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郡县制

合集下载

秦朝的统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秦朝的统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秦朝的统治制度有哪些特点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基础,为后世其他朝代所借鉴。

秦朝的统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央集权、郡县制和法家思想等方面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秦朝实行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中央政权的权力高度集中。

他废除了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分成36个郡,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各地的郡守、县令等官员都由中央任命,确保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还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任命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和九卿(太尉、司徒、司马、光禄大夫、御史大夫、宗正大夫、大理大夫、大司农、大司空)来辅佐国君。

这一制度使得国家的决策和行政更加集中,加强了政权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二、郡县制秦朝的郡县制度是秦朝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始皇废除了诸侯分封制度,将天下划分为36个郡,这些郡是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的行政区域。

郡县制度的实施使得秦朝的政权更加统一,中央政府的权力得以扩张,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郡县制度的建立还推动了统一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制度的实行,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法家思想秦朝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实行严酷的法治。

秦始皇颁布了《秦律》和《秦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法律制度。

他重视法律的实施,建立了律令制度,严格规定了罪行和相应的惩罚。

这一法律制度的实行对于统一国家和巩固中央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法家思想还影响了秦朝的行政管理。

秦始皇注重加强官僚机构,设立了各种职位和官职,建立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他采用官吏制度,通过选拔和任用人才来巩固统治,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转。

综上所述,秦朝的统治制度有着中央集权、郡县制和法家思想等特点。

这些特点为统一国家、加强中央政权、确立法治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郡县制

秦朝郡县制

基层行政组织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全国划一的郡县制后,对县以下基层组织 也进行了调整和统一。设乡、亭、里三级。一般为10里1亭,亭有亭长; 10亭1乡,乡领导班子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四职,其职能分别为: 三老掌教化;有秩掌行政,相当于乡长;啬夫听讼、征税;游徼负责治 安,循禁盗贼。乡、亭、里官吏要由当地富庶人家充当。从这一规定可
以秦朝的郡县制为例
概论Βιβλιοθήκη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建立起多民族的封建帝国之后,废 弃了周代分封制地方分权的政体,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将 原六国统治的地方划为36郡(后增至四十九郡),县有一千多个 。 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 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郡下设若干县,主要长官, 万户以上的大县设“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长”,令(长)掌政事 和军事:另有丞,掌文书、刑法;尉,掌军事。
以看出,封建国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秦朝郡县制知识点总结

秦朝郡县制知识点总结

秦朝郡县制知识点总结一、秦朝郡县制的历史背景秦代以前,中国的行政管理组织比较复杂,封建割据、分散割据以及封建内部的行政管理制度各异。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割据势力大量存在,国家分裂局面日趋严重,行政管理混乱不堪,社会秩序丧失。

这时的郡县制度不仅制度不统一,而且地域划分混乱,地方政权混乱不堪,严重影响了国家统一大业的推进。

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对郡县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二、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1. 建置郡县制度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设立了郡县制度,重新划分了全国的行政区划,并实行了郡县制。

这是中国古代郡县制度的第一次完备的体系建立。

2. 设立三十六个郡秦始皇设立了三十六个郡,这是秦朝郡县制实行的具体体现。

设立三十六个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完善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实行集权提供了基础。

3. 建立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秦朝在郡县制度的管理上,建立了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人事任免、税收征管、兵役动员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 实行法治化管理秦朝对郡县制度实行了法治化管理,统一了度量衡,加强了法律管理,推行了统一的法律制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5. 推行标准化的行政管理制度秦朝推行了标准化的行政管理制度,包括考绩制度、户口制度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三、秦朝郡县制的影响1. 加强了中央集权秦朝郡县制的出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强了国家的统一性,为中国政治的集权化提供了基础。

2. 统一了行政管理制度秦朝郡县制的实施,统一了中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了国家的行政管理,提高了行政效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3. 为封建制度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秦朝郡县制的实施,为封建制度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使中国进入了统一行政区划制度的历史阶段,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础。

四、秦朝郡县制的启示1. 发展是硬道理秦朝郡县制的出现,告诉我们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各种问题,只有发展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秦统一的制度

秦统一的制度

秦统一的制度:
1.郡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再将郡划分为县。

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命,实行严格的官僚管理体制。

2.律令法制:秦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整顿,制定了一系列律令,例如《秦
律》和《秦令》等,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行政管理。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朝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使用铜钱作为通用货
币,并统一了度量衡标准,使商业交流更加便利。

4.集权中央化: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
帝和宰相手中,实行严格的行政体制和官僚管理,以确保统一的控制和管理。

5.修筑长城:为了加强边防防御,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对北方边境
进行防线布局,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原始资料:秦朝实行郡县制

原始资料:秦朝实行郡县制

原始资料:秦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更名曰“黔首”。

大酺。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

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

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

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是岁,赐爵一级。

治驰道。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西北斥逐匈奴。

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徙谪,实之初县。

禁不得祠。

明星出西方。

三十四年,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

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始皇悦。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

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

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

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内容秦朝郡县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秦朝实行强权统一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设立的郡县为基础,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管辖范围秦朝采用郡县制度,将大型国家分割成郡县等行政区划,每个郡由一个县作为中心,其周围会包围几个乡镇地区,这样就形成了郡县的基本规模。

其中,郡是最大的行政单位,一般是由几个县组成;县是中间的行政单位,一般由数十个乡镇组成;而乡镇则是最小的行政单位,是把县分割成的小区域。

二、行政组织郡县制度使用“上下级机构”的模式来管理国家,秦朝把此制度称作“六部制”。

六部分别为:太守、刺史、侍郎、司空、司徒和司寇,这六大部门由皇帝指派大臣来担任,并以六人之制统治国家。

三、六部制机构秦朝把郡县制度称作“六部制”,这六大部门由皇帝指派大臣来担任,并以六人之制统治国家。

其中,太守由皇帝指派,负责掌管一个郡的行政事务;刺史由皇帝担任,负责检查一个郡的行政情况;侍郎则是太守的副官,负责郡内各项行政工作;司空则负责管理郡内财产;司徒则负责治理郡内法律纠纷;司寇则负责郡内的军事行动。

四、派遣官员秦朝的郡县制度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派遣官员。

郡县及其它行政机构均由皇帝派遣官员来担任,其官员的职责分为太守、刺史、侍郎、司空、司徒和司寇六种。

其中,太守是郡官,负责掌管郡政事;刺史则是审查员,负责检查郡县的行政情况;侍郎则是太守的副官,负责郡内各项行政工作;司空则负责管理郡内财产;司徒则负责治理郡内法律纠纷;司寇则负责郡内的军事行动。

五、官员选任秦朝采用郡县制度时,为了保证行政的高效运作,除了派遣官员外,还采取了官员选任制度。

这一制度要求地方官员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固定的程序,选拔合格的官员担任行政官职。

六、科举制秦朝在郡县制度中设立了科举制度,以保证政府官员的素质。

科举考试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县级科考,由县官组织;第二层为郡级科考,由郡官组织;第三层为朝廷科考,由朝廷统治者组织。

秦朝的各种制度介绍,官制,军制,土地政策,郡县制等

秦朝的各种制度介绍,官制,军制,土地政策,郡县制等

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县长的工作进行考察。

郡县制下,皇帝一人独裁,全国政令统一,集权控制力度很高,一旦皇帝发了疯,错误政策就通过郡县制波及全国,造成广泛的风险,农民大起义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周期性的噩梦,实不足怪。

郡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

1. 郡守——也称太守,为一郡之长,由国君直接任免;边地多为武将,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

秦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2. 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印黑绶、秩六百石。

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

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

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与郡丞同秩。

郡尉,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秩比二千石。

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

郡尉属官有丞,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

边塞诸郡则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均隶属本郡郡尉。

可见尉的职掌有二:一是辅佐郡守管理甲兵;二是主管逮捕盗贼。

3. 监御史,又叫郡监,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县级的官制县令、长均由朝廷任命。

丞助令办事,尉统一县甲兵,捕盗。

丞,尉是一县之长吏,斗食、佐史称为少吏。

其属吏还有:主吏,也称功曹,主管选用县之少吏和考绩。

1. 县为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

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

2. 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秦朝的地方行政

秦朝的地方行政

秦朝的地方行政秦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政权。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地方行政的重组和改革。

本文将介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郡县制的确立秦朝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以方便地方行政的管理。

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了三十六个郡,其中包含六个都城,即咸阳、长安、郑州、洛阳、开封、昆明。

每个郡下设若干个县,分别由郡守和县令负责管理。

通过划定清晰的行政区域,秦朝确立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框架。

二、郡守和县令的权力在地方行政中,郡守和县令起着重要的作用。

郡守是各郡的行政长官,他们负责管理和监督所辖地区的政务。

郡守职位较高,需要秦朝重臣担任,直接向中央政府负责。

而县令则是郡守的下属,负责管理县级行政单位的日常事务。

郡守和县令的配合使得地方行政的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三、任用官吏的选拔制度为了保证地方行政的高效运转和公正性,秦朝建立了一套官吏选拔制度。

官吏选拔主要通过三项评定:考察政绩、考察家世和考察能力。

这样既可以选拔有才干和经验的人才,又可以避免腐败和权力滥用。

通过这一制度,秦朝的地方行政能够得到一批优秀的官吏的管理。

四、土地制度的改革秦朝还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以进一步加强地方行政的管理。

按照秦始皇的分封制度,全国土地被划分为三十六郡,每个郡由一个郡守负责。

郡内的土地被划分为若干个县,每个县由一个县令负责。

通过这种方式,秦朝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和管理,为地方行政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朝的郡县制奠定了以郡县为单位的地方行政管理模式,为后来的政权提供了范本。

其次,秦朝的官吏选拔制度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一种公正而有效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最后,秦朝的土地制度改革为后来的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六、总结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行郡县制、任用官吏的选拔制度和改革土地制度,秦朝确立了一个稳定高效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秦朝郡县制
作用: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体之中。

影响:
积极从长远: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
特点:议会权力之上,君主统而不治。

作用:
1、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代表了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美国宪法的评价
积极:1787年宪法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消极: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力。

四、《南京条约》
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应上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
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沉重的灾难;
2、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五、《天津条约》
内容: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北京;
2、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3、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4、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5、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六、《北京条约》
内容: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已去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七、《马关条约》
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危害:
1、马关条约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辛丑条约》
内容:
1、请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街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危害:
1、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2、“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至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4、承办义和团的官员,该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影响:
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2、列强除了穷凶极恶的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九、辛亥革命的影响
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瑞为;
2、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力。

4、从此,明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5、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