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件材料分析与模具结构设计(doc 18页)
注塑模具设计步骤

注塑模具设计步骤注塑模具的设计须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塑件分析1.明确塑件设计要求仔细阅读塑件制品零件图,从制品的塑料品种,塑件形状,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各方面考虑注塑成型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必要时,要与产品设计者探讨塑件的材料种类与结构修改的可能性。
2.明确塑件的生产批量小批量生产时,为降低成本,模具尽可能简单;在大批量生产时,应保证塑件质量前提条件下,尽量采用一模多腔或高速自动化生产,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因此对模具的推出机构,塑件和流道凝料的自动脱模机构提出严格要求。
3.计算塑件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塑件的体积和质量是为了选用注塑机,提高设备利用率,确定模具型腔数。
(2)注塑机选用根据塑件的体积或重量大致确定模具的结构,初步确定注塑机型号,了解所使用的注塑机与设计模具有关的技术参数,如:注塑机定位圈的直径,喷嘴前端孔径及球面半径,注塑机最大注塑量,锁模力,注塑压力,固定模板和移动模板面积大小及安装螺孔位置,注塑机拉杆的间距,闭合厚度,开模行程,顶出行程等。
(3)模具设计的有关计算1.凹,凸模零件工作尺寸的计算;2.型腔壁厚,底板厚度的确定;3.模具加热,冷却系统的确定。
(4)模具结构设计1.塑件成型位置及分型面选择;2.模具型腔数的确定,型腔的排列和流道布局以及浇口位置设置;3.模具工作零件的结构设计;4.侧分型与抽芯机构的设计;5.顶出机构设计;6.拉料杆的形式选择;7.排气方式设计。
(5)模具总体尺寸的确定,选购模架模架已逐渐标准化,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模架图册,选定模架,在以上模具零部件设计基础上初步绘出模具的完整结构图。
(6)注塑机参数的校核1.最大注塑量的校核;2.注塑压力的校核;3.锁模力的校核;4.模具与注塑机安装部分相关尺寸校核,包括闭合高度,开模行程,模座安装尺寸等几方面的相关尺寸校核。
(7)模具结构总装图和零件工作图的绘制模具总图绘制必须符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其画法与一般机械图画法原则上没有区别,只是为了更清楚地表达模具中成型制品的形状,浇口位置的设置,在模具总图的俯视图上,可将定模拿掉,而只画动模部分的俯视图。
塑件材料分析与模具结构设计

塑件材料分析与模具结构设计塑件材料分析与模具结构设计塑料零件在今天的工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使用塑料制成的产品。
塑料具有高强度、轻量化、不易变形、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广受欢迎。
而制造合格的塑件则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地分析,并设计合适的模具结构。
首先,我们需要对塑料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
塑料材料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种。
热塑性塑料可以被加热成为液体,并且再冷却时可以重新固化,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可加工性。
热固性塑料一旦被加工成形,在加热后也不会回到液态,同时具有很好的耐热性和刚性。
在选择塑料材料时,需要结合产品的使用要求和制造成本进行综合考虑。
常见的塑料材料有聚氯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模具结构设计。
模具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产品的形状和材料特性。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产品的形状进行相应的模具结构设计。
模具分为单模和复模两种,单模一般适用于产品形状简单的情况,而复模适用于形状复杂的产品制造。
其次,针对材料特性,我们需要考虑到模具的冷却系统设计。
在模具制造过程中,需要通过模具充填时优化材料流动性,以防止出现缩孔、裂纹等问题。
此外,还需要考虑模具的表面处理,以防止模具表面出现磨损、腐蚀等不良情况。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模具结构的试制和测试。
试制过程中,需要注重材料的选用和模具结构的合理性,以尽量避免不良的产品质量。
同时,需要根据生产时间和生产效率的要求,不断对模具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总之,塑件材料分析与模具结构设计是制造高品质塑料产品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进行塑料制品加工生产时,我们需要深度研究材料性质,针对不同的产品需求设计合适的模具结构,并对模具进行不断地改进和优化,以最大化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注塑工艺与模具设计PPT课件

不良样品
现场问题
气泡
缺料
开口
批锋
流纹
压伤零件
不良样品
现场问题
杂色
缩水
冲胶
压线
外露
变形
现场问题
缩水、缩痕 是指产品外表产生凹陷的现象,由塑胶体积收缩产生,常见于局部肉厚
区域; 解决缩水缩痕问题首先要降低模具温度,使模具温度保持恒温状态,调
整射出与冷却时间,加大保压压力。
现场问题
缩孔、气泡 • 产品局部肉厚处在冷却过程中由于体积收缩所产生
现场问题
银丝、银条 产品外表附近,沿塑料流动方向呈现的银白色条纹。银丝的产生一般是
塑胶中的水份或挥发物或附着模具外表的水份等气化所致,注塑机螺 杆卷入空气有时也会产生银条。需要缩短松退时间,适当加大背压排 出螺杆内多余空气。
现场问题
破裂,龟裂,翘曲变形,尺寸偏差 产品外表裂痕严重而明显者为破裂;产品外表呈毛发状裂纹,产品锋利
角处常呈现此现象谓之龟裂。决绝方法有减缓流动速度,加大浇口, 防止外应力。 变形可分成翘曲与扭曲两种现象,平行边变形称为翘曲,对角线方向的 变形称为扭曲。 产品尺寸取决于塑料型号,包括添加成份,模具收缩指数,成型条件。
现场问题
外表光泽不良、喷嘴流料、喷嘴堵塞 产品外表失去材料本来的光泽,形成乳白色层膜
操作与保养 费用40% 初期费用20%
模具使用费用
注塑模具经济学
模具设计
定模、动模尺寸 模具尺寸根据机台大小与产品大小来决定的。且要防止因
高压力而导致损坏,防止将模具做的过大带来不必要的 浪费; 利用材料力学的计算公式,进行理论计算后求的该厚度的 推荐值。 定模尺寸: h:定模侧厚壁〔mm〕 p:定模内压强〔kgf/cm2〕I:定模 内侧长度〔mm) a:定模内压强p承受部位侧壁的高度〔 mm〕 b:定模高度〔mm〕 E:纵向弹性模量〔杨氏模 量〕〔 kgf/cm2〕 σmax:最大容许绕度〔mm〕
塑料模具设计说明书正文

绪论模具在工业中的地位模具是工业生产中重要工艺装备,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个部门开展的重要根底之一。
随着机械工业、电子工业、航空工业、仪器仪表工业和日常用品工业的开展,塑件成型制件的需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成型塑件模具的开发、设计与制造水平也越来越高。
因此,模具设计水平的上下、模具制造能力的强弱以及模具的优劣,都直截了当妨碍着许多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更新换代,妨碍着各种产品的质量、经济效益的增长以及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
事实上,在仪器仪表、家用电器、交通、通信等各行业中,有70%以上的产品是用模具来加工成型的。
工业兴盛国家,其模具工业年产值早已超过机床行业的年产值。
在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及其以南地区,尤其在浙江省,从事塑料模具制造与塑料制件开发的个体企业也日益增多。
综上所述,塑料成型工业在根底工业中的地位和对国民紧急的妨碍显得日益重要。
模具的开展与现状模具的出现能够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陶瓷和青铜器。
19世纪,随着军火工业、钟表工业、无线电工业的开展,冲模得到广泛应用。
二战以后大量应用于电器、汽车、电子仪器、照相机、钟表的生产。
进进20世纪70年代向高速化、高寿命、高精度的多功能自动模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展,计算机也逐步进进模具生产的各个领域,包括设计、制造、治理等。
CAD/CAM/CAE等辅助软件业相继应用于模具行业中。
模具制造业正朝着低本钞票、高效率、高质量、环境平安舒适的方向开展。
尽管我国的模具工业和技术在过往的十多年得到了快速开展,但与国外工业兴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尚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开展的需求。
将来的十年,中国模具工业和技术的要紧开展方向包括:①提高大型、周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设计制造水平;②在模具设计制造中广泛应用CAD/CAE/CAM技术;③大力开展快速制造成形和快速制造模具技术④在塑料模具中推广应用热流道技术、气辅注射成型和高压注射成型技术;⑤提高模具标准化水平和模具标准件的使用率等。
模具课程设计

摘要 (1)前言 (2)第一章:塑件工艺分析 (3)1.1塑件工艺性分析 (3)1.2塑件的材料分析 (5)1.3塑件的结构分析 (5)图1.3-1 模型图 (7)1.4脱模斜度 (7)第二章:注射机型号的确定 (9)2.1确定型腔布置及数目 (9)2.2初选注塑成型机的型号和规格 (9)第三章模具设计 (10)3.1分型面的选择 (10)3.2浇注系统的设计 (12)3.2.1浇注系统的组成 (12)3.2.2浇注系统各部件设计 (12)3.2.3浇口的设计: (13)3.2.4排气系统的设计 (14)3.2.5合模导向机构设计 (15)3.2.6脱模机构设计 (17)第四章:凸模、凹模、设计与计算 (20)4.1凸模、凹模、型芯设计与计算 (20)4.2校核计算 (22)第五章模具的工作原理 (24)5.1 凹凸模材料的选择 (24)5.2 模具工作原理: (24)第六章设计小结 (26)参考文献 (27)摘要注塑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综合学科,不仅随着高分子材料合成技术的提高、注塑成型设备的革新、成型工艺的成熟而改进,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造型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数字化应用技术等在注塑成型加工领域的渗透而快速发展。
本课题主要介绍的是塑料盆注塑模具的设计方法。
首先分析了塑料盆制件的工艺特点,包括选用材料、材料性能、成型特性与条件、结构工艺性能等,并选择相应的成型设备,注塑所需模架。
接着介绍了塑料盆的注塑模的分型面选择和浇注系统、成型零件、合模导向机构、脱模机构、定距分型机构的设计。
然后选择标准模架和模具材料,并对注塑机的工艺参数进行相关校核,最后对模具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
关键词:型腔,注塑机,浇注系统,脱模前言在现代工业发展的进程中,模具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
模具工业作为进入富裕社会的原动力之一,正推动着整个工业技术向前迈进!模具就是“高效益”,模具就是“现代化”之深刻含意,也正在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
塑胶模具结构设计

塑胶模具结构设计塑胶模具结构设计是制造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生产效率和成本。
本文将围绕塑胶模具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
一、塑胶模具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1. 确保产品精度在设计塑胶模具时,要保证产品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
这要求设计师充分了解塑胶材料的收缩率、流动性等特性,并在模具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
2. 易于加工与装配模具结构应尽量简单,便于加工和装配。
复杂的设计不仅会增加制造成本,还可能影响模具的可靠性。
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性和装配顺序。
3. 高效生产塑胶模具结构设计应考虑生产效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辅助时间。
例如,通过优化流道设计、缩短冷却时间等措施,提高生产效率。
4. 安全可靠5. 维护方便模具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磨损、损坏等问题,设计时应考虑模具的维修便捷性,降低维护成本。
二、塑胶模具结构设计流程1. 分析产品结构在设计模具前,要对产品结构进行分析,了解产品的尺寸、形状、技术要求等,为模具设计提供依据。
2. 确定模具类型根据产品结构特点和生产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具类型,如单腔模具、多腔模具、热流道模具等。
3. 设计分型面分型面是模具闭合时,分离塑胶制品和浇注系统的界面。
设计分型面时要考虑产品的脱模斜度、外观质量等因素。
4. 设计浇注系统浇注系统包括主流道、分流道、浇口等部分,其设计直接影响到塑胶制品的质量。
设计时应关注流道截面积、长度、浇口位置等因素。
5. 设计冷却系统冷却系统对塑胶制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设计时要考虑冷却水路的布局、冷却水流量、冷却水温度等因素。
6. 设计顶出系统顶出系统的作用是在模具开模时,将制品从模具中顺利取出。
设计时要确保顶出力均匀、可靠,避免产品变形或损坏。
7. 绘制模具零件图及装配图三、塑胶模具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 充分考虑塑胶材料的特性,如收缩率、流动性、热稳定性等。
2. 优化模具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塑胶模具结构详解

PA66 SPVC TPU PMMA PBT
1.0~2.5 1.5~2.5(2.0)* 1.2~2.0(1.6)* 0.5~0.7(0.5)* 1.3~2.2(1.6)*
ABS
1: ABS俗称超不碎胶,是一种高强度改性 PS 。
2:三元结构的ABS兼具各组分的多种固有特 性:丙烯 腈能使制品有较高的强度和表面 硬度,提高耐化学腐蚀性和耐热性;丁二 烯使聚合物有一定的柔顺性,使制件在低 温下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较高的冲击 强度而不易脆折;苯乙烯使分子链保持刚 性,使材质坚硬、带光泽,保留了良好的 电性能和热流动性,易于加工成型和染色。
(5)免胶料流动出现“跑道”效应、使胶件产生困 气、熔接痕现象:止口位胶片潜入浇口、避免表面 气烘胶片、胶柱入浇口,表面易产生气烘外表面 有气烘。
(7)避免浇口处产生气烘、蛇纹等现象。
(8)胶料流入方向、应使其流入型腔时、能沿着型腔 平行方向均匀地流入、避免胶料入浇口在长度方 向均匀地流入、避免变形成品为透明胶片成品不 直接入浇、避免表面气烘、蛇纹流动各向异性、 使胶件产生翘曲变形、应力开裂现象。
四:模具的内部结构设计
1:模具的胶位设计 胶件壁厚应均匀一致,避免突变和截面厚 薄悬殊的设计,否则会引起收缩不均, 使胶件表面产生缺陷。
2:胶件壁厚一般在1~6mm范围内,最常用 壁厚值为1.8~3mm,这都随胶件类型及 胶件大小而定。
2:模具骨位的设计、
(1) 胶件骨位其作用有增加强度、固定底面壳、 支撑架、按键导向等。 由于骨位与胶件壳体连 接处易产生外观收缩凹陷;所以、要求骨位厚 度应小于等于0.5t(t为胶件壁厚) 、一般骨位厚 度在0.8~1.2mm范围。
模具构造讲解
目录
一:模具的分类 二:模具的结构 三:常用注塑材质 四:模具的内部结构设计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实例

塑料注射模具设计与实例
本章基本内容
(2)模具钢
3Cr2Mo(P20)钢:可预硬化的塑料模具钢,预硬化后
硬度为36~38 HRC,适用于制作塑料注射模具型腔,其 加工性能和表面抛光性较好。 10Ni3CuAIVS(PMS)钢:析出硬化钢。预硬化后时效 硬化,硬度可达40~45 HRC。热变形极小,可做镜面抛 光,特别适合于腐蚀精细花纹。可用于制作尺寸精度高, 生产批量大的塑料注射模具。 6Ni7Ti2Cr钢:马氏体时效钢。在未加工前为固熔体 状态,易于加工。精加工后以480℃~520℃进行时效, 硬度可达50-57 HRC。适用于制造要求尺寸精度高的小 型塑料注射模具,可做镜面抛光。 8CrMnWMoVS(8CrMn)钢:为易切预硬化钢,可做镜面 抛光。其抗拉强度高,常用于大型注射模具。调质后硬 度为33-35 HRC,淬火时可空冷,硬度可达42-60 HRC。 25CrNi3MoAI钢:适用于型腔腐蚀花纹,属于时效硬 化钢。调质后硬度23 25 HRC,可用普通高速钢刀具加 工。时效后硬度38~42 HRC。可以做氮化处理,氮化处 理后表层硬度可达1100 HV。 Crl6Ni4Cu3Nb(PCR)钢:耐腐蚀钢。可以空冷淬火,
塑料注射模具制造特点 塑料注射模具零件常用加工方法和材料 塑料注射模具装配 塑料注射模具设计与制造实例
重点、难点
塑料注射模具制造特点 塑料注射模具零件常用加工方法和材料 塑料注射模具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件材料分析与模具结构设计(doc 18页)
目录
奔驰车标塑料模具设计
第一章
一、塑件是的工艺分析
塑件如图1 所示,材料为聚丙烯(PP)。
该塑件尺寸小,精度高。
此塑件为奔驰车标外有圆环,外环为ø60、内环为ø50。
中间为奔驰的三角。
名称:奔驰车标
材料:聚丙烯(PP)
中文名:(聚丙烯)
英文名称:Polypropylene PP塑料概念
比重:
0.9-0.91克/立方厘米
二、塑件的材料分析关于PP材料的介绍
成型收缩率: 1.0-2.5%
成型温度:160-220℃
干燥条件:
物料性能密度小,强度刚度,硬度耐热性均优于低压聚乙烯,可在100度左右使用.具有良好的电性能和高频绝缘性不受湿度影响,但低温时变脆,不耐磨易老化. 适于制作一般机械零件,耐腐蚀零件和绝缘零件。
成型性能
1.结晶料,吸湿性小,易发生融体破裂,长期与热金属接触易分解.
2.流动性好,但收缩范围及收缩值大,易发生缩孔.凹痕,变形.
3.冷却速度快,浇注系统及冷却系统应缓慢散热,并注意控制成型温度.料温低方向方向性明显.低温高压时尤其明显,模具温度低于50度时,塑件不光滑,易产生熔接不良,留痕,90度以上易发生翘曲变形
4.塑料壁厚须均匀,避免缺胶,尖角,以防应力集中.
特定条件下容易分解
常见制品:盆、桶、家具、薄膜、编织袋、瓶盖、汽车保险杠等。
聚丙烯也包括丙烯与少量乙烯的共聚物在内。
PP粒料为本色、圆柱状颗粒,颗粒光洁,粒子的尺寸在任意方向上为2mm~5mm,
无臭无毒,无机械杂质。
三、塑件的工艺尺寸
分析塑件尺寸精度该塑件尺寸精度无特殊要求,所有尺寸均为自由尺寸,查模具手册或表2.3.2可知聚丙烯(PP)塑料未标注尺寸公差等级为MT5,标注主要尺寸如下(单位均为mm)
第二章
一、模具的结构设计
一、塑件、型腔
计算塑件所需要的塑料量为3.847克,考虑效率选取一模四腔由于各种塑料的密度、压缩比不同,注射机最大注射能力会下降10%~35%因此选择注射机时保证制品所需要的注射量取注射机的最大注射量的80%,既
m------注射成型塑件所需的总注射量(包括制品、浇注系统以及飞边在内)cm^3或g;
n-------型腔数;
m s-------单个塑件体积或质量;
m j-----浇注系统及飞边的体积或质量,cm^3或g;
k-------最大注射量的利用系数,一般取0.8;m max---------注射机最大注射量,cm^3或g;
二、注射机选择及校核
(查表2.5.2得,选择注射机XS-Z-60)
技术规格
额定
注射
量
(cm^
3)
注射
压力
(MP
a)
喷嘴
圆弧
半径
(mm
)
锁模力
(kn)
注射方
式
XS-Z-60 60 122 12 500 柱塞式
按注射机的额定锁模力校核型腔数量(n1),即
n1=[(F/p)-B]/A
其中:F----- 注射机的锁模力(N);
P----- 型腔内熔体的平均压力(Mpa);
A------ 每个制件在分型面上的面积(mm^2);
B------流道和浇道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mm^2); (检验以及了解:塑件形状简单,质量较小,生产批量大,所以应使用多型腔注射模具。
所以模具采用一模四腔,平衡式的型腔布置,这样的模具结构尺寸较小,制造加工方便,生产效率高,塑件成本较低)
锁模力的校核(F )
0)(j s p F F nA A +≤=
式中 F-------注射压力在型腔内所产生的作用力; F o ------注射机的额定锁模力;
As-----单个塑件在模具风行面上的投影面积,mm^2; A j ------浇注系统在模具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mm^2; p--------型腔内熔体的平均压力,MPa;
三、确定浇注系统
为了方便将凝料从主流道中拔出,将主流道设计为圆锥形式其半锥角а通常为4的斜度。
为了减少熔体充模时的压力损失和无料损耗,应尽可能缩短主流道的长度,但要满足要求。
浇口套常用T8或T10钢材制作,经淬火洛氏硬度为50—55HRC
塑件采用点浇口成型,该塑件在注塑时采用一模两腔,综合考虑浇注系统,为保证塑件的表面质量采用侧浇口浇注系统形式。
其浇注系统如图所示
型腔的分布,及浇口、流道的分布
四、分型面的设计
由于塑件形状比较简单,分型面选择在最大轮廓处,塑件在动模,容易取出来。
又由于塑件在收缩时紧包在型芯上,故塑件分型面的选择应保证塑件的质量要求该塑件的分型面位置如图所示
第三章
一、模具成型零件工作尺寸的计算
查常用塑料的收缩率塑料PP 的成型收缩率为Scp=1.0-2.5%,故取整数为Scp=1.0%。
成型零部件的制造误差包括成型零部件的加工误差和安装误差,配合误差等几个方面。
设计时一般应将成型零部件的制造公差∂z 控制在塑件公差值∆的1/3左右,通常取IT6-9级,综合考虑取MT5级未标注、无填料填充
模具型腔的尺寸计算
03Lm ls lsScp 4
z +∂=+-∆() 02Hm Hs HsScp 3
z +∂=+-∆()
0.240.24003[(60601%)0.74]60.0454
Lm ++=+⨯-⨯= 0.240.24002[(221%)0.74] 1.533
Hm ++=+⨯-⨯= 1、 模具型芯的尺寸计算 03lm ls lsScp+4
z -∂=+∆()
000.240.243
[(50501%)0.74]51.0554
lm --=+⨯+⨯=
型芯布置
D ——制品外形的基本尺寸或最大极限尺寸,mm ;
d M ——型芯外形尺寸,mm ;
d ——制品内形的基本尺寸或最小极限尺寸,mm ; H M ——型腔深度尺寸,mm ;
H ——制品高度的基本尺寸或最大极限尺寸,mm ; h M ——型芯高度尺寸,mm ;
h ——型芯内形的高度,mm ;
△——制品公差或偏差,mm;
δZ——制品零件的制造公差或偏差,mm; S——塑件的平均收缩率,%。
参考文献
【1】. 杨占尧主编. 塑料注塑模结构与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 冯炳尧,韩泰荣,蒋文生主编. 模具设计与制造简明手册. 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8
【3】. 中国模具设计大典.
【4】. 王孝陪主编.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简明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5】. 模具制造手册编写组. 模具制造手册.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
【6】. 贾润礼,程志远主编. 实用注塑模设计手册.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7】. 唐志玉主编. 模具设计师指南.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9
塑料模具设计实训总结
为期一周的塑料模具设计实训很快就结束了,在这一周的实训期间,我有着很深的体会,让我学习到的许多宝贵的知识,也让我发现了自己身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让我有了非常大的收获。
这次实训我们不仅从此次专业实训中获得了实际工作经验和基本技能,还着重培养了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次实训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在的东西,对以所学的知识有了很好的巩固。
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我不止一次的被告知理论知识与实践是有差距的,但我们一直没有把这句话当真,也没有机会来验证这句话的实际差距到底有多少。
而此次塑料模具设计与测绘实训就给了我们一次实际掌握知识的机会。
让久在课堂中的我们感受到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只凭着脑子的思考、捉摸是不能完成实际的工作的,只有在动手的同时,熟练掌握实际能力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才能把知识灵活、有效的运用到实际实训中。
通过本次实训使我们达到了以下几个目的:
1、巩固与扩充了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塑料模具零部件与塑料模具装配的理解,掌握制订塑料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方法。
2、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知识,解决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全面提高我们专业能力。
包括设计能力、绘图能力、结构分析与能力等等。
3、培养了我们小组团队协作精神和增进了同学们的感情。
4、养成严肃、认真、细微地做事的优良作风。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周的时间就在各种讨论声中划上了一个恋恋不舍的句号。
之所以觉得恋恋不舍,其原因是时间太短暂了,这是本次实习的唯一遗憾。
要不是快到期末了真的希望学校能多给我们实习的时间。
虽然有些忙碌,但我们充实并快乐着。
因为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通过一个星期的塑料模具设计与测绘实训我了解到很多工作常识,也得到意志上锻炼,有辛酸也有快乐,这是我大学生活中的又一笔宝贵的财富,注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将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在此特别感谢徐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指导。
也感谢塑料模具设计与测绘实训给我这次机会。
此次实训虽然是我大学人生线上的一小段,但却是闪闪发光的一段。
我会将它好好珍惜。
2012年1月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