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我国干燥技术的新型发展道路[A]
专科《道路工程》_试卷_答案

专科《道路工程》一、(共75题,共150分)1。
二灰是指以下哪两种材料(). (2分)A。
水泥和石灰 B。
水泥和粉煤灰C。
石灰与煤渣 D。
石灰与粉煤灰标准答案:D2。
公路自然区划中二级区划是以潮湿系数K为主要指标,K是表示:()。
(2分)A.平均相对含水量 B。
年蒸发量/年降雨量C。
年降雨量/年蒸发量 D.年降雨量/年蒸发量。
标准答案:D3。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时以重100KN的单轴荷载作为标准轴载,将其它轴重换算成标准轴载时是按( )进行的。
(2分)A.弯沉等效原则B.疲劳断裂等效原则C.剪应力等效原则 D。
抗拉等效原则标准答案:B4。
以下属于路基边坡矿料防护设施的有()。
(2分)A。
种草 B.护面墙 C。
护坡 D.铺草标准答案:B5. 下列沥青类路面中,哪一种结构是采用层铺法施工的(). (2分)A.沥青砼B.沥青碎石 C。
SMA D.沥青贯入式标准答案:D6。
路基干湿类型分为( )。
(2分)A。
干燥.一般.中湿.潮湿 B。
干燥.中湿.潮湿.过湿C.干燥.中湿.潮湿 D。
干燥.潮湿。
过湿。
标准答案:B7. 规范中划分路基干湿类型的依据是(). (2分)A.含水量B.平均稠度C.湿度 D。
相对含水量。
标准答案:B8。
我国刚性路面设计理论为(). (2分)A.弹性地基上的小挠度弹性薄板理论B。
弹性地基上的弹性厚板理论C.文克勒地基上的小挠度弹性薄板理论D.文克勒地基上的弹性厚板理论。
标准答案:A9. 按《公路自然区划标准》全国范围共分为( )个一级区。
(2分)A.6B.7C.8 D。
52。
标准答案:B10。
规范中沥青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是指( )。
(2分)A.容许弯沉值B.计算弯沉值 C。
设计弯沉值 D。
验收弯沉值标准答案:C11.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当牵引力等于各种行驶阻力的代数和时,汽车就()行驶. (2分)A.加速 B。
等速 C.减速 D.无法确定。
标准答案:B12. 在平原区,纵断面设计标高的控制主要取决于()。
2024年安徽省高考地理真题(解析版)

安徽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经过多年持续攻关,研制出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可用于氢气、氮气液化,大幅减小气体体积。
不同于以往“先实验室突破、再中试、再产业化”的模式,研究所在该装备研制过程中联合社会资本共同创立科技公司,创造性地探索出“边研究、边应用、边转化”的发展模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利用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将氢气液化,可以()A.确保能源安全B.保证运输过程零碳排放C.取代其他能源D.方便大规模储存与运输2.与以往模式相比,该发展模式的突出优势是()A.提高创新研发水平B.降低企业经营风险C.缩短成果转化周期D.节约科学研究经费3.我国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B.加快实现研发制造一体化C.促进合作主体间的信息共享D.加快合作主体的要素流动【答案】1.D 2.C 3.A【解析】【1题详解】氢气密度远小于空气,在常温常压下运输,体积非常庞大。
根据材料可知,利用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将氢气液化,可以减小氢气体积,方便大规模储存与运输,但并不能确保能源安全,A错误、D正确;运输过程零碳排放取决于交通运输方式,与氢气液化无关,B错误;氢气液化并不能取代其他能源,C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边研究、边应用、边转化”的发展模式下,产出科研成果之日,就是产品下线之时,与以往模式相比,可以缩短成果转化周期,C正确;创新研发水平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与发展模式关系不大,A错误;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该发展模式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科学研究经费,BD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科研机构长于技术开发,企业长于工程转化,两者优势互补,可以推动我国形成从技术研发、工程示范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的融合发展,所以我国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A正确;在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过程中,会实现研发制造一体化、促进合作主体间的信息共享和加快合作主体的要素流动,但这些并不是深度合作的主要目的,BCD错误。
我国的干燥技术全面赶上国际先进国家水平

我国的干燥技术全面赶上国际先进国家水平方面,说明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消费理念还有很大差距。
农作物的干燥,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品质,比如大米的“爆腰"、裂纹等并非脱粒所致,而是干燥方法和干燥工艺的问题。
不同的干燥方法和干燥工艺还将影响农作物的口感和营养成份。
相信随着我国全面奔小康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潘永康教授说:'干燥技术的研究主要是指干燥理论、干燥工艺和干燥设备的研究。
如今干燥理论研究的重点不是物料外部的传递现象而是干燥过程物料内部的传递现象。
被干燥物料种类繁多,而且在脱水过程中物料的质构和传递特性也在变化。
因此虽然国际上对此作了大量工作,但仍不理想,仍然不能解决问题。
以致时至今日,仍然主要依靠试验和经验来确定干燥条件。
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对干燥工艺和设备作了大量的研究。
在我国有70余所高等学校、研究所和一大批专家在从事干燥技术研究。
我国在谷物干燥、生物物料干燥及蔬菜水果干燥及一些新型干燥设备的开发研究有些已处于国际前沿水平,我国的干燥设备制造企业虽然总的来说,开发研究的力量较弱,投入不多,但也有一些很好的产品开发项目,如自清理回转圆筒、闭循环有机过热蒸气隋性粒子流化床、大型喷雾流化造粒、45吨大型喷雾干燥设备等等,但遗憾的是企业开发的技术大多处于保密状态,通常不公开做学术交流。
根据MUJUMDAR介绍,前苏联至少有200名国际级的干燥专家,干燥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国情和语言障碍影响了他们融入国际干燥界,时至今日已较少见到他们发表的精辟论文,这方面我们应引以为戒。
为了使我国的干燥技术全面赶上国际先进国家水平,要做的事很多,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密切结合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这方面我们起步比较早,与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林科院等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研究喷雾干燥技术,不仅赢得了国内市场的青睐,结束了我国过去喷雾干燥机械单纯依靠进口的局面,而且还打入了国际市场。
中国现代干燥技术发展概况

中国现代干燥技术发展概况中国的现代干燥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
迄今为止,常用的干燥设备,如气流干燥、喷雾干燥、流化床干燥、旋转闪蒸干燥、红外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等设备,我国均能生产,满足市场供应,对于一些较新型的干燥技术如冲击干燥、对撞流干燥、过热蒸汽干燥、脉动燃烧干燥、热泵干燥等也都已开发研究,有的已工业化应用。
干燥技术的发展既需要工业实践,也需要学术研究。
我国于1965年6月由上海化学工业学会组织了华东六省—市干燥—过滤技术会议。
1975年5月由原化学工业部在南京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干燥会议。
1986年10月由中国化工学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干燥会议,此后1989年9月在大连(此年组织成立了全国干燥组,第一任组长是李帧教授,第二任组长是王喜忠教授,现任组长是史永春研究员)、1992年在湖北武汉、1995年在江苏太仓、1997年在江苏无锡市、1999年10月在山东济南、2002年1月在黑龙江哈尔滨、2003年10月在浙江杭州相继举行了各届全国干燥会议,2005年9月在江苏南京召开第十届全国干燥会议,此次会议距1975年全国干燥会议正好30周年,中国的干燥事业经全国学者和企业家的不懈努力与30年前相比,已有长足进步。
除化工界外,中国农业部门、木材部门在过去30年中也都举办过多届全国性干燥技术会议,此外红外干燥界、冷冻干燥界也都举办过专业干燥会议,l996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举办了全国干燥学术研讨会,这就说明中国学术界对干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都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在国际上各国学者对干燥技术的研究活动也十分活跃,自1978年国际著名学者Mujum-dar教授发起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干燥会议以来迄今巳举办过13届国际干燥会议,其中第12届国际干燥会议是在中国北京召开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干燥界与国际干燥界的交流日益增强,这对促进我国的干燥技术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创新型的节能环保干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创新型的节能环保干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摘要本文对几种节能可推广应用的创新型的节能环保型干燥技术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阐述了其潜在的应用领域,并对干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干燥;节能环保干燥行业是一个耗能巨大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种工业部门总能耗中,干燥能耗大约为4%(化学工业)-35%(造纸工业)之间,其所用能源占我国国民经济总能耗的12%左右。
同时,国内干燥技术能源利用率只有40%-50%,而国外很多国家则达到70%以上,干燥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也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因此,在化工、石化、医药、建材、轻工、饲料、食品、造纸、木材及粮食等行业推广干燥节能环保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创新型的节能环保型干燥技术1.1组合干燥技术由于物料的多样性及其性质的复杂性,用单一的干燥技术来干燥物料时,往往达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如果把2种(或2种形式以上)的干燥技术组合起来,取其优点而避其缺点,这种干燥方式就称为组合干燥。
组合干燥是符合创新发展趋势的干燥方式,可以较好地控制整个干燥过程,对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热泵除湿干燥与常规蒸汽干燥技术组合干燥木材为例:首先用蒸汽对木材进行预热,避免在采用热泵除湿干燥时,用电预热升温慢、电耗高的缺点;在干燥初期至中期阶段,因干燥室的排湿量大,可用除湿干燥回收干燥室排出的余热,明显地降低干燥的能耗,节能率在40%以上;在干燥后期,干燥室排湿量很小时,采用蒸汽干燥技术可快速提高干燥室温度,加快干燥速度,缩短干燥周期。
1.2过热蒸汽干燥技术过热蒸汽干燥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干燥技术,以过热蒸汽作为干燥介质对物料进行干燥。
与以热风为干燥介质的干燥机相比,可以减少传质阻力,明显增强传热系数,具有产品品质好、热效率高,蒸汽用量少,节约能源以及环保等优点。
以立式振动输送干燥机为例,对热空气和过热蒸汽分别作为干燥介质时的能量消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利用过热蒸汽干燥可以使热能消耗降低74%,电能消耗降低接近20%,极大地提高了热效率,节约了能源。
干燥技术的进展

干燥技术的进展干燥设备不仅是石油化工、医药、染料、化肥、农药、催化剂等行业中的重要生产装置,而且在其他工业体系来说,如食品、纺织、冶金、机电、木材、造纸行业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常用设备,充分说明了“干燥”这一工业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通过调研,也看到了我国在干燥技术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很多使用比较广泛的新型高效干燥设备,已经使用多年还没有定型化(基本定型)、系列化、通用化。
影响了发展速度,增加了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的投资费用。
目前干燥技术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干燥设备研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由前所述,干燥设备应用极广,遍及国民经济各部门,而且需要量也很大,因此为干燥设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今后可能出现更多的专用干燥设备。
2.干燥设备的大型化、系列化和自动化从干燥技术经济的观点来看,大型化的装置,具有原材料消耗低(与相同产量相比)、能量消耗少、自动化水平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设备系列化,可对不同生产规模的工厂及时提供成套设备和部件,具有投产快和维修容易的特点。
例如,喷雾干燥装置,最大生产能力为200t/h;流化床干燥器干燥煤的生产能力可达到350t/h产品。
3.改进干燥设备,强极化干操过程近年来,常用的干燥设备(喷雾、流态化、气流干燥等),仍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和发展。
(1)改善设备内物料的流动状况(或干燥介质的流体力学状况),强化和改善干燥过程。
例如气流干燥器,从直管气流干燥,改成脉冲气流干燥器,使被干燥粒子在脉冲气流的作用下多次的加速,强化传热传质过程。
又如,改进喷雾干燥器的进风装置,达到控制雾滴的运动状况等目的。
(2)增添附属装置,改善干燥器的操作,扩大干燥设备的使用范围。
在气流干燥器的装置中增添分散器,使气流干燥器用于分散性差的湿物料的干燥;增添破碎机,使气流干燥器用于块状物料的干燥;增添混合器,使气流干燥器用于含水率很高的物料;增添分级机,以解决产品粒度的均匀化等。
在喷雾干燥方面,研制了高黏度物料的雾化器;研制各种喷雾干燥器的进气分布装置,使干燥塔中心与塔壁的气速基本一致,减少物料粘壁的机会;安装电磁自动振动装置,防止物料粘壁等。
公路检测工程师《道路工程》试题及答案(最新)

公路检测工程师《道路工程》试题及答案(最新)1、[单选题]坍落度法测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稠度的适用条件()。
A.坍落度大于15mm,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
B.坍落度小于15mm,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31.5mm。
C.坍落度大于10mm,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
D.坍落度小于10mm,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31.5mm。
【答案】C【解析】坍落度试验适用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坍落度值不小于10mm的混凝土拌和物。
2、[判断题]我国现行规范通过空隙率、饱和度和残留稳定度等指标的控制,来保证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
()【答案】对【解析】空隙率、饱和度和残留稳定度保证了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所以答案为对。
3、[判断题]将转子与盛样筒一起置于已控温至试验温度的烘箱中保温,维持1.5h。
()【答案】对【解析】将转子与盛样筒一起置于已控温至试验温度的烘箱中保温维持1.5h。
所以答案为对。
4、[单选题]进行沥青路面渗水系数测试时,第一次和第二次计时的水量差为()。
A.200mLB.300mLC.400mLD.500mL【答案】C5、[单选题]普通混凝土标准试件经28d标准养护后测得抗压强度为30MPa,同时又测得同批混凝土饱水后的抗压强度为28.9MPa,干燥状态测得抗压强度为32.5MPa,该混凝土的软化系数为()。
A.0.89B.0.92C.0.96D.0.11【答案】A【解析】软化系数=饱水后抗压强度/干燥状态抗压强度。
6、[单选题]水泥细度试验时,应用的标准筛孔径为()mm。
A.0.080B.0.075C.0.074D.0.090【答案】A7、[单选题]路堤通常分层铺筑,分层压实,每层压实厚度一般不超过()米。
A.0.1B.0.2C.0.3D.0.4【答案】C8、[选择题]某新建高速公路交工验收,沥青混凝土路面采用横向力系数测试车检测,己知该路面的抗滑设汁标准SFC=49.测值:45、55、53、42、49、50、61、56、50、52。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干燥产业的发展趋势

1 影 响 我 国农 产 品干 燥 产 业 发 展 的 因 素
就 目前 我 国农 产 品 干 燥 行 业 的 现状 来 看 ,尽 管
每 年 都 有 一 定 的 发 展 ,但 与 农 业 发 达 国 家 相 比 ,还 有 相 当 大 的 差 距 。 其 主 要 原 因 如下 :
的 冲击 。但 我们 可 利 用 最 短 的 时 间 ,来 学 习 他 们 的 先 进 管 理 经 验 、运 作 模 式 和技 术 ,加 速 我 国农 产 品 干 燥 行 业 的 发 展 。 甚 至 可 利 用 我 国 的 制 造 成 本 优 势 ,生 产 价 廉 物 美 的 农 产 品 干燥 机 械 , 来 占领 国 际
2 加 入 W T 后 农 产 品 干 燥 产 业 的 机 遇 O
()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后 发 优 势 ,赶 超 国 际 先进 技 1 术 和 管 理 经 验 。 加 入 W O后 ,国 外 集 资 金 、质 量 、 T
32 政 府 加 强 对 农 业 服 务 体 系 的 扶 持 和 完 善 .
可 以乡 或 村 为单 位 购 买 干燥 机 械 ; 以农 机 推 广 站 为 依 托 ,进 行 代 加 工 ; 以收 取 加 工 费 和 依 靠 国 家 补 贴 的方 式 来 运 作 。 另 外 ,政 府 对 农 业 的扶 持 可 参
价 格 、管 理 和 服 务 优 势 的农 产 品 加 _ 公 司必 然会 涌 T 二 入 我 国 ,可 能 给 我 国 的农 产 品 干 燥 行 业 会 带 来 一 定
提 高其 质 量 优 势 和 价 格 优 势 ,而 干 燥 技 术 相 对 农 产
品加 工 来 说 有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囚 此 ,干 燥 行 业 会 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我国干燥技术的新型发展道路刘登瀛1、2 曹崇文3(1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2华北电力大学,北京102206;3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1前言干燥作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广泛领域,它不仅是大批工农业产品不可或缺的基本生产环节,干燥也是我国的耗能大户,所用能源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12%左右[1]。
另外,干燥过程造成的污染又常常是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干燥技术的进步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当前,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2004年6月,国务院在原则通过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时指出[2],“必须坚决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这一新形势下,研究我国干燥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探索干燥技术的新型发展道路,不仅是在干燥领域尽快适应与全面落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对干燥技术本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我国的能源、环境现状与发展战略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物质保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发展,能源需求迅速增长,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巨大压力。
据报道[3],到2005年,我国能源供给的总量预计可以达到13亿1557万吨标煤,比2000年的10亿6988万吨已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仍然远不能满足更快增长的能源需求。
表1给出了各类能源的供需差距:表1 2005年我国能源的供需矛盾从表1可以看出,到2005年末,我国能源供需差距总量达到12670至14952万吨标煤。
其中,煤炭为3139~5209万吨,石油为9793~10245万吨,使我国石油的年进口量有可能突破1亿吨。
这就使我国的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的宏伟目标,那时的能源需求总量有可能超过36亿吨标煤[4]。
从我国的能源供应能力来看,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成为不可替代的战略选择。
随着我国能源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
到2002年,我国的GDP(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进入世界前6位,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3.87亿吨标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0%,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我国污染物的排放却大大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据国际能源机构估算,2001年我国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排放总量为8.4亿吨碳,占全球化石燃料CO2排放总量的13%,居世界第二。
2001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2.75kg/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4]。
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总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941万吨。
2005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召开“人大”期间指出,按同等单位GDP的增长计算,我国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如SO2和NO X,已达到发达国家的8至9倍。
“目前我国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5]大气污染的日益加剧不仅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也给人民生活与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
其中,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影响我国许多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2001年,在全国进行大气监测的341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未达到二级标准,处于中度或严重污染状态。
在这些可吸入颗粒物中,直径小于2.5μm的细微颗粒占的比例很大,这种细微颗粒将在大气中长期悬浮,被人体吸入后,几乎无法去除,危害极大。
据文献报道[6],在世界癌症死亡病例中,肺癌死亡率约占28%,而其中90%以上是通过呼吸道致癌的。
表2给出了世界各国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的比较。
表2 不同地域PM10排放总量,Mt/年(不含生物质燃烧及二次NO3有机物)面对如此严峻的能源与环境挑战,我国最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制定了至2020年的中长期能源科技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强调要坚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显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的承载力,努力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等等。
这一能源环境发展战略的制定,也为我国干燥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探索干燥技术的新型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3干燥节能与防治污染的紧迫任务与工农业生产中的其它操作环节相比,干燥过程的节能与防治污染任务尤其迫切。
首先,干燥操作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在化工、医药、食品、造纸、木材、粮食与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等领域,干燥操作常常成为其生产过程的主要耗能环节。
据英国统计[7],在英国农产品和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总能耗约为286×109MJ/年,其中干燥部分为35×109MJ/年,占其总能耗的12%;木材干燥总能耗为4×109MJ/年,占木材加工总能耗的21%;造纸过程中的干燥能耗为137×109MJ/年,占其加工总能耗的33%;化学工程中的干燥能耗为23×109MJ/年,占总能耗的5%。
英国全国各行业干燥能耗总和大约占整个工业系统总能耗的8%。
由于我国干燥产品的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我国的干燥能耗占整个工业能耗的比例几乎比英国高一半,达到12%。
而在木材加工行业,干燥能耗占整个加工能耗的比例甚至高达40~60%。
因此,干燥环节的节能对于降低整个工业能耗有显着影响。
其次,干燥对环境的污染也相当严重。
在应用最广的各类常规干燥设备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热风干燥,这类干燥设备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干燥热风生产过程的污染。
目前最常用的热源有:热风炉和蒸汽换热器以及直接采用过热蒸汽或烟气。
而这些都离不开锅炉或炉窑的燃烧。
目前我国干燥系统采用的热源基本上是中小型简易燃煤锅炉或热风炉,绝大部分都没有脱硫和可靠的除尘设备,不仅热效率很低,而且污染严重,许多燃煤热风炉的热效率不足75%,我国热风炉国家标准规定燃煤热风炉的效率不得低于70%。
控制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是解决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战略方向,而对高耗能、重污染的中小燃煤炉的改造则是其主要技术措施。
在我国城市将逐渐淘汰这类燃煤炉,而对于干燥系统燃煤炉的改造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热风干燥的另一个污染源是干燥过程与产物的粉尘排放,一些细微产品的粉尘污染尤其严重。
虽然一般都装有布袋或其它收集器,但许多生产车间仍然粉尘弥漫,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也很严重。
正如前文所述,这种极细颗粒被人体吸入后很难清除,危害极大,需要从干燥工艺和收尘设备两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提高干燥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防治对环境的污染是相辅相成的。
据报道,减少1亿吨标煤的能源消耗,在我国即可减少6400万吨以上CO2和SO2的排放,其环保效益十分显着。
因此,在探索干燥技术的新型发展道路时,必须对能效、环保以及产品的质量进行综合考虑,以求得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
4实施高效与绿色干燥的发展战略4.1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变单一粗放型干燥为组合、智能型干燥。
目前,我国多数产品的干燥操作是在单一干燥设备内在一种干燥参数下完成的,而从物料的干燥动力学特性可以看出,在物料的不同干燥阶段,其最优的干燥参数是不同的。
同时,一种干燥设备,往往不能适应物料在不同干燥阶段其含水率和其它物性对干燥设备的不同要求。
如果采用单一干燥设备和单一干燥参数,不仅会造成能源与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干燥质量与产量。
因此,必须首先从干燥工艺上进行根本改造,改变粗放型的干燥方式,逐步向循环经济的方向过渡,即实现无废弃物、零污染排放、高效优化用能和优质生产。
4.2 进行全面、多层次的节能技术改造全面节能应包括过程节能、系统节能和单元设备节能几个方面,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和提高单位能耗的产值。
过程节能是指生产过程的节能,如上述通过干燥工艺改造来实现节能。
对于整个工业生产而言,是要争取实现循环经济,即上游生产的产品或副产品可以作为下游生产的原料或燃料。
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中,将没有废物,而只是处于不同生产环节中的资源。
在干燥工艺的改造中,要努力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也是从根本上节能。
系统节能是指对干燥系统进行总能系统分析,以实现对系统中各单元设备的优化配置,不仅要进行热效率分析和热经济分析,还必须进行(Exergy)分析,以实现能源的温度对口合理梯级利用。
目前,许多干燥系统用高温热源降温使用或直接用高温热源进行不需要高温的干燥作业,都是对能源的很大浪费,应当尽快改变。
单元设备节能包括干燥器本身和热源设备的节能改造。
目前,我国在干燥设备中,低效高污染的老式设备占大多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相当严重。
除了要采用经济手段,逐渐淘汰这些落后设备以外,应当加大对开发先进干燥设备的技术投入和推广力度,要更加重视干燥基础理论的研究,要更快地引进其它领域的科研成果,以弥补干燥行业基础研究力量的不足。
当前,场协同强化传热理论,快速高强度先进干燥设备,新型的高效热交换设备和炉窑以及一些先进的除尘设备,都有可能在干燥技术的节能改造中发挥显著作用。
4.3大力发展应用可再生能源与工业余热的干燥技术,逐步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和对燃用化石燃料的依存度。
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是我国实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的主要战略措施之一。
我国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日照时数超过22000小时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为广泛利用太阳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在利用太阳能干燥方面已有多年历史。
近年来,在用太阳能与热泵联合对木材干燥方面已取得显着效果,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供其它物料干燥时借鉴。
我国的生物质能资源也相当丰富,尤其在广大农村,用桔杆制造沼气的技术已相当成熟,现在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和实行规模化工业生产。
另外,生物制氢与生物质制工业柴油的研究也已在国内外蓬勃开展。
用生物质燃料为干燥提供热源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报道,每增加1吨生物质能的消耗,大约可减少相当于2吨化石燃料的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这方面的报道尚不多,我们应加紧开发。
风能,是目前国内外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的一个热点。
风能利用投资较少,技术相对成熟,利用风能为热风干燥系统提供动力和风源,是一种有推广前景的技术措施。
4.4 建立与完善干燥设备的综合评价准则与行业标准,建立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加快干燥技术的更新换代。
作者曾提出过一个集能效、环境与干燥品质为一体的干燥设备的综合评值准则的雏形[8],以期引起干燥行业同行的讨论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