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象征主义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象征主义文学作品

中国象征主义文学作品

中国象征主义文学作品一、引言中国象征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象征手法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其中一部代表作就是《沉默的大地》。

本文将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探讨其主题、象征手法以及对社会的启示。

二、主题与背景《沉默的大地》是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以1927年至1930年间的湖南农民运动为背景,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生活困境和革命觉醒。

小说的主题是平民百姓对封建社会的反抗与追求自由的斗争。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沉默的大地》通过丰富多样的象征手法,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首先,小说中的“大地”象征着中国农民阶级,他们沉默被压迫,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作者通过大地的象征,表达了农民阶级的不屈和反抗精神。

其次,小说中的“沉默”象征着农民们的无声抗议,他们因为封建统治而沉默不语,但这种沉默中蕴含着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剥削的不满。

最后,小说中的“红霞”象征着革命的曙光,它代表着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的希望。

四、对社会的启示《沉默的大地》通过对农民命运的揭示,呼唤人们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关注。

小说中描述的农民生活艰辛,受到封建土地制度的压迫,他们的命运完全被阶级剥削决定。

作品通过揭示这一现实,激起了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促使人们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五、作品的艺术价值《沉默的大地》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还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瑰丽的语言描写,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

巴金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社会氛围。

六、结语中国象征主义文学作品《沉默的大地》通过象征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的命运和社会问题,激发了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它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还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发展,并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

深入文学象征意义象征主义分析

深入文学象征意义象征主义分析

深入文学象征意义象征主义分析文学,作为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常常运用各种手法来传达深层的意义和主题。

其中,象征主义是一种富有魅力和深度的文学表现形式,它通过特定的形象、符号或隐喻来暗示超出表面的内涵,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象征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广泛而多样。

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物体,比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那盏绿灯象征着主人公盖茨比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和希望;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暴风雨可能象征着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动荡。

象征主义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多义性和模糊性。

同一个象征在不同的读者眼中可能会引发不同的联想和解读。

以《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为例,对于一些读者来说,它可能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是老人与命运抗争的见证;而对于另一些读者,它也许代表着生活中那些难以捉摸却又令人向往的目标。

这种多义性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层次和更持久的魅力,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心境去理解和感受其中的象征意义。

象征主义还常常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比如,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月亮常常象征着团圆和思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而在西方文学中,玫瑰可能更多地象征着爱情和美丽。

因此,要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我们需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传统以及个人的思想倾向。

在诗歌中,象征主义的运用尤为常见。

例如,艾略特的《荒原》充满了各种象征意象,荒芜的土地、干涸的河流等,共同营造出一种精神空虚、文明衰落的氛围。

诗人通过这些象征,不仅仅是在描绘外在的景象,更是在揭示现代人内心的荒芜和迷茫。

小说中的象征主义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百年孤独》中,那场经久不息的雨象征着布恩迪亚家族命运的悲剧和无常,也反映了拉丁美洲历史的沧桑变迁。

作者通过这种象征手法,将家族的命运与整个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使读者在感受到个体命运的同时,也能思考更宏观的历史和社会问题。

象征主义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

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

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

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中国文学的批评观点是指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和理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批评观点:1.现实主义批评:现实主义批评强调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和表现,关注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

2.浪漫主义批评:浪漫主义批评注重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个性表现,强调作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它关注作品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3.象征主义批评:象征主义批评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事物和形象都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分析象征元素来解读作品深层含义。

它强调作品的形式和语言特点。

4.结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内部的结构和组织,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语言游戏和符号系统。

5.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问题,分析作品中的性别歧视和压迫。

它强调女性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地位和声音。

6.马克思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阶级和意识形态问题,分析作品中的社会矛盾和生产关系。

它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7.后殖民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问题,分析作品中的文化霸权和身份认同。

它强调文学作品与文化权力的关系。

8.接受美学批评:接受美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受过程,分析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它强调读者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经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批评观点,不同的批评观点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国文学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批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习题及方法:1.习题:现实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中的应用示例。

方法:首先,了解现实主义批评的特点,即强调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和表现。

然后,选择一部中国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分析其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最后,阐述作品如何通过现实主义批评的角度展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映。

论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艺术

论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艺术

论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艺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在意象艺术上的关联与差异。

通过深入解析两者在诗歌创作中的意象运用,本文期望揭示出中国现代诗歌在吸收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手法的如何结合自身文化语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意象体系。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发展脉络,接着分析它们在意象艺术上的共性与特性,最后探讨中国现代诗歌在意象艺术上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本文期望为诗歌创作与批评提供新的视角,推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艺术中国现代诗歌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崭露头角,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一时期,中国诗人开始尝试将传统的诗歌意象与西方的象征主义手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象艺术。

在中国现代诗歌中,意象的创造往往突破了传统的物象束缚,更加注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哲理。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社会现象等进行深入的描绘与象征,形成了一系列充满想象力的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例如,鲁迅的诗歌《自嘲》中,通过描绘“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在黑暗社会中的无奈与苦闷。

这一意象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也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再如,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中,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形成了一系列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柔美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情感,也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艺术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上。

诗人们在借鉴西方象征主义手法的不忘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意象艺术。

如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通过对江南雨巷的描绘,形成了一系列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意象。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也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运用。

象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象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象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流派,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

它强调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追求超越现实的艺术体验。

象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最早引入中国的象征主义是通过翻译介绍的方式。

在20世纪初,一批留学归国的学者开始翻译介绍法国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如波德莱尔、梅西耶等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翻译介绍的影响,中国的文学界开始出现了一批受象征主义影响的作家。

他们在创作中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作家包括郭沫若、胡适、梁实秋等人。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象征主义的特点,而且在思想上也体现了象征主义的核心理念。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象征主义发展并不顺利。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学艺术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批判。

象征主义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文艺形式,被打上了“形式主义”的标签,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和打压。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文学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被要求为社会主义服务。

象征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庸俗的艺术”,被排斥在主流文艺创作之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向上,象征主义的声音逐渐被淹没。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文学艺术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年轻的作家开始重新关注象征主义,并试图将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

他们通过对象征主义的重新解读和创新,创作出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

至今,象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在继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文化的多元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尝试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对中国象征主义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探索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说,象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伏和曲折。

论象征主义对20世纪初中国新诗的影响

论象征主义对20世纪初中国新诗的影响

论象征主义对20世纪初中国新诗的影响作者:胡江飞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4期摘要:中国新诗的发展是一个极其曲折的过程,20世纪初的中国诗人试图运用象征主义理论对新诗进行规范,他们通过对法国象征主义的介绍和引进,以期改变新诗浅白、直露的毛病,结果却陷入晦涩的泥淖。

虽然这些诗人没有最终解决当时新诗的“非诗”化问题,但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早期象征主义;新诗;改造;处境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00-02从五四运动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及其观念发展的内在逻辑一直是从“非诗”再到“非诗”,新格律诗在闻一多的倡导下致力于新诗的规范化,力图扭转新诗发生后出现的过于散文化等弊病,这种着力于新诗表象上的纠正,并没有获得实质上的成功。

而差不多和它同时出现的早期象征主义则是对新诗“太实、太白、太直、太露”,过于“清楚明白”缺少诗味的纠正。

但是早期象征主义的尝试存在很多尴尬,虽然当时的中国诗人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其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一、李金发“黑色幽默”的怪异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李金发是个特异的例子,用朱自清的话说“李金发是一支异军”。

朱自清所说的“异军”带有“异军突起”的意味,主要是指李金发第一个把“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里”的功绩。

但李金发的特异却不仅是他的这份功绩,历史和李金发开了个带“黑色幽默”色彩的玩笑。

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写成于1923年,《微雨》一出版便给国内诗坛带来了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有惊异,有肯定,有人就把李金发称为中国诗歌界的晨星,中国的魏尔伦,东方的波德莱尔,也有人觉得这是种“新奇怪丽的歌声”,但绝大多数人还是摇头表示看不懂,认为他的作品“太神秘、太欧化”了,令人难以理解。

最有意味的是同为早期象征主义诗人的穆木天对李金发的诗歌也持反对意见,事实上,不仅在当时如此,即使很多年后李金发的诗歌也依然难以为人理解。

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作者:张红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6期众所周知,1917年前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带来了动力与契机。

而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的五四文学革命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开始的标志。

“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是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

”①“‘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最早的一个流派,它的出现,是欧美传统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分界线。

”②它首先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后来波及欧美诸国,兴为一代诗风。

象征主义运动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从19世纪中叶到世纪末,主要代表诗人有魏尔伦、马拉美和韩波。

1886年,法国青年诗人让·莫雷阿斯正式提出了“象征主义”这个名称,并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

前期象征主义主要兴盛于法国,体裁则主要是诗歌。

后期象征主义始于20世纪初,到20年代繁盛一时,并由法国传播到欧美各主要国家,这一时期的象征主义同意象派合流,且吸收了同期其他一些现代主义流派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新的特点。

此时的象征主义也由诗歌扩展到了戏剧等其他领域。

主要代表诗人有:瓦雷里;艾略特、庞德;叶芝;里尔克等。

爱伦·坡·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梅特林克是最有名的象征主义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青鸟》等。

象征主义的基本主张是诗歌应当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反对再现现实,并强调要努力捕捉一瞬间的感受和幻觉。

在表现方法上,他们反对直陈其事和直抒胸臆。

他们善于运用象征、暗示和自由联想,以构成一种朦胧、银灰、谜语般的艺术风格。

象征主义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因其手法与中国传统诗歌有着明显的一致之处,所以更易被中国作家接受。

如周作人就认为“象征是诗的最新的写法,但也是最旧,在中国也‘古已有之’”。

③兴、隐喻与象征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

因此,“除了大城市节奏、工业性比喻和心理学上的新奇理论之外,西方现代诗里几乎没有任何真正能叫有修养的中国诗人感到吃惊的东西。

浅谈现代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诗派

浅谈现代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诗派

l ) o

,

这个 词

,
希 腊文 的原义 是
,

把一

块 木板分成 两半

双 方 各执 其 一 (
,
,
以 表 示 接待
的 信物
,
经过演变
,
其涵 义 是


用一 种

形式作 为一 种概 念 的 习 惯 代 表 象征 主 义


所谓
m
象征 主 义
简 言之
就是

寓理 于 象
Sy m bo源自l i s) 一 词 的提 出
绘 化 师 专 学报 ( 杜 会 科 学 版 )
1 9 8 8 年 第 一期
浅谈 现 代 文 学 中 的 象 征 主 义 诗 派

在 中 国现 代文 孕发展 的 过程 中 不一 失 见
,

清 和
,
,
曾 出 现 过 各种文学 流 派
尽 管 它 们 存在 的时 间长 短 因此
,
,
影 响不 一
,
但 是却 对现 代 文 学 的 发 展 起 到 了 推 动作 用

这个 术语 便被 引 进 了 文 学领 域
,
西 方象征 主 义 做 为 一 个诗歌 流 派 来说
1一 1 8 6 7 )
,
早 在 十九 世 纪 五 十年代
,
法 国诗 人波 特莱 尔 花 》 是 法 国文坛 的
,

1 8 5 7 年 出版 的诗 集
《 恶之花 》
,
它 以 具有 创新 的象 征主 义特征 和风 格
,
与此 同 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象征主义论文
摘要:中国的象征主义文学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在二十世纪中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本文以鲁迅和卞之琳的作品为例,初探中国象征主义文学的特点。

关键词:象征主义;二十世纪
一、综述
象征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渗透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个方面在小说方面。

在小说方面鲁迅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

他的小说《药》的结尾就分明带有“安特莱夫式(L.Andreev)的阴冷”[13](P239)。

这篇小说可以说是一篇典型运用象征意象的小说。

小说的标题就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而小说中华夏两家的姓氏,以及小说结尾处的乌鸦和花环也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

鲁迅的其他小说,如《故乡》、《狂人日记》、《长明灯》、《白光》、《示众》、《补天》等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更加圆熟。

在诗歌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是最为巨大的。

二十世纪中期李金发和戴望舒的诗歌极大的体现出法国象征主义留下的痕迹。

卞之琳曾受到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里尔克、爱略特、奥登等诗人的影响。

冯志、艾青、徐志摩等一大批中国新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都有同时期象征主义的显著特征。

最早运用象征主义戏剧技巧的戏剧家郭沫若和田汉,他们最初的创作曾受到梅特林克的《青鸟》和霍普特曼的《沉钟》的直接影响。

洪深的《赵阎王》则直接模仿了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琼斯王》,
曹禺的戏剧创作则标志着现代话剧对象征注意艺术运用的真正成熟。

二、举例说明
1、散文诗代表《野草》
鲁迅在《野草》中应用的是诗的语言,使得意境,而且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大量的使用了象征的手法。

象征主义和象征手法当然是温泉不同的概念。

象征手法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文学手法,普遍的应用于各种文学形式、各种创作方法、各种风格流派之中。

象征是以某一事物的特定方面来表现一种思想或意义。

人们经常以狮子象征刚强,以狐狸象征狡猾。

这是象征的手法。

但象征主义是不同的。

象征主义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文学史上的现象,是一个文学流派所发展起来的创作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不依靠直接的抒情,不依靠如实地描写,而是用表现法。

当然,象征主义也就更多的使用象征手法;并且在艺术的总体上表现象征的意义。

象征主义讲求语言、形式的美,而在内容上常常带有消沉悲观的调子,带有神秘的色彩。

《野草》采用象征主义同鲁迅当时正讲授和翻译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有重要关系。

日本理论家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想是主张一种有所为的文艺,反对伪艺术而艺术。

这本书的几本理论立足于“两种力”,人的生命的力同社会的压迫力相抗争,产生了苦闷。

《野草》可以用厨川白村的这部书名来概括:苦闷的“象征”。

《野草》中表现的是前进中的苦闷,或苦闷中的前进。

象征,指形象的
象征性,指方法上的象征意义。

一九二三年茅盾在《读〈呐喊〉》中已经说《狂人日记》有“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

对《野草》来说,这象征主义的色彩是更浓厚的,它组成《野草》的重要的艺术特色。

《野草》中的24篇作品,并不能说都是象征主义作品。

但就其大多数来讲,就其整体艺术追求而言,它是一部运用象征主义方法创造的杰作。

这种象征主义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形式体现:第一,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氛围,构成象征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

如《秋夜》、《雪》、《腊叶》等;第二,通过编造幻想中的真实与想象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如《求乞者》、《复仇》、《复仇(其二)》、《好的故事》、《过客》等;第三,完全用非常荒诞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或存在的“故事”,传达或暗示自己的旨意,如《影的告别》、《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死后》等,这一部分作品由于过分怪异和晦涩,往往难以弄懂。

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为我们解释了几篇难懂的作品。

顺着鲁迅的指点,我们可以体味到这些篇里的象征主义特点。

可以理解坐着具体描摹的事物(如红艳的枫叶和悲惨的地狱)和作者介词表现的感情之间的关系。

比如《死火》,它的象征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死火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冰谷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环境。

《死火》写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四月二十四日是当时鲁迅编辑的《莽原》创刊之日。

一方面鼓励青年人办刊物,一方
面又欣喜与自己办的刊物明天即将出刊,他就在这种心情下写了《死火》。

象征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但这种形象的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又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细致、微妙的感受。

如果说《死火》是表现鲁迅要帮助青年走向反抗之路,那么《影的告别》则表现了鲁迅不愿意以自己的“黑暗”思想和“毒气”来影响青年。

“影”便是鲁迅的自喻,朋友象征着有为的青年。

不说希望青年们离开自己去寻找新路,而说要向青年们告别,这两篇作品都是反映鲁迅对青年的爱护和关怀的,前者包含的积极情绪较多,后者则发之为激愤的声音。

《野草》中象征主义的方法把苦闷的思想和象征的方法非常和谐的结合在一起。

2、“开一点窗子给读者”—卞之琳诗歌对西方象征主义的发展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一个显著的弊端就是晦涩,如袁可嘉就认为由于片面的追求形式技巧,“象征派的一些成功作品往往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他们的失败之作则往往朦胧晦涩,迷茫一片。

”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由波德莱尔、玛拉美为首的早期象征主义发展到以艾略特、瓦雷里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之后,由于对智性质素的强调,吸纳了许多艰涩的哲理入诗,玄学成分的增多,使得诗歌晦涩的弊病更为突出。

许多象征主义大师对于“晦涩”非但不排斥,还持一种接纳甚至支持的态度。

如艾略特就认为“我们的文明涵容着如此巨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表现出这样一种文明,“诗人很可能不得不变得艰涩”。

②玛拉美提出“晦涩”的理论,认为诗的妙处在于猜测它的含义,“诗永远应当是个谜”。

③对此,卞之琳的态
度截然不同。

他说:“不管您含蓄如何艰深,如何复杂的意思,一点窗子或一点线索总应当给人家,如果您并非不愿意他理解或意会或正确的反应。

”卞之琳却“反其道以行”,在各种意象、象征符号背后巧妙安排一种内在、隐蔽的结构。

有的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经纬来构结全篇,试看《对照》:
设想自己是一个哲学家,
见道旁烂苹果得了安慰一一
地球烂了才寄生了人类,
学远塔,你独立山头对晚霞。

今天却尝了新熟的葡萄,
酸吧?甜吧?让自己问自己,
新秋味加三年的一点记忆,
懒躺在泉水里你睡了一觉。

破解全诗的关键在于这一句:“新秋味加三年的一点记忆”。

原来全诗是以三年前的自己与三年后的自己相对照:三年前的自己像一个哲学家,像远塔一样独立山头对晚霞—爱独处,爱沉思。

见苹果烂了在路旁就联想到地球烂了才寄生了人类。

而三年后的自己呢?是“懒躺在泉水里睡了一觉”,问这三年滋味如何?“酸吧?甜吧?”是“新秋味加三年的一点记忆”,全不辨滋味,是浑浑噩噩的过了三年。

全诗分为上下两节,上节描述三年前的情状,下节状写三年后的现况,匀称、对称的诗节与诗歌主题(三年前与三年后的对照)结合得极为完美。

中国文学吸收、继承了西方象征主义的营养和传统,逐渐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学,并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在世界文学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