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防治的论文

关于生物防治的论文
关于生物防治的论文

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摘要:杆状病毒是节肢动物的专性病原物,多见于昆虫纲的鳞翅目昆虫。在昆虫杆状病毒中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真核表达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文章重点介绍了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研究和在基础研究领域,农、林业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基础研究,农、林业

昆虫杆状病毒包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两大类,是昆虫专一性病原物,对目标害虫致病性强,不产生抗药性,田间释放安全、环保。同时由于病毒粒子被抗逆性很强的蛋白(多角体蛋白或颗粒体蛋白)所包裹,在环境中较为稳定,制成农药制剂后,货架寿命相对较长,使用方便,具有很强的商品属性。其中,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具有表达水平高、表达产物可进行翻译后加工,并可通过感染昆虫幼虫而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基因工程产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昆虫杆状病毒就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安全的生物杀虫剂用于害虫的防治。

当前,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解决植物保护和环境污染、农药残留之间的矛盾,是植保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作为生物农药中的重要成员,应该为此做出贡献。我国昆虫病毒杀虫剂的产业化开发已有30年的历史,有过骄人的成绩,然而同其它产业化成功的生物农药相比(如Bt、井冈霉素、阿维菌素等),无论在生产规模、质量标准、市场份额、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一、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

昆虫杆状病毒是最大的环状单一双链DNA病毒,其基因组在90~230 kb之间,具有编码上百种蛋白质的能力。该病毒基因组可在昆虫细胞核内进行复制和转录,其巨大的DNA复制后组装在杆状的核衣壳内。由于昆虫杆状病毒DNA具有大量的非复制必需区,能容许基因缺失或替换,且其较大的柔软性,能容纳大片段外源DNA的插入,这为昆虫杆状病毒的重组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在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中,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是一个以昆虫杆状病毒为外源基因载体,以昆虫和昆虫细胞为受体的表达系统。与细菌、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相比,它具有表达水平高、表达产物可进行翻译后加工,其抗原性、免疫原性和功能等生物活性与天然蛋白相似,并可通过感染昆虫幼虫而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基因工程产品。因此,昆虫杆状病毒载体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真核表达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

1、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原理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是一种辅助性依赖(仅有质粒载体不能表达外源基因,还需野生型杆状病毒辅助,形成整合有外源基因的重组型杆状病毒才能完成外源基因的表达)的真核DNA表达载体。所用转录调节信号是单一或多个杆状病毒的启动子,分别有极早期、早期、晚期、极晚期等几种类型启动子,其中最常用的是极晚期启动子-多角体蛋白启动子(polyhedrin(PH)启动子)和P10。有3种最常见的寄主细胞系用于BEVS中:Sf9,sr21,TN581—4(High-5细胞)[1];有2种最常见的寄主昆虫用于BEVS中:家蚕和柞蚕[2]。

2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构建方法

构建重组昆虫杆状病毒,其关键在于构建转移载体质粒。经过10余年的努力,人们已经构建了大量用于不同目的与不同需要的转移载体质粒。其基本要点是在基础质粒上插人多角体蛋白基因及其两端侧翼,并在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

之下的编码区产生缺失,去除编码序列,然后在此缺失部位插人多接头,用于外源基因的克隆。用此载体与亲本病毒共转染昆虫细胞,利用载体中多角体蛋白基因的两端侧翼与亲本病毒DNA之间的同源性进行重组,从而获得含外源基因的重组病毒。从理论上讲有2种重组体形成方式,而这2种方式仅仅在于外源基因与杆状病毒基因组重组的方式不同,即在昆虫细胞胞内或在昆虫细胞胞外进行。2.1 在昆虫细胞胞内重组

较早时是用未加修饰的野生型病毒和转移载体进行重组,后来渐渐被线性化的病毒DNA代替,这种线性病毒DNA不能在胞内复制,因此不能启动感染,除非通过同源重组被拯救为环状的复制型[3]。当它与转移载体共转染昆虫细胞时,如果不发生同源重组就无野生型病毒背景出现,故该系统同源重组率在理论上可达100%。近年来对经典方法进行了许多改良,如直接克隆:已有一些昆虫杆状病毒载体包含了一个不依赖于克隆技术的重组体系。该体系避开了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加速了重组过程。

2.2 在昆虫细胞胞外重组

在昆虫细胞外将外源基因重组到病毒基因组,并且仅用重组杆状病毒DNA 转染昆虫细胞。在昆虫细胞外重组的技术至少已有3种:(1)在大肠杆菌胞内重组;(2)在酵母菌胞内重组[4];(3)不需要转移载体的体外重组[5]。 Perkman等创建了噬菌体P1的Cre—Lox重组系统,通过利用噬菌体P1编码Cre重组酶和它的底物LoxP获得高的重组效率,同时通过颜色选择快速、简单地进行重组体鉴定。但该法需要用空斑法在昆虫细胞中进行重组病毒的纯化,所以操作起来相当繁琐。如果能在大肠杆菌或酵母中扩增病毒DNA,并且让同源重组也可以在其中进行,那么重组病毒的筛选就会变得快速简便。

二、昆虫杆状病毒的应用现状

二十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始昆虫杆状病毒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从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开始,设立了多个病毒杀虫剂应用的研究专题,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攻关,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二十种左右杆状病毒杀虫剂进入田间试验或实际应用,包括: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苜蓿银纹夜蛾、春尺蠖、舞毒蛾、木毒蛾、美国白蛾、甘蓝夜蛾、茶毛虫、灰茶尺蠖、茶尺蠖、大蓑蛾、油桐尺蠖等核型多角体病毒,小菜蛾、菜青虫、黄地老虎、杨扇舟蛾、玉米螟、茶蚕等颗粒体病毒。近年来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发展扩展了昆虫杆状病毒的用途。在许多领域包括基础研究领域,医药、检疫领域,农、林业等有广泛的应用。

1、基础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在功能基因组学方面,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表达量高的特性,通过简单操作,大量生产各种活性蛋白质,进而利用杆状病毒表面展示技术对相应蛋白进行表面展示,这为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蛋白质间以及蛋白质和核酸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提供了便利;对昆虫生理、生化和内分泌进行研究,首先就必须获得纯品小多肽,如神经肽以及其它多肽(它们在虫体中都是微量存在),而用昆虫杆状病毒载体即可获得大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肽[6]。

2、农、林业的应用

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化学农药部分地被取代是一个趋势。对取代化学农药的杀虫剂要求更加高效、廉价、并有利于环境安全。尽管NPV已应用于保护农作物和森林,但国际农药市场的200亿美元的杀虫剂市场中,NPV杀虫剂不过0.2%,显然不太相称。NPV作为生物杀虫剂的突出优点是对人体安全,不杀伤天敌,不污染环境;但其过高的宿主特异性及缓慢的发病致死过程也影响了病毒杀虫剂的

商品化进程。目前,国内外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杀虫效果提高的重组杆状病毒。基因工程病毒杀虫剂的研制,不仅可以克服NPV的固有缺点,而且还为扩大病毒

杀虫谱提供了可能。当前,利用杆状表达载体系统构建的重组病毒在杀虫效果上

有了很大改善,如通过同时表达2种蝎毒LqhlT2和Lqhit,使AcMNPV的杀虫时

间缩短了35%,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7]。另外,采用构建重组高效表达外源毒

蛋白的F10,FA,OClZ基因的强启动子以提高野生型NPV的毒力,以及通过缺失

昆虫杆状病毒egt基因和在杆状病毒基因组中整合各种增效蛋白基因(如病毒增

效蛋白基因enhancin)以提高杀虫效果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这为杆状

病毒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是一类前景非常广阔的生物杀虫剂,从生产、市场、田

间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切实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将会把整个行业提升到

一个新的水平和高度。从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看,杆状病毒主要以活体昆

虫增殖生产为主,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分析国内外农药市场对杆状病毒杀虫剂的

需求,特别在西方发达国家,将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在昆虫杆状病毒研究和应

用技术研究方面,我国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中,加上我们具有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这一产业优势凸显,必将为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1]宋德伟,马燕,冯颖,陈晓鸣,林业科学研究,2004,17(1):116~124

[2]郑文云,马兴元,潘树德,生物技术,2001,11(2):36~37

[3] Kitts P. A .,Possee R . D.,Gerard F . B. Virology ,1993,314(5):810

[4] Patel G . ,Nasmyth K . ,Jones N . Nucl . Acids Res . ,1992,20(1):97~104

[5]Emst W . J. , Grabherr R . M. ,Katinger H .W. Nucl . Acids Res . ,1994,22:2855~2856

[6]朱江,吴祥甫。蚕业科学,2003,29(2):114~118

[7]Inceoglu A . B . ,Kanita S . G . , Hinton A . C . , Huang Q . , S everson T . F . et al . est Manag . Sci . , 2001,57:981~987

病媒生物防治管理制度

病媒生物防治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病媒生物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全院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病媒生物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院病媒生物的防控及相应保障措施、病媒生物监测与报告、疫情处理及院内卫生工作监督管理。 第三条为了有效地做好病媒防治工作,每年制定相应的防治工作计划,并将其列入院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四条成立医院病媒生物防治领导小组,由一名院领导负责全面工作,并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病媒生物防治。 第五条病媒生物防治小组承担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并且接受上级机构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第六条病媒生物防治小组负责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对院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病媒生物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

第七条病媒生物防治小组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病媒生物预防知识宣教,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病媒生物相关知识培训。 第三章疫情报告制度 第八条病媒生物防治小组为责任报告单位,按要求建立疫情管理组织及电话直报。病媒生物防治小组设责任疫情报告人,负责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负责本院的疫情报告工作。 第九条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有法定病媒生物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四章发生疫情应急预案 第十条发现疫情马上启动疫情应急预案。 第十一条在医院病媒生物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成立防控工作各组织机构,并分工协作。 (一)组织指挥组:负责对院内的防控工作的协调和组织指挥。 (二)卫生防疫组:负责整个院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出现疫情时实施对环境不间断的消毒,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注射、预防用药等。组织对疫区人员的体检、卫生宣教和疫情报告等。 (三)医疗救治组:对发生疫情的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

人教版生物选修2第二章第三节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 同步练习A卷(练习)

人教版生物选修2第二章第三节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同步练习A卷(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 SOD是一种抗氧化酶,它能催化O2形成H2O2,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下图为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一种方式。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SOD基因导入植物细胞 B . ②、③分别表示脱分化、再分化过程,均无需严格的无菌操作就可以完成 C . SOD催化O2形成H2O2的机制是为该反应提供能量 D . 该育种方式利用了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考点】 2. (2分)使用农药来防治棉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其原因是() A . 棉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B . 棉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选择 C . 棉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变异 D . 农药对棉铃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考点】 3. (2分)关于蝗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B . 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灾害 C . 东亚飞蝗对我国危害最大 D . 多雨天气利于蝗虫幼虫生长,所以蝗灾经常与水灾链性发生【考点】 4. (2分)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 A . 原始森林面积大 B . 森林树种组成多 C . 单一人工林太多 D . 森林抗虫害能力差 【考点】 5. (2分)我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是() A . 棉红铃虫 B . 棉铃虫 C . 棉红蜘蛛 D . 棉蚜虫 【考点】 6. (2分)我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小麦病害是() A . 小麦白粉病

关于生物防治的论文

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摘要:杆状病毒是节肢动物的专性病原物,多见于昆虫纲的鳞翅目昆虫。在昆虫杆状病毒中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真核表达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文章重点介绍了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的研究和在基础研究领域,农、林业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基础研究,农、林业 昆虫杆状病毒包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两大类,是昆虫专一性病原物,对目标害虫致病性强,不产生抗药性,田间释放安全、环保。同时由于病毒粒子被抗逆性很强的蛋白(多角体蛋白或颗粒体蛋白)所包裹,在环境中较为稳定,制成农药制剂后,货架寿命相对较长,使用方便,具有很强的商品属性。其中,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具有表达水平高、表达产物可进行翻译后加工,并可通过感染昆虫幼虫而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基因工程产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昆虫杆状病毒就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安全的生物杀虫剂用于害虫的防治。 当前,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解决植物保护和环境污染、农药残留之间的矛盾,是植保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昆虫杆状病毒杀虫剂作为生物农药中的重要成员,应该为此做出贡献。我国昆虫病毒杀虫剂的产业化开发已有30年的历史,有过骄人的成绩,然而同其它产业化成功的生物农药相比(如Bt、井冈霉素、阿维菌素等),无论在生产规模、质量标准、市场份额、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一、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 昆虫杆状病毒是最大的环状单一双链DNA病毒,其基因组在90~230 kb之间,具有编码上百种蛋白质的能力。该病毒基因组可在昆虫细胞核内进行复制和转录,其巨大的DNA复制后组装在杆状的核衣壳内。由于昆虫杆状病毒DNA具有大量的非复制必需区,能容许基因缺失或替换,且其较大的柔软性,能容纳大片段外源DNA的插入,这为昆虫杆状病毒的重组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在昆虫杆状病毒的研究中,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是一个以昆虫杆状病毒为外源基因载体,以昆虫和昆虫细胞为受体的表达系统。与细菌、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相比,它具有表达水平高、表达产物可进行翻译后加工,其抗原性、免疫原性和功能等生物活性与天然蛋白相似,并可通过感染昆虫幼虫而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基因工程产品。因此,昆虫杆状病毒载体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真核表达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 1、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原理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是一种辅助性依赖(仅有质粒载体不能表达外源基因,还需野生型杆状病毒辅助,形成整合有外源基因的重组型杆状病毒才能完成外源基因的表达)的真核DNA表达载体。所用转录调节信号是单一或多个杆状病毒的启动子,分别有极早期、早期、晚期、极晚期等几种类型启动子,其中最常用的是极晚期启动子-多角体蛋白启动子(polyhedrin(PH)启动子)和P10。有3种最常见的寄主细胞系用于BEVS中:Sf9,sr21,TN581—4(High-5细胞)[1];有2种最常见的寄主昆虫用于BEVS中:家蚕和柞蚕[2]。 2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构建方法 构建重组昆虫杆状病毒,其关键在于构建转移载体质粒。经过10余年的努力,人们已经构建了大量用于不同目的与不同需要的转移载体质粒。其基本要点是在基础质粒上插人多角体蛋白基因及其两端侧翼,并在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

生物防治综述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综述 专业年级:10级生物信息学 姓名:佘忠 学号:102254010038 时间:2012.12.1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综述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学院2010级姓名:佘忠 摘要: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害进行有效防治的技术和方法,该文主要介绍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作用机理,如抗菌作用、溶菌作用等,概括了生物防治微生物的种类,细菌、真菌、放线菌、酵母菌;以及结合生物防治的原理和应用现状,讲述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时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前景展望。关键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作用机理,应用现状,微生物防治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1)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和生物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害进行有效防治的技术与方法。它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种间关系、种内关系,调节有害生物种群密度,即生物群防治生物群【1】。生物防治无毒、无害、无污染、高效,不仅符合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而且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2】。 化学防治是利用各种化学物质及其加工产品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防治方法。我国农药的生产和使用量都非常大,这些年来农药产量都在100万t以上。由于长期依赖于农药的使用,许多重要的病虫害都产生了抗药性【3】。此外化学农药虽然具有防效高、速度快、杀虫抗菌谱广、使用简单等特点,成为防治病虫害夺取农业生产丰收的一个主要手段。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使土质退化、环境污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产生3R问题,即三害(3R,Resistance,Residue,Resurgence)。与传统的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和其他动物安全、防治作用持久、产品无残留、对病虫的杀伤特异性强,易于同其他植物保护措施协调配合并能节约能源等优点。特别是随着人们对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以及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得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热点。 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作用机理 自然界有益生物对植物病原物可以发生各种作用, 影响病原物的生存和繁殖, 从而控制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对病原物有害的这些生物,一般统称为颉抗生物。颉抗生物的主要作用有抗菌作用,溶菌作用,重寄生作用,竞争作用,交互保护作用,捕食作用。 抗菌作用( antibiosis) , 颉抗生物通过其代谢产物来影响病原物的生存活动, 这种代谢产物称为抗菌物质或抗菌素。绿色木霉(T richodermaviride) 对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的撷颃作用, 产生胶霉毒素( gliotoxin) 和绿胶菌素( viridin) 两种抗菌素。如K84 产生细菌素A84, 井冈霉素是吸水放线菌井冈变种产生的有毒的葡萄糖苷化合物。 溶菌作用( lysis) ,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溶菌现象是普遍的, 溶菌的发生有自溶性和非自溶性, 生物防治中涉及的溶菌现象属于后一种, 是另一种不同生物所产生的酶的作用而引起的溶菌。 重寄生作用( hyperparasitism) ,是指一种病原物被另一种非病原物寄生。一些寄生性种子植物本身也可以发生病害,这些寄生性种子植物上的病原物也是

生物农药

我国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现状及前景 谭衡1,刘春来2,刘照清1,李坤1 (1.湖南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南长沙410005;2.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随着农药工业的发展,生物农药的开发应用已成为必然。本文简述了生物农药的特点和种类,综述了我国生物农药开发应用的现状、生物农药开发应用的前景,分析了生物农药开发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生物农药;研发现状;发展前景;问题;建议 中国农药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已经成为农药生产的大国。随着人们对绿色产品生产、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由于长期施用化学农药,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害虫的抗病性普遍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越来越高,从而严重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农林牧产品,并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维护人类的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和应用生物农药势在必行。 到底什么是生物农药呢?传统意义上的生物农药主要是指从可以用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开发利用细菌、病毒、真菌、线虫及拮抗微生物等来控制病虫草害的制剂。现在生物农药的概念已扩展,是指可以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并且可以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生物源制剂,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植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的选择性强、无污染、不易产生抗药性、生产原料广泛,杀虫效果稳定持久,对人无害,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绿色农药。 1.生物农药的特点及其种类 1.1生物农药的特点 生物农药相比化学农药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优势。第一,生物农药的毒性通常比传统的化学农药毒性低;第二,生物农药选择性强,它们只对目的病虫和与其紧密相关的少数有机体发生作用,而对人类、鸟类、其它昆虫和哺乳动物无害;第三,低残留,高效,很少量的生物农药即能发挥高效能作用,而且它常常能迅速分解,从总体上避免了又传统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第四,不易产生抗药性;第五,作为病虫综合防治项目IPMP(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programs)的一个组成部分,能极大降低传统化学农药的使用,而不影响作物产量。 1.2生物农药的种类 1.2.1生物源农药包括直接利用生物体本身或从中提取出有效成分配制农药,可分为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如植物源农药的除虫菊素、苦参碱、鱼藤酮等杀虫剂,芸薹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源农药如斑螯素用于杀虫等;微生物源农药如苏云惊杆菌(Bt)等。 1.2.2生物化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标准,也必须符合这类化合物的性能要求。其一是该类杀虫剂品种必须显示出对耙标生物直接毒杀不同的作用方式(如生长调节,觅偶干扰)。其二是生物化学农药必须是天然存在的,或者如果它是由人工合成,则在化学结构上必须与天然存在的化合物完全相同。这里“完全相同”,意指合成化合物主要成分的分子结构必须与天然存在的模式化合物分子结构一样。生物化学农药按照一般生物机制可分为4类,化学信息素、激素、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酶制剂。

病媒生物防治管理制度

病媒生物防治管理制度 撰写人: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

病媒生物防治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病媒生物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病媒生物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校病媒生物的防控及相应保障措施、病媒生物监测与报告、疫情处理及学校卫生工作监督管理。 第三条为了有效地做好病媒防治工作,每年制定相应的防治工作计划,并将其列入校年度工作计划。 第四条成立学校病媒生物防治领导小组,由一名校领导负责全面工作,并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病媒生物防治。 第五条学校爱卫会承担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并接受上级机构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第六条学校爱卫会由专人负责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对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病媒生物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 第七条学校爱卫会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病媒生物预防知识宣教和相关知识培训。 第八条按要求建立疫情管理组织。爱卫会设责任疫情报告人,负责疫情管理和本校的疫情报告工作。 第九条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有法定病媒生物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 第 2 页共 2 页

的义务。 第十条发现疫情马上启动疫情应急预案 第十一条成立组织机构,并分工协作。 (一)组织指挥组:负责对校区的防控工作的协调和组织指挥。 (二)卫生防疫组:负责整个校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出现疫情时实施对环境不间断的消毒,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注射,预防用药等。组织对疫区人员的体检、卫生宣教和疫情报告等。 (三)医疗救治组:对发生疫情的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诊断救治,采用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并视具体情况请求上级医院会诊、支援或转诊。 (四)后勤保障组:负责所需药品、器材的采购、供应及生活保障。 第十二条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和上级统一要求,建议学校做出相应的隔离措施。 第十三条建立疫情信息员报告制度。 第十四条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定期体检。做好新生入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以季节性病媒生物为重点的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五条在病媒生物流行季节,对各班班长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之掌握相应的排查技能。 第 2 页共 2 页

二十一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

二十一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 二十一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 二十一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 一、蓖麻叶。将干蓖麻叶碾成细粉,按一定比例拌入土杂肥撒施到地里,可防治蛴螬、蝼蛄和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的危害。按1公斤蓖麻叶粉加水16-20公斤浸泡,用水壶灌注,可防治葱、韭菜、大蒜、萝卜、白菜的地蛆、菜青虫、食叶甲等。还可将蓖麻叶干粉制成浸出液,撒到厕所、粪坑等处,对于死蚊子幼虫及蝇蛆均有明显效果。 二、桃叶液。取桃叶5公斤,石灰100克,放入3倍清水中浸泡5小时后,把桃叶榨干去渣,即为原液,每公斤原液加清水10公斤,进行喷雾,可防治棉蚜、玉米螟、稻苞虫。也可用桃叶加水煮后过滤,取原液喷洒,能防治稻叶蝉、稻飞虱 三、桑叶合剂。鲜桑叶1公斤,加水5公斤煮沸1小时,过滤即成。加4倍量水喷雾,可防治红蜘蛛。 四、马尾松液。用5公斤马尾松针加开水5公斤,密闭浸泡2小时过滤喷洒,可防治稻叶蝉、稻飞虱。 五、松针加30倍水浸液,可抑制马铃薯发芽。 六、臭椿叶浸出液。臭椿鲜叶1公斤,加水3公斤,浸

泡2天后的浸出液,可直接喷雾防治蔬菜蚜虫、菜青虫等害虫;或将此液加5倍的水,喷雾防治小麦锈病。 七、烟草粉。将烟草磨成细粉,每千克加入3-6公斤草木灰或高陵土混合均匀,在清晨露水未干前喷散,可防治品蚜虫、叶、蟑、潜叶蛾、茶毛虫。 八、艾蒿鲜草液。将其切碎加10倍水煮半小时,冷却后喷洒,可防治棉蚜、红蜘蛛、菜青虫等害虫。 九、茶枯液。每亩用2.5-3公斤茶籽饼加水5-7.5公斤浸泡24-36小时,取过滤液加水50-70公斤,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十、蔬菜液。用辣椒丝(或辣椒面)35克,加水1公斤,煮沸,用冷却滤清液喷雾,防治蚜虫等害虫的效果极佳。将洋葱头捣烂取汁,加一半水稀释喷2-3次,可防治蚜虫。把韭菜捣烂,加6倍水搅拌均匀,用滤液每天喷洒一次,亦可防治蚜虫。 十一、枫杨液。枫杨叶0.5公斤捣烂,加水50公斤,取滤液,防治蚜虫,叶蝉、飞虱、地下害虫等。或采集80-100公斤枫杨鲜叶,捣烂后给菜地或苗圃深施,能防治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 十二、可用柏树、臭椿树叶防治高粱蚜、麦蚜、菜青虫。可取0.5公斤柏树叶或臭椿树叶,加水1.5公斤,浸泡一天,然后加热煮沸30~40分钟,过滤弃渣得原液。原液存放3

细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_许彦君

■ No.5.2011 摘要:细菌作为重要的生防因子在植物病害防治上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生防细菌研究进展,包括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优势、细菌对植物病害的作用机制、生防细菌定殖、生防细菌鉴定、影响生防细菌效果的环境因素、重要的生防细菌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应用研究及生防细菌菌剂开发,并对未来生防细菌的遗传改造等生物工程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细菌;生物防治;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鉴定Abstract:Bacteria plays a important action as biological control factor on plant diseases.Advance in the bacteria biological con ?trol for plant disease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with particu ?lar reference to the advantage to control plant diseases,mecha ?nism,colonization,identification,environment factors,applica ?tion of Pseudomonas spp.and Bacillus spp.and development of bacterial agent,with expectation in the future studies on the gene engineering of bacteria.Key words:Bacterial;Biological control;Pseudomonas spp.; Bacillus spp.;Identification 利用生防细菌来防治植物病害成为国内外在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利用生防细菌或其代谢产物调控寄主植物根际周围益害微生物的平衡从而达到控病保产的目的,这也是防治土传病害的重要途径(郭荣君等,1998)。大量的研究表明,生防细菌不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多种拮抗性或竞争性的代谢产物,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达到阻碍或杀死病原菌的效果,而且 细菌大多对植物具有较好的亲合性,易于定殖(R.Grosch,1999)。 1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优势 生防细菌主要优势有:(1)生防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众多,在植物根际和地上部大量存在;(2)生防细菌对病原菌的作用方式较广,可以通过竞争、拮抗和寄生、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等方式对病原菌产生影响;(3)具有惊人的繁殖速度;(4)多数生防细菌可从植物根际和叶部分离得到,接种后易于在植物上定植,生防效果持久稳定;(5)细菌大多可以人工培养,便于控制,在实践中易于操作(程亮等,2003);(6)其遗传和生化分析简单,容易产生大量的次生代谢物;(7)有些细菌不仅能防治病害而且可以增加作物产量。2生防细菌作用机制 目前认为生防细菌主要是通过对营养和位点的竞争以及产生抗生素的拮抗作用来达到生防效果。主要的作用模式包括:抗生物质的产生;通过产生噬铁素对铁原子的竞争(L.Cindy 等,2002);对位点和营养的竞争(O.G.G.Knox 等,2000);诱导植物抗性机制的表达(L.C.Van Loon 等,1998;杨海莲等,2000);降解病原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如毒素等;分泌细胞壁降解酶,如几丁质酶和?-1,3葡聚糖酶等(J.M.Whipps,2001)。有的拮抗菌株以一种机制为主,有的同时依赖多种机制,但是对不同的病害又可能表现出不同的 收稿日期:2011-10-08*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GA06B101-1-5);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项目(GB06B105) **通讯作者:许艳丽,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线虫病害、作物病虫害生物生态控制。E-mail:xyll@https://www.360docs.net/doc/2410125252.html, 细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许彦君1,刘海龙2,刘新晶3,许艳丽4** (1.黑龙江省双城市朝阳乡农业服务中心,黑龙江双城150134;2.黑龙江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150020; 3.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4.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150081) 中图分类号:S47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47(2011)05-0018-06 病虫防治 18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危害及防治 学号:M130110244 姓名:吴利红 班级:2013级3班专业:水生生物学 摘要:大气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各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危害了人民群众的正常健康生活。如何防止城市大气污染,减轻其危害和影响,是当今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状况、特点及成因,产生的主要危害,并详细介绍了防止策略。 关键字:大气污染;现状;成因;危害;防止 前言 大气污染由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两类构成,但往往能够真正引起危害的是人为污染物,它的主要来源是大规模的工矿企业和燃料的燃烧。 我国是一个占世界总人口20%以上的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持续快速推进过程中,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排放出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同时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机动车流量迅猛增加,机动车尾气排放进一步加剧了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地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城市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我国城市严重的大气污染对居民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已经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11 个最大城市中,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40 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生活正在背离人们所追求的健康目标。 1.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

生物农药的优缺点与发展

生物农药的优缺点与发展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或者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生物农药一般是天然化合物或遗传基因修饰剂,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农药(信息素、激素、植物调节剂、昆虫生长调节剂)和微生物农药(真菌、细菌、昆虫病毒、原生动物,或经遗传改造的微生物)两个部分。目前而言,国际上生物农药没有统一的定义,在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中,生物农药一般主要泛指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微生物源农药。 1. 生物农药的优点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其有效成分来源,工业化生产途径,产品的杀虫防病机理和作用方式等诸多方面,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生物农药更适合于扩大在未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中的应用比重。概括起来生物农药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 2)、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3)、可以诱发害虫流行病; 4)、可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 5)、生产设备通用性较好; 6)、产品改良的技术潜力大; 7)、开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正是由于生物农药具有诸多方面的优点,扶植生物农药工业无论从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还是从国家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方面考虑,都完全吻合今后产业生态革命的方向。无公害生物农药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障食品安全生产的高新技术突破口之一。因此,确定了生物农药在未来全球农药产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 2. 生物农药的缺点 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生物农药虽然具有目前许多化学农药难以具备的优点,但是,生物农药产品与化学农药相比也存在许多本身固有的弱点,简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病媒生物防治管理制度范本

内部管理制度系列 病媒生物防治制度(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73318 病媒生物防治制度 Vector biological control system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病媒生物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病媒生物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校病媒生物的防控及相应保障措施、病媒生物监测与报告、疫情处理及学校卫生工作监督管理。 第三条为了有效地做好病媒防治工作,每年制定相应的防治工作计划,并将其列入校年度工作计划。 第四条成立学校病媒生物防治领导小组,由一名校领导负责全面工作,并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病媒生物防治。 第五条学校爱卫会承担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并接受上级机构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第六条学校爱卫会由专人负责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对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病媒生物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 第七条学校爱卫会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病媒生物预防知识宣教和相关知识培训。 第八条按要求建立疫情管理组织。爱卫会设责任疫情报告人,负责疫情管理和本校的疫情报告工作。 第九条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有法定病媒生物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十条发现疫情马上启动疫情应急预案 第十一条成立组织机构,并分工协作。 (一)组织指挥组:负责对校区的防控工作的协调和组织指挥。 (二)卫生防疫组:负责整个校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出现疫情时实施对环境不间断的消毒,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注射,预防用药等。组织对疫区人员的体检、卫生宣教和疫情报告等。

《生物防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生物防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培养具有生物防治技能的综合型植保人才是农林院校植保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系生物防治教研室在《生物防治》课程教材选择、授课方式、双语教学、课程实践、综合考查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以期对《生物防治》课程教学提供启示,并为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防治课程实践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的生物技术,是害虫治理中成功、有效、安全的防治方法之一,它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植物保护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近年来,化学农药的滥用造成了害虫抗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和农药残留(residue)的“3R”问题严重,导致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1]。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化学农药替代防治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物防治在我国现代化绿色农业中的地位也更加凸显[2]。有效地利用生物防治手段进行害虫防控,对防治者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因而《生物防治》课程成为农林类院校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的开展正是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然而最初的《生物防治》课程讲授方式过于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强。因此为培養具有一定生物防治技术能力,具有良好病虫害防治专业技能的植物保护人才,结合当今社会的生产需求,需要对《生物防治》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两年时间,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系生物防治教研室通过对教材筛选、授课模式、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等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复习题集

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复习题集 第一章生物农药概述 (一)农药:农药主要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通常也把改善农药物理、化学性状的各种助剂包括在内。 (二)生物农药:防治农林牧业有害生物的活的生物体。 (三)生物源农药:指生物代谢产生的具有农药活性的物质。 (四)农药的作用机制表现为:药物小分子和靶标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五)OECD: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六)生物农药的分类: 1.按来源来分 微生物源农药:真菌杀虫剂、细菌杀虫剂、病毒杀虫剂、原生动物杀虫剂、病原线虫杀虫剂、真菌杀菌剂、细菌杀菌剂。 植物源农药:从植物茎叶提取的植物源农药,从植物根部提取的植物源农药,从植物花朵提取的植物源农药,从植物的果实提取的植物源农药。 动物源农药:昆虫内源激素、昆虫信息素、原生动物、昆虫忌避剂、节肢动物毒素和天敌昆虫。 2.按防治对象来分 微生物源农药可分为: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除草剂。 植物源农药可分为: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源杀鼠剂、植物源除草剂和具有农药作用的转基因植物。 (七)微生物源农药包括:微生物源杀虫剂、微生物源杀菌剂、微生物源除草剂 (八)动物源农药包括:昆虫内源激素、昆虫信息激素、原生动物、昆虫忌避剂(避蚊胺、避蚊醇)、节肢动物毒素、天敌昆虫 (九)生物农药的特点: 1.生物农药活性高、用量少、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使用后对人、畜比较安全。 2.防治范围相对较小。因而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3.对环境污染较轻,对非靶标生物比较安全 4.对靶标生物作用缓慢 5.可以导致害虫致病可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 (十)生物农药应用存在的问题: 1.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力量等条件不具备。 2.生物农药稳定性差 3.以化学农药来冒充生物农药 4.防治效果缓慢 5.使用技能未掌握 6.种田成本难降低 7.产品价格无优势 8.效益提高不明显 (十一)生物农药发展策略 1.尽快建立国家级、部级和省级生物农药检测中心,承担生物农药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进行经常性的抽检。 2.加快生物农药产品标准的制定,对已经形成规模的、影响较大的产品的检测方法进

病媒生物防治管理制度.doc

病媒生物防治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病媒生物的发生与流行,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病媒生物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校病媒生物的防控及相应保障措施、病媒生物监测与报告、疫情处理及学校卫生工作监督管理。 第三条为了有效地做好病媒防治工作,每年制定相应的防治工作计划,并将其列入校年度工作计划。 第四条成立学校病媒生物防治领导小组,由一名校领导负责全面工作,并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病媒生物防治。 第五条学校爱卫会承担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具体实施,并接受上级机构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第六条学校爱卫会由专人负责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对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病媒生物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 第七条学校爱卫会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病媒生物预防知识宣教和相关知识培训。 第八条按要求建立疫情管理组织。爱卫会设责任疫情报告人,负责疫情管理和本校的疫情报告工作。 第九条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发现有法定病媒生物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十条发现疫情马上启动疫情应急预案 第十一条成立组织机构,并分工协作。 (一)组织指挥组:负责对校区的防控工作的协调和组织指挥。 (二)卫生防疫组:负责整个校区的卫生防疫工作,出现疫情时实施对环境不间断的消毒,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注射,预防用药等。组织对疫区人员的体检、卫生宣教和疫情报告等。 (三)医疗救治组:对发生疫情的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诊断救治,采用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并视具体情况请求上级医院会诊、支援或转诊。 (四)后勤保障组:负责所需药品、器材的采购、供应及生活保障。 第十二条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和上级统一要求,建议学校做出相应的隔离措施。 第十三条建立疫情信息员报告制度。 第十四条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定期体检。做好新生入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以季节性病媒生物为重点的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五条在病媒生物流行季节,对各班班长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之掌握相应的排查技能。 第十六条根据国家和地方法规为学生实施计划免疫,应接种率达100%。 第十七条对食堂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建立食品卫生安全制

园林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主要措施

园林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主要措施 1 天敌昆虫 天敌昆虫是园林植物病虫害最重要的自然控制因子,也是园林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分为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2大类。捕食性天敌主要有瓢虫、草蛉、食蚜蝇和捕食螨[2]等,可直接杀死蚜虫、叶螨、介壳虫、鳞翅目幼虫等害虫[3]。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它们不直接杀死害虫,而是寄生在害虫体内,导致害虫逐渐死亡,广泛应用的有赤眼蜂、姬小蜂、蚜小蜂等,使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4]和刺蛾[5],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6]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已经可以工厂化生产瓢虫、草蛉、赤眼蜂、蚜茧蜂等天敌昆虫[7]。 2 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防治法是指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1],具有对人畜安全、选择性强、不伤害天敌等优点,可用于微生物防治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和病毒等。 (1)病原微生物杀虫。昆虫病原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侵入虫体内,导致败血症或由于细菌产生的毒素使昆虫死亡[8]。具有杀虫作用的昆虫病原细菌主要来自芽孢杆菌科、假单孢杆菌科和肠杆菌科,其中应用最普遍的为芽孢杆菌科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其制剂可防治松毛虫、枯叶蛾、尺蛾、刺蛾、毒蛾、卷叶蛾、天社蛾、蓑蛾、巢蛾、灯蛾等鳞翅目园林植物害虫[9]。昆虫病原真菌是昆虫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大类群[10],病原菌以其孢子或菌丝自体壁侵入害虫体内,消耗虫体各种组织和体液最终杀死害虫[8]。目前我国用于防治园林植物害虫的病原真菌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属真菌和虫霉属真菌等[11],尤以白僵菌和绿僵菌应用最广,可有效控制鳞翅目、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害虫[12]。昆虫病毒具有极强的专一性,一般一种病毒只感染一种昆虫。昆虫病毒杀虫剂对环境的干扰最小,这也是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最大优点。昆虫幼虫感染病毒后,病毒会急剧吞噬消耗虫体组织,导致昆虫消化系统紊乱,食欲丧失,行动迟缓等,最终虫体组织液化死亡[1]。昆虫病毒应用较广的为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颗粒体病毒(GV),主要用于防治多种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害虫幼虫。由于昆虫病毒是专性寄生物,需要通过活体培养,给大规模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通过多年的协同攻关,破解了我国昆虫群养和病毒提取等技术难题,在国内首次分离得到高品质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杀虫剂原药。目前该公司生产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4种昆虫病毒原药都是国际含量最高的昆虫病毒 [13-14]。 (2)病原微生物杀菌。很多放线菌、真菌和细菌能够通过竞争、拮抗、寄生、溶菌、诱导植物抗性[15]等多种方式控制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常用的生防细菌有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16,17]等,生防真菌主要有哈茨木霉、绿色木霉等木霉菌[18],而放线菌则主要是通过生成抗生素的方式达到快速抑制病原菌的目的,抗生素种类主要有春雷霉素、多效霉素、中生霉素、庆丰霉素[19]等。 3 昆虫病原线虫 昆虫病原线虫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潜能的生物防治因子。昆虫病原线虫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对多种地下害虫和园林植物钻蛀性等隐蔽性害虫具有特定的防治效果,能够主动搜寻寄主害虫,通过释放其体内携带的共生细菌,使寄主害虫患败血症死亡。昆虫病原线虫能够持续侵染和杀死害虫[20],不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且能与多种化学农药和生物制剂混用。园林上常用于防治蛴螬[21]和天牛[22]等地下害虫和蛀干害虫。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河南省郑州市和济源市公园,使用河南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奈玛”昆虫病原线虫制剂防治为害白蜡树的光肩星天牛、地下害虫蛴螬和国槐上的光肩星天牛,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 4 杀虫抗生素

大学生生物论文范文推荐

大学生生物论文范文推荐 大学生生物论文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这些入侵物种疯长成灾,侵入草场、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外来入侵种在当地定植、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或现象称为生物入侵。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类健康、农业潜力、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随着全球性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变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会愈发严重。 1.外来生物入侵现状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给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仅对我国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而生物入侵的危害又是多方面的。 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棉花枯黄萎病20世纪40年代初从美国入侵我国,现已发生266.67万hm2,每年至少损失皮棉10万t。近20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已难以准确回答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群并带来危害。我国对外来入侵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依据文献资料

对农田、牧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至少有58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来了危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外来人侵动植物危害日益猖獗,我国加紧了防治工作。对外来害虫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稻水象甲和美洲斑潜蝇以及外来有害植物水花生、水葫芦、脉草和紫茎泽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由于目前国家针对外来人侵种没有制订具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条例,各地在防治这些入侵物种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统一协调,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有的防效并不理想。已传人的入侵物种继续扩散危害,新的危险性入侵物种不断出现并构成潜在威胁。 1.1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生物入侵倍受各国政府关注的首要原因是它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光肩星天牛是原产于亚洲的极具破坏性的林木蛀干害虫.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该种害虫随木质包装材料进入美国.到1998年8月,它已在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纽约、华盛顿等14个州的仓库中校发现,在芝加哥、纽约等地的野外也发现了该物种.光肩星天牛在美国没有已知天敌,会对美国遍地种植的枫树和果树造成危害.如果它在美国得以长期繁衍,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1380亿美元。仅美国每年因外来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近1370亿美元. 1.2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原产南美洲的水

微生物在生物防治的研究应用

微生物在生物防治的研究应用 摘要:从微生物的生物防治机理,竞争作用、抗生作用、重寄生作用、促生作用、诱导抗性等方面综述了生防微生物中的真菌、细菌生防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概述了其在微生物制剂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生防机制;微生物;化学防治;生物农药 前言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环境污染。在防治植物病害的同时,也杀死了环境中的有益微生物,同时也提高了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而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生物防治,作为IPM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拮抗微生物在植病生防中的应用也备受人们的重视。目前已经发现许多微生物具有生防作用。中国开展生物防治最早,远在公元304年已有我国南方应用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防治柑橘害虫的记载,其后的一些成果也可以在古籍中查到。生物防治的内容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完善,不断有所改进,充实和创新,并建立了生物防治理论。生物防治已形成一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科学技术。1971年建立了生物防治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Biological Control IOBC),并在世界各大区设立地区分部。近十年来,在分子生物学理论的启迪下,应用生物技术作出了新的成绩[1]。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基因产品等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农田害虫的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及其他有益动物的利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有益的微生物,通过生物间的竞争作用、抗菌作用、重寄生作用、交叉保护作用及诱发抗病性等,来抑制某些病原物的存活和活动。广义的生物防治概念还包括昆虫激素如保幼激素等,微生物农药如BT乳油等和抗菌物质,井冈霉素、农霉素等的应用,以及提高寄主植物对病虫的抗性等方面[2]。 1生物防治机制 1.1拮抗作用(antagonism) 拮抗微生物在代谢活动中通过分泌抗菌物质直接对病原物产生抑制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众多拮抗微生物应用的主要作用方式。拮抗微生物产生的抗菌物质主要有两类:一是小分子的多糖物质,即抗生素;二是大分子的抗菌蛋白或细胞壁降解酶类。近年来,生防微生物产生的抗菌蛋白及胞外裂解酶类研究较多。例如木霉在抗生和菌寄生中,可产生几丁质酶、β-1, 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来分解植物病原菌真菌的细胞壁或分泌葡萄糖苷酶等胞外酶来降解病原菌产生的毒素(如立枯丝核菌毒素RS-toxin)。荧光假单孢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rotrophom onasmaltophilia)和普利茅斯沙雷氏菌(Serratia plymuthica)除产生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