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生活 教案

合集下载

现代文化与生活教案设计

现代文化与生活教案设计

现代文化与生活教案设计第一节:导入与目标现代文化与生活教案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现代文化对生活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并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现代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探索现代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节:教学内容1. 现代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分享现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讨论现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 现代文化的表现形式- 观看现代文化与生活相关的影视资料- 分组讨论影视资料中的现代文化元素,并总结归纳3. 跨文化交际活动- 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小组成员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并准备展示报告- 小组展示并交流彼此所研究的现代文化,共同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技巧第三节:教学步骤1. 导入- 利用幻灯片展示现代文化与生活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提出问题,例如:你认为现代文化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 概念讲解与探索- 教师简要分享现代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自己对现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3. 影视资料观看与讨论- 学生观看相关的现代文化与生活相关影视资料- 学生就影视资料中的现代文化元素展开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归纳4. 跨文化交际活动- 小组成员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并准备展示报告- 小组展示报告并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彼此所研究的现代文化特点和体验第四节:教学总结与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现代文化与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进一步培养了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并通过跨文化交际活动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活动,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现代文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高中文学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高中文学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高中文学文化生活全套教案第一课:文学基本概念
- 了解什么是文学
-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风格
- 分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文学发展史
- 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 理解不同朝代文学的风格特点
- 研究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作品
第三课:文学与生活
- 探究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 理解文学作品对情感、人生态度的影响
- 研究如何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
第四课:文化的多元性与文学
- 了解文化的多元性
- 理解文化在文学中的体现
-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第五课:文学批评与鉴赏
-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 研究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
- 理解不同批评家的文学观点和方法
第六课:现代文学与文化生活
- 了解现代文学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 掌握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 分析现代文学作品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反映总结
本教案通过全面深入地介绍了文学、文化、生活的关系以及文学发展史等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家乡文化生活》教案

《家乡文化生活》教案

《家乡文化生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强学生的文化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文化特点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特点,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2. 第二课时:家乡的民间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曲艺等,并学会欣赏和评价。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实践操作法3. 第三课时:家乡的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讨论法4. 第四课时:家乡的风俗习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如婚嫁、丧葬、祭祀等,并学会尊重和传承。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片展示法、实践操作法5. 第五课时: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家乡情怀的培养。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调查、采访、实践操作等。

3. 学生对家乡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和建议。

四、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家乡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图片。

2. 视频素材:关于家乡文化的视频资料。

3. 实践活动材料:调查表、采访提纲、实践操作工具等。

五、教学建议1.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家乡文化内容进行教学。

2.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邀请本土文化专家或民间艺人进行讲座或表演。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实际情况。

4. 鼓励学生参与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活动,如志愿者服务、文化演出等。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家乡文化的相关资料,如图片、故事、风俗等。

文化生活导学案

文化生活导学案

文化生活导学案文化生活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思想。

文化生活可以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电影、舞蹈等方方面面。

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我们不仅可以获得乐趣,还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情感,提升品位。

一、文学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社会、揭示人性、传递情感。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开阔眼界、提高素养的有效途径。

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傲慢与偏见》等世界文学名著,都值得我们品味和反复品读。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文学沙龙、文学讲座、文学赏析活动,与他人交流感悟,一同悦享文学之美。

二、艺术艺术是审美的源泉,它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形式。

欣赏艺术作品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情绪得到宣泄。

去博物馆、画廊、艺术展览会,体验艺术碰撞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也可以尝试自己动手创作,释放内心的情感和想象力。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

三、音乐音乐是一种跨越国界、语言、种族的共同语言,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都有着不同的魅力和特点。

参加音乐会、音乐节、音乐培训班,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音乐性格和审美情趣。

也可以平时多听音乐、唱歌、弹奏乐器,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和激动。

四、电影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它融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元素。

看电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积极参与电影节、电影分享会、电影论坛等活动,交流电影心得和见解。

还可以自己动手拍摄短片、参加影视表演班,体验电影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五、舞蹈舞蹈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艺术形式,它让人释放压力、舒缓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学习舞蹈,可以提高身体协调性和舞蹈感,增强体魄和形体美。

参加舞蹈课程、舞蹈比赛、舞蹈演出,展示自己的魅力和风采。

也可以在家里跟着音乐跳舞,释放自己的激情和活力。

六、小结综上所述,文化生活是一个多姿多彩、无穷无尽的世界,我们应该积极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快乐和力量。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考点一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形式1.理清——文化的含义(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外延: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形式①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从动态角度看,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人们进行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图示法直观把握文化的内涵、外延与形式2.把握——文化的特点考点二文化的作用1.认识——文化的实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相互交融(1)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应对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辨清——文化的作用【真题回顾】(2018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政治19)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

“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学讲义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学讲义

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和继续传承。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化传承与创新
课程将探讨如何传承和发 扬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在 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文化创 新。
课程目标
理解文化生活的基本 概念和特点,提高对 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 尊重。
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 的兴趣和热情,提高 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 力。
掌握文化传承与创新 的方法和途径,培养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02
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际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不同文 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同时 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多元文化的
认知和理解。
国际文化交流需要注重平等、尊 重和包容的原则,同时也要注重 保护本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04
提升文化生活质量的途径
参与文化活动,丰富个人体验
01
参加音乐会、戏剧、艺 术展览等文化活动,感 受艺术魅力,丰富个人 体验。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文化体验提供了新的 形式,人们可以更加沉浸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
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创 造具有显著贡献。
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了产业升级和 创新。
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
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 就业化氛围有助于凝 聚社会共识,减少社会矛 盾和冲突。
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
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外来 文化的冲击,因此需要加强传承和弘 扬。
推动跨文化交流
应对文化霸权
全球化也可能带来文化霸权和文化同 质化的问题,需要警惕并努力维护文 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性。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与目的本次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文,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文化的单向性和双向性,以及文化的代际传承。

本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文化的单向性和双向性的概念;•了解文化的代际传承的方式和方法;•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的单向性和双向性的概念;•文化的代际传承的方式和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如何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初步了解学生对“文化”的认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和意义。

2.整体阅读(15分钟)•教师给出《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文,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获取文章大意,同时带领学生注意文化的单向性和双向性的概念。

3.逐段解读(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逐段解读文章,重点解析文化的代际传承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加强对文化的双向性的理解。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4.知识运用(15分钟)•给学生发放阅读题目,供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文章中的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编写课堂实践或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尝试发掘文化传承在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并展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反思。

四、教学反思本次课的教材选用了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文,以文化继承为主线贯穿全文,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

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3篇

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3篇

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3篇家乡文化生活的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熟悉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

熟悉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预备】1、布置作业:晚上观看夜空。

2、一幅描绘安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

这样学生会更简单理解古诗。

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

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

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进展他们的口头表达力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今日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

“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二、初读古诗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习古诗中的生字:⑴课件出示本课生字:①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同桌互读,相互订正。

⑵检查自学状况:①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②齐读生字、正音。

③去掉拼音读生字。

④小教师领读。

⑤开火车检查。

⑶随生字熟悉偏旁。

三、朗读古诗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3、学生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帮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⑴同桌互读。

⑵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⑴自己试背。

⑵指名背诵。

⑶齐背。

⑷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举头──低头五、检查背诵其次课时一、复习导入1、背诵古诗。

2、认读生字。

二、学习生字1、课件出示需认读的生字:目耳头米2、学习书写:⑴通过课件观摩这四个字在田字格中占位。

自己说说,和同桌说说,书空练习。

⑵集体学习“目、耳、头、米”的写法。

⑶描红、临写。

教师巡察指导。

3、扩词练习:用“目、耳、头、米”组词,看谁说得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

2、了解阅读《文化生活》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二《政治生活》涉及经济、政治两大领域,必修三《文化生活》则涉及文化领域。

〈讲授新课〉
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读书讲“校园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穿衣讲“服饰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出门讲“旅游文化”……时时在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然而“熟知非真知”,我们的生活虽与文化联系非常紧密,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深入研究过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发展经历怎样的过程?怎样看待中华文化的精髓?怎样进行文化建设?这是《文化生活》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经济生活的主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当然也包括文化建设。

1、文化的重要性
(1)对个人
(2)对民族和国家
2、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
(1)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创新的意义。

(2)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

(3)知道中特文化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学会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5)认识到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阅读教材的方法
(1)分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2)正文、辅助文的要求不同。

(3)综合探究课是帮助你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引导学生看目录,知道《文化生活》分为四个单元,其中第一、二单元讲述文化一般,第三、四单元讲述中华文化。

然后重点分析第一单元,指明其地位作用(起始、基础)和主要内容(两课四框一综合探究,按“从社会发展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两条主线,呈现相关内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与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

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处理P6探究四,知道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运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
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即精神离不开物质,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

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处理P7探究五,知道文化素养就体现在日常行为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反映其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非常丰富。

静态角度: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动态角度: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处理P4探究一,知道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非全部内容,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把人们引向歧途。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处理P8探究六,知道马义是科学、先进的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课堂小结】
体味文化 文化“万花筒”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文化现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文化是什么 特正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必须以物质为载体
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
文化的作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对个人成长 对社会发展 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含义以及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特别注意文化作用的两重性。

辩证分析:文化有先进健康文化和落后腐朽文化之分。

前者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后者有阻碍作用。

对文化有一个总的了解,理解其内涵,了解其外延,感受其力量,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和熏陶。

【课堂练习】《第二教材》上的例题和选择题。

【书面作业】根据上述材料简述文化的力量(《第二教材》P38)。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较为陌生,再者文科特长班和普通班以及理科班在课前准备也不一样,因此课堂教学方式也应不完全相同,要有预备方案才行。

在教学内容上,基本知识点一定要强调准确,重点知识要讲精讲细,最好能当堂运用练习一下,本节课原本设计的课堂探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今后在设计课堂教学上时还要多注意课堂的高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