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氨特性及应急处理

合集下载

液氨应急预案培训

液氨应急预案培训

一、培训目的为提高企业员工对液氨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发生液氨泄漏事故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进行救援,降低事故损失,特举办本次液氨应急预案培训。

二、培训对象1. 企业全体员工;2. 液氨储存、运输、使用等相关岗位人员;3. 应急救援队伍成员。

三、培训内容1. 液氨的基本特性(1)液氨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溶于醇类。

(2)液氨的化学性质:易燃易爆,遇水生成氨水,具有腐蚀性。

2. 液氨泄漏事故的危害(1)对人员的影响:吸入氨气可引起呼吸道刺激、咳嗽、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窒息。

(2)对环境的影响:泄漏的氨气会污染大气,影响周边生态环境。

3. 液氨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1)发现泄漏:员工应立即上报,采取隔离、通风、疏散等措施。

(2)报警:拨打报警电话,说明泄漏情况、泄漏位置、泄漏物质等信息。

(3)应急响应: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队伍进行救援。

(4)事故调查:事故发生后,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 液氨泄漏事故的救援措施(1)个人防护:佩戴防毒面具、防护服等防护装备。

(2)现场处置:切断泄漏源,防止事故扩大。

(3)泄漏物处理:用大量水冲洗泄漏物,稀释氨气浓度。

(4)医疗救护:对受伤人员实施紧急救护,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5. 液氨泄漏事故的预防措施(1)加强液氨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的安全管理。

(2)定期检查设备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3)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4)完善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练。

四、培训方法1. 讲座:邀请专家讲解液氨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员工对液氨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3. 演练:组织液氨泄漏事故应急演练,让员工熟悉应急处置流程。

4. 互动问答:解答员工在培训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五、培训时间及地点1. 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 地点:企业培训室或室外空旷场地。

六、培训考核1. 考核方式:笔试、实操、答辩。

液氨泄露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液氨泄露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液氨泄露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液氨泄露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包括液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环节。

二、事故风险分析2.1 液氨特性液氨,化学式NH3,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氨气具有较高的毒性,可引起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等部位的损伤。

2.2 危险性液氨泄露后,易气化扩散,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严重时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三、应急组织体系3.1 组织机构成立液氨泄露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3.2 人员组成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现场指挥部、应急救援组、警戒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信息宣传组等。

四、应急响应4.1 事故报告事故发生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事故原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4.2 应急响应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4.3 人员疏散立即组织周边人员疏散,确保人员安全。

4.4 现场处置4.3.1 关闭泄漏源:立即关闭泄漏源,防止事故扩大。

4.3.2 隔离泄漏区域:设置警戒线,隔离泄漏区域,防止人员进入。

4.3.3 清理泄漏物:使用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物,避免环境污染。

4.5 医疗救护4.5.1 救护组对受伤人员进行现场救护,并迅速送往医院治疗。

4.5.2 对受氨气污染的人员进行监测,必要时进行隔离治疗。

4.6 后勤保障4.6.1 保障应急物资供应,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4.6.2 保障通讯畅通,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4.7 信息宣传4.7.1 及时发布事故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4.7.2 引导舆论,稳定社会情绪。

五、后期处置5.1 事故调查事故发生后,立即开展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液氨危险特性及安全管理要求

液氨危险特性及安全管理要求

液氨危险特性及安全管理要求一、液氨危险特性1.1 物理特性液氨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在常压下熔点为-77.7°C,沸点为-33.4°C,密度为0.771 g/cm³,非常易挥发,易远距离扩散,容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1.2 化学特性液氨是一种极度活泼的化学物质,它能够与任意的有机物质及大部分的无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遇到火源、氧化剂、酸、可燃物等易引起爆炸,如没有适当的措施,在一般温度下会发生自发性的氧化,加热或受到火源等刺激,可引起猛烈反应或爆炸。

1.3 危险特性及后果液氨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化学物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毒性。

在空气中浓度达到5-50%时,会引起头痛、嗜睡、昏迷等症状,1-5%即可对人员造成威胁性影响,0.5%以下即可造成生命危险。

而在爆炸性的混合气体下,液氨可引发爆炸,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液氨安全管理要求为了保障生产场所和人员的安全,液氨必须严格遵守以下安全管理要求:2.1 储存要求1.液氨储存场所应设有警示标识,进出口处应安装安全门,并配置良好通风装置,以确保储罐内气体的通风,避免气体积聚和泄漏,同时要有防雷电、抗震设施,储罐应定期检验。

2.储存场所应禁止任何火种、火焰、明火、高温、有机溶剂等易燃物品进入,设有火灾物品存放贮藏室,存放室应与液氨存储车间分开,且设有专人管理和监督,保证贮装的安全性。

3.液氨储罐应该垂直放置,避免储罐倾倒,同时应加固储存框架,防止车辆撞击。

2.2 使用要求1.液氨作为化工原料,必须在专业化工厂内使用。

2.液氨的使用人员必须具有相关安全技能和操作证书,按照工艺流程操作,而且必须戴防护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劳保用品。

3.在液氨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定期对设备和管道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和管道的完整性并进行修理和维护。

如发现管道和设备出现漏氨和渗漏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尽快停止泄漏。

2.3 废气处理要求废气处理设施应该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与释放口相连,进行密闭输送,利用氨溶液吸收,处理后的气体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液氨消防安全知识

液氨消防安全知识

液氨消防安全知识液氨是一种常用于工业生产的化学物质,它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和剧烈的反应性。

在工业生产、冷冻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液氨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正确的液氨消防安全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防范和处理液氨火灾事故。

本文将详细介绍液氨的特性、常见的液氨火灾事故及应对措施、液氨灭火剂的选择、液氨储存和运输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一、液氨的特性液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常温下呈现出液态。

液氨具有一系列的特性和物理性质:1. 强烈刺激性气味:液氨具有一种特殊的氨味,能迅速刺激人体的眼睛、鼻腔和呼吸系统,导致眼睛灼痛、咳嗽、喘息等症状。

2. 低温易液化:液氨的沸点为-33.4℃,常温下容易液化,因此在潮湿环境中,液氨会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形成氨水。

3. 高度反应性:液氨具有很高的溶解性,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包括有机物、氧化剂、酸等。

4. 燃烧性:液氨本身不容易燃烧,但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强烈反应产生氮氧化物(NOx),这些氮氧化物可在适当的条件下引发爆炸。

二、液氨火灾事故及应对措施由于液氨具有高度的刺激性气味和反应性,液氨火灾事故一旦发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常见的液氨火灾事故包括:泄漏后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引发火灾、与危险化学品混合后的火灾、与酸反应形成氨盐引发火灾等。

针对液氨火灾事故,以下是常见的应对措施:1. 疏散人员:当发生液氨火灾事故时,应立即疏散人员,并迅速通知相关部门,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封锁现场、阻止火势扩大等。

2. 控制泄漏:对于液氨泄漏,应首先切断液氨的供应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用防喷雾设备阻止泄漏、用不锈钢粘合剂修补泄漏点等,以控制泄漏现象。

3. 避免火源:液氨具有燃烧性,必须避免与火源接触,避免火花、明火等。

在液氨周围建立安全区域,禁止吸烟和使用明火等活动。

4. 使用防护装备:在处理液氨火灾事故时,应使用符合标准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防护面罩、防护手套等,以降低人员受伤的风险。

液氨的化学特性及处理

液氨的化学特性及处理

液氨的化学特性及处理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一种无色液体。

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广泛,为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气态氨被加压或冷却以获得液氨。

氨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氢氧化铵的碱性溶液。

氨在20℃水中的溶解度为34%。

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而且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所以其化学事故发生率相当高。

为了提高对液氨危害及处置措施的认识,本文特介绍液氨的理化特性、中毒处理、泄漏处置和燃烧爆炸处置4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一、氨的物理化学性质分子式:NH3 气体氨的相对密度(空气=1):0.59分子量:17.04 液氨相对密度(水=1):0.7067(25℃)CAS编号:7664-41-7 自燃点:651.11℃熔点(℃):-77.7 爆炸极限:16%~25%沸点(℃):-33.4 1%水溶液PH值:11.7蒸汽压:882kPa(20℃)二、中毒处理(一)毒性和中毒机理人体口服液氨TDLo:0.15 ml/kg液氨人体吸入LCLo:5000 ppm/5m氨进入人体后会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

致使脑氨增加,可产生神经毒作用。

高浓度氨可导致组织溶解和坏死。

(二)接触途径和中毒症状1.吸入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

氨刺激是有害浓度的可靠警告信号。

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

(1)轻度氨吸入中毒伴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

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2)急性氨吸入中毒的发生主要是由管道破裂等事故引起的、阀门爆裂等造成。

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

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

(3)严重吸入中毒可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可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

吸入高浓度可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并引起肺水肿。

2.皮肤和眼睛接触低浓度的氨对眼和潮湿的皮肤能迅速产生刺激作用。

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暴露在高浓度的氨中会导致严重的化学烧伤。

液氨应急预案

液氨应急预案

液氨应急预案
一、背景介绍。

液氨是一种常用的工业化学品,但其具有腐蚀性和毒性,一旦泄漏或发生意外,可能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制定液氨应急预案对于及时处理液氨事故、减少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急预案内容。

1. 应急预案的建立。

建立专门的液氨应急预案小组,由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实施和指导应急预案。

2. 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

定期开展液氨应急预案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对液氨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意识。

3. 应急预案的演练。

定期组织液氨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作能力。

4. 应急预案的实施。

一旦发生液氨泄漏或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进行紧急处置,同时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协助处理。

5. 应急预案的监测和评估。

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三、应急预案的效果。

通过建立液氨应急预案,能够在液氨事故发生时,快速有效地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环境损失,保障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结语。

制定液氨应急预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只有做好应急预案
的制定和执行,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各企业能够重视液氨应急预案的建立和落实,确保生产安全和
环境保护。

液氨钢瓶应急预案

液氨钢瓶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提高应对和处置液氨钢瓶泄漏事故的能力,确保人员安全、环境不受污染,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液氨储存和使用安全管理规定》等。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液氨钢瓶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

二、事故风险分析2.1 液氨特性液氨,化学式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液氨具有较高的毒性,对人体呼吸系统、皮肤、眼睛等有刺激作用,可导致严重冻伤。

2.2 事故风险(1)液氨泄漏:液氨钢瓶破裂、阀门损坏等原因导致液氨泄漏。

(2)火灾爆炸:液氨泄漏遇明火、高温等可引发火灾爆炸。

(3)环境污染:液氨泄漏污染周边环境,影响生态环境。

三、应急处置3.1 应急组织成立液氨泄漏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3.2 应急响应(1)发现液氨泄漏,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处置。

3.3 人员疏散(1)立即组织周边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

(2)关闭泄漏钢瓶阀门,切断泄漏源。

3.4 消防灭火(1)使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2)若发生火灾爆炸,立即报警,请求消防部门支援。

3.5 环境监测(1)对泄漏区域进行环境监测,评估污染情况。

(2)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3.6 医疗救护(1)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

(2)及时将伤员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四、后期处置4.1 调查原因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查找事故根源,制定整改措施。

4.2 整改落实对事故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3 赔偿损失根据事故损失情况,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赔偿。

五、预案培训与演练5.1 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液氨泄漏事故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

5.2 演练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液氨泄漏事故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液氨安全使用管理指南

液氨安全使用管理指南

液氨安全使用管理指南液氨是一种常用的工业用气体,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制冷等领域。

然而,液氨的性质具有高毒性和易燃性,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不加以妥善管理和控制,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液氨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制定一套科学、完备的液氨安全使用管理指南变得尤为重要。

一、液氨的性质和特点液氨(NH3)是无色、易挥发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呈碱性。

液氨的沸点为-33.34℃,冰点为-77.7℃,在常温下常以液态形式存在。

液氨具有较大的蒸汽压和可燃性,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吸入液氨气体会对人体呼吸道、眼睛和皮肤造成刺激和腐蚀,严重时可引起中毒和灼伤。

二、液氨安全使用管理原则1. 防控液氨泄漏。

采取合理的泄漏预防措施,确保设备和管道的完好性和密封性,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防止泄露风险。

2. 加强液氨存储管理。

在液氨存储场所设置安全警告标识,划定禁止吸烟和明火区域,严禁将液氨存放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容器中。

定期检查液氨库房的通风设备和消防设施,保证其正常运行。

3. 制订液氨使用操作规程。

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包括液氨的配送、检修、充装和运输等环节,明确操作人员的职责和行为准则,确保操作过程规范化。

4. 加强液氨使用培训和宣传。

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液氨使用培训,使操作人员掌握液氨的性质、危险特性和安全处理方法,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活动,提醒员工关注液氨使用安全。

5. 健全液氨应急预案和演练。

制定液氨泄漏事故的应急预案,明确事故报告和应急处置流程,培训应急队伍的操作技能,定期进行演练,熟悉各类应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6. 加强液氨安全监测和检测。

建立液氨的安全监测系统,实行定期巡检和联网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风险,确保液氨使用的安全性。

三、液氨安全使用的常规措施1. 穿戴防护装备。

在接触液氨的过程中,应穿戴防护眼镜、防护面具、防护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降低液氨对人体的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氨特性及应急处理
2.1氨的理化性质
2.1.1标识
中文名氨;氨气(液氨)
英文名 ammonia
分子式 NH3
相对分子质量 17.03
CAS号 7664-41-7
危险性类别第2.3类有毒气体
化学类别氨
2.1.2理化性质
熔点(℃) -77.7
沸点(℃) -33.5
液体相对密度(水=1)0.82(-79℃)
气体相对密度(空气=1)0.6
饱和蒸汽压(kpa) 506.62 (4.7℃)
临界温度(℃) 132.5
临界压力(Mpa) 11.40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乙醚
2.1.3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避免接触的禁忌物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氮、氨。

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和氢,有还原作用。

在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

2.1.4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

主要用途用做制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液氨是无色的液体。

是一种优良的溶剂。

蒸发热很大,在沸点时是每克1369.08焦(327卡)。

储于耐压钢瓶或钢槽中。

由气态氨液化而得。

2.1.5爆炸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易燃
闪点(℃)无意义
引燃温度(℃) 651
爆炸下限(%) 15.7
爆炸上限(%) 27.4
最小点火能(mJ)至1000 mJ也不发火(氢气为0.02 mJ)
最大爆炸压力(Mpa) 0.580
2.2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2.3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2.4灭火剂:
雾状水、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2.5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解坏死。

急性中毒: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胸部X线征象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胸部X线征象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

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昏迷、休克等。

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

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致皮肤灼伤。

2.6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2.7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 ,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
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废弃或修复、检验后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