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课时练习题(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课时练习题(有答案)

八年级历史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

这位“状元实业家”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2.《近代实业第一人》中写道: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

“他”是( )A.林则徐B.魏源C.张謇D.严复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辛亥革命的推动③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④“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某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

在该书中,描写1912年时中国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现象是()①女子缠足②男子剪掉辫子③穿翎顶补服④跪拜礼⑤鞠躬、握手礼⑥“老爷”“大人”等称呼⑦“先生”“君”等称呼A.①②③④ B.②⑤⑦ C.③⑤⑥⑦ D.①③⑤5.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的原因有( )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②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③北洋军阀的分裂④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6. 19世纪后期,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②促进了商品的流通③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下列哪项不是近代交通和通信变化带来的影响( )A.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B.方便了人们的出行C.有利于信息的传达 D.促进了商品的流通8.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使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因素有()①经济的发展②政治的变革③教育的变革④中西文化交汇碰撞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9.我国废除图中有损人格的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是在( )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后C.戊戌变法后D.辛亥革命后10.下列反映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变化的是( )A.身披西洋服,脚穿西式履B.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C.官场“大人”“老爷”叫不停D.小脚一双三寸莲, 作揖跪拜大人前11.辛亥革命后改变的愚昧习俗中,专属妇女解放的一项是( )A.易服饰B.剪发辫 C.改称谓 D.劝禁缠足12.下表显示,到 1913 年中国通商口岸进出船只、进口贸易价值和机器设备进口价值均得到增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选择题1.老舍《茶馆》中的台词:“把本钱拢在一块儿,开工厂!”“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这与下列人物的思想最相近的是()A. 林则徐B. 曾国藩C. 张謇D. 梁启超2.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回顾历史张謇的“中国梦”是()A. 民主共和B. 平均地权C. 变法图强D. 实业救国3.19世纪末,身为状元的张謇弃官从商,选择了创办实业的道路,“状元办厂”的故事流传一时。

下列由张状元创办的企业是()A. 汉阳铁厂B. 江南制造总局C. 大生纱厂D. 上海轮船招商局4.张謇所创的大生纱厂《厂约》中载:“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通产之棉……为日厂所必需。

……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

”这说明张謇投资实业的宗旨是()A. 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资B. 立足国内市场,发展地方经济C. 改善民生,限制对外贸易D. 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外国经济侵略5.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再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A.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B. 百年屈辱,民族抗争C. 国家分裂,民族交融D. 曲折前进,民族复兴6.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是在()A. 辛亥革命后B.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C.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7.“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1888年《申报》)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A. 外国资本主义进入中国B. 中国近代工业兴起C.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实业救国思潮出现8.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较大变化,观察表格,分析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拥有厂家拥有资本工人人数1913 689家33亿元27万多1920 1795家50亿元55万多A. 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助力C. 民族工业打败了外国资本D. 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9.如图展示了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练习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练习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填空题状元实业家___________创办___________,走上“___________的道路。

此外还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答案】张謇大生纱厂实业救国【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末年,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此外还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因此填写(1)张謇(2)大生纱厂(3)实业救国填空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时期发展状况原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洋务运动的开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发展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的黄金时代短暂的春天1、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掠夺2、___________的推动一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发展受挫,凋谢、萎缩1、帝国主义卷土重来2、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答案】辛亥革命【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因为:(1)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掠夺;(2)辛亥革命的推动。

因此填写辛亥革命填空题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121页最后一段落后原因:民族工业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压迫。

【答案】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落后原因: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因此填写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填空题社会生活的变化(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方便了人民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___________,劝禁女子___________;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___________”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同步练习题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选择题1.请看下面一则材料:“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难道他这个状元在办实业方面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吗?”材料中的“状元”是()A.张之洞B.张謇C.荣宗敬D.周学熙2.作为第一批赴美幼童留学生,他的梦想是“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修铁路”。

学成回国后,他用京张铁路圆了自己的梦。

这里的“他”应是A.詹天佑B.张謇C.严复D.侯德榜3.孙中山主张革除清朝“老爷”“大人”之类的官场称呼,主要是因为它()A.不符合民主共和制度下人人平等的要求B.不能真实地反映官员的职务C.不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D.“先生”、“君”是我国固有的称呼4.1915年,吴老太爷从浙江绍兴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A.西式洋楼里,穿着高开叉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陪洋人吃西餐B.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穿梭于南京路口C.《申报》刊登了身着中山装的男士照片D.拖着长辫的男人正在用欧元购买“洋油”和“洋布”5.下表是八年级一班“历史学习园地”里展示的某人物简历,请你推断该人物是()1857年至1873年,就学于私塾,攻读四书五经1894年,考中状元1896年,筹办大生纱厂1905年,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5年,专事实业、教育和慈善A.李鸿章B.荣德生C.张謇D.范旭东6.哲学家李泽厚强调:“辛亥革命至少带来了平等的观念。

”下列史实最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A.改称呼B.剪辫C.禁缠足D.易服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外因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B.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南京临时政府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D.日本支持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8.如图,该服装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D.抗战胜利9.1899年5月,张謇的大生纱厂开张,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教部编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七十七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教部编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七十七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教部编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七十七第1题【单选题】《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材料反映了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

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B、地区分布极不平衡C、资金少,技术力量极为薄弱D、受到外国资本控制【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哪一个不是辛亥革命期间流行的社会潮流?( )A、穿西装、旗袍B、剪发辫C、改称呼D、说普通话【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敬仰人物”,晚清状元张謇得票最高。

张謇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大D、近代报纸非常普及【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 )A、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B、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C、出现了学习宣传西学的魏源和严复等思想家D、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2017年秋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解析版)

2017年秋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练习(解析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选择题1.自古以来,状元最受读书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在清末偏偏有一位状元“舍本逐末”,办起了大生纱厂。

他是( )A.张謇B.侯德榜C.詹天佑D.荣宗敬【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清末状元张謇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挣扎。

下列表述是造成“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原因的有( )①帝国主义势力②封建势力②官僚资本主义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压迫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④表述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3.“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是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生动写照。

说它“畸形”,从行业看,是因为主要集中在( )A.轻工业B.重工业C.造船业D.冶铁业【解析】选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存在着先天不足,重工业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

【拓展延伸】怎样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1)先天不足: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相结合的产物。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2)后天畸形:发展不均衡。

地域,集中于沿海地区;部门,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4.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

该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之一是( )A.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B.地区分布极不平衡C.资金少,技术力量极为薄弱D.受到外国资本控制【解析】选B。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八单元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后习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八单元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后习题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单元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后习题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下列人物中,积极倡导和实践实业救国的是()A.孙中山B.李鸿章C.梁启超D.张謇2.1897年张謇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他由此弃官经商,开始倡导()A.实业救国B.维新变法C.民主革命D.民主科学3.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组史料。

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A.民主政治的进程B.新式教育的出现C.民族工业的发展D.社会生活的变化4.下图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透过漫画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C.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D.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5.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

该图反映了()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6.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称呼。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目的是去除或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B.盲目学习推行西方礼节C.社会习俗在短时间内得到完全改变D.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7.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8.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后练】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后练】八年级上册历史

生产纱 锭数
利润(两)
26 000 26 000 26 000 26 000 26 000
257 410.967 302 974.451 406 866.676 1 349 623.549 1 087 284.009
——卫春回《状元实业家:张謇》 11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年份
1912年 1914年 1917年 1919年 1920年大生纱厂一厂源自生产纱 锭数利润(两)
40 800 40 800 60 000 60 000 60 000
326 985.232 347 573.760 796 768.530 2 644 451.615 2 077 077.445
大生纱厂二厂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张謇晚年思想保守,反对共产主义和群众运动,提倡尊孔信佛以谋抵制方兴未艾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他期望祖国富强,反对不平等条约,希望结束军阀混战,让民族资本 主义有一个得以顺利发展的和平环境。只是这些梦想的幻灭是必然的结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1
参与相关政治活动的时代背景。(6分)
政治上,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主持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意图挽救封建
统治,但是最终事实证明这是一场骗局,立宪派最终倒向革命。辛亥革命
成功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鼓励实行政党政治,使张謇积极投身
于政党建设,但是由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宣告失败。
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实力增强。
基础通关 能力突破 素养达标
3. 旗袍原来是满族妇女的基本服装,特点是袍身宽大、线条平直,下
长至足……20世纪20年代,旗袍吸收欧美服装讲求适体和曲线美的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

”张謇创办的“有用事业”是()A.安庆内军械所B.汉阳铁厂
C.轮船招商局D.大生纱厂
2.下表显示,到1913 年中国通商口岸进出船只、进口贸易价值和机器设备进口价值均得到增长。

这可以说明()
A.中国机器工业发展显著
B.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D.一战刺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清政府的推动②辛亥革命的鼓舞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4.某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孙中山先生的一生。

在该书中,描写1912年时中国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①女子缠足②男子剪掉辫子③穿翎顶补服④跪拜礼⑤鞠躬、握手礼⑥“老爷”“大人”等称呼⑦“先生”“君”等称呼A.①②③④B.②⑤⑦
C.③⑤⑥⑦D.①③⑤
5.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②促进了商品的流通③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6.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它主要表明()
A.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
D.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
7.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使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因素有()
①经济的发展②政治的变革③教育的变革④中西文化交汇碰撞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洋务运动,从经济上讲,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强”和“求富”的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陆续兴办了19个近代军用工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矿交通企业,至1894年为止,这批洋务企业的资本达到了263 443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

然而,洋务运动最终没能使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

材料二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材料三1915年,荣氏兄弟集资30万银元在上海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建立申新纺织第一厂,荣氏兄弟占股60%,由荣宗敬任总经理。

后来公司不断发展,从1家厂逐步扩大到9家厂,但随后遭受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双重压榨,濒临瘫痪。

新中国成立后,该厂曾成立过股份公司,1955年实行公私合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在经济上有什么积极作用。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洋务运动最终没能使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出荣氏家族企业的发展轨迹。

并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曲折的主要原因。

(4)通过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答案
1.D 解析: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故选择D项。

2.C 解析:观察图表,从1895—1913年,通商口岸进出船只、进口贸易价值和机器设备进口价值都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择C项。

3.D 解析:清政府对民族工业并未采取推动措施,①不符合题意,A、B、C三项排除,故选择D项。

4.B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①③④⑥是辛亥革命之前的陋俗,故选择B项。

5.A 解析: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也刺激了中
国近代交通的发展,故选择A项。

6.C 解析: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故选择C项。

7.A 解析: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政治、经济、教育、列强入侵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故选择A项。

8.(1)诱导了一批地主、官僚、商人投资近代企业,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只学习技术而不改变制度(没有触动封建根基)。

(2)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原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成为思潮。

(3)轨迹:创办—发展—衰落—再发展。

主要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内受封建主义、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4)民族工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工业要发展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