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病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

疟疾【概述】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现居流行区或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居住、工作、旅行等。
2.临床表现(一)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周左右,但各种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各有不同,恶性疟最短(8-15天)),间日疟和卵形疟次之(12-20天),三日疟最长(18-40天)(二)普通型疟疾其临床发作包括发冷、寒战,继之发热,可达39-40℃,持续2-6小时后出汗而体温迅速下降。
间日疟与卵形疟患者间隔1天发热1次,三日疟则间隔2天发热1次,恶性疟疾发热不规则,每日均有发热。
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患者肝脾逐渐肿大,而以脾肿大尤为明显,同时贫血也逐渐加重。
(三)重型或凶险型疟疾疟疾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表现时,可诊断为重型疟疾:1.脑型疟主要症状有昏迷、头痛、全身性抽搐、烦躁、谵妄等,病死率可达10%-30%。
2.休克成人的收缩压低于70mmHg,儿童低于50mmHg,并伴有冷而黏湿的皮肤,皮肤与中心体温相差>10℃。
3.急性肾衰竭多见于感染严重的患者,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常在10%以上。
患者出现尿少,24小时尿量成人<400ml或儿童<12ml/Kg,继而无尿,且在补充液体后仍无改善,血清肌酐>265umol/L,尿素氮也明显升高。
4.血红蛋白尿(黑热尿)大多因患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用奎宁、伯氨喹或氨基比林等药物后发生血管内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及急性肾衰竭。
5.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出现呼吸加速、气短、呼吸困难、青紫,咳血性泡沫痰等,双肺散在水泡音。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1、典型疟疾 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 时有寒颤、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 大和贫血。
2、不典型疟疾 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 规律。
3、重症疟疾 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或休克、代谢性 酸中毒等。
• 疟疾的诊断 • 疟疾的治疗 • 抗疟药使用原则和治疗方案 • 重症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一、疟疾的诊断
• 基本原则: • 早期诊断,规范治疗 • 标准: • 疟疾病人在发生症状的24小时内接受正确、经济、、规
范的治疗。 • 好处:
–治愈病人 –防止病情恶化 –减少传播
一、疟疾的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
• 曾于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有夜间停留史;
• 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 (母亲有疟疾感染史)
• 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加勒比海地 区、中美、南美、东亚、东南亚、中东、南 亚次大陆、南太平洋地区和东欧等。我国有 24个省具备疟疾传播条件,目前仅云南中缅 边境和西藏林芝地区有一定感染风险。
一、疟疾的诊断标准
•
蒸馏水
1000 ml
• 贮备液Ⅱ 1/15M磷酸二氢钾 (KH2PO4 )溶液
•
KH2PO4 9.07 g
•
蒸馏水
1000 ml
(2)缓冲液的配制
PH M/15 Na2HPO4 M/15 KH2PO4
DW
(ml)
(ml)
6.8
49
51
7.0
63
37
7.1
68
32
7.2
73
27
7.4
81
重型疟疾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重型疟疾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在本篇文章的引言部分中,我们可以概括地介绍一下“重型疟疾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和研究的目的。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部分的内容:在全球范围内,疟疾仍然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和死亡。
尽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重型疟疾仍然是疟疾的一种严重形式,其病情严重,对患者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准确和及时地诊断重型疟疾对于有效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重型疟疾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形式的疟疾相似,往往很难进行准确的诊断。
因此,制定一套准确和一致的重型疟疾诊断标准对于医生和临床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的目的是,回顾已有的研究文献,并评估当前的重型疟疾诊断标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我们将深入探讨已经提出的不同诊断标准,并考虑现有标准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
此外,我们将展望将来可能的研究和诊断方法的发展,以提高重型疟疾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为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关于重型疟疾诊断的重要参考,以促进疟疾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介绍重型疟疾的定义和背景,重型疟疾的临床表现,以及重型疟疾的诊断标准。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强调重型疟疾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并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此外,还将对未来的研究和诊断方法进行展望。
通过以上的结构,本文将全面地介绍重型疟疾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
每个部分都将有详细的说明和论述,以确保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重型疟疾诊断标准的重要性、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知识,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认识。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重型疟疾诊断标准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研究和诊断方法的展望。
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_

【GB 15989—1995】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疟疾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防疫和医疗卫生机构对疟疾的诊断和处理。
2诊断原则根据疟区住宿史,发病时有定期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脾肿大等体征,以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予以诊断。
3诊断标准3.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或有输血史。
3.2间歇性定时发作,每天、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临床症状。
发作多次可出现脾肿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详见附录C)。
3.3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者。
3.4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阳性(详见附录B)。
3.5血涂片查见疟原虫。
其种类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具备3.1与3.2。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或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5。
按查见的疟原虫种类,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4处理4.1治疗4.1.1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90~180mg 4~8日分服(每日22.5mg)。
4.1.2恶性疟治疗4.1.2.1对氯喹未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成人量氯喹1.2~1.5g 3日分服(第1日0.6g,第2、3日各0.3或0.45g),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每日22.5mg)。
4.1.2.2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恶性疟治疗任选以下方案之一:哌喹1.5g3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1.2g加磺胺多辛1.0g 2日分服,加伯氨喹45或67.5mg 2日或3日分服;咯萘啶0.8~1.0g加磺胺多辛1.0~1.5g加乙胺嘧啶50~75mg,均2日分服;青蒿琥酯钠600mg 5日分服(第1日100mg×2次,第2~5日每日50mg×2次),加伯氨喹67.5mg 3日分服(以上均为成人量)。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

预防
1. 管理传染源:报疫卡、根治病人带虫者; 2. 切断传播途径:灭蚊、蚊帐 3.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用药
超高热型:42°C,气促,烦躁,谵忘, 昏迷,抽搐,便失禁。
凶险发作临床表现
冷厥型:体温血压下降,呼吸浅促,脉 细,苍白发绀,胃肠症状。
胃肠型:高热,恶心呕吐腹泻,血便, 里急后重;后期血压降,少无尿,死于 循环衰竭、肾衰。
水肿型:突发呼吸困难,口鼻血性泡沫
临床表现(其他)
再燃
乙胺嘧啶每周25mg 哌奎每20天500mg
思考题
1. 疟原虫人体内阶段生活史 2. 脑型疟疾的发病机理 3. 间日疟典型临床表现; 4. 脑型疟疾的治疗方案。
最重要的鉴别诊断方法:病原学的确定
常用抗疟药物(1)
杀红细胞内裂殖体疟原虫
1. 氯喹:磷酸氯奎首剂1g,口服6-8h后再服0.5g, 第2、3日各再服0.5g,总量2.5g;
2. 青蒿素:首剂1g,第2、3日各0.5g,总量2.5g; 3. 蒿甲醚:首剂0.3g im,第2、3日各0.15g; 4. 青蒿琥酯:首日0.1g,Bid,第2-5日0.05g,
疟疾
疟疾(malaria) :
疟性寒战、
高热、出汗、贫血、脾肿大。 人体内2个繁殖期-肝细胞内、红细
胞内
病原学
感染人体疟原虫有四种:
间日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疟原虫生活史包括两个阶段:
疟疾诊断标准

疟疾的传播方式
疟疾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按 蚊在叮咬疟疾病人后,再叮咬健 康人时,就会将疟原虫传染给健
康人。
传播媒介主要为按蚊属的某些种 类,如亚洲虎蚊、非洲蚊子等。
在某些地区,输血和母婴传播也 是疟疾的传播途径。
疟疾的症状和体征
疟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周期性发热、头痛、寒战、出汗等, 通常在发作后数小时或数天内自行消退。
严重疟疾可导致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尤其是儿童和孕 妇。
疟疾发作时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 肌肉疼痛等。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02
疟疾的诊断方法
显微镜检查
总结词
显微镜检查是一种传统的疟疾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疟原虫的形态和数量来判断是否感染疟疾。
详细描述
显微镜检查通常采用薄血膜涂片法,将患者的血液涂抹在玻璃片上,干燥后用显微镜观察。医生可以根据疟原虫 的形态特征,如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以及其在红细胞内的寄生部位来判断是否感染疟疾。显微镜检查具有 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优点,但准确度相对较低,容易漏诊和误诊。
03
疟疾的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
01
02
03
临床表现
疟疾患者通常会出现寒战、 高热、大量出汗等症状, 并伴有头痛、乏力、厌食 等症状。
流行病学史
患者应具备在疟疾流行地 区旅行的历史或与疟疾患 者有过接触史。
体检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体温、 脉搏、呼吸等体征,以及 肝脾肿大等异常表现。
实验室诊断标准
血涂片检查
分子生物学诊断
总结词
分子生物学诊断是一种基于DNA检测的 疟疾诊断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
VS
详细描述
分子生物学诊断通常采用PCR(聚合酶链 式反应)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疟原虫的 DNA。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和探针,能够 特异性地扩增疟原虫的基因片段,从而判 断是否感染疟疾。分子生物学诊断具有高 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优点,能够检测出极低 浓度的疟原虫DNA,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可 能性。但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 实验室设备和人员,且成本相对较高。
疟疾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般采用口服给药,成人总量 1.5g,分3次服,连用2天。服药 后24~48小时血中浓度达到高峰 ,可迅速控制症状。
青蒿素类药物及治疗方案
青蒿素
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一种过氧桥结 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高效 、速效、低毒的特点。
治疗方案
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肌肉注射或静 脉注射。具体剂量和疗程根据病情和 医生建议而定。
评估指标
02
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
。
注意事项
03
随访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再次感染;如出
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心理干预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缓解焦虑情绪
疟疾患者常因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而产生焦虑情绪。心理干预 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增强治疗信心。
改善睡眠质量
蚊虫驱除与灭杀方法
室内滞留喷洒
使用杀虫剂对室内墙壁、天花板 等蚊虫栖息地进行喷洒,降低蚊
虫密度。
蚊帐使用
在疟疾高发地区,提倡使用经杀虫 剂处理的蚊帐,有效减少蚊虫叮咬 。
室外环境整治
清除积水、杂草等蚊虫孳生地,降 低蚊虫数量。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避免暴露
尽量减少在蚊虫活动高峰 时段(黄昏和黎明)外出 ,避免暴露于蚊虫环境中 。
穿着防护
外出时尽量穿着长袖衣服 、长裤和袜子,减少皮肤 暴露面积。
使用防蚊用品
涂抹驱蚊剂、使用驱蚊手 环等防蚊用品,降低蚊虫 叮咬风险。
05
并发症处理及康复期管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处理原则
贫血
疟疾患者常出现贫血,严重时可 危及生命。治疗原则包括补充铁 剂、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
料,必要时输血治疗。
疟疾诊断标准ppt

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从而引起疟疾症状。
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
疟疾的病原学
流行地区
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
发病季节
疟疾的发病与蚊虫的繁殖和传播有关,通常在高温和高湿度的季节高发。
疟疾的流行病学
疟疾的临床表现
01
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检测方法
针对疟原虫特异性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02
基于基因测序的诊断方法
对疟原虫基因进行测序,可准确鉴定疟原虫种类和基因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疟疾的鉴别诊断
04
感冒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通常不会持续发热,且伴有咳嗽、喉咙痛、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
新型诊断技术的应用
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诊断流程的建立
疟疾早期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研究
研究进展和新的研究方向
进一步加强研究投入
01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疟疾诊断领域的研究投入,探索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提高疟疾的诊断准确性和灵敏度。
未来展望和挑战
重视疫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
02
疟疾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紧密结合,未来需要更加重视疫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疟疾的传播。
疟疾患者常出现突发性高热,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同时伴有畏寒、寒战和全身酸痛等症状。
发热
贫血
肝脾肿大
并发症
疟疾患者由于红细胞被破坏,可引起贫血现象,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
疟疾患者的肝脏和脾脏可出现肿大现象,这是由于免疫反应导致的。
疟疾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炎、肾衰竭、脑水肿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疟疾(Malaria)【WS 259-2006】
(2006-04-07发布,2006-12-01实施)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
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3.2 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
3.2.1 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
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
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
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3.2.2 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3.3 假定性治疗(参见附录B)
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d内症状得到控制。
3.4 实验室检查
3.4.1 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见附录C)。
3.4.2 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见附录D)。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5 诊断标准
5.1 带虫者
无临床症状,同时符合3.4.1.
5.2 疑似病例
应同时符合3.1和3.2.2.
5.3 临床诊断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
5.3.1 应同时符合3.1和3.2.1。
5.3.2 应同时符合3.1、3.2.2和3.3.。
5.4 确诊病例
具备下列之一者:
5.4.1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1;
5.4.2应同时符合3.1、3.2.1和3.4.2;
5.4.3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1;
5.4.4应同时符合3.1、3.2.2和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