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知识的掌握程度。
5.教学拓展:
a.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实物资料,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
b.开展历史讲座,邀请专家讲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运用历史比较法,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其他时期进行对比,深入剖析其历史地位。
3.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提取、整理和分析能力。
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史论结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评价。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展开讨论。
2.制定讨论提纲:为学生提供讨论提纲,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现象。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北洋时期的历史实物,增强历史感知。
(2)开展历史主题活动,如讲座、研讨会等,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深入探讨北洋时期的某一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北洋时期的基本情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梳理北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1)回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总结这些特点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此布置以下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有了初步了解,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特点进行深入学习,有利于巩固和拓展他们的历史知识体系。然而,由于北洋时期历史复杂多样,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教学设计6: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目标】1.能够分析北洋军阀统治的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唯物史观)2.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事件(时空观念)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并进一步感悟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1.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2.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
3.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
难点:1.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2.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概念解析:北洋军阀:是中华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
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
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时间限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结束。
共计十六年。
划分北洋军阀统治的两大时期(一)袁世凯独裁专制(1912.3-1916.6)(二)北洋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年)1.皖系统治时期(1916.6--1920.7)2.直系统治时期(1920.7-1924.10)3.奉系统治时期(1924.10--1928.10)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一)袁世凯复辟帝制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而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一、基本情况分析(一)学生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因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距离现在比较近,关于这段历史的专业书籍和野史小说特别多,被拍成影视剧的内容也特别多。
学生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到的小说和影视剧大都存在夸张和戏说的成分,尤其是对于北洋军阀黑暗的统治方面,学生存在的认识误区特别多。
作为历史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本清源,为学生提供更科学的解读,让学生通过学习这节课得到更多的启发。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是内容含量超大的一节课,讲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其实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作为一节课单独学习。
2.从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来看,本节课重点要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政治上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二是从经济和文化方面认识这个时期上升的转机,其中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和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都是本节课的重点。
3.本课对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可以做淡化处理,只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做更多的展开。
对于经济和文化方面向上的转机,虽然非常重要,也不可以面面俱到,一定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二、本课设计理念1.充分体现历史的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通过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讲述,充分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大力弘扬唯物史观。
在讲述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并增加一些关键性名词的解释,来体现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教学结构一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历史的沉沦①袁世凯复辟帝制;②人民发动护国战争;③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④北洋时期的政局。
第二部分:上升的转机①经济上短暂的春天;②社会生活上出现新气象;③文化上新文化运动。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其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设计4: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重大事件,认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难点】全面理解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局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谈话法)、图示法、归纳法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联想理解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教学视频短片)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问: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有哪些表现?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①首先,教师展示重点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圈点标注;②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解决疑问;③最后,全班采用问答法的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知识要点提纲如下: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专制独裁2.袁世凯复辟帝制(1)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
(2)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3.护国战争(1)背景: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2)过程①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②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发动护国战争。
③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1)概况(2)影响:各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2.府院之争(1)背景:段祺瑞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秀教学设计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主要内容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这一时期的基本脉络是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包括袁世凯统治时期与北洋军阀割据时期,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政治特征是:对内专制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相对统一状态;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军阀割据,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黄金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本课内容处于近代中国探索史的范畴,政治民主化在此阶段遭遇挫折,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遇到逆流;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获得显著发展,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本节课在整体上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辛亥革命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下启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总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近代化步伐在缓慢前行,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生力量也在悄然孕育。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4班,班级共40人,全班只有十六个学生选历史课,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段历史几乎一片空白、对民族工业等概念不清楚,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
通过短期接触发现高一新生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课堂上喜欢思考问题,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但是他们学习历史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理性思维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帮助,特别是面对新教材中许多新概念、新名词会茫然无措、难以消化,为尽快适应高中学习,一方面可以提前布置一些内容让他们课下展开学习,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他们融入历史、走进历史,在探究、探讨、交流中突破认知上的瓶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针对本章节《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生在学习前已经掌握了清末民初的历史背景,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及影视作品,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了解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4.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氛围,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力。
5.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对我国近代史的影响。
4.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从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1.清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时期?
2.北洋军阀是如何形成的?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哪些特点?
4.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讲解: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格局:介绍北洋政府的成立、北洋军阀各派系及其关系,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
3.新文化运动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作用。
4.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一篇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事件分析,要求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
-北洋军阀是如何形成的?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3.在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现象时,可能存在片面、武断的观点,需要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全面分析。
4.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容易忽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现象,帮助他们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b)讲解新课: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的顺序,详细介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c)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d)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经济曲折发展、文化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它为后来的国民大革命埋下了伏笔,也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认识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理解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重要性。
2.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动荡、经济发展困境、文化启蒙等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命运的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教材出发还原历史的真实,体现出专制与反专制的斗争。
教师讲解袁世凯称帝史实和护国战争爆发的原因与过程,同时利用地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护国战争历程。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能力与思维逻辑。
教师提问: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思考并回答,得出结论:
(1)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根本原因。
(2)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
(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组织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贰、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一)军阀割据原因
教师讲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同时给出材料,提问学生总结出军阀割据时期的政治特点。
材料二直皖战争前,皖系拥有3师4旅的兵力;直皖战争后,直系崛起,其嫡系兵力即有7个师、5个混成旅。
第一次直奉战争前直系兵力已近10万,到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夕,经过大事扩充,殆达25万人之众。
奉系在1921年时拥有5个师、23个混成旅、三个骑兵旅的兵力,而到了1925年奉系鼎盛时期,兵员增至36万余人。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材料三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
——张鸣《共和中的帝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材料,总结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
叁、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一)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
教师展示两则材料,提问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
……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材料五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学生总结得出:
①内部原因: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特别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②外部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和教材阅读,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二)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新气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讲授该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增加历史细节和历史生动性,使学生能够增加对历史的真实感。
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节课所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知识。
提问为何孙中山先生设想的共和为何会发展成当今局面?
学生阅读教材,回顾已学知识,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材料总结:“国民心理之所构成”。
(杜亚泉《共和政体与国民心理》)
材料六“现今吾民国政治上,兵马权重而法律权轻,行政权重而立法权轻,与法美诸共和国之政治,颇异其趣,而予则以谓此等之现象,殆国民心理之所构成。
”
——杜亚泉《共和政体与国民心理》教师利用图片展示当时的封建思想,并引出巩固共和的措施,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兴起
材料七中国民众普遍地缺乏民主觉醒,没有建立民主国家的智能,因此,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创办《新青年》杂志。
并提问,一场具有启蒙性质的运动与北大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这与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有关。
教师讲解蔡元培“循思想自由原则,采兼容并包主义”的兼容并包思想,因此北大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