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
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 45 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 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
烧瓶中液体加热时不超过 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
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
碱性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
割伤要用 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
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伤处,并在伤处涂上烫伤膏。
被化学试剂灼伤要先用湿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再用缓缓流水冲洗 1 分钟以上。
10.胶头滴管: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 0.5cm 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一、光的传播:1.光的传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直线传播是光的一大特点。
2.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光速在真空中是300,000千米/秒。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物体表面,发生改变方向而返回的现象。
2.光线从光源射向物体表面称为入射光线,从物体表面射出的光线称为反射光线。
3.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物体表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夹角等于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5.入射光线越斜,反射光线越斜;入射光线越正,反射光线越正。
6.光线遇到镜子等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发生镜面反射;光线遇到不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发生漫反射。
三、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1.光的传播和反射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
2.利用实验装置,可以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其夹角。
3.用白纸做实验底板,可以标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
4.光的传播和反射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光的反射可以用于照明、反光衣的制作等。
四、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实例:1.在光滑的镜子前插一张纸片,能够看到纸片的正面和背面的图像;删除纸片后,能够看到清晰的自己的影子。
2.拿一块玻璃纸向阳光中透视,可以看到玻璃纸上的阴影和阳光透过玻璃纸形成的光斑。
3.在室内打开一个小洞,可以看到室外的景物。
4.入射光线在空气和水之间的传播和反射,可以形成光的折射现象。
5.当太阳照射在地面上时,反射出来的光线使我们看到阳光出现在地面上的位置。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内容较为简单,主要围绕光的传播和反射展开,揭示了光线直线传播和光线反射的特点,通过实验和实例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到光的传播和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测量内容长度仪器刻度尺刻度尺量筒天平钟、表温度计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 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 9纳米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1小时=60分=3600秒、1分=60秒摄氏度(℃)体积质量时间温度立方米(m)千克(kg)秒(s)开尔文( K ) 3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物体体积的测量固规则体不规积则液体体积测量方法体积=底面积*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间接测量法(如排水法,也可用沙代替水)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第页共 15 页使用的工具刻度尺量筒或量杯(细棉线、金属环)量筒或量杯单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等体升(L)、毫升(m L) 1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七上科学知识点归纳浙教版

七上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科学探索1. 科学探索的方法科学探索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手段,不断积累和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观察法观察法是科学探索中最基本的方法。
通过观察现象,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实验法实验法是科学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改变某些条件,并观察结果的变化,从而验证或推翻假设。
推理法推理法是科学探索中重要的方法。
通过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方式,从已知事实出发,得出新的结论。
2. 科学家与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家是指在科研领域中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制定新理论或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人员。
他们致力于发现和揭示自然界存在的规律,并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科学技术工作者是指在各个领域应用科技知识与技能进行工作的人员。
他们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3. 科学研究中的道德与伦理科学研究中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与伦理规范,确保研究过程的公正、公平和合法。
遵守知识产权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不得盗用他人成果或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
保护实验对象在进行实验时,需要尊重实验对象的权益,确保其安全和福利。
不得对实验对象进行虐待或侵犯其权益。
数据处理与结果公正在数据处理和结果呈现过程中,需要遵守科学严谨性原则。
不得篡改数据或故意歪曲结果,以欺骗他人或获得不当利益。
第二章生物界的多样性1. 生物分类系统生物分类是对生物界进行归类和命名的系统。
根据生物形态、结构、功能等特征,将生物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
种(Species)种是生物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
种是指一组能够自由繁殖并产生后代的个体。
属(Genus)属是种的集合,具有相似的特征和进化关系。
属是种之上的分类单位。
科(Family)科是属的集合,具有更大范围的相似特征和进化关系。
科是属之上的分类单位。
2.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一、热的测量
1、功率的计算:功率是事物每单位时间耗费的能量,可以通过计算时
间除以功率来计算。
2、温度的测量:温度应使用温度计来测量,可以根据气温的不同而有
不同的单位,比如摄氏度、华氏度等。
3、热量的计算:热量是物质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可以使用热量计来测量,通常表示卡路里单位。
二、温度对物质影响
1、低温会使物质变凝固:当温度接近零下273.15摄氏度时,物质就会
变凝固。
2、高温会使物质变成气体:当温度接近100℃时,物质就会变成气体。
3、温度影响物质的密度:即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会降低;当温度降低时,物质的密度会升高。
三、变温对测试物影响
1、低温会使测试物变慢:测试物随着温度的下降,分子如析子、原子
等运动就会变慢,因而测试物的机械性能下降。
2、高温会使测试物变软:随着温度的上升,测试物随之变软,这主要
是由于测试物的分子和析子已经不能凝聚在一起形成密实的结构,导
致其橡胶、塑料等材料变软。
四、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1、温度变化会影响气候:全球气温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变化,从而影响
地球上的植物、动物的生存状况。
2、温度变化会影响水体:水体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发生变化,因此水体
也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3、温度变化会影响经济:温度变化会影响经济发展,由于气候不稳定,粮食作物和棉花等农作物产量会受到影响,这将有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各章节重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物质与我们生活
- 介绍物质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 讲解物质的分类和测量方法
- 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空气
- 研究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探讨空气对生活的重要性
- 探索空气的压力和体积的关系
第三章:水
- 探索水的性质和循环
- 讨论水的净化和节约
- 引导学生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性
第四章:燃烧与灭火
- 讲解燃烧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 引导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 探讨灭火器材和灭火方法
第五章:物体的密度和浮力
- 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和浮力的概念- 研究物体在不同介质中的浮沉现象- 讨论密度和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章:光
- 研究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 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 探讨光的颜色和光的重要性
第七章:电
- 讲解电的产生和传导规律
- 引导学生了解电流和电阻的概念- 探索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八章:声音
- 探究声音的传播和产生
- 研究声音的特点和声音的传播速度
- 讨论声音在通讯中的应用
这些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各章节的重点内容。
希望能帮助到你!。
新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
(完整word版)浙教版新版科学七年级上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科学入门姓名: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 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 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 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 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 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 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 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 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 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可以加热, 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 短柄向外, 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 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试管外壁不能有水。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 并先均匀预热, 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 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 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 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 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 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 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 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 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 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焰心温度最低, 使用时用外焰加热。
熄灭时要用两次盖灭法。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 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 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 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 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试剂瓶: 用来盛放试剂, 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 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
胶头滴管: 用来取用少量液体, 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 试管应竖直, 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 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浙教版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测量内容仪器国际单位常用单位长度刻度尺米(m)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体积刻度尺、量筒立方米(m3)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质量天平千克(Kg)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时间钟、表秒(s)1小时=60分=3600秒、1分=60秒温度温度计开尔文(K)摄氏度(℃)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8. 物体体积的测量测量方法使用的工具单位固体规则体体积=底面积x高(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刻度尺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等不规则体间接测量法(如排水法,也可用沙代替水)量筒或量杯(细棉线、金属环)液体体积量筒或者量杯进行测量量筒或量杯升(L)、毫升(mL)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温度计温度计的结构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正确使(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用(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注意事项A 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B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C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壁D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E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F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1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常用温度计体温计最小刻度(分度值)一般为1℃0.1℃刻度范围一般为0~100℃35~42℃结构玻璃泡容积相对比较小,毛细管粗细均匀(1)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2)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弯口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可以离开被测物体;用之前需要甩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3)调平(调节横梁螺母)(4)称量:左物右码;(5)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6)记录(7)整理:砝码放回盒内,游码归零等。
17.天平使用和维护的注意事项:(1)使用前必须明确天平的称量范围(量程)和感量(所能称量的最小质量);(2)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3)称量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只能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4)称量中不能用手去摸天平托盘或直接接触砝码,取放砝码应用镊子;(5)潮湿药品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6)加减砝码应从大到小,轻拿轻放。
(7)读数时,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游码读左边)。
(8)放好,天平和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防止锈蚀。
18.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19.常见的仪器的名称和用途:(1)试管:盛少量液体或固体的;可直接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①装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加热时盛放液体量不能超过总容积的1/3;②夹持试管应用试管夹或铁夹,自底部往上套,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试管的中上部);③加热前,应把试管外壁的水擦干。
加热盛有液体的试管,应将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管口不要向着自己或别人。
加热时应利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加热后试管不能骤冷,防止炸裂;也不能直接放在实验桌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2)酒精灯:①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不少于1/4②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③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④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不可用嘴去吹⑤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
(3)烧杯:盛放液体的仪器、不可以直接加热,要垫上石棉网,以均匀供热。
第二章观察生物第一节生物和非生物1.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眼、口、足、壳、触角;它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没有听觉。
2.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生命,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生命特征有:能进行新城代谢、有严整的细胞结构、有遗传、变异的特性、能生殖和发育、有应激性、能生长、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3.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节细胞1.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的。
细胞学说又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来的,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2.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相比,一般还多了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其作用主要是保护和支持细胞,植物细胞一般具有一定的形状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液泡:里面的液体叫细胞液3.写出显微镜的各个结构:(1)镜座(2)镜臂(3)倾斜关节(4)载物台(5)压片夹(6)遮光器(7)反光镜(8)镜筒和物镜转换器(9)粗准焦螺旋(10)细准焦螺旋(11)目镜和物镜4.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5.使用显微镜要注意的问题:(1)如果从目镜看到要观察的物体在左上边,要移动到中间,载玻片该往左上边移。
(2)向后旋转粗准焦螺旋,物镜会快速上升;向前旋转细准焦螺旋,物镜会慢慢下降。
一般先用粗准焦螺旋找到物象,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清晰。
(3)要使观察的视野最亮,可以把遮光器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且用反光镜的凹面镜观察。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5)显微镜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它的视野会变暗,细胞数目会变少,细胞的体积会变大,细胞结构会变得更清晰。
6.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将洋葱表皮展开后盖上盖玻片,不能留有气泡,最后滴上红墨水染色。
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发现(1)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说明洋葱表皮撕的太厚或没有在载玻片上展平(2)视野中发现黑色圆圈,说明装片中气泡太多,应该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7.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先滴一滴生理盐水,做成装片后最后用亚甲基蓝染色。
第三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细胞分裂是指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特点:在母细胞的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结果:细胞数目增加2.细胞生长的结果是使细胞的体积增大。
3.细胞分化是指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发生变化,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
一个细胞就这样经过分裂、生长和分化,最后长成了一个生物个体。
4.组织是形态相近,功能和结构相同的细胞群。
植物组织保护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输送物质营养组织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机械组织支撑和保护植物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细胞动物组织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保护、吸收和分泌物质分布:皮肤、内脏器官表面功能:分泌物质结缔组织细胞间隙大,细胞间质多分布:血液、软骨、肌腱功能:运送和支持肌肉组织肌细胞构成分布:四肢躯体、心脏、肠胃等器官功能:收缩和舒张神经组织神经细胞构成分布:神经、脑、脊髓功能:产生传导兴奋5.皮肤由外到内分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皮肤是人体内最大的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器官。
6.器官是由许多种组织按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生殖器官)。
7.系统是功能相近的器官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能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结构。
人体的八大系统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
8.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其中唾液腺分泌唾液;胃分泌胃液;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肠腺分泌肠液;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9.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构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 组织→ 器官→植物体。
第四节常见的动物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中脊椎动物包括: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鱼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有鳞片,体温不恒定(填“恒定”或“不恒定”),生殖方式为卵生(填“胎生”或“卵生”)。
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主要用肺呼吸,无尾有四肢,体温不恒定,生殖方式为卵生。
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体表有鳞片或甲,一般贴地爬行,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生殖方式为卵生鸟的共同特征体表有羽毛,前肢化为翼,胸肌发达,体温恒定,生殖方式为卵生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全身被毛,体温恒定,生殖方式为胎生,幼体用母乳喂养2.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如草履虫(举一代表动物);线形动物,如蛔虫;节肢动物,如蝴蝶;环节动物,如蚯蚓;扁形动物,如涡虫;腔肠动物,如水母;棘皮动物,如海星;软体动物,如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