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培养

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培养
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培养

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培养

人格,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喜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面具,通常人们认为人格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艾森克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主要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阶段,0-1.5岁,这个阶段的发展危机是信任对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第二阶段,1.5-3岁,这个阶段的发展危机是自主感对羞耻和怀疑,该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第三阶段,3-6、7岁,发展危机是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主动性;第四阶段,6-12岁,发展危机是勤奋感对自卑感,任务是培养勤奋感。第五阶段,12-18岁,即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就是学生的中学阶段,发展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第六阶段,18-30岁,发展危机是亲密感对孤独感,任务就是建立亲密感。第七阶段,30-60岁,发展危机是繁衍对停滞,任务是寻求责任感;第八阶段,60岁以后,发展危机是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发展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本文主要就人格发展的第五阶段,即中学阶段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的培养来展开论述,首先分析概括了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以及原因;其次就积极人格培养的方法展开了讨论与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越

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仅是学生自我身心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教育的缺陷,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依赖性较强,缺乏个性和独立性,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近年媒体报道了许多例因心理不健康、人格不良而导致的“自杀”、“杀人”“校园暴力”事件,这“沉重地”提醒我们,必须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与培养。因此,我们应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应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僵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大批具有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进取心等优良人格特征的高素质人才。

中学阶段是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处于从个性生理成熟到心理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是个体医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期,常被成为“黄金时代”。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正发生在“疾风骤雨般的”变化,他们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等都在这一时期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由于身心变化快速、社会经验的缺乏和适应能力的不足、中学生在纷繁负责的社会中常常会感到“迷失自己”。也就是说,中学阶段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又充满矛盾与困惑的时期,中学生思想单纯,思维敏捷,好胜心强,敢于探索,这些为其人格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心理尚未真正成熟,情绪易于波动,意志非常脆弱,认知易于扭曲,心理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思想易于偏激或消沉,这些人格弱点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人格教育,以免其被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认知定向和严重的人格障碍。因此,了解当前中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及相

12-15岁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

12-15岁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个体离开小学,步入初中,逐渐接触社会,身边的环境发生改变,个体也从儿童慢慢转变成青少年,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进入了我们所谓的“青春期危机”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很好地适应此时的身心变化,很容易出现叛逆、自卑、人际交往等危机。在对辽宁省初中生的人格调查中发现,不适应型的初中生占总人数的24.2%,其中低控型的初中生存在情绪不稳定、不良行为等问题,而过度控制型的初中生由于其自我控制不灵活,平日生活中缺乏表达自我情感的能力。健全人格属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其人格结构中,具有普遍性、积极适应性的典型人格特质健康、均衡地发展。健全人格培养有助于初中生展现和释放自身的个性特征,这一时期形成的人格品质,会对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以往有关人格促进的研究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一,多从问题行为干预入手,以“缺陷”的观点来研究青少年的发展;其二,从单一人格特质或情绪控制等角度对青少年积进行培养,没有从人格的整体出发,促进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设计出符合初中生发展的、有效的健全人格培养方案,进而实现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本研究包含四个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研究一,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目标的构建。首先采用问卷法请教师、家长和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人格特质按需求性进行排序,整合排序结果,并结合内容分析法最终确定初中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初中生人格

各特质的年龄特点,让教师、家长描述各年级初中生在各个特质上的积极行为表现,最终提出培养的阶段目标,即初一、初二和初三学生在各特质上应达到的水平。研究二,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活动库的设计。在培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指引下,根据沉浸体验、团体动力说、发展的关键期等理论,选取团体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为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最佳载体。并采用团体心理训练的活动形式,为12-15岁青少年设计和筛选人格培养活动。最终确定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活动库由60个团体体验式心理训练活动方案组成,即针对每个培养特质有2个活动,每个年级各20个活动。最后,针对这60个活动开展预实验,以确定其有效性。研究三,在大连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一、二、三个年级随机选取2个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的班级,将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另一个作为对比班,共158人。运用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在三个年级的实验班分别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培养,并采用2 (前后测:前测和后测)×2 (班型:实验班和对比班)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通过问卷法和情 境实验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人格评定,考察初中生人格五个维度的前后变化。同时,在问卷评定的基础上增加情境实验,进一步验证活动库的有效性。研究四,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研究主要选取了自我控制这一青少年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特质进行了测量。采用进行2 (前后测:前测和后测)×2 (班型:实验班和对比班)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采用采用停止信号任务(Stop signal task)范式,对32名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进行了测量,以反映自我控制水平的P3和N2的平均波幅作为因变量,考察实验班和对比班在研究3的教育现

健康:“完善自我 健全人格”主题班会(教案)

健康新课程标准教材 健康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主题班会教案 / 班会课专题 /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主题班会(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与健康有密切关系。学习能使人精神振奋,情绪乐观,积极向上,生活充实,思想开阔,从而降低减少忧愁烦恼、孤独寂寞、沮丧无聊等不良情绪,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健康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走出雨季——克服不良情绪 毛晓岚 老师:进入高中,似乎每天都有不如意的事发生:学习上的困难,复习的紧张,竞争的加剧…… 快乐的心情不会与生俱来。你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把握自己。你不能左右生活,但可以改变心情! (多媒体展示“心灵剧场”内容) 老师: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也和以上所说的同学一样,产生不良情绪?还是有其他不同的情况而产生不良情绪?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多媒体展示讨论的问题,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老师:可见我们同学在平时学习总会有情绪不佳、心情烦躁的时候,这很正常,心理学研究证明,功课与技能的学习与练习,开始时是以较快的速度前进,其曲线呈逐渐上升趋势。

但到某一阶段进度变缓,曲线表现为平直状态,心理学称之为“高原现象”。也就是说,在复习功课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效率会很高,可后来随时间的进程和复习内容的增加会出现复习效率下降,甚至无效率的情况。因而有的时候某一科复习的效率降低,也不用紧张,这是正常现象。此时,可转向复习别的科目。再者人的情绪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积极情绪是成功的起点,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有助于复习效率的提高,而消极情绪会妨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同一个要长途跋涉的人背着无用的沉重大包袱一样;过重的复习负担、分数的压力、频繁的考试、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等都有可能导致紧张情绪与抑郁心理的产生。同学们要善于摆脱外界的不良影响,做好自我心理保健,克服不良情绪,培养积极情绪,快乐面对每一天。所以当我们同学面对不顺心的事时,应如何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态呢?请看屏幕。 (多媒体展示“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 附: 建立一套快乐的学习模式 (1)快乐就在此时此地,快乐就在你的身边! 有的同学说:“我现在要参加考试了,压力这么重,怎么快乐得起来啊?只有等我考完后才会快乐。”其实正是脑子里的这种固有观念,这种不愉快的心情、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了我们的复习效率。所以不是要等到考完了才有快乐,而是即使在考前复习,甚至考试时也保

青少年人格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

青少年心理学学科论文 论文题目:论青少年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院系名称:政法学院________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____ 年级班级:13政本二班______ 小组人员:聂火贤1302010204 高剑宇1302010201 罗金辉1302010203 黄炯民 1302010202 郑杰 1302010238 王倩1302010229 指导老师:罗永仕__________ 二O一五年五月二十日

论青少年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 摘要:青少年的未来就是祖国和人类社会的未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的问题已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遗传和外部环境的因素探索分析造成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的原因;寻找解决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的 对策,为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使他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既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原因;对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1]英国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人格是个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2]人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人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原因,导致青少年人格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时常发生,性质越来越严重,影响越来越恶劣,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因此应着力养成青少年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探讨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常见的问题。 (一)理解“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一个极为抽象模糊的概念。它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一致认同的、明确的定义。 从词源上看,人格一词源于古希腊的“persona",意指古希腊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它代表了演员在戏里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3]用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个人在生活舞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表现于外给人的印象特点或公开的自我;二是指个人蕴藏于内外部未露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 最早对人格的定义做过综述的是奥尔波特[4],他考察了50个定义。此后,还有不少心理学家综述或分析过人格的定义,同时又提出新的定义。 下面列举一些关于人格的定义: (1)人格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 (2)人格是指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道德品质方面的特质。简言之,人格就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6] (3)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特色的身心组织。[7] (4)人格是西方伦理思想史用语,是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诗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亦即作为一个人在一定社会中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8](5)马克思认为,人格实际上是一定社会的人作为自然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实际状况的概括,以及由对这种状况的理解所产生的尊严、责任、价值极品格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9]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它是人的素质的基础。 (二)对“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的理解

2021年浅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浅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培养他们成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当放置于首要地位,话说人格教育。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但什么是良好品德的标准,则各有不同的认识。我以为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圆满的人格,而人格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础组成部分。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为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这样叙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说明人类通过学习才能“知义”——即对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则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人格标准的两个极端象征。以后的《训蒙文》更为 ___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它听倡导的“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时,“勿富,勿骄贫”,“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至今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启蒙以后的进一步教育中,作为课本的'《四书》《五经》里,固然有很 ___护封建统治的 ___理论,但也不乏以历史上优秀人物为榜样的人格教育内容,这些优秀人物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楷模,这样的教育造就了我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格高尚的 ___,成为千古流芳的俊杰。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的不同情统,文化观念形成的人格标准来进行人格培养工作。而通过人格教育扭转人的不良倾向,转变人的道德观念,从而成功地完成对人的培养任务的典型,则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创办高尔基工学团,马卡连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奉献,严格的要求、从人格培养入手,使那些流浪儿懂得自尊、自爱、自律,从而按社会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为。 那么,人格到底该怎样表达呢?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表现,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教育论文《话说人格教育》。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这就是说,所谓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态体现的对真、善、美追求和达到的程度,并且被别人感知,受到社会准则的定位。例如,当某人遇险,有人挺身而出营救、相助,人们称之为高尚;有人则扬长而去,人们斥之卑下。为___为国家勤勉工作,分毫必争,社会评价为优秀;为个人和小家无孔不入,无利不图,社会评价为自私。这是当今社会的人格内容之一。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 一、名词解释 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2)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3)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4)生活情感,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5)人际情感,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合作感、信任感等。 6.自律道德 :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

青少年人格教育及其意义_1052

青少年人格教育及其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青少年人格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尤以中学思想政治课等德育课程为主要媒介。随着青少年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教育将人格教育置于重要位置。青少年必须培养坚强的心理意志,才能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对人格教育的涵义和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1人格与人格教育 关于人格和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自古有之,其中不乏服?沼谌胧篮屯瞥绯?然世外的思想,但都对人性方面做出过深刻的思考。古代的人性论研究中人格教育多采用立志、明理、身教、自省、慎独、慎染、力行七种方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现今人们的生活与发展也有指导意义。人格研究及其人格教育对于现代青少年的发展具有必要性。 中国人历来将“做人”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认为人应当德才兼备。这些要求更偏向于人性、品格的培养,不完全等同于人格。综合国内外研究者所作定义,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互相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人格涉及个体人际交往中的思维、

心理和行为等多方面健全发展。完善的人格是个体能够良好融入社会的前提,个体的人格障碍有可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羁绊。青少年人格的完善离不开人格教育,根据青少年心理素质现状,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少年的心理品格施加影响,以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气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为人格教育。 2加强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意义 2.1加强青少年人格教育,有利于健康成长,实现个人价值 青少年心理机能和人格尚未定型,易受外界影响,具备较大的可塑性。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较快,思维敏捷,积极求知,乐于与人交往,但同时想法不够成熟、情绪波动较大,意志不坚定。青少年普遍的人格特点使得青少年能够快速汲取“营养”以成长,同时容易受挫。人格教育如能恰当利用青少年性格优势,克服心理缺陷,积极塑造有利于人际关系发展和有利于正确认识学习和现实状况的心理机制,则能够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帮助青少年树立坚定的信念,避免误入歧途。长远看来,良好的人格教育不仅能够在道德、政治、心理品质方面引导青少年健康向上,而且能够使得青少年找准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向,从而指导其行为。 2.2加强青少年人格教育,有利于完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

第29卷第4期2008年8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Hengy ang N o rmal U niv ersity N o.4V o l.29 A ug.2008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 李伟强,甘 超 (巢湖学院教育系,安徽巢湖 238000) 摘 要: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指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结构中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具有结构性、标准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须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途径,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人格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8)04—0135—03 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发展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也是教育工作者长期追求的目标。有专家预测,21世纪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冲击的人格健全者[1]。通常所说的健全人格或健康人格、优良人格等,一般是对良好的人格发展状态的一种表述,如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人在品质上的完美程度和标准”[2],而很少涉及到其内容、结构等方面,从而给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和教育带来了难度。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进行深入研究,培养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就必须明确健全人格的涵义,充分了解他们的人格发展的状况,从而实施有效的人格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将就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培养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该问题的未来更全面深入的探究有所裨益。 一、关于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 对于什么是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或健康人格、优良人格,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健全人格是“能协调个体的内部关系的人格素质的心理层面”,是人“身心健康和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条件,不仅使个人生活得更快乐和幸福,而且使社会得到更多的和有价值的个人回报”,它“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充分的安全感”等一系列的指标,包含“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等一些要素[3-5]。简单来说,健全人格强调健康和全面两方面,健康是保证,全面是要求。因此,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就是指青少年学生的人格结构中所有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协调的发展,使青少年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表现出人际关系和谐、情感稳定积极、心理健康等发展状态[6]。 从心理学视角,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结构性、标准性和发展性的特征。首先,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具有结构性的特征,即应具有内隐的人格心理特质和外显的人格行为特征,其中人格心理特质调节人格行为特征,而人格行为特征又可内化为人格心理特征。其次,健全人格应具有标准性的特征,即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心理特质应是健康、全面的,而他们的人格行为特征也应是合乎个体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再次,健全人格还应具有发展性的特征,即在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年龄、环境及知识结构的改变,他们的健全人格也应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 收稿日期:2008—04—18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2003jqw58)。 作者简介:李伟强(1975—),男,安徽巢湖人,讲师,博士,从事教育心理研究。 135 DOI:10.13914/https://www.360docs.net/doc/23851042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238510429.html,43-1453/z.2008.04.033

(完整版)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什么样的人格最适合个体与群体的发展,是人类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在广泛探讨的国际尖端课题。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也是我们基层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任务,怎么样能够探索出一套符合学生自己个性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培养方式,尤其班主任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这样才能够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给自己准确的人生定位,找到适合他个人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技术素养,以便于适应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下面就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得出的一些列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培养学生拥有健全人格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思想与大家分享,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经过多年在教育一线的教学工作,不停地在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努力探索和实践习得,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时机,增进了解 要想培养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及思想理念,了解学生个人对学习和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健康状况,从而进一步展开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阵下药。 为了对同学们增进了解,我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和他们接触,在每次升旗、上课间操时,我坚持跟班,了解他们的情况;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在每次同学们进行班内、校内劳动时,我积极与同学们一起劳动,增加与他们每个人接触的机会;在每次学校举行大型活动时,班级工作与同学们共同协商等。通过以上方法,我逐步了解了班内每一个学生,为做好班级辅助管理工作做好了准备。

二、尊重学生,以诚相待 曾经有学生把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作“猫和老鼠”的关系,也有一些班主任把学生对他的惧怕看作是“师道尊严”的体现。这样,使得班主任和学生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利用青年教师这一年龄优势,在自己在同学中建立威信的基础上,与他们平等相处,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彼此无高低、尊卑之分。 在出现问题时,我从未采用强制手段,高压政策来解决问题,而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当学生提出批评意见时,我虚心地接受,没有因为“我是老师,我接受学生的批评,这多丢面子”而拒绝接受。比如,我校举行的第一届广播体操比赛中,那几天学校网站工作刚好也比较忙,学生们每天下午的训练时间我就没能长时间陪他们训练,我们班没有得到第一名,同学们都心灰意冷的,就有几位同学哭着给我说:“张老师,这几天您就不管我们的训练才导致今天的表演成绩不高!对我们也太不负责任了吧!”。这使我即高兴又有些愧疚。高兴的是学生们承认了我作为助理班主任的工作,愧疚的是由于其他工作忽略了他们。当时,我诚恳的向他们道歉,并说明了原因,而没有因为我是老师而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给予生硬的回答。我认为,作为班主任更要有一种大度的气量,宽阔的胸怀,不要斤斤计较,要允许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样才能赢得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信任。 三、相信学生,珍视成功 美国教育家罗达·贝克梅斯特尔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自信,我们就必须相信他们。”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非常信赖学生,他说:“我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因此,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所给予的肯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有感

于丹《青少年人格教育》 学习有感 2012年4月21日上午8:30我们在法制频道观看了于丹的《青少年人格教育》讲座,作为父母我们深有感触,并深有同感。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人格的忽视。重智能、轻人格,是各类学校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通脖。这一片面的教育取向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效应。重视学生智能培养,这是无可非议的。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现在的中国教育,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为了应付考试都太注重青少年的书本教育,而忽视了青少年的人格教育。现代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太脆弱,禁不起挫折,普遍存在自私、虚荣、狂妄、冷漠、自我中心、内心孤僻、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他们一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有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金字塔里,父母娇生惯养,往往以自我中心,人际不和,带给他们人格的自卑和不自信。“中小学教育要给他们什么?要给他们文化,给他们拯救自己人生的力量。当他们迷茫时,当他们彷徨时,文化可以拯救他们的心灵。自己的心胸开朗了,忧思就少了许多。这就是仁者无忧。”于丹认为,

家长们最应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懂得爱人。学会分享,用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用让自己发达的心去发达别人,用宽容、善良和悲悯之心去洞悉别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化别人。“当他们成人后,看到别的孩子就觉得是自己的孩子,看到别人的老人就觉得是自己的老人,能不爱他们吗?是呀,独生子女最缺少懂得他人的教育。懂得比爱更深刻,他们不懂得关心别人、尊敬别人,因为周围没有坐标,以前的家庭都有两三个甚至七八个孩子,兄弟姐妹间懂得团结协作、懂得关爱,但现在的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不懂得关爱别人。很多孩子富于攻击性,是因为他么们内心缺少宽容和包容。”所以要教育他们责任、团结、自强、自立。 通过学习于丹老师的讲座,作为家长我们认为,在注重孩子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的人格教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人格老师,所以父母应该在生活中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好表率,并要教育孩子学会责任、团结、自强、自立、感恩、自控能力、抗打击抗挫折能力。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再辉煌,都可能随时崩溃。 学生最需要健康的心理和自信的人格力量,这是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青少年人格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引言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由社会环境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反映的是个体的独特性,能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其发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差异连续性,另一个是平均水平连续性;差异连续性是指跨时间内个体间相对差异保持不变的程度,而平均水平连续性是指人格跨时间内的改变性程度(马振, 王亚男, 刘嵩晗, 2016)。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表明人格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个体情绪调节、决策、认知、心理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而青少年处于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尤为重要(谢笑春, 陈武, 雷雳, 2016; 杨丽珠, 马超, 2014)。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人格类型对学业成就有直接的预测效应,也对社会性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人格发展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犯罪等内外化问题(贺金波, 祝平平, 聂余峰, 应思远, 2017; 张春妹, 邹泓, 2006)、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更差的自我认同感(谢笑春等, 2016)。所以全面探讨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不仅能够探讨遗传、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还为学校和家庭开展人格教育提供实践指导理论,对促进青少年学业成绩、身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有两个主要目的:一则介绍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特点,二是阐述社会文化、家庭、教师同伴等因素在青少年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格的形成以及结构 2.1人格形成的原因 关于人格形成的原因,“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长期争论不休。不同的国内学者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解释,有学者提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实践就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动因。他们认为,个体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充当着一种积极主动的重要角色,人格发展历程上实质就是个体借助自身的经验,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并建构一种协调自身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的过程,其中价值体系是以智慧、情感道德和意志等三种力量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整合,整合的结果最终使得个体心理形成某些内在的行为倾向性,为建构人格主要特质提供内部源泉,同时对人格发展起到评价与导向的作用。这就意味着价值体系的自行建构过程与人格形成发展过程互为影响、互为制约,静态与动态交互的过程。一旦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就成为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成为制约人格发展方向和健康水平的动力与监控系统(付外仁, 1998; 曾天德,张大, 2005)。因此不同个体经验决定着不同人格适应机制,不同人格适应机制成为人格发展

浅谈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浅谈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邵阳县黄塘乡中学胡小花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就是祖国的未来,然而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日益严峻,因为人格障碍而出现的悲剧和引发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湖南邵东龙姓学生杀害班主任,湖南隆回某学生因考试作弊被抓跳楼自杀,安徽蒙城五个学生群殴老师,而学生群殴学生并拍视频取乐的今年就有数起。根据一些权威部门的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学生有近半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现象。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已迫在眉睫了。 一、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多方位的,是复杂的、独特结合的整体,包括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心理调节,这几方面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如果各成分间的关系协调,人的行为就正常。如果各成分间关系失调,则人的心理就会紊乱,产生心理障碍,最后形成人格缺陷。 二、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特点 第一、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点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动。第三、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中学生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 三、青少年产生人格障碍的原因和现象

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学校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学生从5、6岁就进入学校,至少要在学校学习9年,有的要在学校学习16至20年。学校的教育方针、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方法以及学校教师的素质状况都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然而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忽视人格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 1.教育目标的片面性助长学生形成不良人格 (1)以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在一段时期中,教育中搞政治挂帅,政治教育代替人格教育,是造成德育流于形式、空洞无效的重要原因。而政治教育取代人格教育的结果就是政治教育落不到实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以知识教育代替人格教育。以智育取代学校的一切教育,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学习不好就是坏学生,而且“所谓的坏学生”遭到歧视,其结果使一些学生片面发展,出现人格不良。 (3)以片面代替全面的人格教育。比如,尊重只强调对父母、

教师的尊重,而忽视对同学和他人的尊重;拼搏、奋斗只强调成功的荣耀,而忽视抗挫折的健康心态的培养;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却忽视合作能力的提高。 2.教育方法的失误直接导致学生形成不良人格 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营养轻精神养分;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浮躁短视。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中小学就是只追求高分,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差的唯一标准,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考试的机器,使得那些心理还很脆弱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来自学校和家长的高期望值,产生了过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缺乏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排解压力的渠道和方法,面临一些自认为走投无路的难题,在极度恐惧和不知所措时就选择极端的方式,有的自毁,有的走向犯罪道路。 3.教师人格不完善促使学生形成不良人格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面镜子,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越是年龄小的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模仿程度越高。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其人格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有的甚至会有一生的影响。一个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自私狭隘、浅薄粗暴的教师,会在行为上,动辄打骂学生、侮辱学生;一个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他在课堂上教的知识,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详述: 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划分为8个发展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危机”。如果顺利渡过危机,人们就会形成相应的积极品质,反之则不能,并且前一阶段顺利渡过危机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一)口腔—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时间约从出生到1岁。此阶段婴儿愉快的感觉集中在口腔部位,最主要的活动是吮乳。母亲是满足婴儿需要的最重要人物,婴儿的快乐、健康和满足均来自母亲,其生存和幸福均依赖母亲。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母亲的育儿态度是受社会影响的,如果社会贬低育儿者的地位,则母亲可能抱怨自己承担的角色,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如果社会赞赏母亲的地位,其结果则恰好相反,导致对孩子积极的态度。因此,在发展的第一阶段里,同母亲的互动产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社会经验。 在艾里克森看来,若母亲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这种信任感的表现是,当母亲从婴儿的视线中消失时,婴儿并没有过度的焦虑,即显得平静,没有明显的烦躁不安。因为婴儿有一种内部信念,相信母亲会返回来照顾和哺育他。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内部信念的获得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基础,它培养了婴儿对他人的信任感,使婴儿感受他人是可靠的。这种人际关系的经验给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若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绝的,则婴儿可能产生基本不信任感,使婴儿体验到挫折和烦恼、恐惧和怀疑,每当母亲离开时,他就会烦躁不安,深怕被剥夺受哺育的权力,这种恐惧和怀疑将持续存在,影响到以后的发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最优的危机解决方式应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其中积极的方式所占比例高于消极的方式,在发展的第一阶段就是如此,婴儿既应形成信任感也应形成不信任感。而信任感应大于不信任感。因为在社会交往中,信任他人是交往的必要基础,但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决不应是时时事事都相信他人的人。那样的相信是轻信,那样的人是天真、易受骗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利益,一定的怀疑是必要的,它可使人免受居心叵测者的伤害。 依照艾里克森的观点,危机的积极解决导致人格的一种积极品质的形成。这里所谓积极的品质是指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加强自我的东西。在第一个发展阶段里,假如婴儿具有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则形成“希望”的积极品质。一个具有希望品质的人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

人格教育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 武汉中学萧兴国 一、人格与教育 1、何谓人格? “人格”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为“面具”。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人格”尚无一致的定义。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说:“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二指权利义务主体之资格: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现代心理学》)我们认为学校人格教育中的“人格”一般指前边引文中一、三两义,即品格和个性。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亦称个性。是个人所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通过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人格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和性。(4)功能性。 在结构上,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三我”结构:(1)本我。(2)自我。(3)超我。我国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人生四种境界:(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境界。 韩幼贤《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天生的潜能。②同一文化下的共同经验。③独特的经验。具体说人格的成因包括: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环境因素。 ④早期童年经验。⑤学校教育因素。⑥自然物理因素。⑦自我调控因素。 2、人格因素及类型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pf) 因素 高分 低分 A 乐群性 热情 孤僻 B 聪慧性 聪慧 迟钝 C 稳定性

稳定 E 恃强性支配 顺从 F 兴奋性轻松 严肃 G 有恒性坚定 多疑 H 敢为性冒险 畏怯 I 敏感性灵活 自恃 L 怀疑性刚愎

M 幻想性任性 稳妥 N 世故性精明 天真 O 忧虑性烦恼 安详 Q1实验性激进 保守 Q2独立性自负机智附和 Q3自律性自律严谨不顾大体

第五讲 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塑造

第五讲练习题 一、概念解释 1.自我同一性:即认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我是谁?我会怎么样?包括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身高体重、相貌及其行为方式的认定。 2.角色混乱:就是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有什么方向,是一种自我定位失衡的情况 3.人格的掩饰性:人格表现出来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等性质,本身代表人格一种稳定的功能。 4.成人感:谓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渴望参与成人角色, 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 5.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 6.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7.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8.价值观:价值观指的是人对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看法,是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准, 它可以推动并指引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9.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特质是任何事情成功的基本要素。这类灵性资产包括乐观、专注力、毅力、诚实、勇气、真诚、勤奋,以及许多其他的特质。 10.人格塑造:人格塑造的关键在于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从培养习惯到人格改变,要求能够针对暴露出来的人格弱点,有意识地培养与之相反的习惯。通过这种新的习惯来克服和改变原有的性格弱点。在个人最容易暴露人格弱点的地方,坚决克服对抗,用相反的习惯去克服战胜它。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埃里克森认为,中学阶段所要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是( C )。 A.勤奋对自卑B.亲密对狐独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D.主动对内疚 2.同一性发展的最低状态是( C )。

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策略

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策略 一、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内容与当代价值 (一)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内容 什么是健全人格?健全人格可称完美人格、优秀人格或理想人格,是各种积极人格特征的完美整合,属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由于初中生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机能尚处于形成和发展中,其健全人格的含义有其独特性。因此,初中生的健全人格是指在其人格结构中,具有普遍性、积极适应性的典型人格特质的健康和均衡的发展。国外已有研究证明,对儿童青少年进行人格教育不但会促进其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决策能力等的发展,还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国内学者也非常重视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例如对初中生创新能力、自我控制等个别人格特质的促进研究。杨丽珠团队经多年对责任感、同情心、自信心等人格特质的培养实验,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初步提出了幼儿人格培养的理论观点,对幼儿开展了系统的健全人格培养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笔者依据杨丽珠、杜文轩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初中生人格结构由亲社会性、智能特征、认真自控、外倾性、情绪稳定性5个维度17个特质(合群性、同情利他、攻击反抗、诚实守信、聪慧性、探索创新、自主性、条理性、计划性、坚持性、责任心、精力充沛、乐观开朗、善交际、情绪稳定性、情绪敏感性、情绪感受性)所构成。初中生健全人格教育就是要促进其人格结构中亲社会性等5个维度特质的均衡发展,将社会以及国家的文化道德属性蕴含其中,

形成我国当代和未来的中学生理想的健全人格。笔者进一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简称《纲要》)内容,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将初中生人格结构5维度中的17个特质提炼整合为10个积极特质项,即合群利他、诚实守信、探索创新、自主进取、计划有序、自我控制、责任心、积极乐观、善交际、情绪稳定。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以上述10个特质为目标,培养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对初中生进行有意识的人格发展教育,使其能够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做到悦纳自我、乐观开朗,与周围环境和人有较好的接触;有不断增强的独立自主性、自尊自信、积极进取,喜欢参与和创造;乐于与他人合作、待人真诚友善、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做事有目标、有计划地认真执行,并能坚持到底,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平常心看待困难、干扰、挫折和诱惑以及成功与荣誉,有适当的情绪表达,能有效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 (二)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当代价值 首先,初中生健全人格培养是实施初中生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既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及实践能力,还要为学生提供适合终身学习的机能和方法,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时期各种能力发展的奠基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笔者在“辽宁省初一学生人格发展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简称“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