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核心要素

基本资料核心要素
基本资料核心要素

基本资料核心要素:

一、劳动法

1.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是指调制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得法律。

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因参加社会劳动而与所属的企业、事业、国家机关及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之间所发生的那一部分劳动关系。

3.现代劳动法的主要制度

共七项:就业促进制度;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标准制度;职业技能开发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4.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

集体合同制度主要包括集体合同的订立、变更和解除,以及集体合同的形式和效力等内容。

5.劳动法中劳动者的权利

劳动者有就业、获得劳动报酬、休息、安全健康、享受社会保险、接受职业培训、组织工会、参与企业管理等权利。

6.劳动是公民权力的含义

我国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从事劳动的同等的权利。对公民来说,意味着享有包括就业权和择业权在内的劳动权;对用人单位来说,意味着应当平等的录用符合条件的职工,履行提供失业保险、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对国家来说,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

7.劳动是公民义务的含义

这是从劳动尚未普遍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的现实和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反剥削性质引

申出的要求。

8.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的内容

包括偏重、优先、平等、全面、基本的保护。

9.偏重保护

劳动法在对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都给与保护的同时,偏重于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劳动者,也就是向保护劳动者倾斜。体现了劳动者的权利本位和用人单位的义务本位。

10.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依据劳动法律规范所形成的,实现劳动过程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律规范的具体要求形成的,体现国家的意志;另一方面,它是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缔结的,体现双方当事人的共同意志。但国家意志处于首位,当事人的意志只能在复合国家意志或国家意志允许的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

11.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双方。

劳动行政主体指,劳动行政机关、兼有劳动行政职能的其他行政机关。另外经授权具有一定劳动行政职能的机构,如职业介绍机构等,在代理一定劳动行政职能时也属于劳动行政主体。劳动行政相对人,是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者地位的一方当事人,主要是劳动人和用人单位。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主要是劳动行政相对人按照劳动行政主体的管理要求实施的行为以及所支配的物和无形资产。(例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行为,即订立、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又如,用人单位使用劳动力的行为,即用人行为。)

12.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

一般包括:(1)录用、调动和辞退;(2)企业行政和职工的基本职责;(3)工作时间;(4)处分

劳动部发布的《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劳部发[1997]338号)中将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章的内容规定为,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

13.劳动规则效力的前提

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的效力是以合法为前提的,凡是违法的劳动规则一律无效。

二、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的定义和特征

定义: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等载体中的经济资源。具有物质性、可用性、有限性。物质性指有一定的人口,才有一定的人力,一定的人力资源必然表现为一定的人口数量;可用性指通过对体能、知识、技能、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如人格、价值观)的使用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有限性是指人力资源有质和量的限制,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只能以一定的规模加以利用。

特征:(1)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它具有能动性、周期性、磨损性,而物质资源只有通过人力资源的加工和创造才会产生价值。(2)人力资源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尤其是在新经济中,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最大财富。(3)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4)人力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目前人们的潜能开发程度与人力资源的实际潜能是很不相称的。

2.制定人力资源计划

3.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配置

4.绩效考评

5.工资报酬

6.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

7.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不仅重视近期或当前具体事宜的解决,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根据组织的长远目标,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措施,属于战术战略性相结合的管理。

8.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企业稳定的拥有一定质量和必要数量的人力,以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组织目标而拟定的一套措施,从而求得人员需求量和人员拥有量之间在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匹配。

9.核查现有人力资源

10.起草计划匹配供需

11.工作分析的作用

(1)选拔和任用合格的人员;(2)制定有效的人事预测方案和人事计划;(3)设计积极的人员培训和开发方案;(4)提供考核、升职和作业的标准;(5)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6)建立先进、合理的工作定额和报酬制度;(7)改善工作设计和环境;(8)加强职业咨询和职业指导。

12.工作分析的详细内容

(1)工作名称;(2)雇用人员数目;(3)工作单位;(4)职责;(5)工作知识;(6)智力要求;(7)熟练及精确度;(8)机械设备工具;(9)经验;(10)教育和训练;(11)身体要求;(12)工作环境;(13)与其他工作的关系;(14)工作时间和轮班;(15)工作人员特性;(16)选任方法。

13运行控制

14.招聘的原因及要求

原因:(1)新公司的成立;(2)现在职位因种种原因发生空缺;(3)公司业务扩大;(4)调整不合理的职工队伍。

要求:(1)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和本国利益;(2)公平原则;(3)在招聘中应坚持平等就业、相互选择、公平竞争、照顾特殊群众、先培训后就业、不得歧视妇女等原则。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合同或违反劳动合同企业应承担责任;(4)要确保录入人员的质量;(5)要根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工作需求和职务说明书中应职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开展招聘工作,以确保招聘人员的质量;(6)努力降低招聘成本,注意提高招聘工作的效率。

15.人力需求诊断的含义和步骤

含义:准确把握有关组织对各类人员的需求信息,确定人员招聘的种类和数量。

步骤:(1)由公司统一的人力资源规划,或由各部门根据长期或短期的实际工作要求,提出人力需求;(2)有人力需求的部门填写“人员需求表”,每家企业可因具体的情况不同而制定不同的人员需求表,但应依据职务说明书制定;(3)人力资源部审核,对人力需求及资料进行确证,综合平衡,并对有关费用进行估算,提出是否受理的具体建议,报送主管总经理审批。

16.招聘录用成本

每雇用一人所需费用=招聘总费用/雇用人数

除此之外,下列费用也是必不可少的:(1)人事费用:包括工资、福利及加班费;(2)业务费用:包括电报、电话费、专业费、服务费、信息服务费、广告费、物资及邮资费用等;(3)企业一般管理费用:租用临时设备、办公用具设备等的费用。

17.绩效考评的定义

从内涵上说就是对人与事进行评价,即对人及其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对人的工作结果,要通过评价体现人在组织中的相对价值或贡献程度。从外延上说,就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对日常工作的的人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评价。

18.绩效考评对公司的作用

(1)绩效改进;(2)员工培训;(3)激励;(4)人事调整;(5)薪酬调整;(6)将工作成果与目标比较,考察员工工作绩效如何;(7)员工之间的绩效比较。

19.绩效考评的一般程序

(1)人力资源部制定绩效考评办法,发放绩效考评表;

(2)员工以自己的实绩和行为为依据,对本人逐项评分;

(3)直接主管以员工的实绩和行为为依据,对员工逐项评分并写评语;

(4)业务部门或职能部门进行综合评核打分,总评核后直接总管将考核成绩告知员工;(5)由直接总管与员工面谈,并剔除改进意见。如员工本人不同意主管考核意见,可向上一级主管提出申诉并由上一级主管作出最终考核。员工应理解和服从考核结果;

(6)季度或半年考核时,各业务部或职能部仅向人力资源部递送绩效考评分汇总表,考核表存在各业务部或职能部。年终考核时,应将年度绩效考评表和考核分数汇总表一并送交人力资源部;

(7)员工的年终考核分数汇总表交人力资源部存档,人力资源部对年终考核结果作出分类统计分析。

20.绩效考评效果评估的方法和来源(尚不清楚)

21.企业培训部的职能

(1)制定企业年度的培训计划,呈交企业主管审批,并检查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向企业主管汇报;

(2)制定年度培训预算,呈交企业主管审批,并定期向企业主管汇报培训费用的开支情况;

(3)了解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培训需要,并分别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4)制定各类培训计划,具体安排各种培训课程或活动;

(5)与人力资源部门合作搞好职工培训档案的管理,为培养企业各级各类经营管理人员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打下基础;

(6)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为企业培训业务服务。

22.企业培训和开发工作的特性

(1)经常性。及时的充实和长期的积累能使企业人员保持技术上的先进地位,获得最大的技术开发潜能。

最大程度的培养、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为开发人的最大潜能创造机会。

(3)后延性。培训效果有后延性,若对培训的设计仅限于短期的具体目标就不能满足企业应付和适应多变的动态环境和市场需求的要求。

23.培训与开发的需求分析-工作任务需求分析

明确的说明每一项工作的人物要求,能力要求和其他对人员的素质要求。

24.培训方法-讲授法的适用性和要求

(1)适用性:适用于向群体学员介绍或传授某一个单一课题的内容。

(2)要求:授课者对课题有深刻的研究,并对学员的知识、兴趣及经历有所了解。

25.培训方法-操作示范法及其优缺点

概述:操作示范法是职前实务训练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较机械的工种。操作示范法是部门专业技能训练的通用方法,一般由部门经理或管理员主持。

优点:培训员在现场作指导,能随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表现。

缺点:这种方法有时显得单调而枯燥。

26.案例研讨法及其特点

案例研讨法时一种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培训的方法,与讨论法不同点在于:通过研讨不单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侧重培养受训人员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及解决能力。

27.岗位评价的原则

(1)系统原则;(2)实用性原则;(3)标准化原则;(4)能级对应原则;(5)优化原则。

28.薪酬的定义

薪酬是员工为企业提供劳动而得到的各种货币与实物报酬的总和。包括工资、奖金、津贴、提成工资、劳动分红、福利等。

29.薪酬调查及其数据渠道

调查内容:首先是本地区、本行业,尤其是主要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

数据来源和渠道:首先是公开的资料;其次是通过抽样采访或散发专门问卷进行收集;另外,通过新招聘的职工和前来应聘的人员,也能获得有关其他企业的薪酬状况;各企业发布的招聘广告和招聘信息中也常常披露其心酬和福利政策。

30.薪酬结构的设计

所谓薪酬结构,是指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中各项职位的相对价值及其对应的实付薪酬间保持着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服从以某种原则为依据的一定规律的,这种关系和规律通常多以“薪酬结构线”来表示。

31.劳动关系的定义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工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从广义来讲,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任何劳动者从狭义来讲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

从狭义来讲,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的劳动法律关系,即

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

32.劳动合同的含义与内容

含义: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

内容:(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33.劳动合同订立原则

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34.经济补偿金

35.劳动争议的含义与范围

含义: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双方当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

范围:

(1)因开除、除名、辞退职工、职工辞退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而发生的争议;(3)因旅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4)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本单位建立劳动合同的职工之间、个体工商户与帮工、学徒之间发生的争议。

(5)法律法规规定的应依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处理的其它劳动争议。

36.仲裁程序和时间规定

当事人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出仲裁申请。如果当事人申请过企业调解程序,申请时效从调解结束之日起继续计算。

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从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内结案,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最长延期不得超过30日。当事人因故不能参加仲裁活动,应视为仲裁时效中止,仲裁时效中止不应计入仲裁办案时效内。

不服者,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章劳动经济学

1.劳动是生产诸要素的主体

原因:它能够对于物质要素加以运用。

2.劳动者与雇主共存关系及作用

原因:没有劳动者,企业就不能进行生产,不能获得利益;没有雇主,劳动者就不能获得工作岗位,没有工资收入。

作用:劳动者与雇主“共存”的局面就可以带来“共荣”的成效,即在效益增长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增加利润,劳动者才能多得工资。

3.人力资源的含义

是指一定时间、地点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也被称为“劳动力资源”

体、作为一个统计对象,是指以国家或地区为范围的具有劳动力能力的人口数量。

4.微观劳动力供给

是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劳动力供给。微观劳动力供给取决于经济单位的工资水平。

一般情况下工资水平高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就多。

5.影响宏观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

(1)人口因素,人口因素是决定劳动力共给的首要因素,包括人口总量、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和地区间人口迁移三个方面。

(2)劳动参与率,劳动参与率是参与劳动活动的“经济活动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3)劳动时间:在劳动力供给人数一定的情况下,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劳动力供给的数量。

6.影响宏观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因素

(1)遗传、其他先天和自然生长因素;

(2)教育因素;

(3)人力投资数量;

(4)人力投资动力;

(5)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体制;

(6)社会文化与观念因素;

7.劳动力需求的原因

社会消费需求

8.劳动力需求的性质

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因而也称为“引致需求”。

9.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类型

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三种基本类型。

10.劳动总量过剩和类型

劳动力供给过剩,分为总量过剩和结构过剩两种。总量过剩是劳动力供给数量的总额大于需求数量的总额,这是一般意义的劳动力供过于求。

11.劳动力结构过剩

原因:

(1)某种教育发展过头,生产出的劳动力品种(专业类别和等级)不是社会所需要的;(2)产业结构的变动造成对劳动要素需求结构的改变,在夕阳产业中不免出现劳动着过剩;

(3)个人择业行为的过分,“高不成低不就”;

(4)人口老化、劳动力老化与知识更新,造成一部分劳动力退化和废弃。

12.总量性失业及其表现

总量性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的失业。

接表现则是就业人员过剩,人浮于事,开工不足,在职失业等。

13.结构性失业及其原因

概述:结构性失业是在劳动力供求总量平衡的条件下,由于劳动力的供给与社会对它的需求之间结构不对应、不同意所造成的失业。表现为“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

原因:

(1)求业人员不具备从事社会有需求的职业岗位的能力;

(2)求业人员对某项职业评价不高,不愿意从事该类工作。

14.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1)劳动市场是经济要素配置场所。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从事劳动要素交换的场所。(2)劳动力市场是经济交换关系。中等口径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要素交换场所与劳动要素交换关系二者之和,它强调市场上的工资要由供求双方“讨价还价”决定。

(3)劳动力市场是一种经济运行体制。最广义的劳动力市场,除了具有交换场所、交换关系的含义外,还反映一种机制,即对供求双方进行引导,促进劳动要素配置实现的机制。

15.劳动力市场规则

劳动力市场规则可以概括为“公平”“等价”与“合法”。

16.就业服务定义

就业服务,也称劳动服务或劳动就业服务,它是政府专职劳动管理部门对于求业人员提供的各项帮助和服务工作的总和。

17.职业介绍

职业介绍是就业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与主要部分。

18.工资的定义

工资是指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完成规定的劳动任务而作为劳动报酬领取的、由该由该用人单位支付的一定数额的货币。

19.分享工资论

定义:分享工资制,就是员工工资不再按工作时间确定固定的工资,而是把员工工资与某种能够恰当反映企业经营的指数相联系的制度。即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效益挂钩。

原因:针对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而提出的一种劳资双方分享企业经营利益的原则。

20.工资导向政策的手段

(1)拨款、贷款;(2)税收减免;(3)工资补贴;(4)对一些特殊岗位,如科学家、企业家给予高工资待遇,等等

21.基尼系数的含义与指标

基尼系数是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从各

在0.2~0.4之间.

23.工资差距

工资差距包括(1)产业部门差距;(2)地区差距;(3)职业差距;(4)教育程度差距;(5)年龄性别差距

24.劳动政策的范围

劳动政策的范围涵盖各类劳动者,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立法的手段给予规定,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等

25.劳动政策的内容

(1)劳动供求调节政策;

(2)就业政策(公平就业、就业扶助、就业服务、再就业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有序化工程)

(3)工资收入政策(工资调控、工资保护、物价指数、收入差别调节等)

(4)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险、社会救济、职工福利等)

(5)劳动力市场政策(市场管理、处理劳动争议、集体谈判、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等)(6)人事政策(政府机关及企事业改革等)等等

四、统计学知识

1.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学)

统计是一门以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为其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科学。

统计有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利用各种科学方法,对社会、经济及自然现象的总体数量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等工作过程的总称。

统计资料是指统计工作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指根据统计的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字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统计学和统计工作又是理论和时间关系。

2.调查目的的含义和衡量标准

明确调查目的是设计调查方案的关键所在。

衡量一个调查方案是否科学的标准,主要是看方案的设计是否体现调查目的的要求,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3.调查问卷和调查表

调查问卷是将调查项目以问答形式提出,由被调查者自愿填选答案的调查表,是搜集调查资料的基本手段。

调查表是将调查项目按一定的结构和顺序排列制成的表格。

4.抽样调查方式及优点

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来进行观察,并根据其观

优点:和其他调查方式比较,既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资料的时效性,又能推断出比较准确的全面资料,还因其原理和方法以数学理论为依据,故有较高的科学性。

5.典型调查的方式和优点

典型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的选出个别或者少数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深入的周密的调查研究。

6.数据整理的含义与作用

数据资料的整理就是运用科学方法,对调查所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查、检验和初步加工综合,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以集中简明的方式反映调查对象总体情况的工作过程。作用:资料整理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调查的质量,资料加工整理的好,会使综合资料十分丰富,能说明更多的问题和事物的内在联系。可见,数据资料的科学整理,是调查的继续和分析的前提条件。

7.数据整理的内容-统计数据的审核

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及时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的审核。

8.正确性审核

又叫“真实性审核”,主要是看数据资料的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是否符合要求。主要方法有:逻辑审核和计算审核。

9.制表和制图的优点

制表:用表格的形式来表达数据,比用文字表达根清晰、更简明、便于显示数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

制图:图示法能使复杂的调查信息数据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因此,它具有直观、生动、具体等特点,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吸引力。

10.统计数据处理的概念

统计数据处理是指使用计算机对常规的统计报表、专项统计调查表和其他统计资料等载体上的数据进行录入(读入)、审核编辑、汇总、制表打印和计算等操作的过程。

11.数据处理设计的四内容

(1)数据的信息标准化,主要是收集、记录原始数据并进行相应的传输操作;

(2)准备机器载体并进行检查;

(3)数据处理所用算法、软件的设计与选择。

(4)整个数据处理设计要考虑延续性,要利于调查资料数据库的管理。

12.编码的原则

(1)标准编码。凡有统一规定的标准编码应直接采用。以前做过类似的调查编码也应继续使用,以保持编码使用的延续性。

(2)被调查单位的编码。对于被调查单位可根据被调查单位的某种性质编码,走到互不重复。

(3)指标和分组标志编码。由于各种不同调查使用的指标区别很大,因此,这类编码均由设计方案自行规定。

13.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方法

(1)防止被调查单位错录。A. 可采用重复录入两次或多次的方法,让电脑子动比较对照。

B.先把调查单位清查资料事先录入计算机建立被调查单位的信息文件,当正式调查的资料录入时,即与计算机内存的文件对照,错录、漏录的情况可及时发现纠正。

(2)平衡检测法。在调查问卷中设置检测平衡项,平衡项就是把报表中的各项指标的数值相加作为平衡项,检查录入的平衡项数值是否与计算机计算的数值相同。

(3)预值控制。对于需要录入的一些编码和指标数据,事先规定一定的控制范围值,并编入程序。

五、计算机知识

1.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护

定义: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护是指应当保护计算机及其相关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保障计算机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范围:计算机硬件安全、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及运行安全等几个方面。

措施:

(1)非技术性措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各方面的管理;

(2)技术性措施:硬件安全保密、通信网络安全保密、软件安全保密、和数据安全保密,病毒的检测与防治。

2.电脑病毒的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计算机病毒实质上是一种人为蓄意制造的、以破坏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为目的的程序。特征:寄生性、传染性、潜伏性、破坏性。

3.恶性病毒

是指人为的恶意破坏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系统的数据和硬件的一种计算机病毒,其破坏力和危害极大。如删除文件,格式化硬盘,或对系统数据进行修改,或攻击计算机主板上的BIOS 芯片等等。

4.计算机病毒检测的方法

(1)人工检测:是指通过DEBUG,PCTOOLS,NORTON等工具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病毒的检测。这种方法较复杂。

(2)自动检测:自动检测是指通过一些专门的诊断、查毒软件(如瑞星、KVW3000等)来扫描检查系统或软盘是否有毒的方法。较简单,常用。

5.Windows98桌面与图标的操作

Windows98桌面是一个完善的工作平台,他包括图标和任务栏等对象。桌面是由图形和文字组成的,每一个图标分别代表一个文件或程序。

6.Windows98窗口的组成和操作

Windows98窗口主要包括应用程序窗口、文档窗口、对话窗口等。窗口由窗口边框、标题栏、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显示区、状态栏等组成。

通过“开始”菜单可以启动程序、打开文档、自定义桌面、寻求帮助等。

8.文件和文件夹的含义

文件是计算机外部存储设备上的最小存取单位。

文件夹是一个特殊文件,它记录其容纳的文件或文件夹的列表清单。

9.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

文件和文件夹可以创建、复制、删除、重命名、查看和修改。

10.Windows2000的新特性

(1)增加了服务器功能,进入系统需要进行“用户名”和“密码”的检测。

(2)桌面和窗口的结构变化不大,但界面的美观程度则大为加强。

(3)资源管理器功能增强,在标准工具栏增加了“搜索”“文件夹”“历史”三个按钮。

11.Office2000概述

Office2000是一个庞大的办公软件的工具软件的集合,包括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处理(Powerpoint)、数据库应用(Access)、信息组织和管理(OutLook)、网页的制作(FrontPage)和图形图像处理(PhotoDraw)。

12.Word2000的窗口组成

该窗口由标题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状态栏、标尺栏、文档编辑区、滚动条和视窗按钮等组成。

13.文本编辑的内容(98页)

14.版面设置(100页)

15.表格的创见和处理(101页)

16.Excel2000窗口组成

该窗口由标题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状态栏、标尺栏、工作表编辑区、滚动条和视图按钮等组成。

17.编辑栏

用来显示当前活动单元格的数据和公式,是Excel特有的工具栏。左边显示单元格名称,右边显示单元格的数据或公式。

18.工作簿的建立和编辑(104页)

19.Excel2000数据的形式和类型

Excel2000中,把从键盘输入到动作簿中的信息成为“数据”。

Excel2000有多种数据形式:数字、汉字、英文字母、时间、日期、公式和货币等。

这些被分为三种类型:标签、数值和公式。

标签是指表格中的文字,包括中文、英语等的单词和句子。不能对标签进行计算,只能修改和编辑其内容。

数值是数字。

公式是以“=”号开头,由单元格名、运算符、和数组成的字符串。

20.数据计算的公式(107页)

21.数据的排序(108页)

22.创建图表(109页)

六、写作知识

1.汉字的演进

汉字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字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就是删繁就简、简略笔画、规范字形的过程。

2.句子的分类

按照句子的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一般称之为句类。

按照句子的结构和格局,又可分为单句、复句。单句又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等等,一般称为句型。

3.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应用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可充当主语、谓语、宾语

名词性谓语: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的谓语,成为名词性谓语。如:十月一日国庆节;今天阴天;他东北人

4.单句(114页)

5.复句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分句间有一定联系和各种关系,这些联系和关系是通过“语序”或“关联词组”两种语法手段来表示的。

6.联合复句

有并列、连贯、递进、选择、解说五种。

7.偏正复句

有因果、转折、条件、假设、目的五种。

8.修辞(116页)

9.公文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公文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作用:用于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定,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信息和经验等方面。

10.行政公文格式的一般格式

一般格式包括:

文头部分:文件名称、发文字号、编号、缓急程度、密级;

行文部分: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发文日期、印章

文尾部分:主题词、阅读范围、抄送机关、印刷机关、印刷时间、印刷份数。

11.正文

12.决定

决定是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的公文文体。要求下级机关坚决执行。分为布告性决定和部署性决定。布告性决定对重要事项作出安排并告知群众,一般没有要求执行的具体要求,如人事变动、表彰或处分。部署性决定在部署重大事项时往往要求下级机关执行。

13.通知

通知时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

14.通报

通报是用于表扬、批评或传达重要情况的公文文体。有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三种。

15.报告

报告是下级单位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的公文文体。一般不要求上级机关答复,主要是向上级机关提供信息。

16.函的含义与类别

函是平等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或向有关主管部门请示批准时使用的公文文体。可分为公函和便函两类。

17.事务文书的含义与类别

事务文书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在处理日常管理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文体。有调查报告、计划、总结、简报等。

18.调查报告的含义与类别

含义:调查报告是为了某种目的对某项工作、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进行调查研究后写成的文章。

分类:

(1)从性质上分,有范围广泛的综合调查报告和特定对象的专题调查报告。

(2)从其内容和功能上分,有对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对重大问题的调查报告、对现实状况的调查报告、对恶性事故的调查报告。

写作格式:由开头、主体、结尾构成。

19.总结的含义和写作格式

总结是对某一时期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分析、研究,从中归纳出经验教训的问题。

总结的写作格式由标题和正文构成。

20.条例文书的含义与类别

条例文书是将经过法定程序,或经双方(或多方)协商一致的意见,用条文的形式,对某一组织的宗旨、任务和机构设置,以及领导人和一般公职人员的职责权限所作的立法性的规定。

条例文书是对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体的总称。章程、规定、条例、办法、职责、须知和公约等规章制度,均属条例文书的范畴。

21.劳动合同文本写作三要求

22.规范条款要求

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包括(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23.规范化的劳动合同条款范例

应包括的内容如下:

(1)劳动合同当事人简况;(2)劳动合同期限;(3)工作内容;(4)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5)劳动报酬;(6)劳动纪律;(7)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续订及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8)附件(涉及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权益的有关规定。如甲方的劳动纪律和厂规厂纪等。)。

24.集体合同的内容

(1)劳动报酬;(2)工作时间;(3)休息休假;(4)保险福利;(5)劳动安全与卫生;(6)合同期限;(7)变更、解除、终止集体合同的协商程序;(8)双方履行集体合同的权利和义务;(9)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时协商处理的约定;(10)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11)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内容。

25.集体合同文本与劳动合同文本的异同

相同点:写作一样,都要求合同文本符合法律规范,合同内容需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不同点:

(1)针对的对象不同:前者针对用人单位全体职工,后者仅对与之签订合同的某一职工;(2)前者反映全体职工与用人单位的集体劳动关系,后者反映某一职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

(3)前者的内容更注重劳动关系中的共性,后者则突出劳动关系中的个性。

(4)集体合同注重的是全体职工的整体利益,它所约定的条款对单个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而劳动合同注重的是职工的个人利益。

(5)集体合同按规定期限为1至3年,而劳动合同期限一般没有严格限制,可以有固定期限,也可无固定期限。

26.经济合同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含义:经济合同是当事人双方(或多方)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共同订立的、共同遵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

内容:一般包括当事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理人或合法代理人的姓名,合同的主要条款以及相关的文书、图表和其他资料。

27.经济合同示范文本的写作格式

有条文式、表格式和条文、表格结合式三种。

条文式合同,是将当事人达成的协定内容列成条款,逐条订出合同。

表格式合同,是按预先印制好的表格,把协定内容逐项填入,同时加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28.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写作格式

由标题和正文组成

29.积累材料

(1)认真观察生活;(2)深入调查研究;(3)围绕业务进行搜索;(4)建立材料仓库。

30.建立材料仓库

目的:将占有的材料储存起来,以免遗忘。

方法:(1)坚持写笔记;(2)一事一议;(3)读书摘要;(4)提要缩写;(5)编列索引;(6)作资料卡。

31.选择材料的含义与要求

含义:选择材料就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决定对材料的取舍。

要求:真实,典型,新鲜。

32.主题的提炼要求与原则

要求:提炼文章的主题,要做到正确、鲜明、深刻、新颖。

原则:(1)全面掌握材料;(2)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3)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33.提炼主题的四环节

(1)材料的鉴别;(2)找出共性;(3)抓住特点;(4)准确概括。

34.应用文的叙述及其方式

应用文的叙述,要求写作者有一个立足点和观察点,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描述。

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叙述过程中对情况所作的某些补充和说明。)

35.数据与图表的说明

要注意数据的准确和图表的鲜明。

36.议论的含义与三要素

含义:议论就是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及逻辑推理阐明道理,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以及驳斥别人的观点的一种表达方式。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7.论证的常用方法

(1)归纳法;(2)演绎法;(3)举例法;(4)引典法;(5)比较法;(6)类比法;(7)驳论法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 裴斯泰洛齐是瑞士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的教育学体系的重心是关于和谐发展的要素教育的理论,而这一理论又体现在他的初等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他的基本思想是:教育的各方面必须从最小的基本因素出发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他认为在各种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各门学科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要素,教育、教学过程必须从这些简单的要素开始,逐渐转移到复杂的要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的涵义:和谐发展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目的论,他的这种以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是以人性论为理论根据的。首先他从人性的统一性来阐述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认为人的天赋本性具有均衡性和统一性,因此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其次,从人的三重本性来解释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动物本性—自然的产物。由此得出,教育不仅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与完善,也在于推动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完善,强调人与社会是相互结合的,而不是对立的。其和谐发展意味着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使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和谐发展的要素是:1)体育。其要素是各关节的运动能力。他指出人的每一种天赋能力本身都有要求活动的倾向,这是体育的基础,通过对身体有操练,发展和增进儿童的一切身体能力,即身体的力量的技巧,这是体育的目的。2)劳动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身体的操练。教育目的是使人能够和谐发展,培养劳动精神、技能和习惯,以便自力更生。3)德育。最简单的要素是“母爱”,即儿童对母亲的爱,逐渐扩大到爱家庭里的其他成员,然后发展到爱其他的人。其目的是,发展儿童对人们的爱。4)智育。最简单的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其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感性去获得一定的知识,并发展他的智力。和谐发展的要素教育理论是裴斯泰洛齐对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和实验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他的这一成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理论经验。

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0系列标准简介 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207负责起草的一份国际标准。ISO14000是一个系列的环境管理标准,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旨在从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的结合上去规范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环境行为,限度地合理配置和节约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维持和持续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ISO14000系列标准共预留100个标准号。该系列标准共分7个系列,其编号为ISO14001-14100. ISO14000系列国际标准的核心是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标准要求组织在其内部建立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该体系由环境方针、规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管理评审等5个一级要素和17个二级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PDCA(规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运行模式(见图7-1),通过有计划地评审和持续改进的循环,保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ISO14000作为一个多标准组合系统,按标准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类:基础标准--术语标准,即环境管理方面的术语和定义(ISO14050子系列)。 第二类:基本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原理、应用指南(ISO 14001-ISO 14009子系列)。 第三类:技术支持标准(工具),包括①环境审核;②环境标志;③环境行为评价;④生命周期评估(1S014010、ISO14020、ISO14030和ISO14040子系列)。 如按标准的功能,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评价组织,包括①环境管理体系;②环境行为评价;③环境审核。 第二类:评价产品,包括①生命周期评估;②环境标志;③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 目前已颁发的几项环境管理标准如下: 1、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 ISO14001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的主体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明确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各个要素,根据组织确定的环境方针目标、活动性质和运行条件把本标准的所有要求纳入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中。该项标准向组织提供的体系要素或要求适用于任何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ISO14001要求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同时必须据此建立一套程序来确立环境方针和目标,实现并向外界证明其环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以达到支持环境保护和预防污染的目的。

人生成功必备要素(精华三篇)

[精华三篇]人生成功要素 人人都渴望拥有成功人生,那么怎样才能成功?人生成功要素精文三篇 (一) 10个成功要素--中国人的成功宝典 在中国社会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先要悟透中国人独特的民族习性。 从出发前的自我准备、到人际关系的巧妙运用、社交圈的拓展要领、自身情绪意志力的自我控制,甚至如何与同事搞好关系,与上级相处的分寸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五千年来的社会文化精髓,是迈向成功的必修课程。曾仕强教授在亚洲可谓是大师中的大师,他将超过10个简单口诀式的归纳,来分别介绍中国人获得成功的10个要素: *一表人材 一个人长成什么样是父母给的。18岁之前不要挑剔自己的长相,不要对美有固定的标准。别用第一印象去论定别人,但别人却用第一印象来论断你。不管父母生我什么样,我要让别人很乐意跟我交朋友。“要使自己从内心来改变外貌”。将自己练成一个强有力的磁铁,吸引许多人来和你在一起,那你就成功了。 *二套西装(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 跟别人配合是成功的基础之一。随和一点,人生别太自我设限,给自己更大的弹性空间。让别人对我们有好的印象。

*三杯酒量(互动的原则) 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做任何事都有要适量且量力而行。从人际交往中了解别人的个性。 *四圈麻将(现代社交活动) 一个人要培养一些适当的社交活动,但不要变成嗜好,赢的要装作没赢,让对方输得有面子,输了装作没输,增加互动的乐趣。常做一些有益身心的社交活动,娱乐自己,又可以增广人脉。 *五方交游:五方(东南西北中) 一个人不要故步自封,多结交各种行业的朋友。一个人想要成功,则须建立广阔的人脉,多和异业交流,增广见闻。 *六出祈山(运作的技巧) 诸葛亮为灭魏国六次出师,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屈不挠,经得起打击。做人不须常常承认失败或是认输,而是要勇于承认错误,力求改进与补救。因比较重要,只要努力,尽力的去做,至于结果是如何,则不需太计较。经不起风吹草动,流言中伤的友谊不是真友谊。 *七术打马(诚心的赞美别人) 拍马屁的哲学,让别人不易察觉则可尽力去拍,人人皆看得出则不可为之。术——是一种技巧,要合情合理的情况下,常常赞美别人,常利用向人讨教的机会达到赞美别人的目的。一个人要能够常常欣赏别人的长处,赞美别人。*八口吹牛

企业制度建设六大核心要素

企业制度建设六大核心要素 上面这六个要素是制度建设有效性的核心,需要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下面对六个要素深入分析如下: 第一要素:按哪几步做? 我们很多企业的制度要么很简单,无任何价值;要么是杂乱无章,让人摸不着头脑;要么是很空洞,抓不住实质;导致在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上有章难循,无法操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制度要管理的事务或工作没有深入的理解、掌握和感悟,写出的制度自然难以切合实际,操作性差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建立制度人员应该在书写制度前进行深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地了解和分析,把制度所要管理的事务或工作分环节、步骤、方面进行层层细分,细分到不能再细的地步,自然会抓住管理的主线,纲举目张,写起来就会顺理成章,管理的条理性、分工的细致性、制度的逻辑性也在其中得以体现,为建立一个好的制度打下基础。 第二要素:每步如何做? 如果在建立制度时,第一要素抓住了,第二要素就很容易做到,因为在做第一要素时,建立制度人员已经对制度所要管理的事务或工作有了深入地了解和分析,甚至已与当事人进行了沟通和讨论,对制度要管理的事务或工作的整个过程具有深度的掌握和感悟,只需要我们用朴素、准确的语言和文字对每步如何做,做什么内容进行祥细描述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把握好各个环节、步骤、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上下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因为一个事务和工作的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但它内含的各个环节、步骤、方面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有机配合的。 第三要素:每步由谁来做? 在企业管理中,很多的工作存在一责多岗或一岗多责的情况,工作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叠,一个制度也往往会涉及到很多人员和部门,这就需要在制度中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到人、权限清晰,具体到每个岗位和人员,才能保证工作落实到位。否则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 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 受教育者(学习者)、3.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制约)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用 3.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3.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 2.教育本身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科研促进民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与文化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发展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方法的使用 4文化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 (内容的念法)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规律启示1不平衡性:(1)同一方面的不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均衡关键期:(劳伦兹) (2)不同方面在相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均衡 2顺序性循序渐进 3阶段性根据年龄特征开展教育 4互补性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第二重要)、环境、教育(最重要)、个体主观能动性

教育要素

教育要素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种要素,一方面是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一)教育者 “教育者”简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根据上面对“教育”的定义,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人。 (二)学习者 传统上,人们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相对“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 比起教育者来,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具有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借以实现发展目标的媒介。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理和术语

员工教育训练教材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理和术语、质量管理原则(以下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a)以顾客为中心 b)领导作用 c)全员参与 d)过程方法 e)管理的系统方法 f )持续改进 g)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h)互利的供方关系 、质量管理体系:(本标准适用于) a)通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寻求优势的组织。 b)对能满足其产品要求的供方寻求信任的组织。 c)产品的使用者。 d)就质量管理方面所使用的术语需要达成共识的人们(如:供方、顾客、行政执法机构)e)评价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或依据IS09001的要求审核其符合性的内部或外部人员和机构(如:审核员、行政执法机构、认证机构)。 f)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建议的内部或外部人员。 g)制定相关标准的人员。 、术语和定义 一)有关质量的术语 1.质量:产品、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能力。 2.要求:明示的、习惯上隐含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3.质量要求:对产品、过程或体系的固有特性的要求。 4.等级: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作的分类或分级。 5.顾客不满意:顾客对某一事项未能满足其需求和期望的程度的意见。 6.顾客满意:顾客对基本一事项已满足其需求和期望的程度的意见。 7.能力:组织、体系或过程实现产品并使其满足要求的本领。 二)有关管理的术语

1.体系(系统):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2.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3.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4.质量方针:由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与质量有关的组织总的意图和方向。 5.质量目标:与质量有关的,所追求的作为目的的事物。 6.管理:指导和控制组织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7.最高管理者:在最高层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8.质量管理: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9.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作业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 10 .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达到质量要求。 11 .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对达到质量要求提供信任。 12.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高有效性和效率 13.有效性:完成策划的活动并达到策划的结果的程度的度量。 14.效率:得到的结果与所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三)有关组织的术语 1.组织:职责、权限和相互相关关系得到有序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 2.组织结构: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有序安排。 3.基础设施:组织永久性的设施和设备系统。 4.工作环境:人员作业时所处的一组条件。 5.顾客:接收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6.供方: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7.相关方: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 四)有关过程的产品的术语 1.过程: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的系统。 2.产品:活动或过程的结果。 3.服务:无形产品在供方和顾客接口处完成的至少一项活动的结果。 4.软件:由承载媒体上的信息组成的知识产品。 5.外供产品:提供给组织外部顾客的产品。 6.项目:由一组有启止时间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 7.设计与开发:将要求转换为规定的特性和产品实现过程规范的一组过程。 8.程序:为进行基本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分析企业品牌战略走向成功的核心要素

分析企业品牌战略走向成功的核心要素 新联想要实现从中国企业品牌战略到国际企业品牌再到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战略的跨越,还必须解决以下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把Lenovo与Think两个企业品牌进行最佳整合。从目前看,Lenovo与Think的品牌战略价值和企业品牌战略知名度差距很大,根据世界品牌战略实验室的评估,联想企业品牌价值只相当于IBM的1/8。 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既是联想品牌战略国际化战略的重大成果,也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品牌竞争环境的必然趋势,通过对联想企业品牌战略国际化战略实施策略和联想企业品牌战略国际化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提出了联想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成功的两个核心要素。贾思远(国家级行政文秘专家,原中国高等文秘学院副院长!) 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 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一级 教育部秘书职业资格培训师 教育部职教学会文秘公关专业委员 原中国高等文秘学院教授、副院长! 新联想要实现从中国企业品牌战略到国际企业品牌战略再到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品牌的跨越,还必须解决以下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把Lenovo与Think两个品牌战略进行最佳整合。从目前看,Lenovo与Think的企业品牌价值和企业品牌知名度差距很大,根据世界企业品牌实验室的评估,联想企业品牌价值只相当于IBM的1/8。这不仅仅只是技术、知名度、资金实力的差距,更是产品的差距。新联想整合企业品牌,最终要落实在产品上,只要不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最高性价比的精品,并为这些产品提供无可挑剔的全球化服务,才能赢得用户的忠诚度、最大限度地去覆盖市场,最终赢得全球市场的更大份额。二是联想不仅应该实现市场国际化,更应该实现管理和运营的国际化。这仍然是跨国并购带来的整合问题。例如,在渠道整合中,如何克服老联想与原IBM供应商和渠道商的重合和冲突,解决老联想与IBM全球PC部门客户资源的重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和勇气。又如在人员管理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文化融合,如何解决两家公司员工的文化背景、知识年龄结构的碰撞、竞合,则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耐心。 本文通过对联想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实施策略和联想企业品牌战略国际化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提出了联想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成功的两个核心要素。 一、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品牌战略国际化战略趋势 关于新经济是救世主还是撒旦的争论在经济学家中目前还未定论,但新经济的两个基本特征川是无疑的:一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随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资本、技术、服务的跨国扩张也越来越频繁。今天,市场竞争集中体现为发达国家成熟的运营机制、先进的文化、技术与发展中国家滞后的企业经营观念、操作水平之间的竞争,更体现为国际企业品牌之间的竞争。二是知识经济与文化的融合,知识与文化似乎毫不相干,但在市场的经济行为中,只强调知识的作用是不够的,在市场的整合与创造方面,没有文化的扶持就不能形成现时的优势。在当前,融合了知识的文化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给企业品牌带来压力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企

流程管理的七大核心要点

流程管理的七大核心要点 (对企业来说,在战略上应该是举重若轻,在战术上应该是举轻若重。举重若轻就是只做一件事,举轻若重就是把这件事的细节做好。) 一位管理学教授曾经说过:“在美国,90%的纠纷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服务。流程管理得好,大部分纠纷是可以避免的。”结合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实践看,流程管理有七大要点。 流程管理的三个理由 企业选择流程管理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使全体员工围绕一个原则办事,避免制度放松。在企业运行中,制度的执行难和习惯性的放松,是企业的一个大问题。一件事情如果能在比制度更宽松的环境下通过,那么这个新的宽松的习惯就会成为一个不成文的“制度”。时间一长,所有的制度管理就变得很难推行。有的时候,制度在推行时,往往是各个部门在推销他自己分管的那个分支的“制度”,但他们推销的那个“制度”恰恰与企业整体运行关系很不和谐。所以,企业全体员工都围绕一个规则、一个制度办事,企业才能将战略变成行动。这就需要流程管理。 第二个理由是决策要扁平化。过去在目标管理中,每一级、每个人都有一个目标,但往往变成各自为政、各人为政。到了年底的时候,完成目标的,就算完成了;完不成目标的,年底已到,也无法补救了。在形势比较好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做好;在形势不好的时候,大家都做不好,控制都来不及。另外,在竞争中,有时会有较特殊或者大单合同需要特办的情况,会出现规范业务与特事特办的问题,百分之百的规范、百分之百的特事特办都不会提高效率。如何使规范业务与特事特办能够很好地平衡,这要求我们找到一个可以持续改进的管理手段——流程管理。 第三个理由是更关注过程。现在实行的流程管理,是把对目标的关注转化成为对目标和过程的共同关注,强调执行力。这就是企业需要进行流程再造的理由。 流程再造从简单做起 流程再造应先从简单做起。曾经有一家企业基础管理非常差,流程管理混乱。仓库里的库存有多少没有数;花多少钱买的、用了多少、还剩多少不清楚;产成品库存也是如此,账面上有几万吨原材料,其实都是空的。这完全是管理流程的问题。根据当时的问题,我作为管理顾问提出了强化控制与被控制,将重点放在监督上,以堵漏为主。现在,这个问题得以解决。 流程再造,重点是要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不管车间、班组如何交接,以简单为主,职责上墙,新来的员工在平时上班能够看到,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同时,建立流程时坚持以人为本,制度制定的越细,执行起来就越不到位,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人员素质还达不到这种程度时,就会欲速则不达。 内部流程市场化 企业内部市场化就是将市场竞争的压力传递到企业内部(或每一员工),快速响应市场,采取有效的激励手段,从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由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创新,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和员工满意度的双重效果。海尔集团实行的内部市场链已经进行了初步尝试。 在管理创新上,海尔经历了从TQM(1984年-1991年)到OEC管理(即日清日高、日事日毕管理法,主要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到“吃休克鱼”方式的企业重组(1992年-1998年)再到现在的“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1999年开始)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的管理创新,实质上是寻求企业业务流程和员工素质与国际化企业全面接轨,突破“大企业病”的桎梏,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在集团整体调控下,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性行政机制(即纵向依靠自上而下的计划安排和行政指令,横向依靠会议调度和上级命令协调;下级只服从上级,只对上级负责)转变成平等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把每个人从的客体变为管理的主体,从管理者变为一个经营者,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成为自主经营、各负其责的企业“老板”。 海尔集团将“市场链”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机结合,以索酬(S)、索赔(S)和跳闸(T)为手段,以流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要素说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那些偶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所以,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这样才能从“类”和“质”两方面来把握这个概念。 2.学习者:比起教育者来,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正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关于教育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和六要素说: 三要素说:南京师大教育系编的《教育学》认为,教育活动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陈桂生先生在其著作《教育原理》中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主体、客体和教育资料。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中认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四要素说:即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五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构成。 六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和教育环境。 --

教育三要素和关系

教育三要素和关系: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失去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成了无米之炊,再好的教育意图也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如何设计教学目标:1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2分析学生的已有学习状态3确定教育目标分类4列出综合性目标5陈述具体行为目标。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内涵: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校本课程的优缺点:优1校本课程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2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自我素质3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缺:缺乏对校本课程的系统设计和长远规划。 核心课程的优缺点:优1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2课程内容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3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缺1课程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凌乱琐碎的2学习单元可能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受到影响3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可能得到充分体现,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要求。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人口(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文化(保存,选择,融合,创造)经济(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政治(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通过思想传播为统治阶级服务,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1倡导构建“已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2以质性评价模式取代量化评价模式3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5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

环境管理体系准则

精心整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1、范围 2、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4.1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 4.2环境方针 a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 d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予以保持; f)传达到全体员工; g)可为公众所获取。 4.3规划 4.3.1环境因素 1) 2 4.3.2 ,用来 a)确定适用于企业环境因素的法律要求;企业应遵守的其他环境要求,并建立获取这些法律和要求的渠道。 b)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组织的环境因素。 企业应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对它应遵守的法律要求和其他环境要求加以考虑。 4.3.3目标、指标和方案 企业应针对其内部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建立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目标和指标应形成书面文件。 可行时,目标和指标应可测量。目标和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法律要求及企业应遵守的其他环境要求的承诺。

企业在制定和评审环境目标时,应考虑法律与其他环境要求,它自身的重大环境因素、可选技术要求、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各相关方的观点。 企业应制定并保持一个或多个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应包括: a.规定企业的每一有关职能部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4.4实施与运行 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企业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企业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体系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应明确规 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a b 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这些要求。应保存相关记录。 b) 境效益。 c)包括应急准备与响应要求方面的作用与职责。 4.4.3 并将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 4.4.4文件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b)对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的描述; c)对环境管理体系主要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查询途径; d)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包括记录; e)企业应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4.4.5文件控制 应对本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的要求进行控制。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以规定: a.文件在发放前由授权人签字批准,确保其内容的准确性和适宜性;

质量管理体系 QMS

QMS是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的简称,中文意思为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QMS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价值创造过程、测量/分析/改进等四个方面的要素,这四个要素形成一个闭环 简介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 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为保证产品质量或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活动。它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加强从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并予制度化、标准化,成为企业内部质量工作的要求和活动程序。 主要内容 欲有效开展质量管理,必须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依据ISO[1] 9001国际标准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决策负责,对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提供适宜的资源负责;管理者代表和质量职能部门对形成文件的促序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建立和运行负直接责任。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惟一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立,应结合组织的质量目标、产品类别、过程特点和实践经验。因此,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不同的特点。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系统性 质量管理体系是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组合体,包括:①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职责、权限及其协调的关系;②程序--规定到位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作业指导书,是过程运行和进行活动的依据;③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是通过其所需请过程的有效运行来实现的;④资源--必需、充分且适宜的资源包括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料件、能源、技术和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全面有效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应是全面有效的,既能满足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满足组织与顾客的合同要求,还能满足第二方认证、第三方注册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预防性

变革管理成功的七个核心要素

成功的变革管理应具备的核心要素 来自美国的组织变革管理专家理查德·贝文(Richard Bevan)2011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成就变革:管理组织变革的策略与资源》的新书。作者在该著作中集其多年EMBA教学和为不同类型企业进行组织变革的管理咨询的经验和案例,敏锐地揭示了“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有效的组织变革管理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但是这些显而易见的需求却常常被忽视;人们过于专注于变革意图本身,却往往由于不重视变革实施过程的细节而使得变革最终难以成功实现。” 理查德在书中写到:几乎每一个商业领袖通常都会经历变革,参与变革的策划或是管理。无论是大的变革(例如关闭工厂,企业合并,新信息技术的导入运行)或是小的变革(例如聘用新的高管,销售团队重组,实施新的薪酬计划),都会引发疑虑和担忧,给组织运行带来挑战,同时会增加对时间和资源的需求。如果因忙于变革而忽视了与顾客及潜在买主打交道的日常工作,那变革管理的成本将会大幅度增加。 很常见的情况是:领导在实施重大变革时,对于变革给相关人员所带来的挑战、变革会导致的疑问、变革所产生的问题及需求,缺少足够的认识和应对措施。正因为如此,很多变革进行得非常曲折,有一些变革甚至就完全失败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就说过,至少有三分之二的TQM项目以及组织重组行动都以失败告终。哈佛商学院领导力和变革管理教授约翰·科特则说,他所研究过的企业中,能在转变企业经营模式方面成功实施变革的寥寥无几。 然而,理查德指出,其实,只要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能快速评估变革过程中哪些部分进行得顺利,哪些部分还尚待加强。这些问题利用与成功变革通常要具备的七个核心要素来评估某项特定变革的状态。但要了解这些要素和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来考查一下一个组织内部变革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变革常常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 变革为何成了困难的挑战? 很多商业领袖、管理领域研究人员、作家和教育家都定义和描述过成功的变革管理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应该怎样实施。其中最基本的是:有效的变革管理要求变革的领导者应该非常清楚改革的目的和过程,从变革所牵涉和影响的人员那里听取意见和获取信息,调用足够的资源来管理变革,同时,又不影响日常运作,以及保持一种有效的多渠道沟通和信息流。 上述成功变革管理的基本属性似乎是直白、易行的,常被认为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在家中、闲暇和志愿者活动中,以及在工作中一直在进行着变革管理。进行变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共17个)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共17个) 1、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必须经过最高管理者批准,必须包括最高管理者对“遵守法规”和“持续改进”的承诺。 2、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辨识危险源时必须考虑:①常规和非常规活动;②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③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还是由外界所提供)。此外危险源辨识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当工作场所发生变化(如办公地点搬迁等)设备设施(如新购进一台搅拌机)及工艺(如由原来的合成生产改为来料加工)发生改变时,都要对危险源辨识重新进行辨识。 3、法规和其他要求 至少遵守现行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将法律法规的文本进行收集,识别需要遵守或适用的条款。 4、目标 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通常是用来控制不可容许风险的,目标必须是能够完成的,如果条件允许,目标应当予以量化,以便于考核。(如实现1000天无安全事故、驾驶员持证上岗率100%、重大责任事故为0等) 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要与组织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必须具备职责、权限和完成时间表等要素,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规范的管理方案。 6、结构和职责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成员作为管理者代表承担特定职责,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是负责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除管理者代表之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还应有一名或几名员工代表,参加协商和沟通。 7、培训、意识和能力 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具有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工作的能力。本要素重点关注的是员工的上岗资质以及安全意识和能力。如驾驶员的驾驶证和上岗证,稽查人员的检查证和执法证,炊事员的健康证等。 8、协商和沟通 协商沟通的主要内容有:参与风险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和评审;参与商讨影响工作场所职业健康安全的任何变化;参与职业健康安全事务;了解谁是职业健康安全的员工代表和管理者代表;关于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9、文件 本要素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和保持足够的文件并及时更新,以便起到沟通意图,统一行动的作用,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得到充分了解和充分有效地运行。 10、文件和资料控制 文件和资料的控制主要目的是便于查找,当文件发生变化时要及时传达到员工,保证重要岗位人员的作业手册是最新版本。 11、运行控制

教育的概念、构成要素与形态

教育的概念、构成要素与形态 1.【2017年许昌市建安区(中学)·单选】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 A.《论 语》 B.《大学》 C.《孟 子》 D.《学记》 2.【2016年驻马店市直·单选】近年来学校提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所以,学校中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被看成是() A.教师 B.管理人员 C.教育者 D.服务人员 3.【2017年平顶山湛河区·单选】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 A.主 体 B.客体 C.教的主 体 D.学的主体 4.【2017年驻马店市直/经开区·单选】教育形态的多样化是由于教育()的变化及其结合而造成的。 A.发 展 B.层次 C.类 型 D.要素 5【2016年平顶山·单选】.对于教育的三要素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 B.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C.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 D.这三个要素相互独立,没有关系 6.【2017年驻马店市直/经开区·单选】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是()的出现。A.生产力发展 B.奴隶制国家

C.文 字 D.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 7.【2016年许昌市直·多选】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A.家庭教 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 育 D.社会教育 E.自然形态的教育 8.【2017年济源·多选】属于现代教学的媒体的有() A.模型教 具 B.电子计算机 C.录音 机 D.微格教室 9.【2017年许昌建安区(小学)·多选】日常生活中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A.传统性 B.自发性 C.异质性 D.自为性 10.【2017年驻马店市直/经开区·多选】下列选项中属于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有() A.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B.国家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性。 C.第一所学校—美苏尔学校的出现,使得学校教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D.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并且逐步地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别类的学问,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及专门人员来传递这些学问。

论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论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周桂福 作者简介作者:周桂福。1957年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曾在中石油企业中从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管理等工作,曾从事一些组织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改进,曾以国家注册审核员身份从事国内一些经济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 主题词管理体系特征 文章概述与所有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征一样,管理体系应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当管理体系具备了应有的特征时,才能明显地区别于非体系。本文提出了管理体系的四个基本特征,既整体性特征、相关性特征、有序性特征和动态性特征,并论述了这些特征的表现和相互关系。 引言 我们曾经见到这样一个情况。一位顾客方人员到服务方走访时,问服务方人员:你们有体系吗。服务方人员答道:我们是新组建的单位,暂时还没有。随即,这位顾客人员在现场发现一册服务方的规章制度汇编,便顺手拿起说道:这就是你们的体系。文件就是一个组织的管理体系的概念当然是错误的。这一点现在暂不细论。 事物发展的各阶段之间可能不存在绝对的分界线,事物的质变往往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体现出来。但是,判断一个事物已发展到

某一阶段,仍要看是其否已体现该阶段应具有的特征来观察,尽管这些特征是逐步呈现出来的。判断一个管理体系是否已经达到或者属于管理体系,我们认为应从是否较好地具备了管理体系的一些特征来评判。 正文 管理体系,包含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其他目的的管理体系中,可能包具有多个特征,但是最基本的特征,也是区别于非体系的最大特征应有以下四个:整体性特征、相关性特征、有序性特征和动态性特征。当事物不具有这四个特征时,我们可说事物的体系性不强或不具有系统性,既还不能说是体系。非体系的含义是未达到管理体系应具有的系统性程度,即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没有较好地具备。 一、整体性特征 管理体系的整体性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确定性。既一个事物的组成部分应是确定的。如果一个事物所包括的各个部分没有确定下来,既没有固定的组成部分,没有固定的边界,没有完整的形态,没有固定的特性,这当然不具备整体性特征。一个事物不具备整体性,就不能认为是一个整体,也就不能认为是一个确定的事物。当然,事物是永远在发展变化着的,任何事物都可看作为一个无穷集,但是在事物运行的特定阶段中,事物的构成应是确定的,此时它又为一个有穷集。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要素说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那些偶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所以,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这样才能从“类”和“质”两方面来把握这个概念。 2.学习者:比起教育者来,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正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统一所构成的教育影响,使得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关于教育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和六要素说: 三要素说:南京师大教育系编的《教育学》认为,教育活动的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陈桂生先生在其著作《教育原理》中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主体、客体和教育资料。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中认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四要素说:即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五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构成。 六要素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和教育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