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系

顶极环境阈限(Ultimate Environmental Thresholds简称UETs)是上述城市与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阈限分析方法的最新发展和延伸,用以讨论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及其对发展的种种限制。在自然资源与环境强加在发展过程的阈限中,有一些限制是绝对的、最终的,即顶极阈限。Kozlowski对UETs的定义是“一种压力极限,超过这一极限,特定的生态系统将难以回复到原有的条件和平衡。某种旅游或其它开发活动一旦超越这种极限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生态系统或其重要局部的不可逆的破坏”。UETs是开发过程的最终环境边界,它们在为开发过程确定生态上健康的“答案空间”上有关键的意义,每一层次的规划都在这种“答案空间”中寻求开发的途径和方案。这种“答案空间”被认为是对定义“承载力”的一个贡献。规划应在保护自然的同时指导甚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矛盾可以通过把规划过程分解成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来解决:即限制性的和促进性的。在限制性阶段中,优先权应归于生态和资源的保护,而在促进阶段中,规划应注重在“答案空间”中探索各种开发的可能性方案,而这些可能性方案的边界是由规划的限制阶段所决定的。UETs从环境的4个方面来定义“答案空间”:地域边界、定性边界、定量边界和时间性边界,由此来确定特定开发项目的区位、规模、类型和时间。可以通过分析开发活动形式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并结合对主要环境因素的评价,来确定UETs,这种环境评价包括下列各方面:①特有度,即一种环境元素或成分在某一空间范围内出现的频度;②变异度,即环境元素或成分偏离原先自然状态的程度;③耐受度,即忍耐不良冲击的能力和受破坏后的自我恢复能力;④生物学价值。UETs方法虽有许多启发意义,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
二、生态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产生的现实根源相同
1.生态环境观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是在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人类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而又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确保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法。
传统的发展观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只顾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
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即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理念。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有更加灿烂的文明。
”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的发展道路。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指导,我们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社会发展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和保护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在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改善和发展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我们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只有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机制和行动,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我们要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制定并落实具体的行动计划,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一
、
生态 自然观 的 形成 是历 史发 展 的必然
学等 的讨论 和重复 , 而是对环境科学 、 生态科学等 有 自己独特 的研究对象——生态 自然界。第三 , 生 态 自然观是出于对 自然观的历史研究 的理性思考
生态 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 自然的协调 , 关 进行哲学概括形成 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 它 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第一 , 生态 自然观并非简 单 回到天然 自 然观 , 它既是对人工 自然观 的某种扬
t mp a i amo yb t e u n & n tr n o c r e eo me t fh ma c s s m. E o n tr s o e h s eh r n ewe n h ma z au ea d t c n e d v lp n u ne o y t o n o e c - au ei g ii gc n e t n hlsp ia ai f u tia l e eo me t n elt r sie i bed ma da dp a t a udn o c p dp i o hc b sso san b ed v lp n dt t vt l e n rci l a o l s a h a ei n a n c fr o efr e . h s h oyi o ait inf a c rcieo san bed v lp n tae y om t m rT i te r f e s cs ic n et pa t f u tia l e eo me t rtg . f h o s rl i g i o c s s Ke r se o.au eve s san bed v lp n ywod :c — tr iw; u tia l e eo me t n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首先,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次,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然后,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总之,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不可分割。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系统的辩证的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而现代生态自然观的实践行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
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
“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
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论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摘要 : 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出发 , 具体分析 中国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中遭遇的 生态问题 。 出 中 提
国可持续发 展应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 , 遵循 生态学原理 , 发展循环 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 词 : 克 思 恩格 斯 ; 态 危 机 ; 态 自然 观 ; 马 生 生 可持 续发 展
马克思 和恩格斯 提 出“ 人创 造 环境 ” 思想 。人 类 要 的
想可持 续生存 和发展 , 须进行 劳 动 。人 类 比其他 动 物 土流失 面积 5 0万—6 0万亩 , 国受 水 土流 失危 害 的耕 就必 0 o 全 强大, 就在 于能够利 用 自 规律 和改造 自然 界 。马克 思认 地约 占耕 地总 面积 3. %。第 二 , 地 荒 漠化 速度 加快 , 然 33 土 为 在社会 生产活 动过程 中 ,人和 自然 同时起作用 ” “ 。正如 荒 漠化是 指包括 气 候 变异 和 人类 活 动 在 内 的种种 因素 造 中国俗话 所说 “ 巧妇 难 为无 米之 炊 ” 。从 而进 一 步 提 出 自 成 的干旱 、 干旱 和具有干 旱影 响的半 湿润 地 区的土地 退 半 然生 产力 和社会 生 产力 这 两种 生 产力 的概 念。社 会 生 产 化。据公布调查报告 , 我国荒漠化总面积为22 2 6 . 万平方 力是在 自然生产力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 的, 人类的社会 公里 , 占国土面 积的 2 . % 。 73 生产力 不得超 出资源 和 环境 的承 受能 力 。 自然生 产 力 是 2 .森林生 态衰退 基 础 , 约着社 会 生产 力 。恩 格斯 提 出, 认 识人 类 社 它制 要 森林 生态 系统退 化 是 指 由于 人类 乱 砍 滥伐 等 活动 的 会 和 自然 界的一 体性 , 即人类 社会和 自然界 和谐 。 干扰 或火 灾 、 害等 自然 因素 , 虫 使原 生森林 生态 遭到 破坏 , ( 生态危机 的社会根 源是 资本 主义 生产 方式 三) 从而使其向退化过程发展。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 资本 主义生产 方式是 在利润驱 动下 的 生产 , 以对 自然 结果 表 明 , 国森 林 面积 1 7 我 .5亿 公 顷 、 林覆 盖 率 l. 森 8 的征 服为价值 追求 。在资本 家来看 , 只要 生产 能为 自己带 2 %, l 森林蓄积是 145 亿立方米 , 2 .6 人工林保存面积 05 .3 来利 润 , 可 以不顾 环 境污 染 和资 源 的可 持续 利用 , 是 亿公 顷 , 积量 l.5 立方 米 , 土林 面积 居世界 首 位。 就 正 蓄 5o 亿 人 资本家 的这种 短 视行 为 造成 了对 生 态 的 破坏 。 马克 思强 从 总体上 看 , 国森 林 资源 分 布不 均 , 要 分 布在东 北 西 我 主 调, 要立 足社会关 系去认识 和协 调人 与 自然 的关系 。马克 南 ; 地质量 不 高。 总之 , 国现 有森 林 生态 系 统退 化 十 森 中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是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携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常常将自然视为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
而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人们尊重自然的规律,不能蛮干蛮办,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的节律和周期,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强调保护自然。
保护自然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人们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稳定。
这要求我们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强化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激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人主导自然”的发展理念,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从宏观层面上,要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生态文明建设更多的支持和保障,鼓励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可持续转型;从微观层面上,要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引导人们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态文明格局。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鼓励人们保持生态智慧。
人们应该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遵循自然的节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提倡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着重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鼓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论文题目:浅析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急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其性质和特点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人类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从古至今,哲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急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烈,引起了人类对生存危机的担忧,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日益被关注,亦要求人类重新审视两者间的关系。
为了保护好人类生存底线———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共同任务,人类必须理性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现代生态自然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发展生态产业,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一、生态自然观的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倾其一生精力去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很早就注意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汲取古典哲学自然生态观的成果,在他们的着作中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自然思想,这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现代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新时期的发展,是人类对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
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特征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系统自然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出现了严重生态危机后,人类的自觉反思与觉醒,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
生态自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表现形式之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一、概述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种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
面对这些挑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并寻求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全新的自然观念,强调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一种以满足当代人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它要求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生态自然观是一种综合性的哲学观点,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共生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元素都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人类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这个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类应该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则是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模式。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长期、稳定、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旨在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繁荣。
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在理念上是高度一致的。
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主张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撑,而可持续发展则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
深入探讨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哲学观点,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的现实根源和生态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我们必须理性的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认识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
结合当代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思想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古以来哲学的永恒课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如何看待自己和对待自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引起的人类生存的危机,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问题困扰着每一个人,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生态思想其实很早就已经被提出,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这说明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以及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恩格斯指出:“人依赖于自然”说明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第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第三,自然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力的基础;第四,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第五,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说明了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他们组成了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可是人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忽略了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人们的活动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命的生态危机。
主要表现在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的必然结果。
生态自然观正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形成,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是来源于我们对人工自然的反思及对天然自然价值的重新认识;从实践角度看,是来源于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两类自然矛盾的凸显;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历史的必然。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社会
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可持续性发展”概念是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和1981年《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明确提出的。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界定。
90年代以来,又有一些补充和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等等。
从广义上说,“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定义为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类与自然之问的和谐战略。
可持续性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性发展的本质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荣,而不是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原则、可持续原则、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
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可持续性发展这种模式要求人们树立现代生态自然观。
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
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人高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的观点上。
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强调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的无节制的索取,错误地认为只有不断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人类生活才能更加富裕和幸福。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愈加紧张,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后果十分严重。
这种发展方式本质上是反自然的,社会发展必然会出现不持续的问题。
只有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维护人与自然系统的平衡,才能真正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我国的主要生态问题
第一,土地资源退化严重;在过去的几十年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使我国的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第二,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由于人们的乱砍滥划等活动使森林遭到破坏,我国的森林面积越来越少,而且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部。
第三,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中国水资源紧张,人均资源尽占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而且我国的污水排放量每年达600多亿吨,其中80%未经适当处理就排放出去,使得淡水湖泊遭到严重污染。
第四,大气污染严重;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高居不下,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相当大,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最后,我国的人口数量相当大,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可是人口每年忍在增长,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面积广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东部发达西部相对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又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金短缺,人口负担与环境压力大,所以只能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走具中国特设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具有我国国情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省地、省水、省能、省物的经济发展模式。
早在1992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
告》,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环境与发展状况,阐述了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我国政府提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位。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三点: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现代化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态学原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要转变发展观念。
放弃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观,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2)要健全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3)调整产业结构;最后,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环境友好型科学技术。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认识到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因此选择了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第二,他还认识到了环境承受能力的有限性,因此我们选择了根治环境污染,恢复大自然的平衡之路;第三,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到了经济发展在量上的有限性,因此面对绿色市场的巨大冲击与压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是高质量的、可行的。
恩格斯曾经精辟的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期初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去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取消了。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与现代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把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充分肯定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命运,倡导人类应该在促进生物圈的稳定与繁荣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
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整个地球的进化施加定向的影响,使其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人类和自然是同等重要的,只有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一定很美好,我们的未来一定很灿烂!
参考文献
1.自然辨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森洋.可持续性发展—一种新的文明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沪)1997(1)49—52
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