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必修1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先生学习情况及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把如何分析力的作用效果进而在理论成绩中分解某个力作为重点内容,要求先生在学习力的合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的分解。
高一先生刚刚接触矢量,刚刚接触用平行四边形去计算分力与合力大小的关系,先生经过前几节的学习曾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交换关系有了必然的认识,构成了必然的认知结构,并经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成绩,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对于力能产生甚么样的作用效果还不能迅速的分析出来。
如果能精确的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则会轻松完成力的分解的学习。
为打破这一难点,一则以生活中最多见的事例作为教学实例,例如拖行礼箱,玩滑滑梯等。
二则把工夫交给先生,以进步先生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而创设物理情景,让先生本人完成探求过程。
从方法和习气下去说先生对于科学探求特别是实验探求曾经积累了必然的体验和认识,能够勇于发表本人的看法,良好的学习习气和课堂氛围也为先生自主探求力的分解中如何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提供了保障。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分解一样恪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没有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从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其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先生分析成绩、解决成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分歧规律。
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实验,先生本人动手,分析情景。
适时过度的参与先生的探求过程。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与教学思绪为了让先生能精确的分析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更好的体验科学探求的方法和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本节课采用如下的教学流程:视频创设情境提出成绩分组实验总结规律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先生自主学习,强化训练小组学习与小组交流。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3.5《力的分解》精品教案

必修一 3.5 力的分解(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重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是研究力的平衡的基础,也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的分解、矢量、标量等概念,以及矢量相加的法则。
本节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二是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力的分解四、学情分析下作用,这个力有两个效果:沿两弹簧伸长的方向分别对弹簧Ⅰ和Ⅱ施加拉力F1和F2,且F1和F2分别使它们产生拉伸形变,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力F1和F2代替.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如何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力(合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然后依据力的效果画出两个分力的方向,进而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到两个分力F1和F2.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考导学案)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作用效果(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作业:课本P66 1、2、3九、板书设计一、概念:力的分解二、怎样分解一个力1、无数对2、唯一性的条件结论: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例1、例2、三、矢量相加的法则十、教学反思1、学生对将一个力按照作用效果分解,理解接受较好,困难是怎样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老师应该在这个方面下点功夫。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3.5力的分解 教案

3.5力的分解一、教材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5节内容“力的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或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
(2)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3)小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四、教学手段、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男生、女生拉钢丝,男生徒手拉,女生用下面的装置。
活动一:认识力的分解前面我们学习了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那么,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叫力的分解【创设情景】请看这样一个场景:公园散步走,偶见癞皮狗。
主人用力拉,乖乖转回头。
【提出问题】主人拉狗,对狗有一个斜向上的拉力,请问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了哪些作用效果。
【抽象模型】斜向上拉水平面上的物体【分析问题】介绍装置通过斜向上拉力作用前后,记录台秤和弹簧指针位置变化。
观察台秤和弹簧的变化,通过现象分析斜向上的拉力对物体有什么作用效果呢?(学生回答)(教师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力同时拉小车,指针又到原来的位置)用水平方向的力和竖直方向的力共同作用来拉小车,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和刚才的位置是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我们用水平方向的力F1和竖直方向的力F2来代替拉力F的作用效果,那么F1、F2就叫力F的分力。
前面我们学过,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的分解呢?(学生回答)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3-5力的分解 教案

第三章第5节《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要使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同样体现等效思想,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解一个力有无数个解,本节课就是利用实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矢量相加法则是新引入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形定则是一致的。
力的分解在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能定理等力学综合知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在分析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力的分解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掌握矢量相加法则。
二、素质教育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教学点(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2)初步掌握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已知力;(3)会用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熟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或平台获取知识。
2、过程与方法教学点(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2)通过经历实验体验的过程,充分认识“科学猜想—体验探究—分析总结”的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体验和交流等活动逐步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学习习惯;(2)美育渗透点: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把欣赏科学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分享实验体验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根据等效替代思想,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并求出分力;2、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3、解决办法:细致分析具体情况,通过演示实验、问题引领来学习力的分解。
四、教学器材塑料板、砝码、细绳、米尺、小车、头发丝、多媒体图片、视频、Powerpoint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过程昨天,我们学习了“几个力变成一个力”,叫做力的合成板书1:几个力→一个力、既然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那么一个力能否分解为两个板书2:几个力←一个力(今天我们只介绍在共点的情况下,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第五节力的分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在能量4、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教学用具:小水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1、力的分解展示3.5-1耙的示意图和工作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3、F1和F2与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2、一个是拉伸上臂,一个是压紧腰部。
3、一个沿上臂方向向外,一个沿下臂向腰部。
4、可以。
5、这两个力压肘部的力的分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l、压肘部的力可以怎样分解呢?2、为什么这么分解呢?讨论后作答:1、压肘部的力可以分解成一个沿上臂方向向外的拉力,一个沿下臂向腰部的压力。
2、因为压肘部的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产生了两个效果。
引导学生总结:那么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遵循什么原则?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现在我们知道,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实际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桥,而一些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这是为什么呢?(关于什么是引桥教师要给予简单的解释。
)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车辆经过高大的桥时,要先上坡,再下坡,我们能不能把车辆的运动看作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呢?演示:用薄塑料板做斜面,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让学生观察现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3.5力的分解教案

3-5 力的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目标1、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2、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3、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4、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1、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2、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难点:1、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2、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晾衣服图片,能拉直吗?试一试就知道了【实验:两男同学拉绳子】没拉直提问:为什么拉不直?因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学习了今天的课后才能解释二、进行新课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四个问题):1什么叫力的分解?2力为什么要分解?3力应该怎样分解?4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力的分解?展示拖地图片——简化成物理模型——学生分析(斜向下的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用等效思想总结得出分力的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用几个分力来等效替代一个力类比力的合成,分析两者关系,得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第二个问题:力为什么要进行分解?分析拖拉机对犁的拉力。
提问,为什么非要把力分解呢?力变多了,不是变复杂了么?假如某同学既想在教室里学习,又想在外面打球,要是能把身体分成两个,多方便啊。
一个力产生两个效果,要研究这个力产生的两个效果,以一对二。
很复杂。
把力分成两个力后,一个力对应一个效果,力与效果一一对应,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第三个问题:力应该怎样分解?前面学习力的合成的时候,通过两个已知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求对角线,答案是唯一的。
反过来,力的分解应该是根据一条已知的对角线做平行四边形求两个。
下面请同学们在学案上以F为对角线做平行四边形。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经典通用宝藏文档

§3.5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概念的混淆,又促进了知识的迁移。
师:如要我们只知道力的大小与方向,不知两分力的方向,那么力下的分解还是独一的吗?可分解为几对分力?先生:不独一,可分解为有数对分力师:对,就好比10等于哪两个数相加,有没有数个答案,那么已知一个合力分解成两个分力,也是可以分解成有数对的分力,如图示:经过该成绩培养先生的发散思想。
过渡: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这要根据力的理论效果来确定。
实例分析(一)实例分析:学会按理论作用效果分解力探求一、坐在斜坡上的人遭到的重力,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师:我们可以把它抽象为一个在斜面上的物体,如图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如图所示。
该物体遭到的重力G能产生哪些作用效果?该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先生考虑讨论得出猜想或假设)先生:向下滑,压斜面的两个作用效果。
(先生活动)利用桌面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利用直尺和钩码进行实验。
)(先生上台汇报实验,用薄木板与重物演示,并得出结论。
)(1)G方向竖直向下,又不能着落;所以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产生紧压斜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体产生沿斜面向下滑动的效果。
(2)两分力方向确定了,分解是独一的。
(3)θsin1GG=θcos2GG=总结:我们在理论的成绩中,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将这个理进行分解,它们产生的效果是相反的,所以可以用这两个力来等效代替这一个力。
[板书]三、分解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师:θ角的变化对两个分力有何影响?先生:θ增大G1增大,G2减小;θ角减小时,G1减小,G2增大。
(联系理论)出示图片:利用力的分解的知识解释,为甚么高大的桥都要建很长的引桥?公园里的滑滑梯很陡?先生:由于长长的引桥可以减小上坡的倾角,即使G1减小,使上坡容易下坡安全。
滑滑梯越陡,倾角越大,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越大,越容易滑上去。
采用提出成绩——先生猜想——理论探求——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从先生熟习和抽象直观的事例动手,经过一系列的迷你小实验,使先生亲身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理解如何根据力的理论效果来确实两个分力的方向,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这G2G1Gθθ探求二、观看图片(幻灯片显示塔吊)货物队钢丝绳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我们把它抽象为如图所示的三角支架,作用在三角支架上的力F作用效果怎样,如何分解?分力的大小各为多少?(先生活动)用细杆、绳套、钩码组成一套演示力的分解的实验安装,绳套一端系在手指上,一端系在细杆末端,细杆的顶端顶在掌心上。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3.5 力的分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但本节课涉及到力的分解的多解性以及怎样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尤其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在这里应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四、教学过程
投影幻灯片23、24、25
体会前面同学所提供方案
的优越性,并这种方法求解合
力的步骤
学习力的正交
分解法,为学生熟练
应用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
1、能否认真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正确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找准分力方向,
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分力,再由几何关系求解合力。
2、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判断依据题目要求可作出几个平行四边形,判断有几个解。
3、求合力时能依据题目所给的几个力建立最佳直角坐标系,正确分解求解不在坐轴上的
力沿轴方向的分力,为力的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打好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投影:幻灯片1 学生代表上台求解,其他学
生在纸上求解
为学生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打下基础,通过画物体的受力图巩固弹力有无的判断,并通过本
形,得到合力,再与第三个力求合力,指出此方案的缺点并引导学生向力的正交分解法靠拢
投影幻灯片23、24、25
体会前面同学所提供方案
的优越性,并这种方法求解合
力的步骤
学习力的正交
分解法,为学生熟练
应用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
1、能否认真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正确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找准分力方向,
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分力,再由几何关系求解合力。
2、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判断依据题目要求可作出几个平行四边形,判断有几个解。
3、求合力时能依据题目所给的几个力建立最佳直角坐标系,正确分解求解不在坐轴上的
力沿轴方向的分力,为力的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