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介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讲述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将中亚、蒙古高原的黄土颗粒搬运到中国北方,堆积形成了黄土高原。
3.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貌分为丘陵、沟壑和高原三种类型,其中沟壑地貌是黄土高原的代表性地貌。
4.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5.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讲述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兴趣。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治理方法的分析、评价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参与程度。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黄土高原与其他地貌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2. 探讨黄土高原的治理对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4.通过实验、材料及小组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概括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难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航拍中国——陕西》黄土高原片段。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内陆腹地,该地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深的奥秘。
今天,我们跟随航拍中国摄影团队,一起飞越黄土高原,去探访高原上的窑洞,见识该地深处的别样生活,开启我们的寻根之旅。
新课讲授:(一)高原之魂——中华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得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结合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得出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2.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讨论:为什么黄河流域能成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学生发言,教师总结: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
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得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二)高原之情——多彩的风土民情1.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讨论:举例说说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生活及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且不易崩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且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黄土高原的相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
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也有不少学生没兴趣,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希望能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看一看这是哪个地区?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播放——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和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资源:收集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2.实地考察:学生进行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峻的水土流失〕)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并概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和读图分析,锻炼和提高读图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学习,养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延续开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造成黄土高原支离破碎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土流失原因分析教师呈现资料“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峻的地区。
以黄河为例,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堆成一米宽、一米高的堤坝,它的长度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三倍。
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什么这么严峻呢〞播放录像,学生观看,结合教材P28图6.32,学生思考,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角度去思考,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植被、土壤,人为因素包含毁林开荒、采矿、开垦放牧等方面)。
(问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学生答复)(1)自然原因①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平地少,斜坡多,地面破碎。
②土质方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③降水方面: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④植被方面:植被被严峻破坏,大多数地区地表裸露。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①毁坏植被,陡坡耕种。
②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
③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2.原因探究(过渡)为什么降水、植被、土质等会引发水土流失呢结合教材P29活动,学生小组商量探究:a.水土流失和地表植被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b.商量不同土质、不同坡度、不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学生答复)a.植被有修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破坏——简单造成水土流失。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5.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培养正确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教学用具PPT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出示黄土高原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新课。
【揭示目标】1.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P23-27,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2.地形特征: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形成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景观3.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4.主要河流:黄河5.文明摇篮:六七千年前出现原始农耕文明;四五千年前出现华夏文明;革命圣地6.黄土风情:窑洞、信天游……7.黄土成因:【预习反馈】(略)【合作探究】一、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思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P25活动)1.窑洞:黄土特性:直立性,不易崩塌,较干燥,易开挖。
气候特征:属于_____气候,降水集中在___月份,降水较南方__(多或少)2.信天游:(提示:与黄土高原的特征有关)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限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
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
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那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
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
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引导阅读:说起黄土高原,很多人不仅会想起它那千沟万壑的景观,而且还会想起这片古老黄土地上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请阅读课文24-25页内容。
3、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设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厚度一般超过100米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讲述: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是吹来的。
二、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思考:虽然我们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周密严谨的研究,但我们也能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请大家合作完成P27的活动题。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过渡:黄土高原因此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下面我们看看它的样子。
读图归纳:读P27黄土高原的塬、梁、峁,归纳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
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读图:P27黄土高原的川。
小结全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
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下课我们进一步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板书设计
世界黄土最大的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3、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2、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成因及地貌特征,本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它为什么会呈现出沟壑纵横的地貌特征。
设疑:风把黄土均匀地覆盖在这一高原上,但现在却沟壑纵横,那么多黄土怎么就没有了呢?
讲述: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引导分析:学生读图P28“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P29活动题,分析原因,学生归纳。
1、水土流失原因:
明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归纳:
(1)自然原因:A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
B植被差
C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D地面坡度较大
(2)人为原因:A人多地少,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B修路、开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讨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和“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两句话是否矛盾?过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
2、带来后果:
提问思考,教师后小结。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对农业产生什么影响?
(2)结合P28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思考会出现什么情形?
(3)结合P29活动3思考。
小结:水土流失带走了肥沃的土地,导致农业产量下降;破坏了农田和村庄,生态环境恶化;给防洪和河道整治带来困难。
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那又该如何解决这问题呢?
四、水土保持
提问归纳:生活中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他们是怎样加强水土保持的呢?
小结: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完成P30活动题
小结本课: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自然原因:A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
B植被差
C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D地面坡度较大
人为原因:A人多地少,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B修路、开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2、带来后果:
五、水土保持
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