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
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

上一页
下一页
当系统在像面或是物面上以及中间像面上没有专 门设置视场光阑时,系统的成像范围将由某个透 镜框或类似器件限制,起限制作用的边框也称作 视场光阑。此时由于物面(或像面)与视场光阑 不重合,系统的成像范围没有清晰的边界,随着 视场的增大,成像的光束逐渐减少直至为零,这 种随视场增大成像光束逐渐减弱的现象称为渐晕 (如图2-54)。
上一页
下一页
2.4.1.3.渐晕光阑
我们已经知道,视场光阑与像(物)面不 重合,必然会产生渐晕。但是也经常会有 这种情况,视场光阑设置在像(或物)面 上,但为了减小系统的横向尺寸或改善轴 外物点的成像质量,其它的通光元件适当 地减小尺寸而拦去部分光线,人为地在成 像范围内产生渐晕,起这种光束限制作用 的称之为渐晕光阑。
上一页 下一页
例题2-8 :如图2-52(a),D1为一透镜,D2为
一光孔,用作图法判断何者为孔径光阑.
解:将D1、D2在物方求“像”。由于D1前面无 透镜,它在物方的像D1′就是其本身,D2对D1 成像于D2′,如图2-52(b)。 由物点A连接D1′、D2′的边缘,张角分别为 U1、U2,比较得出U2 <U1 ,所以D2为孔径光阑。
2.4.1 光阑的种类及其应用
光学系统中的光束最基本的限制有两种, 一是对系统成像光束孔径的限制,二是对 系统成像视场范围的限制。 我们把对光束起限制作用的元件统称作光 阑,两类基本限制的光阑被分别称为孔径 光阑和视场光阑。此外还有起部分拦光作 用的渐晕光阑和消杂光光阑。
上一页
下一页
2.4.1.1 孔径光阑
上一页
下一页
我们把孔径光阑在物方空间的共轭“像”称为 入瞳,在像方空间的共轭像称为出瞳。 因此例题2-8中D2′为入瞳,D2在像方所成的 像D2″(图中未标出)为出瞳。由光束限制的共 轭关系可知,孔径光阑对光束的限制就是入瞳 对物方入射光束的限制或出瞳对像方出射光束 的限制。
第五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

视场光阑对成像范围的影响
视场光阑对主光线的限制
视场光阑对轴外点光束的限制
其他光阑对轴外点成像光束的阻拦
E
照相机系统
望远镜系统
望远系统简图
显微系统
光学系统的景深
在景象平面上获得清晰像的空间深度:成像空间的景深 成清晰像的最远平面为远景平面,距对准平面距离为远景深度 成清晰像的最近平面为近景平面,距对准平面距离为近景深度
孔径光阑例
光阑的像
入瞳:孔径光阑被其前面光组在系统物空间 所成的像称为系统的入射光瞳 出瞳:孔径光阑被其后面光组在系统像空间 所成的像称为系统的出射光瞳 物方孔径角:物面中心至入瞳边缘引线夹角 像方孔径角:像面中心至出瞳边缘引线夹角
视场光阑、入窗、出窗
视场光阑:限制物体成像范围的光阑 判断:
前景深与后景深
正确透视距离观察:入瞳直径越小,景深越大;拍摄距离越大,景深越大 明视距离观察:景深还与焦距有关,焦距越小,景深越大
相同光圈,不同物距
不 同 焦 距
相同物距,不同光圈
远心光路
物方远心光路
光学量仪测量原理
1. 物镜与像面距离按放大倍数确定,固定不变 2. 带有刻度的分划板在物镜像面上,格值考虑了放大倍 数 3. 通过调整整个系统相对物的距离,使被测物成像于分 划板平面上 4. 按刻度读出物的长度
求每个光阑被前面光组所成像 由入瞳中心向各光阑在物空间的像的边缘引线 对入瞳中心张角最小的光阑像对应的Fra bibliotek阑即为 视场光阑
视场光阑例
入窗:视场光阑被其前面光组在系统物空间 所成的像称为系统的入射窗 出窗:视场光阑被其后面光组在系统像空间 所成的像称为系统的出射窗 物方视场角:入窗边缘对入瞳中心所张的角 像方视场角:出窗边缘对出瞳中心所张的角
工光05光学系统的光束限制

B的实际成像光束孔径要 小些
U
A
O1
P1
Q1
B A
Q
O2
P
B
Q2
P2
当视场光阑与物面或像面不重合时,视场必 然产生渐晕。
光孔离孔阑越远 越易引起渐晕
2019/1/21
第五章 光学系统的光束限制
20
物平面
渐晕
视场光阑
入瞳
A
B1
B2
B3
B1发出的光束都不被拦 B2发出的光束主光线以下 被拦
2019/1/21
D1 6
D2 6
再将光孔P经透镜L1成像: f 20m m l 40m m D2 2m m 同理计算得:l 40m m 2m m DP 透镜L1本身在物空间,不必成 像, 所有结果转回 180,绘图。
第五章 光学系统的光束限制
12
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孔径光阑在光学系统的物空间的共轭像称为入射光瞳,简称入瞳; 孔径光阑在光学系统的像空间的共轭像称为出射光瞳,简称出瞳; 孔径光阑、入瞳、出瞳三者互为共轭关系,它们对成像光束的限制 作用是等价的。
2019/1/21
第五章 光学系统的光束限制
13
入瞳和出瞳的图解法
P 1
P1
Q1
像方孔径角
u O2
2019/1/21
第五章 光学系统的光束限制
18
视场范围的计算
视场光阑与像面重合 视场光阑设在中间像面 ,相对于后面系统为物 面 视场光阑
入瞳
孔径光阑 视场光阑
y
视场角 w
F
w视场角
-lz
-l
第5章光学系统中的光束的限制

一、景深
§5-4光学系统的景深
对准平面 景象平面
远景平面
近景平面
远景深:远景平面到对准平面的距离1 p1 p 近景深:近景平面到对准平面的距离 2 p p2 景深:远景平面到近景平面的距离 1 2
p1 p Z1 2a p1 p p2 Z 2 2a p2
例:有一焦距为140mm的薄透镜组,通光 直径为40mm,在镜组前50mm处有一直径 为30mm的圆形光孔。问实物处于什么范 围时,光孔为入射光瞳?处于什么范围时, 镜组本身为入射光瞳?对于无穷远物体, 镜组无渐晕成像的视场角和渐晕一半时的 视场角各为多少?
解:
x 15 x 50 20
x 150
B的上边缘光线被 O2拦,B的下边 缘光线被O1拦, B的实际成像光束 孔径要小些 由轴外发出的充满入瞳的光被部分遮拦的现 象叫渐晕。引起渐晕的光阑称渐晕光阑,
渐晕光阑的确定方法
当一个光学系统无视场光阑时:将系统 中各光阑逐个地对其前面光学系统成像, 求出系统的入瞳。将所有这些像对入瞳 中心求张角,其中最小张角者所对应的 光阑即系统的渐晕光阑.
①当实物在距圆形光孔150mm以外,圆形 光孔为入瞳。 当实物在距圆形光孔150mm以内,透镜组 为入瞳 ②物体在无穷远时,圆形光孔为入瞳,透 镜组为渐晕光阑 无渐晕成像时,
15 tan( u ) 0.1 150 u 5.71o
2u 11.42
o
③渐晕一半时,
20 tan( u ) 0.4 50 u 21.8 o 2u 43.6 o
说明: (1)光学系统孔径光阑与系统和物平 面位置有关。 (2)当物(像)位于无穷远时,在物(像)空 间比较张角变为比较光阑的像的大小。 二、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入瞳—孔径光阑通过其前面光学系统所成 的像,决定进入系统光束的大小 物方孔径角:由轴上物点对入瞳半径的张角 入瞳是物面上所有各点发出的光束的共同 入口
第5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

5.1 光阑及其作用
一、光阑的概念
通光孔径:限制进入光学系统中光束尺寸的 光孔的内孔大小称为通光孔径。 光阑:透光孔,起限制光束的作用。
B
P1
Q1
A
A
P2
Q2
L1
L2
孔径光阑
二、光阑的分类
孔径光阑
视场光阑
所有光学系 统中都有
限制轴上物点成像光束立体角或平 面光束孔径角的光阑
限制物空间能被光学系统成像的范围 限制轴外成像光束宽度,改变轴外点 成像质量
第5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
教学目标:
牢固掌握孔径光阑的确定方法,掌握入瞳、 出瞳概念。 掌握视场光阑的确定方法,掌握入射窗和 出射窗的概念。 理解渐晕的概念和成像范围。 了解景深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了解物、像方远心光路。
5.1 光阑及其作用
主要内容: 光阑的概念 光阑的分类 光阑的位置
两种特殊情况
(1)景深为对准平面直到无限远的整个物空间 , 对准平面在何处?
对 准 平 面
p2 a
Δ2
入 瞳
出 瞳
p
2a
1
p
2
景 象 平 面
2a p
p
2a
p2 p 2
a
z z1 z D p 2
z
z z1 z 2
p
1 2
4 ap
2
4a p
2 2
2
1
p
2
2a p
2
p
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

1、望远系统的特点:是平行光射入,平行光射出,其光学间隔 ∆ = 0 。
2、光瞳衔接原则:前一个系统的出瞳与后一系统的入瞳相重合,否则就会出现 光束拦截现像。 3、光束限制: 在望远系统中,一般情况下,物镜镜框是它的孔径光阑,也是系统的入瞳。 它经目镜所成的像就是系统的出瞳。一般与人眼瞳相重合。而出瞳的位置与目镜 最后一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出瞳距。一般出瞳距 P' ≥ 8mm ~ 10mm ,若加防毒面具 则出瞳距至少要为几十毫米。 分划板是其视场光阑。它放置于实像平面上,主要用于限制视场的大小。
小孔
结论 3: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选取光阑的位置,可使整个系统的横向 尺寸减小,结构匀称。 结论 4:系统中的光阑只是针对某一物体位置而言的,若物体位置发生了变化, 则原光阑会失去限光作用。 2、视场光阑:用以限制成像范围的光阑。 视场光阑的形状多为正方形、长方形。例如:显微系统中的分划板就是视场 光阑,照相系统中的底片也是视场光阑。
如果把刻尺当作物, 则系统带着分划一起移动调焦, 由于调焦不准造成视差, 同样影响测距精度,为此也用孔径光阑来控制主光线。这样物面上一点 A 发出
A B
' B
孔径光阑
' A
图 4—9 像方远心光路
的过焦点的光,经系统之后将变为平行光,由于孔阑放于 F 处,所以这条光线就 是主光线,这样不论像面与分划面是否重合,我们读的都是主光线的位置,从而 消除(减少)了测距误差。
D入 ) :系统的入瞳直径与系统的焦距之比; f' f' D入
3、光瞳数(F 数) :相对孔径的倒数即, K =
4、数值孔径 NA: NA=n1 sin U1 ,物方孔径角的正弦与物方折射率之积。
§4-3
第五章光阑和光束限制(2)讲解

我们把光学系统中所有光孔(包括透镜框)被 其前面的光组成像,以物面中心为原点对被成的 光孔像张角,即从物面中心点做出光孔像边缘的 孔径角,其中必有一个光孔像对物面中心的张角 最小,即孔径角U最小,这个像称为入射光瞳。
与入射光瞳共轭的光孔就是孔径光阑。
入射光瞳的大小完全决定了进入系统参与成 像的最大的孔径角,是物平面中心点进入系统光 束的公共入口。
复习
在光学系统中,一些固定透镜和其他光学零 件的金属框架和专门设置的带孔的金属薄片是用 来限制光束的屏障,称为光阑。
孔径光阑:限制轴上物点进入系统孔径角u的光阑。
视场光阑:限制视场的光阑,决定物平面或物空 间有多大的范围可以被光学系统成像。
消杂散光光阑:只对非成像的杂散光起限制作用 的光阑,称为消杂散光光阑。
孔径光阑被其后面光组所成的像必是所有光
孔被其后面光组所成的像中对像面中心 A点张角 U 最小的一个。
孔径光阑被后面光组成的像称为出射光瞳。
P1
A
P1
U1 P2
A U1
P2
O1
O2
出瞳是光学系统的公共出口,能进入入瞳的 光束必能通过出瞳到达像面。
自物面中心A到入瞳边缘的光线与光轴的夹角 U称为物方孔径角,它是轴上物点能进入光学系统 的光束中的最大的物方孔径角。
2.一焦距为1000mm的正透镜,在其焦点处有一发光 点,透镜前置一平面反射镜把光束反射回透镜且在 焦平面上成一点像,它和发光点的距离为1mm,问 平面镜的倾角是多少?
3.用翻拍物镜拍摄文件,文件上压一15mm厚的玻璃 平行平板,其折射率为1.5,设物镜焦距 f 450mm,
拍摄倍率 1 ,试求物镜后主面到平行板第一面
作业
1.有两个薄透镜孔径AB=CD=50mm ,AB透镜 f1 100 mm ,
工程光学第五章知识点

第五章光学系统的光束限制第一节概述1,问题提出●光学系统应满足前述的物像共轭位置和成像放大率要求●应满足一定的成像范围●应满足像平面上有一定的光能量和分辨本领●这就是如何合理限制光束的问题●每个光学零件都有一定的大小,能够进入系统成像的光束总是有一定限度的。
决定每个光学零件尺寸的是系统中成像光束的位置和大小,因此在设计光学系统时,都必须考虑如何选择成像光束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这就是本章所要讨论的内容。
●例如:人的眼睛中的虹膜能随着外界光线的强弱改变瞳孔的直径。
进入眼睛的光能量将随着瞳孔直径的改变而改变。
当外界景物过亮时,瞳孔就缩小,以减少进入眼睛的光能量,避免过度刺激视神经细胞;当外界景物较暗时,虹膜自动收缩,瞳孔直径加大,使进入眼睛的光能量增加,所以瞳孔其实就是一种孔径光阑。
●通常,光学系统中用一些中心开孔的薄金属片来合理的限制成像光束的宽度、位置和成像范围。
这些限制成像光束和成像范围的薄金属片称为光阑。
光阑主要分两类:孔径光阑和视场光阑。
此外还有消杂光阑、渐晕光阑。
下面先一一做简单介绍,再重点讲解孔径光阑和视场光阑。
2.孔径光栅●孔径光阑限制轴上点光束的孔径角(对于无限远物体,限制入射高度)●对有限远处的物体用孔径角U来表示孔径大小,对于无限远物体则用入射高度(孔径高度)h来表示照相机上的“光圈”就是可变的孔径光阑●人眼的瞳孔也是可变的孔径光阑,对于目视光学系统如显微镜、望远镜等必须把瞳孔作为一个光阑来考虑●视场光阑限制成像范围●对有限远处的物体用物高y(或像高y')来表示视场(线视场),对无限远处的物体用视场角ω来表示●●照相机中的底片框就是视场光阑●照相机的标准镜头的视场角(2ω)为40~45°,而广角镜头的视场角(2ω)在65°以上3.渐晕光栅●渐晕:轴外点光束被部分拦截●光束被部分拦截使得相应像点的照度下降●渐晕光阑可拦截成像质量较差的轴外点光束4.消杂光光栅●杂散光:通过光学系统投射到像平面上不参与成像的有害的光●杂散光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非成像光线通过光学系统在镜筒的内壁表面反射,或是在光学零件的各表面之间多次反射和折射,最终投射到像面上●通常在光组中加入消杂光光阑以阻拦杂散光,并把光学零件的非工作面、镜筒的内壁、光学零件的支承件涂黑来吸收杂散光第二节孔径光栅●限制轴上物点孔径角u的大小,或者说限制轴上物点成像光束宽度,并有选择轴外物点成像光束位置作用的光阑叫做孔径光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二、光学系统的景深
31
景深D:入瞳一定时,在景像平面上获得清晰像的空间深度。
远景深度D1:对准平面到能成清晰像的最远平面(远景平面)的距离; 近景深度D2:对准平面到能成清晰像的最近平面(近景平面)的距离;
D=D1+D2
z1 l1 l = D p1 z2 l l2 = D l2
l1 =
2Dz' l D = D1 + D2 = D 2 z' 2
33
三、光学系统的焦深
焦深:一个平面物体 ———— 一定深度的清晰像空间。
也是由于光束受限所引出的概念。
D' p' l' = = z' D'1 D'2
2l' z' D' = D'1 + D'2 = D'
z’确定时,D’与D’及理想像面的位置l’有关。
视场光阑是对一定位置的孔径光阑而言的,当孔径光阑位 置改变时,原来的视场光阑将可能被另外的光孔所代替。
14
15
孔径光阑和视场光阑的区别:
孔径光阑和视场光阑是光学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 两种光阑,但二者所起作用不同,前者主要限制 成像光束的孔径,即决定像的照度;后者决定视 场,即物体被成像的范围。 孔径光阑是对一定位置的物体而言的,而视场光 阑是对一定位置的孔径光阑而言的,当孔径光阑 位置改变时,原来的视场光阑将可能被另外的光 孔所代替。
20
1、渐晕的概念及渐晕系数
入窗和物平面不重合产生的渐晕
21
1、渐晕的概念及渐晕系数
1. 轴外光束的渐晕——轴上与轴外物点成像光束大小不同 的现象。 轴外点 < 轴上点 2. 渐晕光阑——物空间发出的、本来能通过孔径光阑、视场 光阑的成像光束,由于该光阑的存在只能部分通过,这 种起拦光作用的光阑称为渐晕光阑。
34
l’
35
四、远心光路
1、物方远心光路——测量长度的显微镜: 测像大小,求物大小。
物方远心光路
36
2、像方远心光路——大地测量仪器
37
26
2、场镜的应用
在物镜一次实像面处 加一透镜,以降低主 光线在其后面系统的 投射高度。
场镜改变成像光束的 位置,对系统特性、 方向无影响。
减小光学零件的口径。
27
§5.5
光学系统的景深和焦深
一、光学系统的空间像
平面上的空间像(空间物点成像在一个像平
面上)——望远镜、照相物镜
28
空间点的平面像的取得:
z' l D1 = l 1 l = D z' z' l D2 = l l 2 = D + z'
l 2 z' D1 = l1 l = Df' z' l l 2 z' D2 = l l 2 = Df' + z' l 2Dl2 z' f' D= Df' 2 z' l 2
(1)对目视仪器,人眼瞳孔起着限制光束的作用。 因此,应确保光学系统的出瞳和人眼瞳孔在位置 上重合,大小也应匹配合适。
9
(2)入瞳和光学零件重合时,零件口径最小;越 远离光学零件,则零件尺寸越大; (3)远心光路:焦平面上。
在测量物体大小的显微镜中,把孔径光阑置于光学系统 的像方焦平面上,以消除由于物平面位置不准确所引起 的测量误差; 在测量物体距离的大地测量仪器中,常把孔径光阑置于 光学系统的物方焦平面上,以消除由于调焦不准(像平 面和标尺分划刻线面不重合)而造成的测量误差。
22
3. 线渐晕系数KD,指轴外物点通过系统的光束直径 Dω与轴上物点通过系统的光束直径D0之比,即KD =Dω/ D0 4. 面渐晕系数KS,指轴外物点通过系统的光束面积 Sω与轴上物点通过系统的光束面积S0之比,即KS =Sω/ S0
在入瞳面上度量:D0、S0分别是入瞳直径D和入瞳面积S
消除渐晕:入窗与物平面重合,出窗与像平面重合
23
5. 消杂光光阑——只对那些从视场外射入系 统的光能和由镜头内部的光学表面、金属 表面及镜座内壁的反射和散射所产生的杂 散光起部分限制作用。限制非成像光束。 杂光背景破坏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24
各种光阑在光学系统中的作用:
(1)孔径光阑:决定像面的照度; (2)视场光阑:决定系统的视场; (3)渐晕光阑:限制光束中偏离理想位置 的一些光线,用以改善系统的成像质量; (4)消杂光光阑:拦截系统中有害的杂散 光。
第5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束限制
• • • • • §5-1 §5-2 §5-3 §5-4 §5-5 孔径光阑、入瞳和出瞳 视场光阑、入窗和出窗 渐晕光阑及场镜的应用 光学系统的景深和焦深 远心光路
1
§5.1
1 .孔径光阑
孔径光阑、入瞳和出瞳
限制成像光束立体角的光阑 (限制进入光学系统 成像光束口径的光阑。) 轴上点:近距离物体: U ∞物体:h
2
(1)孔径光阑对轴上点光束的限制
孔径光阑
A
A’
3
(2) 孔径光阑对轴外点光束的限制
M1 M2
N1
N2
L
1
2
(a)物点有限远
(b)物点无限远
4
2
入瞳和出瞳
入射光瞳——孔径光阑经其前面的光组在光学系 统物空间所成的像。入射光束的入口。 入瞳
出射光瞳——孔径光阑经其后面的光组在光学系 统像空间所成的像。出射光束的出口。 出瞳
10
§5.2
视场光阑、入窗和出窗
视场光阑——限制系统成像范围的光阑。即 限制物平面或物空间能被系统成像的最大 范围的光阑,它决定了光学系统的视场。
11
2
入窗和出窗
入射窗——视场光阑经其前面的光组在光学 系统物空间所成的像. 入窗 出射窗——视场光阑经其后面的光组在光学 系统像空间所成的像. 出窗
主光线——由轴外一物点发出并通过入瞳中心的 光线叫主光线。
孔径光阑、入瞳、出瞳三者之间互为共轭关系。
5
6
3 孔径光阑、入瞳和出瞳的判定方法
7
可见,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是对一定位置 的物体而言的,如果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原来限制光束的孔径光阑将会失去限光作 用,光束会被其它光孔所限制。
8
4 孔径光阑的设置原则
视场光阑、入窗、出窗三者之间也互为共轭 关系。
12
视场:2、2’(∞物体); 2y、2y’(有限距离物体)。 视场光阑为矩形时,2y’应为其对角线长度。
13
视场光阑、入窗和出窗的判定方法
判断原则:
将光学系统中所有的光学元件的通光口径分别对其前(后) 面的光学系统成像到系统的物(像)空间去,并根据各像的 位置及大小求出它们对入(出)瞳中心的张角,其中张角最 小者为入窗(出窗),入窗(出窗)对应的物即为视场光阑。
以入瞳中心为投影中心(透视中心),将空间各点沿
主光线方向向对准平面上投影,则各投影点在景像平面上 的共轭点即空间点的平面像。
29
所有对准平面以外的空间点——弥散斑(对准
平面)——弥散斑(景像平面) 弥散斑的大小和入瞳直径有关。当入瞳小到一
定程度,两个弥散斑均可看作点,从而在景像平面上 得到对准平面以外空间点的清晰像。
16
视场光阑的位置是固定的,其设置原则: 尽量使入窗与物面重合,或像平面与出窗 重合——不产生渐晕的必要条件。 视场光阑总是设置在系统的物面、实像平 面或中间实像平面上。
如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等都是安置在像 面上,投影仪、放映机则位于物面上,视场光阑 的大小分别为像面大小或是物面大小,个别仪器 除外(如放大镜和伽利略望远镜等)
Dp Dl = D z1 D z'
l2 =
Dl Dl = D + z2 D + z'
32
对照相物镜,p>>f,故p≈ x
l1 = Dl D l = D z1 D z'
l1 = l2 =
Dl D l l2 = = D + z 2 D + z'
Dlf' Df' z' l Dlf' Df' + z' l
17
照 相 机
书 写 式 投 影 仪
显 微 镜 、 望 远 镜
18
5.3 渐晕光阑及场镜的应用
轴外光束的渐晕
19
由轴外物点发出的充满入瞳的光束中部分 光线被其他光孔阻挡的现象叫轴外光束的 渐晕——轴上与轴外物点成像光束大小不 同的现象。 视场光阑与物面和像面均不重合——视场 产生渐晕。 轴外物点的成像光线因逐渐减弱而没有清 晰的视场边界。
25
渐晕光阑和视场光阑都是限制成像范围的, 但应注意区别二者的不同:
(1)实像面上限制成像范围的光孔才是视场光阑, 其他起拦光作用的是渐晕光阑; (2)有视场光阑时视场光阑限制成像范围,视场有 清晰的边界,没有视场光阑的系统必有渐晕光 阑,它限制成像范围,但没有清晰的没有,也可以有多个,一般一个系 统可以有0~2个渐晕光阑 ;渐晕光阑使边缘视场 一部分光被拦,照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