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医药行业趋势及个股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医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医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医药市场现状
●2003年销售前20位企业 2003年销售前20位企业
单位: 单位:万元 企业名称 浙江省英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省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丰科城医药有限公司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度 244,863 212,967 205,034 188,426 181,191 178,087 排序 15 16 17 18 19 20 占市场% 1.10 0.96 0.92 0.85 0.81 0.80
2.66 1.34 0.91 0.89 89.09
中国医药市场现状
2003年农村前十位疾病死亡专率及死亡原因构成 Death Rate of 10 Main Diseases in County in 2003
农村 County 顺位 Rank 1 2 3 4 5 6 死亡原因Cause 恶性肿瘤 Malignant Neoplasms 脑血管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呼吸系病 Disease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心脏病 Heart Disease 损伤及中毒 Injury & Poisoning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Endocrine,Nutritional & Metabolic Diseases 死亡专率 Death Rate 1/100000 95.68 89.89 70.86 45.53 21.54 14.53 25.28 23.75 18.72 12.03 5.69 3.56 构成%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简介
七、举办多种形式的业务技术,经营管理等内容的讲座和 培训,发展职工教育,提高职工素质。 八、组织调查研究行业职工的工资、劳保福利、技术职称 评定等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九、积极发展国际交往,组织与国外有关协会行业建立合 作交流关系。 十、承办政府医药主管部门委托的其它有关事宜。

医药行业产业链和格局分析

医药行业产业链和格局分析

医药行业产业链和格局分析1.医药行业的产业链包括药材种植、原材料加工、产品研发、药品生产、商业流通、医疗保健等不同的领域。

2.制药行业〔药品生产〕又分为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和生物生化药等子行业。

3.在医药市场,医疗系统的药品销售占80%,零售药店仅占20%。

4.在医疗服务系统所占的市场份额中,城市、社区、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医药行业通常称之为高端、中端、低端市场。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城市、社区、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医药行业通常称之为高端、中端、低端市场,三级市场所占比例大致是50%、30%、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端市场由于地理位置以及人才的优势迅速膨胀,使得中国整个医疗市场规模20年来增长了30多倍,已到达近4000亿元人民币,高、中、低端市场所占比例已演变为80%、10%、10%。

这个变化带来的正面效果是,大型医院硬件水平迅速提升,不仅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对许多疾病的治疗水平也提高很快,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负面效果是,一方面,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大医院就诊环境十分拥挤,老百姓觉得看病难;另一方面,3000多亿元医疗支出的增长中,政府出钱并不多,大部分分摊到患者身上,所以老百姓觉得看病贵。

过度市场化导致政府在一些公共卫生管理上调控能力较弱,在医药购销环节中出现很多“潜规则”,并带来了临床用“伪新药”的繁荣,这更引发了公众的不满。

5.在产业链中,对制药企业影响最大的是医药商业和医疗系统,以医院和药店为主的终端掌握着制药企业的销售命运,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大多数制药企业在终端对手面前处于下风。

分析各子行业的利润增幅和毛利率,我们发现医药工业也还存在一些亮点:其中在行业经济比重较小的中药饮片和生物生化药的销售收入增速明显地高于化学制剂药和中成药等规模较大的子行业。

在各子行业中,医疗器械、生物生化药保持了较高的利润空间,其次是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毛利率大致在20%左右,而商业流通业的平均毛利率只有6%。

中国医药批发行业格局、医药批发企业数量、医药批发规模、医药批发器械、医药批发药品及药店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医药批发行业格局、医药批发企业数量、医药批发规模、医药批发器械、医药批发药品及药店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医药批发行业格局、医药批发企业数量、医药批发规模、医药批发器械、医药批发药品及药店发展趋势分析一、行业概况三医联动的综合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从2015年取消医保定点资质的行政审批、2016年新版GSP和2017年的两票制,再到2019年的“4+7”带量采购,相关配套政策密集出台。

医药商业作为中间产业,受到明显扰动,负面影响主要在于批发企业纯销比例上升使得应收账款扩大,药品降价使得整个行业毛利率面临下降压力;另一方面,医保基金预付款、院外市场扩大、集中度提高将带来利好。

密集出台的医改政策如同微风一样,在市场泛起阵阵涟漪。

二、行业竞争格局医药批发方面,中国医药批发企业大多由上世纪各个地区的医药批发站演变而来,形成了较强的区域属性,规模体量也不尽相同。

截至2018年11月底,中国共有医药批发企业1.4万家,较2010年的1.35万家相对无明显增加,行业整体上新增企业较少,已经形成了以国药集团、华润医药、上海医药为代表的全国性龙头企业和以柳药股份、鹭燕医药为代表的区域性龙头企业主导市场的局面。

零售方面则由于幅员辽阔,各地用药品种和习惯不同,也形成了较强的区域性特征。

除四大药房外,重庆桐君阁大药房、云南健之佳、辽宁成大方圆等连锁药店在各自区域同样具有优势。

截至2018年11月底,中国共有医药零售药店48.9万家,较2017年底增加3.53万家。

三、现金流由于现金流、业务结构变化等数据只能由各个上市公司统计得来,为此,我们选取国药股份、国药控股(港股)、华润医药(港股)、上海医药、九州通、国药一致、柳药股份、瑞康医药、嘉事堂、鹭燕医药、南京医药、人民同泰、英特集团、重药控股、同济堂等15家上市公司作为行业分析对象。

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终端公立医院仍然处于强势地位,医药批发商作为中间商主要承担物流配送业务,议价能力较弱。

在具体业务中,终端医院一般回款时间较长,上游生产企业又向商业企业催收药款,商业企业为了获得货源和经销渠道,往往在产业链中担任“垫款者”角色,反映为应收应付剪刀差,经营性现金流状况往往不容乐观。

医药股的趋势及分析

医药股的趋势及分析

医药股的趋势及分析
目前,医药股的整体趋势是持续向上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的提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医疗保健需求也在增加。

同时,现代人对健康的关注度也在提高,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2. 创新药品和技术的不断推出:医药行业一直是创新活跃的行业,不断有新的药品和技术问世,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增加医药公司的盈利能力。

3. 政策支持:政府对医药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加大对医疗保健领域的投入,对医药行业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医药股的价值。

4. 国际市场的扩大:中国医药企业正在加速国际化步伐,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和并购等方式,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增加收入来源。

医药股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公司财务指标:关注医药公司的营收、净利润等财务指标,分析其盈利能力和成长潜力。

2. 新产品研发进展:关注公司的研发投入和新产品的研发进展,分析公司的创
新能力和未来的盈利能力。

3. 行业竞争态势:关注医药行业的整体竞争态势,分析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

4. 政策环境:关注政府对医药行业的相关政策,分析政策对医药公司业绩的影响。

5. 国际市场:关注医药公司在国际市场的扩张情况,分析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前景。

综上所述,医药股的趋势是向上的,但投资者在选择医药股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财务状况、研发实力、竞争态势、政策环境和国际市场等因素。

2024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十大趋势

2024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十大趋势

2024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十大趋势contents•政策环境与监管变革•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目录•医疗服务模式创新•药品研发与审批改革•医疗器械产业发展contents•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目录•养老产业融合发展•资本市场助力行业成长•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政策环境与监管变革01医疗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持续受到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国家战略支持人口老龄化科技创新驱动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健康需求不断增长,政策将更加注重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政策将鼓励医疗科技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030201医疗健康政策背景国家将加强医疗健康监管机构改革,提高监管效率和专业性。

监管机构改革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等监管手段,实现远程、实时、动态监管。

监管模式创新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医疗健康监管,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治理的格局。

社会监督参与监管体系完善与创新制定和完善医疗健康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行业标准制定加强医疗健康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

国际标准接轨行业标准与规范提升法律法规变化及影响法律法规完善修订和完善医疗健康相关法律法规,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法律责任明确明确医疗健康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

法治环境优化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02智能健康管理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

AI辅助诊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医学影像、病历数据等进行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药物研发与优化利用AI技术加速新药研发过程,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03生物信息学与大数据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为精准医疗、流行病学研究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01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治疗、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取得重要突破。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状况一、市场竞争分析(一)原料药市场分析(1)降价或加剧原料药市场两极分化新近出台的药品降价政策的影响传导到上游原料药领域,将可能导致相关原料药市场跷跷板效应和多米诺效应的发生,整体上反应为两极分化的加剧。

为解决医药市场中药品零售价格虚高的顽症问题,国家近几年连续出台了药品降价政策。

针对中高端抗生素和免疫制剂药品批零差价矛盾突出的焦点,国家发改委继2002年药品集中降价和2004年推出降低24种抗生素零售价格的政策后,又在2005年9月底推出了降低22种以抗生素为主的制剂药品零售价格政策。

此次降价政策的降价幅度虽然没有起初传闻的60%之多,但平均降幅也达到了40%左右,其中第三代头孢制剂的零售价格降幅大都在50%以上。

由于抗生素产品具有使用上的广泛性和临床上的互替性,零售价格的降低自然而然会引起制剂需求数量的变化,由此反映到原料药市场上,会带来两极分化的加剧。

两极分化的现象可以概括为跷跷板效应和多米诺效应,即零售价格降低的药品其原料药需求很容易快速增加,而一些原先零售价格相对较低的低端抗生素原料药需求相反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并出现下降。

A.青霉素类原料药趋向多米诺效应受头孢类制剂产品降价和临床疗效替代的影响,进入市场成熟期的青霉素类原料药主要产品青霉素钠、氨苄西林钠和哌拉西林钠等注射用品种自2001年以来,产量较历史水平大都保持负增长(见图1、2、3)。

惟有以口服为主的阿莫西林原料药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见图4),由此说明口服类抗生素的应用潜力是相当强劲的,也从侧面反映出低端口服类抗生素受国家降价政策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

从近几年市场价格变化趋势来看,青霉素类原料药整体呈现价格下滑和长期低位徘徊的态势,说明无论是注射用青霉素类原料药还是口服类青霉素原料药,其市场价格已经受到了降价政策的抑制。

在此次降价政策中,多个品种剂型的第三代头孢和新喹诺酮类制剂降幅颇大,这无疑又大大地刺激了青霉素类原料药多米诺效应的发生。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和现状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和现状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和现状一、CXO行业市场综述CXO是医药合同外包服务,主要有医药合同研发服务即CRO和医药合同生产服务即CDMO、CMO。

2013-2020年,中国医药CXO行业市场规模由702亿美元增长至1439亿美元,到2025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2440亿美元。

中国临床CRO市场规模为37亿美元,占中国CRO市场总额的54.4%。

中国医药CXO行业由CRO、CDMO、CMO三个细分行业共同构成,医药CXO行业市场规模由大分子CDMO/CMO、小分子CDMO/CMO、CRO(药物临床前、药物发现、临床外外包)多个市场规模叠加组成。

中国政策出台系列化政策鼓励新药研发,包括MAH制度,分离药品研发与生产过程,为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加速药品注册申报的审评审批速度及对药品IND施行默许制等。

AI技术可作用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药品生产和销售推广五个阶段,贯穿整个新药研发生产销售环节。

BMS、辉瑞、阿斯利康等大型药企均与AI技术公司展开合作,而中国CXO龙头公司药明康德和Insilico Medicine、博腾股份和晶泰科技均已合作,在药物智能开发领域的合作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医药CXO行业发展趋势包括: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扩大规模;AI技术;BMS、辉瑞、阿斯利康等大型药企与AI技术公司展开合作。

二、我国医药产业链分析我国医药产业链主要包括医药制造、医药流通和医药消费三个环节。

公立医院终端呈现经营门槛高、体量大、数量少的特点,而零售药店、基层医疗终端主要呈现出体量小、数量多、采购频次高的特点。

2020年,公立医院终端、公立基层医疗终端、零售药店终端销售额分别为10512/1595/4330亿元,同比增长-12.04%/11.78%/3.19%。

2020年,公立医院终端、公立基层医疗终端、零售药店终端的渠道份额分别为64%/9.7%/26.3%,其中公立医院市场份额最大,为最重要的药品销售渠道,但呈现下降趋势;零售药店终端的市场份额则呈现上升趋势。

2023年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2023年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2022年我国医药行业市场现状分析近年来,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行业政策消失了不同以往的变化,上市公司分化加剧,新业务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并购风起云涌,医药行业正式进入新常态——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期。

那么目前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现状如何呢?2022年,我国医药工业的八大子行业主营收入累计2.46万亿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将超2.20万亿元,全国健康险收入为1587亿元。

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底到2022年,全国私营医院总数量已经从7000多个进展到1.2万余个。

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测算,2022年私立医院医疗服务总收入已经达到1583亿元。

据医药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1~3月,我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医药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为5819.37亿元,同比增长9.63%,较上年同期下降4.18个百分点。

但由于人口老龄化、疾病负担力量增加、健康意识提高等多个利好因素,将来中国医药市场仍将维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2022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2万亿元。

一、行业分析2022年全年医药行业实现营业收入 6846.36 亿元,同比增长13.57%;实现营业利润 633.86 亿,同比增长17.71%,行业处在低速增长区间,但利润增速连续高于营收增速,表明行业盈利力量得到提升。

2022年一季度医药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836.74亿元,同比增长12.87%;实现利润总额 183.40亿,同比增长20.7%。

环比来看,今年一季度较去年四季度相比,季度营业收入增幅连续回落,但营业利润的增幅大幅上升,进一步表明行业的盈利力量持续改善。

2022 年全年销售毛利率为 29.81%,为三年来最高,同比提升0.07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为8.18%,同比提升0.13个百分点。

2022年一季度销售毛利率为 29.42%,销售净利率为 8.66%,均为 202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中国医药行业趋势及个股分析第一、行业发展阶段和政策决定行业的投资机会。

医药股的投资,行业发展阶段判断非常重要,同样可适用于其他消费品行业的投资。

与其它消费品行业投资不同的是,医疗行业带有公共产品性质,政府需要考虑其社会属性,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远大于一般消费品行业。

2006-2013年医药行业8年的牛市来自需求的升级、行业有序发展和充足的行业资金支持。

行业发展阶段是行业进入有序的发展,恰遇行业需求升级。

政策面上,行业获得充分的资金支持,药品价格管制和招标处于偏宽松状态,造就一轮大牛市。

60年代之前中国以中医和中药饮片主导,医药发展水平低。

60-70年代开始形成以抗生素、维生素和解热镇痛类为代表的大宗普药,解决传染病和感冒发烧常见病。

80年代,大宗普药处于发展期。

90年代外资药企进入中国,带来全新的治疗方案、产品和营销模式。

国内医药企业在品种和销售上模仿外资。

90-00初期,大宗普药快速发展并逐渐进入成熟期,专科药逐渐形成并发展,体制造成行业形成灰色地带,监管缺失药品批文泛滥,行业处于无序竞争阶段。

2006-2013年,专科药企龙头逐渐浮出水面,品种梯队形成,营销队伍稳定,盈利模式确立。

2006-2013年,行业的发展进入有序阶段。

2000-2006年,可仿制品种多,批文管理松,药品文号泛滥,行业无序发展。

2005年以郑筱萸落马为标志,行业监管从严,行业进入有序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产品梯队逐渐形成,企业专科定位明晰。

销售队伍稳定,盈利模式确立,收入和利润进入快速增长期。

2006-2013年,需求升级。

90年代-2005年,行业需求是抗生素和大宗普药,此阶段对应的是抗生素和大宗普药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和股价表现较好。

哈药股份以抗生素为主要产品,这期间哈药股份股价上涨10倍。

同期同仁堂上涨3倍、恒瑞医药、海正药业自上市到2005年上涨幅度不大。

2006-2013年,需求从抗生素转变为专科用药,抗生素占医药行业比例持续降低,专科用药占比上升。

新的需求包括肿瘤科、心脑血管科、血液、保健,这些领域诞生了恒瑞医药、益佰制药、天士力、中恒集团、以岭药业、信立泰、东阿阿胶、云南白药、汤臣倍健等公司。

消化、肾、精神等领域还未得到充分发展,龙头公司也未出现,寻需求升级之逻辑,这些领域未来可孕育新的大市值公司。

行业政策支持。

这一阶段的行业政策包括大力发展医疗保险,价格管制总体温和。

价格管制包括发改委对医保产品的最高零售价管制和招标政策。

医保基金总收入扩张快于药品消费扩张。

2006年,我国医保基金总收入为2000亿元,占药品市场规模的56%,2012年医保基金总收入预计达到9500亿元,占药品市场规模的102%。

价格管理总体温和,发改委在2006年以后对医保目录药品进行20多批次的降价,每次降价幅度为15%左右,降的是最高零售价,对药品实际售价降价幅度影响不大,且企业通过更改剂型、包装等绕开降价影响,发改委对药品价格管制实际处于温和状态。

药品招标对价格有一定压制,总体宽松。

对同一通用名,采取分层次招标,中标标的多个。

高端专科药中,同一通用名仿制药寥寥无几,有些是独家仿制。

招标并不能对价格形成有效压制。

对现状和未来的判断:首先,行业的有序发展仍在持续,行业需求升级也未完成,行业发展阶段仍处于景气阶段,且我们判断可以持续一段比较长的时期,比如5年;其次,医保的收入增速显然要下降,下降的幅度还不能给予确定的结论。

但由于仍有较大体量的结余,支出增速不会显著下滑;最后,行业政策上处于关键阶段,新一届政府对医疗领域的态度还未明朗。

对药品价格的管制是现阶段以及未来2-3年影响行业利润的核心因素。

现阶段看,对药品价格从严管制和继续相对宽松都有判断依据和逻辑。

第二、收入的外在决定因素是医保,内在因素是需求,利润的核心决定因素是招标政策。

医药行业收入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是疾病谱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医疗需求客观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未能满足真实的医疗需求。

收入增长的外在驱动因素是驱动医疗需求释放的医保基金,2006-2013年是医保基金增长最快的时间段,对应的期间内医药行业收入增速由2000年初的16%上升至25%。

图表:医保基金收入情况及预测图表:2000-2013年9月医药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收入增长判断:医保基金的支出增速是关键,虽然医保基金收入增速将显著下滑,但由于存在较大的结存资金,支出增速不会出现跳跃式下降。

我们判断未来基金医药收入增速将缓慢下滑。

图表:医保资金的结余情况(三保合计)利润增长判断:利润的增长取决于药品的价格,药品的价格取决于各省药品招标政策。

药品招标政策取决于医改大环境(取消以药养医),否则治标不治本。

取消以药养医是医改的大趋势,我们判断这种改革是颠覆性的,需要多种配套政策配合。

以目前的政策和行业环境看,一蹴而就很难,将是渐进式的改革。

以药养医不突变,全国的药品招标政策估计发生突变的概率不大。

大概率事件是,先拿出2-3个省份进行招标试点,如广东省的招标政策。

试错后改进,再试错再改进,成熟后推广。

取消以药养医是大趋势,为什么说不会一蹴而就?取消以药养医,需要的是以技养医,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国家没有详细计划。

医疗服务的收费方式还未多样化,如DRGs、总额、按人头等,现在仍是按项目收费。

即使是取消15%的加成(回扣不算),每个地方也只是少量试点。

预计试点需要2-3年时间,试错后可能需要改进再试点。

真正全面推开时间点至少在5年以后。

第三、大部分企业业绩驱动因素来自少数几个产品。

把握企业重点产品潜力是医药行业研究的重点。

为什么关注新产品、新模式?平台和模式是观察医药公司的一种方法,对于大部分国内制药公司而言,产品还是主要因素。

国内医药企业规模还不大,如果能有2到3个较好的新产品推出,对其市值的贡献往往较大。

2到3个新产品如果能实现10亿元以上的潜在销售规模,2亿元的净利润,如果给20X估值,就能够带来40亿元的市值,对于大部分医药企业来说,40亿元的市值增量相当可观。

医药公司为什么会不断出现新产品?我们总结原因如下。

(1)疾病谱不断变化,引起需求变化。

如2010年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为400万人,有机构预计到2020年,我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660万人。

新增的癌症存在新的癌症药品需求。

(2)技术进步。

疾病领域存在众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理论上存在无限的技术进步可能。

虽然前几年FDA批准的新药数量有下降趋势,但这两年又开始恢复。

(3)我国医药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国内上市公司处于以仿制为主阶段。

技术本身、以及知识产权原因,仍有许多在国际市场上市,销售额较大的产品等待国内公司仿制。

(4)中药现代化,中药的存在形式或使用方式的变化带来新的药品。

如中药注射剂、中药配方颗粒。

未来仍将有上市公司推出新产品,驱动业绩不断增长。

比如恩华药业在精神用药领域将持续推出新药,信立泰的降血压重磅品种艾力沙坦,誉衡药业的银杏内置B中药注射剂正在报审批,华东医药肿瘤药系列产品,利德曼的化学发光诊断试剂,通化东宝的三代胰岛素,长春高新的长效生长激素,恒瑞医药的阿帕替尼,京新药业收购的连个消化道药物,智飞生物的HVB。

如何寻找具有新药的公司?何时布局?具有新药公司的信息基本属于公开。

除收购外,公司自身研发的重要新药,在进入临床,1-3期临床大多会公告,或者我们可以在专业的网站上查到其进展。

另外就是草根调研,包括与同行沟通,与公司沟通,与CRO公司沟通,与临床医生沟通。

近两年,以下公司研发或者收购了新产品,其市值也出现较大增长。

ü长春高新:生长激素(长效)ü康缘药业:银杏二萜内酯注射剂ü莱美药业:埃索美拉唑、乌体林斯ü红日药业:中药配方颗粒ü翰宇药业:新的多肽药物预期(原料药+制剂)。

ü信立泰:收购的艾力沙坦获批。

这类公司的投资机会往往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产品获批或者收购确定前,我们可以通过公开资料或者草根信息对该产品获批的可能性做判断,提前布局。

第一个买入的时间点是新药获批前半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候新药的获批可能性越来越明朗,市场关注度也逐渐提升。

(1)康缘药业的银杏二萜内酯注射剂2012年11月获批,公司股价从2012年4月启动,到11月份,股价上涨幅度超过90%。

(2)莱美药业的埃索美拉唑2013年9月初获批,2013年2月公司股价启动,7个月内股价上涨幅度超过60%。

另一个买入点是新药获批一年后。

一是新药获批前股价有一定的涨幅反应预期,二是新药获批后的第一年对业绩的贡献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各省的招标每2年进行一次,需要等待招标。

另外需要做进医院的工作,医院覆盖需要1-2年的时间,真正业绩的贡献是在产品获批后的第二、第三年。

买入的时间点相应的在新产品获批一年后。

如何判断某个特定药品的市场潜力?从四个维度评估某个药品的市场潜力:功能、效果、竞争产品、是否符合现有医疗体制下的处方行为学。

首先,功能,运用于哪些领域,治疗何种疾病,市场空间有多大,市场是否已被满足;疾病发病率如何,疾病危害程度如何。

大领域才能孕育大品种。

首先,要看治疗何疾病,患者人群大,才能有大市场。

从我国目前疾病分布来看,心脑血管疾病患病人群最大。

其次,要看疾病的危害程度,大类别中肿瘤危害程度最大,基本无法治愈。

再次,要看市场被满足程度,神经系统系统疾病开发较少,未就诊率高,潜力大。

除了看我国市场分布以外,还可以参考国际情况。

国际市场上在有些领域有大公司存在,而我国没有出现大公司。

对比环境因素后可能会发现国内将出现这些领域的大公司,如部分医疗器械领域、诊断试剂领域等。

其次,效果方面,治疗该种疾病的效果如何。

疗效是否确切。

判断一个药物疗效是否确切可以从几个方面考察,一是其适应症是否确切;二是如果其有原研药,原研药销售额以及在该市场的占有率能说明一定问题;三是公司自身会有一些研究数据可以提供参考;四是与相关科室的医生沟通科技含量是否高。

科技含量主要看该药是什么类型的新药,该药是否是该领域最先进的类别。

首先,竞争状况,包括该药的批文数量以及与该药适应症相同和相近的药品。

竞争状况。

该药品在国内具有多少批文,如果有较多批文,有多少公司在生产销售,以及各公司的中标价格。

如果有进口产品,进口替代进行到什么程度。

产品的竞争状况还需要考查治疗同种疾病的其它药物情况,如治疗糖尿病有阿卡波糖,也有吡格列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各类产品的市场前景。

其次,是否符合处方行为学。

现有的医疗体制是以药养医,能够给医院和医生带来利益(回扣)的品种自然会受医生的欢迎。

与其它消费品不同的是,最终消费者不是营销对象。

医生是药品营销的对象,医生可以认为是药品的消费者。

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产品定价中等(日使用金额30-100元),可用于多科室,不一定有疗效,带有保健功能或者提高免疫力等,但也没有明显副作用的万精油产品,往往卖的比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