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诗歌鉴赏之选择题解题攻略
高考诗歌鉴赏之选择题解题攻略

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
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精选ppt
12
秋兴八首(其二)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的是时光
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D. “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
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精选ppt
9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技巧分析
精选ppt
10
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如何理解词语: ①联系已学,准确判断。 ②结合情境,不能孤立地猜测。 ③读清题干,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点。
精选ppt
11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清】史惟圆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
丝。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萦,又
精选ppt
3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
1、鉴赏形象—人物、景物、事物 2、赏析语言—炼字、炼句、诗眼、风格 3、鉴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4、理解思想内容—背景、题材、主旨 5、把握情感态度—作者及其情感
精选ppt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之诗歌答题技巧【分析意境型】揭秘.doc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之诗歌答题技巧【分析意境型】揭秘诗歌阅读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很多学生在诗歌阅读上丢了很多分数,为了帮助大家轻松应对诗歌阅读题,下面为大家带来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之诗歌答题技巧【分析意境型】揭秘,希望高考生能够认真阅读。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018诗歌鉴赏选择题的4大设误角度3大解题步骤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
)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 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 均不能排遣的孤独和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 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 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A项根据平时积淀及注释②③与选项比对 分析正确
步骤 二: 逐一 对比
B项”每被老元偷格律”中“老元”即元稹,“偷”是 分析正确 学习、模仿之意。 C项称李绅为“短李”既是“朋友之间的戏言,也表 项现了李、白二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 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 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表述错误
D项“身后文章合有名”意思是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 “并不在意在当时是 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的诗才的自许,但 否得到认可”不合文 也蕴含不平和辛酸。 意
新题型的“前世今生” 历史沿革 古诗歌鉴赏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的命题形式并非 什么“创新之举”,这种题型十几年前就早已被大多数考 卷采用过,北京卷近些年也一直在采用,全国卷新高考的 选择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原来选择题型的回归和 升级。
[ 经典回顾] 当的一项是
(2000· 全国卷)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 ( )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018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

2018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答题技巧一、形象类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思路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傲豪情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忧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隐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才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愤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战8、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的形象。
————---—---——-—情9、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叹2、事物形象.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用)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泊船瓜洲》 )“绿”意为“使„„绿”。 暖和的春风啊, 又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 山下的家里?
(2)“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 (常建 《题破山寺后 禅院》)“悦”意为“使„„高兴” , “空”意为“使„„ 坦荡空灵”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高兴,潭水清澈也令人 坦荡空灵。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 (1)“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贫贱” ,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 。贫贱之 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望岳》 )句中 的“青”,就是将形容词“青色的”当名词来用,代指 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 出齐鲁,依然可见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
材上看,羁旅思乡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等写景抒情
言志类诗歌成为命题首选和考查重点。
3.分析高考题目设置和考点分布,对我们高考备考有什么启示 ? ①题目设置直问直答,考查点明确。②考点方面,重点考查思 想感情和表达技巧,2015年全国卷Ⅱ开始涉及语言的考查,形
象的考查一般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考题中,较少直接设
6.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1)“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陌上桑》)“府” 即“在府郡” , “朝”即“在朝廷” ,这是名词活用作状语。 十五岁在府郡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做大夫。 (2)“ 樯 橹 灰 飞 烟 灭 。 ”( 苏 轼 《 念 奴 娇 · 赤壁怀 古》)“灰”“烟”:像灰烟一样。曹操的水军像灰烟一 样飞散消失了。
(一)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 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因一两处词性的 改变而韵味无穷。 1.名词活用作动词。如:
2018届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1、鉴赏古诗无需引经据典,无需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鉴赏评价作品本身的特点。
注意积累古诗词曲的背景知识,这方面主要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思想感情等,还要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
鉴赏口诀: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
命题指向:1.范围扩大:从《诗经》到清诗。
2.体裁增多:诗、词、曲。
3.考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
第一部分、基础常识一、了解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曾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
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特征:善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
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
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
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2018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策略

2018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策略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备考点,对于那些摸不到规律的童鞋
有福喽,下面这10大规律,希望对同学们能够有所帮助!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
界全出。
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
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
探析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类型及答题策略

探析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类型及答题策略作者:朱成琴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02期摘要:一首好诗往往都会有一个鲜明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知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为此,分析鉴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是走入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技巧今年带高三毕业班,发现学生在各类语文考试中,面对诗歌鉴赏题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说起,答非所问。
在此,笔者根据2018年《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进行分类解说,并针对2017年各省份诗歌鉴赏类题型谈谈答题策略,希望对2018年考生能有一点帮助。
第一类题型:鉴赏语言【常见设题方式】①某联哪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或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②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③诗的第几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典例精析】[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
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设题:“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分析:本题考查炼字。
答题时先解释“斗”“攒”的意思,“斗”“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崖、山峰人格化。
阐释时注意突出“斗”“攒”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指出运用这两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53
1066 1073 1053 1015 1006 1107 1153 1078 1134
64431
65497 66570 67623 68638 69644 70751 71904 72982 74116
387分
386分 385分 384分 383分 382分 381分
655
636 626 645 671 642 635
一、研题读纲明方向
2017诗词鉴赏考纲回顾: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诊断(郫都二阶) 例题剖析: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两 项是( D)( E)(5分) A. 首联写红叶萧疏,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 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B. 颔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 于沉静 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C. 颔联大笔勾勒,雄浑苍茫,骋目远望,残云缭绕 太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中条山。 D. 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 咆哮,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 E. 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 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
方法小结:
1、读懂诗歌是关键(关注标题、作者、 注释、关键词等)。
2、审清题目明要求。
3、细读选项划要点(切分关键信息)。
4、正选排除巧妙用。
四、且看我,笑傲江湖
——方法迁移 巩固提高
1、(2016年北京卷)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
注释: ①耿:微明的样子。
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 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 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
2017年四川高考理科成绩分段统计表
分数
390分 389分 388分
人数
717 649 655
累计名次
199106 199755 200410
分数
人数
累计名次
分数
470分 469分 468分
人数
1181 1241 1203
累计名次
122958 124199 125402
520分
519分 518分 517分 516分 515分 514分 513分 512分 511分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B )( D)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 “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 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 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 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 诗。 E、这首诗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 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说说下列选项考察诗歌鉴赏的哪些方面?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让人想到 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关键词语理解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 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 表达技巧分析 C、颈联的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 “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 语言 炼字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总结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 变迁的、人生无常的感慨。 情感分析 E、全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 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 表达技巧分析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设陷点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 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
错判修辞
设陷点
C、颈联的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 “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
具体阐释有误
常见的陷阱设置点:
1.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2.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3.词句解说曲解原意 4.主题情感分析不当
意象构成画面 热闹快乐之景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 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描写手法中的反衬, 写出景的静 意境、情感 ——乐情
指埋在柏树下 坟墓里的人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 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感慨。
主题解析 浅显的内容
意象,其特点 指向美好和快乐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 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2、(2014年北京卷)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 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 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枝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 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 ,有相反相成之趣。
复习存在的问题:
1、读不懂诗(最大问题)
2、审不准题,弄不清楚考点
3、判断不准易错点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
1、鉴赏形象—人物、景物、事物 2、赏析语言—练字、炼句、诗眼、语言 风格 3、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4、理解诗歌内容—背景、题材、作者 5、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
落叶
高考诗歌鉴赏 选择题攻略
【真题再现】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 (D)(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 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 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 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 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 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对意象的具体阐释,画面的分析, 指向快乐的景和快乐的情
具体诗句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 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对“余”的解释 对“襟已殚”的解释 符合诗歌整体内容和 情感方向
内容分析,“对照” 手法分析错误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 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主旨情感分析,“反衬” 手法错误
五、总结反思:
诗词鉴赏题,无论题型怎么变,都离 不开考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如果具备了 基本的诗歌阅读知识体系,掌握一些解题 方法,就能将此题迎刃而解。
其实一点都不 难!
201065
201701 202327 202972 203643 204285 204920
467分
466分 465分 464分 466 1096 1162 1167
126661
127821 129002 130188 131284 132446 133613
5.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
三、待从头,重整河山
——循题探求解题技巧
【答题示例】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A A B C D E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 E ) “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 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 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感慨。 “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 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 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 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3、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 :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 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注] ①修睦:晚唐诗人。
修睦①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让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 萧萧下”。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 向往。 C、颈联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因 而是错误的。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总结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人生无 常的感慨。 E、全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 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