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曲艺
沪剧经典赏析

沪剧经典赏析一、沪剧的起源沪剧戏曲剧种。
流行于上海和江、浙部分地区。
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
抗日战争后定名为沪剧。
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
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
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
二、沪剧的历史沿革沪剧属江、浙、长江三角洲吴语地区滩簧系统。
兴起于上海。
因上海简称沪,故名沪剧。
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
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沪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
它起源于江南一带农村中的“小山歌”。
这些“小山歌”受到弹词等其他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不同的滩簧(有的地方称花鼓戏),如苏滩(苏州)、杭州(杭州)、甬滩(宁波)、锡滩(无锡)等。
自上海开辟为商埠后,各地滩簧相继进入上海演出;上海的本地滩簧,为了与其他滩簧有所区别,便称为“本滩”,也叫“申滩”,即沪剧的前身。
三、沪剧的艺术特色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沪剧,富有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音乐比较柔和、优美。
主要曲调有〔长腔长板〕、〔赋子板〕、〔三角板〕等,委婉动听,带有江南的水乡情调,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沪剧拥有众多的著名老演员,如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石筱英、王盘声、杨飞飞、汪秀英、王雅琴等,深为广大观众所欢迎。
四、上海沪剧经典剧目介绍1、大雷雨剧情简介:20世纪20年代江南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守寡的马老太,含辛茹苦把儿子惠卿、女儿惠敏抚养长大,并娶了媳妇刘若兰;马老太忧虑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尤其对女儿受新思想影响而有反抗情绪,更感苦恼。
惠卿生性懦弱,他既爱妻子又孝顺母亲。
一日,马老太看到若兰表弟梁世英前来探望,认为是败坏马家门风,又听了内侄应金耕的谗言,竟把若兰逐回娘家。
上海市级第六批非遗名录

上海市级第六批非遗名录第六批非遗名录中的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是我们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它们代表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以下是其中一些非遗项目的介绍。
一、上海豫剧上海豫剧是上海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
豫剧的表演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唱腔。
上海豫剧通常讲述历史故事和传统的战争、爱情和家庭纠葛等主题。
演员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情感表达,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上海剪纸上海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它以其精致的剪纸技艺而闻名。
上海剪纸通常使用剪刀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如花朵、动物和人物等。
这些剪纸作品既可以作为装饰品,也可以用于庆祝节日和传统婚礼等场合。
上海剪纸的技艺要求艺人有出色的手工技巧和创造力,他们通过剪纸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出来。
三、上海刺绣上海刺绣是一种古老而精美的传统工艺品。
它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闻名。
上海刺绣通常使用丝线和针来刺绣各种花卉、动物和人物等图案。
刺绣师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和细腻的触觉,以将图案刺绣得栩栩如生。
上海刺绣作品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品,还可以用于服装和家居用品等领域。
四、上海木版年画上海木版年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图案和色彩而闻名。
上海木版年画通常由木版印刷而成,每一幅年画都需要经过多个工序。
木版年画通常以传统的节日和民俗文化为题材,如春节和婚礼等。
这些年画作品不仅具有装饰性,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以上是上海市级第六批非遗名录中的一些项目的介绍。
这些非遗项目代表了上海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它们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播上海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传承好这些非遗项目,让它们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光发热。
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

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随着近年来文化多元化的推进,人们更加注重文化多样性的表达与传承。
而作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早已在百年前拥有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多元性。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一个汇聚了各种文化元素的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文化吸收了来自各地的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时期上海文化的多元性与变革。
一、粤曲艺术的繁荣在民国时期,上海粤曲艺术非常繁荣。
粤曲是粤剧的一种形式,兴起于19世纪中期的广东地区。
自20世纪初期到上世纪40年代,上海曲艺市场持续增长,粤曲成为上海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当时的上海,从剧本创作到表演艺术形式,都吸收了大量的本地文化特色。
比如,上海的妇女地位及上海城市文化都被纳入表演中,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上海人形象。
因此,粤曲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表现当时社会和文化历史的一种载体。
二、上海的时尚文化在民国时期,上海的时尚文化影响了整个东亚,从服装到发型,都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上海的时尚文化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元素,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从上海的街头到电影院,人们都追求着时尚的生活方式。
比如,旗袍就是上海时尚文化的代表之一,兼具中西风格,表达着女性的优美和包容。
而在上海的社交圈子里,时尚文化也成为了展示个人品味和身份的方式。
三、上海的廊桥文化廊桥是上海的一个特色景观,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上海的廊桥更是成为上海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会在廊桥上做各种事情,比如休闲、聊天、观看表演等。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上海的社交文化也随之形成,人们从各个社会层面互相结识,交流着各自的文化、思想和经验。
这种多元性的交流方式在当时的上海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成为一种缓解社会压力、释放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
四、上海的民间艺术上海的民间艺术多样性也是当时上海文化的特点之一。
比如,剪纸、泥塑、苏绣等,这些民间艺术表现出上海文化中不同的方面和特色。
上海沪剧名家名段欣赏

上海沪剧名家名段欣赏上海沪剧是中国曲艺形式之一,源于民间唱腔,在城市演艺市场逐渐形成了规范的艺术形式。
上海沪剧在唱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广受观众欢迎。
在上海沪剧中,有许多名家和名段,他们的表演风格、唱腔特点、情感表现等都有独特之处,对于欣赏和了解上海沪剧都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著名的上海沪剧名家和名段,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一、上海沪剧名家1. 梅兰芳梅兰芳是上海沪剧、京剧等多种曲艺形式的杰出表演艺术家,被誉为“梅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演唱风格清脆、高亢、明快,尤以唱腔中的“紫锦袍”、“金锁记”等著名。
2. 程砚秋程砚秋是上海沪剧界的巨匠,他的唱腔优美、洒脱、深入人心。
其中以《插科打诨》、《借尸还魂》、《帝女花》等著名。
3. 洪深洪深是上海沪剧的代表人物,他的表演风格深邃、内敛、含蓄。
他的代表作有《宝莲灯》、《狄青》、《荣华富贵》等。
4. 马连良马连良是上海沪剧及京剧等多种曲艺形式的杰出表演艺术家。
他的演唱风格高亢、磅礴、有含蓄的韵味。
他的代表作有《春闺梦》、《投笔从戎》、《霸王别姬》等。
5. 张庆良张庆良是上海沪剧界的传奇人物,被誉为“沪剧一哥”。
他是唐满鑫的弟子,继承了唐氏女角精髓,演唱风格清丽、高亢、明快。
他的代表作有《十八相送》、《海瑞罢官》、《西施》等。
二、上海沪剧名段1. 《小二黑结婚》《小二黑结婚》是上海沪剧的经典名段之一,讲述了小二黑在结婚前与父母亲的感情纠葛。
唱腔音调优美婉转,富有感染力。
代表演员有程砚秋、洪深等。
2. 《秦香莲》《秦香莲》是上海沪剧的代表作,是一部民间传说题材的剧目。
唱腔曲调优美、抒情,富有感染力。
代表演员有梅兰芳、程砚秋等。
3.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上海沪剧的经典名段之一。
唱腔音乐优美流畅,情感表现深刻动人。
代表演员有马鸣涛、王文娟等。
4. 《桃花扇》《桃花扇》是上海沪剧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作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传承和演绎于民间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智慧以及生活方式。
以下是一些在上海地区广泛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上海滩文化:上海滩文化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象征之一。
它蕴含了上海百年历史的沧桑变迁,展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风土人情。
上海滩文化体现在建筑风格、饮食文化、本土戏曲、上海方言等方面,是上海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上海传统戏曲: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戏曲传承地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戏曲风格。
其中以昆曲、评弹、沪剧为代表,它们在上海地区历史悠久、深受民众喜爱,承载着许多上海人的情感和记忆。
3.上海剪纸艺术:剪纸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艺,上海的剪纸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图案。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被广泛用于节庆、婚嫁等庆典活动中,体现了上海人民的生活美学。
4.上海豫园庙会:豫园庙会是上海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举办时间通常在农历春节期间。
庙会上有各种游乐设施、表演节目、传统美食等,吸引着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体验传统的喜庆氛围。
5.上海民间音乐:上海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如梆子、弄堂小调等,它们反映了上海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上海地区传统音乐的代表。
6.上海传统手工艺:上海拥有众多传统手工艺项目,如刺绣、扎染、金属工艺等,这些手工艺技艺代代相传,展现了上海人民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着上海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保护。
在现代社会,不断有新的措施和项目被纳入保护范畴,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得到传承和弘扬,成为丰富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沪剧上海谣曲谱

沪剧上海谣曲谱:上海历史文化的缩影
沪剧是上海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深深地扎根于上海土地,融汇了上海地区当地文化和历史元素,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文艺表现形式之一。
而上海谣曲则是沪剧中的一种,是以上海方言为基础,融合了上海地区的文化、民俗和历史风貌的戏曲表演。
沪剧上海谣曲谱包含了上海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在演出艺术中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良,使其充满生命力。
浓郁的上海文化元素和独特的上海方言,构成了沪剧上海谣曲谱与其它戏曲形式的区别。
沪剧上海谣曲谱中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力求表现人性中的真善美,以及良知的坚守和人生的奋斗,通过不断的表演和艺术更新,使得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挥。
沪剧上海谣曲谱的舞美设备也是一大特点,由于多数沪剧演出场地非常狭小,因此很少使用大型的肢体动作,但是通过色彩的施展,使得表演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上海谣曲中的歌曲演唱也是一大特色,通常采用上海方言演唱,具有清新自然的音调和朗朗上口的唱词,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
沪剧上海谣曲谱作为上海地区最具历史深度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之一,未来将继续为更广大的观众群体所喜闻乐见。
随着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沪剧上海谣曲谱必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蓬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沪剧简介介绍

沪剧的创新和发展
剧本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沪剧剧本也在不断创新,新编剧目更加注重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和人物 形象,同时也保留了传统剧目的经典元素。
表演创新
在表演方面,沪剧演员不断探索新的表演方式和技巧,将现代舞、话剧等艺术元素融入 到沪剧表演中,使沪剧的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音乐创新
在音乐方面,沪剧音乐也在不断创新,通过引入新的音乐元素和曲调,使沪剧的音乐更 加富有现代感和感染力。
艺术欣赏价值
沪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展现了上海地方戏曲的魅力。游 客可以在欣赏沪剧的过程中,领略到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和表演技巧。
03
旅游体验价值
将沪剧与旅游相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剧表演,深入了解上海的文化和历
史。
沪剧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有重要意义。
弘扬上海优秀传统文化
02
沪剧是上海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传承和弘扬沪剧,
有助于弘扬上海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03
沪剧作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精
神文化生活具有积极作用。
06
沪剧的旅游价值
沪剧的文化旅游价值
01 02
文化传承价值
沪剧作为上海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欣赏沪剧 表演,游客可以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地方戏曲艺术的发 展历程。
沪剧的传承方式
口传心授
沪剧的传统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 方式,由师傅向徒弟传授唱腔、表演技巧和 剧本内容。
家族传承
在沪剧世家,家族成员之间的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种方式,家族中的长辈会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 授给下一代。
剧团传承
沪剧剧团也是传承沪剧的重要场所,剧团中 的演员和师傅会共同传承沪剧的表演艺术。
上海的非遗项目

上海的非遗项目上海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大都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
在上海,有许多非遗项目,它们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人文记忆,展示着上海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上海非遗项目。
首先,我们来谈谈上海的戏曲文化。
上海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分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充满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在上海,有几个非常著名的地方戏曲,比如苏州评弹、黄梅戏和昆剧等。
这些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
这些戏曲的演出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上海人民文化交流和娱乐的一种方式。
其次,上海的文化街区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非遗项目。
老城厢和田子坊是上海最受欢迎的文化街区之一,这些街区保存着上海传统的建筑风格和街道布局,展示了上海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区精神。
在这些文化街区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许多非遗项目的展示和表演,比如中国画、剪纸、书法、民间剪绣等等。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仅是具有观赏价值,更是对上海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除此之外,上海还有许多其他的非遗项目,比如上海的非遗美食。
上海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有着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著名的上海菜包括小笼包、红烧狮子头、清炖鲜肉粽等等,这些美食代表了上海人民对于食物的热爱和烹饪技艺的精湛。
此外,上海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非遗项目,如上海刺绣、上海纸扎、上海丝绸等等。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仅体现了上海人民的手工艺技能,更代表了上海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总的来说,上海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代表了上海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展现了上海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对于维护上海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为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脚戏
追根溯源
从小热昏、文明戏到独脚戏
• 20世纪初,在上海老城隍庙一带出现了一种叫“小热昏”的民间艺术。演 唱者一个人站在板凳上,旁边竹子支架上放着一只装着梨膏糖的木箱。艺 人敲小锣和竹板进行演唱,并以此来兜售止咳梨膏糖。内容大多是滑稽的 小段或新闻和故事,时常讥刺时弊,讽喻世道,倒也幽默泼辣。为免“祸 从口出”,自称为“小热昏” 。 20世纪一十年代文明戏在上海流行,文明戏中有不少滑稽片断。独脚戏就 是在文明戏、民间街头演出的小热昏以及唱新闻、隔壁戏、苏滩等说唱形 式的影响、孕育、融合下逐渐形成的。 独脚戏的形成与王无能有直接关系。王无能(1893-1933)原名念祖,江苏 苏州人,初为上海笑舞台文明戏丑角演员,擅长“马夹滑稽”。1920年前 后,有一次他应邀去演堂会,单独一人进行滑稽表演,大受欢迎,此后经 常作类似的演出。因为一人起多种角色,故而取名独脚戏。后来他邀表演 古彩戏法的钱无量做下手,两人搭档表演,但仍旧称为独脚戏。 随王无能之后,又有江笑笑、鲍乐乐以及刘春山、盛呆呆等相继而出,他 们的演唱形式大同小异,独脚戏这一独具特色的曲艺形式已告形成。
伴奏
• 独脚戏的音乐伴奏在发展中有个由简到繁的过程。
• 脚戏形成初期,大多由上下手互相以口技或敲击木鱼、三巧板作伴奏,少数 由下手操二胡伴奏。
• •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都由唱者自击木鱼或三巧板,搭档操二胡伴奏,也出现 过用“梵华铃”(小提琴)伴奏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进入电台直至建国初期,则采用由二胡、琵琶、扬琴 组成的民乐小乐队,少数在台演唱时有钢琴伴奏的。 1949年后,伴奏发展成二胡、扬琴、琵琶、三弦、阮、中胡、笛、笙、鼓板、 大胡(后用大提琴)组成的小型乐队,演出时,有将乐队置于舞台右侧的, 也有将乐队置于辅台或台下的,与戏曲乐队同。
•
•
•
独脚戏、踱觉戏、搭棚戏和滑稽三大家
• 20年代,独脚戏有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鼎足而立,人称滑稽三大家。他 们各具特色,各擅胜场。
• 王无能出道最早,资格最老,艺术最精,影响最大,同行尊他为滑稽鼻祖, 故称为“老牌滑稽”。他上场装扮很特别,穿一件用裙子布料做的纱马褂, 镂空、无领,四周缀以银鼠图案。他的代表作有《各地堂倌》、《哭妙根笃 爷》、《宁波空城计》等。 • 江笑笑(1901-1946),浙江杭州人,初为文明戏演员。他擅长说唱各种滑稽 故事和小调,方言极佳,以说见长,善放噱头,表演中常带傻、憨表情,俗 称“呆派”。他曾自称为“踱觉戏”。他非常注意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 经常触及时弊,故有“社会滑稽”之称。他与鲍乐乐长期合作,代表作有 《清和桥》、《水果笑话》、《火烧豆腐店》等。 • 刘春山(1902-1942),上海宝山人。年幼时在上海城隍庙梨膏糖店做学徒, 后来摆过馄饨摊,唱过浦东说书。1928年“下海”,与盛呆呆搭档,以“搭 棚戏”为号召。他以唱见长,以快口著称,并善于即兴表演,经常根据报纸 新闻迅速编成段子演唱,故被称为“潮流滑稽”。代表作有《一百零八将》、 《游码头》等。
独脚戏风靡申城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独脚戏进入了兴盛时期。
• 抗战爆发后,上海成为孤岛,出现畸形繁荣局面,为独脚戏的兴盛提供了物 质条件。另外,演出场地有了改善与扩大,大世界、新世界、永安公司天韵 楼等大型游乐场专门辟有曲艺场子,演出评弹、独脚戏等。当时,上海民间 电台又纷纷兴起,达五十多家之多,电台播送独脚戏节目数量很大,有的全 天专播独脚戏。此外还有咖啡馆、舞厅、酒楼及各类堂会的演出。 • 由于独脚戏演出市场十分红火,吸引了各方人士参与到这一行业中来,队伍 有了很大的扩充。一个方面是原来从事文明戏、戏曲等工作人员转到滑稽这 一行来。30年代,他们把趣剧浓缩为独脚戏演出,如《阿福上生意》等。独 脚戏还吸引了许多年轻的爱好者,他们从迷恋到下海,成为独脚戏的生力军, 他们年轻,有闯劲,除了演出独脚戏原曲目外,往往有所创造。那时,上海 独脚戏发展到100多档。
பைடு நூலகம்
下一页
返回
《新老法结婚》
返回
《找保姆》
独脚戏不能"孤独"退场
• 独脚戏是上海地区特有的一种滑稽戏形式,但随着上海的 日益国际化,上海独脚戏的生存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狭小。 如何保护与传承独脚戏成了不少老上海人关心的问题。 • 上海曲协主席、滑稽艺术家王汝刚说:“我理解的‘传承 人’并不是只有一个人,我个人认为,要以一个人的力量 拯救一门艺术是不够的,因此,他必须要和一个集体的力 量相结合。打个比方,艺术就像一条河,河里如果只有一 条鱼,这个艺术不会繁荣;而如果有很多鱼,这样传承的 效果岂不是更好?”
名家风范
代表剧目
传统曲目:《哭妙根笃爷》(王无能代表作) 《火烧豆腐店》(江笑笑、鲍乐乐代表作) 《一百零八将》(刘春山代表作) 《七十二家房客》 《新老法结婚》 现代剧:《满园春色》 《满意不满意》 《出色的答案》 改编曲目:《找保姆》 《普通话与方言》 《啥人嫁拨伊》 《三毛学生意》
《性命交关》
• 这一时期除了对20年代初创的一些曲目不断进行加工,另一方面是根据现实 生活创作的新曲目层出不穷。如袁一灵的《金陵塔》以唱为主,朱翔飞表演 的《滑稽投军别窑》。而朱翔飞编演的《七十二家房客》反映了三四十年代 都市下层人物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艰难情景。
多彩的表演形式
• • • •
说,包括叙述故事、角色对白、饶口令等。 学,指学说各地方言。 做,指虚拟性表演,包括脸部表情,手势、动作等。 唱,指学唱各种南腔北调。
鲜明的艺术特点
•
强烈的喜剧色彩和娱乐性
•
• •
巧妙的语言艺术
广采杂糅,一人多角,跳进跳出,表现形式灵活 南腔北调兼容并包,有很大的容涵力和很强的可塑性
曲调
• • • • • 叙事类:《梨膏糖调》、《四季调》、《无锡景调》、《五音联弹》、《大陆板》 等。 用于欢快、热闹场面:《莲花落调》、《打斋饭》、《节节高》、《马灯调》、 《杨柳青》等。 用于争论的:《银绞丝》、《手扶栏杆调、《花鼓调》、《来富山歌》等。 用于悲伤情绪的:《烟花女子告阴状》、《小孤孀》、《苏武牧羊》、《五更相 思》等。 建国后,还有一些创作的曲调成为独脚戏常用曲调,如《仿鼓调》、《快乐曲》、 《全工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