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①眨饶州,朝廷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
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已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③扶病:抱病,带病。
(节选白《湖水燕谈录》)(1)下列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B. 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贵贱)C. 先天下之忧而忧(....前)D. 公之赐质厚矣(赏赐)(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 大臣/责之/日C. 士大夫/莫/敢往别D.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咦项是()A.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啊!如果没有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B.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 然则何时而乐?——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作者假托“古仁人”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及“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
B. 【乙】文主要叙述范仲淹遭贬谪之际,朝廷治理朋党之时,王质与众不同,抱病为范仲淹送行,并为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C. 【甲】文中作者认为“古仁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境界,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题练习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题练习及答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语段专题练及答案一)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XXX被贬到巴陵郡。
一年后,政治清明,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阳楼,并增加了新的规模,刻上了唐朝的名人和当代诗人的诗篇。
我写下这篇文章以作纪念。
我观看着巴陵郡的胜景,就在洞庭湖边。
它环绕着远山,吞噬着长江,浩浩荡荡,一片辽阔无边;早晨的阳光和晚上的阴影,气象万千。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前人已经详细描述过了。
但是北面通向巫峡,南面极远处是XXX,许多迁徙的人和诗人都会在这里相聚,观赏物景的心情难道不是异于常人吗?如果下着连绵不绝的雨,一个月都不停歇;阴风呼啸,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都隐没了,山峦隐没在云雾中;商旅无法行走,船只倾覆摧毁;黄昏笼罩着一切,虎啸猿叫。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乡背井的感伤,担忧谗言和讥讽,满眼XXX,感到极度悲伤的人。
而如果是春和XXX,波澜不惊,上下天空,一片碧蓝的湖面,沙鸥飞翔,锦鳞游泳;岸边的芷草和XXX郁郁葱葱。
或者是长长的云彩空中飘荡,皎洁的月亮高悬千里,闪烁的光芒跳跃着,静静的影子沉淀着,渔歌相互回答,这种乐趣何其无穷!登上这座楼,就会有心旷XXX的感觉,宠辱偕忘,拿起酒杯,喜悦洋溢的人。
唉,我曾经寻求过古代仁人的心,或许这两种情感是不同的,但是为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高高的寺庙里,会为民众忧虑,在江湖远方,会为君主担忧。
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都会感到忧虑。
那么,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一定是“先为天下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的欢乐而欢乐”吧。
唉,这样微不足道的人,我该归属于谁呢?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前人之述备矣(前人已经详细描述过了)(2)连月不开(连续一个月不停止)3)薄暮冥冥(黄昏笼罩着一切)(4)至XXX和XXX (就像春天和晴朗的天气一样美好)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政治清明,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③向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是对本文“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期末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附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重点字词(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守:(2)越.明年越:(3)予观夫巴陵胜状胜状:(4)衔.远山,吞长江衔:(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晖:(6)前人之述备.矣备:(7)连月不开开:(8)山岳潜形形:(9)薄.暮冥冥薄:(10)郁郁..青青郁郁:(11)渔歌互答答:(12)宠辱偕.忘偕:(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2.通假字(1)百废具兴同,释义:(2)属予作文以记之同,释义:3.古今异义(1)增其旧制.古义:今义:(2)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今义:(3)春和景.明古义:今义:(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今义:(5)则有去国.怀乡古义:今义:(6)微.斯人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1)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或①而或.长烟一空②或.异二者之为7.句子翻译(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属予作文以记之。
(4)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6)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7)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8)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9)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0)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1)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1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5)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1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8.重点字词(1)环.滁皆山也环:(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3)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4)峰回.路转回:(5)作.亭者谁作:(6)名.之者谁名:(7)太守自谓..也自谓:(8)醉翁之意.不在酒意:(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1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开:(11)云归而岩穴暝暝:(12)晦.明变化者晦:(13)野芳.发而幽香芳:(14)佳木秀.而繁阴秀:(15)临溪而渔渔:(16)杂然..而前陈者杂然:(17)颓然..乎其间者颓然:(18)树林阴翳翳:(19)太守谓.谁谓:9.古今异义(1)山间之四时.也古义:今义:(2)射.者中,弈者胜古义:今义:10.一词多义(1)归①云归.而岩穴暝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谓12.特殊句式(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句式:(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句式:五、翻译13.句子翻译。
[全]人教九年级语文上课外文言文专练含答案
![[全]人教九年级语文上课外文言文专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cb5ec8ff00bed5b9f31de7.png)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课外文言文专练含答案班级姓名得分(一)马援志坚(9分)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遂之北地田牧。
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
闻隗嚣好士,往从之。
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蒙辞以军中多务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D.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谈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
3.结合选文,说说隗嚣为什么敬重马援。
(3分)。
(二)德秀敬老(9分)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
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喂养之,数日汤流,能食乃止。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岁饥,日或不烧火做饭,陶然弹琴以自娱。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能食乃止/乃不知有汉B.日或不烧火做饭/一食或尽粟一石C.悉衣食人之孤遗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陶然弹琴以自娱/虽奔御风不以疾也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3. 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3分)。
(三)王生好学(9分)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识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识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溥与“七录斋①”明人张溥,名高一时,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
钞已朗读一过③即焚之。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④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⑤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有删改)注释:①斋:书房。
②钞:同“抄”,抄写。
③一过:一遍。
④管:笔管。
⑤索:讨取,要。
(1)根据要求用文中词句概括填空。
从文中张溥抄书时,“________”和“手皲沃汤”的细节可以看出张溥抄书时的艰辛。
从面对四方征索时,张溥“文不起草”和“________”,表现他的“名高一时”。
(2)从选文看,张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德以化人,财勿累己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
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①庸愚者转为上达②,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财足以累已,而以有财乱世,其累尤深。
(选自王永彬《围炉夜话》)【注释】①下流:品性低下。
②上达:品性高尚的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多有败行/必能使行阵和睦B.总为一利字看不破/而或长烟一空C.学业之不进/虽欲言,无可进者D.其累尤深/水尤清洌(2)请用三条“/”个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3)结合选文,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辛幼安流寓江南,而豪侠之气未除。
一日,陈同甫来访,近有小桥,同甫引马三跃而马三却。
同甫怒,拔剑斩马首。
徒步而行。
幼安适倚楼而见之,大惊异,即遣人询访,而陈已及门,遂与定交。
后十数年,幼安帅淮,同甫尚落落贫甚,乃访幼安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15篇(含答案、译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一、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注释】常平:官仓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甫冠.,名闻四方(2)讽.富人自实粟(3)欧阳修见其文,奇.之(4)力能动.权豪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2)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3)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3.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
(4分)二、是仪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
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
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从讨羽,拜忠义校尉。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
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才,固辞不受。
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
后从太子还建业。
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大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
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
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节选自《新百喻经》)(注)①治:修建。
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欲凿池欲:②或曰或:(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3)请结合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甲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节选)乙文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②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③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节选)注释:①此:指滁州。
②上:皇上。
③刺史:代称知州。
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掇幽芳而荫乔木(拾取)B.因为本其山川(根据)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D.太守谓谁(对……说)(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书以名其亭焉/且焉置土石B.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以君之力C.宴酣之乐/四时之景,无不可爱D.朝而往,暮而归/博学而笃志(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对比手法,用滁人和太守作对比,批判滁人不事生产、只知享乐的习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陈涉世家(25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2分)1)苟.富贵2)若.为佣耕3)屯.大泽乡4)会.天大雨5)度.已失期6)今亡.亦死7)等.死,死国可乎8)今或.闻无罪9)楚人怜.之10)又间.令吴广11)从民欲.也12)比.至陈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4.选段划线处细致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2分)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对此,你又有何启发?(3分)(二)唐雎不辱使命(26分)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2分)4.填空。
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_一事。
“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3分)5. 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何感想?(3分)(三)隆中对(24分)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0分)1)谓.为信然2)由是先主遂诣.亮3)凡.三往4)孤不度.德量力5)欲信.大义于天下6)则名微而众寡.7)挟.天子而令诸侯8)此诚.不可与争锋9)将军身.率益州之众10)于是与亮情好日.密2.句子翻译(8分)(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3.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3分)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3分)(四)出师表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 ù)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以光.先帝遗德(3)妄自菲薄....(.4.).引喻失义....(5)俱.为一体(6)不宜.异同(7)作奸犯科....(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9)悉以咨.之(10)必能裨补阙.漏(11)未尝.不叹息痛恨(12)躬.耕于南阳(13)先帝不以臣卑鄙..(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5)庶.竭驽钝(16)以彰.其咎2、句子翻译(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5)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_______。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4、“由是感激”中的“是”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5、“此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中的“此”指代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作答)。
(1分)6、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向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7、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九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文言文答案(一)《陈涉世家》1、1)苟:如果2)若:你3)屯:停驻4)会:适逢5)度:估计6)亡:逃走7)等:同样8)或:有人9)怜:爱戴10)间:私自,偷着11)欲:愿望12)比:等到2、(1)现在果真让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被天下所倡导,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2) 第二天,士兵们议论纷纷,都不说话,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3)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4、(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5、(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2)做事周密细致。
(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启发:做事要考虑周到、三思而后行,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等等。
(二)《唐雎不辱使命》1、1)派2)答应3)通“悦”,高兴4)出使5)扩充6)违背7)这样8)即使9)值11)道歉12)通“喻”,明白13)只,仅2、(1)即使这样,但是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希望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2)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暗示他要效仿三人,与秦王同归于尽,斗争到底。
4、易地,出使秦国,长跪而谢之5、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不卑不亢,敢于斗争牺牲的精神。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三)《隆中对》1、1、(1)说2)拜访3)总共4)估计5)通“伸”,伸张6)少7)挟持8)亲自9)一天天2、(1)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yuè)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点。
(2)“这个人你可以到他那里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3)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4)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呢?3、对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益州,“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加强名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体恤百姓。
(四)《出师表》1、1)确实2)发扬光大3)随意看轻自己4)说话不恰当5)都6)应该7)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8)选拔9)询问10)询问11)通“缺”缺点12)曾13)亲自14)身份低微,见识短浅15)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16)希望17)表明,显扬2、(1)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
(2) 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3)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做了好事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4) 这些都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5) 我于是感动奋发,就许诺为先帝奔走效劳。
3、三顾茅庐,临崩寄大事。
对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4、“是”指代刘备三顾茅庐5、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