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 - 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完整版)2017年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2017 年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 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2017 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即将到来。
为了各位考生能够更好的备考,我们根据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考情,提供了一些经典试题,希望能够助力大家顺利地通过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1.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是()。
A.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B.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发展学习D. 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2.化学用语是学习、研究和交流化学科研成果的工具,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特点的是()。
A. 国际性B.美观性C.准确性D.科学性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确定教学目标依据的是()。
A. 课程标准B.教科书内容C.教学方法D.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案例分析题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镁-铝(NaOH 溶液)形成原电池时做负极材料的是什么教师请学生预测: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mol·L-1 的NaOH 溶液中。
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
分析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4)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三、教学设计【内容1】化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在情境的创设中,应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实验,揭示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过程,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
问题情境的构建及其发展应揭示知识应有的内在逻辑结构。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化学真题

2017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内容标准对应的课程模块是A. 化学2 B.化学与技术C .物质结构与性质D. 化学反应原理2.下列关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4个选修模块构成B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考试的命题依据C .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可不作学习要求 D. 化学新课程教科书在编排上主要采用社会中心编排模式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不同的学习目标。
下列行为动词的描述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水平”的是 A. 合作B .识别 C .解决 D. 模仿4.下列化学课型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型是A. 化学理论课B .化学复习课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课5.某老师在讲授“乙醛”的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展示纯净的乙醛样品,然后又展示了乙醛的比例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增强对乙醛物理性质和结构的感性认识。
该过程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A. 实验法B .参观法C .演示法D .练习法6.下列是某学生对一些化学实验仪器名称的书写,正确的是 A. 石绵网B. 锥型瓶C .三脚架 D. 坩锅钳7.类比图像是以日常事物和生活情境(类比物)中学习者所熟悉的内容为依托来实现类比作用的图像,教科书的类比图像本身的有效性可有效降低学习者对科学概念的认知难度。
下列前面所述的图像内容与联系内容不符合类比图像的是A. 光线透过树叶缝隙射入密林——丁达尔效应 B .汽车穿越大山隧道——催化剂对活化能影响 C .孩子进行拔河比赛——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D. 从山下翻山越岭攀登至山峰——盖斯定律8.关于化学教学媒体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方便原则B .经济原则C .美观原则D. 有效原则9.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
2017化学教师招聘试题

丽景学校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化学招聘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成绩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a-23 C-12 O-16 Cl-35.5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l至6题每小题2分,7至14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牌黄酒B.“狼山”牌矿泉水C.上海老庙24K黄金D.××某公司的铁矿石2.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可能会使浅色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深色染料中的()A.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B.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C.分子间的间隔增大D.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3.无定形硅可用镁与二氧化硅反应制得,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SiO2+2Mg Si + 2MgO 。
该化学反应属于()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4.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A.铜B.干冰C.氯化钠D.金刚石5.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
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 080C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C.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物理变化D.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化学变化6.将相同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分别滴到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较活泼金属中,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Y>X>ZB. 产生氢气的速率顺序为X>Y>ZC. 消耗稀盐酸的质量顺序为Z>Y>XD. 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X>Y>Z7.下列各组固体物质,只用水不能进行鉴别的是 ( )A.CaCO3、Na2CO3B.K2SO4、KClC.生石灰、熟石灰D.CuSO4、Fe2(SO4)38.把一杯饱和NaCl溶液加热蒸发掉一些水分后,冷却至原来的温度,保持不变的是( ) A.溶液的质量B.溶质的质量分数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D.溶剂的质量9.在水溶液中,一般不会与其它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NaCl B.KNO3C.NaOH D.H2SO410.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
2017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初级中学)

B.
√
C.
D.
解析: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日常生活中无水乙醇常用于杀菌消毒
B.绿色食品是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
C.
目前加碘食盐中主要添加的是KLO3
√
D.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包括NO、SO2、CO、CO2
解析:
3.下列反应中氯元素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的是( )。
A.
√
B.
C.
19.某教师为全班同学每人做了一个文件夹,其中放入了同学们的社会调查记录、课外活动照片、辩论会的发言稿、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总结等等,并依据文件夹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属于( )。
A.活动表现评价
B.纸笔测验
C.综合评价
D.学习档案评价√
解析:
活动表现评价是指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纸笔测验是常用的评价方式,能在较短时间内对较多学生进行测试,是传统教学评价的象征;学习档案评价是指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有目的地从各种角度和层次收集学习过程中参加学习、努力、进步和取得成就的证明,并有组织地汇整,经由师生合作,学生与家长合作,根据评价标准评价学生表现的一种评价方法。题干描述的是学习档案评价。
14.某化学教师在关于“分子”的教学中,采用了很多教学手段.下列不属于直观教学手段的是( )。
A.观察分子的图像
B.演示分子运动实验
C.讨论分子的性质√
D.播放分子运动视频
解析:
A、B、D三项都属于直观教学的手段,C项,讨论的方法是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故本题选C。
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考试必备资料)

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考试必备资料)本卷共分为5大题25小题,作答时间为150分钟,总分150分,9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3分,共60分)1[单选题]下列化合物中沸点最高的是()。
A.乙醇B.水C.氨D.乙醚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答案】常温下,乙醇的沸点为78水的沸点为l00℃”,氨的沸点-33.5℃”,乙醚的沸点为34.6℃”。
可知水的沸点最高,B项正确。
2[单选题]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解析: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拆,醋酸为弱酸,应写成分子形式,故3[单选题]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C(NH4+)最大的是()。
A.NH4HS04B.NH4HC03C.NH4C1D.NH4N03参考谜底:A参考剖析:越大。
HS04-电离出来的H+会抑制铵根离子水解,NH4HC03中HC03-会促进铵根离子水解,NH4C1和NH4N03溶液中的Cl-和N03-对铵根离子水解不产生影响。
故NH4HS04.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最大。
故本题选A。
4[单选题]某温度时.化学反应已达平衡.为进步CO转化率可接纳的办法是()。
A.压缩体积.增加总压力B.扩大体积.削减总压力C.升高温度D.降低温度参考谜底:D参考剖析:要进步CO的转化率,则平衡需向右移动。
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发生变化.故改变压强对平衡移动无影响,排除A、B两项;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左移动,C0转化率减小,C 项毛病:降低温度,平衡向右移动,C0转化率增大,D项正确。
5[单选题]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C02通入CaCl2溶液中B.XXX入FeS04溶液中C.NH3通入AlCl3溶液中D.S02通入酸化的Ba(N03)2溶液中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CO2不与CaCl2溶液反应,向其溶液中通入CO2无变化,A项正确;N02通入FeS04.溶液中,会和水反应生成HN03,HN03,具有强氧化性,将Fe2+氧化为Fe3+,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B项毛病;NH3通入A1C13,溶液中,反应生成白色沉淀Al(OH)3,和NH4Cl,C项错误;S02通入酸化的Ba(N03)2中,N0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则S03-一被氧化为S042-,S042-与Ba2+生成白色沉淀BaS04,D项错误。
安徽中学教师招聘2017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整理版】

安徽中学教师招聘2017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整理版】1: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是()单项选择题A、有正确的学生观B、要树立育人意识C、应具备管理能力D、应具备专业化素质2: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并具有()。
单项选择题A、预见性B、系统性C、结构性D、实效性3: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种学习属于()单项选择题A、符号学习B、词汇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4: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是()。
单项选择题A、赫尔巴特B、裴斯泰洛齐C、夸美纽斯D、亚里士多德5: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单项选择题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培尔6: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
他的气质类型属于()单项选择题A、多血质B、胆汁质C、黏液质D、抑郁质7: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
单项选择题A、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B、非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C、正式教育的主要标志D、非正式教育的主要标志8:沈从文小时候特别喜欢逃学,且长时间对老师的批评、斥责非常抵触,但是他的一位姓毛的小学老师利用校园里的一棵楠树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最终成为杰出的作家。
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发展的()。
单项选择题A、普遍性B、现实性C、可塑性D、差异性9: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单项选择题A、权威型B、放任型C、民主型D、专制型10: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和其他社会场所参观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演示法。
()判断题对错11: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
单项选择题A、活动定向阶段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C、内部言语阶段D、外部言语阶段12: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是()多项选择题A、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阶级的出现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D、文字的出现E、国家机器的产生13:通过对学生的家庭作业或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的模型、绘画等各种作品进行考查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称为()。
化学教学论考试知识点

化学教学论应知应会20111206第 1 章 导论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教学系统,即化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
化学教学论学科特点:是一门边缘学科、综合性强、实践性强。
1-1 化学与化学教育的发展1.1.2 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状况中国化学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几个时期:(一)化学教育的成形期(二)化学教育的充实发展期(三)化学教育新的关键时期1-2 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一)化学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二)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
(三)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
(四)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
1-3 化学教育的新视野西方和东方却有着共同的特点:科学教育的广域4 目标:1.态度。
包括学生比较稳定的思想、兴趣和目的。
2.过程。
发展学生的智力探究过程;让他们按照探究过程来对待科学问题和现象;让他们试探着去组织、设计并实施,学会解释、预测或控制探索的问题和现象。
3.知识。
发展学生关于科学事实、术语、概念、概括和原理的知识;同时还包括它的社会含义、实际应用、历史方法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4.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
中学化学学科的特点是: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特点在于知识点多、繁、杂;化学实验多,几乎每个单元每个章节都有相应的实验与之相配套;化学与社会生成生活联系的多。
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或弊端,其教学改革的趋势:存在的问题:(1)化学教材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问题;(2)化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灌输式;(3)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上,缺乏多样性;(4)教学过程更加注重了知识的获得,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5)化学实验教学薄弱,学生动手的机会少。
化学改革的趋势:(1)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新概念,增加人文关怀。
(2)凸现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
(3)加强STSE课程教学。
安徽中学教师招聘2017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安徽中学教师招聘2017年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
()判断题对错2: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称为()单项选择题A、认知方式B、认知过程C、认知风格D、学习策略3:CAI优点体现在()。
多项选择题A、交互性B、即时反馈C、以生动形象呈现信息D、自定步调E、同步教学4:下列不属于桑代克所提的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
单项选择题A、效果律B、巩固律C、练习律D、准备律5: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单项选择题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本6:三维迁移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单项选择题A、贾德B、里德C、苛勒D、奥斯古德7: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
多项选择题A、无阶级性B、为生产劳动服务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D、教育手段极端简单E、在特定场所进行8:教师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材料组织的阶段是()。
单项选择题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学生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生命阶段9: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在()多项选择题A、快感度B、紧张度C、强度D、激动度E、应激度10: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单项选择题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基础型课程11:最早提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历史时期是在()。
单项选择题A、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B、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C、第三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D、信息革命出现12: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
()判断题对错13: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良好的()。
单项选择题A、同学关系B、同事关系C、师生关系D、上下级关系14: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判断题对错15: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是()。
单项选择题A、备课技能B、课堂教学技能C、学法指导技能D、教学反思技能16:某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容易受到同学、老师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其知觉方式属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 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即将到来。
为了各位考生能够更好的备考,我们根据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考情,提供了一些经典试题,希望能够助力大家顺利地通过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1.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B.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发展学习D.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2.化学用语是学习、研究和交流化学科研成果的工具,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特点的是()。
A.国际性B.美观性C.准确性D.科学性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确定教学目标依据的是()。
A.课程标准B.教科书内容C.教学方法D.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案例分析题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镁-铝(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时做负极材料的是什么?教师请学生预测: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mol·L-1的NaOH溶液中。
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2)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
分析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4)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三、教学设计【内容1】化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在情境的创设中,应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实验,揭示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过程,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
问题情境的构建及其发展应揭示知识应有的内在逻辑结构。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使问题情境结构、化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促进。
【内容2】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本片段的教学目标。
(2)简述本片段包含的导课、新授课、结课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内容。
(3)在创设学习情境时,通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
解析: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故选A。
2.【答案】B。
解析:化学用语是学习、研究和交流化学科研成果的工具,故应具有国际性、科学性、准确性。
故选B。
3.【答案】C。
解析: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总体目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科书中呈现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经验。
二、案例分析题【答案】(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的回路。
(2)镁的活泼性比铝强,所以在反应的初始阶段,是镁作为负极发生反应,负极为失电子的一极,即电子由镁电极移向铝电极,那么电流则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
然而镁、铝、氢氧化钠溶液这三种物质共存的时候,实际参加反应的是铝和氢氧化钠,所以在随后阶段为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铝作负极,所以电流的流向出现反转。
(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以客观事物为研究对象,以发现客观规律为目标,具有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三大特征。
它的理论不是来自凭空的想象,不能仅有逻辑的推断而脱离实践的检验。
综观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项发现和发明都离不开化学实验。
所以化学学科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提高化学科学认识能力、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4)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最终得出结论,当然实验完成之后学生要进行反思,对自己的实验成果有所评价,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
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的对结果进行猜测,但是猜测的结果必须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样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探究的结构。
尤其需要记得实验之后需要进行反思与交流:之前猜测实验结果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实验探究过程中是否有操作不规范等情况的出现……经过反思与交流之后可以重新设计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探究,从而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三、教学设计【答案】(1)【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初步认识温度、浓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获取、分析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交流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2)【导入新课】展示图片:面包的标签。
请学生观察保质期。
导入: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我们知道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面包的保质期长短不同,那么温度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除了温度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呢?我们这节课就初步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新课讲授】展示图片:请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不同金属单质(镁、铝、锌、铁)与稀盐酸的反应。
提问: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金属单质与稀盐酸反应,它们的快慢并不相同,这说明了什么?结论: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温度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请大家阅读教材上的实验2-5的实验方案,思考一下实验方案的缺陷,改进一下实验的方案并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结论:催化剂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教师补充:并不是所有的催化剂都能增大化学反应的速率,有的催化剂能减小某些反应的反应速率。
能增大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做该反应的正催化剂,减小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叫做该反应的负催化剂。
请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下列事实中,什么因素影响了化学反应的速率?①铁矿石炼铁时要粉碎成矿粒。
②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把一些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再进行反应。
③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得出结论: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物的浓度等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
【结课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所学知识。
作业:调查生产生活中改变外界因素调节反应速率的实例,并用化学知识解释。
(3)①从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设置学习情境。
生活中涉及化学知识的地方很多,从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设置学习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又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②从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设置学习情境。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跟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可以用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为素材,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修订本)第四章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课堂教学中,我曾用“美国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这样的问题来设置有关学习情境。
结果,学生的探究欲大增,情绪高涨,学习的自主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再如,利用“塑料制品的回收、再生与降解”,“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这些素材设置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科学观念。
③利用化学实验设置学习情境。
化学实验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各种化学变化,模拟科学发现的探究过程,呈现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而获得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重视提高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效果,变部分演示实验为并进式实验,设计适量探索性实验习题,适当增加学生在实验室里的实验活动时间。
例如,让学生通过实验测定某杯肥皂水、当地雨水等的酸碱度,能使学生在实验呈现的学习情境中获得实验技能。
④利用新旧认识之间的矛盾设置学习情境。
知识的建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新旧认识之间的矛盾设置学习情境。
⑤抓住学习对象的主要特征,运用拟人化的手段模拟特定的学习情境。
模拟情境必须与真实事物有很大的相似性,应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但在模拟情境中可融入丰富的情感,使它比真实事物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充分联想。
卡通图片、流程图示、模型、电脑动画等,都可用于设置这样的学习情境。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jiaoshi688,回复“教育理论”下载两学章节练习题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