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知识
有关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有关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问题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
它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决策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了解教育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知识。
一、教育学的定义与目标教育学是一门关于人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和过程,为改善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教育学的分类教育学可以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分类。
按照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一般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
一般教育学研究普通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问题,特殊教育学研究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按照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访谈和文献分析等方法获得数据,定量研究主要通过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获得数据。
三、教育学的核心概念教育学有一些核心概念,对于理解教育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1. 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完善的人格,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2. 教育内容:教育的内容包括认知、情感、道德、审美等多个方面,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育方法:教育的方法包括讲授、实践、讨论和互动等多种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4. 教育评价:教育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育过程进行客观评价,用于改进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效果。
四、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教育学有多个理论体系,每个理论体系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教育现象和问题。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教育学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通过刺激和反馈可以塑造学习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在交互中逐渐构建知识结构。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结果,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重要影响。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学基础知识是指教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其作用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育学的本质和基本规律,为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主要介绍教育学基础知识的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对象、教育学的方法、教育学的目的、教育学的历史。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本质、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帮助人们认识教育及改进教育的科学。
教育学包括教育的宗旨、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教育学旨在寻求教育发展和改进之道,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的对象教育学的对象是教育,也就是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的成长、发展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学的对象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方法教育学的方法是指通过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和分析教育问题的方法。
教育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统计、比较等多种科学方法,以及课堂教学、教学实践、教育技术等教育手段。
四、教育学的目的教育学的目的是研究和探讨教育中的问题,以达到改进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育学的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探索新的教育途径,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五、教育学的历史教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
在中国,教育学的古代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等。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对教育问题做出了探讨。
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在近代形成的。
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李斯特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等人为教育学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教育学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学科之一。
总之,教育学基础知识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教育从业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
因此,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出;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7、教育学流派: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藏息相辅等。
3.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7.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教师教育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 式,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 馈,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优化教学效果的策略和 技巧。
THANKS
谢谢
教育学与社会学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科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教育与社会关 系、教育公平和社会分层等方面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教育学则关注如何在社会背景下 理解和改进教育实践,推动教育的社会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02
CHAPTER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01
02
03
定义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 知识、技能、思想、品德 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 。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 育目标的体现者和实现者。
特点
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主 动选择、接受和内化教育内容,实 现自我发展。
教育内容
定义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向受 教育者传递的知识、技能 、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信 息。
构成
教育内容通常由课程、教 材、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 ,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选择原则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育学与哲学
哲学为教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帮助教育学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 律。同时,教育学也为哲学提供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案例,丰富和发展哲学理论。
教育学与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学习者心理发展、学习 过程和个体差异等方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教育学则关注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于教育实践,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教育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超前”或“滞后”三、教育的功能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四、教育的起源:心理起源学说: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局限: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五、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奴隶社会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近代社会: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近代社会,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萌芽阶段★★★孔子:1. 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3. 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4. 论教学的原则与方法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最早)②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③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④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记》地位: 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1.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 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3.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4. 豫(预防)时(及时)孙(循序)摩(观摩)5. 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6. 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扬长避短)7. 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苏格拉底:以其问答法著名,产婆术、助产术(西方最早)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2、独立形态阶段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归纳法夸美纽斯:代表作:1632 年《大教学论》地位: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主要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班级授课制: 系统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卢梭:代表作:《爱弥儿》倡导自然主义教育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论,代表作:《教育漫话》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代表人代表作:1806 年《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要思想:教育性教学原则,“旧三中心”:课堂、教师、教材杜威:现代教育理论代表人“新三中心”:学生、活动、经验三即两学无目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无外在的目的3、多元化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1.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2.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3. 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 社会起源说【前苏联】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形态:1. 按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按教育系统发展历史进程分——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有关;主要方式为言传身教和有意识模仿学习。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儒墨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六学二馆”;宋代——“四书五经”,“学而仕则优”;明代——八股文;清代——清光绪31 年(1905) ,科举制度被废.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脚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代希腊、罗马:欧洲奴隶社会——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教育学基础知识__重点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3、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6、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7、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行功能8、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10、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11、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2、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含义:①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认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②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的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①教育者:狭义的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
②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③教育影响: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
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1)教育的起源:①神话起源说②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③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意识的模仿。
(美国孟禄)④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
(苏联米丁斯基和凯洛夫)最新范本,供参考!(2)教育的发展阶段①古代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夏代有了学校,殷周有了小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的教育(四书、五经)②近代教育③现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四)教育的基本形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从形式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五)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1、中国古代时期(1)孔子(春秋末期):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2)孟子(战国中期):“内发论”代表人物。
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
(3)墨子(先秦时代):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
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4)荀子(战国末期):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
重视“笃志”“内省”。
(5)董仲舒: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
(6)韩愈(唐代):《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7)朱熹(南宋):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
(8)《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
2、西方古代时期(1)苏格拉底:教学方面最大贡献是首创了“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
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2)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里。
卢梭也盛赞《理想国》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3)亚里士多德:其教育观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一书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3、国内外近现代时期(1)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 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3)康德(德国哲学家):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4)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
(5)洛克(英国哲学家):教育著作《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绅士教育要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6)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①《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形成。
②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③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④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7)杜威(美国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①《民主主义与教育》②新三中心:儿童(学生)、活动、经验。
③他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④提出“儿童中心论”,在做中学。
学校即社会。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建立,即称为教育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版)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9)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毛泽东称誉他“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0)晏阳初(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提出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思想。
(11)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①“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②“社会即学校”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
(12)陈鹤琴(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仓U始人之一。
提出了“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思路导学:人力资本理论:i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这一理论充分注意到人力资本对个人收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四)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①继承功能②传递功能③选择功能④创新功能三、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内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才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的--------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3、教育目的的意义和功能(1)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帽是教育活动的归宿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功能:①定向作用②激励作用③评价作用4、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重要依据③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二)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①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斯宾塞、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②首开个人本位论先河者——卢梭。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①代表人物(中国古代孔子和国外的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
②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3、教育无目的论:①代表人物(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五)全国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第二节心理学基础知识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四)心理学的产生背景: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97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五)主要的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代表(冯特、铁钦纳)2、机能主义学派:代表(詹姆斯、杜威)3、行为主义学派:旧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4、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荣格、埃里克森)6、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7、认知心理学派:(奈瑟)二、认知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2)前运算阶段(2-7岁):①知觉集中倾向②不可逆性③自我中心主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①思维的具体性②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③去自我中心(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至成年)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①发展的实质②最近发展区③内化学说(二)感觉和知觉1、感觉和知觉概述:①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三)注意1、注意的概念: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2、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四)记忆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五)思维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六)想象1、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三、情感与意志(一)情绪和情感1、情绪的种类:激情、心情、应激2、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1、冲突与矛盾分析: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多重趋避冲突四、个性心理(一)需要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二)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三)兴趣(四)气质1、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2、气质类型: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黏液质④抑郁质(五)人格第三节小学教育概述一、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据推测, 校、序、庠都是当时的小学。
(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特殊性、基础性、义务性、全面性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