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阅读答案及解析(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改编)

合集下载

【真题】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真题】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汉字书法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闲暇之际,铺一张纸,磨一盒墨,拿一支笔,yùyùnn 一下神,挥一句词,读一篇文字、昨日散发醉人香,日散发醉人香,今日倦旧香如故。

于是,今日倦旧香如故。

于是,今日倦旧香如故。

于是,古往今来无数人在宣纸上留下的唯美文守,让我永古往今来无数人在宣纸上留下的唯美文守,让我永久动了心。

一笔而下,观之若脱僵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按所给拼音写出汉字,改正文中一个错别字。

腾挪._________yùyùn n 一下神_________正确的字:_______(2)文中横线处应填的标点和“绝尘而去”中的“绝”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A.冒号;断绝。

冒号;断绝。

冒号;断绝。

B. B. B.分号;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分号;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C.C.破折号;独一无二,好极的破折号;独一无二,好极的破折号;独一无二,好极的D. D. D.可不用标点;绝对,无论如何。

可不用标点;绝对,无论如何。

【答案】(1). (1)nuó;(2). 酝;(3). 缰(4). (2)A 【解析】【详解】(1)需要注意“酝”字形,此处是“酝酿”意思,结合意思去选择。

注意“缰”的书写。

(2)此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

横线处需要用冒号,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

“绝尘而去”意思是飞快得离开。

“绝”意思是“断绝”。

故选A 。

2.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作为新演员,他做到了不耻下问,一遍遍去问导演和前辈:我这样演可以吗?B. 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

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而通情达礼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

中华礼乐文明本乎性情。

中西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对人的性情问题的理解与价值评断不同。

与西方传统文化凸显自然与文明的断裂与对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乐文明强调自然与文明的连续、质与文的统合,这背后隐含着对人之自然性情的价值肯定。

在中华礼乐文明中,人的自然性情代表着生存的真实性,是文明创生的摇篮与理想的归所,《礼记•中庸》中的“诚之者,人之道”表达的正是这种存在“是其所是”的文明诉求。

而当孔子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来点化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主张时,“好”“乐”之情亦已成为理想人格的现实情态。

由此出发,人的生存成为一个内外、始终的一贯。

然而,伴随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理性至上原则的凸显,作为“文”的人道原则与制度规范可能会逐渐与人之自然性情相疏离,呈对立之势。

由此将引发人的生存的抽象化、概念化、工具化等诸多问题。

有鉴于此,思考中华礼乐文明中本乎性情的文化立场殊为必要,正所谓“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中华礼乐文明在本乎性情的基础上,强调立乎情理。

所谓人道原则、礼法规范皆是情理的体现,正所谓“在己与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情谓之理”。

换言之,本乎人情并不意味着纵情肆欲,而是要发乎情,止乎理。

这个“理”,一则来自于人情之通,它在共情的基础上演化为同感共振的一体通情之义。

所谓“共情”指人在生生不已的基础上共有的好恶之情。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练习及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练习及答案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

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

比附人品之典范。

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

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

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谤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

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

”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

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

②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

《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

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数”。

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

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

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

《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

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

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③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峯,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

”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

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

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

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

④《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

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

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

“鷩冕”是天子祭祀先公、燕飨射礼时穿戴的,而“毳冕”则为群祭山川湖泊时所用。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三上期末统考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从封闭堵塞.(sè)到四通八达,快速崛起的中国交通事业重塑.(sù)了神州大地的时空格局。

在新的历史结点上,中共中央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描绘了我国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交通强国建设蓝图。

B.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是借着一股子冲.(chòng)劲儿,屏除干扰,持续学习,不断地强化和精进,让自己羽翼丰满,去争当翘.(qiáo)楚的实际行动。

C.人到中年有各种压力,全社会勿以轻佻.(tiāo)的心态嘲笑中年人,应让其保存着踮.(diān)起脚尖就能够得到的梦想,助其渡过难关,走出泥淖。

D.与梭子蟹不相颉颃的南极鳞虾,因长期生活在最纯净、无污染的浅海区的黢.(qū)黑石背下而肉质鲜嫩饱满,所以受到坊.(fāng)间“海鲜控”们的追捧。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水稻是世界主粮作物,为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然而,水稻并不是大自然的馈赠,①____。

通俗地讲,水稻的驯化就是人类对野生水稻进行人工培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不断地选择产量高的野生水稻,将其保留下来,下一年接着种。

正因如此,②____。

据考证,③____,早在9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率先种植水稻了,在水稻的驯化史上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

永乐末进士..。

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

议论持大体,有清望。

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邱园是英国的一座皇家植物园,致力于植物和菌类的研究与保护。

你也许听说过邱园,甚至可能去过。

如果是这样,那么前面那句话可能会使你吃惊。

邱园不就是位于伦敦西南的一座漂亮传统花园吗?这也是许多人的想法。

重要的是,这也是许多英国政客的想法。

这很重要,因为邱园部分依赖于政府资助:它每年接受英国政府大约2000万英镑的拨款。

对于一座花园,尤其是吸引不少游客参观的花园来说,这听上去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但是,如果邱园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全球食物供给,减少流行病风险,那么每年2000万英镑是一笔少得可怜的费用。

从2015年开始,邱园出现了每年超过500万英镑的资金短缺。

在实行紧缩政策的英国,政府预算似乎准备进一步削减邱园的公共资助。

邱园实施了裁员,并且搁置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投资。

园长理查德德弗雷尔认为需要强调邱园的重要国际角色,说服政府继续提供资助。

作为前英国广播公司财务主管,德弗雷尔理解故事的力量,他请我为邱园设计一个新的故事。

于是,我们坐下来谈论邱园。

德弗雷尔开始讲述花园的早期岁月。

作为历史爱好者,他热情地说起了乔治三世的母亲奥古斯塔王妃在邱宫附近建造皇家花园的故事。

后来,乔治三世将里士满花园和邱园这两个皇家花园合并。

1841年,花园被捐赠给了国家。

我们的会面持续了一个小时,这段历史叙述占据了前15分钟。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学情检测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学情检测模拟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质量检测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千里迢迢,远涉重洋来到这北美胜地丹佛,接受应用人类学会给我的马林诺斯基纪念奖,我的心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寻常的欣慰和感激。

我师事马林诺斯基教授为时不久,只有两年。

我就教于他的门下实有内在的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我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动机。

我在《乡土中国》导言中有过一段自白。

当时作为一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处于民族和国家存亡绝续的关头,很容易意识到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密切关系,而觉悟到不解决民族和国家的前途问题,就谈不到个人的出路,当时像我一样的青年人,开始认识到必须对中国社会有清楚的理解,因而要求摸索出一条科学地研究中国社会的道路。

我早年所追求的就是用社会科学知识来改造人类社会,就是跑出书斋,甚至抛开书本,走入农村、城镇等社区,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来了解中国社会。

但是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得到的许多资料怎样去整理、分析、解释以达到认识中国社会的目的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找到了马林诺斯基教授的门上。

在他的指导下,我把去英国前在家乡一个农村里所记下的调查资料,整理和编写成《中国农民生活》这本书。

人民中国建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怎样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问题。

我于是投身到民族的研究工作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一致要求实现民族平等。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里要有各民族的代表,民族聚居区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也受到合理的尊重……要落实这些措施,许多具体的情况必须要搞清楚。

比如,中国究竟有哪些民族?各有多少人?分布在什么地方?另外,我所参与的研究工作是跟人民的要求和政府工作的开展相适应的。

各民族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发展经济和文化,要求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而这些改革必须从他们当时的发展阶段出发,由他们本民族人民自愿进行。

202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学业考试初三语文试题一、知识积累及运用(共28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颠簸(bǒ)佃农(diàn)兴味(xìng)咄咄逼人(duó)B. 着落(zhuó)遒劲(jìng)惩戒(chěng)舳舻相接(zhú)C. 筵席(yán)呜咽(yàn)烟囱(cōng)怏怏不乐(yàng)D. 羼水(chàn)瘦削(xuē)中伤(zhòng)汗流浃背(ji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常见字读音。

A.有误。

咄咄逼人(duó)——duō;B.有误。

惩戒(chěng)——chéng;C.有误。

呜咽(yàn)——yè;故选D。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深宵附丽跚跚来迟迫不及待B. 贸然徇职川流不息如愿以偿C. 诬蔑镌刻以身作则睡眼蒙眬D. 思慕诀别两胁插刀风云变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跚跚来迟——姗姗来迟;C.睡眼蒙眬——睡眼朦胧;D.两胁插刀——两肋插刀;故选B。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在基因测序领域,只有中美日等国家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多数国家只能望其项背。

B. 一个民族要想飞速发展,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C. 旧城改造中,一间间棚屋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摧枯拉朽,住在这里的居民终于看到了告别危房、搬进新居的希望。

D. 保持消防安全通道畅通,是最基本的安全常识,部分居民却不以为然,乱堆乱放。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但在这个语境中,它是用来表示多数国家无法与中美日等国家相提并论,即无法赶得上或比得上。

然而,“望其项背”在实际使用中常含有否定意义,即赶不上或比不上,因此这个句子中的使用是不恰当的;B.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分)(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改编)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是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

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

人品之如玉,不唯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

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

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

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教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

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2分)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

提炼中心论点,要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看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论述的。

论点有时就是题目,有时可能出现在文章第一段,还有可能出现在结尾。

所以要通读全文,仔细分析。

本文围绕题目做深入论证,因此题目即论点。

11.分析本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

(5分)
第②段和第④段的内容与第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相照应;(2分)第②段从文学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方面阐述,第④段从文学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阐述,二者是递进关系,不可调换。

(3分)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文章结构及论证的逻辑关系的能力。

第①段“它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从这句话中提炼出的信息是,作者将从“个人品行”和“民族意志”两个方面阐释“中国文学”的作用。

第②段、第④段的内容与这句话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12.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举例论证的方法。

(1分)具体论证了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的道理,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充分,更有说服力。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的能力。

首先判断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
法,“如”字提示后面是举例,因此是举例论证。

结合上下文可知,本段是总分总关系,因此举例论证是为了证明本段的第一句话,最终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

13.结合本文内容,按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补写两个事实论据。

(6分)
示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写出两个即可,每个3分,共6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补写论据与仿写句式的能力。

围绕“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这个中心句选择事实论据,形式是“名句+典范人物”。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等,都可以作为事实论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