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乐门老上海旧忆
【静安之路】传奇愚园路带你见证旧上海的风风雨雨

【静安之路】传奇愚园路——带你见证旧上海的风风雨雨愚园路很短,只有2700多米。
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与清军和英法联军作战,静安寺一带战火连天。
当时上海道台在静安寺北侧开辟了一条很短的军路,因路头有座叫“愚园”的园林而得名。
1911年租界当局继续筑路。
之后二三十年间,数以百计风格各异的高级花园、别墅、新里相继而起。
众多社会名流云集于此,八方风云涌动于此,演绎成为沪上一条不同凡响的传奇之路。
愚园路81号刘长胜故居麻将搭子原来是中共书记这座小楼原先在久光百货所在地,整座外墙是卵石墙面。
建筑为砖木结构,沿街三层楼房。
改建时平移200米,从愚园路11号移到了今天的愚园路81号。
1946年至1949年,中共上海局副书记刘长胜就居住在这里,小楼因而成为当年中共地下组织的秘密机关,上海局书记刘晓常到这里和刘长胜讨论开会。
刘长胜家在二楼,当时的地下党市委书记张承宗则住三楼。
每次,地下党在刘长胜家中联络,刘长胜的妻子和孩子都在屋外放哨,一发现动静,便将麻将搓得哗哗响。
时间一久,周围人都以为这位矮胖的老板爱搓麻将,虽然人来客往,却从未引起怀疑。
以至于上海解放后,报上刊出上海市委领导刘长胜的名字,邻居老太惊呼:“伊难道是阿拉格麻将搭子‘刘胖’?!”当时国民党军宪特方面的情报,几乎没有一次不提到刘长胜,把他列为黑名单上的首要分子。
1948年秋,国民党政府换发身份证,就是想搜捕地下党领导。
他们那里知道,刘长胜正安稳地在愚园路81号这幢小楼里搓麻将呢!愚园路218号百乐门潘汉年住处,与魔鬼打交道的人百乐门是旧上海著名的销金窟,全称“百乐门大饭店舞厅”。
1932年,商人顾联承投资七十万两白银,购静安寺地营建Paramount Hall,Paramount一词有“最高、至高”之意,1932年百乐门营建时即用此英文招牌,其原意是突出它的高档,并以其谐音取名“百乐门”,迎合民众心理。
1933年开张典礼上,时任市长的吴铁城亲自出席,张学良、徐志摩都是百乐门的常客;陈香梅与陈纳德的订婚仪式也在此举行,卓别林夫妇访问上海时也曾慕名而来。
风姿绰约的百乐门

风姿绰约的百乐门
应秀菊
【期刊名称】《上海档案》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近日,历时三年多完成修缮的上海百乐门,重新对外开放。
黑白拼经典大理石地坪、进口紫檀木拼花地板、爵士乐器、老式留声机、U型回马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摩登女性的旗袍和男士西装,以及随处可见的泛黄老照片,无一不勾起市民心中关于老上海的点滴回忆。
"远东第一乐府"坐落于上海静安区愚园路218号的百乐门始建于1932年,1933年12月14日正式开张。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应秀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
【相关文献】
1.百乐门旅店话旧
2.赵世崇从“百乐门”到“东方百老汇”——创造结合时尚与复古的“百乐门文化”
3.场景喜剧类综艺节目的叙事分析——以《今夜百乐门》为例
4.“百乐门”乐不起来了——安徽省阜阳市百乐门酒楼重大火灾事故纪实
5.百乐门上海老百乐门绝版爵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40,血染百乐门谜案

为红舞女的一般气质外 ( 即姿色 、 舞艺、
对“ 生 张熟 魏 ” 的 圆活应 对 ) ,还 具 有 若 干独特 的素养 。她人极聪慧 ,上 海方 ・ 言 和 日语之 外,还 能说 流利 的国语 和英
豪客 f 『 】 纷纷 趋 腑 呼,陈, h ’ : 丁应 酬 , 断转 , 大仃应 接 暇之势 零点 5 5分,
场 内适 歼绿 色霓虫 f 灯 ,正 当她与舞 客在
场边 交 淡时,从肯 乐仃 左侧 ,突然蹿 … t
一
舞 厅史里 ,它都 是景 著 、最震撼 的什 会 、政 治事件之一 =须知 此案 的来 龙去 脉 ,还 得从陈 曼丽的身世 淡起
舞技自不待言,其他如书法、游泳、溜
冰 、骑马 、骑 自 行车 ,甚至 开小汽 车等 , 无 不娴 熟 。而曼丽最大 的业 余 爱好 是唱
评剧 ,且尤擅 青衣 ,深得 精髓 ,她曾在
豪 爽,出手 阔绰,常常 L 叶 I 入 舞场 。与曼
丽相识 后 , 两人 “ 妾既有心,郎亦 有情 ” ,
时间竞 无人 过问 。无 奈之下,几天 以
后 又转 到维也 纳舞宫去 ,不 想这一转竞
转 来了红 运 ,她 很快 与 “ 朱玛 利 ” 、“ 徐 虹” 、“ 杨文英 ”并列 为 该舞 宫各有 下秋 的 四大美 人 ,时人有赞 : “ 其芳 态 丽影,
语 ,足以 应接 各方 舞 客 。她 又很 好 学 ,
同可以与 当世之 美人 鱼杨 秀琼 相抗衡 ” 。
维 也 纳 乃 属沪上一 流 舞厅,红 星 群 集 ,
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8)

最美古屋MOST BEAUTIFUL OLD BUILDINGS人生最好的旅行莫过于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也是英、法、美、日等列强的纷争之地。
他们曾经在这里依仗权势、巧取豪夺,编织着冒险家纸醉金迷的梦想,而作为财富与权势的体现,一幢幢造型、风格各异的建筑也应运而生了。
同时,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可以说几乎所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那些散落于这个城市大街小巷的老房子,无不记录着他们曾经有过的运筹帷幄、勾心斗角或生离死别······这是专门为视频而作的文章,苏杭爷带你跟着视频走进名人的故居,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品味历史和洋房独特的建筑风格,就像在读一本尘封的书,灰尘中都带有浓重的历史的气息,足以让人陶醉了……01百乐门舞厅- 地址:愚园路218号 -百乐门舞厅,是上海滩旧梦最耀眼的地标,它是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上海人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的缩影。
民国时期年的百乐门,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娱乐与放松。
同时也将世界上领先的、超凡的视觉、听觉盛宴带到了上海。
百乐门舞厅由民国设计建筑大师杨锡镠设计,号称“东方第一乐府”。
建筑共三层。
底层为厨房和店面。
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最大的舞池计500余平方米,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晃动的感觉。
大舞池周围有可以随意分割的小舞池,既可供人习舞,也可供人幽会;两层舞厅全部启用,可供千人同时跳舞,室内还装有冷暖空调,陈设豪华。
背景故事如今提起上海,很多人都会想起她的高楼大厦、想起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但上海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弥漫着老上海的气息,旗袍、爵士乐、还有似乎从七十年前传来的蹦擦擦旋律,黄包车、爵士乐、高衩旗袍,空气里弥漫着八九十年前老上海的气息,这里就是百乐门,一个有着九十多年历史,既怀旧又颇具现代风格的娱乐场所。
在1929年的时候,原开在戈登路(今江宁路)的兼营舞厅的“大华饭店”歇业,被誉为“贵族区”的上海西区,却没有一个与“贵族区”相适应的娱乐场,于是就有了这所舞厅的诞生。
海上旧梦百乐门

海上旧梦百乐门作者:宋路霞来源:《财富堂》2012年第04期远东第一乐府的诞生1933年岁尾,静安寺后门耸起了一栋摩登大厦——一栋四层钢筋混水泥建筑,很气派地矗立于愚园路极司非而路(现万航渡路)路口。
大楼的装饰非常新潮,八字开的大门用花岗岩砌成,门厅和楼梯以大理石铺就,楼顶一个圆柱状的梯形塔楼,层层亮着五颜六色的霓虹灯……这就是号称“远东第一乐府”的豪华舞厅——百乐门。
百乐门的中文全称为“百乐门大饭店舞厅”,英文名为PARAMOUNT,意思是“至高无上的”、“无以伦比的”。
百乐门的建筑风格、设计特色、内部设施和服务理念,的确有“至高无上”、“无以伦比”之处。
500平方米的大舞厅,可供百对舞伴同时起舞,在远东已属第一;还有个圆型的、玻璃地板的小舞厅,仅能容纳四五对舞伴,那是为情侣们准备的,亦是独一无二。
舞厅的场次分茶舞和餐舞,下午是茶舞,供应茶点和饮料;晚上是餐舞,供应西餐和西点。
百乐门的西餐是出名的,舞客们下了班不必去餐馆,可径直去舞厅吃饭、跳舞。
若是到了下半夜,舞伴们跳累了,推开舞池边一道小门,可径直走进旅馆入住。
这一招,令其他舞厅望尘莫及。
百乐门室内有1.8万只电灯,流光溢彩,彻夜通明;当然它不愁停电或供电不足,因为自备了应急设备和发电机。
楼顶那柱灯光塔楼,不仅有装饰作用,还能打出汽车号码,因为当时没有停车场,舞客的汽车都停在马路边上。
舞厅大班有背出舞客汽车号码的本事,眼看哪个人起身要走了,就把他的汽车号码打上去,司机远远望见,就自行把车子开到大门口……至于弹簧地板、美国乐队、“换气暖屋”(类似现在的空调)、东方第一大地毯、休息室、更衣室、衣帽间、吧台的服务等等,都是当时一流的。
百乐门开幕是在1933年12月14日。
那天傍晚,中外男女,前呼后拥,路为之塞,甚为轰动。
这也难怪,因为除了建筑的新颖夺目外,当时的上海市长吴铁城将携夫人大驾光临,并亲自为百乐门“开门”,这不能不算是一大新闻。
开幕式安排得独具匠心。
盘点老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盘点老上海的地标性建筑1、弄堂。
上海的弄堂因为晾衣架上遮天蔽日的衣服,好像总也不见阳光,加上上海本身潮湿的环境,让弄堂里更显阴冷。
七十二家客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斤斤计较。
北京的四合院到了上海就转变成了弄堂里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上海洋场风情的现代生活使庭院式的大家庭传统生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合适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文化。
上海恐怕是中国最开始现代的三口之家生活的城市。
中共一大的会址就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2、百乐门。
百乐门是上海三四十年代最洋气、最风光的地方,莺莺燕燕得好不快活。
“夜上海,夜上海------”曼妙的歌声勾人心魄。
阮玲玉、周璇、蝴蝶、赵丹------那些三四十年代红遍上海滩的大明星都是这里的座上宾。
这里也同样流传着许许多多为百姓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和血雨腥风。
3、上海大光明影院。
上海大光明影院是当年最时髦的地标之一。
1928年12月23日,京剧大师梅兰芳亲自为大光明影院剪彩开业。
4、王开照相馆。
王开照相馆将百年间的风云变幻都定格在了一张张照片中,南京路378号就是王开照相馆,这是上海最著名的老字号之一。
5、城隍庙。
去上海旅游,城隍庙去必去的地方之一。
如今它道教宫观的建筑风格,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都已被人淡忘,现在人们去城隍庙是为了吃地道的上海小吃。
那里有著名的南翔小笼包,每天慕名而来的旅客都排起长龙。
6、十里洋场。
十里洋场不是一条具体的街道而是就旧上海市区的统称。
旧时上海租界区域因为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
《同光梨园记略》:“沪北十里洋场,中外巨商,荟萃于此。
”“十里洋场”这四个字饱含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历史变迁之后,这四个字留下就只剩“洋”这个字了。
7、李鸿章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5年,李鸿章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上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中最闪亮的一笔。
它的建立,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完全采用机器生产的先河。
江南制造总局大部分建筑被保留,世博会期间将成为企业馆所在地。
上海滩风雨百乐门

68 l文史精华,2018.06.下
YUDIGUSHI 舆 地 故 事
热 闹地段 ,遂 得天时 地利 ,生 意一天 天火爆 起来 。不少豪 门望族 的子弟 ,还来此举 办结 婚典礼 。
舆 地 故 事 YUOIGUSH
圆 晒 凤 图 目 恳 阿
◎ 宋路 霞 孙 曜 东
2O世 纪 30年 代 的 百 乐 门标 识
地在历史上 的厉害 。 顾 联承是 巨富顾福 昌的孙 子。他 的父 亲
顾敬 斋子 承父业 ,在上 海和无锡 办丝 厂 ,是 上海 丝业界 的头 面人 物。他家 的源康 厂丝 , 还 在 1922年 美 国费 城 国际 博 览会 上获 得 甲 等 大奖。到 了顾 联承继 承家业 的时候 ,他主 张搞 多种经 营 ,不仅继 续办丝 厂 ,还涉 足房 地产业 、百货业 、珠宝 业和娱乐 业 。百 乐 门 就在他手里应运 而生 了 ,投资额 70万两 白银 。
真是 “无 巧不成 书” 。在百 乐 门血 案发 生 的前两个小 时 ,仙 乐斯舞厅里 也发生 了枪 击事 件 。据说 是重庆 方面 的地 下工作 人员 , 枪杀 了汪伪 “76号 ”的机要室 主任钱 某。汪 伪特 工总部 为了报复 重庆方 面 ,用 枪杀 陈曼 丽实 行 回击 ,他们认 为陈曼丽是重 庆派来 的 国民党地下工 作人 员。但 是还有 一种说法 , 说陈 曼丽从 日本来 ,与汪伪要员 过从甚密 , 重庆来 的人 以 “锄奸”为名 , “锄掉 ”了她 。 另有 一种说法 ,说 陈曼 丽的死与政 治无关 , 纯属情杀 。
老上海:我最难忘的,还是那“靡靡之音”

老上海:我最难忘的,还是那“靡靡之音”最近爱上了跟一些阿姨爷叔聊天。
虽然从他们口中说出的沪语,我听来着实面露难色,但是他们的言语中,却是最真的上海记忆,我爱听。
跟阿拉姆妈一样,相较于现在一些流行歌曲,他们总会把一些年轻时听过的老歌。
拿出来细品,歌里面,都是过去的故事。
上海,是名副其实的“爱乐之城”;上海老歌,是几代人心里的白月光。
古老的留声机转动着黑胶唱片,莺莺燕燕的调子,只想在这靡靡之音中蹉跎青春,在歌舞升平中虚度年华。
夜上海说起周旋,那可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金嗓子”。
最不难想到的,应该就是那一曲《夜上海》了。
夜上海,指民国时期上海的夜晚,因为早期的夜总会就是在上海形成,所以夜上海在民国时期非常著名。
对于我们这辈人来说,提起“夜上海”,脑子里一闪而过的,一定是大上海舞厅。
情深深雨濛濛里的大上海舞厅,听说原型是位于静安寺附近的百乐门舞厅,那是我对夜上海最初的记忆。
歌曲中独特的韵味,再配以当时的画面,加之那生动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总能让人想起那繁华的十里洋场。
天涯歌女天涯歌女,是1937年中国电影《马路天使》的主题歌之一,由贺绿汀作曲,田汉作词,是周璇的另一首比较有名的歌曲,周璇也以此曲红遍天下。
在电影中,周璇饰演一位在茶楼酒馆卖唱的歌女,个性天真无邪。
她终日随琴师出入茶楼、酒馆卖唱,过着不堪忍受的苦难生活。
相隔许久,再听周旋,哀怨的二胡,拉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上海的乱世;幽怨的扬琴,叹出这人生苦短、青春不再。
听完这曲,心里真似灌了毒药的蜜罐,个中滋味,实难形容。
夜来香《夜来香》,由黎锦光先生作词作曲,原为李香兰所唱,由于李香兰为日籍中日双语歌影双栖明星,在当时被认为是日本侵略者麻醉占领区国民的歌曲之一,故被归入“靡靡之音”。
但因曲调堪称优美,后来亦多有翻唱者,其中以邓丽君所唱较为有名。
同时,此歌也被认为是中国流行歌曲的代表作,在全世界先后有80多种版本面世。
虽说李香兰离我生活的年代较远,我对她了解也不够深刻,但从她的歌曲中,能看到她对中国许多文化的渗透很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上海的百乐门舞厅是在法租界吗不是。
公共租界。
从30年代末期到40年代末期,上海最有名的舞厅仙乐斯、百乐门、新仙林和大都会这四家,都集中在原来公共租界的地面上百乐门:历史传奇1933年--百乐门大舞厅正式开业,它外观华丽,内部富丽堂皇,灯光优美璀璨,再加上一流的爵士乐队和红舞女,成为当时上流社会争奇斗艳,社交应酬的首选,也因此吸引了无数的社会名流。
上海著名的综合性娱乐场。
全称"百乐门大饭店舞厅"。
1929年,原开在戈登路(今江宁路)的兼营舞厅的"大华饭店"歇业,被誉为"贵族区"的上海西区,没有一个与"贵族区"相适应的娱乐场,1932年,中国商人顾联承投资七十万两白银,购静安寺地营建Paramount Hall,并以谐音取名"百乐门",外观采用美国近代前卫的ArtDeco建筑风格,是当时30年代的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筑设计的新潮。
红遍全上海。
该娱乐场由杨锡缪建筑师设计,号称"东方第一乐府"。
建筑共三层。
低层为厨房和店面。
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里面的设计极其现代,有大量的镍、水晶和白色木头布置,白色的大理石旋转楼梯通向大舞厅,最大的舞池计500余平方米,舞池地板用汽车钢板支托,跳舞时会产生晃动的感觉,大舞池周围有可以随意分割的小舞池,既可供人习舞,也可供人幽会,尤其是阳台上一个由玻璃地板做成的透明舞池,下方有脚灯,让人感觉好像在鸡蛋上跳舞,当两层舞厅全部启用时,可供千人同时跳舞,室内还装有冷暖空调,陈设豪华。
三楼为旅馆,顶层装有一个巨大的圆筒形玻璃钢塔,当舞客准备离场时,可以有服务生在塔上打出客人的汽车牌号或其它代号,车夫可以从远处看到,而将汽车开到舞厅门口。
该娱乐场建成后,一度租给某法国人经营。
由于出租合同规定,"百乐门"老板根据客人人数抽成,这位法国人即规定舞客一律自带舞伴,而收费极为昂贵,这使"百乐门"蒙受极大的损失,不久,"百乐门"辞退该法国人,重新易人经营,并向社会招聘舞女。
当时,舞女的月收入达三千至六千元,是普通职员的十倍以上。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一位叫陈曼丽的舞女,因拒绝为日本人伴舞,被日本派人抢杀在舞厅内。
1954年,由于"百乐门"亏空严重,而由政府有关部门接管。
原舞厅主建筑该为红都戏院,其它附属建筑则改建为商场。
后该为红都电影院。
1990年6月11日,影院大门口的雨棚因年久失修倒塌,压死行人一名,曾被责令停止营业,进行大修。
传奇的百乐门大舞厅因为白先勇的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而不朽-----里面的主角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上海舞女,发现他自己是在台北的一家低级舞厅里:"好个没见过世面的赤佬,左一个夜巴黎、右一个夜巴黎,说起来不好听,百乐门里那间厕所只怕比夜巴黎的舞池还宽敞些呢!" ----见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台北风云时代出版公司,1989 年11月。
从30年代末期到40年代末期,上海最有名的舞厅仙乐斯、百乐门、新仙林和大都会这四家,都集中在原来公共租界的地面上。
对一家舞厅来说,能否挨得进高档次,门口的气派和内部装修及侍应的态度等方面固然要紧,但更重要的是要看聘用的是什么样的乐队。
把演奏的乐队比做为这家舞厅的"灵魂",是并不为过的。
半世纪前,上海高档舞厅和夜总会中的乐队,都聘用菲律宾人,中挡舞厅也大多雇用菲人乐队,只有那些花不起钱的小舞厅才雇用华人乐手。
我曾到其中一家名叫"伟达"的小舞厅去摆过"拆字摊",那里四名乐手所奏出的乐曲实在不忍卒闻,真是像在商店门口前大拍卖招揽顾客那样。
百乐门舞厅在静安寺愚园路和万航渡路(原名梵皇渡路)转角处,是一幢外观堂皇,内部华丽的建筑。
里面的舞场共有两层,二楼是大舞场,三楼则是个有着个玻璃面舞池的小舞场。
日伪时期,静安寺在"沪西歹土"之内,因此常有许多汉奸到那里去跳舞作乐,于是便屡次字那里发生刺杀汉奸的事件。
每当发生这类事件,日本宪兵队的76号的汪伪特务便大举行动,封锁周围道路搜捕刺客。
当时我家便住在百乐门西面不远的愚园路上,每逢封锁戒严,便能猜到准又是百乐门里出事了。
在文学作品中,百乐门似乎比仙乐斯、新仙林等同业出名得多。
仅我所看到的,就有好几部小说将这地方作为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景,其中也包括我那本描述"沪西歹土"的长篇《作夜风雨》。
根据吕铮所著畅销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改编拍摄的故事影片《保密局枪声》中,也有不少是百乐门舞厅的场景。
百乐门停业后改为红都剧场,眼下其中的一部分又重建舞厅,仍用原来的名称,因此现在是剧场与舞厅同时并存。
前年,我在香港的《星岛日报》上看到以全版报道伤号百乐门舞厅和在其中演奏的那支老年爵士乐队,里面有个我熟悉的名字,是乐队中一位姓彭的歌手,是我在中西女中第一附小和东吴大学附中是的同学,他是清末大官僚、交通大学创办人盛宣怀的外孙。
《星岛日报》是香港一份历史悠久的大报,肯用整版彩版报道百乐门舞厅的情况,看来还是沾了那块"老牌子"的光。
那时那几家大舞厅中的菲人乐队的演奏技术都是很娴熟的、快、慢华尔兹(快、慢三步)、勃鲁斯(四步舞)、伦巴、吉特巴(又称"水手舞")、探戈、桑巴、恰恰、曼蒲………..甚至连进行曲(match)全都会奏。
这些乐队很能紧跟"潮流",国外流行出一首什么样的乐曲,不多几天就能搬进上海的舞厅里演奏了。
当然,与之相应的是在那些舞厅里的舞女也必须会跳所有那些舞曲,否则是无法为舞客伴舞的。
2002年--著名台商赵世崇先生投资2500万人民币,对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百乐门进行了恢复性改建,恢复百乐门的卓越风姿并在软硬件设备精益求精,让21世纪的百乐门成为无可替代的“东方百老汇”。
黄包车是十九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人力载客工具。
1873年6月由法国人米拉从日本引进,故又称东洋车。
次年三月法公董局发给米拉法租界第一号人力车营业执照 ,人力车因乘坐舒适, 车资也比较低廉, 逐渐取代小车、马车、成为近代上海最流行的人力载客工具,30年月日代最高峰时达3万1千余辆。
人力车先后有过几次变迁,1913 年规定需涂以桐油或黄漆,故又称为黄包车。
早期为双座 ,1879 年停发双座执照,遂改为单座 ,其车辆初为木质,1892起采用纲丝轮代替木轮,但未能推广。
以后几度对轮胎进行改进,至1911年,橡胶气胎黄包车逐渐开始流行,20年代初,气胎黄包车已普及全市,为黄包车的继续盛行增添了有利条件。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三轮车取代黄包车,黄包车市场逐渐萎缩,型1949年已基本被淘汰。
旗袍,旗人所穿之袍也。
最早是满族男女老少共穿的衣服,到了20年代中期在上海流行开来,刚开始时袍身宽松、袖口宽大、袍身到脚面、四周做滚边,后来经过改良,到了30年代初期,旗袍的下摆逐渐收敛,由斜线变为直线,腰身及袖口相应缩小,长度缩短至小腿,到了中期时更将整件旗袍紧紧裹着身体, 使女子穿着起来更隆胸丰臀,充分显示出女性的曲线美,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完全符合时髦女子不断追逐美丽的心理,而且便于与任何服饰搭配,再加上用料节省、作工简便,且适合各种季节穿着,使得旗袍成为中国妇女的经典服装,其影响力甚至带动流行时装市场,蔚为时尚。
回马廊的设计是30年代的百乐门中十分受欢迎的设计,而来自台湾的设计师盛阳忠先生在二年前改造百乐门时,仍决定要维持二楼舞池两旁的回马廊,让当时的格调布局原貌重现,并其建筑风格完全恢复为1930年前的Art Deco,突出华丽、繁荣,并加入巴洛克的浪漫和繁复,把百乐门变成了现代人想象中的30年代建筑。
它装饰成熟,略带复古,以金色和米色作为内部风格的主色调,给人典雅华贵的视觉感受。
改建后的百乐门内,大量使用了玻璃,而且在吊顶时,大胆采用雕花玻璃钢来展示其华丽宏伟的气势,并搭配整个回马廊的设计,期许将时尚与现代融会于整个建筑之中。
1947年-----吉米金乐队在 "百乐门" 演奏爵士乐及夏威夷音乐一炮而红,时间声名鹊起,成为当年第一支进入高级舞厅的华人爵士乐队。
此时的百乐门已是当年最负盛名的豪华舞厅,成为当时上海 "十里洋场,万千气象"的代名词。
现在的六人乐队则是由上海歌星俱乐部训练培养,在在都是国内爵士乐队之高手,音符在指间滑过可说是完全带动了舞者的情绪,让舞蹈的意境更为升华。
百乐门大舞厅的歌手是上海市歌星俱乐部精选出的老歌专业歌星,舞蹈老师则是上海市交谊舞协会中的菁英,其中更不乏国家级选手,所以当每晚音乐响起时,在歌手及舞师的带动下使人感受到百乐门带来的全新活力和轻松随意,老上海舞曲和乐队演奏乐爵士乐并有持有专业证照的歌手演唱的及富有怀旧风格的中英文老歌,一流的舒适环境和殷切备至的服务,融合了现场爵士乐队的现场演奏,百乐门大舞厅可说是所有爱舞者的天堂。
老上海旧忆:百乐门上海的舞步上世纪30年代的百乐门外景。
著名的“弹簧地板”是百乐门得以成名的法宝之一。
很难想象,在有“十里洋场”之称的昔日上海,一旦缺少了霓虹灯闪烁、交谊舞蹁跹、爵士乐鼓荡,以及空气中弥散着各种暧昧香味的一家家舞厅,上海是否会失却春风荡漾的亮色?且看:“印度手鼓的节拍,爵士乐队的音乐,曳步而舞,身体摇摆——那就是欢乐,就是生活。
”上个世纪30年代,某家外国杂志这样介绍夜上海百乐门舞厅里的情景,这是当时摩登上海给全世界的最深印象之一。
百乐门之于上海人,无异于一个玫瑰般的梦。
那时的百乐门舞厅,形成了风靡整整一代人的“百乐门舞风”。
百乐门,绽现了上海都市风情中浪漫奢靡的一个侧面。
这是一座三层楼的西式建筑,设计独特,陈设豪奢。
街头巷尾的人们纷纷议论,说这个场地是一位富商投资70万两白银所造。
出钱买地造楼的是一个名叫顾联承的商人,他是经过多方考量才定下了这一投资方案。
自从1929年戈登路(今江宁路)的“大华饭店”歇业后,在被誉为“贵族区”的上海城西,再没有一个高档、配套的娱乐场所。
顾联承独具慧眼,斥巨资购下这块毗邻静安寺的地块,聘请了颇有名气的建筑师杨锡谬设计,然后由陆根记营造厂承建。
顾联承的营造理念是Paramount Hall(最高的、最卓越的建筑),并取其谐音命名曰:百乐门。
这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底层为厨房和店面,二层为舞池和宴会厅,最大的舞池约有500余平方米,三楼为旅馆。
它的楼顶设计为逐级上升的梯形结构,周围装饰有霓虹灯,左右两翼又置有通贯上下的灯柱,每当夜幕降临,繁星闪烁,人在远处,也一眼可看到百乐门钢塔顶上熠熠闪亮的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