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传统建筑土木营造的本源
中华传统建筑之_土木_情结

四川建筑 第28卷4期 2008108中华传统建筑之“土木”情结杨雨嘉,彭 伟,陶 兵(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为材”的中华传统建筑。
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华传统建筑的“亲地”倾向与“恋木”情结;同时从结构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简述中华传统建筑的优越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华建筑。
【关键词】 中华传统建筑; 土木; 群体组合; 斗拱 【中图分类号】 T U -023 【文献标识码】 A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它创造出许多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极其重要的标志,往往伟大的文明都伴随着伟大的建筑。
如我们所熟知的雄伟古老的中国长城、方正高耸的埃及金字塔、典雅静穆的希腊帕提侬神庙、清丽纯美的印度泰姬陵等。
它在现实的无言沉默中,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感,不断地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国家、民族、时代乃至地域、个人的独特的“文化”,并且对建筑文化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为材”的中华传统建筑。
密斯・凡・德罗曾感叹道:“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找到比老的木建筑更伟大的结构净化和理智的秩序呢?在别的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材料、结构和形式的统一呢?这里储存了世世代代的才智……”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这段话来表现传统的中国木构建筑是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将木材这一主要结构材料的性能充分发挥和运用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在许多方面可以与现代建筑将钢与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的充分运用相媲美。
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匠师们在建筑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能够看到我们现代中国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不足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华建筑。
1 中华传统建筑之精神 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这样,如此执着地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
建筑的历史传承探秘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技术

建筑的历史传承探秘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技术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时间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技术无疑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本文将探秘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技术,揭示建筑的历史传承。
一、建筑的设计理念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深受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观念影响。
根据地域和时代的不同,古代建筑形式迥异。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古埃及的金字塔则反映了法老权力和永生信仰的象征。
二、古代建筑的材料选择古代建筑的材料选择主要依托于当时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
石材、木材、砖瓦等是古代建筑常用的材料。
出色的材料选择使得古代建筑得以广泛传承,今天依然可以欣赏到。
三、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古代建筑采用多种结构形式,既有独特的个体建筑,也有宏大的群体建筑。
例如,中国的禅宗寺庙建筑中的“山、水、塔、殿”组合,呼应了佛教文化的讲求。
四、古代建筑的建造技术在古代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人们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工艺和技术,以保证建筑的结构稳定和美观。
例如,古希腊人的“悬臂结构”技术使得建筑物可以跨越较大的距离而不需要支撑柱。
五、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装饰材料的选择、雕刻艺术等使得古代建筑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见的琉璃瓦、木雕、瓷砖等,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风格。
六、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古代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全球各地都进行了大量的保护工作。
石窟、古城遗址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七、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深远。
现代建筑师常常从古代建筑中寻找灵感,运用古代建筑的设计元素和构造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现代建筑。
结语: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探秘古代建筑的设计与构造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价值和魅力,同时也可以借鉴古代建筑的智慧,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启示。
中国建筑起源

中国建筑千年演绎1.中国建筑起源任何生物形式,都是在与自然界抗争与共生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生存权。
在我国境内人类活动伊始,也就是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度低下的状况下,人类对于生存空间的要求,也只是能够遮风避雨,抵御猛兽侵袭。
在那时,建筑仅仅是物质生活手段。
随着生产力的缓慢提高及氏族文化的逐渐形成与发展,建筑开始成为社会思想观念的一种表现方式和物化形态。
这样的变化,促进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由此开始,历经六、七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灿烂的中国建筑历史与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
在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从艰难地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的要求。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可见,这种大自然所天内蒙古大青山然赐予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因此推测,巢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被发现,如浙江余杭县瑶山和汇观山土筑祭坛,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石砌方圆祭坛,辽西建平县境内的神庙等。
这些发现,使人们对五千年前的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示对神的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
从此建筑不仅具有了它的物质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穴居——寻找遮雨避寒的住所《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
探析中国传统建筑土木营造的本源

[收稿日期]2011-11-02[作者简介]马庆华(1972-),男,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工程管理、中外建筑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中国建筑体系,同其文明一样久远,所有的资料来源———文字、图像、实例———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一直采用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构造体系,这体系自其源生,以至近代。
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证明中国古代人那时己经建造榫卯构筑木架房屋。
世界其他诸系建筑,虽在或长或短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曾先后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使用过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但后来均被石材取代。
唯中国木构建筑,统一贯享了六、七千年的寿命。
就单体建筑的体量而言,中国建筑不及西方石造建筑高大、雄伟,但若以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来考察和研究,则这统系建筑的内容,的确是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惭愧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体系的历史选择早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多山的中国大地并不缺乏石头,然而“土木营造”的千年决择更是源远流长,文脉所系,一脉相承。
究其原因,应是自然、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综合选择的结果。
1因地制宜的自然选择任何时代的建筑都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在一定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按照相应的规则建造起来的空间结构。
在许多情况下,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是可以超越和改变的,但建筑材料是离不开产生它的自然环境的。
原始时期生产力低下,先民还没有能力摆脱自然环境的制约,建筑的选材也自然是依赖自身生存的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成为他们最初也是最为重要的选择。
古代文献对原始建筑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文献表明中国古代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江苏丹阳香草河遗址都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干栏基址。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悠久,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土木工程,作为现代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利用土木材料和人力资源等工具,实现人类对土地、水体和空气等自然资源进行的利用和改造。
那么,中国传统建筑和土木工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建筑材料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和土木工程的共同点之一便是都离不开建筑材料。
尽管两者所用的建筑材料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备着相当高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中国传统建筑所选用的主要材料是砖、木、石、泥、瓦、漆等,其中木材是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
同时,这些材料也被应用于门、窗、梁、柱、屋顶等部分。
土木工程方面所用的建筑材料则包括钢筋、水泥、木材、沙石等,其中水泥、钢筋是最为常见的材料,用于打造现代化的建筑结构。
二、建筑结构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和土木工程之间关系的另一方面则在于建筑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特点是柔性、轻盈而且透气,非常适合中国南方的多雨多湿的环境。
土木工程则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钢筋混凝土具有高强度、强度分布性能好、耐久性好、施工快捷等优点,适合制造高楼大厦、地下隧道等工程。
三、文化内涵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地位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韵味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而土木工程则是近现代技术的产物,更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效率,相对于建筑来说,土木工程在文化层面相对比较单薄。
尽管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土木工程所创造的高楼大厦等先进建筑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认可和追捧。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和土木工程都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代表,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同时,中国建筑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神秘的数学知识以及先进的科技经验,这些宝贵的传统,对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才能使中国的建筑和土木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表现。
中国古建营造发源诠释

营造发源诠释目录第一部分地面总论第二部分平房楼房大木总例第五部分厅堂总论第六部分殿庭总论第七部分装折第八部分石雕第九部分墙垣第十部分屋面瓦作第十一部分做细清水砖作第十二部分园林建筑总论、第十三部分提栈缘起《营造法原》一书偏重于江南民间的传统建筑—民居、宅第、园林和建筑小品统一的管建架构和技术措施。
在原著基础上再次加以诠释、整理,予以出版,更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该书内涵和精华,为永续弘扬江南建筑的优美传统创造条件第一部分地面总论第一部分地面总论中国建筑之平面,或方或圆或八角或长方,但以长方形为多。
其长边称宽,短边称深。
就房屋宽面两柱之宽,乘深所得之面积称为间。
间为计算数量之单位。
假如房屋三间正中者称正间(一丈四尺),两旁者称次间(一丈两尺)。
间之宽称开间。
数间相连,其统长称共开间。
开间之深度称进深。
数间司之深度称共进深。
进深视界之多少及宽度而决定。
建造房屋最重要的是基础的坚固,开挖基槽及开槽,槽的深浅取决于房屋的大小。
具体做法:1、先铺三角石;2、用木夯夯实地槽底;3、铺覆石料多层(民间一般最多铺四层);4、在墙角四周边框砌石条;5、室外地坪处墙脚四周镶砌土衬石一周,链接房屋周围之散水,用于起到保护地基的作用;第一部分地面总论第二部分平房楼房大木总例第二部分平房楼房大木总例中国的建筑是用木构架来承受力的,墙身只是起到一个分隔内外、填充或夯土砌筑在木柱间起挡风避雨的作用而已,正所谓“墙倒,屋不倒”。
木构架的构造,依据它受力的情形,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直立的承受垂直力的是柱子;水平横向受弯,受拉力面架置的与檐口长向面垂直搁置面上面承担桁,檬屋面重量的主要横向构件是梁(柁)。
而桁(檩)枋是平行于长向面檐口向”,有檐桁、梓桁(承檬枋)步桁、金桁的,习惯称之为“等不同名称的桁条,而枋子连机往往起拉杆联系作用。
椽子垂直并列架钉于桁条作为木基层(也有用木望板替代椽子、望砖的);其上铺设望砖、瓦片组成的屋面防水层。
中国古代建筑12美之土木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12美之土木之美土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
“土”包括泥土夯筑,以及泥土烧制而成的砖瓦材料等,而“木”则包括大木作和小木作的材料及其构造。
穴居和巢居,是土木建筑发展的基本原型。
《易·系辞》谓“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谓“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轃巢”。
从仰韶至龙山,从商周到秦汉,这一时期的宫室和民间建筑群绝大多数建筑于夯土所筑的高台之上,宫殿的台基、墙壁、城墙、城门等都是夯土筑成的。
东汉时高台建筑渐少,多层楼阁式木构建筑大量增加,台梁和穿斗式这两种主要木构方式在秦汉时已经接近成熟。
而中国木构建筑所特有的斗拱,早在西周时已经出现了柱上之栌斗形式,至汉朝已基本定型。
斗拱不仅见于汉朝的诸多文献,还见于汉之石阙、画像砖等上的建筑形象中,这时的斗拱既可以承托屋顶,也可以承托平坐。
木构建筑的五种主要屋顶形式——庑殿、悬山、囤顶、攒尖和歇山,在汉代也已成熟。
汉赋中亦出现了大量详细描绘土木建筑形象之华丽辞藻,如班固之《西都赋》:“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
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
树中天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
因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
列棼橑以布翼,荷栋桴而高骧。
雕玉瑱以居楹,裁金壁以饰珰。
发五色之渥彩,光焰朗以景彰”;又如张衡之《西京赋》:“正紫宫于未央,表峣阙于闻阖。
疏龙首以抗殿,状巍峨以岌嶪。
亘雄虹之长梁,结棼橑以相接。
蔕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
饰华榱与璧珰,流景曜之韡晔。
雕楹玉磶,绣栭云楣”。
自汉以后,中国土木建筑的发展,似乎是从高峰往下一直在平缓地衰弱下去,中间偶有唐宋之风骨凸起,但整体之趋势却已经是走向成熟后的媚俗和繁琐了。
在这漫长的三四千年的发展中,土木建筑就像是草原的野草一样,枯荣而相继、寂灭而复生,透露出一种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时空意境。
土、木、水、火这四种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奇妙关系,构成了土木建筑生长循环中的一张巨大网络,每一个土木建筑,都是网络中的忽隐忽现的小小亮点,不管其在汉赋宋词中是多么雄伟秀美,都逃不脱被水和火侵蚀与焚毁的命运。
【推荐下载】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

[键入文字]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与土木的关系
论文摘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并在几千年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广泛影响其他国家。
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以土木为材的中国传统建筑。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亲地倾向与恋木情结;同时从结构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简述中华传统建筑的优越之处,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建筑,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建筑。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材料选择;土木结构;群体组合;斗拱
一、概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它创造出许多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筑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极其重要的标志,往往伟大的文明都伴随着伟大的建筑。
如我们所熟知的雄伟古老的中国长城、方正高耸的埃及金字塔、典雅静穆的希腊帕提侬神庙、清丽纯美的印度泰姬陵等。
中国传统的木构建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11-02[作者简介]马庆华(1972-),男,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工程管理、中外建筑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中国建筑体系,同其文明一样久远,所有的资料来源———文字、图像、实例———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一直采用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构造体系,这体系自其源生,以至近代。
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证明中国古代人那时己经建造榫卯构筑木架房屋。
世界其他诸系建筑,虽在或长或短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曾先后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使用过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但后来均被石材取代。
唯中国木构建筑,统一贯享了六、七千年的寿命。
就单体建筑的体量而言,中国建筑不及西方石造建筑高大、雄伟,但若以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来考察和研究,则这统系建筑的内容,的确是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惭愧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体系的历史选择早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多山的中国大地并不缺乏石头,然而“土木营造”的千年决择更是源远流长,文脉所系,一脉相承。
究其原因,应是自然、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综合选择的结果。
1因地制宜的自然选择任何时代的建筑都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在一定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按照相应的规则建造起来的空间结构。
在许多情况下,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是可以超越和改变的,但建筑材料是离不开产生它的自然环境的。
原始时期生产力低下,先民还没有能力摆脱自然环境的制约,建筑的选材也自然是依赖自身生存的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成为他们最初也是最为重要的选择。
古代文献对原始建筑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文献表明中国古代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江苏丹阳香草河遗址都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干栏基址。
穴居房址更容易遗存,特别是在黄河流域更为集中。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密县北岗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等,都有新石器时代穴居房址发现。
穴居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具有良好的隔热、防寒功能。
黄河流域为半干燥气候,空气湿度较小,雨量不大,地下水位较深,地表土层经常保持较干燥状态。
因此穴居是黄土地带最便利、最合理的建筑构筑方式。
干栏和穴居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南方沼泽地带和北方黄河流域最典型的建筑方式,它们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现实性,体现了适合本地区的环境适应性,体现了原始农业所用的砍伐、挖掘工具的便利性。
这种体现探析中国传统建筑土木营造的本源马庆华,仝彩霞(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历数千年传承的土木营造方式,是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政治、审美等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记录,又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探其本源对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建筑;木结构;土木营造[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270(2011)02-0004-03Research on the Civil Construction Source of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MA Qing-hua TONG Cai-xia(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6China)Abstract:In ancient China,the civi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tinues thousands of years.It is the combined action result of economic,social,technical,political development,aesthetic,etc.It is the creation of wisdom by the people,and a historical evidence of witnesses;it is the common heritage of mankind.It is important 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in China.Key words: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wooden structure;civil construction地区性自然特点的构筑方式,理所当然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大地上传播、漫延。
最终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土木营造的合体。
2经济省时的建筑技术巢居的建筑发展源于沼泽地带,是穿斗结构的主要渊源;穴居的建筑发展源于黄土地带,是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从河姆渡文化的干阑木构件中可以看到各类构件榫头企口,有的还有梢钉孔,见图1所示。
原始干阑是一种全木构的建筑,居住面的提升和梁柱的架立都要求木构件之间有良好的搭接,这有力地推动了木构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河姆渡文化的凿榫制卯工艺,标志着约7000年前中国木结构所达到的惊人的技术水平。
它表明在此之前,木作已经有了相当久远的实践历史。
随着干阑建筑演进为地面建筑,这种木作技术就为地面建筑带来了木作技术的高起点,促进了极富生命力的穿斗结构的诞生和发展。
黄河流域的穴居土构,横穴不用木材,半穴居用不大的木料即可搭建。
黄土易于挖掘,运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就可以施工,并且是通过挖掉土方来获取空间,耗费材料最省,技术难度不大,可算是原始建筑中最经济、最简易有效的构筑方式。
半穴居和后来的“木骨泥墙”结构逐渐进行演变,形成了立于地面之上的土木混合结构形式,推进了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奠定了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技术传统。
从纯粹的建筑技术的观点而论,木结构的优点正是砖石结构的缺点。
但总的来说,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省材料、劳动力和施工时间方面都要比砖石结构建筑优越得多。
在施工时间上,中国传统建筑要比同时代、同规模的西方建筑不知快了多少倍。
明清两朝,作为皇家统治中心的紫禁城多次遭受火灾,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火灾,三大殿、文武二楼(即清之体仁、洪义二阁)、午门等全部烧毁,后重修只花了3年时间。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建造时间前后长达约200年,法国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所以,相对来说,中国古代传统土木营造建筑方式是最经济和最省时的。
3亲地恋木的审美情结中国传统建筑自古以土木为材,自成体系,几千年来,表现出顽固的“亲地”和“恋木”情结。
从史前建筑的穴居和巢居,一直到清代的大、小木作,土木营造始终是中国建筑的主旋律,形成了迥异于西方古代建筑以石构为主调的显著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采用土木营造最深刻的根由,应是那种亘古自有的农业文化所养育的华夏民族对现实生命的珍爱意识,是对大地(土)和植物(木)永存生命的钟爱与执著在审美情结上的反映。
古代中国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植被丰茂。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先民们逐渐意识到,植物的春华秋实,夏荣冬枯,死而复生,绵绵不绝,比起石头之类的“死物”,更富有生气与活力。
把木材作为建筑的基本材料,其实也是先民们集敬畏与亲恋与一体的审美感受的共同折射。
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中,认为木、火、土、金、水这5种物质构成了世界的万物,并企图以此来说明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而这5种最基本的物质中,唯有“木”是具有生命的。
《荀子·王制》说:“草木有生而无知”,中国古代人在思想观念中,是要居住在一个有生命的环境之中的,要与有生命的东西“共生”。
而用木材来营造房屋,便使其具有了“生命”的元素。
这也可以从陵墓一般都用石材来建造这一情形来反证上述观点。
王振复在长期致力于中国美学和建筑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和美学的双重视野,提出原始建筑意义上的中国土木结构的文化成因,“是出于中华原始初民由原始植物采集以展而来的原始植物种植的生产方式,是源于这一原始生产方式的关于大地与植物的生命意识”。
从生命美学上来阐释中国木构体系的成因,显然具有更大范围的包容性和超越性,抓住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脉搏。
4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作为华夏文明中心的夏、商文明首先出现在黄河流域,其建筑自然需要继承该地区的建筑经验。
这种继承是现实的,也是最合理的。
随着周礼的制定,建筑制度被纳入“礼”的范畴,成为礼的仪度化的重要表现内容,起着等级名分、社会地位、宗法特权的物态标志作用。
华夏文明中心的夏、商、周三代的城市制度和建筑布局、形制都被赋予“圣王之制”的经典意义,如图2所示。
在“礼”的制约下,面向社会上层的“官式建筑”和面向社会下层的“民间建筑”,从建筑用材、房屋规格、屋顶形式、图1河姆渡遗址的干阑木构件图2周王城图开间数目、装饰彩饰等诸多方面逐渐定型化。
建筑形制的等级标志意义和文化正统意义促使木构架建筑形成高度的程式化。
正统的形制规范要求大大超越了地域性自然环境的要求。
秦营阿房宫远伐蜀山之木,明代楠木多从川广闽浙采办,都已不再是就地取材了。
持久的建筑活动,必然渗透着政治文化的因素。
《营造法式》有材分八等的记载,并规定一等材只可用于显贵的建筑,面阔九至十一间;二等材用于面阔五至七间的建筑;八等材只能用于殿内藻井或小榭之类的建筑上。
这简直就是土木写就的政治伦理。
[3]再如,作为主要形制的四合院建筑,外面都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入口还要有影壁,显现出内向防卫的心态,反映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外无涉的封闭特点。
它既满足了生活起居的功能,又以其主从有序、内外有别的空间布局,达到了长幼尊卑的政治功能。
家国同构,就这样在政治组织结构和建筑形制上相互影响和强化,并相辅相成,再加上传统建筑深受工官制度、师徒相传、典籍流播的影响,形成了严谨的自律性。
使得中国传统土木营造的建筑艺术和形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延传不衰。
5“人”为中心的建筑伦理中国先民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远没有达到西方社会对宗教的狂迷程度,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理性精神。
严格来说,中国是一个有信仰而无宗教的民族。
先民并不把希望寄寓于彼岸、来世的天国,祈求上帝的保佑;而是寄寓于此岸,现世的人生。
儒家不讲鬼神,只讲人,“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便是明证。
表现在建筑文化上,便是中国传统建筑无一不体现着一定的伦理文化主题。
在儒家看来,建筑除具有实用性的功能外,便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的重要手段。
这种以“人”为中心,对神的疏远和排斥,必然产生建筑不求原物长存的观念,使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把建筑看作是永恒的东西,建筑自然也不必用坚固耐用的石头来建造,而木构却是极相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