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的上海,介绍老上海
民国早期(1912-1926)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

民国早期(1912-1926)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民国初年(1912-1926),上海滩班社成为沪剧的主要表演形式。
这一时期,滩班社在上海的剧场中崛起,成为了盛行一时的演艺形式。
滩班社在沪剧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崛起不仅推动了沪剧的发展,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滩班社最初是由一些独立的商贩和艺人组织成的演出团体,他们以在黄浦江滩贩卖商品为生,偶尔在街头表演一些杂耍杂戏,渐渐发展成集戏曲唱、说、打、弹、念、笑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小型团体。
滩班社的演员数量一般在20至40人左右,其中既有唱功出众的梅花扮、青衣,也有擅长演技的小生、旦角,还有担任丑角的丑角和一些临时表演的临时工。
他们通常通过租借一些简陋的戏院或者无顶的露天舞台进行演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服饰和道具简陋,但是却并不影响他们极高的演技和唱功。
滩班社的崛起得益于民国初年上海经济的繁荣。
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有着极其发达的商业和工业。
上海也是全国最重要的戏曲表演、演出和市场。
滩班社从商业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上海的大大小小的戏院众多,市场需求旺盛,所以滩班社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尤其是在一些小型的戏院、露天舞台和娱乐场所,滩班社成为了主要的表演形式。
滩班社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精彩纷呈,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
他们的剧目既有历史剧、传奇剧,也有喜剧、说唱和滑稽戏。
滩班社演员们的表演形式也非常丰富,舞台技艺和表演手段非常灵活多变。
他们唱腔婉转动听,动作姿态夸张夺目,演出技巧娴熟老练。
这使得滩班社的演出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滩班社更是成为了当时上海城中的主要文化消遣。
由于滩班社的发展,沪剧在民国初年也经历了一次焕发的时期。
滩班社的崛起为沪剧的舞台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滩班社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技巧都对沪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滩班社的演员在技艺上健全了沪剧的表演技巧,丰富了沪剧的表演形式,推动了沪剧的时代发展。
滩班社的演员们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精髓,同时吸收了现代文化和时尚元素,从而使沪剧在这一时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名词解释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名词解释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时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上海滩的黄金时代。
在这段时间里,上海成为了中国最繁荣、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以下是一些20世纪30年代上海常见名词的解释:
1. 上海滩,这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代名词,指的是上海的外滩地区,也是当时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和娱乐区域。
上海滩是当时国际租界的一部分,聚集了大量的外国侨民和各国商人,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化风情。
2. 国际租界,国际租界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中国沿海城市建立的外国租界,上海也有国际租界。
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租界成为了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各国政府和商人的活动地点。
3. 老上海,老上海是指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上海,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上海的独特历史文化和生活风貌。
老上海有着浓厚的外来文化氛围,融合了中西方文化,也是上海滩黄金时代的代名词。
4. 外滩,外滩是上海黄浦江畔的一片地区,也是上海滩的一部分。
外滩以其独特的欧式建筑和浪漫的滨江风光而闻名,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5. 百乐门,百乐门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著名的娱乐场所,是当时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夜总会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名流和富豪前来消遣娱乐。
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化氛围对当时的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故事
老上海是指上海市的历史时期,一般泛指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主要指1910年代至1940年代间的上海。
这个时期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于此。
老上海的故事众多,代表了这个时期的繁华、浪漫和传奇。
以下是一些老上海的故事:
1. 外滩风华:外滩是老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曾是许多国际租界银行和洋行的所在地。
在外滩,大量欧洲建筑和餐厅林立,成为当时上海最富有和繁华的地区。
许多故事发生在外滩,其中包括许多商人的传奇和文化名人的足迹。
2. 滩头堡的战争:滩头堡是老上海的一处军事防御工事,是上海租界时期的法国人为了保护租界而修建的。
在抗日战争期间,滩头堡成为了中国抵抗日军的据点,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和中国军民与法国租界居民的合作与抗争。
3. 大世界的风流:大世界是老上海最著名的娱乐场所之一,也是中国最早一批综合娱乐场所之一。
在大世界,演出了许多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和乐团,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欣赏。
大世界也是当时上海社交场所的代表,各种社交活动和派对在此举行,成为上海独特的社交文化风尚。
4. 旧式弄堂生活:弄堂是老上海特有的居住形式,是窄长的街
巷,两边是高大的石库门房屋,弄堂里住着许多不同阶层的居民。
老上海的弄堂生活丰富多彩,街巷里人来人往,有着独特的人情味道和社交生活。
这些故事代表了老上海的魅力和特色,展现了当时上海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老上海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对于那个时代的遐想和思考,也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程和城市精神的传承。
老上海风格讲解

老上海风格讲解
老上海风格是20世纪初上海特有的一种文化风格,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符号。
一、历史背景
上海自19世纪末开始逐渐崛起为一个国际都市,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和外来人口,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上海曾被称为“东方巴黎”,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繁华奢华的城市”,有许多西洋建筑和文化元素,与当地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融合。
二、文化符号
1.汉口路、南京路步行街
汉口路和南京路是老上海的核心商业区,也是老上海风格的代表之一。
步行街两旁的老建筑、霓虹灯牌,以及马路中间的绿化带、花坛等均是老上海风格的代表元素。
2.洋建筑
老上海风格的建筑中,洋建筑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
洋建筑采用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但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
比如,建筑外立面常常采用陶瓷以及浮雕的装饰,并在建筑的头顶上加上中式的天花板。
3.夜场
夜场是老上海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
夜场的场景多以大马戏、歌舞、变戏法等节目形式呈现,对当时的上海社会十分有影响。
4.老字号商店
老字号商店是指那些有着悠久历史、依托名牌商标为生存保障的企业。
老字号商店为老上海文化的传统提供了支撑,其描绘出的是一个尘封的时代,也体现了老上海的经济和文化底蕴。
三、影响
老上海风格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不仅影响了当地的建筑、商业、文化等各个领域,还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总的来说,老上海风格是上海特有的文化品牌,它充分体现了上海百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即便现在时代已变,许多人依然与这些熟悉的元素产生共鸣,留下了浓郁的怀旧情感。
民国早期(1912-1926)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

民国早期(1912-1926)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沪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上海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
民国早期(1912-1926)是沪剧崛起的重要阶段,本文将就民国早期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进行详细阐述。
民国早期,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移民和商人涌入这座城市。
各地戏曲流派的演员也纷纷来到上海,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熏陶下,上海地方性戏曲逐渐形成,其中就包括了沪剧。
沪剧是在浙江、苏州等地的传统乱弹班、滩班、悲喜班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沪剧本滩班社是民国早期上海地区知名的沪剧班子之一,由知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王道亭创建。
王道亭在戏曲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声望,他曾是苏月秋班的演员,对于沪剧的艺术理论和演唱技巧有着深入研究。
在王道亭的带领下,沪剧本滩班社迅速崛起,并成为上海戏曲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演技密不可分。
沪剧通过对传统悲剧和喜剧剧目的改编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剧目体系。
悲剧方面以《红楼梦》、《西游记》、《王阳明》等剧目为代表,喜剧方面以《提鞋记》、《泥鳅火锅》、《十里洋场》等剧目为代表。
这些剧目在情节、人物塑造、唱腔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创新和突破,使沪剧脱颖而出。
沪剧本滩班社的演员们也是其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们凭借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出色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他们不仅能够演唱高亢激昂的戏曲唱腔,还能够细腻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使得观众们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沉浸得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沪剧本滩班社还注重与时俱进,积极引入西洋文化元素,使得剧目更具时代感和现代性。
他们在剧中融入了著名音乐作品、舞蹈、机动道具等元素,使得戏曲艺术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值得一提的是,沪剧本滩班社在民国早期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注重现实主义和社会批判的剧目创作。
他们通过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方式,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关注,为上海民众提供了深深的思考。
民国早期(1912-1926)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

民国早期(1912-1926)沪剧本滩班社的崛起民国早期,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魔都。
这时,上海的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称为沪剧。
沪剧是上海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它集中了中国传统戏剧、流行歌曲、京剧和评剧的影响,并注重表演艺术的特点和形式。
在民国初期,上海的戏剧界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京剧,另一个是地方戏剧。
但是,在这两个流派之外,还有一种新的表演方式出现了,这便是沪剧。
沪剧诞生于1912年,那时,一些京剧和地方戏剧的表演者开始在上海组织自己的表演团体。
这些团体在上海的滩区表演,称为“本滩班”。
沪剧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表演形式。
它包含了京剧、评剧和其他地方戏剧的特点和艺术语言;同时,对于地方音乐和流行歌曲等方面也有较高的包容性。
因此,沪剧在上海迅速得到了人们的追捧,逐渐成为了当时上海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之一。
而沪剧的发展离不开“本滩班”这个组织。
在20世纪初,上海的滩区是一个热闹的地方,这里汇聚了很多流浪汉、小商贩和流浪艺人。
这些流浪艺人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能。
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滩班”这个组织兴起了,它成为了沪剧的主要源头。
“本滩班”之所以能够崛起,是因为它成功地将自己融入了上海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些艺人们在滩区表演时,通常演唱一些与当地人有关的歌曲和故事。
这些歌曲和故事往往采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和叙述,非常容易被当地观众所接受。
这些演出常常发生在街头、市场和茶馆中,因此它们也被称为“地面戏”。
在沪剧的演出中,非常讲究表演技巧。
艺人们需要兼备唱、念、做、打等多项技能。
他们不仅需要唱得好,还需要会说一些有趣的段子、做一些生动的动作和表情。
这些技巧对于沪剧的艺术表现至关重要。
艺人们通常会在“本滩班”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沪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
然而,它始终保留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吸取了当时流行文化的元素。
老上海的历史建筑【图文】

老上海的歷史建築【圖文】建筑,见证着城市的历史;建筑,承载着城市的文化;建筑,宣示着城市的精神。
当我们看过一座城市的建筑,就能了解她曾经经历过的风雨和沧桑,就能感受从她骨子里流露出的气质和内涵,就能发现在她内心里涌动着的抱负和追求。
原有名称亚细亚大楼现有名称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银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号建筑年份1916年.原有名称上海总会现有名称东风饭店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号建筑年份1911年.原有名称有利银行现有名称上海建筑设计院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4号建筑年份1916-1918年.现有名称华夏银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6号建筑年份1893年前.原有名称大北电报局现有名称盘谷银行上海分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7号建筑年份1906-1907年.原有名称汇丰银行大楼现有名称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0-12号建筑年份1923年原有名称江海关现有名称上海海关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3号建筑年份1925年现有名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5号建筑年份1910年.原有名称台湾银行现有名称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6号建筑年份1926年.原有名称字林西报大楼现有名称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通联实业总公司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7号建筑年份1924年.原有名称麦加利银行现有名称上海家用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8号建筑年份1922年.原有名称汇中饭店现有名称和平饭店南楼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19号建筑年份1906年.原有名称沙逊大厦、华懋饭店现有名称和平饭店北楼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0号建筑年份1929年.原有名称中国银行现有名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3号建筑年份1937年.原有名称横滨正金银行现有名称工商银行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4号建筑年份1923-1924年.原有名称怡和洋行现有名称市对外贸易局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7号建筑年份1920年.原有名称东方汇理银行现有名称中国光大银行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29号建筑年份1914年.原有名称格林邮船大楼现有名称上海广播电台坐落位置北京东路2号建筑年份1922年.原有名称国华银行大楼现有名称黄浦区税务局坐落位置北京东路342号建筑年份1933年.原有名称英国领事馆现有名称市机管局坐落位置中山东一路33号1#、8#楼建筑年份1813年.原有名称光陆大戏院现有名称外贸会堂坐落位置虎丘路146号建筑年份1928年.原有名称迦陵大楼现有名称嘉陵大楼坐落位置南京东路99号建筑年份1937年.原有名称新新公司现有名称上海第一食品商店坐落位置南京东路720号建筑年份1925年.原有名称麦家圈医院现有名称仁济医院坐落位置山东中路145号建筑年份1937年.原有名称美国花旗总会现有名称高级法院坐落位置福州路209号建筑年份1925年.原有名称大来大楼现有名称锦江集团财务公司证券经营部、建设银行三支行坐落位置广东路51、59号建筑年份1921年.原有名称永年人寿保险公司现有名称上海巴黎国际银行、轻工业局老干部大学坐落位置广东路93号建筑年份1910年.原有名称跑马总会现有名称上海美术馆坐落位置南京西路325号建筑年份1933年.原有名称华安、人寿保险公司现有名称金门饭店坐落位置南京西路104号建筑年份1933年.原有名称西侨青年会现有名称上海体育总会、市体委坐落位置南京西路150号建筑年份1932年.原有名称吴同文私邸现有名称恒越集团中恒豪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办公楼坐落位置铜仁路333号建筑年份1938年.原有名称金城银行现有名称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坐落位置江西中路200号建筑年份1927年.原有名称公共租界工部局现有名称老市府大楼坐落位置江西中路215、209号;汉口路193号、223号、239号;福州路198、200号建筑年份1913~1919年.原有名称王伯群旧宅现有名称长宁区少年宫坐落位置愚园路1136弄31号建筑年份1934年原有名称刘吉生的私宅现有名称上海市作协的所在地坐落位置巨鹿路675号建筑年份1931年原有名称马勒别墅现有名称现为酒店式公寓(衡山马勒别墅饭店)坐落位置陕西南路30号建筑年份1936年原有名称沙逊别墅(罗别根花园或罗白康花园)现有名称龙柏饭店一号楼坐落位置虹桥路2419号建筑年份1932年原有名称丁香花园现有名称丁香花园坐落位置华山路849号建筑年份19世纪60年代原有名称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现有名称上海工艺美术品陈列室坐落位置汾阳路79号建筑年份1905年原有名称马歇尔公馆现有名称瑞金宾馆太原别墅坐落位置太原路160号建筑年份1928年原有名称孔祥熙公馆现有名称民宅坐落位置多伦路250号建筑年份1924年原有名称梓园现有名称民宅坐落位置乔家路113号建筑年份清朝康熙年间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
老照片旧时光:上海记录(1912-1949)

老照片旧时光:上海记录(1912-1949)1912年1月1日,上海北站,上海各界人士欢送孙中山前往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合影。
1913年,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万国储蓄会内景。
1914年,上海九江路外滩,赫德纪念像。
1915年,上海精武体育会自建之新会所。
1916年,上海总商会第三任会董合影。
1917年夏,宋耀如一家在上海拍摄的全家福,这是民国最有权势的家族。
前排为宋子安,二排右起宋庆龄、宋子文、宋蔼龄;后排右起宋美龄、倪桂珍、宋耀如、宋子良。
1918年,上海港口,清华留美学生在上海登船远赴大洋彼岸。
1919年,上海祥生汽车出租公司。
1920年,上海,南京东路。
1921年,上海,吃饭的劳动者。
1922年,上海,女子肖像。
1923年,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救护车和警察赶到犯罪现场。
1924年11月17日,孙中山夫妇来到上海,在寓所接见各界代表。
1925年,上海,永安公司门口的骚乱与火灾。
1926年,蒋介石到上海孔祥熙寓所做客,孔夫人宋霭龄全力赞成他们的婚姻。
宋美龄手执介绍蒋介石的伦敦新闻画报偕同外甥孔令杰与蒋中正合影于庭院。
宋美龄时年29岁。
1927年,上海街头,手持警棍的美国海军。
1928年,上海外滩。
1929年,上海,中央造币厂。
1930年1月4日,上海,鲁迅全家福。
周海婴百日全家照。
1931年初夏,上海,洪灾。
1932年9月,上海,赛马场。
1933年2月17日,上海宋庆龄住宅院内,鲁迅与萧伯纳、蔡元培合影。
1934年,上海外泊渡桥,某日。
1935年,上海大世界。
1936年,上海市政府办公楼。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日军进攻上海。
1938年,上海,手推车。
1939年,在日军控制下,正在修缮被毁房屋的上海市民。
1940年,上海大世界夜景。
1941年,上海,美海军陆战队巡逻。
1942年,上海,日军巡逻兵。
1943年,张爱玲与著名影星李香兰(山口淑子)在上海寓所。
1944年,上海宁海路,八仙桥菜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子·居住·家·上海——梦的房子“马勒别墅”引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就一直跟学画的我说一个故事。
说有个小女孩,是船长的女儿。
有一天她做梦,梦见一幢房子,第二天就把它画了下来。
船长看了很高兴,就把女儿的图造成了真正的房子。
长大以后知道这个故事说的就是马勒别墅。
爸爸并没有在故事里讲什么旧上海的殖民,讲什么穷人啊富人的……只是告诉我:坚持美好,坚持做梦。
长大后,向往在有明媚阳光的下午走进马勒别墅,在露台上,在草坪上,嘬着咖啡闲翻着杂志,甚或静听时光流失鸟雀呢喃。
在雷雨的下午走进马勒别墅,坐在靠窗的沙发里细看雨地里的青青小草,很柔弱又很妩媚。
想着小女孩的美丽梦想,想着父亲对我说的话,就这样让童话变成现实,让现实实现在童话中。
82年前的一天,1926年的上海,生活在上海的一个英国小女孩梦见一个童话一般的地方,既像是父亲常常提到的英格兰故乡,又像是传说中的北欧山地,就因为这个美丽的梦,小姑娘醒来后就把她的梦中见到的奇境告诉了她的父亲马勒,一个到上海冒险的英籍犹太人。
多年的闯荡让马勒早已经不会轻易感动了,这次却被女儿的瑰丽的梦感动,决定按照女儿的梦境来造一幢房子。
于是,他请来了设计师,设计了这座有着北欧建筑风情的城堡式别墅,并投入巨资,10年以后上海有了一幢童话般的建筑。
这幢住宅,不仅有女儿的梦,也纪念了父亲自己早年的冒险生活。
1936年,被建筑专家称为“多种艺术风格混合,结构神奇的建筑”的马勒住宅完工了,永远的伫立在了街角。
大约是1859年,一位叫赛赐·马勒的英籍犹太人在上海创办了赛赐洋行,代理航运业务,以后又自己购置船只开展运业。
1913年爱立克·马勒子承父业,使公司的业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1920年已拥有海运船只17艘。
为了定期大修,他又在上海创办了马勒机器造船有限公司,最多时拥有工人2000余人。
这家工厂就是今天沪东造船厂的前身。
从事造船、修船、轮船报关、进口业务代理和运输业,使得爱立克·马勒成了上海滩炙手可热的“洋大人”。
与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喜欢辟出“唐人街”一样,会聚在上海的洋人也有在他国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癖好。
那个年代,在陕西北路还叫西摩路的时候,陕西南路还叫亚渔产培路的时候,就是老上海大名鼎鼎的“洋人街”。
这条“洋人街”的住客有点鱼龙混杂的味道,其中有英国和法国的富商,有犹太难民和美国水兵,还有大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白俄人。
如今延安路高架将一条陕西路(西摩路)一截为二,延安路到肇家浜路那段陕西路叫做陕西南路,延安路到宜昌路那段陕西路叫做陕西北路。
马勒就将别墅选择在了这里,现陕西南路30号,延安中路陕西南路拐角处,延安路高架旁(如图)。
周边除了有很多20,30年代的老洋房外,不远处的陕西北路上就有一座有90多年历史的犹太教堂——西摩教堂,也许也是这位犹太人将住宅设计在此的重要原因。
马勒住宅委托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工程历时7年。
建成于1 9 3 6年,占地5 3 9 5.7平方米,建筑面积2989平方米。
别墅大门很小(见图),饶有欲扬先抑之势,然而走进去,却又有开门见山之感,进入眼帘的就看到这个色彩斑斓带着童话色彩的别墅。
挪威式的尖塔、哥特式的尖顶、中国式的琉璃瓦、老虎窗、泰山面砖、彩色花砖、随处可见的佛龛汇聚一堂,到处都雕着美丽精致的图案,仿佛来到一个北欧的神秘乡村。
整组建筑由六幢大小不同的楼房组成,楼房高三层,主楼、副楼共有房间1 0 6个,主楼面积241 7平方米,为砖木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楼顶矗立着高低不一的两个四坡顶,东侧的坡屋顶高近2 0米,上面设有拱形凸窗,尖顶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装饰物;西侧的坡屋顶高约2 5米,屋顶高尖陡直。
建筑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雪。
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雪。
主楼南立面上有3个垂直于主脊、造型优美、装饰精细的双坡屋顶和4个老虎窗,连同东西两座四坡屋顶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座华丽的小宫殿。
中间双坡顶的装饰木构件清晰外露,构件间抹白灰缝条,比较典型地表现出斯堪的纳维亚情调的乡村建筑风格。
主楼三楼外有阳台,另外,主楼与其他几幢楼房相连相接,底层相互有门可通,但需跨过桥形楼梯。
更值得一提的是,主楼的外墙用泰山面砖镶嵌,颇具特色。
在那个年代是一种昂贵的耐火砖,使用这样的建材已是相当的奢华,民国政府,总统府的子超楼用的就是这样的砖片,当时政府为了节省经费也只在南立面上部分贴了装饰性的这种砖片,可见马勒别墅的奢华。
泰山砖其中还嵌有玻璃,晚间会半透光。
夕阳西下,尖顶的老洋房被余晖包围,更加散发出梦幻气息。
马勒和许多西方冒险家一样,在继承父业之前,原本一无所有,多亏了一匹马发了家。
1919年,马勒两手空空来到上海,仅以一匹马作为资本打进“跑马总会”,他在跑马厅赛马中屡屡获胜,同时,他也参与跑狗,而且运气也相当不错,竟然财源滚滚,富甲中城,当了跑马总会的大班。
然而,这位尤太商人让人刮目相看的,不仅仅是他之后慈父的一面,他还是一个非常感恩的人。
据说,他后来发迹后,化重金买下了那匹当初解救他出困境的已垂垂老矣的赛马。
当那匹功臣骏马终于终老的时候,他命人用石膏留了摸板,专门请人浇注了一匹青铜马,并在自己的花园厚葬了那匹马。
而那优美的青铜马就永远地立在花园里,就像他们家的一员。
甚至现在和建筑一起永远地被传诵着。
当然致富主要还是老航运,所以他把住宅装修得酷似一条豪华的邮轮:一幅幅木雕画面全是船队的海上情景,如船舵、船锚、海草、海浪、海上日出、海上灯塔、海上作业等;就连地板,亦拼出了海草、海带的图案,最细的地板木条仅几毫米宽,精美细巧有如工艺品。
半个世纪过去了,地板打上蜡后仍然锃亮如新。
最具特点的是它内部的主楼梯,被称作“处女梯”。
曲折多弯的楼梯分出东西两翼,一翼通向“前舱”,另一翼通向“后舱”,通道上的圆窗就像是船上的船舷,第一次来的人想要由一楼到三楼去,往往会被转得迷失了方向。
它意喻的就是:少女的心,就像一个迷宫般的美丽。
楼梯是3段而不是两端,从一侧楼梯走上来,对面就有楼梯可以走下去,不熟悉的人很容易在错综复杂的楼梯口迷路。
别墅的大大小小根据功能分房间,每个房间的装饰都十分讲。
,过道、走廊等处都装有护墙板,到处都雕着美丽精致的图案,所有的柚木地板木纹拼花和天花板樱桃木的木纹拼花绝无雷同,那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而所有的木材,都是由当时的英国运抵安装。
仔细研究其细部构造,更是惊叹,无论是窗台的排砖角度,砌法还是室外明沟散水做法,都堪称独一无二,完美绝伦。
别墅花园设在主楼南向,花园四周用彩色花砖铺地,并植有龙柏、雪松等名贵花木,中间是一大片草坪,放置那匹青铜马。
为美化园景和便于室内赏花,园中还设有赏花房,房内原装有暖气设备,室内雕花精美绝伦,地上铺有彩色瓷砖。
花园一处,还立着一座石灯,就像他满怀憧憬地漂泊在茫茫大海时看到的航标灯灯塔的感怀。
然而,别墅刚建成后不久,就遇上了抗日战争,马勒一家也不得不离开了这个梦中的城堡。
1941年日本人进入租界后,马勒一家被赶往集中营,别墅成了日军的俱乐部。
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成了国民党的一处机关。
解放以后,马勒住宅成为了上海市公安局的情报处。
马勒别墅多历战乱,几经转手,1949年后成为共青团上海市委办公场所。
至此,许多进出的人才得以一窥这座神秘豪宅的“庐山真面目”。
幸运的是,当时马勒住宅被很好保护下来,楼里除了佛龛里的神灵已不复存在外,过去的设施一切如旧,连墙上的琉璃瓦也是当年的。
1989年,马勒住宅被列为上海市一级优秀近代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还被欧洲建筑师设计协会权威评为“二十世纪建筑设计十个最经典作品”之一。
2001年1月18日团市委搬出马勒,根据上海市文管会的要求,对这幢一类近代优秀建筑必须以“修缮、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使其符合国际宾馆的接待标准。
同时还在原来马勒别墅主楼旁边新建了2号楼,建成了29间现代标准客房。
2002年5月,衡山马勒别墅饭店正式对外营业,是目前国内城市中唯一一家在一类近代保护建筑上修建的现代宾馆。
2006年,饭店暂时关闭。
同年9月马勒别墅酒店对面的电线杆上,新装了摄像头,日夜对着别墅大门。
斜对面的弄堂里,停着一辆可容纳12名警员的公务车和一辆囚车。
这里成为中央纪委专案组的办公地点,专案组负责调查上海陈良宇系列腐败案。
马勒别墅一度成为了上海反贪总部的代名词,给这个美丽无邪的童话世界添上了也许永远抹不去的最耻辱,最污浊的一笔。
2007年至今,马勒别墅正在进行又一轮的维护装修。
目前,除2号楼已经对外营业外,主楼部分将改为马勒申粤轩,等待10月的再次开放营业。
时隔82年,马勒一家和马勒别墅的故事在历史的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已经绝非只是一个梦想成真的现实。
细细研究和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和一大批犹太人的建筑一起记录了犹太社团在近现代上海的历史大舞台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
他们从事的贸易、金融和房地产等经营活动,将西方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引入上海,客观上带动了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他们出资兴建的众多风格各异的建筑在上海近代市政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为上海的教育、文化和卫生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今天,别墅的保留不仅仅记录了往日上海滩的风云变幻,而且成了上海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宝贵财产。
对于建筑方面而言,犹太人的建筑在外观上并没有统一的犹太民族风格,因为犹太民族在离散中往往受到其客居国主体建筑文化的影响,但都生动地展现了当年上海犹太人的生活状况,都带有上海犹太人的历史文化烙印。
总体来说,它们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上海犹太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的活动状况,并且在建筑专业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丰富了上海的城市民居建筑式样。
其次,这些犹太遗址和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都实现了特定时间与特定空间的相互统一,是时代特征与空间处理有机结合的典范,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在近现代上海碰撞、渗透、交汇和融合的历史脉络。
上海自辟为商埠后,“五方杂处、华洋杂居”的社会居民结构为其创造了多种文化类型共存、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客观环境。
在建筑方面,最初上海租界内的建筑设计事务完全由外国人包办,其建筑设计较多地运用西方的建筑语汇、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但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熏陶,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东方文化的神韵,反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审美格调。
马勒别墅在北欧式的建筑上增添了不少装饰,颇多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
高低不一的攒尖项、四坡顶,围墙上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黄绿琉璃瓦盖顶,富丽堂皇。
大门口就像中国传统的豪门大宅一样,放置了一对中国式的石狮子,房间里的摆设也多为中国古玩。
走在楼道里,时不时地还能撞上佛龛,就像渔民在船上供养的菩萨,保佑着主人一帆风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