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学史及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2023

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2023

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2023以下是高中物理学史的归纳整理版2023:一、古代物理学的产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界的理论,如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自然界的秩序。

中国古代的墨子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二、近代物理学的开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对光、水和空气的运动进行了研究。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通过实验观测和数学推理,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原理。

三、经典物理学的建立牛顿(Isaac Newton)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总结了电磁场的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四、相对论的提出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了相对论,解释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以及质量和能量的关系。

五、量子力学的诞生普朗克(Max Planck)提出了量子化的概念,解释了黑体辐射的规律。

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进一步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波尔(Niels Bohr)提出了原子模型,解释了原子结构和光谱的规律。

六、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开启了波粒二象性的研究。

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等人发展了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

狄拉克(Paul Dirac)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与泡利(Wolfgang Pauli)一起提出了不相容原理。

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领导的研究团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核反应堆的成功运行。

贝尔实验室的巴丁(John Bardeen)、布拉顿(William Shockley)和肖克利(Walter Brattain)发明了晶体管。

霍金(Stephen Hawking)研究了黑洞辐射和宇宙起源的问题,提出了黑洞辐射理论。

高中物理学史教案

高中物理学史教案

高中物理学史教案一、教学内容:物理学史二、教学目的:1. 了解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物理学史上重要的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2. 物理学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物理学史的背景和重要性;2. 教会学生如何将物理学史的知识与实际物理问题相联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老师简要介绍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学生对该课题的兴趣。

第二步:讲授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1. 讲述古希腊时期的物理学思想和发展;2. 分析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成就和贡献;3. 介绍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第三步:讨论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1. 分组讨论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2. 各组成员进行汇报,分享讨论结果。

第四步:实验探究老师示范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理学史上的某一重要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第五步:总结老师强调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和影响,鼓励学生多读原著,深入了解物理学史。

七、课堂作业:1. 阅读相关物理学史著作,了解更多科学家及其贡献;2. 撰写一篇文章,讨论物理学史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物理学史的重要性,掌握了物理学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对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终身学习和追求。

高中学考物理学史

高中学考物理学史

高中学考物理学史物理学史一、古代物理学1、古代伊朗物理学家——“火,土,水和风”之研究公元前7世纪,伊朗以“火,土,水和风”为象征,构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概念性物理体系。

这一体系被写入“托波法典”,成为印度和中亚文化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哲学说。

在古代物理学家的研究中,他们对火、土、水和风等物理过程进行了初步描述,其中有些描述夸张了事物的重要性,例如“火是最重要的元素”。

2、古代叙利亚物理学家——星象学研究古代叙利亚开创的物理学,在前4世纪被希腊人发现,从那时起,星象学就成为希腊文化的标志性物理学术科学。

古代叙利亚物理学家们将星象学作为研究气候变化的工具,根据观察到的变化修正地球的运动轨迹,这是物理学的一大进步。

他们还研究了风的构成,发现大气的层次以及月球的轨道运动,构造了日晷,并开始探讨水位变化都是物理学中的经典研究。

二、中世纪物理学1、西方中世纪物理学——“科学文化运动”此阶段是西方物理学发展全面性发展的时期。

在此之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对人文主义、星象学和自然科学等做出了杰出贡献。

而在中世纪,“科学文化运动”推动西方科学运动的发展,“宇宙三定律”、“望远镜星表”、“质量、动量、能量定律”等成为了物理学的基础。

2、东方中世纪物理学——“理气学说”在中国,从唐代晚期到宋代末期,出现了一种对“五行”和“六气”的研究,这种理论又称为“理气学说”。

其中,“理”指逻辑,“气”指自然元素。

东方中世纪物理学遵守这种理论,提供了解释外部自然现象的原则,这也是中国物理学的基础思想之一。

三、新时期物理学1、质量、动量和能量定律17世纪末,荷兰科学家 ,发现了“质量、动量和能量定律”,当他证明“能量守恒定律”时,这个定律可以概括为“物体质量装换性,但是质量与能量是等价的”。

这个定律确定了物体质量和能量之间是有界限的,并将古典物理学模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物理学分支——现代物理学新近几百年,物理学经历了宇宙物质(或物质)、空间、时间、动能等概念的新建立,逻辑和数学的手段被用来描述复杂的物理学现象。

融入物理学史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融入物理学史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融入物理学史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融入物理学史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引言高中物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而深入了解物理学史对于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和培养科学态度至关重要。

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的内容和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物理学史的设计和实践,旨在为相关学科的教师和教学实践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物理学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物理学史是物理学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从古代到现代的物理学知识的积累与突破。

通过了解物理学史,学生们可以认识到物理学中的科学思辨和实验验证的重要性,了解到科学发展的困难与曲折。

同时,物理学史还包含了许多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和发现,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二、融入物理学史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法1. 故事化教学法通过讲述物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和科学家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可以通过讲述牛顿的苹果实验和他的三大运动定律,激发学生对力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教学结合在讲述物理学史的同时,结合相应的实验进行教学。

比如,在讲述电磁学的历史时,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电磁感应的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来解释电磁学的发展历程和原理。

通过实验的参与,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学史中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3. 科学史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史研究项目,通过研究不同物理学家的贡献和实验,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方法。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科学家或一个物理学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发表报告。

通过这样的项目,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的物理学知识,还能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融入物理学史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案例以牛顿引力定律为例,介绍融入物理学史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牛顿发现引力定律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引力的认识和研究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和测量物体的质量与吸引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和探究牛顿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分析与研究

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分析与研究

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分析与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水平变得尤为迫切。

作为一门科目,物理课程是每个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学校重要考核科目。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如何把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1、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融入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从而更好地掌握现代物理学的前沿技术。

此外,学习物理史同样可以熟悉著名物理学家的事迹,并洞悉他们的成就和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努力奋斗。

2、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物理学是一门涉及到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探究型的学科,学习物理学史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联系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提升学生一定的学科素养。

3、更好地理解物理学各分支及其互相关系。

学习物理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各分支及其互相关系,以及彼此间的关联。

三、融入物理学史的实施方法1、改进教学内容结构,把物理学史融入教学中。

面对每一部分内容,都有一部分是涉及到物理学史的。

比如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的发展历史,或是物理学家的历史事迹等都可以经过老师的精心梳理加以教学。

2、开展实践活动。

利用物理史文献、写作、科普报告等,深入学习物理学史,通过实践和调研,感悟物理学史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

3、布置适当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热情。

通过对物理学史等方面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及学习技巧。

四、结论物理学史作为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物理学史的重要性无疑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素养,提高物理课程教学水平。

因此,建议老师在设计和改善高中物理课程时,将物理学史有机地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趣的物理学课程。

高中物理学史都有哪些

高中物理学史都有哪些

高中物理学史都有哪些高中物理是现代高中阶段必修的学科之一,涉及到许多历史上的重要物理学家及其贡献。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高中物理学史都有哪些内容吧。

1. 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部分,始于17世纪。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该定律他解释了行星运动和天体物理学,并提出了三个运动定律,奠定了现代力学的基础。

这套牛顿力学理论始终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基础。

2. 波动理论波动理论涉及了很多历史上著名的物理学家,包括胡克、杨氏双缝实验、菲涅耳、延斯·克里斯托夫·冯·发费尔巴赫、马克士韦等人的研究。

这些研究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波动现象和光学原理。

3. 热力学及热学原理热力学及热学原理早在18世纪就开始研究。

最早的热力学研究是热量是一种物质,随着热学研究的深入,以及物态方程的发现,热力学理论逐渐演变成了另一种基本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4. 电学电学在19世纪初就开始成为国际物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依然是法拉第和安培对于电流和磁场的研究。

斯托克斯将电学方程推广至矢量的形式,从而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

电学理论在高中物理中也是必修内容。

5. 相对论相对论是20世纪初的著名研究,阐述的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规律性——在光速度的参照系下规律不变。

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进一步改变了牛顿力学的认知。

进一步研究,广义相对论的目的是描述物质和力的相互作用,并描绘黑洞的存在。

总体来说,高中物理涵盖了众多历史上的著名物理学家及其理论成就。

无论是牛顿力学、波动理论还是热力学,电学和相对论,都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可以教育我们如何发展科学思维和在更广泛的物质世界探索的才能。

新课标高考物理学史、物理思想方法(教科版)王城整理

新课标高考物理学史、物理思想方法(教科版)王城整理

新课标高考物理学史、物理思想方法(教科版)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王城整理物理学史部分一、力学1.1683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必修1P72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必修2P472.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必修2P473.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从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17世纪,伽利略指出: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力的缘故,他通过理想实验法归纳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必修1P71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伽利略首先发现单摆的等时性4.20世纪(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6.1843-1845年间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法国天文学爱好者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的未知天体(海王星)的质量、轨道和位置,1846年,柏林天文台的伽勒科学家观测到海王星。

7.1930年,汤姆博士根据海王星自身运动不规则性的记载发现了冥王星。

8.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确定了单摆的周期公式。

周期是2s的单摆叫秒摆。

9. 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相互接近,f增大;相互远离,f减少)二、电磁学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2020年高三二轮复习强基础专题十五:物理学史及研究方法(解析版)

2020年高三二轮复习强基础专题十五:物理学史及研究方法(解析版)

强基础专题十五:物理学史及研究方法1.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A.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总结出了右手定则B.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C. 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 库仑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到真空中点电荷相互作用规律2.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的叙述中,符合历史的说法是A.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B. 在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伽利略猜想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验证C. 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D. 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和物理学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 根据速度定义式,当△t非常非常小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应用了微元法C.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就是物体在倾角为90°的斜面上的运动,再根据铜球在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这是采用了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D. 牛顿在伽利略等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4.在物理学发展上许许多多科学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符合物理史实的是A.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测量出万有引力常量B. 法拉第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C. 卡尔最先把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方法相结合,否认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 第谷用了20年时间观测记录行星的运动,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伽利略设计的斜面实验巧妙地借用了“冲淡”重力的方法,通过实验现象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探究物理规律 能力,能够通过数据得出物体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解: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时间变为原来的2倍,下滑的 位移大约变为原来的4倍,时间变为原来的3倍,位移变为 原来的9倍,可知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 比.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13、新课标1)如图,一半径为R的圆盘上
D、
k
40q 9h2
【答案】D
y x
(2012·北京理综)“约瑟夫森结”由超导体和绝缘体制
成.若在结两侧加恒定电压U,则它会辐射频率为v 的电磁
波,且与U 成正比,即ν=kU.。已知比例系数k 仅与元电
荷e 的2 倍和普朗克常量h 有关。你可能不了解此现象为
机理,但仍可运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在下列选项中,
Kq(a r) R12 (a r)2
3/ 2
故A点的场强为 故选D。 E
EA1
EA2
Kq(a r)
R12
(a
r)2
3/ 2
Kq(a r)
R12
(a
r)2
3/ 2
显然用方法1 简单迅速。
1. 在粗糙水平面上放着一个三角形木块abc,在它的两个粗糙
斜面上分别放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m1>m2,β>α,
量为σ0的无限大r2均 x匀2 2带 电平板,从其中间挖去一半径为r的
圆板,如图2所示。则圆孔轴线上任意一点Q(坐标为x)
的电场强度为
A. E 2 k
x r 2 x2 1/2
B.E 2 k
C. E 2 k
r xr 2 x2
r
1/ 2
D. E 2 k r
x
本题可以用特殊值法进行判断。由图1可知,当R趋近于无穷大
定必须通过计算才能验证,有时只需要通过一定的分析就可
以判断结论是否正确。如图所示为两个彼此平行且共轴的半
径分别为R1和R2的圆环,两圆环上的电荷量均为q(q>0), 而且电荷均匀分布。两圆环的圆心O1和O2相距为2a,联线 的中点为O,轴线上的A点在O点右侧与O点相距为r(r<a)。
是分析判断下列关于A点处电场强度大小E的表达式(式中k
真空。将电荷为q的点电荷置于z轴上z=h处,则在
xoy平面上会产生感应电荷。空间任意一点处的电
场皆是由点电荷q和导体表面上的感应电荷共同激
发的。已知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则
在z轴上z=h/2处的场强B. 大小为(k为静电力常量)
A.
C.
4q k h2
B、
k
4q 9h2
z q
C、
32q k 9h2
方法1、用量纲法:排除A、C选项,用极限法:取
r=a、及R1和R2都为零时只有D对,故选D。
方法2、用微元法:在小环上取一微元l,则小环上微
元在A点的场强
EA
K
ql
2 R1
/
R12 (a r)2
2
K
ql
2 R1
/
R12
(a

r)2
在水平方向的分量 EAx EA cos 而 同理co大s 环 在R12Aa (点ar场r)2强小环在EAA2 点R场12K强q((aarr))2E3A/12
均匀分布着电荷量为Q的电荷,在垂直于圆盘
且过圆心c的轴线上有a、 b、d三个点,a和b、
b和c、 c和d间的距离均为R,在a点处有一电荷
量为q (q>O)的固定点电荷.已知b点处的场强为
零,则d点处场强的大小为(k为静电力常量)
3q
A. k R2
10q
B、 k 9R2
C、k
Q R2
q
D、
9Q q k
为静电力常量)正确的是
EA . kqR1
kqR2
R21
a
r
2
R
2
2
a
r
2
B、E
kqR1
3
kqR2
3
R21
a
r
2
2
R
2
2
a
r
2
2
C、kqa r
kq a r
E
R
2 1
a
r
2
R
2
2
a
r 2
D、kq a r
kq a r
E
3
3
R
2 1
a
r
2
2
R
2
2
a
r
2
2
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物理思想方法的掌握。
k
q 9R2
由电场的叠加原理,两者在d处产生电场强度

k
10q 9R2
,故B正确,ACD错误;
(2012·安徽理综)如图1所示,半径为r均匀带电圆形平板,
单位面积带电量为σ,其轴线上任意一点P(坐标为x)的
电场强度可以由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求
出:E 2 k 1 x 1 , 方向沿x轴。现考虑单位面积带电
9R2
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应用对称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电
场的叠加原理,由b点场强为零知点电荷q在b点产生
的场强与圆盘上电荷在b点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大小为
q k R2
。由对称性知圆盘电荷在d处的
电场强度大小也为
q k R2
,方向与点电荷在d处的场
强方向相同,而点电荷在d处的场强大小为k
q (3R)2
高中物理学史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在学习物理学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科学家 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探究物理规律的精神, 更要学习他们利用简陋的仪器、精巧的实验、 解决物理问题的创造性的思想方法。因此高考 在考查物理学史的同时更重视物理学思想方法 的考查。
(2013、新课标1)右图是伽利略1604年做斜面实 验时的一页手稿照片,照片左上角的三列数据如 下表。表中第二列是时间,第三列是物体沿斜面 运 动的距离,第一列是伽利略在分 析实验数据时添加的。根据表中 的数据.伽利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物体具有惯性 B.斜面倾角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无关 C.物体运动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推理判断比例系数k 的值可能为
A.h/2e
B.2e/h
C.2he
D.1/2he
【答案】:B【解析】:由公式ν=kU 可知,k 的单位为
(sv)-1,由四个选项的量纲分析可知,比例系数k 的值可
能为2e/h,选项B 正确。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量纲分析及其相关知识。
(2010、福建理综18题)物理学中有些问题的结论不一
时,
x 0 R2 x2
则无限大均匀带电平板在Q点产生的电场强度
为 E1=2πkσ0,由题意可知无限大均匀带电平板在Q点的场强
和挖去圆孔的无限大均匀带电平板在Q的场强矢量和 。
只E' 有EA符Er 合 2要 k求0 。r2
x x2
1/ 2
(2013安徽高考).如图所示,xoy平面是无穷大导
体的表面,该导体充满Z˂0的空间,Z˃0的空间为
若两物体分别以v1和v2沿斜面向下做匀速运动,且v1>v2,三角形
木块保持静止状态,则粗糙水平面对三角形木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