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概述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媒介文化的提出及其意义培训课件.pptx

媒介文化的提出是承麦克卢汉“媒介即讯 息”的思想谱系而来,文化不再是抽象的 和观念的,而是与具体的,一定的符号媒 介或物质形态相关联
关于文化,人们往往关注其发展中前后承 传的一面,而忽略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和媒 介手段的兴起,会造成其断裂于转型的另 一面,当一种社会交往或信息方式被另一 种社会交往和信息方式替代时,整个文化 也在逐渐转换,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正是从 这些方面显示出来(请同学们举例)
1,媒介文化研究兴起的契机
媒介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发展而来,研究 者由书斋和案头的文本研究转向社会文化 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形成过程的综合性研究, 并开辟了新的研究范畴,如:消费文化、 生产者文本、符号消费等等
a,这一转换契机是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到来的 缘故,即由战争中的物质贫乏到战后的相 对富裕,新的消费体系的形成与商业电视 的诞生恰好是同时发生的,据说“文化研 究最初的目的之一就是去探讨消费社会这 样一个观念,去研究人们与众多消费品之 间的关系”(格雷厄姆 默多克)
媒介文化 教程
——蒋原伦
第一讲 媒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一 何谓媒介文化
1,媒介文化——别一种文化分类原则
媒介文化概念的提出是遵循别一种文化 分类原则,它强调文化的媒介呈现方式, 而不是以往的分类原则,如文学、哲学、 历史、宗教、艺术等等 。以往的有关研究 中,研究者们关注“作品”和“文本”, 但很少涉及它们的媒介方式,例如普希金 的《欧根 奥涅金》,无论它是诗歌、音乐、 电影还是舞蹈,或者别的什么,它们都出 自同一部作品,有着共同的属性
二,媒介文化研究的兴起
媒介文化是一个特别巨大的概念,对媒介 文化的研究意味着对当代社会的许多方面 进行综合研究,这些方面包括当代的文化 工业、侵入每一户家庭的电视节目和这些 节目的制作体制、包括大众的收视行为及 日积月累所产生的效果、包括广告对人们 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如果 将媒介文化作为一个文本来解读,那么这 是一个没有明确边界的文本(比如网络)
媒介文化与媒介理论课件

公众舆论的监督
媒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机制
01
文化传承与交流
02
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03
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
CATALOGUE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信息传播பைடு நூலகம்加速
跨国传媒集团的影响
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的加深
本土化媒介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坚守传统文化价值观 创新发展本土化的媒介文化 本土化媒介文化的国际传播
文化研究媒介理 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研究方法
后现代主义媒介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研究方法
CATALOGUE
媒介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行为模式的影响
媒介文化对消费习惯的影响
社会对媒介文化的制约与引导
01
02
03
法律制度的制约
道德伦理的约束
代表人物
1
主要观点
2
研究方法
3
批判主义媒介理论
代表人物
J. Habermas、 P. Bourdieu、 N. Postman
主要观点
认为媒介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媒 介内容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关注 媒介内容的意识形态意义和媒介 的社会责任。
研究方法
以文本分析和批判性分析为主, 注重对媒介内容的解读和社会影 响的评估。
媒介文化与媒介理 论课件
目 录
• 媒介文化概述 • 媒介理论发展历程 • 媒介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观点 • 媒介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 媒介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实践
contents
CATALOGUE
05-媒介与文化.ppt

• 在文化上,信息传播空前活跃,以消费 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盛行。
• 对全球化的认识和态度大致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种。
• 前者把全球化视为人类历史一个晚近的发展时 期和一个普适的进化过程,属于一种不可阻挡不 可逆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这种认识 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
• 后者把全球化看作“西方文明”/“现代文明” 的新一轮全球扩张,也就是资本主义的新一轮全 球扩张以及由此导致的世界性不平衡与不平等格 局。全球化在历史观上属于西方中心论,在价值 观上属于西方中心主义。
• 例:跨国公司。
• 在文化帝国主 义的话语谱系中, 媒介始终居于核心 地位,因此文化帝 国主义常常被等同 于媒介帝国主义。
• 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对两者的关 系概括道:“大众媒介正以平稳而快速的步调扩 张其技术能力,在西方社会当中,它们对于公私 领域生活的渗透,报道及再现的能力,已经具备 非凡的影响效果。就此而言,将媒介作为现代西 方资本主义的核心文化参照标准,确有可取之处。 不妨说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其中心关键在于媒 介,而这么说的意义有二:一,某种文化之媒介 (文本及媒介之运作过程与行为),支配另一种 文化的媒介表现;二,‘经由大众媒介所中介的 文化’已经扩散全球。”
• 西方学术界对大众文化定义可以归纳为三 种代表理论:
• 一是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威尔逊 为代表,认为大众文化是集新旧传播媒介 于一身,集中体现通俗化/大众化和流行化 的文化样式;
• 二是以德国著名文艺社会学家阿诺 德·豪塞为代表,认为大众文化包括通俗艺 术和大众艺术两部分,前者包括“通俗小 说”“通俗美术形式”和“轻音乐”等文 化样式,后者指电影/广播和电视传播物;
• 有的人则倾向于费斯克的理论,认为大 众文化是对专制力量的反驳;另有一些人 则将其蔑称为次标准文化或剩余文化等。
• 对全球化的认识和态度大致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种。
• 前者把全球化视为人类历史一个晚近的发展时 期和一个普适的进化过程,属于一种不可阻挡不 可逆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这种认识 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
• 后者把全球化看作“西方文明”/“现代文明” 的新一轮全球扩张,也就是资本主义的新一轮全 球扩张以及由此导致的世界性不平衡与不平等格 局。全球化在历史观上属于西方中心论,在价值 观上属于西方中心主义。
• 例:跨国公司。
• 在文化帝国主 义的话语谱系中, 媒介始终居于核心 地位,因此文化帝 国主义常常被等同 于媒介帝国主义。
• 汤林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对两者的关 系概括道:“大众媒介正以平稳而快速的步调扩 张其技术能力,在西方社会当中,它们对于公私 领域生活的渗透,报道及再现的能力,已经具备 非凡的影响效果。就此而言,将媒介作为现代西 方资本主义的核心文化参照标准,确有可取之处。 不妨说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其中心关键在于媒 介,而这么说的意义有二:一,某种文化之媒介 (文本及媒介之运作过程与行为),支配另一种 文化的媒介表现;二,‘经由大众媒介所中介的 文化’已经扩散全球。”
• 西方学术界对大众文化定义可以归纳为三 种代表理论:
• 一是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威尔逊 为代表,认为大众文化是集新旧传播媒介 于一身,集中体现通俗化/大众化和流行化 的文化样式;
• 二是以德国著名文艺社会学家阿诺 德·豪塞为代表,认为大众文化包括通俗艺 术和大众艺术两部分,前者包括“通俗小 说”“通俗美术形式”和“轻音乐”等文 化样式,后者指电影/广播和电视传播物;
• 有的人则倾向于费斯克的理论,认为大 众文化是对专制力量的反驳;另有一些人 则将其蔑称为次标准文化或剩余文化等。
媒介文化的提出及其意义培训课件

媒介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1 2
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 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 主要渠道之一。
引导社会思潮
媒介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引领者和议程设置 者的角色,引导着社会思潮和舆论方向。
3
塑造品牌形象
媒介文化对于企业和组织而言,是塑造品牌形象 、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媒介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是媒介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包括报纸、 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以及互联网、 社交媒体等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
广告宣传
广告宣传是媒介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各种媒体 向消费者传递商品或服务信息,并以此促进销售。
影视音乐
影视音乐是媒介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电影、电 视剧、音乐等艺术形式来传递文化信息,并以此满足人们 的精神需求。
媒介文化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提升内容质量
鼓励创新思维,提升内容的深度和独特性,以满足公众对高质量 内容的需求。
强化媒介素养教育
针对媒体人和公众,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对新技术和新环 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
建立严格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保护公众隐私,同时鼓励媒体在 合理范围内使用新技术进行信息传播。
THANKS
媒介文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形 态,它涵盖了新闻、广告、影视 、音乐、艺术等多个领域,并融
合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
动态性
媒介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形态 ,它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 断变化,同时也能够快速地反映
社会现象和人们的需求。
跨域性
媒介文化具有跨域性,它能够跨 越不同的地域和语言,将不同文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媒介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工具,常常会受到特定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从而 使得媒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社会的文化特征。
文化符号在媒介内容中的运用
各种文化符号,如语言、习俗、传统等,都会被媒介所运用,以构建具有特定 文化色彩的内容。
文化对媒介形态的塑造
媒介形态的文化适应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出不同的媒介形态。例如,一些社会更偏好面对面的口头 传播,而另一些社会则更依赖书面的文字传播。
向发展。
总的来说,文化与媒介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互动关系。文化影响并塑造着媒介, 而媒介也反过来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和发 展。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社会信
息传播的重要动力。
04
新媒介时代的文化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特点
交互性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具有极强的 交互性,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 息接收者,而能积极参与信息
02
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 媒介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媒介作为文化传承、 创新和融合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下将分别从媒介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三个方面进行 阐述。
0文化价值观在媒介内容中的体现
的生成和传播。
实时性
新媒介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人们可以实时获取全球各地的信息 。
多样性
互联网媒介形式多样,涵盖文字、 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新媒介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一些传统文化形 式和表达方式可能因无法适应新媒介环境而逐渐边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塑造文化形象: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呈现,塑造社会群体的文化形象。
文化符号在媒介内容中的运用
各种文化符号,如语言、习俗、传统等,都会被媒介所运用,以构建具有特定 文化色彩的内容。
文化对媒介形态的塑造
媒介形态的文化适应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出不同的媒介形态。例如,一些社会更偏好面对面的口头 传播,而另一些社会则更依赖书面的文字传播。
向发展。
总的来说,文化与媒介之间存在着密切 的互动关系。文化影响并塑造着媒介, 而媒介也反过来影响着文化的传播和发 展。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社会信
息传播的重要动力。
04
新媒介时代的文化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特点
交互性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具有极强的 交互性,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 息接收者,而能积极参与信息
02
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 媒介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媒介作为文化传承、 创新和融合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下将分别从媒介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融合三个方面进行 阐述。
0文化价值观在媒介内容中的体现
的生成和传播。
实时性
新媒介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人们可以实时获取全球各地的信息 。
多样性
互联网媒介形式多样,涵盖文字、 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新媒介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一些传统文化形 式和表达方式可能因无法适应新媒介环境而逐渐边缘化。
THANKS
感谢观看
塑造文化形象: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呈现,塑造社会群体的文化形象。
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概述培训课件

文化反映媒介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媒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通过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反映出媒介的发展和变化。
媒介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媒介与文化的交叉融合
媒介与文化在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不 断交叉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和媒介 形态。
VS
融合发展的趋势
媒介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跨 界性、数字化等趋势,推动着文化产业的 升级和发展。
媒介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媒介对文化的影响
媒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媒介可以通过报道、宣传、娱乐等方式将文化 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对媒介的影响
文化对媒介的内容和形式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 价值观会影响媒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同时,新的文化形式 和趋势也会促进媒介的创新和发展。
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介与文化关系
社交媒体作为新兴媒介形式, 对文化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广泛
。
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形式多样, 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为 文化表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手
段。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具有互 动性,使得文化交流更加平等
、开放。
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与文化冲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日益 频繁。
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可以影响媒 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例如,某些文 化可能更注重言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 保护,因此可能制定更加宽松的媒介 政策;而其他文化可能更注重社会稳 定和公共利益的保护,因此可能制定 更加严格的媒介政策。
04
媒介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媒介与文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媒介塑造文化
媒介通过传递信息、影像、声音等方式,影响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塑造和改变文化。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媒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通过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反映出媒介的发展和变化。
媒介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媒介与文化的交叉融合
媒介与文化在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不 断交叉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和媒介 形态。
VS
融合发展的趋势
媒介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跨 界性、数字化等趋势,推动着文化产业的 升级和发展。
媒介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媒介对文化的影响
媒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媒介可以通过报道、宣传、娱乐等方式将文化 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对媒介的影响
文化对媒介的内容和形式也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 价值观会影响媒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同时,新的文化形式 和趋势也会促进媒介的创新和发展。
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介与文化关系
社交媒体作为新兴媒介形式, 对文化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广泛
。
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形式多样, 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为 文化表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手
段。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具有互 动性,使得文化交流更加平等
、开放。
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与文化冲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也日益 频繁。
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可以影响媒 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例如,某些文 化可能更注重言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 保护,因此可能制定更加宽松的媒介 政策;而其他文化可能更注重社会稳 定和公共利益的保护,因此可能制定 更加严格的媒介政策。
04
媒介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媒介与文化的相互影响机制
媒介塑造文化
媒介通过传递信息、影像、声音等方式,影响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塑造和改变文化。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l 人类赋予这世界重要性、秩序和意义等种 种形式,都来自人类自己的智力加工机制。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l 不同的地图就使同一环境以不同形式存在, 于是他们产生了不尽相同的现实,因此, 活在不同地图视野中其实也是活在不同的 现实里。
l 思想就是对这种地图、模型及模板的建构 和运用。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l 功能注意来自系统潜在的不良整合。它对 现象的解释不是归咎于前因而是放在未来 的状况上:在社会功能机制层面研究紧张 问题——这种紧张包括监视敌意的环境; 在个性层面研究焦虑问题;与社会学的功 能主义相对应的心理学探讨的是失衡问题。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l 大众传播研究一开始试图从传播过程的因果关系 来解释传播效果,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信息理论 的启示,这种解释方式引发了传播的权利模式, 其重点放在环境的作用力,以及被设想成相对被 动的接收者。这一模式所采用的科学计划不仅可 能而且必然把文化现象简约为前因。有些原因被 明确地界定为心理变量——信源的可信度、讯息 的吸引力——其他一些原因则根植于接收者的结 构性情境——阶级、地位、宗教和收入中。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l 在共同、社区和传播这三个词之间,有一 种比字面更重要的联系。人们由于拥有共 同的食物生活在一个社区里;传播既是他 们藉此拥有共同事物的方法。他们必须共 有的食物包括……目标、信仰、渴望、知 识——一种共同的理解——就像社会学家 说的想法一致。这种东西不可能像砖块一 样靠身体来相互传递,也不可能像人们分 吃一块馅饼,把它切成小块来分享……共 识需要传播。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传播的“仪式观”
l 从仪式的角度定义,传播一词与“分享”、 “参与”、“联合”、“联合”、“团体” 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这一 定义反映了“共性”(commonness)“共有” (communion)“共享”(community)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l 不同的地图就使同一环境以不同形式存在, 于是他们产生了不尽相同的现实,因此, 活在不同地图视野中其实也是活在不同的 现实里。
l 思想就是对这种地图、模型及模板的建构 和运用。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l 功能注意来自系统潜在的不良整合。它对 现象的解释不是归咎于前因而是放在未来 的状况上:在社会功能机制层面研究紧张 问题——这种紧张包括监视敌意的环境; 在个性层面研究焦虑问题;与社会学的功 能主义相对应的心理学探讨的是失衡问题。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l 大众传播研究一开始试图从传播过程的因果关系 来解释传播效果,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信息理论 的启示,这种解释方式引发了传播的权利模式, 其重点放在环境的作用力,以及被设想成相对被 动的接收者。这一模式所采用的科学计划不仅可 能而且必然把文化现象简约为前因。有些原因被 明确地界定为心理变量——信源的可信度、讯息 的吸引力——其他一些原因则根植于接收者的结 构性情境——阶级、地位、宗教和收入中。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l 在共同、社区和传播这三个词之间,有一 种比字面更重要的联系。人们由于拥有共 同的食物生活在一个社区里;传播既是他 们藉此拥有共同事物的方法。他们必须共 有的食物包括……目标、信仰、渴望、知 识——一种共同的理解——就像社会学家 说的想法一致。这种东西不可能像砖块一 样靠身体来相互传递,也不可能像人们分 吃一块馅饼,把它切成小块来分享……共 识需要传播。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
传播的“仪式观”
l 从仪式的角度定义,传播一词与“分享”、 “参与”、“联合”、“联合”、“团体” 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这一 定义反映了“共性”(commonness)“共有” (communion)“共享”(community)
媒介与文化 课件 有精美图片

京 剧
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在艺 术上各树一帜,雄踞舞台,表演唱腔精 益求精,并各有独自的剧目、师承及传 人,遂成流派。
脸谱鉴赏
中国书法
中山装
中国风
长城
故宫
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
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是:山东菜(鲁菜)系、四川菜(川菜)系、江苏菜(苏菜)系、 浙江菜(浙菜)系、广东菜(粤菜)系、湖南菜(湘菜)系、福建菜(闽菜)系、安徽 菜(徽菜)系。 八大菜系的特色如下: 鲁菜的特点: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鲜咸为特色,具有鲜、嫩、 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善于以葱香调味。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 川菜的特点: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尤以麻辣、鱼香、怪 味等味型独擅其长。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 苏菜的特点: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 焖、煨、燻;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浙菜的特点:菜式小巧玲珑,清俊逸秀,菜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运用香糟调味。 常用烹调技法有30多种,注重煨、焖、烩、炖等。 粤菜的特点:用料广泛,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口味上以爽、脆、鲜、 嫩为特色。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脆嫩不生,油而不腻。 湘菜的特点:讲究菜肴内涵的精当和外形的美观,重视原料搭配,滋味互相渗透。湘 菜调味尤重酸辣。烹饪技法:湘菜早在西汉初期就有羹、炙、脍、濯、熬、腊、濡、脯、 菹等多种技艺,现在技艺更精湛的则是煨。 闽菜的特点:烹饪原料以海鲜和山珍为主;刀工巧妙,一切服从于味;汤菜考究, 变化无穷;烹调细腻,特别注意调味。 徽菜的特点:清雅纯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选料严谨、火工独到、 讲究食补、注重本味、菜式多样。烹饪技法:滑烧、清炖和生熏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功能解释中,意识形态被认为并不是有 结构性力量引起的,而是为了满足人格或 社会的某种需求或功能。格尔兹称这后一 种观点为紧张理论,因为它源自人格与社 会的“不良整合”,该理论假设认为生命 不可回避地纠结着重重矛盾、不适和不调, 这些矛盾引起了紧张,从而为意识形态提 供了一种解释。
如果说因果解释认为意识形态源自预设的 因素,那么在功能解释中意识形态被理解 为一种机制,这一机制能为因现代生活的 矛盾而失调的系统恢复平衡。
带有大写“C”的文化
文化被认为是由“知识活动,尤其是艺术活 动的作品与实践”组成的,由此,文化是一 个描述“音乐、文学、绘画和雕塑、戏剧、 电影”的词语(威廉斯,1983b:90)。
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被广泛认为涉及“有教 养的”(cultured)人们所从事的“优雅的” 消遣。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
概论:媒介与文化的关系媒Fra bibliotek与文化关系维度
传承与断裂 虚拟与现实 表象与本质 娱乐与教化 资本与人文 结构与能动
文化的普世价值
自由 平等(公正、公平) 安全 经济 环保
第一节:媒介——两种传播观念
第二节:文化——作为日常行为的规则与 惯例
现代词典中关于“传播”一词的主要条目 是“传授”(imparting)“发送” (sending)“传送”(transmitting)或“把信 息传给他人”这些词语常被用来定义传播。
人的行动或者是个人偏好的产物,或者受 内在的和无意识的或外在的和环境性的法 则与功能的支配。这一观点的后半句尤为 重要,它几乎没有为理性、意识甚至由个 体所决定的选择留下任何余地。行为在法 则的调节和强制之下塑造而成,或者由前 逻辑功能、潜意识冲动、创伤、权力意志 塑造了行为。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从宗教仪式角度看,我们认为新闻变化不 大,但本质上让人产生满足感;它功能不 多,但得到了日常性的消费。报纸并不产 生效果或功能,而是使人得到戏剧性的满 足感,其呈现的也并不是这个世界的根本 所在。
从仪式的角度看,新闻不是信息,而是戏 剧。它并不是对世界的记述而是描绘戏剧 性力量与行动的舞台;它只存在于历史性 的时间中,在我们假定的、常常是替代性 的社会角色基础上,邀请我们参与其中。
传播的仪式观不是指空间上讯息的拓展, 而是指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尽管有人发 现这种维系以统治为特征,因而并不合 理);它不是一种传递信息或影响的行为, 而是共同信仰的创造、表征与庆典,即使 有的信仰是虚幻的。如果说传播的传递管 其核心在于讯息在地理上的拓展(以控制 为目的),那么传播的仪式观其核心则是 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 的神圣典礼。
人类赋予这世界重要性、秩序和意义等种 种形式,都来自人类自己的智力加工机制。
不同的地图就使同一环境以不同形式存在, 于是他们产生了不尽相同的现实,因此, 活在不同地图视野中其实也是活在不同的 现实里。
思想就是对这种地图、模型及模板的建构 和运用。
思想是公共的,因为它靠公开才能贮存 符号,在更深层、更强烈的意义上,思 想是共同的。思考包括对环境的勾画, 思想则是对某个环境模型的建构,在模 型上操作起来要比在真实环境中便捷, 可以看出自然状态是否与模型相一致。
三年前我离开我的工作岗位即将返回上 海之前,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陪我的一个同 事前往夏河拍摄一个有关喇嘛导游的纪录片。 也许是卸掉了工作任务,我感受到了一个不同 的夏河。每天一早,我们就赶到拉卜楞寺接待 室。这个接待室也就是拉卜楞寺的售票处,也 是喇嘛导游们的休息与待工的地方。我的同事 焦急地等待着突发性事件的发生,而我却可以 轻松地和这些年龄不大的喇嘛导游们交谈。他 们是这个寺院里为数不多地可以用汉语进行交 谈的对象。
去年春节前,那个叫旦巴的拉卜楞寺喇嘛来 到了上海,他是去普陀山途径上海的。因为有别 的事情,我没有去火车站接,只是在我们学校宿 舍区的门口等。不一会儿,一辆出租车款款地停 在我面前,下来一位穿夹克衫牛仔裤的小个子, 我有点愣神,但他确实就是喇嘛旦巴嘉措。旦巴 显然理会了我为什么而发愣,笑着用汉语给我解 释,穿袈裟太显眼,在北京的时候经常被围观和 盘问,所以到上海就换了装束。从他下车、取行 李、说话这一系列行为当中,我又看到了那个在 拉卜楞寺的旦巴嘉措,虽然穿了便装,还是掩不 住缓慢而平静的特征。
在有的模式中,意识形态是牛角尖一样拿 来顶人的进攻武器;而在功能模式中,意 识形态确实用于释放紧张的装置。在因果 模式中,小资产阶级店主的反犹太主义可 以用阶级立场来解释;在功能模式中,同 样的反犹太主义可以解释为是一种心理上 的宣泄——将紧张移情于象征的敌人。
功能注意来自系统潜在的不良整合。它对 现象的解释不是归咎于前因而是放在未来 的状况上:在社会功能机制层面研究紧张 问题——这种紧张包括监视敌意的环境; 在个性层面研究焦虑问题;与社会学的功 能主义相对应的心理学探讨的是失衡问题。
从整体上把文化想象成一种权力——人民 的鸦片、皮下注射针、环境的产物——否 定了心智作用的自主性,并把研究对象降 格为微不足道的机器。
一群原始人满怀诚恳地出发祈雨,结果强 化了群体的社会团结;一个选区政客本来 只想维护或捞取政治资本,结果却成了未 同化的移民群体与没有人情味的政府官僚 机构之间的调停人。一位意识形态专家本 来只想散布不满情绪。但转念一想,发现 自己也在为那个令他痛心的体制的持续存 在而出力。
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 转变的符号过程。
现实不是已知的,不是独立于语言的人类 存在,语言也不是现实苍白的折射。相反, 是传播——简言之,通过符号形态的建构、 理解与利用创造了现实,并使现实成为一 种存在。
现实是一种大量生产的、具有表现力的造 物——是一种由人类生成并维系的产物。
作用条件何处终止而科学登场?阶级利益 何处终止而科学登场?无意识何处终止而 科学登场?
对意识形态的两大解释来自行为科学。格 尔兹称之为利益理论(interest theory)和紧 张理论(strain theory),但我们更乐意称它 们为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
因果解释试图把意识形态根植于社会结构 这一坚实的土壤中,它对意识形态立场的 解释是认为它源自不同团体,尤其是不同 社会阶级的利益,他也试图根据阶级成员 来预测他们所采取的意识形态立场,尤其 把意识形态归为先前预设的原因。但最终 这个观点不灵了,因为根据阶级或根据其 他任何变量都很难预测意识形态。
霍尔认为“传播”这个词在实质上和方法 上使研究变得狭隘而孤立。在实质上,它 的研究视野狭窄导致只有大众媒介生产与 发布的产品,于是一方面传播学研究在整 体上从文学与艺术的研究中孤立出来;另 一方面也与日常生活,如宗教、交谈、体 育这类表达与仪式的形式中孤立出来。
“文化”一词在人类学意义上把我们引向生 活生活总体方式的研究,但它被“传播” 取代了,于是把我们引向某个孤立的生存 片断。在方法上,“传播”一词是我们与 在人类学、文学研究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 中占核心地位的批判的、阐释的、比较的 研究方法整个地割裂开来。
拉卜楞寺的五个导游中,只有一个叫旦巴嘉 措的是正式入寺的僧人,其余都在不断学习以求 通过入寺考试。这些僧人大部分来自附近藏区的 藏族家庭,有甘肃的,也有青海的,通常在七、 八岁上入寺,而他们的生活起居包括搭建僧舍, 一切均由各自的家庭供给。在汉语语境中,出家 一词一定隐含着看破红尘的意思,寺院往往是世 俗社会失意者的收容所。而藏族家庭却选送天资 聪颖的孩子进寺院,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有文化 的信仰者。因为普通百姓虽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但是通常是不识藏文的。对于喇嘛来说,信仰是 内在的与生俱来的,入寺只是去学习表征信仰的 各种仪式手段和话语工具;而和尚则是试图以学 习一种信仰来忘记尘世的苦痛,所以,两者的精 神面目一定是迥然不同的。
这时,传播的中心意思就是只为了控制的 目的,把信号或讯息从一端传送至另一端。 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 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
电报和印刷业使(新教徒各教派)达成了 一致,乍一看好像完全不可思议。电报和 报刊传递并刊登了“基督教徒为带来这一 巨大恩典的消息而激动万分,每个城市的 民众都不约而同地举行集会,实际上这种 祈祷的精神交流使国家连成一体”。这绝 非偶然,大西洋电缆开通同时也出现了类 似的活动,因为两者都是“终极精神胜利 的征兆……”
在共同、社区和传播这三个词之间,有一 种比字面更重要的联系。人们由于拥有共
同的食物生活在一个社区里;传播既是他
们藉此拥有共同事物的方法。他们必须共 有的食物包括……目标、信仰、渴望、知 识——一种共同的理解——就像社会学家
说的想法一致。这种东西不可能像砖块一
样靠身体来相互传递,也不可能像人们分 吃一块馅饼,把它切成小块来分享……共 识需要传播。
大众传播研究一开始试图从传播过程的因果关系 来解释传播效果,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信息理论 的启示,这种解释方式引发了传播的权利模式, 其重点放在环境的作用力,以及被设想成相对被 动的接收者。这一模式所采用的科学计划不仅可 能而且必然把文化现象简约为前因。有些原因被 明确地界定为心理变量——信源的可信度、讯息 的吸引力——其他一些原因则根植于接收者的结 构性情境——阶级、地位、宗教和收入中。
我在兰州在夏河都不止一次遇到过上海老 乡,他们大多是背着若干个相机前去采风的。 在不长的三两天期间,他们往往把自己想象成 “不顾乘车的颠簸”、忍着刺鼻的酥油味去捕 捉“决定性瞬间”的记者英雄。多少次我也是 因为采访拍摄,带着在兰州早已草拟好的拍摄 提纲,匆匆掠过,除了奇异和绚烂,夏河从来 没有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什么别的东西。虽然我 从来不具备记者英雄的气概,但有一点我想是 和我的上海老乡们是一致的,浅薄一点,是把 她当作一种浓烈的少数民族风情来猎奇,深刻 一点,是把她当作所谓进步文明看到落后文明 时的怀旧对象。
传播的“仪式观”
从仪式的角度定义,传播一词与“分享”、 “参与”、“联合”、“联合”、“团体” 及“拥有共同信仰”这一类词有关。这一 定义反映了“共性”(commonness)“共有” (communion)“共享”(comm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