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星巴克咖啡对中国定价歧视的论文
星巴克“受央视指责”公关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科目《营销学原理》课程论文题目星巴克“受央视指责”公关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姓名学号字数 2799 评分二0二0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星巴克“受央视指责”公关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一、引言危机公关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不善、同行竞争甚至遭遇恶意破坏或者是外界特殊事件的影响,而给企业或品牌带来危机,企业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救行动,包括消除影响、恢复形象。
危机公关属于危机管理系统的危机处理部分。
央视批星巴克暴利,却遭到舆论的一致批评,并且在央视报道完星巴克一时间门庭若市,生意比平时更好,主流权威媒体的负面报道本应是对星巴克的打击,为什么反而能够成就星巴克。
本文主要讨论星巴克咖啡公司在这次危机事件中的处理方式。
除此之外,本文还将分析星巴克公司公司在这次事件中运用的相关危机处理技巧,以及在这样的境况下,通过运用相关的公关技巧,在不利于公司的情况下怎样扭转局势。
本文还将分析和探讨星巴克公司在这次危机中的快速反应,以及果断的采取相关的措施来阻止对公众造成坏的影响。
二、星巴克“受央视指责”事件发展过程2013年10月21日,记者在报道中称,对比北京、伦敦、纽约、孟买的星巴克一款354毫升拿铁咖啡的价格,北京最贵27元,孟买的最便宜,只有人民币14.6元,在伦敦和芝加哥的售价分别合人民币24.25元和19.98元。
此外,星巴克出售的由中国制造的马克杯,加上关税及运输成本之后,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却仍旧低于其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销售价格。
上海咖啡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振东表示,一杯中杯拿铁咖啡的物料成本不足4元。
10月23日,针对相关记者报道,星巴克首席执行官舒尔茨对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表示,星巴克对中国媒体抱怨咖啡售价高感到“震惊”。
他说,在华开展业务的成本结构和公司为在华经营所做的投资,决定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售1价略高于其他市场。
本只是个“行货”回应,却引来大批中国网友支持。
记者对星巴克咖啡的揭露和痛批,不仅没有引来多少叫好声,反而招致一片讥笑声,不仅没让星巴克成为“过街老鼠”,反倒是报道本身乃至报道的记者成为众人质疑的对象。
对星巴克定价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星巴克定价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作者:来秀峰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20期摘要:星巴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于1971年成立,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
1991年1月,星巴克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开启中国大陆市场。
星巴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价格制定方面引起了社会各方的争议。
2013年10月21日,央视曝光星巴克在华“牟取暴利”,据称,在北京、伦敦、纽约以及孟买,对于同样一款星巴克饮品,北京卖价最贵。
星巴克是否真的“牟取暴利”,其在中国定价高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谈到咖啡定价可能考虑的因素、以及星巴克的产品定价策略。
关键词:星巴克咖啡;差异定价;成本;品牌;感知价值一、前言一杯咖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星巴克陷入“暴利门”的漩涡,在这场关于“暴利”的争论中,各方众说纷纭。
上海咖啡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振东称,一杯354ml的中杯拿铁物料成本还不到5元,对此,星巴克曾经针对定价发出声明,星巴克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定价策略都是长期的,并且根据不同产品及不同市场的具体情况来评估和制定,而在中国市场,星巴克的运营成本和市场动因与其他国家不同。
那么一杯星巴克咖啡究竟应该卖多少钱?星巴克的定价策略是什么?星巴克的成功应该引起中国相同行业怎样的反思?二、星巴克的差异定价星巴克在各个国家的定价不同,在不同的市场采取地方差别定价策略,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三级价格歧视”,这里的“歧视”并不带有任何道德上的指责意味,只是一个中性的经济学术语。
星巴克在我国定价高究竟有哪些原因?一方面,星巴克提供了中国人稀缺的休闲环境。
中国人在星巴克的消费模式与美国人不同,有数据表明,80%的美国消费者拿到咖啡后就走,而大多中国消费者喜欢在咖啡店休闲放松,很多人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在中国星巴克的翻台率远低于美国,由此造成的机会成本可能是国内价格高的原因。
另一方面,国内星巴克的消费群体对其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也是国内市场星巴克定价偏高的原因之一。
星巴克定价策略修订版

4/19/2021
#3 产品特点
• 1.风格。星巴克的过人之处在于既创造了统一的外观,同时又加入变化,利用风格体现美感,创造了视觉冲 击。
• 2.环境设计。星巴克以咖啡制作的四大阶段衍生出以绿色系为主的“栽种”;以深红和暗褐系为主的“烘 焙”;以蓝色为水、褐色为咖啡的“滤泡”;以浅黄、白和绿色系诠释咖啡的“香气”。四种店面设计风格, 依照店面的位置,再结合天然的环保材质,灯饰和饰品速配成因地制宜的门店,创造新鲜感。
产品定价策略
B U
C
K
S
4/19/2021
• 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世界领 先的特种咖啡的零售商,烘焙者和星巴克品牌拥有者。 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 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 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
4/19/2021
starbucks
公司简介
STARBUCKS
公司初创
进入中国市场
1971年,星巴克在西雅图派克市场成立第一家 店,开始经营咖啡豆业务。1982年,霍华德• 舒尔茨加入星巴克,并担任市场和零售总监。 1987年,舒尔茨收购星巴克,并开出第一家销 4售/19滴/2滤021咖啡和浓缩咖啡饮料的门店。
• 长期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咖啡和 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 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 “第三生活空间”。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地通过各种体 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回馈社会,改善环境,回报合作 伙伴和咖啡产区农民。鉴于星巴克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理 念,公司连续多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 的企业”。
星巴克看透的也就是中国人的心理与中国的现今文化趋势因此也有人说星巴克的定价很合理定的就是中国产品定价策略2021123四利用强势品牌淡化高昂价格毋庸臵疑产品高昂的价格不是凭空想出来就可以让消费者买账的精致的产品上乘的服务良好的消费环境等都是其高昂价格背后的有力支撑
基于营销风险三要素视角解读星巴克“暴利门”事件

关键 词: 营销风 险三要素 ; 星 巴克“ 暴利 门” 事件 ; 结论和建议
一
、
基于营销风 险三要素对星 巴克“ 暴利f - j ’ ’ 事件剖析
国消费者 的咖啡消费需求较 欧美 国家少很 多,同时翻 台率 比较
( 一) 星巴克“ 暴利 门” 事件简述。2 0 1 3 年1 O月 2 0日, 中央 低 。这 些均使得星 巴克不 得不 定高价来进行 弥补 , 导致在 中国
场 所, 使他 们获得绝佳 的消费体验 , 品牌溢 价是为大众 所接受 有 关 的 因素 , 即 由于 人 们 不 诚 实 、 不 正直 或 有 不 轨 企 图 , 故 意 促
的, 因 为 他 们 是 为 了 消 费 星 巴克 的 文 化 氛 围 , 而 不 仅 仅 是 产 品 使 风 险 事 故 发 生 , 以致 引 起 财 产损 失和 人 身 伤 亡 的 因 素 。
一
标 的 本 身 所 具 有 的 足 以 引起 损 失 发 生 或 增 加 损 失 机 会 或 加 出非 理 智判 断 。因此 , 一 定 的广 告 支 出是 必 要 的 。 ( d ) 星 巴克 的 跨 国企 业 性 质 。 跨 国 企 业 本 身 在 东 道 国 就 会 面 临 很 多 的 风 险 ,
了这四个地方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 由此得 出结论在 中国市场销 美元的广 告费。而星 巴克的广 告费用 2 0年只有 2 0 0 0万美 元, 售的星 巴克咖啡的价格最高的结论 。通过央视的报道 , 该事件 平 均 一年 不 到 1 0 0万 美 元 。【 l 】 虽然 广 告投 入 低 使 其 将 绝 大 部 分
其 出现 风 险事 故 的一 个 因素 , 并不 一 定 会 导 致 事 故 的 出现 , 实 也 会 受 到 消 费 者 的消 费心 理 的 影 响 , 跨 国 企 业本 身要 面 临 着 与
跨国公司论文--星巴克在中国的品牌策略分析

跨国公司论文--星巴克在中国的品牌策略分析星巴克在中国的品牌策略分析总论:咖啡——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贸易额仅次于石油,咖啡豆的年零售额为300亿美元。
相对于每天人均消费咖啡达到3杯左右的欧美国家,在中国内地平均每年每人的咖啡消费量还不到一杯,因此国际咖啡组织将中国看成全球最具潜力的咖啡市场。
星巴克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的名称,1971年成立,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其总部坐落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
除咖啡外,星巴克亦有茶、馅皮饼及蛋糕等商品。
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近13,0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区星巴克市场营销.对于辛巴克进军中国市场,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消费特征,制定了专门的品牌策略。
品牌策略包括打进中国市场、品牌定位和本土化策略、品牌传播、品牌资产、品牌延伸等方面。
下面就这几方面逐一分析。
一、初期开拓市场时候,注重对风险的规避与控制星巴克在中国采取是稳步前进,稳扎稳打渐进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而且是采取的是一种非常保险的策略即先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采取与当地实力雄厚的企业合资方式,星巴克起初只利用其品牌和技术等入股,等到一定发展成熟的时候才会增加投资这样一步一步的策略,体现了星巴克对风险的担心与控制。
二、品牌定位和本土化策略从星巴克这一品牌名称上,就可以清晰地明确其在中国目标市场的定位:独立于家庭、工作室以外的“第三空间”,它的目标市场不是普通的大众,而是一群喜闲、崇尚知识的富有情调的城市白领。
同是“第三空间”概念,星巴克在海外和中国的定位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海外,星巴克“第三空间”概念的落脚点是“您的邻居”——是其家庭客厅的延伸、价美物廉的社交场所、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个最佳去处,而绝非白领的专属。
而在中国,星巴克的目标是为白领提供一个风格清新的时尚社交场所。
与其市场定位相适应,星巴克总是出现在大都市的繁华商业区。
相应地,星巴克的价格定位是:“多数人承担得起的奢侈品”,并秉承“努力工作,积极享受生活”的价值主张。
央视批星巴克为何遭骂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产品通过转型升级,塑造全球品牌,进而输出国家价值已成为现实使命,与其对星巴克展开情绪化的围剿,不如去认真思考其崛起的理由,进而借鉴其成功经验,与其展开公平体面地竞争,进而实现超越。
一个大国,凝聚着几千年的文明和习俗,有着那么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怕一杯小小的咖啡不成?我们期待星巴克能珍惜中国这些来之不易的顾客,更盼着中国的茶馆能在纽约卖出全球最高的价格——老美还屁颠屁颠地趋之若鹜。
央视估计感到自己比窦娥还冤。
一帮子中国消费者喝着比美国还贵的咖啡,中国第一TV路见不平,对美帝黑心奸商分贝甚高地痛斥,结果好多人还不领情,真是热脸贴到冷屁股上,懊糟啊。
在国庆期间成功地策划了爱国选题后,央视痛批星巴克似乎是将爱国情怀落实为行为的一个典型案例。报道以北京星巴克为例:咖啡豆1.6元+牛奶2元+一次性用品1元=4.6元,每杯354毫升的星巴克拿铁物料成本不足5元,国内售价27元。相比之下,同样的一杯咖啡,伦敦售价是24.25元、芝加哥售价是19.98元、孟买的售价则只有14.6元。
真正值得警醒的是,任何西方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崛起,都承载着一个特殊使命——输出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品质量、服务、管理都是其基本功,而正是后者的卓越,构建了与消费者深度沟通的可能,形成了强烈品牌认知,在形成忠实顾客群的同时,吸引更多思维活跃、开放的年轻人成为新的拥趸。星巴克的高价显然是商品供不应求的自然现象,而且比在政策护佑下的中国央企垄断高价来得光彩,且顺理成章。顺带说一句,中国茶馆的茶也不便宜,也没见媒体对此深表愤懑。
这说明,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在商业交往频繁,逐步融合的大趋势下,由于运营环境和背后制度的巨大差异,同样的产品在全球卖出不同的价格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状态下,如果这样的定价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想必等不到央视炮轰,消费者协会怒斥,这样的企业也估计会因为顾客的厌弃关张。
星巴克案例分析

近日,央视调查发现,星巴克一杯354毫升拿铁咖啡的价格,在北京是27元人民币,在英国伦敦是24.25元人民币,在美国芝加哥是19.98元人民币,在印度孟买是14.6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揭秘,每杯星巴克拿铁物料成本不足4元。
不少网友对“洋品牌”在国内提高售价感到不平,日前央视报道有关“星巴克在中国'暴利'”的新闻引起了讨论。
“星巴克中国”官方网站21日对此做出公开声明,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成本和市场动因是完全不同的,星巴克在中、美市场的价格差异并不是一个基于同一维度的比较。
星巴克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定价策略都是长期的,并且是根据不同产品及不同市场的具体情况,以及各种运营成本的动态变化而综合考虑、评估和制定的。
”虽然星巴克的回复也有“语焉不详”之感,但央视此番报道确实没有引起观众共鸣,反而是挑起了民众对其他与日常生活更加息息相关的产品涉嫌“垄断”的吐槽。
单就星巴克是否“价格歧视”,许多媒体做了深入的分析。
行业属性:咖啡店不垄断,差异定价是正常行为首先从行业属性分析,咖啡饮料是充分竞争行业,在各大写字楼、商业街,不同品牌的咖啡店随处可见,上岛、两岸、COST、爵士岛、伊布里克等都是类似经营模式的品牌。
而且,从行业准入门槛看,咖啡店经营并不需要特别的准入限制,只要有实力,甚至个人也可以开个咖啡馆。
所以,从行业竞争性角度看,星巴克并无垄断之嫌。
其次从星巴克定价策略上说,央视认为星巴克违背WTO公平贸易原则,涉嫌“价格歧视”,但实际上,在经济学上,星巴克的行为称为差异化定价,或差别定价,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
如奢侈品企业在欧美以外地区普遍采取高定价,因此星巴克的行为并不涉及违背WTO公平贸易原则。
WTO中违背“公平贸易原则”的情况,主要是指WTO各成员和出口经营者都不得采取倾销或补贴等不公正贸易手段破坏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秩序。
也就是说具有“倾销”和“补贴”的情况才能说企业违背了公平贸易。
为什么星巴克咖啡价格在国内外差价如此悬殊?

为什么星巴克咖啡价格在国内外差价如此悬殊?楼主提问:星巴克咖啡在国内要比美国贵75%,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可以维权吗?网友回复一:原因是:这是星巴克的定价策略。
在美国,星巴克是大家早晨起来睡眼惺忪地冲进去抓起一杯咖啡就走的地方,采用的是薄利多销原则。
而在中国,星巴克选择放弃了低端消费者,直奔那些对价格不太敏感的消费者。
愿意走进星巴克的人多半是需要喝咖啡,喜欢喝咖啡或者喜欢喝咖啡那种感觉的人。
这部分人基数相对较小,又有支付能力,那当然高价卖一杯是一杯。
而即使把一杯卡布奇诺从25块降到2块5,喝惯了茶叶的大部分中国人可能还是不会改喝咖啡;喜欢喝咖啡的人也没法因此把消费量从一天一杯上升到一天十杯。
so……另外,可不可以维权?我看不出来这里要维的是个什么权。
企业有自己的定价权和定价策略,你可以采用的反对方式就是“不买”,但没有立场要求“用指定的价格卖给你”。
回复二:这个数字错大了吧。
我那里latte的价格分别是2.95, 3.45, 3.95。
另外在美国应该是不同城市定价不同,我所在的地方是个穷乡僻壤,就这个价格了。
英国我印象中最便宜都要2英镑以上了,grande latte的话我记得是2.65英镑。
德国价格也低的不正常了,我记得转机时候随便一杯都要3欧以上了。
基本上按照纯价格来看到话,国内星巴克一点也不算贵。
和麦当劳赛百味这些全球连锁的定价方式差不多。
而且即便相比国内的咖啡连锁,星巴克的价格也真是便宜的不行了。
你看国内哪个那种装修水平的咖啡馆还能喝到30块钱以下的咖啡。
你要是真想维权的话,先去想办法把税收维权维下来吧。
回复三:价格错的离谱就不说了,今天还在法兰克福去了星巴克,国内22元的这边至少3.5欧。
从一个每年大概会光顾至少200次星巴克的常客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中国的星巴克定价是非常适中的,甚至在新品上可以适当上调到欧洲的水平(虽然我几乎从来不喝新品),现在星巴克找位子越来越难、排队越来越长、周末简直人满为患就是很明显的原因,虽然中国的店铺的一些人力成本相对较低,但维持水准而进行的其他开销却不比EMEA店铺的少;从市场角度看,星巴克的目标细分市场的收入在全球都是类似的,只是这个收入层在发达国家是只要有稳定工作的人便可消费,而在中国可能经常消费的要求是至少白领甚至中产,虽然在中国这个细分市场占总人口的比率稍小,但在星巴克主要渗透的国内各大城市而言完全是最主流消费群体之一,另外造成国人对其价格有误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咖啡文化的普及太少,与韩国的每年人均338杯相比,中国人平均每年只有3杯,不具备消费依赖性,甚至街头巷尾的奶茶、可乐等软饮都可以作为替代品,因此与相对低廉的替代品相比价格当然高;从最基础的会计角度我去查了星巴克的12年财报、whitbread13年财报中costa板块的数据、甚至麦当劳的财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星巴克咖啡对中国定价歧视的论文
一引言
咖啡作为一种高档耐用商品,在中国算是一种奢侈的消费品,一般是富人才能承得起天天去消费这种奢侈品,工薪阶层只能偶去消费一次,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咖啡,看得人眼花缭乱,为何这些咖啡在中国会有这么高的价格?而在其他国家却很便宜呢?这种疑问不禁在我们的头脑中呈现,其中以星巴克作为代表,来展开讨论
二央视对星巴克的定价歧视的痛批
“我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
”曾经被视为小资生活方式之一的星巴克昨日被央视痛批,称在全球范围内对比,中国售价最贵,成本不足4元的中杯“拿铁咖啡”,在北京卖27块一杯,比伦敦贵将近3块,比印度孟买则贵了几乎一倍。
与之相应的是,星巴克在中国的利润率远远高于欧美市场。
三星巴克在中国的一杯拿铁成本不足四元却卖几十元的现象
对比北京、伦敦、纽约、孟买的星巴克一款354毫升拿铁咖啡的价格,北京最贵27元,孟买的最便宜,只有人民币14.6元,在伦敦和芝加哥的售价分别合人民币24.25元和19.98元。
此外,星巴克出售的由中国制造的马克杯,加上关税及运输成本之后,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却仍旧低于其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销售价格。
上海咖啡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振东表示,一杯中杯拿铁咖啡的物料成本不足4元。
根据星巴克的报表,中国及亚太大区的利润达到32%,美洲大区的利润为21.1%,而欧洲中东及非洲大区的利润率只有1.9%。
星巴克CEO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中国市场是高利润率市场,并透露将把中国市场作为在美国外的第二大市场。
四据此星巴克对其定价的回应
星巴克给出了书面声明,称定价是基于原料设备、员工福利等多重因素考虑,造成了星巴克在全球门店的价格差异大。
而在中国的高利润率则因为其在中国直营门店的数量比较少,合资店只计入利润,不计入之前投入的成本,因此显得利润较高。
五对于“星巴克在中国的定价到底是基于市场的合理定价?还是有歧视的暴利定价?”专家讨论
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东南大学教授华生认为这更多反映的是我们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只能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定价贵,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价格歧视。
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也反映了中国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文化存在问题。
为什么中国消费者愿意比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花更高的价格去购买一杯星巴克咖啡或者奢侈品?这反映了消费结构和消费文化的区别。
越是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越大。
一部分消费者消费能力特别强,甚至有一部分消费者追求时尚消费,不考虑价格,不计成本地推崇,这给星巴克“价格歧视”和赚钱提供了机会。
不光是星巴克,奢侈品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如果星巴克在美国卖贵了,可能消费者不会购买。
因为贫富程度差不多从星巴克的角度来看,不能讲定价合理与否。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是合理的,并没有违法。
这是商家与消费者的“愿打愿挨”。
但是,从道德角度,或许存在不合理因素。
比如,每逢节假日,旅游景区的食宿均会上涨,难道这是错的吗?这是根据供需来决定的。
只要消费者愿意花钱去购买服务就没问题。
这更多反映的是我们的问题,不是星巴克的问题。
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商家,只要有赢利的空间,不会考虑道德因素,不会因为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比欧美国家低很多,而将咖啡定价降低一些。
这跟广大网友反映的高房价问题不同。
星巴克的同一款产品在不同区域价格不同,这是一种“价格歧视”。
作为著名的财税专家马靖昊则认为定价不应只看成本,任何企业都有定价权,星巴克有根据供给和需求自由地决定定价的权利。
同时,我认为星巴克的定价依据供给,在合理范围以内。
如果消费者觉得价格贵,不喝就好了,毕竟星巴克没有逼着你天天喝。
至于央视提及的星巴克27元中杯拿铁咖啡,为全球最贵,甚至有专家称这杯咖啡的物料成本不足5元,因此推算星巴克存在“暴利”。
我想这与我国的财务会计成本核算有关。
现在我国采取了制造成本法,公司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仓储、物流等费用均排除在制造成本之外,因此得出一中杯拿铁的物料成本不足5元。
这个制造成本其实远远低于一杯咖啡的实际成本,因为高额房租、销售费用等还没有计算在内。
如果把租金、物流、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计算在内,我个人估计其全部成本至少会占销售价格的一半以上,因此,毛利率不算特别高,算不上暴利。
因此,不要只看制造成本,还是要回到大成本概念。
以上两种观点均认为,星巴克的歧视定价是有其合理之处的,华生先生认为其定价的原因主要是我们自我的原因,因从自我找原因,而周靖皓先生则认为不因仅仅从咖啡本身去找成本,而更应该从其他方面去找成本。
六我对于星巴克的歧视定价的看法
一星巴克在中国定价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着歧视价格的现象,违背了某些价格公平原则,在中国实行一种价格政策,而在其他国家实行另一中价格政策,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它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它有着自己的定价权,不受干扰。
二星巴克实行这种定价政策是:1由于中国自己造成的,正因为在当代社会上存在着攀比的不好风尚,人们认为购买商品价格越贵越能突出自己的身份的高贵和富有。
2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对于奢侈品需要量大。
3除其本身产品成本较高,还有其它的费用过高
三星巴克的咖啡敢于卖出高昂的价格,说明他们相信自己的价格有市场。
否则,用不着外人对其说三道四,残酷的市场生死竞争早已教会了其如何去合理定价。
毕竟,在咖啡消费市场,消费者拥有太多太多的自主选择权。
如果你觉得星巴克的咖啡贵,你完全可以选择去其他咖啡厅,甚至去超市买包咖啡自己回家冲着喝也未尝不可。
当你有无数种选择时,商家在定价上的自由度其实和你的自由选择一模一样。
七总结
星巴克咖啡咖啡在中国的定价,确实存在这价格歧视的一面,但我们并不能一味的高喊其暴利,奸商这些词语来表现出我们对其价格政策的不满,冷静下来,让我们用一下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一下其价格政策,你会发现其价格政策也是有
其合理的一面,星巴克咖啡作为一种高档耐用商品,他为了赚取利润,定出较高的价格,而中国消费者愿意买,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价格,他又何乐而不为呢?有时我们冷静下来有其它方面去解释,你会发现生活中貌似不合理的现象却有其合理地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