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滑轮组教学设计 (全国通用版)

2021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滑轮组教学设计 (全国通用版)
2021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滑轮组教学设计 (全国通用版)

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12.3机械效率授课类型新授

课标依据3.2.3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例2 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1、通过对做功的分析,知道功的原理,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能计算简单的机械效率。

2、通过经历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加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

1、知道功的原理,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能计算简单的机械效率。

2、经历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过程

3、理解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找出提高机

械效率的方法,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

教学

难点

1、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能计算简单的机械效率。

3、理解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找出提高机

械效率的方法,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学习目标

媒体

类型

教学作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时

媒体来源

小结知识技能视频J G回顾本节内容4min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

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1、提出问题:直接提升物体做功,与使用机械提升物体做功相

同吗?

2、定滑轮与动滑轮各自的G、h、F、s,计算W直与W机,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回顾上节关键

内容,为本节

奠定基础。

知道功的原理

机械效率

1、W有、W额和W总的概念和关系式。

教师引导分析上述数据,学生观察思考、判断后,教师板书

2、机械效率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判断后,教师板书

结论:(公式,略)

掌握机械效率

计算要点、方

法和物理意

义,理解机械

效率不可能是

100%

滑轮组机械效率

例题讲解1:出示题干和图片

教师引导,3个学生分别口述3类方法所做功的种类,并口头计算,他

生纠错,教师点评,学生听讲

2、计算:W有、W额、W总和η

再次通过对做

功的分析,知

道功的原理,

理解有用功和

额外功

【感谢您的阅览,下载后可自由复制或修改编辑,敬请您的关注】

滑轮组机械效率 教案

大关学区九年级物理示范课 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专题复习教案 桐城市大关初级中学 胡海燕 【中考要求】理解机械效率的普遍意义,并能根据公式η=W 有/W 总 ×100%进行计算。其中滑 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是简单机械、功、机械效率等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此类问题涉及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功率等诸多概念,是初中力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理解机械效率的普遍意义,并根据公式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 【重点】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会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难点】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理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会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微视频显示)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直接对物体做的功(从滑轮组直接对物体施加的力处入手) 为了达到目的而必须做的功。W 有=G 物 h(或fs) 总功:即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即W 总=W 有 +W 额 动力对滑轮组做的功(动力一般为人手处入手)W 总 =FS 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W 额=W 总 —W 有 2、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用符号η表示 (2)公式:η=W 有/W 总 100% (3)说明: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由于机械总会做一些额外功,有用功总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总小于1。 (4)意义:机械效率是衡量机械做功性能好坏的物理量。 二、典例分析(课件展示题目,板书解题过程) 1、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起重力为180N的物体时,动滑轮重10N,小明向 下匀速拉动绳子,将物体匀速提升了2m,用了10s,则 (1)若不考虑摩擦和绳重,此过程中有用功是多少额外功是多少滑轮组的机械效 率又是多少 (2)若实际作用在绳端的拉力是100N,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2、如图所示,用F=50 N的力通过滑轮组水平拉重力为 80 N的物体,使其向左匀速运动,在这过程中拉力F做功为 40 J,已知物体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为60 N,求该滑轮组的 机械效率。(忽略绳子和动滑轮的重力) 三、课堂提升 类型一:利用滑轮组匀速竖直提升物体(板书公式) (1)当忽略摩擦和绳重,只考虑动滑轮自重时 由 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1、被提升物体的重力G 2、动滑轮重G动 (2)当同时考虑动滑轮自重、摩擦和绳重时,此时由于物体沿竖直方向被匀速提起, 滑轮组做的有用功为W 有=Gh,总功为W 总 =FS或W 总 =W 有 +W 额 , η=== 或η=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1、被提升物体的重 2、动滑轮的重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机械效率

物理教案-机械效率 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课题:第十一章第八节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机械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法中既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重就重在它可使学生对全章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知识结构,真正掌握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难就维在:1前面在讲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都没有考虑摩擦和某些机械自身的重。因此对本节课讨论的内容很难捉摸理解,在具体实例中分不清哪部分是存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2对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不能真正理解,只会死记公式,遇到具体问题就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我在教学中将“用动滑轮提升重物”这个综合性的问题分解成三个单一的问题提出来即a直接提升重物b直接提升滑轮c用滑轮将重物提升。其教学过程如下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

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机械制造行业]物理实验探究专题滑轮组机械效率

(机械制造行业)物理实验探究专题滑轮组机械效 率

专题14: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第1、 2、3次实验装置如图中的甲、乙、丙所示。 (1)、请计算出后两次的机械效率,并填入表格中; (2)、比较1、2两次实验,可得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2、3两次实验,可得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数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测力计的 示数F/N 测力计移 动距离 s/m 机械效率 η/% 1 2 0.1 0.9 0.3 74.1 2 4 0.1 1.6 0.3 3 4 0.1 1.1 0.5 2、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①表中有一个数据的记录是错误的,错误的数据是______ ②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 ③本次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次数物重 G/N 物体上升的高度 h/cm 测力计的示数F/N 测力计移动的距离 s/cm 1 6 3 2.5 9

2 6 5 2.5 18 3 6 8 2.5 24 (2)小红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图乙也做了实验, ①小红的做法是为了控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这两位同学使用各自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若忽略绳重及摩擦,它们的机械效率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理由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小军也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物理量控制因素物重 G/N 绳端拉力 F/N 机械效率η /% 较小提升速度10 4.2 79.4 中等提升速度10 4.2 79.4 较大提升速度10 4.2 79.4 在小军的实验中,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强按正确方法操作,如图是他实验中的情景,下表是他记录的一组数据。 (1)由表中数据可计算出,滑轮组对钩码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J,人做的总功为______J。钩码总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测力计拉力F(N) 测力计移动距离 s(m) 5 0.05 1.4 0.15 (2)对以上两个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其不合理之处是____________;结合测力计放大图,可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素材大全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北师大版

第六节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②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③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 ②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同学们的实验能力。 ③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同学们进一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④培养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实验活动来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教学过程 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⑴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⑵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9—32(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⑶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⑷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⑸在测完课本图9—32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再做图9—32丙图的实验,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⑹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⑺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5.学生交流讨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6.布置作业: 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 教后记: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机械效率(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物理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机械效率(基础) 【学习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定义、大小范围、表示方法、公式、影响因素; 3、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关系式; 4、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及公式。 【要点梳理】 要点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在理想情况下,使用机械所做的功等于不使用机械所作的功。 在实际情况中,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大于不使用机械所作的功。 2、有用功: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必须做的功。如提沙子上楼时对沙子做的功就是有用功。利用机械工作时对工作目的物做的功叫有用功。 3、额外功:对人们完成某件事情来说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如提沙子上楼时对桶、滑轮等做的功就是额外功。 4、总功:使用机械时,动力做的功,例如:用桶从井中打水。由于工作目的是水,所以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人在整个提水过程中做的功是总功。 要点诠释: 1、总功是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即W 有用+W 额外=W 总。 2、额外功的产生是因为利用机械做功时,除了对工作目的物做功外,还要克服机械本身的摩擦力或重力做功。 要点二、机械效率 为了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物理学中引入了机械效率,它等于有用功W 有用与总功W 总之比,符号为η。 要点诠释: 1、公式为总 有用 W W = η,式中η表示机械效率,它是一个百分数。η的值越大,表明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做功的效率越高。 2、η的值总小于100%,由于机械本身的摩擦力或重力不可能为零,所以额外功总是存在的,即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 3、知道增大机械效率的方法

滑轮组机械效率(非常好哦)

对“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的讨论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简单机械、功、机械效率等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此类问题涉及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功率等诸多概念,许多学生由于对这些概念理解不深,不能正确领会这些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往往在解题时感到困惑。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就以下四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首先要明确的几个物理概念 (1)有用功是由使用机械的目的所决定的。当用滑轮组沿竖直方向提升物体时,滑轮组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做的功就是有用功。若使用滑轮组沿水平方向拉物体时,滑轮组对物体水平方向的拉力所做的功就是有用功。 (2)额外功是由机械克服本身的自重,相互接触物件间的摩擦阻力及绳重所做的功,而其中由于摩擦阻力及绳重所做的功是不易直接求出的,只能间接计算。 (3)总功是指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一般情况下使用滑轮组做功时,动力作用于绳子自由端,但也偶有例外,因此找准动力很重要。 (4)绳子的自由端和动滑轮移动的距离之间有一定的几何关系。一般情况下为:或s=nh(其中:s是指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L是指动滑轮或物体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n 是动力拉动滑轮绳子的股数,h是物体上升的高度)。 (5)由功的原理:“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而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就包含了有用功和额外功。即:。 (6)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只能小于或等于1,并且无单位 二、当滑轮组沿水平方向拉物体时,忽略对动滑轮的重力做功 利用滑轮组沿水平方向拉物体时,总功为,有用功为,若物体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应有:,这时滑轮组的 机械效率为 例1. 如图1所示,用一滑轮组拉着重为的汽车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汽车所受的阻力为车重的0.03倍,此时要在绳端加以F=1000N的水平拉力,试求:①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②若汽车移动的速度为0.2m/s,1min内拉力F做了多少J的功?(滑轮和绳的自重不计,绳足够长)。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陈楚彬 目标 1、学习组装滑轮组,掌握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能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观察、思维等能力,增强团结合作精神。 1、滑轮组的绕线组装, 2、重物上升的距离和绳子自由端所通过距离的测定。理解 的关系。 3、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刻度尺,钩码(或重物),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铁夹,细绳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什么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 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二.预习提问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 三.实验指导 1、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测量应该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在测量中, 弹簧测力计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必须在拉动中读数。为了避免实验时顾此失彼,同一实验组的同学要分工合作。 2、钩码上升高度的测量,可先量出钩码到 [1][2][3]下一页 桌面(或铁架座面)的距离 ,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后,再量出钩码到桌面(或铁架面)的距离 。为了测量和计算方便,钩码前后的高度 最好是整数。 3、弹簧测力计通过距离的测量,可以仿照测量钩码提升高度 的方法进行,或者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做个带色的记号,再拉弹簧测力计,量出记号到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这就是弹簧测力计通过的距离 。

4、在实验中要求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记录测得的数据,不能凑数。实验结束,要整理仪器,并放回原处。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复习和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启发实验 回顾已学知识,明确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为动手实验 做准备。四.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安排实验分工四人小组成员好分工: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测量,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观察、指挥。 安排实验 学生“各尽其职”,相互合作,学会合作学习。 五.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 1、分组实验: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凑数,更不 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 结果。 2、数据分析: ①由于W总总是大于W有用,所以 <1; ②从实验可见,不同的滑轮组, 的值一般不同;

初中物理: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题(答案)

1.如图甲所示,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9N . (1)若拉力大小为5N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2)若不考虑绳重.绳子和滑轮之间的摩擦,只改变滑轮组绳子的绕法(如图乙所示),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若只增加钩码的个数,该滑轮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不变“). 2.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 (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 (填“甲”或“乙”)图做的实验。 (2)请将表中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数据。(百分号前保留整数) (3)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___。 (4)比较实验1和实验3可得正确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1)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①表中有一个数据的记录是错误的,错误的数据是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 ②第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 ③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_________无关。 (2)小红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多使用一个滑轮也做了实验,如图乙所示。 ①小红多使用一个滑轮,目的是为了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乙

②当这两位同学使用各自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若忽略绳重及摩擦,它们的机械效率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小明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 丁所示。 (1)根据上面的实验数据,计算该滑轮组做的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写出计算步骤)。 (2)若增加提升钩码的个数,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影响该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还有 。 5.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帮小明完成滑轮组的装置图。 (2)在表中空白处写出机械效率的值。 (3)实验后小明积极思考如果该滑轮组的滑轮个数及绕绳方式不变,改变其他因素是否会影响它的机械效率呢?他想可能改变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会影响机械效率。你还能提出一个猜想吗?并针对你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猜想; ; 实验方案: 。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 在表格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数据. (2) 在图16中用笔画线代替细绳组装滑轮组. (3)第1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4)如果将重为3N 的钩码挂在同一滑轮组下,根据题中已有的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在___________范围内. 丁 甲 乙 丙 丁

滑轮组机械效率 教案

大关学区九年级物理示范课 滑轮组机械效率得计算专题复习教案 桐城市大关初级中学 胡海燕 2018、4、12 【中考要求】理解机械效率得普遍意义,并能根据公式η=W 有/W 总 ×100%进行计算。其中 滑轮组机械效率得计算就是简单机械、功、机械效率等物理知识得综合应用,此类问题涉及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功率等诸多概念,就是初中力学中得重点与难点,也就是中考得热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得概念。 2.理解机械效率得普遍意义,并根据公式计算滑轮组得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 【重点】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会计算滑轮组得机械效率。 【难点】有用功、总功与额外功,理解滑轮组得机械效率,会计算滑轮组得机械效率。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微视频显示)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直接对物体做得功(从滑轮组直接对物体施加得力处入手) 为了达到目得而必须做得功。W 有=G 物 h(或fs) 总功:即有用功与额外功得总与,即W 总=W 有 +W 额 动力对滑轮组做得功(动力一般为人手处入手)W 总 =FS 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得功。W 额=W 总 —W 有 2、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得比值,用符号η表示 (2)公式:η=W有/W总100% (3)说明: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由于机械总会做一些额外功,有用功总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总小于1。 (4)意义:机械效率就是衡量机械做功性能好坏得物理量。 二、典例分析(课件展示题目,板书解题过程) 1、如图所示得滑轮组提起重力为180N得物体时,动滑轮重10N,小明向下匀速拉动绳子,将物体匀速提升了2m,用了10s,则 (1)若不考虑摩擦与绳重,此过程中有用功就是多少?额外功就是多少?滑轮组得机械效率又

机械效率实验题典型例题

机械效率实验题典型例题 1.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有两种绕线方法。小杰和小华 各选取一种方法做实验。 (1)小杰采用了如图23甲所示的绕线方法组装滑轮组。他通过滑轮组 用3N 的拉力F 将重4.8N 的物体匀速提升了0.1m 的距离,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2 22乙 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线。 2.图15甲是小刚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示意图。实验时,他用弹簧测 力计拉动绳子自由端,将总重为6N 的钩码从A 位置匀速提升到B 位 置,同时弹簧测力计从图中的A '位置匀速竖直上升到B '位置,在 这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对绳的拉力为F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15 乙所示。则: (1)钩码上升的高度是 cm ; (2)拉力F 做的功是 J ; (3)滑轮组机械效率是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小刚同学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23所示。 (1)表中第1次实验数据有错误,改正后计算出其机械效率为 。 (2)根据另一组正确的数据计算出的机械效率为 ;比较两次的机 图23 乙 甲 甲 图15 乙 0 N

(3)实验中拉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 。 (4)小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发现示数有忽大忽小现象, 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造成的。为改变这种现 象,小刚让弹簧测力计静止下来读数,这样他测得的 机械效率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不计摩擦及绳重,滑 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图19甲是小刚测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的示 意图。他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绳子自由端, 将重为6N 钩码从A 位置匀速提升到B 位 置,同时弹簧测力计从图中的A ' 位置匀 速竖直上升到B ' 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 弹簧测力计对绳的拉力为F ,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如图18乙所示。则: (1)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 (2) 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为 cm ; (3) 滑轮组做的有用功是 J 。 5.某学习小组要用实验研究被提升物体所受重力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 响,他们用如图17所示的同一滑轮组进行了多组实验,通过实验得到了下表中的数据: 图18 甲 9 乙 0 N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内容。在前几节中已经学习了功、功率的基本概念以及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机械做功。机械做功就涉及到机械效率的问题,所以本节课将更多地和生活相联系。针对这节课我的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总体上按照复习提问、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及布置作业的步骤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1、复习提问:我设计了3个简单的问题,如:功的两个主要因素和计算公式等问题,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为接下来新课做准备。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做功的例子引入了新课教学。例子的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学习的求知欲。 3、新课教学: (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例子简单,学生容易掌握。 (2)通过对总功的公式W总=W有+W额的理解,逐步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再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计算一道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3)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让学生利用探究的七个要素,分成小组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进行测量并总结出结论,进行交流。教师再逐步的引导学生知

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以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课堂小结:让2到3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目的是让老师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5、巩固练习及布置作业:通过课件和书后习题的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加以巩固。从对学生的反馈练习中来看,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尤其是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好。 二、不足之处 1、在讲授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时,虽然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了概念,如果能再举几个生活中有关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例子,更能让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例子,真正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2、由于课前部分学生的实验器材没有安装好,时间有限,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没有做完老师布置的任务。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举一反三,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一方面,同时,还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物理机械效率练习题(带答案)

o r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25.如右图所示,在竖直向上的力F 的作用下,重物A 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已知A 的重力G=100N ,重物A 上升速度为0.2m/s ,不计绳与滑轮摩擦以及滑轮重和绳重,则拉力F 的大小和滑轮上升的速度分别为 A .50N?0.4m/s? B .50N?0.1m/s? C .200N?0.4m/s? D .200N?0.1m/s 答案:D 牛 7A B C D 24.如图所示,质量为60kg 的人,站在质量为30kg 的吊篮内,他至少用________N 的拉力拉住绳子,才能使自己和吊篮在空中保持静止。(g =10N/kg ) 答案:225 (11·天水)18.如图所示,物体M 在拉力F 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 M 与地面的摩擦力为24N ,则F=________N (不计绳重、滑轮与绳间的摩擦)。若 图3

e i n g a r e g o 精心整理 拉力F 增加8N ,则物体M 与地面间的摩擦力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2不变 29、如图所示(滑轮组的绕绳未画出),人以600N 的力向下拉动绕在滑轮组的绳子一端10秒,使绳端向下移动了1.5m ,重物匀速上升了0.5m ,已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0%(g=10N/kg ).(1(2(3数是(2∴.(3∵由∴37积为 的小明用此滑轮组提升物体,但物体没有被拉 动,物体对地面的最小压强为多大。 答案:37.解:(1)拉力的功率:600N 20.2m/s 240W W Fs P Fv t t = ===??=总拉绳(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95%2 N 600N 11402=?=?== = h F Gh Fs Gh W W 绳总 有用η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 姓名 实验目的: (1) 学习组装滑轮组 (2) 学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是个间接测量的物理量,根据机械效率公式 η = w 有/w 总 有Fs Gh = η 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总重力G 2. 把刻度尺固定在铁架台上 3. 按要求组装滑轮组——一定一动、两定两动 4. 弹簧测力计用竖直向上的力向上拉绳子使重物匀速上升,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同 时分别记录绳端和物体在刻度尺上的始末位置 5. 设计表格并记录数据 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实验一)

实验结论: (1)同一滑轮组,所提升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___________。 (2)双滑轮组和单滑轮组,提升同样重的物体,相同的高度,___________滑轮组机械效率大。 (3)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实验注意事项: (1)弹簧测力计应竖直向上用力.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匀速拉动过程中读数.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钩码重力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而不是根据钩码的额定值计算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刻度尺测量s、h,应分别记录始末位置,求差值。 (3)多次测量的目的是进行一些必要的比较,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规律,而不是求平均。建议在每一个组装中: 第(1)(2)次实验控制提升高度相同,取不同的钩码数,比较滑轮组效率跟被提升重物的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公开课教案】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到s=nh、什么条件下F= + G G n 动成立. 2、分析影响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的做了哪些额外功. 3、通过实验研究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实验过程中,亲身体验滑轮组提升重物时S与h的关系、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2、在具体实例中,运用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合作交流中向同伴学习,在展示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用具: 滑轮组,铁架台,细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学案 教学重点: 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机械效率η= F= + G G n 动成立的条件 教学难点: 运用η=G Fn 解题,“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绳重及摩擦不计”时F与G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内容 同学们学过功率机械效率后,老是感觉这里的题难做,从同学们平时所问问题当中,我发现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还没有理解,这一节,我们就要针对这些疑点专门进行一次学习. 自主学习 结合学案同学们把一些疑点问题先进行一些自我的考虑,并准备与大家一齐交流. 班内交流,解决疑点问题 1、s=nh 2、在理想情况下[忽略动滑轮重、滑轮摩擦、绳重]时F=G n

若不考虑动绳重和摩擦时F= + G G n 动 3、在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做了哪些额外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机械效率η= ______________ 5、试题中出现下列条件的含义 1.“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绳重及摩擦不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知识,巩固练习 学会应用题中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内容: s=nh 在理想情况下[忽略动滑轮重、滑轮摩擦、绳重]时F=G n 若不考虑动绳重和摩擦时F= + G G n 动 3、在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做了哪些额外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机械效率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题中出现下列条件的含义 1.“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绳重及摩擦不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017八年级下册物理机械效率典型试题

物理“机械效率”精炼 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 1、(08潍坊)小明同学利用圆珠笔杆、钢丝、细绳制成了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用其匀速提升重 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细绳的力F等于钩码重力G的1/3 B.拉细绳的力F等于钩码重力G的1/7 C.用该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钩码,机械效率相同 D.用该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钩码,机械效率不同 总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什么有关?关系怎样? 用如图2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900N的物体,使物体匀速上升3m,所用拉力为400N,摩擦不计.求(1)动滑轮有多重?(2)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多大?(3)若用它匀速提升重1800N的物体,绳端 的拉力是多大?这种情况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解析(1)由图看出,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由三股绳子承担,在”摩擦力不计”的条件下: 3、(08济宁)用相同的滑轮和绳子分别组成如图11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把相同的物体提升相同的高度,在不计绳重及机械摩擦的情况下,甲所用的拉力乙所用的拉力;甲滑轮组的效率乙滑轮组的效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强化训练 1.某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起260N的物体,所用的力为100N,物体提高1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拉力做的有用功是100J B.拉力做的总功是260J 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5%D.物体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势能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机械做功越快,机械效率就越高B.做功时间越长,机械功率越大 C.功率大的机械比功率小的做功快D.所有机械的机械效率都小于1 3.如图所示,重力为500N的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是150N,为使物体匀速移动,必须在绳端至少加60N的拉力。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________。若物体上面再放一重为200N的物体A,那么这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________(填“增加”“减小”“不 变”) 4.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 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 A.有用功减少,总功减少B.有用功增加,总功增加 C.有用功不变,总功不变D.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少 5.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的情况下,利用图示的甲、乙两装置,分别用力把相同的 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若用、表示甲、乙两装置的机械效率,、 表示拉力所做的功。 A., B., C., D., 6.程跃要提起重800N的物体,但是他的最大拉力只有300N.于是,他找来了一些滑轮,想利用滑轮组提起这个重物。己知每个滑轮重20N,程跃想站在地 上向下拉绳,他最好选择图中________滑轮组来提起重物(选填“a”、b” 或“c”)。请在所选的图中画出正确的绕绳方法。如果程跃的实际拉力 是280N,求出所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示例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示例Experiment: teaching plan example of measur ing mechanical efficiency of pulley block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示例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详细介绍: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一 (北京xxx中学刘崇灏)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八年级物理机械效率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随堂练习(机械效率) 1、如图所示,小明用滑轮组提升一重为810N的摩托车,所用的拉力是180N,绳子自由端被拉下 1.2m,小明所做的总功是多少J?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2、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 若工人在5s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m,则泥桶上升多少m?手拉绳子的力为多少N?拉力的功率为多少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3、如图所示,用一个动滑轮把重200N的物体提高了1m,所用的拉力为125N .则动滑轮 =__________ J,它的机械效率 =________. 所做的有用功W 有用 4、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9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0.5m,工人所用的力为 =________J,该滑轮组此时的机械效率600N,则滑轮组对重物所做的有用功W 有用 η=________%. 5、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将重800N的货物提高2m,拉力F为500N,则拉力所在的绳端移动的距离是m,滑轮的机械效率是。

6、小明家住二楼,正在装修房子.小明想采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站在地面上用较省力 的方法将装修材料运送到二楼窗口处. (1)请你帮助小明把滑轮组的绕线方法画出. (2)若装修材料重600N,把它运送到4m高的二楼窗口处,小明需要做多少功?(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均不计) 7、图是某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工人用360N拉力将重为60㎏的重物匀速提升10m,需要时间50s。请根据提供的信息,计算五个相关的物理量。(g取10N/kg) 8、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不计绳重和摩擦. (1)若工人用250N的力恰好能将重4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求该滑轮组此时的机械效率. (2)若用此滑轮组将重900N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2m,求拉力F在这一过程中所做的功. 9、如图所示,物体G在拉力F的作用下作匀速直线运动,拉力所做的功是600J,物体向左移动了2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求: ⑴额外功时多少? ⑵拉力F是多少? ⑶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是多大? 10、某工地上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质量为500㎏的水泥板,在水泥板上升0.8m的过程中,拉力F的功率为2500W,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求: (1)滑轮组做的有用功(g=10N/㎏) (2)水泥板上升的速度; (3)滑轮组中动滑轮和铁钩的重(不计绳子重和摩擦)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1.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四、板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机械效率练习题(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机械效率练习题(有答案) 1、利用机械工作时,机械克服有用阻力所做的功叫做有用功。有用功是机械对物体所做的功,一般情况下,如果在竖直方向上提高物体, W有=_________,如在水平方向移动物体时W有 =_________(即克服被移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额外功一般是指克服机械之间的_______所做的功和克服机械本身_______所做的功,额外功是不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是指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W总=___________。 2、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_____跟_______________的比值,用字母_______________表示。机械效率的公式是:_______________。由于W有总小于W总。因此使用任何机械时,它的机械效率总是________,通常用百分数表示,并且机械效率是______单位的纯数字。机械效率的高低是机械优劣的标志之一,与使用机械是否省力,省力多少_______。 3、对于如图所示的滑轮组,若匀速拉动且不计滑轮组摩擦,F=G,则有: 其中: n——滑轮组吊着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h——动滑轮(物体)通过的距离 S——动力的作用点通过的距离,S=nh G动——动滑轮所受重力,不包括定滑轮重力 ①对于同一个滑轮组,_________越大,机械效率就越大。 ②不同滑轮组提升重物_______,_________越小,机械效率就越大。 ③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练习题 1、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使重1200N的物体匀速上升1m。如果拉力F=500N,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_______。 2、用动滑轮提起重物。人拉绳的力为25N,不计滑轮重和摩擦,滑轮对重物做功100J,则重物升高的距离为_______m。 ()3、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用滑轮组第一次将一个钩码匀速向上提升h,第二次将同样的两个钩码匀速向上提升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摩擦) A.额外功不变,有用功不变 B.额外功增加,有用功不变 C.额外功增加,有用功增加 D.额外功不变,有用功增加 ()4、关于机械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做功越快,机械效率越高 B.机械所做的总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 C.机械做的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D.使用机械时,所用动力跟物重的比值越小,机械效率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