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地理位置 及历史重要地位
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它流经我国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等省区,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
黄河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还对中国的经济、农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就是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全长仅次于长江。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源头位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核桃沟。
黄河的上游是高原区域,水势湍急,水量较少。
中游是黄土高原,这一段水流较为平缓。
下游是大平原地区,河势平缓,水量丰富。
黄河的主要支流有渭河、洮河、底格里河等。
同时,黄河还有两个重要的支流:汉江和滹沱河。
二、黄河的重要性1.水资源和农业:黄河是我国最大的灌溉面积,向沿岸的农田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黄河流域的农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2.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拥有多个重要的工业城市,例如郑州、洛阳、石家庄等。
黄河的水力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建设了多个水电站。
3.历史和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沿黄河流域有众多的重要历史遗迹,例如兵马俑、龙门石窟等。
三、黄河的治理与问题黄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行过多次的治理和修筑工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1950年代开始实施的黄河治理工程。
这一工程主要目的是解决黄河的泛滥问题,并保护流域的农田和城市。
通过修建堤坝、挖掘渠道等措施,成功地保护了沿岸区域,并稳定了黄河的水位。
然而,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黄河的水资源仍面临压力,同时水污染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四、黄河的灾害黄河的泛滥是一个严重的自然灾害问题。
由于黄河的河道高度较低,土壤的容水量较小,加之降雨量较大,使得黄河发生泛滥的次数较多。
黄河泛滥不仅会损坏农田和城市的建筑物,还会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因此,黄河治理工作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修建水利设施、改善防洪体系等途径来减少灾害。
五、黄河的环境保护为了保护黄河的环境,减少水污染和改善水质,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介绍

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介绍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我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
在八年级地理课程中,黄河是必学知识点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八年级地理中关于黄河的重要知识点。
一、黄河的流域范围黄河流域大致包括黄河上游的青海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中游的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以及黄河下游的山东省。
黄河总长度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76.5万平方公里。
二、黄河的特点黄河是我国流域最大的黄土高原的支流,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黄河的水量较少,而且常年处于干旱状态。
同时,黄河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泥沙,因此人们俗称黄河为“中国母亲河”。
三、黄河的主要支流除了黄河自身,黄河流域还有丰富的支流。
其中最重要的支流有:1.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临汾市的永和县,是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
2. 澜沧江——发源于云南省的香格里拉县,全长4357公里,是黄河支流中最长的一条。
3. 塔里木河——发源于新疆的柯坪县,全长2671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河流之一。
四、黄河的历史意义黄河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因此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黄河的水利资源来发展农业、渔业等产业。
同时,黄河地区也是许多古文明的发源地,如中国的黄河文明、夏文明、商文明等。
五、黄河的环境保护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黄河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因此,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污染的治理、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的措施。
六、黄河的利用价值黄河地区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油气、煤等矿产资源以及黄河流域的农牧业资源等。
同时,由于黄河流域人口众多,黄河也有着很高的旅游价值。
总之,在八年级地理中黄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需要了解黄河的特点、历史意义、环境保护和利用价值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黄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视意识。
2024年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一、黄河的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地区,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经过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七个省区,最终在山东半岛注入渤海湾。
二、黄河的特点1.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全长约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
2. 黄河的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量约88亿立方米,但年内分配不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3. 黄河流经的地区地势平坦,河谷宽阔,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
4. 黄河水质较差,常年携带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泥沙负荷最大的河流之一。
三、黄河的发展历程1. 古代黄河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的人类开始农业生产,形成了许多古代文明,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shan文化等。
2. 黄河内外移道:由于河水泛滥和决堤频繁,黄河自古以来的河道多次迁移,历史上共有六道主流,被称为“母亲河的泪水”。
3. 黄河治理:为了解决黄河泛滥的问题,中国历代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黄河治理工程,如太清河、黄河直道等,但治理效果有限。
4. 黄河改道:20世纪以来,为了解决黄河泛滥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黄河南北水转移工程,将一部分黄河水引入南方干旱地区,实现了黄河的改道。
四、黄河的地理环境与地貌1. 黄河的地理环境:黄河流经的地区属于中国的内陆地区,气候条件复杂,地势逐渐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且盆地和山脉交错。
2. 黄河的地貌特征:黄河上游地区主要是高原峡谷地貌,中游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地貌,下游地区则是平原地貌。
黄河的河道有时具有“宽阔蓄水段、侵蚀深谷段、堆积平原段”三段变化。
五、黄河的水资源与水系规划1. 黄河的水资源: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区之一,黄河年径流量丰富,但由于水文调控不当,水量利用效率较低。
2. 黄河的水系规划:为了保护黄河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制定了黄河的水系规划,包括黄河河道的整治和灾害预防、水量调控等措施。
黄河的地理位置及历史重要地位

黄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重要地位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干流河道全长5464km,落差2280km。
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6°~119°,北纬32°~42°之间,东西长约1900km,南北宽约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2),加上下游受洪水影响的范围共约91.5万km2。
地形地貌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
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四个地貌单元。
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个阶梯。
第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东南向山脉,山顶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
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颜喀拉山绵延起伏,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
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海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
黄河河源区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势平坦,多为草原、湖泊及沼泽。
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高程1000~2000m。
本区内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900km,宽30~50km,海拔高程1200~900m。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发达,是宁夏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
河套平原北部的阴山山脉和西部的贺兰、狼山犹如一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河套以南,北、东、西三面为黄河环绕,南界长城,面积约为13万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
高原内风沙地貌发育,北缘为库布齐沙漠,南部为毛乌素沙漠,河流稀少,盐碱湖众多。
高考黄河的知识点

高考黄河的知识点黄河,位于中国大陆的第二长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作为地理科目中的重要内容,高考中也常常涉及有关黄河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与高考相关的黄河知识点,供学生们参考。
一、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黄河位于中国大陆的北部地区,起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范围广阔,涵盖了多个省份和自治区,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
二、黄河的地理特点1. 河道曲折:黄河河道非常曲折,河流蜿蜒绕行,形成了许多弯曲的河段。
2. 堤防高耸:黄河河道两岸的堤防非常高耸,是为了防止河水泛滥而修建的。
3. 多沉积物:黄河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因此河床上积聚了大量的沉积物。
三、黄河的水文特点1. 水量丰富:黄河的水量非常丰富,是中国大陆第二大河流,仅次于长江。
2. 水流湍急:由于地势复杂,黄河的水流湍急,流速较快。
3. 年内水位变化大:黄河水位的变化非常大,主要集中在夏季和冬季。
四、黄河的环境问题1. 泥沙淤积:由于黄河水中的大量泥沙,河道沉积物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导致河道变浅、变窄。
2. 水污染:由于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等原因,黄河的水质受到了一定的污染。
3. 河岸崩塌:黄河的河道沿岸存在较多的河岸崩塌现象,造成安全隐患。
五、黄河的历史文化价值1. 丰富的历史遗产:黄河流域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包括兵马俑、中原古文化等。
2. 文化传承:黄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3. 英雄史诗:黄河的故事与中国历史上许多英雄史诗有关,如《愚公移山》等。
综上所述,黄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地理、水文特点,同时也面临着环境问题。
了解黄河的相关知识点,对于高考地理科目的复习和应对具有重要帮助。
希望以上内容对于考生们的备考有所启发和帮助。
黄河知识点地理

黄河知识点地理1. 引言黄河位于中国的北方,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黄土河流。
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黄河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其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2. 地理位置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向东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七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总长度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5万平方千米。
3. 流域特点黄河流域地势高原、山地为主,河流纵横交错。
黄河上游的青海高原地区,河流水量较大,流速较快;而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河流水量减少,流速相对较慢。
黄河流域还有许多山脉和峡谷,如六盘山、太行山和燕山等。
这些地形特点使得黄河的水流在不同的地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4. 水文特征黄河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水量丰富黄河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之一,年均径流量达到101.6亿立方米。
由于上游地区有大量的积雪和冰川,以及丰富的降水资源,使得黄河的水量相对较大。
4.2 水质变化由于河流流经不同地形和地貌,黄河的水质存在较大的变化。
上游河段的水质相对较好,水质清澈,适合饮用和农业灌溉。
但是,由于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水受到了大量的工农业废水的污染,使得黄河下游的水质较差。
4.3 河床漫滩黄河流域的土壤大多为黄土,容易被冲刷。
因此,黄河的河床常常发生漫滩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给沿岸居民带来了灾害,还增加了黄河的治理难度。
5. 黄河的重要意义黄河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包括:5.1 农田灌溉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其灌溉面积达到了约7千万公顷。
黄河的水资源为这片肥沃的土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支撑着中国北方的农业发展。
5.2 经济发展黄河沿岸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沿岸的大城市如郑州、洛阳、济南等都是经济中心,黄河为这些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和交通便利。
5.3 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高考地理黄河知识点

高考地理黄河知识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黄河的重要知识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考试。
1. 黄河的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大陆,是中国第二长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穿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等八个省区,最终流入渤海。
2. 黄河流域的特点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然而,黄河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河流改道的问题。
黄河流域地势高北低南,主要由平原、丘陵和高原组成。
3. 黄河的重要支流黄河有两个重要的支流,它们分别是长江和珠江。
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中国南方的许多省份,最终注入东海。
珠江是中国第三长河,发源于贵州,流经广西和广东,最终注入南海。
4. 黄河的水利工程为了更好地利用黄河的水资源,中国政府在黄河流域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河三峡、黄河大坝和黄河水库。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可以调节黄河的水流,减少洪水灾害,还可以提供水资源和发电。
5. 黄河的文化意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经诞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址和文化景观,如兵马俑、龙门石窟等。
黄河还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提及的对象。
6. 黄河的环境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黄河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黄河,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
7. 黄河的经济价值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盛产大豆、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此外,黄河还储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中国的能源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河流域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总结:黄河作为中国重要的国家河流,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关乎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发展。
初一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黄河,又称“中华母亲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也是中国的七大河流之一。
它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并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初一地理课程中的黄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区域:黄河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亚洲内陆河流。
它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人口和农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2. 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仅次于长江。
它的河道曲折,河势陡峭,水流湍急,被誉为“河流之王”。
黄河水量丰富,经常出现洪水,给沿岸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并且形成了黄河文化的土壤。
3. 黄河的水土流失问题:由于河水湍急、冲击力大以及流域土壤的特殊性,黄河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加剧,水位升高,容易发生河道堵塞和洪水灾害。
控制黄河的水土流失对于保护河道稳定和降低洪水风险非常重要。
4. 黄河的经济价值:黄河沿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庞大的农业生产对黄河水资源提出了巨大需求。
黄河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尤其是河口一带。
此外,黄河沿岸还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对中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5. 黄河的文化意义: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繁荣的黄河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形成和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河以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有利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古代的华夏文明,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家园。
6. 黄河流域的治理和保护: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黄河,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黄河流域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例如,修建黄河堤防,改善河道,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洪水防范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黄河流域的农田灌溉效率,减少了洪灾损失,并加强了对河流环境的保护。
总结:黄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具有重要的地理、经济和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重要地位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干流河道全长5464km,落差2280km。
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6°~119°,北纬32°~42°之间,东西长约1900km,南北宽约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2),加上下游受洪水影响的范围共约91.5万km2。
地形地貌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
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四个地貌单元。
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个阶梯。
第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东南向山脉,山顶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
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颜喀拉山绵延起伏,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
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海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
黄河河源区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势平坦,多为草原、湖泊及沼泽。
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高程1000~2000m。
本区内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900km,宽30~50km,海拔高程1200~900m。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发达,是宁夏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
河套平原北部的阴山山脉和西部的贺兰、狼山犹如一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河套以南,北、东、西三面为黄河环绕,南界长城,面积约为13万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
高原内风沙地貌发育,北缘为库布齐沙漠,南部为毛乌素沙漠,河流稀少,盐碱湖众多。
高原边缘地带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海拔高程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
地貌类形有黄土塬、梁、峁、沟等。
地表起伏变化剧烈,相对高差大,黄土层深厚,组织疏松,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
黄土高原中的汾渭盆地,系地堑式构造盆地,经黄土堆积与河流冲积而成。
汾渭盆地地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历史悠久,是晋陕两省的富庶地区。
横亘黄土高原南部的秦岭山脉,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也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
对于夏季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冬季来自偏北方向的寒冷气流,均有巨大的障碍作用。
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太行山,是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本区流域周界的伏牛山、外方山及太行山等高大山脉,是来自东南海洋暖湿气流深入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屏障,对黄河流域及我国西部的气候都有影响。
由于这一地区的地表对水汽抬升有利,暴雨强度大,产流汇流条件好,是黄河中游洪水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级阶梯自太行山以东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达25万km2,海拔高程多在100m以下。
本区以黄河河道为分水岭,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
区内地面坡度平缓,排水不畅,洪、涝、旱、碱灾害严重。
鲁中丘陵由泰山、鲁山和沂蒙山组成。
一般海拔高程在200~500m之间,少数山地在1000m以上。
气候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海洋,西居内陆高原,东西高差显著,流域内气候变化极为明显。
从季风角度看,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属西藏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
从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角度看,流域东南部基本属湿润气候,中部属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属干旱气候。
本流域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燥严寒,降水稀少。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暧湿的海洋气团进入流域境内,蒙古高压渐往北移,冷暧气团相遇,多集中降水。
黄河流域的降水主要以降雨形式出现,降雪所占的比重不大。
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3701亿m3,只占全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的6%,折合降水深为465mm(包括内流区)。
年降水量地区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降水最多的地区为秦岭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左右,局部地区可达900mm 以上。
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宁蒙河套地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内蒙古杭锦后旗至临河一带,年降水量不足150mm。
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mm。
降水年内分配得不均匀,以夏季(6~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的54.1%,最大月份为7月,占全年的22.1%;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占全年3.1%,最小月份为12月,占全年的0.6%。
年降水量的变差系数(Cμ值),全流域在0.15~0.40之间。
黄河流域气温,东南部高于西北部,高山低于平原。
多年平均温,上游为1~8℃,中游为8~14℃,下游为12~14℃,月平均气温,以7月为最高,大部分地区在20~29℃之间,洛阳市极端最高气温达44.3℃。
1月份为最低,绝大部分地区都在0℃以下,青海玛多极端最低气温达―48.1℃。
气温日较差大部分地区为10~15℃。
水资源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为580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mm,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在全国七大江河在仅略高于辽河。
流域人均水量593m3,约为全国人均水量23%。
耕地亩均水量324m3,相当于全国亩均水量18%。
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兰州以上地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9.6%,年径流量达323亿m3,占全河的55.6%,是黄河来水最为丰富的地区。
兰州至河口镇区间流域面积虽然增加16.3万km2,占全河的12.5%,但由于这一地区气候干燥,河道蒸发渗漏损失较大,河川径流量不但没有增大,反而减少了10亿m3。
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的14.8%,来水72.5亿m3,占全河的12.5%。
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的25.4%,来水113.3亿m3,占全河的19.5%。
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面积仅占全河面积的5.5%,但来水60.8% 亿m3,占全国河水量的10.5%,是又一产流较多的地区。
花园路至河口区间面积占全河面积的3%,来水量为21亿m3,占全河水量的3.6%。
黄河干流各站汛期(7~10月)天然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非汛期约占40%。
汛期洪水暴涨暴落,冬季流量很小,上游兰州站,1946年汛期实测最大洪峰流量达5900m3/s,非汛期最小流量仅335m3/s,相差近17倍。
中游陕县站1933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000m3/s,最小流量240m3/s,相差近91倍。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黄河流域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修建,80年代黄河河川径流年耗用量已达280~290亿m3,其中城市工业及农村人畜耗水约为11亿m3,其余都为农业灌溉耗水。
黄河径流的作用率约为50%,与国内外大江大河比较,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
同时由于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的调节作用,黄河径流的年内、年际分配也有较大变化。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
它发源于青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
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
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
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
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
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
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
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
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黄河一直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首先,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出现在黄河流域,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
之所以在黄河流域出现如此多的文明,是因为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较长江流域优越,那时黄河附近有犀牛,象等动物,竹子等亚热带植物说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就象现在的江南一带,而当时的江南气候不仅比现在热,地理环境也不如黄河流域。
他没有面积大的平原,大部分是丘陵,不利于古人类的生存。
其次,第一个统一各部落的部落首领是黄河流域的黄帝,之后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也是黄河流域的禹。
再次,中国以后历代皇帝选国都看重的都是黄河流域富饶肥沃的土地,在那时,黄河流域并不像现在这样需要经常修筑防御大堤。
所以黄河流域在中国大部分历史进程中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有很多经济发明创造及思想体系都是来源于黄河流域。
黄河孕育了像李白这样的浪漫的诗仙,杜甫那样伟大的诗圣。
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使中华民族就像中游黄河水一样性情奔放,出现一次又一次壮烈的农民起义;像黄河水一样无私奉献,出现无数像雷锋一样的好战士;像下游黄河水一样温柔,出现了世界都为之敬佩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