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昌宁县初中有效课堂教学复习课学案课题(考点):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课时)一、复习目标(根据《标准与说明》考试能力及内容要求编写)1、识记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各方面变化的例子;就业制度的变化及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2、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信息技术取得的成就;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变化。

3、会用“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分析问题;会分析改革开放、制度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复习过程1、考点知识梳理归纳2、实战训练(编选分层次、有梯度的典型样题)(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垄断,我国决定()A、建立人民空军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C、研制“两弹一星”D、实施“863计划”(2)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就业制度的改革而引发的新生事物包括()①持证上岗②就业培训③公开招聘④人才市场自主择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3)邓小平在科技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技和教育着手。

”为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了()A、“科教兴国”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863计划”D、希望工程(4) 中国从当年外国人蔑视的“东亚病夫”到逐渐成为体育大国,并在2008年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主要是因为()A、全民健身计划推行B、运动健儿努力拼搏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D、中国人民重视体育(5)小刘家中收藏着许多改革开放前的票证:粮票、线票、肉票、糖票、布票……当年使用票证的根本原因是()A、代替人民币B、使用方便C、福利分配D、物资太紧缺⑴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______________开办;同年,创办安庆的______________,开创了安徽近代教育之先河。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又称为探索时 期(1956—1966年),不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核心素养
“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茹腾地长,人伴 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 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知识梳理
考点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主要贡献 荣誉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 水稻。
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 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推广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 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1.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自主阅读课本,以及总复习的配套资料,梳理新 中国成立以来在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社会生活变迁的概况。 2.家国情怀:通过了解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 发展作出的贡献,学习他们身上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奋力开拓的精神品质。 3.唯物史观:能够理解随着经济的建设,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各个方 面的变迁引起了经济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非白人的国家第次打开了军事纪实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
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反映了
A.中国经济实力超越了美国
B.美国因为意识形态鼓励敌视中国
D
C.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D.原子弹爆炸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2.“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6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6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6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的部分成就,“两弹一星”包括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内容探究】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材料一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准备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

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部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纲要

部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纲要

部编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大纲一、科技1.“两弹一星”① 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6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翔试验成功③ 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20 世纪 90 年月以来的航天成就①1999 年,神舟一号达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翔试验② 2003 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后成功返回地面③ 2008 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实现太空行走3.袁隆平: 20 世纪 70 年月,成功培养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获取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4.屠呦呦:发现有效抵挡疟疾的青蒿素二、文化1.目标:“百花齐放”“百花怒放”2.成就①“双百”目标提出后:小说、音乐、电影都获得重要成就②改革开放后: 2012 年,莫言获取诺贝尔文学奖三、社会生活的变迁1.平时生活: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2.交通、通讯:改革开放后,交通、通讯都获得重要成就【基础知识梳理】一、科技文化成就知识点 1.从“两弹一星”到闲步太空1. “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原子弹: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 1966 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翔试验获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氢弹: 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在 20 世纪 50 年月,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呼吁,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背景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发射 1970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意义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后向全世界播放的乐曲是《东方红》,所以这颗卫星得名“东方红一号” 。

(5)做出贡献的主要人物:钱学森、邓稼先(6)意义: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教案】【统编版】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教案】【统编版】

第六单元科技⽂化与社会⽣活【教案】【统编版】年级班科备课教师备课时间【单元内容】第六单元科技⽂化与社会⽣活【课标要求】1、了解“两弹⼀星”和杂交⽔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

2、从⾐、⾷、住、⾏、⽤等⽅⾯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们⽣活⽔平的提⾼。

3、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改⾰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

4、谈谈⾃⼰家庭⽣活的变化。

【学习内容分析】第六单元科技⽂化与社会⽣活。

中华⼈民共和国成⽴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的重⼤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平。

⽂化事业也不断发展,呈现出⽣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极⼤地丰富了⼈们的⽂化⽣活。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民的⽣活⽔平不断提⾼。

⾐、⾷、住、⾏、⽤等社会⽣活各个⽅⾯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学情分析】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都有⼀定程度的提⾼。

⽽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

有关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较贴近学⽣⽣活,易于学⽣理解、接受和探究。

中华⼈民共和国取得的科技⽂化成就离不开⼈才的努⼒,教育⼜是培养⼈才的主要途径,知道中华⼈民共和国的科技⽂化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含义。

学⽣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不太熟悉,⼜由于他们的祖辈或⽗辈亲历过那⼀历史时期,因此可以让学⽣从⾃⼰⾝边的亲⼈、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改⾰开放前后他们所熟悉的⼈们在⾐、⾷、住、⾏、⽤等⽅⾯的变化。

【学习⽬标】1、了解我国在“两弹⼀星”和载⼈航天⼯程领域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

2、了解以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贡献和奉献精神。

3、分析新中国成⽴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4、了解改⾰开放以来⼈们⾐、⾷、住、⽤等⽇常⽣活的变化。

5、分析归纳总结导致社会⽣活变迁的原因。

【重难点】重点:两弹⼀星、神⾈飞船、杂交⽔稻、青蒿素等科技成就;⽂化事业的发展。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复习课件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复习课件
国外部署核武器。
阅读92页、画出 漫步太空和科技发展计划的 时间内容
①1999年11月, 神舟一无号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
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漫步太空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
973计 划
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 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
、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
开研究,推动
研基究础的科发学展。
作用
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优秀科技人才, 科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阅读93页 画出 杂交水稻的有关内容
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特别提醒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用于攀登
1、“两弹一星”指的是 原子弹 、导弹、人造卫星。
2、“两弹元勋”指的是 邓稼先、 钱学森
等科学家。
3、我国的战略核力量是由 地地战略导弹部队、
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
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组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
杂交水 培育者 ,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意义
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解决世界性 饥饿问也题有重要贡献。
杂交水稻研制的意义:(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 一人。 (2)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3)也 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

最新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教案

最新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教案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教案------------------------------------------作者xxxx------------------------------------------日期xxxx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教案广阳镇一初中冯文修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863”计划的制定以及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应用;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了解我国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明确单元知识要点。

2、在学生自主温故、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训练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整合、理解记忆本单元重要知识点,从整体上把握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概况。

3、通过学习科技教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具体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爱党爱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本单元知识要点。

难点理清本单元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复习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引入新课:本节我们复习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板书课题)。

【过渡语】请看学习目标(出示投影,生齐读),目标明确的同学请举手。

【过渡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出示“自学指导”投影)二、自学指导(基础自查,强化记忆)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86-107,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第15课科学技术的成就1、两弹一星:指的是?研制或实验成功的时间、意义(地位)是什么?主持研究的邓稼先被誉为?2、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成功时间,赢得了什么称号、评价及奖项?3、863计划:倡导者的四位科学家是?批示者是?八大领域是?4、网络:为什么说网络是双刃剑?第16课教育事业的进步1、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划和成就。

2、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内容是?第17课文化体育与卫生事业的发展1、文学:两个创作高峰期,代表作品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课件(共60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课件(共60张PPT)
1964年10月16 日,我国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 月16日, 蘑菇云腾 空而起, 我国第一 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爆炸时 的火球。图片由《解放军画报》 提供
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 总理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 弹爆炸成功
程 (4)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
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认 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20世纪70年代初(1973年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 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被称为“东方魔稻”。
(2)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 ,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 为“杂交水稻之父”。
改革开放 后的变化
食 物 丰 富 多 样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3)住
从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到人均住房面积扩大, 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改革开放后的住房:别墅、海景 房、单园小区房等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4)用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
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
意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义 ②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精 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3、漫步太空
航天成就:
(1)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 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
单元小结
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复习教案
广阳镇一初中冯文修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863”
计划的制定以及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应用;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了解我国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明确单元知识要点。

2、在学生自主温故、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训练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整合、理
解记忆本单元重要知识点,从整体上把握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概况。

3、通过学习科技教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具体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增
强爱党爱国的思想情感。

重点
本单元知识要点。

难点
理清本单元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注意历史
与现实的联系。

【复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引入新课:本节我们复习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板书课题)。

【过渡语】请看学习目标(出示投影,生齐读),目标明确的同学请举手。

【过渡语】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二、自学指导(基础自查,强化记忆)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86-107,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第15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指的是?研制或实验成功的时间、意义(地位)是什么?
主持研究的邓稼先被誉为?
2、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成功时间,赢得了什么称号、评价及奖项?
3、863计划:倡导者的四位科学家是?批示者是?八大领域是?
4、网络:为什么说网络是双刃剑?
第16课教育事业的进步
1、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划和成就。

2、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内容是?
第17课文化体育与卫生事业的发展
1、文学:两个创作高峰期,代表作品的特点。

茅盾奖四个作品各是什么?
2、体育:特别是近20年的世人瞩目的成就,有何原因、现实意义。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1、衣食住行的变迁:根本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有何变化?
2、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要求:紧张高效的默读,用横线在课本上画出答案要点,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8分钟后比谁能合上课本,正确默写。


三、先学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过渡:(组织学生自主温故。

独立完成“强化记忆”中设计的内容)现在自学竞赛开始。

学生进行紧张地自学。

教师行间巡视,用眼观察督促学生认真紧张自学,注意纠
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2.检测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观察每位学生是否都合上课本),打开练习本。

我们请4名同学上台默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默写。

时间为8分钟。

学生默写
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四、后教
1.更正
【过渡语】请同桌之间交换练习本(小组内交流,自查自纠)。

【过渡语】同学们,请看黑板,发现错误并能更正的,请举手。

(尖子生上台更
正)其他学生端正坐姿、认真观察,随时举手,再次更正。

(用红粉笔把出错的
部分用斜线划掉,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


2.讨论、点拨(教师组织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互相提问,互相评价。

教师简单总结,鼓励评价)
五、合作交流展示提高(能力提升):
1、建国后,我国在军事技术、航天技术、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从中,我们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3、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有了怎样的变迁?变化原因有哪些?
4、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有什么变化?
5、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了怎样的建立和完善?
6、你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什么?或者有何启发?
[指导学生理解记忆。

教师采用抢答法、开展小组间的竞争,检查提问,强化记忆。

对问题1,强调答题规范,分类回答,合作探究交流,重在引导,学生列举。

最后师生总结启示--- a.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邓稼先、袁隆平(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
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b.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对问题2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负面影响,合理科学的利用。

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释疑。

对问题3也比较好归纳,学生回扣课本,总结整理。

通过认识变化的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而对党的政策给予高度评价,培养爱党的情感。

归纳问题5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

对问题6,学生畅所欲言。

总结
学习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邓稼先、袁隆平(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后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

] 六、当堂训练
过渡: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有
信心做全对,并把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请同学们做《同步练习册》第六单元检测题。

必做题:选择题
选做题:非选择题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