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检测
《红外热像检测基本知识》课件

物体接收的入射辐射
➢ 吸收—物体获得并保存来自外界的辐射 ➢ 反射—物体弹回来自外界的辐射 ➢ 透射—来自外界的辐射经过物体穿透出去
入射辐射对物体的作用
谢谢!
冰块红外热像图
红外线传播
➢ 红外线在大气中穿透比较好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 短波窗口 1--5μm之间
➢ 长波窗口 8--14μm之间
可见光 短波窗口
长波窗口
目录
一、红外线的定义和特性 二、物体的热辐射 三、红外发射率的概念 四、红外发射率简单测试方法
热辐射的传导
➢ 辐射是从物质内部发射出来的能量
红外热像检测基本知识 ———红外检测技术
目标
一、了解红外线基本概念 二、了解红外发射率概念 三、熟悉红外发射率简单测试方法
目录
一、红外线的定义和特性 二、物体的热辐射 三、红外发射率的概念 四、红外发射率简单测试方法
什么是红外线?
波长范围 (0.75µm1000µm)
红外线特性
➢ 高于绝对零度(-273.16℃)的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
目录
一、红外线的定义和特性 二、物体的热辐射 三、红外发射率的概念 四、红外发射率简单测试方法
红外发射率简单测试方法
1、设置黑胶带的发射率(0.95) 2、测量胶带温度(用点温或区域平均温),记下所测温度 3、再将点或区域移动到样品上,改变发射率,直到温度与 刚才所记的温度相同,记下此时发射率既是
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
➢ 自身的红外辐射是各个方向的
红外辐射对物体的作用
实际物体的红外辐射
红外检测原理

红外检测原理
红外检测原理是通过探测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判断物体的温度和性质的一种技术。
红外辐射是指在电磁波谱中,波长在0.75微米到1000微米之间的辐射。
红外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发出的红外辐射也就越强烈。
因此,通过检测物体的红外辐射,可以判断物体的温度。
红外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主动式和被动式。
主动式红外检测是指通过红外发射器向物体发射红外辐射,然后通过红外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辐射来判断物体的温度和性质。
被动式红外检测是指直接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判断物体的温度和性质。
红外检测技术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安防领域,红外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监控系统中,可以通过红外辐射来检测人体的温度,从而实现对人体的监测和报警;在医疗领域,红外检测技术可以用于测量人体温度,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在工业领域,红外检测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机器设备的温度,从而实现对机器设备的监测和维护。
红外线检测(红外辐射检测)的原理以及红外测温仪

红外线检测(红外辐射检测)的原理以及红外测温仪红外线检测(红外辐射检测)的原理以及红外测温仪红外线检测(红外辐射检测)的原理无损检测技术方法中的红外线检测(红外辐射检测)的实质是利用物体辐射红外线的特点进行非接触的红外温度记录法。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与无线电波及可见光一样的本质,波长在0.76——100μm之间,按波长的范围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极远红外四类,它在电磁波连续频谱中的位置是处于无线电波与可见光之间的区域。
红外线辐射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最为广泛的电磁波辐射,它是基于任何物体在常规环境下都会产生自身的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并不停地辐射出热红外能量,分子和原子的运动愈剧烈,辐射的能量愈大,反之,辐射的能量愈小。
一切温度在绝对零度(-273.15K°)以上的物体,都会因自身的分子运动而不停地向周围空间辐射出红外线,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的大小及其按波长的分布与它的表面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通过红外线辐射的探测器将物体辐射的功率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对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的测量),就能准确地测定它的表面温度,或者通过成像装置的输出信号就可以完全一一对应地模拟扫描物体表面温度的空间分布,经电子系统处理,传至显示屏上,得到与物体表面热分布相应的热像图。
运用这一方法,便能实现对目标进行远距离热状态图像成像和测温并进行分析判断,亦即红外辐射检测的基本原理。
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黑体是一种理想化的辐射体,它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能量,没有能量的反射和透过,其表面的发射率为1。
虽然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真正的黑体,但是为了弄清和获得红外辐射分布规律,在理论研究中必须选择合适的模型,这就是普朗克提出的体腔辐射的量子化振子模型,从而导出了普朗克黑体辐射的定律,即以波长表示的黑体光谱辐射度,这是一切红外辐射理论的出发点,故简称黑体辐射定律。
自然界中存在的实际物体,几乎都不是黑体。
所有实际物体的辐射量除依赖于辐射波长及物体的温度之外,还与构成物体的材料种类、制备方法、热过程以及表面状态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
人体红外检测原理

人体红外检测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人体红外检测原理这玩意儿,可神奇啦!你想想看啊,咱人本身不就会散发出热量嘛,就像个小火炉似的。
这人体红外检测啊,就好比有双特别的眼睛,能看到这些热量呢!它就专门盯着那些红外线,这些红外线就像是我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信号。
比如说,晚上你抹黑回家,一到家门口,灯“啪”地就亮了,不用你到处找开关,多方便呀!这就是人体红外检测在起作用呢。
它能感觉到你这个大活人走近啦,然后就赶紧发出信号让灯亮起来,就好像它在跟灯说:“嘿,主人回来啦,快亮起来迎接呀!”再想想看,那些自动门也是一样的道理呀。
你走到跟前,门就自动打开了,是不是感觉特别神奇?这都是人体红外检测的功劳呢。
它能迅速捕捉到你的存在,然后指挥门乖乖打开,就像是个特别听话的小跟班。
其实啊,人体红外检测原理也不难理解。
就好像你在大冬天能感觉到谁靠近你带来了一股热气一样,它也能察觉到人体散发的红外线。
而且它可机灵了,不会随便被别的东西骗到。
只有真正的人体红外线才能让它行动起来。
你说这人体红外检测像不像个聪明的小侦探?专门寻找人体红外线这个线索呢!它在很多地方都大显身手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好多便利。
在一些商场、办公楼里,它能帮忙控制灯光和空调,这样不就省了好多电嘛。
而且啊,你想想,如果没有人体红外检测,那我们得不停地开关灯、开关门,多麻烦呀!有了它,一切都变得轻松多啦。
哎呀,人体红外检测这东西真的是太好用啦!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更加方便。
真希望它能在更多的地方发挥作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这就是人体红外检测原理,是不是很有趣呀?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红外检测技术介绍及应用

红外检测技术介绍及应用红外检测技术,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一种用来“看”温度和热量的神奇工具。
你想啊,红外线就像我们看不到的超级英雄,能够穿透很多东西,给我们传递各种信息。
哎,这可是个宝贝,很多地方都用得上,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想象一下,你正在厨房里忙碌,油烟四起,锅里的菜滋滋作响。
突然,你发现食材的温度不对,锅子看起来好像要烧焦了。
这时候,红外检测技术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它可以测量到食物的温度,而不用你费劲地用手去摸摸。
轻轻一指,温度一目了然,真是让人松了一口气,省去了很多麻烦。
在工业生产中,红外检测技术也是个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大家都知道,生产线上机器运转得快,稍微有点问题就可能造成损失。
这时候,红外线检测就像个侦探,能快速找到故障点。
机器发热、零件过热,红外线一扫而空,立刻发出警报,简直就是给工厂的安全上了把锁,妥妥的。
再说到医学领域,红外检测更是如鱼得水。
医生可以通过红外线扫描来查看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炎症或者肿瘤。
这种无创的检测方式,让人感到放心,谁不想少遭点罪呢?你看,红外线就像是医生手里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健康状况尽收眼底,真是太酷了。
红外检测在环境监测中也大显身手。
比如说,空气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都可以通过红外线探测到。
科学家们用它来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的浓度,这样一来,大家就能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保护地球就是从这些小细节做起,真是心系蓝天,情怀满满。
再说说安防领域,红外线监控摄像头的出现,简直是为安全保驾护航。
你晚上睡觉的时候,家里静悄悄的,红外线监控在默默地守护着你。
黑夜中,监控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任何异常的动静,真是安稳得让人想打个盹儿。
就算有坏人想捣乱,红外线的视野可不受限制,任何小动作都逃不过它的法眼。
红外检测技术的应用可谓是无所不在。
汽车的热成像系统、家电的温控设计、甚至军事领域的导弹制导,都是这个技术的“粉丝”。
它就像是一位万能的“万金油”,用在任何地方都能发挥出超强的作用。
红外线检测制度

红外线检测制度1. 背景为了确保患者和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本医院特订立红外线检测制度。
红外线检测是一种非接触式的体温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人体表面的红外线辐射来推断体温是否异常。
该制度旨在及时发现和隔离有发热症状的患者和员工,有效掌控传染病的传播。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部进入医院的人员,包含患者、家属、员工、访客等。
3. 红外线检测设备3.1 医院将配备专业的红外线体温检测仪器,设立在医院的重要出入口、候诊区域、门诊部和其他紧要区域。
3.2 医院将确保红外线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经过定期的校准和维护,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4. 检测程序4.1 医院将在重要出入口处设置红外线检测点,由医院工作人员负责操作和监控。
4.2 进入医院的人员在接受红外线检测前,应有序排队,保持安全距离。
4.3 排队时,人员应佩戴口罩,并搭配工作人员的指引,依次进行红外线检测。
4.4 工作人员将在红外线检测仪器操作界面上输入被测人员的基本信息,例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以便进行记录和追溯。
4.5 红外线检测仪器将在3秒内完成测量,并显示体温结果。
4.6 假如测量结果显示体温正常(低于37.3℃),被测人员可连续进入医院。
4.7 假如测量结果显示体温异常(高于37.3℃),工作人员将引导被测人员到特地区域进行二次确认。
4.8 在二次确认区域,工作人员将使用更为准确的测温设备对体温进行再次检测。
4.9 假如二次确认的测温结果显示体温仍然异常,被测人员将被要求搭配医院的相关防疫流程,例如隔离察看、做进一步的检查等。
5. 工作人员的职责5.1 医院工作人员应熟识并遵守红外线检测制度,并乐观履行监测和操作职责。
5.2 工作人员应在每次操作前自检体温,并确保身体健康。
如发现身体不适或有发热症状,应及时请假并向上级报告。
5.3 工作人员应对接受红外线检测的人员进行正确引导,并保证检测的流畅进行。
5.4 工作人员应认真记录红外线检测结果,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搭配医院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
红外检测工作原理

红外检测工作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红外检测工作原理这个有意思的事儿。
你说红外检测啊,就好像咱有一双特别的眼睛,能看到那些平常咱看不到的东西。
你想啊,咱们肉眼能看到的光就那么一小段,可这世界上的光多了去了呀!红外光就是其中挺特别的一种。
红外检测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小侦探,它能发现那些隐藏起来的信息呢!比如说,在一个大晚上,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红外检测就能大显身手啦。
它能感受到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就好像能感觉到物体的“体温”一样。
这多厉害呀!咱平常不是会觉得有些东西很难察觉吗?比如一个物体是不是热啦,或者有没有什么细微的变化啦。
但红外检测就能做到!它就像一个超级敏锐的小卫士,时刻守护着,随时准备告诉你它发现了什么。
你看啊,要是在一个大工厂里,有那么多机器在运转,要是靠人眼一个个去看哪里出问题了,那得累坏了吧。
可红外检测就不一样啦,它嗖的一下就能发现哪里温度不太对,是不是有故障的迹象。
这不是省了好多事儿嘛!再比如说,在一些特殊的环境里,咱人进去可能不太方便或者不太安全,那红外检测就能帮上大忙啦。
它就像个勇敢的小战士,冲到前面去帮我们打探情况。
而且啊,红外检测就像个很靠谱的朋友,一直都在那儿默默工作,也不喊累,也不抱怨。
你说这多好呀!它不需要你一直盯着它,它自己就能把工作干得好好的。
红外检测的应用那可真是广泛得很呢!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从科学研究到医疗健康,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它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小精灵,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红外检测,我们得错过多少重要的信息呀!很多问题可能都发现不了,那得多麻烦呀!所以说呀,红外检测可真是个了不起的技术呢!总之呢,红外检测工作原理就是这么神奇,这么有用。
它让我们能看到更多,了解更多,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安全、更便捷。
咱可得好好珍惜这个厉害的小帮手呀!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红外检测仪原理

红外检测仪原理
红外检测仪是利用红外探测器接收被测目标的辐射能量,经过光学系统转换成电信号,最后通过电子线路处理后,获得目标的温度分布。
在正常情况下,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较小,但在特定条件下,如物体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时,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会发生变化。
由于物体的热辐射能量与其表面温度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即当物体表面温度高于一定值时,该物体的辐射能大于吸收能;反之,当物体表面温度低于一定值时,该物体的辐射能小于吸收能。
通过测量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就可求出目标的温度分布。
红外检测仪是利用红外线在空气中的传播特性对目标进行非接触式无损检测。
红外线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00米。
对温度低于绝对零度(-273℃)的物体而言,红外线在其周围空气中传播时,除了被吸收外,还会发生散射和折射现象。
由于红外线波长比可见光波长短得多,所以红外线可穿透透明介质(如玻璃)。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绪论 (1)1.1背景 (1)1.2现状 (2)2.系统总体设计 (5)2.1系统测量的基本原理 (5)2.2系统总体结构 (6)3.系统硬件设计 (9)3.1光源系统 (9)3.2调制器的设计 (10)3.3 红外滤光片的选择 (13)3.4 液体池 (13)3.5 红外传感器的设计 (13)3.5.1 红外传感器类型 (14)3.5.2 红外传感器主要性能指标 (14)3.5.3 硒化铅(Pbse)光电导探测器的选择 (16)3.6信号检测电路 (16)3.6.1 前置放大电路 (17)3.6.2带通滤波电路设计 (17)3.6.3相敏检测电路设计 (18)3.7 单片机系统设计 (20)3.7.1 单片机系统总体设计 (20)3.7.2 A/D转换电路设计 (21)3.7.3实时时钟电路设计 (23)3.7.4看门狗、存储器电路设计 (24)3.7.5人机接口电路设计 (25)3.7.6串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27)3.8电源电路设计 (27)4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29)4.1系统程序设计概述 (29)4.2单片机程序设计 (29)4.2.1主程序 (30)4.2.2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30)4.2.3时钟读取程序设计 (34)4.2.4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35)4.2.5显示和打印程序设计 (39)4.3上位机程序设计 (42)VB 6.0的MSComm通信控件提供了一系列标准通信命令的接口,它允许建立串口连接,可以连接到其他通信设备(如Modem)、还可以发送命令、进行数据交换以及监视和响应在通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错误和事件,从而可以用它创建全双工的、事件驱动的、高效实用的通信程序。
(43)4.3.1 MSComm控件的主要属性及事件 (43)4.3.2用MSComm控件进行串口通信一般步骤 (43)4.3.3 MSComm控件通信方式的选择 (44)4.3.4通信协议 (44)4.3.5通信程序 (44)结论与展望 (46)致谢 (47)参考文献 (47)附录 (48)科技文章摘译 (48)1.绪论1.1背景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在生活、L农业生产中是不可缺少的。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水量也在日益增长,水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珍贵。
但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导致水体的污染,水质恶化,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紧张。
例如,山东省淄博石汕类污染严重,日供水量51万 3m特大型水源地面临报废。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匾乏及水污染的口益严重,人类的环保意识日益加强,保护水资源已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给予高度重视。
温家宝同志在2000年7月11日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成果汇报会上指出:“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们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要痛下决心治理水污染。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指出:“「大力气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
治理水污染必须当机立断,不能再有丝毫的迟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污染。
长期以来,油(石油类物质和动植物油)对江河湖海的污染一直是重要的水污染源。
石油类物质是能溶解于四氯化碳而不能被硅酸镁吸附的一类有机物,其中包括正己烷、苯、多环芳烃、荧火剂等。
石油类物质对人的消化系统有危害,可导致急性中毒、严重腹泻洞时还能引起手脚麻痹,头晕,昏迷,神经紊乱等症状,对人的血液、免疫系统、肺、皮肤和眼睛等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此外石油类物质中的多环芳烃、荧火剂等物质对人体有致畸、致癌作用。
如果有较多的石汕类物质漂浮于水体表面,将影响空气与水体界面氧的交换;分散在水中、吸附在悬浮微粒上或以乳化状态存在于水中的油则可被生物氧化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石油类物质对土壤污染的后果也极为严重。
目前,世界有大量地下储油仓库,在石油类物质的使用和运输过程中,也难免会有泄漏的矿物油渗入土壤。
据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估计,在美国约有3-5百万个地卜化学物质和石油储存仓库,每年平均大约有 1%的仓库会发生泄漏,严重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随着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广泛使用,石油类物质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己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各国都加强了石油类物质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的治理。
然而,只有清楚水中有什么,是什么造成的污染。
才能对其进行处理。
以前,我国不对水中油含量这个指标进行检测,为了了解污染的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必须要进行水中油含量的检测。
检测水中油含量是控制油污染,掌握水质变化,是保护水资源的必不可缺的手段。
关于水中油含量的检测,传统的方法是利用单一的分光光度计法来测量,测量结果再经换算,才可得到被测物质的浓度,但这种方法操作过程繁琐,容易引入误差,且不能现场作业。
由于我国目前检测手段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所以难以满足当今技术水平的要求。
为了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正确数据,使分析数据具有与现代测试技术水平相应的准确性和先进性,不断提高分析成果的可比性和应用效果,检测的方法和仪器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保证了这两方面才能保证快速和准确的测量出水中矿物油和动植物油的污染物含量,以达到保护和治理水污染的目的。
开展水中油污染检测方法、技术和检测设备的研究,是提高水污染检测的一条重要措施。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质污染现场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科学研究价值。
因此,开展水中油类污染检测技术研究,不仅可以满足国家科学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保障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迫切需要;适应国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化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的迫切需要;实现防病改水,脱贫致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精神、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实行和谐社会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1.2现状水体和土壤中矿物油的检测已引起各国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种检测方法和仪器相继问世,其中:重量法是用有机萃取剂 (石油醚或正己烷)提取酸化了的样品中的油类,萃取剂通过氧化铝柱 (或佛罗里硅藻土)除去动植物油类,将溶剂蒸发掉,称重后计算石油类含量。
重量法的测定下限为10 mg/L,适合于工业废水的测定。
缺点是损失了沸点低于提取剂的石油组分,方法操作繁琐,灵敏度低,不适于环境水质和大批量样品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石油及其产品中芳香族化合物和含共扼双键化合物在215.260nm紫外区的特征吸收测定石油类含量。
测定范围为0.05^-50 mg/L。
由于各种物质的紫外吸收强度差异较大,对于组成变化较大的工业废水和成分复杂的环境水体,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数据可比性和准确性都较差,因此国外己不再使用。
我国过去主要以紫外法为主,现也已基本淘汰;荧光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原理为根据有机物吸收紫外光后发射出的荧光强度定量。
同紫外法一样,产生荧光的物质主要为芳香族化合物和含共扼双键化合物。
由于不同物质的荧光发射强度差异很大,测定结果受水中油品组成影响较大,其物理意义为物质的荧光强度。
但由于海洋监测关注的是难降解的芳烃类石油,故在我国海水监测中仍在使用。
由于测定方法长期没有得到统一,因此一直存在方法与方法之间,以及数据之间的不可比性,从而影响了判断油污染的准确性。
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经颁发GB/T16488-19%文件,将红外光度法确定为油类物质测定的标准方法。
红外光度法包括红外分光光度法和非分散红外光度法两个部分。
红外分光光度法是利用石油中的主要成分甲基(-CHs )、亚甲基(-CH2 )、芳香烃(Ar-H )等分别在3.413, 3.378, 3.300 1j m处存在伸缩振动,同时或顺序检测在上述三处波长处的红外吸收,从而测得油中甲基、亚甲基、芳烃的含量。
其优点是能全面检测碳氢链的伸缩振动,准确测得油的总含量:缺点是需要用溶液萃取,萃取过程中难免会有少量挥发性有机物质丢失。
非分散红外光度法(Non-Dispersive Infrared简称NDIR)利用油中烷烃的一CH3、-CH2在近红外区((3.4009m)附近存在仲缩振动吸收带,因而利用可3.400 p m左右的单一波长进行测定。
此方法适用于样品中芳香烃含量不高的情形。
该方法为美国环境保护署对十壤和水中汕的测量的标准方法。
早在 1975年 Dille等就建立了以该方法为基础的油测试方法和水中油监测装W e 1976年,,Iwamoto等也建立了以该方法为基础的水中油浓度监测装置。
1985年,Iwashita 等在Iwamoto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在其它液相,特别是水相中油的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萃取装置、萃取溶液分离装置、非色散红外测油仪等。
1993年,Lopez-Avila等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与该方法联用,研究了土壤中油的测定。
1998年,冯建勋报道了以四氯化碳为萃取剂在3.420 N m处检测水中微量油01999年,Wilks等用自制的测油用非分散红外吸收仪检测土壤和水体中的矿物油和动植物油,结果令人满意。
非分散红外光度法测量油的优点是,仪器结构简单,测量具有较好的重现性;缺点是仅能检测矿物汕中的直链烷烃或环烷烃,不能检测苯系物,从而影响了数据的代表性,且萃取、分离等样品预处理工作较复杂。
从结构上看,NDIR测油仪有以下三种类型:P11) 对红外具有选择性吸收的光声气动检测器(充气电容检测器)为核心的NDIR测油仪。
在以光声气动检测器为核心的测油仪中,仪器的光学特性是由检测器内所充气体的性质、纯度和密度所决定。
以前在设计上只考虑到所检测油份中的CH:和CH3基团,检测器中充填在3.41 pm左右有特征吸收的正己烷或丙烷气体;为了同时兼顾仪器整机的灵敏度,要适当控制所充气体的密度。
由于高纯气体的配气、充气和密封工艺难度较大,微量的不纯物质造成透过峰波形的外延,使临近波段上有特征吸收的成分干扰测定,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的。
2) 以窄带红外干涉滤光片和半导体红外探测器为仪器核心部件的NDIR测油仪是目前用户拥有量较多的仪器。
在以窄带红外滤光片为核心的测油仪中,红外滤光片的性能对仪器整机光学特性的影响可在70%以上。
现代真空镀膜技术制造的多腔多次谐振红外干涉滤光片可以接近理想的水平。
然而,红外滤光片的光学特性不能理解为就是仪器整机的光学特性。
仪器红外光源的结构、检测池的窗口材料、池壁光洁度和光程长度、聚焦透镜或红外光导的性能、红外探测器灵敏元尺寸和光学系统的准直以及红外滤光片在光路中的位置等均可影响整机的光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