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类木聚糖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木聚糖酶的研究进展及在生产的应用

木聚糖酶的研究进展及在生产的应用

从而使 木 聚糖降 解为 木寡糖 。 水解 产物 主要 为木 其
二糖 与低 聚木耱 , 有少 量 的 木糖 、 也 阿拉 伯 糖 和 甘
目前 , 产木 聚 糖 酶 的微 生 物 分 布 很广 , 几 十 有
露 糖 。 义上 的木 聚糖 酶是 指能够 降解 木 聚糖或 半 广 纤 维 素 的一 组 酶 的总 称 。 由于 木 聚糖 结 构 的复杂
sr cu e p y io h mi a p o e y f n t n n c a i , p l a in a dp o p cso ya a e tu t r, h s c e c l r p r ,u ci ig me h n s c t o ms a p i t n r s e t f l n s . c o x Ke y WOr s x ln s ;e d a p iain d : ya a e fe ; p l t c o
丙 氨酸 、 氨 酸 、 氨 酸 、 谷 甘 丝氨 酸 和 苏 氨酸 等 ; 糖 ⑥ 类成 分 :真核 微 生物 产 的木 聚糖 酶 通 常 为糖 基 化 酶 。 些糖 类一般 与蛋 白质 共价 连接 或与木 聚糖 酶 这
形成可 解离 复合体 。 基化 是酶对 非 常坏境 保持 稳 糖
定 的一 种手段 。
研究表明 ,添加木 聚糖酶 能降解 饲粮中的木聚糖 、 降 低食 糜 黏 度 、 少微 生 物 的定 植 、 持肠 道 正 常结 减 维 构 , 而提 高机 体对 营养 物质 的利用 率 和表 观代 谢 从  ̄( ME , 得 了 良好 的社 会 效益 和经济 效益 。 文 A )取 本 就 木 聚糖 酶 的研 究 进展 及其 在 生 产 上 的应 用 进 行
n rto a tra,i u t n prdu to fm ̄ n e,h e e r ho ya a e h sbr a o p cs Th ril e iwe lc ls utiin lmae il mm ni a d o c inpe y na c t er s a c n x ln s a o dprs e t. ea tcer ve d moe ue

木聚糖酶TAXI型抑制蛋白的研究进展

木聚糖酶TAXI型抑制蛋白的研究进展
义。
关 键 词 : 聚 糖 酶 抑 制 蛋 白 ; AX1分 子 结 构 ; 制特 性 木 T ; 抑
木聚糖 是 自然界 植物 多糖 中半 纤维索 的主 要组 成成 分 , 物饲 料 中 的木 聚 糖 在单 胃动 物 消化 道 中 谷
离子交换 层析 和亲 和 色谱 方 法 纯 化得 到 该蛋 白, 即 T AXI 型抑 制蛋 白 , ] 另外 一 种 木 聚 糖 酶抑 制 蛋 白
1 木 聚 糖 酶抑 制 蛋 白
De ye 等 最 先在 小麦 中发 现一 种抑 制 木 聚 b sr
糖酶 活性 的蛋 白 : 聚糖酶 在酿 酒 中应用时 , 加在 木 添
小麦 中的木聚糖 酶 活性要 比在 大麦 中的活性 低 。经
氨 基酸 的 同源性 和疏 水 簇 分 析法 , 聚糖 酶 可 分 为 木 F 0和 G/1 /1 1两 个 家族 。已知 的禾 谷类 所产 的木
白对 木聚糖 酶 的抑制 活性 主要 取决 于木 聚糖 酶的属
性 , P型 抑 制 蛋 白 只 对 真 菌 木 聚糖 酶 有 抑 制 作 XI
用, 而对 细菌木 聚糖 酶 没有 抑 制 效 应_] AXI l 。T 。 型
高 慧 孙 建 义 刘 明启
( 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 , 教育部动物分子营养学重点实验 室 , 杭州 3 0 2 ) 1 09
摘 要 : 聚 糖 酶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半 纤 维 素 酶 , 泛 用 于饲 料 丁 、 近 年 来 在 小 麦 巾发 现 一 类 能 抑 制术 聚糖 酶 活 性 水 广 。
聚糖 酶都属 于 F 0家 族 _ , 微生 物 产 生 的 木 聚 /1 3而 ] 糖 酶则 属于 F O或 G/¨ 这 两 个家族 。近 年来 , /1

木聚糖酶的应用研究进展

木聚糖酶的应用研究进展

Ke r s x l n s ; a p i ain;r s a c d a c s ywo d : ya a e pl t c o e erha vn e
木 聚糖 属杂 合多 聚分 子 ,是 存在 于 自然界 中的 丰 和木糖 的一组 酶 的总称 ,主要包 括 内切 B一 ,一木聚 1 4 富再 生 资源 之一 。 由于 糖 的不 同 ( 糖 和 己糖 ) 戊 、键 糖 酶 和 B一木 糖 苷 酶 ; 狭 义 上 的 木 聚 糖 酶 是 指 的类型 不 同 ,以及木 聚糖 中存在 有许 多不 同取代 基 的 B一 ,一内切木 聚糖 酶[ 1 4 7 1 。 木聚糖 酶在 自然 界分 布相 当广泛 ,在海 洋及 陆地 支链 ,木 聚糖 的彻底 降解需 要 多种 酶参与 『 1 ] 。
a d g e te pliain fr g o n n r a x o tt o e r u d.Th e eac d a e n a pl a in o ya s e n pa r fo nd e d n sre r o e r s r h a v nc s o p i to fx lna s i pe , o d a fe idu t s we e c i s mm a z d i hs a il. u i r e n t i r ce t
3 Istt o u r r atr q im n,G nr oii D pr et f I ,B in 00 0 hn ; .ntu f a em s up et eea Lg t eat n o J ie Q t eE l sc m P A e ig10 1 。C ia j 4 C lg f odSi c ,C i gi l r nvrt,B in 0 0 3 hn ) . oeeo o c n e hn A c t a U i s y e i 10 8 ,C i l F e a r u ul ei jg a

生物酶的多功能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生物酶的多功能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生物酶的多功能应用及其研究进展生物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其在医疗、食品加工、农业、环境治理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酶被发现并被加以利用,使得生物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本文将对生物酶的多功能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一、生物酶的种类及其应用生物酶是一种能够催化生物体内外的化学反应的蛋白质,也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常见的生物酶有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

生物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特异性强、环境友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加工、农业、环境治理等领域。

1. 在医疗领域中,生物酶被应用于制药、临床诊断等方面。

例如,链霉素酶是一种蛋白酶,在制药领域中用于去除链霉素抗生素残留;血红素酶可以用于诊断溶血性疾病。

2. 在食品加工领域中,生物酶被应用于面包、酒类、奶制品等食品的加工过程中。

例如,淀粉酶可以用于酿造啤酒、制作面包等;牛奶中的乳糖酶可以用于生产低乳糖奶制品。

3. 在农业领域中,生物酶被应用于动物饲料、植物保护等方面。

例如,纤维素酶可以用于动物饲料中以提高饲料的能量利用率;木聚糖酶可以用于植物保护中以防止有害昆虫的繁殖。

4. 在环境治理领域中,生物酶被应用于废水处理、有机废弃物处理等方面。

例如,脂肪酶可以用于废水处理中去除含油物质;蛋白酶可以用于有机废弃物处理中分解蛋白质。

二、生物酶的发掘和改造生物酶的多功能应用与生物酶的发掘和改造密不可分。

生物酶的发掘主要通过从生物样品中筛选、分离、纯化和鉴定等步骤来实现。

同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生物酶进行改造,可以改变其催化性质,提高其稳定性和活性、增强其特异性和选择性等,使得其在应用中更具优越性。

近年来,人们对生物酶的改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主要包括翻译后修饰、点突变、重组等方面。

例如,通过点突变技术可以改变生物酶的立体构象,增强其催化活性和特异性。

通过重组技术可以将多种功能基因融合到一起,形成多功能生物酶,从而满足不同领域中的复杂催化需求。

酶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酶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酶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酶学是研究酶作用机理、性质以及酶的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参与了生命的各个领域,如代谢、信号传导、细胞分化、免疫反应等。

对于酶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生命基本规律的认识,还能为实现农业、医疗、工业等领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中,酶学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近年来,酶学研究在机制、结构、功能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一、酶催化机制的新认识催化是酶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酶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使之不再受限于传统反应条件,如温度、pH等。

而酶作用机制,一直是酶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关于酶催化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催化机构的精细解析酶的催化机构通常包括吸附、取向、诱导、质子传递等多个环节。

目前,酶学家们在利用X射线晶体结构技术等手段,对许多重要酶的催化机构进行了精细解析。

例如,对乳酸脱氢酶、乙醇脱氢酶、GLUT1、P-gp等酶的结构研究,揭示了酶的催化机制,进一步深化了对酶的理解。

2.中间态的探究与研究在催化过程中,酶能够形成不同的中间态,这些中间态反映了催化机制的多个方面,如亚基配位、化学反应、质子转移等。

例如,针对α-淀粉酶、环氧酶、酯酶、乳酸催化剂等酶的研究,发现了不同的中间态,进一步揭示了其催化机制。

3.催化剂的创新发现酶的活性部位就是催化剂。

近来,对酶活性部位的理解得到了重要补充。

例如,发现了吡咯核酸的催化剂作用、金属离子的催化剂作用、催化剂协作的作用等重要发现。

这些新发现,可能在未来的研究中为制备更高效的催化剂提供借鉴。

二、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如何发现和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一直是酶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近些年来,关于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酶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破解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近来,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方法来探究酶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例如,利用定量质谱方法、表达遗传学方法等,可以发现结构上构象变化给酶的功能带来了重要影响。

木聚糖酶生产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木聚糖酶生产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木聚糖酶生产及酶学性质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木聚糖酶是一类能够水解木聚糖及其相关多糖的酶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是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体内。

由于其在生物质转化、食品加工、饲料工业以及医药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木聚糖酶的研究与生产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木聚糖酶的生产方法、纯化技术以及酶学性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木聚糖酶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木聚糖酶的生产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这包括从天然来源中提取木聚糖酶,以及通过微生物发酵、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生产木聚糖酶。

在此基础上,还将探讨不同生产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影响木聚糖酶产量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关注木聚糖酶的纯化技术。

纯化是获得高质量、高活性木聚糖酶的关键步骤,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纯化方法,如硫酸铵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并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本文将重点研究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

这包括木聚糖酶的分子量、最适pH值、最适温度、动力学参数等基本性质,以及酶的稳定性、抑制剂和激活剂等影响因素。

通过对这些酶学性质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木聚糖酶的作用机制和催化性能,为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木聚糖酶的生产及酶学性质,为木聚糖酶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木聚糖酶的生产方法木聚糖酶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酶,其生产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发酵法、化学合成法和基因工程法。

其中,微生物发酵法因其产量高、成本低、条件温和且易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成为目前木聚糖酶生产的主要方法。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木聚糖酶主要利用能够产生木聚糖酶的微生物,如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通过优化培养基成分、发酵条件和菌种选育等手段,提高木聚糖酶的产量和活性。

目前,黑曲霉、米曲霉和里氏木霉等真菌是木聚糖酶的主要生产菌种。

在发酵过程中,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营养成分对木聚糖酶的产量和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碳源包括木聚糖、葡萄糖、果糖等,氮源则包括蛋白胨、酵母粉、豆饼粉等。

应用木聚糖酶益处多多

应用木聚糖酶益处多多

应用木聚糖酶益处多多作者:章薇王晶晶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6年第11期虽然木聚糖酶具有提高植物性饲料原料消化率和降低消化糜黏度的能力已得到广泛的接受,但其对肠道健康和肠道环境的影响仍然是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

我们与生物研究所的James Tyrus和Basheer Nusairat就目前的一些试验结果进行了探讨。

肠道除了是营养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外,还是动物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它能保护机体免受试图寄生在宿主细胞和组织中的病原体的侵害。

任何会影响肠道健康的因素,将因此会影响营养物的消化和吸收,转而会降低动物的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率。

受损肠道吸收减少可能是因为绒毛缩短,减少了肠道内的总面积,导致动物吸收能力降低。

小肠的健壮性也可能受损,这会导致肠动力减弱,毒素在肠腔中累积。

肠道健康不佳的其他指标可能包括肠内容物液体过多和作为炎症标志的组织变色(发黑)。

1 防止细菌增殖寄生在盲肠的病原菌当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时,可能会从盲肠扩散进入肠道。

包裹在植物细胞壁结构中的营养物质会无法被单胃动物的前肠有效地消化和吸收,因而通常会进入到后肠,并在此会促进有害菌的增殖。

最近,饲用酶(如植酸酶、蛋白酶和木聚糖酶)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免疫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能够更好地了解酶对肠道健康、营养消化和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虽然木聚糖酶具有提高植物性饲料原料消化率和降低消化物黏度的能力已得到广泛的接受,但其对肠道健康和肠道环境的影响仍然是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

研究表明,木聚糖酶能减少细胞壁对营养物质的包被作用,使细胞成分更易接触到内源性及外源性的酶和酸,其反过来可以提高淀粉、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研究还表明,木聚糖酶可以提高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图1)。

小肠消化更完全,也会减少直肠中病原菌可利用营养物质的量。

木聚糖酶的功能略有不同,在前肠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在后肠可以加快饲料通过速率,减少病原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从而可限制潜在病原菌增殖的风险。

木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木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木聚糖酶的研究进展陈洪洋;蔡俊;林建国;王常高;杜馨【摘要】木聚糖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丰富的可再生资源,通过筛选出产木聚糖酶的菌株,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木聚糖酶基因进行异源表达,提高木聚糖酶产量.该文综述了菌株产生的木聚糖酶酶学性质,并对酶学性质进行改善使木聚糖酶更符合应用的条件,同时研究木聚糖酶分离纯化的步骤,来提高木聚糖酶的酶活.文章重点介绍了木聚糖酶的产生菌和木聚糖酶在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研究进展,并对木聚糖酶的分离纯化方法做了简要地介绍.【期刊名称】《中国酿造》【年(卷),期】2016(035)011【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木聚糖酶;基因工程;酶学性质;分离纯化【作者】陈洪洋;蔡俊;林建国;王常高;杜馨【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发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发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发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发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发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4.9木聚糖是植物半纤维素的主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玉米芯、甘蔗渣、麦麸、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中,由于木聚糖酶能够将木聚糖分解成不同长度的低聚木糖和木糖,该产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通过木聚糖酶将这些可利用资源充分利用,发挥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木聚糖酶的研究也受到充分的重视。

现在木聚糖酶已广泛应用于造纸、食品、饲料和能源等领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木聚糖酶的生产主要来源于微生物发酵,对发酵得到的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以便了解该酶的应用范围,使木聚糖酶在工业应用中发挥其巨大的潜能,增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各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类木聚糖酶抑制剂研究进展专业:09生物工程班级:09级1班作者:许斌指导老师:龚妍春摘要:木聚糖酶已广泛应用于饲料、食品加工、纸浆漂白等领域, 然而近年研究小麦等谷物中存在一种能抑制木聚糖酶活性的蛋白质性质的成分, 称为木聚糖酶抑制蛋白。

木聚糖酶抑制蛋白具有多型性, 但不同类型抑制蛋白都只作用于外源木聚糖酶,而对谷物内源性木聚糖酶没有抑制作用。

这就对木聚糖酶应用领域中酶功效的发挥提出了挑战: 抑制蛋白的存在是否影响外加木聚糖酶的作用? 本文综述了三类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分子结构抑制特性,阐明蛋白类抑制剂与木聚糖酶之间的互作机理, 为最大限度的发挥木聚糖酶功效奠定理论基础。

简要介绍了木聚糖酶抑制蛋白对谷物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木聚糖酶;木聚糖酶抑制蛋白;抑制特性1.引言木聚糖作为植物中的一种主要的非淀粉多糖,含量仅次于纤维素,是自然界中第二大丰富的多聚糖。

木聚糖是植物细胞壁多糖中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主链由D- 吡喃型木糖残基通过B-1, 4-糖苷键连接而成,主链上一般还带有少量的乙酰基、葡萄糖醛酸基、阿拉伯糖基等侧链取代基[1]。

内切B-1-4木聚糖酶(EC3.2.1.2,简称木聚糖酶) 是专一性水解木聚糖主链的酶,将大分子木聚糖降解成低聚木糖、木二糖及少量的木糖,木聚糖酶主要由微生物产生,但一些藻类、原生动物、甲壳类动物和植物等也能产生木聚糖酶。

根据催化结构域氨基酸的同源性和疏水簇分析法,木聚糖酶可分为GH10家族(包括植物酶类、真菌酶类和细菌酶类等)和GH11家族(包括真菌酶类和细菌酶类)2个家族。

已知的禾谷类所产的木聚糖酶都属于GH10 家族,而微生物产生的木聚糖酶则属于F10 或G11 两个家族[2]。

木聚糖除了在饲料工业中应用之外,在造纸制浆、食品加工等领域均有涉及。

然而, 近年的研究发现微生物木聚糖酶的活性在体外试验中会被来自小麦等谷物的一种蛋白质性质的成分所抑制, 这种成分即木聚糖酶抑制蛋白。

由于实验室应用试验所加木聚糖酶的量总是大于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酶用量, 因此可以推测实际应用中外加的木聚糖酶也会受到基质中抑制蛋白的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用酶工艺过程[3]。

许多有益微生物产生的木聚糖酶已经广泛应用于饲料面包焙制淀粉加工纸浆生物漂白等领域,而植物病原菌的木聚糖酶有方面作用:一方面,能分解植物细胞壁而可能促进病原菌的侵染,另一方面,还可能作为诱发子诱发植物的抗病防御系统因此植物病原菌的木聚糖酶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和植物抗病防御领域中备受关注植物体为保护其自身免受病原菌木聚糖酶的侵害,也进化出用以对抗病原菌所分泌木聚糖酶的抑制蛋白这些抑制蛋白可能通过种方式抵抗病原菌的侵害,一种是降低病原菌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另一种是确保植物产生具有防御激发子活性的多糖片段,以防这些多糖片段在无抑制蛋白存在的情况下被降解[4]。

2.木聚糖酶抑制剂木聚糖酶抑制蛋白最早在小麦中发现, 1997年, Debyser等发现小麦粗蛋白质提取物中有能抑制木聚糖酶活性的蛋白组分存在, 并从小麦全粉中纯化出第1种木聚糖酶抑制蛋白, 命名为TAXI( Triticum aestivum xylanase inhibitor); 1999年, McLauchlan等在小麦粉中发现第2种木聚糖酶抑制蛋白, 其结构和抑制特异性都与TAXI型不一样, 命名为XIP( xylanase inhibitor protein);2007年, Fierens等又在小麦中发现一种结构上属于甜蛋白家族的木聚糖酶抑制蛋白, 命名为TLXI( thaumatin-like xylanase inhibitor)。

木聚糖酶抑制蛋白不仅在小麦中存在, 而且在黑麦、大麦、玉米、燕麦、水稻等谷物中都有发现, 但不同谷物中抑制蛋白的类型和它们的比例有所不同, 比如在玉米和水稻中至今只发现有XIP型抑制蛋白的存在, 而没有TAXI型抑制蛋白。

木聚糖酶抑制蛋白具有多样性, 从结构上划分的上述3型抑制蛋白又都以多同源物的家族形式出现, 如TAXI型抑制蛋白已知有TAXI-I、TAXI-II、TAXI-III、TAXI-IV4种同源物[3]。

不同抑制蛋白的分子量、等电点不同, 对不同来源的木聚糖酶的抑制特异性也有差异,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三种抑制蛋白都只作用于外源木聚糖酶, 而对小麦内源性的木聚糖酶没有抑制作用。

推测谷物中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存在并非植物本身代谢调节所需, 而是植物防御病原菌入侵的一种机制。

植物通过产生特定的木聚糖酶抑制蛋白, 以识别病原菌所分泌的木聚糖酶, 从而削弱病原菌对植物细胞壁的降解, 避免其在植物上的定殖。

因此木聚糖酶抑制蛋白也被归为植物防御相关蛋白[5]。

在已知存在有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谷物中,以小麦中木聚糖酶抑制蛋白含量为最高。

在小麦的整个生育阶段, 包括根茎在内的任何部位都存在木聚糖酶抑制蛋白, 抑制蛋白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差异明显, 其中以成熟籽粒中含量最高, 而根和叶中含量较低[5]。

对大田种植小麦的木聚糖酶抑制活性的研究也表明, 叶中抑制活性随小麦不同生育期而变化, 总体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而籽粒中的抑制活性则随籽粒的逐渐成熟而持续升高[6]。

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含量还因小麦品种不同而不同,并且会受到不同农艺栽培措施的影响, 如生育期是否采用杀真菌剂处理以及不同氮肥施入量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小麦籽粒中抑制蛋白的水平, 表明木聚糖酶抑制蛋白是与小麦生理状态紧密相关的一种组分[7]。

3.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抑制特性3.1.1木聚糖酶TAXI 型抑制剂的一般抑制特性通常来说,同一种木聚糖酶抑制剂对不同来源的木聚糖酶抑制程度有所不同。

TAXI型抑制剂作用于GH11家族真菌来源的木聚糖酶,而对GH10家族真菌木聚糖酶则没有抑制作用。

TAXI型抑制剂的一般抑制特性抑制剂对木聚糖酶的抑制活性主要决定于木聚糖酶的属性, XIP 型抑制剂只对真菌木聚糖酶有抑制作用, 而对细菌木聚糖酶没有抑制效应( Flat-man等, 2002 )。

TAXI 型抑制剂对真菌和细菌木聚糖酶均具有抑制作用, 但仅限于G/11家族木聚糖酶( Goesaert 等, 2003 ; Gebruers 等, 2002 )。

Gebruers 等(2001) 从小麦中纯化出TAXI -Ⅰ和TAXI-Ⅱ2 个亚型, 2个亚型具有相似的结构和N 端氨基酸序列,不存在糖基化位点, 分子质量大约为40 ku, 这些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较近的进化关系; 它们的等电点( PI ) 有所不同, 分别在pH 8.8 和9.3 左右, 其抑制特性也有所差异。

如果按照等电点来分可将木聚糖酶分为高等电点( P≥6.0 ) 和低等电点( PI ≤6.0 ) 2 种。

等电点较低( acidic , PI ≤6.0 ) 的4 种木聚糖酶中, 3 种木聚糖酶不会被TAXI- Ⅱ抑制或抑制力很低, 但却能被TAXI - Ⅰ强烈抑制, 只有P.funiculosum( PI 3.7 )被2 个亚型同时抑制; 而对于等电点较高( PI ≥6.0 ) 的几种木聚糖酶, 其活性则均可被2 个亚型强烈抑制( Furniss 等, 2002 )3.1.2木聚糖酶T AX I 型抑制剂的耐热性及耐酸碱性Gebruers ( 2002 ) 报道, TAXI-Ⅰ和TAXI -Ⅱ对黑曲霉和枯草芽孢杆菌木聚糖酶活性的最适抑制条件分别是pH4.5~6.0、温度20 ~40℃。

在不高于70 ℃的条件下处理40 min 或者在pH 3.0~12.0 诱导2 h , 小麦木聚糖酶抑制剂仍有很高的稳定性; 但一旦超出这个范围, 其活性将会大幅下降, 如在100 ℃预处理 3.5 ~4.5 min , 其活性将会下降50 %。

由此可以看出, TAXI 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酸碱性, 在温和的加工工艺条件下, 难以将其灭活。

3.1.3木聚糖酶结构的差异对T AX I 型抑制剂活性的影响Sibbesen 和Sorensen ( 2001 ) 对木聚糖酶活性部位的表面氨基酸残基、碱性氨基酸残基、酸性氨基酸残基、脂肪族氨基酸残基和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的研究表明, 酶的结构差异对抑制剂的敏感度具有重要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 单一氨基酸残基( 如Asp11 ) 发生变化后, 抑制活性几乎完全消失。

天冬氨酸的酸性可能对抑制剂活性有重要作用, 因此当该氨基酸残基变异为芳香族氨基酸残基或碱性氨基酸残基后, 木聚糖酶活性就不再被抑制。

但是, 抑制剂和Asp11 残基的反应本质仍然很难推测[1]。

来自不同谷物的TAXI 型抑制剂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和N 端氨基酸序列。

TAXI 型抑制剂在温和的酸碱度及温度条件下, 具有最大的抑制活性; 在高达70 ℃的条件下维持40 min 或者在pH在3.0 ~12.0 的条件下反应2 h 也仍具有很高的活性。

因此, 温和的反应条件难以将抑制剂灭活,而木聚糖酶特定氨基酸的突变也能使抑制剂活性迅速下降。

因此, 应从分子结构角度深入研究木聚糖酶抑制剂, 阐明抑制剂与木聚糖酶之间的互作机理, 为最大限度的发挥木聚糖酶功效奠定理论基础。

3.2XIP型木聚糖酶抑制剂McLauhlan[8]等在小麦中分离纯化出XIP-I抑制蛋白,分析表明XIP-I为单体糖基化蛋白pi为8.7-8.9,分子量为29.0kDa ,与伴刀豆球蛋白和几丁质酶完全同源,但无几丁质酶活性。

XIP-I竞争性的抑制属于糖苷水解酶GH10、GH11家族的真菌木聚糖酶,竞争性的抑制GH11家族黑曲霉和绿色木霉分泌的木聚糖酶.XIP-I与GH10黑曲霉作用形成一个手复合体,与青霉菌形成另一手形,表明XIP-I有2个独立的酶结合位点[2]。

3.3TLXI木聚糖酶抑制蛋白Fierens等在小麦面粉中发现第3种木聚糖酶抑制剂TLXI,其结构与XIP、TAXI 型完全不同,和类奇异果甜蛋白有60%以上的相似性,属于一组小的TLps 家族,这类TLps分子内均含有10个半胱氨酸,形成稳定的二硫键,具有抗真菌活性位点。

TLXI蛋白的pI大于9.3,分子量约18KDa,多数有O-糖基化位点且位置可变有独特的抑制专一性,非竞争性抑制一些GH11家族木聚糖酶,属于慢性紧密结合抑制剂基于TLXI对木聚糖酶的专一性及其与TLps的同源性,推测TLXI抑制蛋白在植物防御中起作用[2]。

4.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分子结构4.1TAXI型分子结构Gebruer等从小麦种纯化出TAXI-1和TAXI-2个亚型,两个亚型具有相似的结构,均由A和B2部分组成,分子质量都是40kDa,无糖基化位点,结构A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分子内至少有一个二硫键,分子量为40kDa,结构B由2条分别为29和11kDa的多肽链组成,多肽链间二硫键连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