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岳阳楼记》中,作者范仲淹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怀?A. 个人主义B. 爱国主义C. 享乐主义D. 悲观主义答案:B2.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入口是在什么情况下?A. 迷路时B. 捕鱼时C. 赏花时D. 避雨时答案:A3. 《滕王阁序》中,作者王勃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形容什么?A. 滕王阁的建筑美B. 滕王阁的自然景观C. 滕王阁的历史文化D. 滕王阁的地理位置答案:B二、填空题1.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写,其主要目的是向刘备的儿子刘禅陈述自己的_________。

答案:忠诚和尽职2. 《醉翁亭记》中,作者欧阳修通过描述醉翁亭的景色和人物活动,表达了自己_________的志趣。

答案:超然物外3. 《赤壁赋》中,苏轼在赤壁下饮酒作赋,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其中“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答案:对海而唱三、简答题1. 请简述《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答案: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是指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不因个人的得失而动摇自己的内心。

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得失,保持内心平和与宁静的高尚情操。

2. 《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何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答案: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由于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化世界,其入口被自然景观所掩盖,加之渔人并没有留下明显的标记,因此即使他有意寻找,也难以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四、翻译题1. 请将《岳阳楼记》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快,所有的荣耀和屈辱都忘记了。

2. 将《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伯中幼警敏嗜学,不以食息废,口不绝吟讽,精思妙契①,至忘寒暑。

幼时,大父②庄山藏书万卷,窃读殆遍,大父久而方觉已,甚奇之。

受学于季大父主静公。

公善诱导,居尝举所见宋儒诸老,宿德仪型③,嘉言善行④,令人竦然⑤。

伯中益自刻苦。

父万安公,清旷不仕,家仅给无余。

独处一室,隘甚,人不能堪。

晨起供洒扫,园疏厨灶之下,书册不离手。

箪瓢饮,炊菽数边⑥,且啖且读,未尝知味。

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

(注释)①精思妙契:精心思考,神妙契合。

②大父:祖父。

下文“季大父”即叔祖父。

③宿德仪型:以年老有德者做典范。

④嘉言善行: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⑤竦然:恭敬的样子。

⑥箪瓢饮,炊菽数边:吃一算饭,喝一瓢水,只以一些菽豆为食。

这里都是指清苦的生活。

(1)下列对文中“大父久而方觉已”一句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句中的“已”是句末语气词,在句中无实意。

B.句中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C.句中的“觉”应读“jué”,与“觉悟”的“觉”意思相同。

D.这句话应翻译为“祖父过了很久才发觉”。

(2)仔细阅读选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选文中伯中最终能学有所成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用四字词概括)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①眨饶州,朝廷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

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答案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辄以水沃面________ ②或夜昏怠________(2)宋濂和范仲淹的求学经历有何相似之处?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启迪?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③向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③向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是对本文“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1)下列句中划线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A.乐亦在其中乐善好施B.曲肱而枕之迂回曲直C.同舍生皆被绮绣舍生取义D.右备容臭臭未干(2)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主人日再食食:食物B.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C.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D.略无慕艳意慕艳:羡慕(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甲、乙两文段中,宋濂和孔子在物质生活享受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这体现了他们怎样的人生追求?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含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蔽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溥与“七录斋①”明人张溥,名高一时,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

钞已朗读一过③即焚之。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④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⑤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有删改)注释:①斋:书房。

②钞:同“抄”,抄写。

③一过:一遍。

④管:笔管。

⑤索:讨取,要。

(1)根据要求用文中词句概括填空。

从文中张溥抄书时,“________”和“手皲沃汤”的细节可以看出张溥抄书时的艰辛。

从面对四方征索时,张溥“文不起草”和“________”,表现他的“名高一时”。

(2)从选文看,张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德以化人,财勿累己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

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①庸愚者转为上达②,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已,而以有财乱世,其累尤深。

(选自王永彬《围炉夜话》)【注释】①下流:品性低下。

②上达:品性高尚的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多有败行/必能使行阵和睦B.总为一利字看不破/而或长烟一空C.学业之不进/虽欲言,无可进者D.其累尤深/水尤清洌(2)请用三条“/”个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3)结合选文,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辛幼安流寓江南,而豪侠之气未除。

一日,陈同甫来访,近有小桥,同甫引马三跃而马三却。

同甫怒,拔剑斩马首。

徒步而行。

幼安适倚楼而见之,大惊异,即遣人询访,而陈已及门,遂与定交。

后十数年,幼安帅淮,同甫尚落落贫甚,乃访幼安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答案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答案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皇祐元年,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尔来俯仰二十年间,历事三朝,窍位二府,宠荣已至而忧患随之,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

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今者幸蒙宽恩,获解重任,使得待罪于亳,既释危机之虑,而就闲旷之优,其进退出处,顾无所系于事矣。

谓可以偿夙志者,此其时哉!因假道于颍,盖将谋决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颍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

(选自欧阳修《思颍诗后序))(注释)①得请:所请获准;②颍:颍州,欧阳修准备退休于此;⑧待罪:做官,谦辞。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心志索然而筋骸惫矣(________)②因假道于颍(________)(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

(3)欧阳修为什么选择颍州作为退休后的终老之地?(请用原文回答)(4)《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就是欧阳修如愿归居颍州后所作,由这一时期的诗文可见欧阳修晚年怎样的心境?2.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后面小题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⑤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曾巩⑦《醉心亭记》注释:①涯:岸边。

②欧阳公:即欧阳修。

③构:搭建。

④直:当,临。

⑤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

⑥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⑦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1)解释下面画线的词。

①树林阴翳 ________ ②泉香而酒洌 ________③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 ④乃公寄意于此也________(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3)甲文从一个“________”字可见欧阳修治理政事有道,乙文用“________”这句话从侧面村托“醉心亭”周围优美的自然风景令人陶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陈涉世家(25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2分)1)苟.富贵2)若.为佣耕3)屯.大泽乡4)会.天大雨5)度.已失期6)今亡.亦死7)等.死,死国可乎8)今或.闻无罪9)楚人怜.之10)又间.令吴广11)从民欲.也12)比.至陈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对此,你又有何启发?(3分)(二)唐雎不辱使命(26分)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2分)4.填空。

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_一事。

“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3分)5. 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何感想?(3分)(三)隆中对(24分)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0分)1)谓.为信然2)由是先主遂诣.亮3)凡.三往4)孤不度.德量力5)欲信.大义于天下6)则名微而众寡.7)挟.天子而令诸侯8)此诚.不可与争锋9)将军身.率益州之众10)于是与亮情好日.密2.句子翻译(8分)(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3.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3分)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3分)(四)出师表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 ù)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以光.先帝遗德(3)妄自菲薄....(.4.).引喻失义....(5)俱.为一体(6)不宜.异同(7)作奸犯科....(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9)悉以咨.之(10)必能裨补阙.漏(11)未尝.不叹息痛恨(12)躬.耕于南阳(13)先帝不以臣卑鄙..(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5)庶.竭驽钝(16)以彰.其咎2、句子翻译(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5)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_______。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4、“由是感激”中的“是”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5、“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中的“此”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作答)。

(1分)6、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向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7、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九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文言文答案(一)《陈涉世家》1、1)苟:如果2)若:你3)屯:停驻4)会:适逢5)度:估计6)亡:逃走7)等:同样8)或:有人9)怜:爱戴10)间:私自,偷着11)欲:愿望12)比:等到2、(1)现在果真让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被天下所倡导,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2) 第二天,士兵们议论纷纷,都不说话,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3)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4、(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5、(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2)做事周密细致。

(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启发:做事要考虑周到、三思而后行,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等等。

(二)《唐雎不辱使命》1、1)派2)答应3)通“悦”,高兴4)出使5)扩充6)违背7)这样8)即使9)值11)道歉12)通“喻”,明白13)只,仅2、(1)即使这样,但是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希望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2)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暗示他要效仿三人,与秦王同归于尽,斗争到底。

4、易地,出使秦国,长跪而谢之5、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不卑不亢,敢于斗争牺牲的精神。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三)《隆中对》1、1、(1)说2)拜访3)总共4)估计5)通“伸”,伸张6)少7)挟持8)亲自9)一天天2、(1)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yuè)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点。

(2)“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3)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4)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呢?3、对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益州,“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加强名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体恤百姓。

(四)《出师表》1、1)确实2)发扬光大3)随意看轻自己4)说话不恰当5)都6)应该7)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8)选拔9)询问10)询问11)通“缺”缺点12)曾13)亲自14)身份低微,见识短浅15)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16)希望17)表明,显扬2、(1)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

(2)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3)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做了好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4) 这些都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5) 我于是感动奋发,就许诺为先帝奔走效劳。

3、三顾茅庐,临崩寄大事。

对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4、“是”指代刘备三顾茅庐5、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表达他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7、示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感动,他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他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不拔的意志,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