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上古战国文学-秦汉文学部分】66页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秦汉文学课件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秦汉文学课件ppt课件
写作特点:
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明晰生动,增加了文章的形 象性 (《察今》中的《刻舟求剑》、《引婴投 江》);文字质朴简练,条理清楚;缺乏脉络相通、 首尾一贯。
21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
一、 生平(?—前208年):
楚国上蔡人。受业于荀子 学习帝王之术,后入秦作了吕 不韦的舍人。是秦统一后的第 一任丞相,秦改革的一系列措 施多出自李斯。始皇死后,遭 赵高诬陷,被二世下狱,“诛 三族”,遭“车裂”而死。
编著目的:集腋成裘
博采众说之长,纳入到一个体系当中,为秦国统 一天下的活动做理论上的论证。 “天下无粹白之狐 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之众,此三皇五帝 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用众》
20
第一节 《吕氏春秋》
思 想:
被称为“杂家”,认为它是先秦以来各派思想的 折衷和调和,以儒学为中心,兼以先秦各家学说:道、 墨、法、农、阴阳。
长ƀ兮叹日骑,美人旖旎纷嬆,枻(yi去)霜 罗衣兮羽旄,夜褒圭玉珠参差,妙丽兮被云髾。登高 台兮望青挨,常羊啖还何厌兮归来?
※ 歌词借怜惜美人歌舞娇态,反映后宫女子幽愁怨
旷之情;借对美人衣着装饰的描述,表达了对秦始皇 骄奢淫逸、暴虐统治的愤恨。
歌词绝非谏辞,而对始皇的行为进行讽刺,歌 词绵里藏针,内含锋芒。
有《谏逐客书》、《论督 责书》、《上秦始皇焚书奏 议》、《上二世短赵高书》等 散文,是秦文学的代表作品。
22
二、代表散文:《谏逐客书》(前237年)
体例:书信体
内容:劝谏秦王取消逐客令,要有度量容纳各国 人才。
论辩层次:
采用战国纵横家的论辩方法,列举大量确凿的史实 来说明现实问题。先叙述秦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 无客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以各种非秦地所产却被秦人 喜爱的事物为例,攻破秦贵族的“非秦不用”的论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后说明了“逐客”的严重的危害 是“籍寇兵而赍盗粮”,必然导致秦政权的危亡。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ppt课件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
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
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
16
1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
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 或《诗三百》
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
产物。
10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与联系:
一、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
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
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四、实际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
交织并存的。
先秦文学——是指殷、周到秦统一这一历史时期。
原始文学 上古歌谣
神话传说
先秦文学 《诗经》
先秦散文
楚辞
5
6
一、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如: 纬书·《河图玉版》
《吕氏春秋·古乐》
《宋书·符瑞志》
7
二、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1
前言
古代文学的基本品性: 一、“杂文学”的观念与“大文学”的实践 二、绵远而发达的诗歌传统 三、雅俗文学交融互补 四、重“情”传统 五、深切的人文关怀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先秦文学 秦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宋代文学 辽金元文学 明代文学 清代文学 近代文学
3

《中国古代文学》全套课件 PPT

《中国古代文学》全套课件 PPT
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3、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年历》 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 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 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 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 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第一层(第1章),从岁寒授衣写到春耕生产,总括衣、食 的生产。 第二层(第2、3、4章),承第一章前半部分,分述关于 “衣”方面的事。 第三层(第5章),由天寒写到修缮破屋御冬。 第四层(第6、7、8章),承第一章后半部分,分述关于 “食”方面的事。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一、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创立的时期。 二、先秦文学大体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三个时期。 1、原始文学 2、夏商文学 3、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4、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5、楚地文化与楚辞
一、传说时期的文学: 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
《礼记•郊特牲•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 木, 归其泽!”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概念: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 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神话的产生的思想基础:①“泛灵论”。②图腾崇拜。 神话“是对宇宙之谜做出的最初解答。它企图找出万物的起始和原因 。因此,神话不仅是幻想的产物,而且还是人类最好求知欲的产物。 —恩格斯·卡西尔《语言与艺术》
④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 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 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 以闻于天子”。 “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ppt课件

第二节 原始歌谣 与神话
一、原始歌谣

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最初的诗 歌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活实践。原始人 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了交往和抒发感情 的需要,除了借助语言之外,他们还会 发出一些抑扬顿挫的呼声。这种呼声就 是歌唱的前身。当人们在有声无义的呼 声中加入简单的语言,就形成了最简单 的诗歌。
《中国文学史》(课程指定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 参考资料)
学前准备及课程学法指导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当学 过中学的历史课程,具备 了比较完整的中国古代史 的知识;应当学过文学概 论课,能够掌握文学的基 本原理和文学批评的基本 术语;应当具有一定的古 汉语阅读能力,能够借助 注释读懂古代的文学作品。
“风”——乐调

“大雅”《崧高》篇说:“吉甫作诵,其 诗孔硕,其风肆好。”“风”即是指乐 调。《左传》成公九年说:“钟仪…… 操南音。……范文子曰:‘……乐操土 风……’”。“土风”就是指钟仪演奏的地 方乐调。“十五国风”,就是用十五个 地区的地方乐调演奏的乐歌。这些乐歌 既代表了各国的音乐面貌,在内容上又 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该国的风土和风俗。
二、编排体例

《诗经》按《风》、《雅》、《颂》分 类编排。《风》即“十五国风”,共160 篇。《雅》分《小雅》、《大雅》, 《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共40篇。目前绝大多数学 者认为,风、雅、颂的区分与音乐有关。 《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风、雅、颂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音乐。
战国的文学:
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历史散 文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左传》和 《国语》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战国以前的 史料,但它们的成书都在战国时期,而 《战国策》的出现,更是把历史散文推 向了新的高峰。在南方的楚地,出现了 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 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351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351P)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 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 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 李斯劝告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汉乐府
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 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 汉代的乐府诗。《汉书· 艺 文志》载:“自孝武立乐 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 赵之讴,秦、楚之风,皆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 可观风俗,知薄厚云。”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 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 后人称为乐府诗。
《易经·归妹》: 女承筐,无实;士刲(kui)羊,无血。 《易经·中孚·六三中》: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44
原始歌谣——原始时期的民歌、民谣,是 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 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 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 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 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 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 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 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41
4、我国古代神话主要包括哪几类内 容?这些神话故事主要保存在哪 几部古籍中?
5、我国古代神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42
一、先秦文学的含义
广义——指秦始皇统一中国 以前的所有文学。 狭义——主要指秦始皇统一 天下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 文学。
43
二、先秦文学的主要样式
第一阶段:殷商以前(前11世纪以前) 原始歌谣、神话故事、早期散文 1、原始歌谣、
明清文学
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 术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 品化成为一种新趋势。 在表现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文学之外,反映 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了重要地 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 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 2、诗歌―――《诗经》
三、战国文学(百家争鸣)
• 1、散文
• 诸子散文:《孟子》、《荀子》、《庄子》、 《韩非子》 历史散文:《战国策》

• 2、诗歌:《楚辞》——《诗经》之后的 又一个诗歌高峰
• 战国文学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的风尚, 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孟子》和《庄子》。
• 2、宋学
• 是宋、元、明经学研究的主流。宋学不满汉 学只讲美刺的毛、郑《诗》学,集中批判《毛诗 序》。代表性的是朱熹的《诗集传》。 • 宋学以理说《诗》,主性情、主义理。‚凡 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 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 (《四书集注》) • 宋学的功劳在于指出了《诗经》中存在着大 量的与‚美刺‛无关的民间歌谣。
• 五、战争徭役诗 • 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
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大概有30首。《小雅· 采薇》 《秦风· 无衣》《大雅· 常武》《大雅· 江汉》 《豳 风· 东山》 《卫风· 伯兮》 《王风· 君子于役》 • 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 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 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 心理特点。
三、古代《诗经》研究简说

《诗经》的传授和研究,自汉以下,主 要用于经学。经学是开始于汉代、绵延至 清代的一门专攻儒家经典的学问。大致说 来,汉学重‚美、刺‛,宋学重‚义理‛, 清代‚朴学‛重‚考据‛。
• 1、汉学 • 是汉、唐经学研究的主流。汉学研究 《诗经》的典型著作有《毛诗序》、《毛 诗郑笺》、《毛诗正义》等。《诗大序》 总论《诗经》,认为诗歌反映政治:‚治 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之秦汉文学课件完整版
更是常常出现于《淮南子》中。《淮南子》中的
作品又时而带有楚骚之风韵。道家文辞与楚骚风 韵的结合造成《淮南子》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引譬连类是《淮南子》中运用得最多的表达方式。 在《淮南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比喻、寓言、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它们出现于文中,大大增 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作者非常重视这种“揽物引 类”、“引譬援类”的表达方式,《要略》说: “言天地四时而不引譬援类,则不知精微。” 《淮南子》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自然、社会与人 的界限,在天地与人事、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 幻的事物之间博采旁搜,纵横驰骋,形成酣畅淋 漓、广博宏富的审美特征。
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使得“天下 轶闻旧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司马迁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目的,“网罗天下放佚旧闻”,写成卓 绝千古得《史记》一书。
此外,在大一统局面下,封建专制统治加 强了,很多知识分子感到行动不自由,思 想受限制,有一种有志难伸的压抑感,因 而出现了一批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走向独立的趋势,人们在观念上开始把文 学和学术著作加以区分,出现了“文章” 和“文学”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司马相如、司马迁、王褒、刘向等以散 文或辞赋著名的作家被看作是文章之士, 在人们心目中与公孙弘、董仲舒、萧望 之、梁丘贺等以儒术进身的人有明显的 区别。
通过总结辞赋的创作,人们开始认识到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如司马相如认为 赋的特点是:“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 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汉宣 帝认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 丽可喜”,能够“虞悦耳目”。
大一统的局面造成了一种恢宏开阔的时 代精神,人们踔厉奋发,积极进取,重 视名节,普遍带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 感和历史责任感,有一种雄骏豪迈的气 概。这种时代精神在汉代文学中表现为 富于气势和激情、浑厚朴拙、奇肆雄健 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套课件1029P)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从上古到秦统一以前即是所谓的“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先秦文学为其源头,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

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同时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还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这一时期。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已经在上古期形成。

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第一节先秦文学的形态及其特征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

由于先秦时期,文学尚未独立为科,即尚未从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因而先秦文学的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诗、乐、舞相结合《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礼记?乐记》云: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二、文、史、哲不分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的。

先秦散文并非后世那种纯文学性的散文,基本上是一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同时,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又富有较强的文学性。

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

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大都难以指实。

2、散文《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 《商书》中的《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

二、西周春秋文学礼乐文化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