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辨析题

合集下载

09 初中物理易错辨析-物态变化与内能

09 初中物理易错辨析-物态变化与内能

物态变化与内能一、雷区警示1、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无一例外。

2、内能的大小有多个影响因素,只知道一个因素的大小情况无法比较内能的大小。

内能的影响因素有:温度、物态、质量和物质的种类。

3、要注意区分比较对象是一个物体的两种情况相比还是两个物体之间相比,如果是同一个物体,那么其质量和物质种类就是确定的,相当于控制变量。

4、内能是无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所有分子势能的总和,单一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内能,内能的主体是宏观的物体,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主体是微观的分子,分子不具有内能。

5、改变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即做功和热传递,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可以同时发生,故叙述中只阐述了一种过程的方向,并没有提及另一种过程的情况时,无法判断内能的增减。

6、物体内能发生改变的两个标志是物态变化和温度变化,只要两个标志中的任何一个出现,就能说明内能一定发生了变化,但内能发生变化不能确定温度一定变化,也不能确定物态一定变化。

7、热量是过程量,物体并不“含有”热量,只有当发生热传递的过程时,吸收或放出热量,“含有热量”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8、内能与机械能无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所有分子势能的总和,机械能是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二、明辨是非【题文】0 ℃的冰块的内能为零。

【答案】错误【解析】判断依据: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故0 ℃的冰块的内能不为零。

正确阐述:0 ℃的冰块的内能不为零。

【题文】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多。

【答案】错误【解析】判断依据:内能除了受温度影响外,还受物态、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故无法确定温度高的物体与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的大小关系。

正确阐述:温度高的物体不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的内能多。

【题文】物体的温度降低,则物体的内能减少。

【答案】正确【解析】判断依据:该阐述是同一个物体两种情况相比较,其质量及物质的种类是确定的,温度降低,若其物态不发生变化,其内能减少,若其发生物态变化,则发生的一定是高能量态变为低能量态的物态变化,即凝固、液化或凝华中的一种,内能依然减少,故物体的温度降低,则物体的内能减少。

中考物理五大题型完全解析,为孩子收藏!

中考物理五大题型完全解析,为孩子收藏!

一、选择题:物理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迷惑性。

选择题能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记忆与理解、判断与推理、分析与比较、鉴别与评估等多种能力,所以它是考查学生学习掌握 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常用方法。

选择题的题型一般有:概念辨析类、规律理解类、联系实际 类、求比值类、图像分析类、电路故障类、对物理方法的理解类、估值类等。

1、概念辨析所谓的概念辨析法是指用物理概念作为标 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获取正确结果的解题 方法。

解答这类题主要对物理概念要准确记忆和 正确理解,对相关的不同概念的区分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要分析到位。

2、规律理解主要考查对物理过程中物理规律的辨别能力。

解答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描述的物理过程 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 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

3、联系实际这类题主要考查物理规律、原理在 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解答的关键是对生产、生活或事例 的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剖析事例或现象的过程中,找到与 物理原理的联系,进而做出解答。

4、求比值类(比例法、数据代人法)(1)比例法: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

用比例法解题可以省略反复套用公式而 带来计算的烦琐,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 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

运用这种方法既能通过计算定量得出结果,也能经过分 析定性比较大小。

运用比例法的一般步骤是:1、了解题意,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

2、依据题目描述的物理现象找出保 持不变或者相等的物理量。

3、用“不变的(或相等)的量”为纽带,将公式联立成比例式。

(2)数据代入法:根据题目给定的数 据,给未知的某个物理量假定一个恰当的值代入题中,然后进行计算。

5、图像分析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

初二物理概念练习题

初二物理概念练习题

初二物理概念练习题题目一:速度和加速度的区别和计算方法是什么?速度和加速度是物理学中常见的两个概念,用于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状态和变化。

下面将详细介绍它们的定义、区别以及计算方法。

一、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快慢程度,用字母V表示,其计算公式为:V = Δs / Δt其中,Δs表示物体在时间Δt内所移动的距离。

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加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用字母a表示,其计算公式为:a = Δv / Δt其中,Δv表示物体在时间Δt内速度的变化量。

题目二:力的概念及其三大基本性质是什么?力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将介绍力的定义以及其三大基本性质。

一、力的定义力是使物体发生加速度或形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效果。

力以矢量的形式表示,用字母F表示。

二、力的三大基本性质1. 力的大小:力的大小由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通常使用牛顿(N)作为单位进行表示和计算。

2. 力的方向:力是矢量量,具有方向性。

力的方向由施加力的物体对受力物体的作用方向决定。

3. 力的作用点: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是力所施加的物体上的一个点。

题目三: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什么?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

下面将介绍重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一、重力的定义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使得物体朝着地球的中心运动。

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二、重力的计算方法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g其中,F表示重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为9.8m/s²。

题目四: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是什么?压力是物体受外力作用时,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的大小。

下面将介绍压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一、压力的定义压力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用字母P表示。

数值上可以表示为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物理科学方法阐述及其例题解析

物理科学方法阐述及其例题解析

初中物理科学方法阐述及其例题解析一、初中物理科学方法在初中学习阶段,学过的常用物理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比较法、实验推理法、比值定义法、归纳法、估测法、图像法、放大法、分类法、观察法、多因式乘积法、逆向思维法、思维导图法等。

1. 控制变量法:当某一物理量受到几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物理量的影响,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变,改变某一个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如: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2. 理想模型法:在用物理规律研究问题时,常需要对它们进行必要的简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

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将实际中的事物进行简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

如: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3. 转换法: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4. 等效替代法: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例如: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块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5. 类比法: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

如: 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6. 比较法: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如:比较发电机和电动机工作原理的异同。

7. 实验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如: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实验;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等。

8. 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基本的物理量的“比”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

初中物理-4.12初二春力的平衡与摩擦力--答案版(慢)

初中物理-4.12初二春力的平衡与摩擦力--答案版(慢)

力的平衡与摩擦力专题一平衡力知识点一基础概念辨析【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括号内画“√”,错误的请在括号内画“×”.(1)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2)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可能是平衡力( )(3) 物体只有在静止时受到的力才是平衡力( )(4) 悬挂在绳上静止的小球,绳对小球的拉力和小球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5) 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大小相等,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 )(6)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7)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 一定受到两个力作用, 这两个力的方向一定相反( )(8) 如果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则它一定受平衡力( )(9)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受到的力一定大小相等( )(10) 运动的物体, 当受到平衡力时, 就会变为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10) √【解析】(1) 错.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由于不确定是否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因此这两个力不一定是平衡力,故错误.(2) 错.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的三要素都相同,由于二力的方向相同,则这两个力一定不是平衡力,故错误.(3) 错.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错误;.(4) 对. 悬挂在绳上静止的小球,绳对小球的拉力和小球的重力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因此二力是一对平衡力,故正确.(5) 错. 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大小相等,不满足是否同物、是否方向相反、是否共线,所以错误..(6) 对.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正确.(7) 错.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不一定是二力平衡,有可能是多力平衡,所以错误.(8) 错. 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直线运动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受到的力不一定是平衡力.(9) 错.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能处于多力平衡状态,受到的力大小不一定相等,所以错误.(10) 对. 运动的物体, 当受到平衡力时, 根据牛一定律可知,就会变为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正确.知识点二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判断【例2】请指明下列说法中的力是一对什么力: 1. 相互作用力; 2. 平衡力; 3. 什么都不是.(1) 人所受重力与人对吊篮的压力(2) 人所受重力与吊篮对人的支持力(3) 人对吊篮的压力与吊篮对人的支持力(4) 吊篮上方的绳子对吊篮的拉力与吊篮的重力(5) 吊篮上方的绳子对吊蓝的拉力与吊篮和人的总重力【答案】(1) 3 (2) 2 (3) 1 (4) 3 (5) 2【例3】(2014•澄海区模拟) 把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书保持静止说明书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B. 书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C. 书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答案】C【解析】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相互作用力的条件,并且会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为一对平衡力;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知识点三平衡状态判断【例4】在下列事例中,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的是()A. 正在圆形轨道上转圈的过山车B. 想讹人而假装晕倒在路边不动的老人C. 刚刚发射升空的火箭D. 减速进站的火车【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应掌握: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A、过山车由于在圆轨道上运动,故速度和方向都发生变化,受力不平衡,故A错误;B、老人在路边不动,处于静止状态,受平衡力,故B正确.C、火箭加速上升,速度增大,受力不平衡,故C错误;D、火车速度在减小,故受力不平衡,故D错误.知识点四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例5】(2014•市北区二模)(多选) 下列关于“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实验时,将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可减小小车与水平面间的阻力B. 使用滑轮是为了省力D. 实验中通过小车是否静止来判断二力是否平衡【答案】A CD【解析】对于探究平衡力条件的实验,要掌握如何探究平衡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1) 尽量减少阻力的影响,如使用光滑水平面、使用小卡片等;故A正确.(2)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故B不正确.(3) 可以通过旋转小车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故C正确.(4) 静止的物体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D正确.知识点五利用力的平衡计算【例6】静止的升降机里挂着一个弹簧秤,秤钩上挂一重物,读数为G;升降机匀速上升时读数为F1;升降机匀速下降时,读数为F2;三个读数比较()A. G>F1>F2B. F1>F2>GC. F2>G>F1D. F1=F2=G【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了对平衡状态的理解及二力平衡的应用,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受平衡力,根据平衡力的条件可得出平衡力的大小关系.当升降机静止、匀速上升、匀速下降时,升降机都处于平衡状态,拉力都等于重力,因此F1=F2=G.专题二摩擦力知识点一摩擦力基本概念【例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括号内画“√”,错误的请在括号内画“×”.(1) 滚动摩擦力一定小于滑动摩擦力( )(2) 物体运动时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运动方向相反( )(4)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 压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越大( )(6) 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时, 压力越大, 摩擦力越大( )【解析】(1) 错. 只有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才小于滑动摩擦力.(2) 错. 比如人站在超市斜的自动扶梯上,随扶梯匀速直线运动,此时人在运动,受到沿着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因为运动的物体也可能受到静摩擦力..(3) 错. 摩擦力方向一定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如(2)中扶梯例子。

内能的改变与利用辨析(解析版)-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瓶颈突破(难点剖析+真题汇编+原创预测)

内能的改变与利用辨析(解析版)-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瓶颈突破(难点剖析+真题汇编+原创预测)

(三)热学重难点瓶颈突破专题解析版专题10 内能的改变与利用辨析解析版【考查重难点剖析】1.考点定位:1)内能是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的重点,由于它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而中考物理对内能的考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内能是必考点。

其中内能的改变与利用,是内能单元中的重点,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结合生活实际的辨析是中考物理的重点,地位不容忽视。

2)关于内能的改变与利用辨析类考题,一般以选择题或填空题为主,简答题也是中考命题的常见形式,有时也偶尔会出现在综合能力类试题,如材料阅读等试题中。

此点也是考生的易错点之一。

2.考点剖析:【突破技巧】1、内能的改变与利用,由于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考物理常常结合生活实际命题,考生特别在两个做功的本质区别上,常常犯错,也在“热传递”与“加热”的用词上出错,因而难点突破成为中考命题的重要关注点。

2、难点:①做功的本质区别分析出错;②在“热传递”与“加热”的用词上出错;③分析实例时,找不到切入点。

3、难点原因分析:①由于“内能的改变”与“内能的利用”,都有“做功”,但能量变化截然不同,易于混淆,这是难点形成的主要原因;②由于“热传递”与“加热”,能量变化的本质完全相同,但因分析的角度不同,而用词不同,理解难度较大,是难点形成的又一原因。

③内能转移时,可以发生在不同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部分学生不会辨别,这也是造成学生理解难的原因之一。

4、“难点”突破技巧:【判断技巧一】——转化分析法若判断考题涉及到能量变化,就先进行能量转化分析,找出关键词,判断消耗的能量与获得的能量,若消耗的是内能,属于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就是“利用”相关;若消耗的是机械能,属于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就是“改变”相关。

再结合题意分析“其它形式的能”是否是“机械能”,若是,就是“做功”相关。

【判断技巧二】——效果分析法区别“热传递”与“加热”时,可找出题中的关键词,从“效果”分析入手。

初中物理——压强与浮力部分习题错解辨析

初中物理——压强与浮力部分习题错解辨析

压强与浮力难点剖析学案[复习目标]1.理清本章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2.理解基本知识,掌握基本题型。

[复习重点]压强的概念,浮力的分析[复习难点]压力、压强概念的掌握及浮力大小的分析复 习 过 程:一:知识梳理(预习检查)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__________的托力2、浮力产生原因:物体受到液体对它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3、浮力的影响因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______和_______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上浮: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漂浮 :悬浮:下沉:阿基米德原理法: 5、求浮力方法 称重法: 状态法:(漂浮或悬浮)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1、如图1所示,用100N 的水平力将9N 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上,物体和墙壁的接触面积为100cm 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为( )A .900PaB .1×104PaC .9.8×105PaD .1.09×104Pa2、如图2所示的水桶中,存水10N ,水深8cm ,水桶的底面积是100cm 2,则桶底所受水的压强为 Pa ,桶底所受水的压力为 N 。

(g 取10N/kg )3、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将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球分别放入两容器中,当两球静止时,液面相平,球所处的位置如图3所示,甲、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分别为p 甲、p 乙,则它们的关系是( ) A .p 甲<p 乙 B .p 甲=p 乙 C .p 甲>p 乙 D .无法确定4、把一木块轻轻放入盛满酒精的杯中,木块浮在液面上,此时杯中溢出酒精10g ,若将此木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杯中,从水中溢出水的质量为( ) `A .大于10g B .等于10g C .小于10g D .无法确定5、在河底有一凸出的岩石(如图4),体积为3m 3,求它受到浮力是多大?三、当堂训练(中考题鉴赏) 1.(2011·福建福州)如图所示的现象中,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解释的是( )2.(2011·广东湛江)一艘轮船从海里驶入河里,它受到的重力大小 ,它受到的浮力 ,它排开水的体积 。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试卷讲义 专题二 光现象-教用

初中物理 九年级上册 试卷讲义 专题二 光现象-教用

曲一线中考项目部5年中考考点1光现象的辨析1.(2022北京,2,2分)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A.日晷上呈现针的影子B.景物在镜中成像C.鸟巢在水中形成倒影D.筷子好像在水面处弯折答案D2.(2023山西,16,3分)一只白鹤静立在平静的水中,在岸边可以看到白鹤的两个“影”——影子和倒影,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白鹤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白鹤的倒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C.白鹤飞离水面时,它的倒影会变小D.白鹤在水中的倒影是实像答案A3.(2023四川南充,3,3分)成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杯弓蛇影”,杯中的“弓”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鱼翔浅底”,看到的鱼是实像C.“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D.“一叶障目”,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答案D4.(2023浙江杭州,15,3分)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

关于“看不见”和“又看见了”两种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看不见”是由于硬币没有反射光①“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没有到达眼睛①“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反射到达眼睛①“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D5.(2022江苏无锡,16,2分)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是光的现象。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红、、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

答案色散绿考点2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6.(2022江苏扬州,10,2分)在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将空气注入水球,形成的气泡球与水球的球心都在O点。

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球的光路如图所示,其中球心O与入射点O1的连线为法线。

则进入气泡球的折射光线可能为()A.①B.①C.①D.①答案A考点3平面镜成像考向1平面镜成像特点7.(2023江苏苏州,14,2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冰壶被掷出之后,冰壶在冰面上滑行的速度是先增大后减小
B.冰壶在冰面上滑行过程中,冰壶受到的合力一定不为零
C.由于冰壶受到的阻力大于惯性,所以冰壶在冰面上滑行速度越来越小
D.在匀速行驶的列车上,小明竖直向上跳起后仍然落回原处
6.下列在运动场上常见的一些现象,其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跳远运动员要助跑一段距离后才起跳
B.短跑运动员跑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
C.跳高运动员跳过横杆后从最高点落向地面
D.投掷铅球时,铅球离开手后继续向前运动
7.关于图7所示的各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具盒所受重力做了功B.文具盒所受支持力做了功
C.文具盒所受拉力做了功D.没有力对文具盒做功
11.图5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石块下落的路径,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描述最接近实际的示意图是
12.水平桌面上放有甲、乙、丙、丁四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容器内分别盛有等质量的液体。其中甲、乙、丁容器中的液体密度相同。若将小球A放在甲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静止时漂浮,此时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1;若将小球A用一段不计质量的细线与乙容器底部相连,并使其浸没在该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静止时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2;若将小球A放在丙容器的液体中,小球A静止时悬浮,此时丙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3;若将小球A放在丁容器的液体中,用一根不计质量的细杆压住小球A,使其浸没,且不与容器底接触,小球A静止时丁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F4。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初中物理概念辨析题
————————————————————————————————作者:
————————————————————————————————日期:

物理力学概念辨析题
一、判断题:下列有关力、力和运动的说法是否正确
01.在你推门的同时,门对你也有推力。()
02.汽车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因为小刚的推力小于汽车所受的阻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4.在以下过程中,重力做功越来越快的是
A.足球在水平场地上滚动ﻩB.杠铃被举起后静止不动
C.跳水运动员在空中下落ﻩD.滑翔伞在空中匀速下降
5.下列事例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实心球被抛出后继续向前飞行B.司机在开车时必须系好安全带
C.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越滚越慢
B.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C.用磁铁靠近铁钉,磁铁对铁钉有吸引力,铁钉对磁铁没有吸引力;
D.马拉车时,马对车有向前的拉力,同时车对马有向后的拉力。
9.下列情景中,重力对小球做功的是
A.小球由高处下落B.小球在地面上静止
C.小球沿水平轨道运动D.小球悬挂在天花板上不动
10.水平桌面上的文具盒在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沿拉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F2<F1=F3<F4B.F1=F2=F3<F4
C.F1=F3<F2<F4D.F1=F2=F3=F4
三、多项选择题
1.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
B.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力只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C. 脚踢球时,脚对球有作用力,球对脚没有作用力
D.力只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3.小刚沿水平方向推静止在平直公路上的汽车,但没有推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虽然汽车未动,但小刚的推力一定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
B.虽然汽车未动,但小刚的推力一定等于汽车所受的重力
C.因为小刚的推力小于汽车所受的重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03.地球和月球没有接触,它们之间就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04.在体检称体重时,你对磅秤的压力和磅秤对你的支持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05.静止不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06.地球对人有吸引力,人对地球一定也有吸引力,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07.力既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13.受到平衡力作用的弹簧,一定不会发生形变。()
14.篮球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
二、单项选择题
1.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向车行的方向倒去,这是因为乘客()
A.受到惯力的作用B.受到的惯力大于摩擦力
C.受到前冲力的作用D.具有惯性
2.关于力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磁铁对铁钉有吸引力,铁钉对磁铁也有吸引力
A.G与F1大小相等B.G与f大小相等
C.F1与F2是一对平衡力D.F1与F3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4.如图10所示是冰壶比赛的一个场景。冰壶比赛的得分规则是:冰壶被运动员掷出之后,冰壶在冰面上滑行的过程中,运动员不能再触碰冰壶,依据最终停在得分区的不同位置得分。关于冰壶在冰面上滑行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特技演员驾车冲向空中,在空中减速上升时,演员和车的惯性小于重力
B.乙图中:跳水运动员在空中下落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逐渐增大
C.丙图中:足球在空中竖直上升的过程中,足球受力的方竖直向下
D.丁图中:人躺在“死海”水面上看报,海水给人的浮力大于重力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08.物体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时,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09.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它们产生的效果一定相同。()
10.一个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的情况下,它一定是静止的。()
11.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候,它所受到的合力一定为零。()
12.汽车加速运动时,一定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同时,甲物体也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相互平衡的两个力,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可能相同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受到的合力一定为零
D.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3.如图9所示,用两块位于竖直面的平行正对的木板A、B夹住木块C,使木块C处于静止状态。木块C所受重力为G,木板A、B对木块C的压力分别为F1、F2,木块C对木板A、B的压力分别为F3、F4,木板A、B对木块C的摩擦力均为f。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