《两门新科学》揭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 ③伽利略的落体实验使用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 ④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总结出物体下落的距离与所经过的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⑤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 ⑥创制了伽利略望远镜等等。 评价: 伽利略是伟大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在人类思想解放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争取不受权势和旧传统压制的学术自由,为近代科学的生长,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并向全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因此,他是科学革命的先驱,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为了证实和传播N,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伽利略作为古代自然哲学和近代科学之间的过渡人物,为创建近代科学走的是一条很艰辛的道理,这从他的落体实验以及斜面实验的研究过程中就可见一斑。伽利略创立运动学理论的过程相当复杂,既有思辨,又有实验,他依靠思辨和实验相互印证、相互补充。这是一种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虽然他晚年终于被剥夺了人身自由,但他开创新科学的意志并未动摇。他的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成果,永远为后代所景仰。 2. 从牛顿的研究道路来谈谈你对牛顿的认识和评价。(15分) 追溯牛顿作出人类史上如此丰功伟绩的渊源和他的创造过程:牛顿先研究过数学和天文学并思考过引力问题,后受伽利略和笛卡尔的影响开始动力学的研究,开普勒和布里阿德的天文学工作启示了他对天文学的兴趣,创立了微积分之后,牛顿再次研究天体问题。正是有了这些研究,最后,牛顿终于领悟了万有引力的真谛,用数学方法把地面上的力学和天上的力学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以三大运动定律为基础的力学体系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这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指数学原理》。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

高中物理学史和物理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最早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导出S正比于t2并给以实验检验;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斜面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另外他还发现了“摆的等时性”。 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微小形变放大思想);另外牛顿还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创立了微积分、发明了二项式定理;研究光的本性并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历史上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学说:一种是牛顿主张的微粒说——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物质微粒;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认为光是在空间传播的某种波。 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E=mc2”。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1905年爱因斯坦:受到普朗克的启发在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首先发现“光电效应”实验(注:实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提出著名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hv—W)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 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变。 狭义相对论的其他结论: 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动钟变慢(或时间膨胀) ②相对论速度叠加:光速不变,与光源速度无关;一切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即光速是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 ③相对论质量: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大于静止时的质量。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物体热辐射规律提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提出能量子假说:物质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个最小的能量单位,即能量子,把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E与频率υ成正比,即E=hv;另外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玻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十九世纪末以前建立的物理学通常称为经典物理学,按照经典物理学理论,如果带电粒子做变速运动,包括振动和圆周运动,粒子一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辐射的频率等与振动或圆周运动的频率。为了解释与经典物理学的一系列矛盾,玻尔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即玻尔理论。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并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研究了阴极射线,并指

物理学史教学大纲

《物理学史》课程教学大纲(10学时) (理论课程)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概况 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学史》 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physics 课程编码:3910252217 开课学院:理学院 适用专业/开课学期:物理学/第7学期 学分/周学时:0.5/ 《物理学史》为物理学专业限定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在学习完专业课的基础上,系统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能帮助学习者还原物理学发展的历史面目,了解与概括物理学基础知识发展的全貌及总体规律,有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的发现包含了物理学家们大量思想和方法的创新,了解掌握物理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对于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物理学史》,一般要求已学完物理学方面的专业课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了解物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发展历史,弄清物理学发展历程中重要思想、方法、规律、原理提出的前因后果及其发展的历史线索,掌握其中包含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物理学历史发展的全面认识。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以讲授为主,以课堂讨论为补充。不管是讲授还是课堂讨论,都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的历史进行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历史问题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应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古代物理学(第一、二章共1学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的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声学知识和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能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的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声学知识和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 2·难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三、主要内容 1·中国古代自然观 2·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3·中国古代的热学知识 4·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 5·中国古代的电磁学知识 6·中国古代的声学知识 7·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 第二章西方古代物理学(1学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古希腊的自然观、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物理知识,能总结出西方古代物理学的特点,与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特点相区别,并能分析形成这些区别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希腊的自然观、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物理知识 2·难点:总结出西方古代物理学的特点,找出与中国古代物理学特点的区别 三、主要内容 1·古希腊的自然观 2·古希腊的物理知识 3·中世纪的物理知识 第三章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1学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运动定律的建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牛顿的重大贡献和牛顿后力学的发展情况。理解伽利略在研究运动过程中对逻辑方法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动定律的建立 2·难点: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物理学史》作业参考答案

《物理学史》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答:伽利略在《两门新科学》中,讨论了自由落体运动和物体沿斜面的运动,提出了“等末速度假设”,即,静止的物体不论是沿竖直方向自由下落还是沿不同倾斜度的斜面从同一高度下落,他们到达末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答:卡诺在建立热机一般原理时,提出了一个理想热机模型和一个理想循环过程。卡诺的理想热机模型被设想为:热机由汽缸、活塞、空气工作物质、一个高温热源和一个低温热源组成。该热机按卡诺理想循环过程工作。 3.答:光量子假设是由爱因斯坦提出来的。1905年爱因斯坦接受了普朗克提出的能量量子概念,并进一步发展了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思想,提出光量子假设。爱因斯坦指出,光不仅在发射或吸收时具有粒子性,光在空间传播时也具有粒子性。光可以看作是一粒一粒以光速运动的粒子流,这些光粒子称为光量子,也称为光子。每一光子的能量是hv =ε,式中ε为光子的能量,h 为普朗克常数,v 为光的频率。 4.答:1822年,科学家阿拉果和洪堡在测定格林威治山的磁强度时,偶尔发现金属可以阻尼磁针的振荡。阿拉果由此想到,一个静止的磁针也一定可以被一个运动着的金属片带走。后来他作了一个圆盘实验(即阿拉果圆盘实验)证明了自己的想法。其实验装置是,在一个可以绕垂直轴旋转的铜盘正上方悬挂一根磁针,当铜盘旋转时,磁针跟着旋转,但有所滞后。5.活力守恒定律 5.答:活力守恒定律是由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来的。1686年,莱布尼茨在其论文《关于笛卡尔和其他人在确定物体的运动中的错误的简要论证》中,以“力必须由它所产生的效果来衡量”为依据,提出mv 不宜作运动的原动力的量度,应把mv 2作为原动力的量度,并将mv 2 称作为“活力”。莱布尼兹认为,宇宙中运动的总量必须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量应该是mv 2 ,这就是他提出的活力守恒原理。 6.答:牛顿基本上主张光的微粒学说。他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质,提出光是微粒流的理论。他主张光是从光源飞出来的微粒,在真空或均匀物质内由于惯性而作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认为光线可能是由球形的物体所组成,并用这种观点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反射定律。 7.答:卡诺研究热机时,提出了他的热机理论和理想循环过程。其理想循环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将高温热源接触气缸,气缸内的空气吸收高温热源提供的热质,在恒定温度下缓慢膨胀;第二阶段,将高温热源撇开,空气在没有接受热质的情况下继续膨胀,空气的温度降到与低温热源的温度相等;第三阶段,将低温热源接触气缸,空气在恒温下被压缩,把热质输送给低温热源;第四阶段,撇开低温热源,空气继续被压缩,直至回到原来的状态。 8.答: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作了测量G 的经典实验。其装置如图所示, 两个小铅球被固定在轻杆的两端,用一根系在杆的终点的极细金属丝把杆沿水平方向悬挂起来,细丝上固定一面小镜子。小铅球的附近对称的安放两个较大的铅球,这两对大质量和小质量的铅球之间的引力使杆在水平面上转动。当金属丝扭转所产生的回复效应恰好与相吸引的力平衡时,杆就停在一个平衡方向上。根据金属丝扭转的角度可以测出力的强度。卡文迪许的实验结果不仅证实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而且测定了G 的数值为,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物理学史和物理思想方法 寄语: 物理学史或物理思想方法其本上每年都考,通常为选择题,难度上属于送分题,每位考生都务必拿下. 学史内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理想实验和比萨斜塔实验、牛顿三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三定律、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电流磁效应奥斯特、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电场线、库仑定律库仑扭秤实验、楞 次定律、麦克斯韦理论、赫兹实验、密立根油滴实验、安培定则 物理思想方法:理想化模型、理想实验、控制变量法、等效替换、微元法、放大法 练习题组 【题组 1】力学史 1.(单选 )下列对运动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 B.伽利略认为如果完全排除空气的阻力,所有的物体将下落得同样快 C.牛顿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D.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若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继续运动下去2.(单选)伽利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 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下面关于伽利略的观点和研究方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 A.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伽利略运用“控制变量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论断C.伽利略最早提出“自由落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D.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总体的思想方法是:对观察现象的研究→提出假说→逻辑推理→实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题组 2】电磁学史 3.(多选 )在电磁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高中物理学史及研究方法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 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电磁学 12、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13、16世纪末,英国人吉伯第一个研究了摩擦是物体带电的现象。18世纪中叶,美国人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5、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16、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7、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8、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定律。

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学史集中地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而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没有较系统的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史,只是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引入时安排了一些物理史实的片段和物理学家的姓名作简单的介绍和提及。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展现历史上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可以让学生从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中领悟到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人性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物理学史是很有必要的,其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物理学发展史有较系统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探索精神的发扬和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在初中对物理的学习,基本上能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但绝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却是个盲点,不了解所学到的知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属于哪一段,这段在整个物理理论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是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是否还有发展和完善的可能,只是为了学而学。这样不利于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扬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物理的发展历史过程有一个简单的、较系统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介绍物理思想,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有利于物理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也使他们对近代物理学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近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内容之复杂是史无前例的,与以往的历史大不相同。但只有对以往历史的了解,才能发展未来。正如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教授所说:“在所有的物理学和数学的最前沿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要在猜想上……当然并不是说可以胡乱猜想的,必须建立在过去的一些知识上面”。这里所指的过去知识就是指已经发展的历史过程,只有了解过去的历史,才有今天有根据的猜想,才有明天的新突破。 二、对物理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根据物理教学情况,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来较系统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但可以把部分的内容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在单元复习中结合知识结构的整理,系统介绍这些知识获得历史过程和方法以及在物理学史中的位置和作用,逐步地分单元地把物理学史系统而又简单介绍给学生,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例如在完成九年级教材第十四章《电和磁》中的《电磁感应》的教学内容后,可以按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现象为线索介绍历史上人们对电和磁的认识过程,使学生了解奥斯特以大胆探索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突破了以往认为电和磁割裂的观点,揭示了电和磁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发现是物理学史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