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分层练习八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基础题】读“四大高原的自述”,完成下面小题。
1.漫画所示四大高原的地形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A一青藏高原B.B一云贵高原C.C一内蒙古高原D.D一黄土高原2.我们陕西省北部位于()A.A高原B.B高原C.C高原D.D高原【答案】1.A 2.B【解析】1.漫画A“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指的是青藏高原;漫画B皱纹指的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观;漫画C痘印,坑坑洼洼指的是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漫画D皮肤光滑,平坦指的是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草场广布的景观。
故选A。
2.黄土高原范围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主要包括山西、宁夏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东南部等。
因此,陕西省北部位于B黄土高原。
3.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地形区则镶嵌其间。
下列图中字母位置表示黄土高原的是()A.B.C.D.【答案】C【详解】读图可得,①是塔里木盆地,②是东北平原,③是黄土高原,④是青藏高原。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下图中表示秦岭的数字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详解】读图可知,黄士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③秦岭,西抵②祁连山乌鞘岭,东到①太行山,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距今有一千六百年的陕西省柏社村,拥有二百多个地坑式窑洞(见图),展示出独树一帜的关中窑洞文化。
据此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此地适合挖窑洞的主要原因是()A.黄土层厚,直立性好B.红壤广布,土质粘重C.黑土深厚,肥沃粘重D.冻土广布,不易坍塌6.与其他地区窑洞相比,此地窑洞多为地坑式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较平坦B.山崖沟谷多C.高温多雨D.植被茂密7.这里的人们有在院子中央或周围种树的习惯,主要目的是()A.安全警示B.美化环境C.夏季乘凉D.冬季阻风【答案】5.A 6.A 7.A【详解】5.由图可知,图中所示的黄土高原适合挖窑洞,是因为当地黄土层厚,直立性好,适合开挖,与红壤、黑土和冻土无关,故选A。
襄阳市六中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说课稿2新版新人教版1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分析、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五个板块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地理区域,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为学生日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中学生半成熟、半幼稚;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做支柱的心理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一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②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③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
④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②通过读图简要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③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特别是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并在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归纳分析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的进一步学习。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初中地理《世界更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对于本地区,而且对于全国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有着借鉴意义,因此教材选择黄土高原作为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对八年级上学期和北方地区的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如:知道黄土高原大致的位置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
同时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备了阅读使用地图、整合资料、分析归纳等能力。
通过黄河的学习认识了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存在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但不清楚为什么会发生水土流失。
因此,本节课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概况、感受黄土风情;小组论证黄土成因;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分组讨论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分析。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标解读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15条,其中位置与分布5条,联系与差异6条,环境与发展4条。
黄土高原可以承载以下6条内容。
位置与分布4条: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联系与差异1条: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环境与发展1条: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另外,本专题还可以承载中国“文化特色”部分的以下内容: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活动建议】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说明】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课标解读(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删去了以下内容:“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2020届中考地理复习讲解: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知识讲解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⑴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
⑵黄土地形的分类:黄土原、黄土峁、黄土梁。
⑶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⑷成因:风吹来的高原。
2、严重的水土流失⑴形成原因自然因素:①地形:坡度较陡,地面较长,冲刷侵蚀力强。
②植被: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③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裂隙。
④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②开矿、修路使地表疏松。
⑵影响①带动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②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③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造成河道整治和防洪困难。
3、脆弱的生态环境⑴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⑵自然灾害频繁: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还有旱、涝灾,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⑶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且破坏之后很难恢复。
4、生态建设⑴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⑵水土流失的治理: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②工程措施:修梯田;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还草,避免超载放牧。
二、跟踪训练1.“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者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对文中“黄土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第三阶梯上,流水侵蚀严重B.熔面比较平坦,适宜耕种C.传统民居是窑洞,民歌是信天游D.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生态环境2.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生态环境脆弱。
读黄土高原图,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与其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①秦岭一长江、黄河的分水岭B.②太行山—一、二级阶梯分界线C.③贺兰山一黄土高原西部边界D.④长城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3.能够正确反映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示意图是( )①农作物产量下降,再扩大荒地开垦②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③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A. B. C. D.4.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植树种草修梯田堤坝②退耕还林还草③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④开垦坡地扩大耕地面积⑤把地承包给个人栽培果树建立水果基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5.黄土高原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A.土质疏松,降水集中B.耕作技术落后,农业产量不高C.历史悠久,战争破坏D.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尖锐6.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本措施()A.在下游加高、加固黄河大堤 B.在上游进行梯级开发C.在中游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D.在下游多开挖几条入海河道7.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验证在同等降水强度、同等土质条件下,地表植被、地形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八下课时作业: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解析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时作业(解析版)1.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乌鞘岭以东B.主要包括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C.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D.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在改善本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本区经济是一个重大课题。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有()①减少土壤肥力②淤塞河道③破坏农田④生态环境恶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有()①自然资源丰富②名胜古迹众多③工业基础雄厚④国家政策、资金扶持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左图是中国地形局部图,右图是某区域经纬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读左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形区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地表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B.③为秦岭,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C.甲地形区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D.④为太行山,其东侧为东北平原5.“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褶皱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者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沿着哪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据此,对文中“黄土地”所在地形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第三阶梯上,流水侵蚀严重B.塬面比较平坦,适宜耕种C.传统民居是窑洞,民歌是信天游D.采取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生态环境6.读右图,关于该区域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图示区域位于北京的西南面B.A山脉东西两侧分别是平原和高原C.大部分地区是沟壑纵横的黄土地D.①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棉基地我国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结合下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图”,完成下列各题。
7.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B.位于秦岭以北C.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D.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8.下列关于加强该地区水土保持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无条件地扩大煤炭开采量,提供治理环境的资金B.缓坡地建梯田,沟谷打坝淤地C.植树种草,建设林草护坡带D.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复习 专题04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期中复习专题04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知识梳理【重点图】P24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要求记住主要地形区、山脉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
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流经本区。
2.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如传统民居是窑洞;信天游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等3.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的来:多种假说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风成说”,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
(2)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川(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区)4.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其地表景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的。
5.严重的水土流失:(1)原因(2)危害:土壤肥力下降,破坏了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困难。
【补充】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长期的水土流失造成的;黄土高原是风力搬运堆积而形成的。
6.水土保持:(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3)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不属于黄土高原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的是()A.黄土塬B.黄土坡C.黄土峁D.黄土川【分析】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因表面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它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解答】解:黄土高原景观有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等,其中,黄土塬是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为沟壑,若长期遭受流水侵蚀,会被沟谷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即黄土墚,若它又继续被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的山丘,就是黄土峁。
(最新)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看视频《黄土高坡》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二、知识讲解考点1 文明的摇篮1.称谓:文明的摇篮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
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考点2 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3 水土保持的措施(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4)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三、例题精析考点一文明的摇篮例1“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鞘岭
长城
太 行 山
秦岭
宁 夏 回 甘族 肃自 省治 区
山 西 陕省 西 省
课堂达标
一、黄土高原东起_太__行__山_西至 _乌__鞘__岭__ 南 至 __秦__岭___北至 _长__城____,跨越了 __山__西__省_ 、 __陕__西__省_ 、 _宁__夏__回__族__自__治__区、 __甘__肃__省__等省。
小结:
一、世界 最大的黄 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主要的黄土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 水土流失面积27万平方千米, 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注意 :观察图中的植被、水量、泥沙
A
B
C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1、黄土土质疏松, 多孔隙,许多物质 易溶于水。
麦 积 山 石 窟
法 门 寺
黄 帝 陵
秦 始 皇 陵 及 兵 马 俑 坑
壶 口 瀑 布
应 县 木 塔
平 遥 古 城
3.黄土风情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 因此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了窑洞,窑洞 冬暖夏凉,防风避雨,很适合北方黄土高原人 民的生活。
信天游 歌腔高亢悠长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 型舞蹈艺术形式, 具有2000年 以上的历史。
陕北剪纸——十二生肖
民俗文化
秦腔 是陕西
最具代表性 的戏曲,被 人称为“中 国戏曲的鼻 祖”。
凤翔彩绘泥 塑
民 俗 民 风 展 示 会
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 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 .陕西的面条厚、宽、长超出人们 的想象,其形状如同腰间所系的裤带 。锅盔也是山西的面食。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塬
黄土梁
黄土峁
不同的类型显示了黄土地区被 侵蚀的不同程度
黄土塬: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 较大,顶部平坦,侵蚀作用微弱, 是良好的耕作区。
的 黄黄 土土 地梁 貌: 类条 型状
延 伸
馒
头 状 的 黄 土 丘 陵 。
黄 土 峁 : 呈 穹 状 或
川地 chuān dì
川地是黄土高原上主要地形 类型之一,它是指下切在 黄土区中的河谷。如渭河 平原(谷地)、汾河谷地 就是黄土高原上两个最大 的川地。川地是黄土高原 农业中心地方。川地多有 长久发展的历史。例如渭、 汾谷地不只以黄土塬地形 为主,断层地形和地震活 动也很突出,表示川地的 形成还与新构造运动有关。
位置和范围小结:
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 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 长城。
跨越省区:山西、陕西、宁夏、 甘肃、青海、河北、河南。
2.文明的摇篮
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 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 明的发祥地之一。
一、文明的摇篮—— 黄河流域
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炎黄二帝华夏文明) 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渭河平原---原始农耕文明) 众多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今华 陕夏 北先 的祖 黄黄 陵帝 县, 。传
说 就 生 活 在
陕西黄帝陵, 祭祀典礼,炎黄子孙聚集
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 祷丰年的场所,黄土位于坛上“五色土”的中央。
渭河平原的农田
在黄河及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有一些宽阔平坦的河谷 平原,如渭河平原,这里耕地成片,开发历史悠久。
洁防花陕歌 手晒格西谣 擦防手农: 汗尘帕村 更又头老 实防上太 在雨带太 。 ,。,
二、风吹来的黄土
黄土高原的黄土覆盖厚
度一般在100米左右,六
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
黄土厚度在100米--200
米之间,最厚在兰州,
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
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 海拔
界之冠。
面积
黄土厚度
黄土10剖0面0--2000米 64万平方千米 100米以上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文明的摇篮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 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 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摘自美国记者斯诺《西行漫记》
黄土高原因覆盖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 重。
学习目标
1. 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 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及成因 3. 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
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北 方 地 区 第 二 级 阶 梯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活动:
(图片点击可放大)
找出太行山、乌鞘岭、长城、 秦岭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 级行政区。
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黄土呢?
黄土的形成
科学家的假说
水成说 残积说 风成说源自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顺着风向,从戈壁—沙漠—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1、粗大砾石留在原地----戈壁 2、较粗的沙子在近处堆积---沙漠 3、细小的尘土 东移南下 黄土层
还有哪方面证据可以支持“风成说”的?
第一条证据 “黄土的厚度 均匀”,说明 黄土是从上空 吹来的,而不 是流水冲来的;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 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 展,有那么一天,不 仅耕地没有了,村庄 也不知道搬到哪里。
有些村庄和耕 地分布在高原 面和缓坡上。
如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1、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还林还草,过度 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引进良种畜、 禽,改天然放牧为圈养 3、控制人口数量
2、地表裸露,缺 乏植被保护。
3、降水集中夏 季,多暴雨。
人为原因
1、人多地少, 开发历史悠久, 长期的过垦过牧 导致生态环境恶 化。
2、过度开垦、采 矿、修路等活动, 使地表疏松。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水土流失带来了什么后果?
1、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村庄和农田,自然灾害 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说明黄土不是 当地岩石风化 逐渐形成的, 而是外来的。
第二条证据“从西 北向东南颗粒越来 越细”,说明带来 黄土的流质(风或 流水)的运动方向 黄土是非自本西地北形向东南; 成是中亚或蒙 古的
风
成
说
(1)厚度均匀
证
据
(2)从西北向东南
颗粒越来越细
(3)矿物成分不同
(4)有古土壤
看一看
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