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历代题跋介绍
明代李东阳书法两跋清明上河图卷大图附释文

明代李东阳书法两跋清明上河图卷大图附释文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
李东阳是明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李东阳长于篆、隶、楷、行、草书。
他是明初台阁体书法向明中期吴门书法过渡期间的书法家。
他的楷书师法颜真卿,法度谨严,风格清润潇洒,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开吴门书法的先声。
他的行、草书融有篆隶遗意,用笔方式与明代其他草书家不同,他这方面成就最高。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
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士女携童儿。
城中万屋翚薨起,百货千商集成蚁。
花棚柳市围春风,雾阁云窗粲朝绮。
芳原细草飞轻尘,驰者若飙行若云。
虹桥影落浪花里,捩舵撇篷俱有神。
笙歌在楼游在野,亦有驱牛种田者。
眼中苦乐各有情,纵使丹青未堪写。
翰林画史张择端,研朱吮墨镂心肝。
细穷毫发夥千万,直与造化争雕镌。
图成进入缉熙殿,御笔题签标卷面。
天津回首杜鹃啼,倏忽春光几时变。
朔风卷地天雨沙,此图此景复谁家。
家藏私印屡易主,赢得风流后代夸。
姓名不入宣和谱,翰墨流传藉吾祖。
独从忧乐感兴衰,空吊环州一抔土。
丰亨豫大纷此徒,当时谁进流民图?乾坤頫仰意不极,世事枯荣无代无。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今大理卿致仕鹤坡朱公所藏也,族祖希蘧先生之遗墨在焉。
予三十年前见之,今其卷帙,完好如故,展玩累日,为之叹惋不能已,因题其后。
弘治辛亥九月壬子,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云阳李东阳识。
(钤印三,长沙,宾之,茶陵新州故家。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右清明上河图一卷,宋翰林画史东武张择端所作。
上河云者,盖其时俗所尚,若今之上塚然,故其盛如此也。
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人行不能寸,小者才一二分,他物称是。
自远而近,自略而详,自郊野以及城市。
山则巍然而高,隤然而卑,洼然而空。
水则澹然而平,渊然而深,迤然而长引,突然而湍激。
《清明上河图》历代题跋介绍

《清明上河图》历代题跋及作者介绍-------摘录于周罗吉、周罗力著《清明上河图里的故事》一书题跋是题写在书籍、字画、碑帖上,以品评、鉴赏、考证、记事为主的文字。
宋代以来这类文字形成了一种专门的文体——题跋,又称题款,是书画创作和鉴赏的一个专用名词。
在一般情况下,题款专门用于创作,而题跋则专门用于鉴赏。
书画创作的题跋即题款,又称题识,也称款识。
广义的“题跋”是题写在书籍、字画、碑帖上用于品评、鉴赏、考证、记事的文字的统称。
包括:引首、标题、题记、跋文、和署款。
狭义的“题跋”单指观者的跋文,后来也有作者自己题写跋文的。
“题”本义是“额”,发下眉上为额。
也有题写的意思。
“跋”原意为跌倒,引申为“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足部》有云:“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
”所以也可以把题跋理解为题于画前的为“题”,题于画后的为“跋”。
如果将“题”理解为题写,则题跋也可以理解为“题写跋文”的意思,系为动词。
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文字叫“跋”。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足部》谓:“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
”一般乃指书、画、书籍上的题识之辞,内容为标题,品评,考订,记事之类,体裁有散文、诗、词等。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载:“唐昭宗幸华州,作《菩萨蛮》辞三章,今此辞墨本犹在陕州一佛寺中。
予顷年过陕,曾一见之,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
”对画幅上的题跋,清代王概《芥子园画传》说:“元以前多不用款,或陷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耳,至倪云林字法遒逸,或诗尾用跋,或跋后系诗,文衡山行款清整,深石田笔洒洒落,徐文长诗歌奇横,陈白阳题题志精卓,每侵画位,翻多奇趣”,元代以来,在画上题书诗文已成为中国画作品上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艺术手段。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共有13人14个题跋,其中李东阳有两个题跋。
下面是题跋全文和题跋者介绍。
1、张著题跋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
清明上河图鉴赏

后世评价
•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 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 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张择端”条内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是一 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 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 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 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 从艺术角度看,《清明上河图》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在长达五 米多的画卷中,对工匠、商人、士人、医生、相士、和尚、道士、官吏和儿 童妇女等各种人物的情态、动作的精心刻画,以及人物间情节的巧妙安排和 树木、水纹、船只笔法的劲健酣畅,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人物、山水、楼阁诸 方面的全面造诣。可谓集宋代各画种的高超技艺于一图,纷繁多变间游刃有 余。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清明上河图》景物繁多,巨细无遗,然而并不显 得琐碎繁缛,表现出画家对大场面宏观把握的能力,以及于真放中见精微的 绘画境界,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生动传神的表 现力。总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 值都相当高的国之瑰宝。
•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 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 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本文转载自泊宁者《《清明上河图》——全文、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清明上河图》里看宋朝

《清明上河图》里看宋朝作者:吴钩来源:《新晨》2020年第07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不但催生了无数仿作、摹品、衍生品,而且吸引了诸多宋史学者、美术史学者一次又一次的解读,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史、生活史、民俗史、服装史、建筑史、交通史、商业史、广告史、城市史、造船史的学者来说,《清明上河图》也是一座不容错过、不可多得的史料富矿(《清明上河图》摹本极多,本书所说的《清明上河图》,除非有特别注明,均指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正本)。
正如《周易》所言,“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西方也有谚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研究者对于《清明上河图》的解读也是大异其趣的,著有《同舟共济:与北宋社会的冲突妥协》的曹星原女士认为,《清明上河图》有可能是神宗授意下对《流民图》不指明的回应。
作品不动声色地表现了东京的百姓在清明时节的富足祥和之情,而非潦倒贫困之窘境。
也或者《清明上河图》是由某个揣摩透了神宗心思的大臣令人所作,以讨神宗欢心。
但著有《隐忧与曲谏:解码录》的余辉先生却提出,《清明上河图》“深刻地揭示出了开封城的种种痼疾和隐患,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
画家的忧患隐于心中之深邃、其画谏现于幅上之委婉,仅为时人所识,而难以为后人所破。
其意味深长,令细赏者不忍掩卷。
”与曹星原的见解可谓针锋相对。
这两种试图“还原”出画家绘制《清明上河图》动机的解读方式都是比较冒险的。
图画与诗文不一样,文字可以清晰地表达作者创作一首诗的初衷,图画则未必。
我举个例子,相傳五代时,罗隐在吴越国主钱镠的王宫见到一幅《番溪垂钓图》,乃咏诗一首:“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得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这当然是在委婉地向钱镠进谏废除“使宅鱼”税。
但创作《番溪垂钓图》的画家是不是也有这个意图,则谁也不知道。
从一幅山水画、风俗画,恐怕很难准确地还原出画家的曲折意图——除了那种意图非常明显的图画,如北宋郑侠的《流民图》、今天的时事讽刺漫画。
张择端、仇英《清明上河图》的释惑解读

肀g g 雨述笔I 品书CHINESEPAINTING&CALUGRAPHYI张择端、仇英《清明上河图》的释惑解读◊张玮据明代笔记小说记载,嘉靖年间的宰相严 嵩父子非常想得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 图》,便向官员王忏索求。
王忏求真迹不得,于 是请画师黄彪摹了一幅进献。
后来装裱师向王 伃索贿不成,揭露了此事,严氏父子怀恨在心, 最终诬陷王忏问斩。
这则“因画致祸”的故事有 着多个版本,情节也不尽一致,但是都传递给我 们一个信息——《清明上河图》在书画收藏中为世人所重,而且有摹本存世。
实际上《清明上河 图》的流传、临仿情况更为复杂。
据不完全统计,《清明上河图》各种摹本、 仿本分别藏于世界各地一百余个博物馆。
与绘画 史上的“多胞胎”不同的是,这些摹本、仿本画面 内容和绘画风格不尽相同,无疑给人们带来了许 多困惑。
各种研究著作对其缺乏史证的解读和演 绎,也让读者莫衷一是,甚至以讹传讹。
中国美术史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 委员单国霖先生编著的《张择端、仇英〈清明 上河图〉释惑解读》,不仅以丰富的细节的解 说还原历史的真实,同时单先生以深厚的美术 史研究的功底,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对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和仇英《清明上河图》(辛丑 本)进行了考订,厘清了许多在美术史中存在的 重要问题,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件作品巨大的艺 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书内容的第一板块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张择端、仇英《清明上河图》的释惑解读,单国霖编,文物出版社 2020年3月出版图》鉴赏,是以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石渠宝笈三 编》著录本为分析对象。
关于画卷的命名,当代 专家学者对“清明”有几种解释,对此本书作者 也进行了严密的推理:‘‘认为‘清明上河’就是指 ‘清明时节’,包括‘清明节曰’在内。
”关于《清 明上河图》是完卷还是残卷,专家各持己见,郑 振铎、徐邦达、戴立强先生认为是残卷,杨新和 张安治先生则认为是完卷。
作者认同残卷说的 观点,并通过考证推理,认为“张择端《清明上 河图》《西湖争标图》原本是同一幅图,这也是 本书的一个重要议题。
略谈《清明上河图》上的金人题诗

略谈《清明上河图》上的金人题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因表现汴京的繁华场景而闻名于世,研究者众,成果如林,如《清明上河图之综合研究》(刘渊临著,台北艺文印书馆1969年版)、《〈清明上河图〉研究文献汇编》(辽宁省博物馆编,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版)、《〈清明上河图〉新论》(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2011年版)等等,不胜牧举。
对金代诗人张公药、郦权、王、张世积等人10首题画诗,自然也有较多研究。
只是这些研究都是围绕《清明上河图》的流传来展开,尚有未尽或不确之处,有些著述沿袭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张郾城公药》的错误,将张公药当成是张孝纯之孙,还有个别著述将他们当成是宋人(如赵苏娜《故宫博物院藏历代绘画题诗存》,山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由于学科分工的区隔,被书画界反复研究的《清明上河图》及题诗,却一直未进入文学研究者的视野,不能不说是件憾事,故略作阐发。
就金诗文献而言,张公药、郦权、王、张世积等人的题诗,未被元好问编《中州集》,郭元编《全金诗》,薛瑞兆、郭明志编《全金诗》,阎凤梧、康金声编《全辽金诗》以及《金诗纪事》等书所收录。
因此,可以说,这10首诗是金诗佚作。
现不避辞费,迻录于下:通衢车马正喧阗,只是宣和第几年。
当日翰林传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
水门东去接隋渠,井邑鱼鳞比不如。
老氏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丘墟。
楚柂吴樯万里船,桥南桥北好风烟。
唤回一晌繁华梦,箫鼓楼台若个边。
(竹堂张公药)峨峨城阙旧梁都,二十通门五漕渠。
何事东南最阗溢,江淮财利走舟车。
车毂人扇因击磨,珠帘十里沸笙歌。
而今遗老空垂涕,犹恨宣和与政和。
宋之奢靡,至宣政间尤甚。
京都得复此丰沛,根本之谋度汉高。
不念远方民力病,都门花石日千艘。
晚宋花石之运,来自此门。
(邺郡郦权)歌楼酒中满烟花,溢郭阗城百万家。
谁遣荒凉成野草,维垣专政是奸邪。
两桥无日绝江舡,东门二桥,俗谓之上桥下桥。
十里笙歌邑屋连。
极目如今尽禾黍,却开图本看风烟。
(临洺王)画桥虹卧浚义渠,两岸风光天下无。
清明上河图流传历史

清明上河图流传历史大家都有了解过关于清明上河图流传历史吗?不妨来阅读下以下内容吧。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作没有款署作者姓名和创作时间。
对于张择端其人其艺,《宣和画谱》《广川画跋》《画继》等南北宋间画学类著作和《宋史》等官修史书以及《洞天清录》等宋代名士杂记,均无记载。
将《清明上河图》定为北宋时期的张择端所画,只是来自画幅后金朝人士的题跋和歌咏,此后元明时期的一些藏家均是根据前人这些题咏,确定的作者和创作时期。
通过分析《清明上河图》画幅后历代鉴藏家的题咏,能够深入探赜这幅名作的来龙去脉和艺术价值,从而泮释围绕这幅作品的诸多谜团。
局部图《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
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该作曾为清宫廷收藏,清《石渠宝笈三编》对这幅画作的总体描述是:本幅绢本,纵七寸六分,横一丈六尺五寸,设色画。
城郭、舟车、桥梁、廛市,水陆辐辏,人物喧阗,极汴都繁盛景象。
无款印。
[1]北京故宫博物院对其的总体描述为: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厘米。
全画可分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
中断以“上土桥”为中心。
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市商店鳞次栉比等。
[2]这是一幅设色绢画,属于中国传统的横幅卷轴画,画上未留作者姓名和创作年代等相关信息。
后世将该作定为北宋年间张择端所画,皆缘于《清明上河图》画幅后历代鉴藏者的题跋、赋诗和钤章等。
通过这些题跋、赋诗和钤章,今人亦可以一揆《清明上河图》在历代流传的大致情况。
一、金朝时期《清明上河图》画幅后最早的一段题跋来在金朝时期的燕山人张著: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
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上河图》历代题跋及作者介绍-------摘录于周罗吉、周罗力著《清明上河图里的故事》一书题跋是题写在书籍、字画、碑帖上,以品评、鉴赏、考证、记事为主的文字。
宋代以来这类文字形成了一种专门的文体——题跋,又称题款,是书画创作和鉴赏的一个专用名词。
在一般情况下,题款专门用于创作,而题跋则专门用于鉴赏。
书画创作的题跋即题款,又称题识,也称款识。
广义的“题跋”是题写在书籍、字画、碑帖上用于品评、鉴赏、考证、记事的文字的统称。
包括:引首、标题、题记、跋文、和署款。
狭义的“题跋”单指观者的跋文,后来也有作者自己题写跋文的。
“题”本义是“额”,发下眉上为额。
也有题写的意思。
“跋”原意为跌倒,引申为“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足部》有云:“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
”所以也可以把题跋理解为题于画前的为“题”,题于画后的为“跋”。
如果将“题”理解为题写,则题跋也可以理解为“题写跋文”的意思,系为动词。
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文字叫“跋”。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足部》谓:“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
”一般乃指书、画、书籍上的题识之辞,内容为标题,品评,考订,记事之类,体裁有散文、诗、词等。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载:“唐昭宗幸华州,作《菩萨蛮》辞三章,今此辞墨本犹在陕州一佛寺中。
予顷年过陕,曾一见之,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
”对画幅上的题跋,清代王概《芥子园画传》说:“元以前多不用款,或陷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耳,至倪云林字法遒逸,或诗尾用跋,或跋后系诗,文衡山行款清整,深石田笔洒洒落,徐文长诗歌奇横,陈白阳题题志精卓,每侵画位,翻多奇趣”,元代以来,在画上题书诗文已成为中国画作品上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艺术手段。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共有13人14个题跋,其中李东阳有两个题跋。
下面是题跋全文和题跋者介绍。
1、张著题跋文: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
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张著简介〗:金代官员,善书画,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授监御府书画,是鉴定书画的行家。
据刘勋《中州集》卷七中记:张著“字仲扬,永安人。
泰和五年以诗名,召见应制,称旨,特恩授监御府书画。
”此题跋于金大定丙午,即:公元1186年3月30日,距北宋灭亡整整六十年。
张著是第一个在《清明上河图》题跋者,对张择端生平进行了介绍,这是有关张择端生平资料较为可靠的,也是唯一的文字资料。
2、张公药题跋诗:通衢车马正喧阗,祗是宣和第几年。
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
水门东去接隋渠,井邑鱼鳞比不如。
老氏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丘墟。
楚柂吴樯万里舡,桥南桥北好风烟。
唤回一饷繁华梦,箫鼓楼台若个边。
--竹堂张公药〖张公药简介〗:张公药金代地方官员,字元石,号竹堂,滕阳人(今山东滕县)。
孝纯子,以文荫入仕,曾为郾城县(今河南许昌县)令,著有《竹堂集》。
3、郦权题跋诗:峨峨城阙旧梁都,二十通门五漕渠。
何事东南最阗溢,江淮财利走舟车。
车毂人肩困击磨,珠帘十里沸笙歌。
而今遗老空垂涕,犹恨宣和与政和。
原注:(宋之奢靡,至宣政间尤甚)京师得复比丰沛,根本之谋度汉高。
不念远方民力病,都门花石日千艘。
原注:(晚宋花石之运,来自此门)。
邺郡郦权〖郦权简介〗:郦权,金代官员,字元舆,号坡轩,邺郡人(今河南安阳)。
金章宗明昌年初,担任过著作郎,未几卒。
作诗有笔力,多有佳句为人传诵,与王庭筠、党怀英齐名,著有《坡轩集》。
4、王磵题跋诗:歌楼酒市满烟花,溢郭阗城百万家。
谁遣荒凉成野草,维垣专政是奸邪。
两桥无日绝江舡(原注。
东门二桥,俗谓之上桥、下桥),十里笙歌邑屋连。
极目如今尽禾黍,却开图本看风烟。
临洺王磵〖王磵简介〗:字逸滨,号遗安,临洺(今河北永年县)人。
博学能文,不就科举。
金章宗明昌末,以德行才能为荐,特赐同进士,授鹿邑县(今河南省)主簿,时已七十,以老疾乞致仕。
泰和三年卒。
为人循循醇谨,与名士如张公药、师拓、郦权等交游。
5、张世积题跋诗:画桥虹卧浚仪渠,两岸风烟天下无。
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
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
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
博平张世积〖张世积简介〗:金代博平(今山东聊城)人,生平事迹不详。
6、杨准题跋文:右故宋翰林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一卷,金大定年间,燕山张著跋云:向氏图画记,所谓选入神品者是也。
我元至正之辛卯,准寓蓟日久,稍访求古今名笔,以新耳目。
会有以兹图见喻者,且云:“图初留秘府,后为官匠装池者,以似本易去,而售于贵官某氏,某后守真定,主藏者复私之,以鬻于武林陈某,陈得之且数年,坐他事稍窘急,又闻守且归,恐遂速祸怨,思欲密付诸贤士君子。
”准闻语,即倾橐购之,盖平生癖好在是也。
卷前有徽庙标题,后有亡金诸老诗若干首,私印之杂志于诗后者若干枚。
其位置,若城郭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小大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计,盖汴京盛时伟观也。
汴自朱梁来,消耗极矣,至宋列圣,修养百年,始获臻此甚盛,其君相之勤劳,闾井之丰庶,俗尚之茂美,皆可按图想其万一。
吾知画者之意,盖将以观当时而夸后代也,不然则厄于时而思殚其伎,以杰然自异于众史也,何其精能之至,而毫发无遗恨欤!此岂一朝一夕所能就者,其用心亦良苦矣。
夫何京攸父子,以权奸柄国,使万姓愁痛,强虏桀骜,而汴之受祸有不忍言者。
意是图脱稿,曾几何时,而向之承平故态,已索然荒烟野草之不胜其感矣。
当是时,城外内之金帛珍玩,根括殆尽,而是图独沦落到今,逾二百年而未甚弊坏,岂有数耶!自时厥后,其地遂终不睹汉官,而困于战争且日甚,虽欲求卷中所图仿佛,又安可得矣。
呜呼!都邑废兴,虽系运数,而人谋弗臧,盖各有自。
天津闻鹃之叹,崇宣秉钧之虐,谓非基于熙丰大臣之谬误可乎!其所以致汴之陆沉,而不可复振者,亦必有任其责矣。
今天下一家,前代故都,咸沐圣化,其生聚浩穰,宜不减昔,惜吾未得一一躬造其地,以览观其盛,故于是卷既嘉其笔墨之工,而又因以识予之感慨云。
至正壬辰九月望日,西昌玉华素士杨准跋。
(钤印二,准,京兆文章家印。
)〖杨准简介〗:元代人,字公平,号玉华居士,四川西昌人。
吴澄门下弟子,履行修洁,文章高古。
7、刘汉题跋文:余自幼喜画学,业之四十年,平生所见古今画,以轴计者,奚啻累千百,其精粗高下,要皆各擅一绝,往往不能兼备。
壬辰秋,避地来西昌,杨君公平以余之专门也,出所藏清明上河图以示。
其市桥郭径、舟车邑屋、草树马牛,以及于衣冠之出没远近,无一不臻其妙。
余熟视再四,然后知宇宙间精艺绝伦,有如此者。
向氏所谓选入神品,诚非虚语,而或者犹以井蛙之见,妄加疵纇,甚矣其不知子都之姣,而亦何足为是图轻重哉。
呜呼,此希世玩也,为杨氏子若孙者,当珍袭之。
至正甲午正月望,新喻刘汉谨跋。
〖刘汉简介〗:元代人,江西新喻人。
自幼喜欢绘画,从事丹青四十年,存世作品罕见。
8、李祁题跋文:静山周氏文府所藏清明上河图,乃故宋宣政年间名笔也,笔意精妙,固自宜入神品。
观者见其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财货之充羡盈溢,无不嗟赏歆慕,恨不得亲生其时亲目其事。
然宋祚自建隆至宣政间,安养生息,百有五六十年,太平之盛,盖已极矣。
天下之势,未有极而不变者,此固君子之所宜寒心者也。
然则观是图者,其将徒有嗟赏歆慕之意而已乎,抑将犹有忧勤惕厉之意乎!噫,后之为人君为人臣者,宜以此图与无逸图并观之,庶乎其可以长守富贵也。
岁在旃蒙大荒落。
云阳李祁题。
(钤印二:李一初氏,不二心老人。
)〖李祁简介〗:元代官员,字一初,别号希蘧,又号危行翁,湖南茶陵人。
著有《云阳集》十卷。
元亡,自称不二心老人,不仕明朝,年七十余乃卒。
曾书写过《公方弱冠帖》和《苏轼乐地帖跋》。
9、吴宽题跋文:金燕山张著,以此图为张择端笔,必有所据。
至后人乃以择端作于宋宣政间。
今画谱具在,当时有如斯人斯艺,而独遗其名氏何耶?大卿朱公,藏此画已久,予始获展阅,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朱公云:此图有稿本,在张英公家,盖其经营布置,各极其态,信非率易所能成也。
吴宽。
〖吴宽简介〗: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
字原博,号匏庵,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工诗文,善书。
成化八年,会试、廷试皆第一,授翰林修撰。
孝宗时,预修《宪宗实录》,累官礼部尚书。
其品行高洁,博学多闻,性嗜金石,诗文亦能。
工书,亦长书论,收藏甚丰。
著有《匏庵集》78卷。
10、李东阳题跋诗文: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
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士女携童儿。
城中万屋翚薨起,百货千商集成蚁。
花棚柳市围春风,雾阁云窗粲朝绮。
芳原细草飞轻尘,驰者若飙行若云。
虹桥影落浪花里,捩舵撇篷俱有神。
笙歌在楼游在野,亦有驱牛种田者。
眼中苦乐各有情,纵使丹青未堪写。
翰林画史张择端,研朱吮墨镂心肝。
细穷毫发夥千万,直与造化争雕镌。
图成进入缉熙殿,御笔题签标卷面。
天津回首杜鹃啼,倏忽春光几时变。
朔风卷地天雨沙,此图此景复谁家。
家藏私印屡易主,赢得风流后代夸。
姓名不入宣和谱,翰墨流传藉吾祖。
独从忧乐感兴衰,空吊环州一抔土。
丰亨豫大纷此徒,当时谁进流民图?乾坤頫仰意不极,世事枯荣无代无。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今大理卿致仕鹤坡朱公所藏也,族祖希蘧先生之遗墨在焉。
予三十年前见之,今其卷帙,完好如故,展玩累日,为之叹惋不能已,因题其后。
弘治辛亥九月壬子,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云阳李东阳识。
(钤印三,长沙,宾之,茶陵新州故家。
)〖李东阳简介〗:字宾之,号西涯。
明朝长沙府茶陵州人(今属湖南)。
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
历任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于正德七年辞官。
深居简出,以诗酒自娱。
十一年(1516)病卒,年69。
著有《怀麓堂集》100卷、《怀麓堂诗话》1卷,又有《燕对录》、《东祀录》等(据《四库总目》)。
《明史》有传。
11、李东阳题跋文:右清明上河图一卷,宋翰林画史东武张择端所作。
上河云者,盖其时俗所尚,若今之上塚然,故其盛如此也。
图高不满尺,长二丈有奇,人行不能寸,小者才一二分,他物称是。
自远而近,自略而详,自郊野以及城市。
山则巍然而高,隤然而卑,洼然而空。
水则澹然而平,渊然而深,迤然而长引,突然而湍激。
树则槎然枯,郁然秀,翘然而高耸,蓊然而莫知其所穷。
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道胥隶篙师缆夫妇女臧荻之行者坐者,授者受者,问者答者,呼者应者,骑而驰者,负者戴者,抱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畚锸者,持杯罂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轿而搴帘以窥者,又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拽者,有牵重舟泝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