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萨克·牛顿(IsaacNewton)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

合集下载

数学家牛顿简介50字

数学家牛顿简介50字

数学家牛顿简介50字(一)牛顿(1643-1727)是一位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被公认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并对光学、微积分和色彩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为科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牛顿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科学发展,他的工作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二)艾萨克·牛顿(1643-1727)是17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之一,也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牛顿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贡献广泛而深远。

牛顿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对苹果落地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质量之间存在吸引力的理论,并总结为著名的引力定律。

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还为行星运动和天体力学提供了基础,深刻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牛顿还在光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揭示了光的色散现象,即将白光分解为不同颜色的光谱。

他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论,并发展了透镜和反射镜的理论,为现代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牛顿还创立了微积分学。

他独立发展了微积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微分和积分的概念,为解决曲线的斜率、面积和体积等问题提供了数学工具。

微积分的发展对于物理学、工程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牛顿的工作不仅在科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人类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视为科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推动科学方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牛顿的思想和成就为后世的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引,他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牛顿的伟大成就不仅在于他的科学贡献,还在于他的勤奋和坚持。

他对科学的热情和不懈的追求精神,激励着后世的科学家不断探索和创新。

牛顿的生命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强、充满智慧和决心的数学家的形象,他的影响将永远铭刻在科学史的篇章中。

人物小传-牛顿

人物小传-牛顿

人物小传-牛顿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727年)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17世纪科学革命的创始人之一,并在数学、物理、天文、光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牛顿1643年出生在英格兰的一位农民家庭。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表现出了卓越的天赋,特别是在数学和物理方面。

由于家庭贫困,牛顿在剑桥大学期间困境重重,但他依然努力学习并关注着自然世界的奥秘。

1665年牛顿收到了一次伟大的启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和微积分学的基础原理。

牛顿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并在今天仍然被广泛应用。

他还通过研究光学,发现了光的成分和色彩,为光学研究开创了新的时代。

牛顿还在数学、光学、机械学和天文学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669年,他当选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并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导师。

晚年时,牛顿在英国国会担任了一段时间的议员,他也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虽然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他生活也有着许多阴影。

他有时表现得孤僻和情绪波动,以及对其他的竞争对手表现出了不信任和敌对。

晚年时,他也因过度工作而患上了许多身体和精神健康问题。

牛顿以其对现代科学做出的杰出贡献、天才思维和发现力以及对自然世界的清晰观察和理解被普遍赞誉和敬仰。

牛顿的学术和思想遗产继续影响着今天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并成为人们才能探索自然世界的灵感和鼓舞。

英语牛顿传记小作文

英语牛顿传记小作文

英语牛顿传记小作文英文回答:Sir Isaac Newton, an English mathematician, physicist, astronomer, alchemist, theologian, and author who lived from 1642 to 1727,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ientists of all time and a key figure 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laws of motion and universal gravitation,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lassical mechanics. Newton's work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fields of mathematics, optics, and astronomy.Born in Woolsthorpe, Lincolnshire, Newton was a precocious child who showed an early aptitude for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He attended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where he studied under Isaac Barrow. In 1665, during the Great Plague of London, Newton returned to Woolsthorpe, where he made some of his most important discoveries. It was during this period that he developedhis theory of calculus, investigated the laws of motion, and formulated his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In 1687, Newton published his seminal work, "Principia Mathematica," which revolutioniz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of motion and gravity. The book presented Newton's three laws of motion and his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physical objects. "Principia Mathematica"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and it remains a cornerstone of classical mechanics to this day.Newton's contributions to mathematics were also significant. He developed a method of calculus that allowed mathematicians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involving continuous change. He also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optics, including the discovery of the composition of white ligh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lecting telescope.Newton's work extended beyond the realm of science. Hewas a devout Christian and wrote extensively on religious topics. His theological writings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arguing that the laws of nature were evidence of God's design.Newton's legacy continues to inspire scientists, mathematicians, and scholars today. His work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much of modern science, and his discoverie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He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scientists of all time,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and mathematics have shaped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中文回答: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是一位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炼金术士、神学家和作家,他生活在 1642年至 1727 年间,被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也是科学革命中的关键人物。

牛顿的贡献

牛顿的贡献

牛顿的贡献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其研究领域包括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神学、自然哲学和炼金术。

牛顿的主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实际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为了纪念牛顿在经典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牛顿”后来成为衡量力的大小的物理单位。

在物理学方面,牛顿取得了巨大成就。

牛顿运动定律是牛顿提出了物理学的三个运动定律的总称,被誉为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它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及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第—运动定律是伽利略发现的。

这个定律阐明,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作恒速直线运动,那么只要没有外力作用,它就仍将保持静止或继续作匀速直线运动。

这个定律也称惯性定律,它描述了力的一种性质: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到运动和由运动到静止,也可以使物体由一种运动形式变化为另一种形式。

力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物体在类似情况下如何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解决了这个问题;该定律被看作是古典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描述了力能使物体的运动产生变化。

它说明速度的时间变化率(即加速度a与力F成正比,而与物体的质量里成反比,即a=F/m或F=ma;力越大,加速度也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小。

力与加速度都既有量值又有方向。

加速度由力引起,方向与力相同;如果有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就由合力产生加速度,第二定律是最重要的,动力的所有基本方程都可由它通过微积分推导出来。

牛顿根据这两个定律制定出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总是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

对于两个直接接触的物体,这个定律比较易于理解。

书本对子桌子向下的压力等于桌子对书本的向上的托力,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

引力也是如此,飞行中的飞机向上拉地球的力在数值上等于地球向下拉飞机的力。

名人艾萨克·牛顿人物资料介绍简短

名人艾萨克·牛顿人物资料介绍简短

名人艾萨克·牛顿人物资料介绍简短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艾萨克·牛顿人物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艾萨克·牛顿人物简介艾萨克·牛顿爵士PRSMP(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语发音)[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1726年3月20日]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

那是在1665年,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结果阳光被分解成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它证明普通的光是由七色组成的。

牛顿还用一个凸透镜把七色光合成了白光,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牛顿还进一步测定了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率,从而发现了不同色光的折射角度,是按着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加大,物质的色彩是由不同颜色的光在不同物体上有不同的折射率造成的。

牛顿立即把上述发现用到制造望远镜上,一举制成了不带颜色的折射望远镜,奠定了现代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基础。

伊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20日格里历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数学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时是英国当时炼金术热衷者。

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

牛顿还和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微积分。

他总共留下了50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100多万字的神学手稿。

牛顿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为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使得自然科学的研究最终挣脱了宗教的枷锁。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简介艾萨克·牛顿( 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SirIsaacNewtonFRS) 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

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的理论。

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

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2005年,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中,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艾萨克·牛顿的名言⑴I don't know what I may seem to the world,but,as to myself,I seem to have been only like a boy playing on the sea shore,and diverting myself in now and then finding a smoother pebble or a prettier shell than ordinary,whilst the great ocean of truth lay all undiscovered before me.--------Newton译成中文: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物理名人牛顿的事迹

物理名人牛顿的事迹

物理名人牛顿的事迹伊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2月25日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一个小镇上,是17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之一。

他的发现和理论对现代物理学和数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深深地影响了18世纪和19世纪的物理学。

牛顿小时候是个默默无闻的孩子,但是他却有一颗好奇心和一股强烈的学习欲望。

他的父亲是一位农民,他的母亲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或者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一个牧师。

但是,牛顿展现出了非凡的智力,并在学校中脱颖而出。

他读过一些数学和科学的书籍,但是在那个时代,科学研究领域并不被视为让人大展身手的领域。

相反,牛顿的家人希望他成为农场主。

1661年,牛顿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和自然哲学。

他在那里的学习和研究让他逐渐成为领先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在1687年,他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出版发行,这本书被公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真正基石之一,它的发现和理论对现代物理学和数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牛顿的影响还包括万有引力定律,这是计算天体运动的关键。

牛顿发现,所有物体之间存在引力。

这个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预测月球和行星的运动,这也是导致开普勒定律的物理学家们猜想了多个学说之后,首次解释行星运动的可靠模型。

除此之外,牛顿还发现了色散,这是光线被不同颜色的晶体或玻璃折射时扭曲的现象。

他还研究了光学和反射,证明了白色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牛顿的发现和理论对物理学和现代科学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诺贝尔奖获得者、现代物理学家里查德·费曼曾说:“如果所有知识都被毁了,只剩下牛顿的法则存活下来,人们也可以重建我们当前拥有的所有科学。

”牛顿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他与人沟通的方式是通过他的笔和纸。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

艾萨克•牛顿艾萨克•牛顿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SirIsaacNewtonFRS,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

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稜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的理论。

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

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2005年,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中,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早年生活按照现代的历法,1643年1月4日,艾萨克•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乡下的一个小村落埃尔斯索普村的埃尔斯索普庄园。

在牛顿出生之时,英格兰并没有采用教皇的最新历法,因此他的生日被记载为1642年的圣诞节。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他同样名为艾萨克的父亲才刚去世。

由于早产的缘故,新生的牛顿十分瘦小;据传闻,他的母亲汉娜•艾斯库(Hannah Ayscough)曾说过,牛顿刚出生时小得可以把他装进一夸脱的马克杯中。

当牛顿3岁时,他的母亲改嫁并住进了新丈夫巴纳巴斯•史密斯(Barnabus Smith)牧师的家,而把牛顿托付给了他的外祖母玛杰里•艾斯库(Margery Ayscough)。

年幼的牛顿不喜欢他的继父,并因母亲嫁给他的事而对母亲持有一些敌意,牛顿甚至曾经“威胁我那姓史密斯的父母亲,要把他们连同房子一齐烧掉……”据《大数学家》(Men of Mathematics,E•T•贝尔(E.T. Bell)着)和《数学史介绍》(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H•伊夫斯(H. Eves)着)两书记载:“牛顿在乡村学校开始学校教育的生活,后来被送到了格兰瑟姆的国王中学,并成为了该校最出色的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7.18—1703.3.3)于1635年7月18日出 生于英格兰南部威特岛的弗雷施瓦特。父亲是当地的教区牧师。胡克从小体弱 多病,性格怪僻但却心灵手巧,酷爱摆弄机械,自制过木钟、可以开炮的小战 舰等。十岁时,胡克对机械学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并为日后在实验物理学方面 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648年,胡克的父亲逝世后,家道中落。十三岁的 胡克被送到伦敦一个油画匠家里当学徒,后来作过教堂唱诗班的领唱,还当过 富豪的待从。在威斯特敏斯特学校校长的热心帮助下,胡克修完了中学课程。 1653年,胡克进入牛津大学里奥尔学院作为工读生学习。在这里,他结识了一 些颇有才华的科学界人士。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骨干。此时的 胡克热心于参加医生和学者活动小组,并且显露出独特的实验才能。1655年胡 克成为牛津大学威力斯(1621-1675年,英国医学家、脑及神经科专家)的助 手,还被推荐到玻意耳的实验室工作。由于他的实验才能,1662年被任命为皇 家学会的实验主持人,为每次聚会安排三、四个实验,1663年获硕士学位,同 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正式会员,又兼任了学会陈列室管理员和图书管理员。1665 年,胡克担任格列夏姆学院几何学、地质学教授,并从事天文观测工作。1666 年伦敦大火后,他担任测量员以及伦敦市政检查官,参加了伦敦重建工作。 1677年至1683年就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学会的工作条件使他 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如机械仪器改制、弹性、重力、光学,乃至生物、建 筑、化学、地质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676年,胡克发表了著名的弹性 定律。1703年3月3日,胡克逝世于伦敦,终年68岁。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牛顿利用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说明了行星 运动规律,而且还指出木星、土星的卫星围绕行星也有同样 的运动规律。他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还受到太 阳的引力,从而解释了月球运动中早已发现的二均差、出差 等。另外,他还解释了彗星的运动轨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现象。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预言并发现了海王星。万有引力定 律出现后,才正式把研究天体的运动建立在力学理论的基础 上,从而创立了天体力学。 简单的说,质量越大的东西产生 的引力越大,这个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均成正比,与两个物体 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地球的质量产生的引力足够把地球上 的东西全部抓牢。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 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其研究领域包括了物理 学、数学、天文学、神学、自然哲学和炼术。牛顿的主要贡 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设计 并实际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等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 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为了纪念牛顿在经典力学方 面的杰出成就,“牛顿”后来成为衡量力的大小的物理单位。
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 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 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
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 万 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 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 N·m2 /kg2。为英国科学家 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 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 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
ω=2π/T(周期) 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 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 mrω^2=mr(4π^2)/T^2 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 r^3/T^2=常数k' 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 mr(4π^2)/T^2=mk'(4π^2)/r^2 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从太阳的角度看, (太阳的质量M)(k'')(4π^2)/r^2

胡心的吸引力或重力,这些天体不仅把它们 自己的部分吸向中心,以使这些部分不至于 从它们中飞离出去,而且还吸引着在它们活 动范围内的其他天体,正如我们看到的地球 那样。 这也为万有引力的发现铺好了路。
西元1543年哥白尼提出天体运行论,以太阳为诸行星的运转中心和地球自转来解释星象, 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作了一个革命性的改变。其后克卜勒分别在西元1609年提 出行星运行第一定律「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太阳位在椭圆的一焦点上」及第二定律「等面 积定律;行星与太阳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同」及西元1619年提出的第三 定律「周期定律;行星周期T的平方正比於轨道平均距离的立方」这三个定律揭示出几个 问题: 1. 轨道可以是圆的,也可以是椭圆的,什麼样的作用方式,可以形成这样的轨道运 行呢? 2. 太阳处於椭圆一焦点上,显示行星是绕著太阳的,是什麼力量使它们绕著太阳转 呢? 3. 由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周期平方正比於轨道半径三次方),这又意味著是什麼作 用的方式所形的呢?
牛顿的伟大,就是看出了月亮是一直朝著地球「掉落」的,道理就和苹果的掉落相 同。他推论月亮与苹果掉落的原因,都是由於地球重力在拉的结果。 掉落中的月球
牛顿又进一步发展他的想法。他比较了掉落中的苹果与掉落中的月亮,后来牛顿了 解到,如果月亮没有朝著地球掉落的话,它将会做直线运动,最后则会脱离绕地轨 道,所以他认为月亮正绕著地球而掉落(月球可是很认真的掉唷)。因此,月亮必定掉 落在那条没受到外力时应该会走的下方。牛顿大胆地假设,月球在重力的吸引下, 只是一个绕著地球转的抛体而已。至於月球的切线速度是怎麼来的,可能就是在宇 宙大霹雳、创世之时就决定了,而月球的切线速度大小将会决定它绕地球的轨道是 圆形、椭圆形、抛物线、双曲线或是撞上地球。
开普勒(1571-1630)是德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 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行星运动定律的创立者约翰尼斯·开普勒于公元1571年出生在德国的威尔德斯达特镇,恰好 是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后的第二十八年。哥白尼在这部伟大著作中提出了行星绕太 阳而不是绕地球运转的学说。开普勒就读于蒂宾根大学,1588年获得学士学位,三年后获 得硕士学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拒不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在蒂宾根大学学习期间,他听 到对日心学说所做的合乎逻辑的阐述,很快就相信了这一学说。”
第一定律: 所有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 —轨道定律 第二定律: 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 是指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周期的平方与椭圆轨 道半长轴的立方之比是一个常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