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与教学论则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学科。

为了培养优秀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以期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参考。

一、专业背景1.学科介绍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它既关注教学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又关注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与效率。

2.专业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教育学科理论基础,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a)必修课程-教育哲学与人类学-课程理论基础-教学设计与评价-课程开发与管理-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教学b)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设计-专业发展与实践-学习理论与教学策略-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心理学2.实践环节a)教学实习在相关学校或培训机构进行教学实习,学生需要实践运用所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论,了解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改进方案。

b)毕业论文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课题,进行独立的研究,并撰写一篇毕业论文。

论文需包含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展示学生对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三、评估体系1.学期评估学期评估以课程任务、课程笔记和小作业等形式进行,旨在检测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解的掌握程度。

2.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包括学年论文、学位论文、教学设计实训和课程设计实训等。

学生需要通过这些考核,展示他们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效果1.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教学工作、教育研究、教材与教辅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2.继续深造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发展该领域学术。

五、总结课程与教学论是培养优秀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学科,本文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2)一、培养目标在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要求基础上,我们提出本学科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如下: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较为系统地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与初步应用相关的数学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关注国内外数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最新动态;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术对话的能力、科研合作的精神;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数学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培养能够从事数学教育的教学人才或教学管理人才。

二、研究方向: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二级学科名称: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具体可分为:1、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2、数学方法论3、现代数学教育方法4、竞赛数学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硕士生的学制为2年。

课程学习在前2个学期内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不应少于1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1五、文献阅读根据本专业对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文献阅读量的需求、我们拟定从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第三学期末结束。

阅读文献的目的是能够了解国外数学教育的基本发展状况及当前数学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考核通过,获得1个必修学分。

六、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一般安排在第3、4学期。

所实践的课程应为数学教育或相关专业(如高等数学等)的课程,由导师亲自指导或委托有关课程主讲教师负责指导。

本环节包括研究生的见习、试讲、授课、做助教等方面的工作。

在见习、试讲的基础上,研究生应当亲自授课不少于8学时。

上课时由导师或具有经验的老教师听课,做具体指导和评价工作。

此外,研究生还可以适当地跟班做辅导教师,做答疑和批改作业等工作。

教学实践结束,经考察合格可以记1学分。

七、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形式有收集资料、参加学术会议等。

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

调研工作前,硕士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后,硕士生应写出调查报告,并由导师评定成绩。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为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思想上进、功底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其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理论研究及学校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胜任教学工作并具有独立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大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研究方向1.教学原理2.课程原理3.小学学科教学原理(语文、数学)4. 教师教育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2-3年,总学分为37至39学分。

系统学习时间约占总课时的60%,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时间约占40%,教学实习和调查研究各占4周。

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即可毕业。

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23学分)(三)任意选修课程五、教学实践硕士生进行教学实践必须面向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的工作。

教学实践的形式是:讲授本、专科生课程若干或某个专题,协助主讲教师辅导或答疑,学科教学论理科方向可安排实验教学。

教学实验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时间为四周左右,应至少完成8个课时的教学工作量,成绩合格者2学分。

六、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形式有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参加学术会议等。

一般安排在三、四、五学期,累计时间为四周左右。

调研工作前,导师应指导硕士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后,硕士生应写出调查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5篇课程论文(理科教学论文向2篇),2篇学年论文。

其中应至少有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最迟应在第4学期初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攻读硕士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旳培养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方面旳高层次旳专门人才, 具有比较扎实广阔旳专业基础, 理解数学课程与教学旳进展与动向, 并受到一定旳科研训练, 有较系统旳专业知识, 能纯熟运用计算机及有关教学软件, 初步具有独立进行理论研究旳能力或运用专业知识与有关人员合作处理实际问题旳能力, 较为纯熟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阅读本专业旳外文资料, 且要德智体全面发展。

基本规定是:1.政治立场坚定,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热爱祖国,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 树立对旳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敬业、博学、求实、创新”, 遵纪遵法, 学风严谨, 品行端正, 具有较强旳事业心、责任心和为科学研究、教育事业献身旳精神, 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刻苦学习, 勤于思索, 具有严谨旳治学态度及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旳科学精神, 掌握数学课程与教学旳广阔坚实旳基础理论和系统旳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旳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旳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比较纯熟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撰写论文摘要, 具有较强旳语言体现能力和沟通能力, 可以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能较纯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具有较强旳信息检索能力。

4.具有较高旳科学素养和健康旳身心。

二、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三、学习年限我校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 一般为三年。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毕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 可申请提前毕业;对于没有到达学校培养规定, 完不成学业者, 可以申请延期毕业, 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 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规定硕士课程由学位课程(含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含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学术活动、实践活动、补修课程(同等学力和跨专业硕士须补修)构成。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键盘上,我的思绪随着键盘的敲击声逐渐展开。

作为一位拥有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深知一个优秀的培养方案对学生的重要性。

我将用意识流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一份关于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较高语文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硕士研究生。

1.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体系,熟悉我国语文教育政策和发展趋势。

2.掌握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能够独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对语文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4.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2.专业课(1)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2)语文教学方法论(3)语文教育史(4)语文教育心理学(5)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3.选修课(1)古代汉语(2)现代汉语(3)外国文学(4)文学理论(5)语文教育研究方法三、实践教学1.教育实习: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了解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教育调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育调查,了解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证材料。

3.教育论坛:定期举办教育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四、科研活动1.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培养科研能力。

3.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提升学术素养。

五、毕业要求1.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

2.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提交一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3.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在这个方案中,我们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又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历史)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历史)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历史)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102)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系统专业理论,拥有独立从事历史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的“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后备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系统掌握中学历史教育的合理知识结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中学历史教育的国际动态与发展方向;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协作能力,善于获取并运用教育教学信息;具有较强的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教学实施能力,熟练的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能独立地进行历史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4.较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基础教育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5.具有独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学术人格。

二、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8学分(按18学时或相当学习量,计1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论文写作6学分。

正常情况下,课程学习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三、培养方式培养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注重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和自学性,做到教学相长。

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社会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1.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深化和拓宽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

尽早将本专业必读经典文献目录告知拟录取研究生,并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育学)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育学)培养方案

学习年限: 2.5 年,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一年半):课程学习,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一年):访学查阅资料,实验或调查研究,硕士论文撰写及答辩。
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 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是加强硕士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第 一学期末暑期进行,大致完成 40 学时的活动,由导师和教研室提出社会实践计 划,报院(系)审定。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 2、3 学期,要求完成 40 学时的教 学、辅导、批改作业等工作,安排专人指导并写出考核评语。
Johnson, Robert Keith.1989.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rsen-Freeman, D. and M. H. Long.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London: Longman. Nunan, D. 1988.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Parker J. 1998. 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 San Francisco: Jessey-Bass Publishers. Connelly, F.M.& D.J. Clandinin. 1990.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inquir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5):2-14. Polettini, A.F.F.2000. Mathematics teaching life histories in the study of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change, i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Vol.167, pp.765-783. Richards, J. C. 1998. Beyond Trai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C. and C. Lockhart. 1994.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C and D. Nunan. 199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on, D. (1987, September).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http://hc /ot her/schon87.ht m Stern, H. 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博士)一、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学术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使其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卓越的研究能力,能在教育领域中从事高层次学术研究、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1. 学术研究能力博士研究生应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进行专题研究并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

学生在研究课题选择和研究方向确定方面,应经过导师指导和专家评审。

2. 学位课程要求博士研究生应完成一定的学位课程学习,并通过各门学位课程的考核。

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3. 学术论文要求博士研究生应在培养期间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通过学术论文答辩。

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要求:(1) 逻辑清晰,观点明晰,结构完整。

论文应有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结果分析、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2) 研究方法论述准确,数据处理合理可行,实证研究结果可信度高;(3) 参考文献丰富,引用规范,不少于50篇。

4. 科研和学术实践要求在培养期间,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在学术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还应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于相关学术期刊。

5. 学位论文和答辩博士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计划并通过学术论文答辩后,应按要求编写学位论文,并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内容严谨、有深度,并能对相关领域做出新的学术贡献。

三、培养时间与学分要求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时间一般为3-4年,学分要求一般为不少于30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应根据不同学校和研究生教育机构的规定执行。

四、培养管理博士研究生培养应加强学生的个人导师制,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和课题,并协助学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学术评审制度和学术道德规范,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进行指导和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2)一、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系统掌握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与使用相关的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与应用一门外国语,把握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锐意批判、勇于创新的意识,独立研究、坚持实践的能力,学术对话、科研合作的精神;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毕业后能够胜任相关领域的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以及教学、培训等工作。

硕士研究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较为系统地掌握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与初步应用相关的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关注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最新动态;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术对话的能力、科研合作的精神;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以及教学、培训等工作。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1. 培养方式本专业采用课堂教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讨论和实践(社会调研与参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2. 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六年。

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三、研究方向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具体可分为:1. 数学课程论2. 数学教学论3. 数学教育心理学4. 数学教师教育5. 数学史与数学哲学6.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估7. 数学教育技术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博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19学分)(一)必修课程1. 学位公共课(7学分)政治理论 3学分第一外语 4学分2. 学位专业课(不少于6学分)数学教育理论基础 3学分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3学分(二)选修课程1.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数学史与数学哲学 3学分数学教育文献研究 3学分数学教育研究方法 3学分数学教育心理学 3学分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估 3学分2. 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3学分)现代数学进展 3学分高级心理学 3学分3. 博士论坛 1学分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一)必修课程1. 学位公共课(11学分)政治理论 3学分第一外国语 5学分专业外语 1学分计算机应用 2学分2. 学位基础课(不少于12学分)数学教育概论 4学分实与复分析 4学分代数基础 4学分微分流形与李群 4学分3. 学位专业课(9学分)数学教育研究方法 3学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3学分数学教育心理学 3学分(二)选修课程1.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3学分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估 3学分数学教育国际比较 3学分解题原理和方法 3学分数学教学设计与课例分析 3学分新技术与数学教育3学分数学教育文献阅读 3学分2. 学术讲座 1学分参加学术讨论或聆听学术报告不少于30次(三)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2学分)1. 教育实习或参与课题研究,累计不少于40学时;2. 社会实践或在核心期刊发表1篇论文可以折算1学分。

五、主要参考书目张奠宙等编著:《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张奠宙等编著:《数学教育研究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Biehler等主编:《数学教学理论是一门科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格劳斯主编:《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张奠宙、邹一心主编:《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赵小平主编:《现代数学大观》,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R·可朗著汪浩等译:《数学是什么》,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李士錡编著:《PME:数学教育心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唐瑞芬,李士錡编译:《数学教育评价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汪晓勤等: 《中学数学中的数学史》,科学出版社,2002Fauvel, J. & van Maanen, J. (eds.):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林夏水: 《数学哲学》,商务印书馆,2003陈昌平. 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鲍建生. 《追求卓越——从TIMSS看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Kaiser, G, Luna, E, & Huntley, L (Eds.1999),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hiladelphia, PA: Falmer Press.拉松编著:《通过问题学解题》,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波利亚著:《怎样解题》,科学出版社,1982常庚哲、熊斌等编:《中学数学竞赛导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六、学术成果与学位论文要求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原则上要求博士生至少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含录用)2篇论文,博士学位论文须达到被答辩委员会同行专家所认可的具有创新和学术价值。

硕士研究生要求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须达到被答辩委员会同行专家认可的具有学术意义。

研究生必须获得学术成果的基本要求后方能提出论文答辩的申请。

六、中期考核课程学习完成后,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末之前,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之前进行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由系组织,考核办法和标准参照研究生院制订的“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2)为吸引和选拔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具有强烈进取心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尽快进入博士生培养阶段,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国家学位委员会及我校研究生培养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学科点对博士生培养的要求,特设立“硕博连读”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是从新入学的具有培养潜力的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硕士研究生中选拔的优秀学生。

完成硕博连读学业研究生必须具备广博的当代数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数学教与学、数学课程、数学教育评估、数学教育技术、数学教师教育等方向上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撰写英文专业论文,用英语作专业报告;有事业心和进取心,能独立开展本专业方向上的研究工作。

通过硕博连读培养途径,有利于发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培养的研究生专业知识基础更坚实,知识面更宽广,能从事高难度的前沿性研究,成为适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要求的高级研究人材。

二、培养年限原则上为5年。

所做的课题内容特别丰富,难度高的学生,年限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超过6年。

三、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博士点研究总方向为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具体又可分为:1. 数学课程论2. 数学教学论3. 数学教育心理学4. 数学教师教育5. 数学史与数学哲学6.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估7. 数学教育技术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学位课程设有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

学位课程一般在一年半到两年完成,达到总学分要求,并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转入研究阶段。

学位课程总学分不超过42学分,具体分布如下:(一)必修课程1. 学位公共课(不少于9学分)政治理论 3学分第一外语 6学分第二外语 2学分专业外语 1学分2. 学位基础课(不少于11学分)数学教育概论 4学分数学教育研究方法 3学分实与复分析 3学分代数基础 4学分微分流形与李群 4学分3. 学位专业课(不少于9学分)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3学分数学教育心理学 3学分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3学分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估 3学分(二)选修课程1.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数学教学设计与课例分析 3学分数学教育国际比较 3学分解题原理和方法 3学分新技术与数学教育3学分数学教育文献阅读 3学分2. 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3学分)现代数学进展 3学分高级心理学 3学分3. 学术讲座 1学分(三)实践课程(4学分)1. 科研实践(2学分):参加教学实习和课题研究2. 学术训练(2学分):作学术演讲2次以上,参加学术报告会30次以上五、资格考核1.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本人自愿,经有关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同意,在半年内递交硕博连读研究生报考申请。

2. 博士点3位博士生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对申请人的业务和素质进行考试和评价。

3. 考评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的主要依据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

免试直升的研究生参照推荐意见;●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成绩;●本科生期间研究课题完成情况;●入学后对本专业的适应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报考方向的了解及与导师的沟通情况;●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考试成绩。

4. 对已入选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在两年内再进行一次中期考核。

内容包括:学业课程完成情况,开题报告论证,完成预期目标的能力等。

考核通过后将继续完成博士学位论文。

否则,按硕士生要求在三年内完成学业。

六、学术成果要求硕博连读研究生学术成果质量和数量,其学位论文要求均应高于同专业三年制博士生,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点。

毕业生需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4篇以上。

七、学位论文要求硕博连读研究生须在获得学术成果的基本要求后才能提出博士论文答辩申请。

鼓励硕博连读研究生以参与“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为努力目标,高质量地完成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前沿性,能全面掌握研究方向上的动态,方法科学,内容丰富,结论深刻,条理清楚,成果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